Ⅰ 中國現存唯一明代縣衙,真的藏有70多件稀世珍寶嗎
眾所周知,我國可是一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在這幾千年漫長歷史河流中,縣衙是古代時候負責幫助封建王朝管理鄉村事務的力量,但是隨著朝代的更迭頻繁,縣衙也漸漸退出歷史的舞台,但在河南省的葉縣,有著我國僅存的明朝縣衙,並且裡面珍藏著七十餘件我國僅存的珍寶。
最後,葉縣縣衙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並且自從局部對外開放之後,便成為了體現葉縣文化內涵的重要窗口。
Ⅱ 葉縣縣衙的鎮衙之寶
為增加葉縣縣衙的文化內涵,葉縣文物部門在原有基礎上新增了「孔子過葉遺跡」、「葉公事跡」、「黃庭堅在葉任縣尉故事」等展示內容,並將文物庫房搬遷至縣衙新落成的文物展廳內,其中被譽為縣衙「鎮衙之寶」的編鍾,已經成為葉縣縣衙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
在葉縣縣衙的文物展廳,有一套於2002年在葉縣出土、2600年前春秋中期鑄造的編鍾。這套編鍾共由8枚縛鍾、9枚鈕鍾和20枚甬鍾組成。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近60厘米,最小的一件通高16.8厘米,出土後每個鍾都能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樂音。這套編鍾可以演奏古今中外各種樂曲,是中國首次發現的春秋時期組合式編鍾,代表了春秋時期音樂的最高成就。除價值連城的編鍾外,該展廳還有其他文物300餘件,其中包括青銅升鼎、《幽蘭賦》碑刻等數十件國家一級文物,而《幽蘭賦》碑刻全碑十二通,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黃庭堅所書,是最能代表其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為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Ⅲ 現存古代縣衙有哪些
1、黟縣縣衙正堂
黟縣城縣人民政府中院的中軸線上。始建於宋宣和年間,元、明、清均有毀興,現保存的系清光緒初年由知縣陳德明所重修。佔地160平方米,歇山式正方形建築
2、葉縣縣衙
河南省葉縣境內,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築。
3、寧海縣衙
4、浮梁古縣衙
景德鎮市郊區 8公里
5、即墨縣衙
在即墨城中山街東端路北立法街29號的市博物館後院。是山東省唯一能看到的三堂老縣衙。
6、臨晉縣衙
山西省臨猗縣城西北20公里的臨晉鎮,為元代時臨晉縣衙署所在地。
7、內鄉縣衙
位於河南省南陽內鄉縣城東大街中段北側,座北面南。
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於清代,佔地2萬多平方米,廳堂房舍280餘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會縣級官署衙
8、臨淄縣衙大堂
位於今齊都鎮東西大街,路北之縣衙正中。
Ⅳ 葉縣縣衙和內鄉縣衙哪個號稱第一縣衙
內鄉那個大,是清朝的,葉縣的比較小明朝的,沒法比
Ⅳ 葉縣都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1、葉縣燴面 其主要特色是:羊肉熗鍋,採用優質麵粉,細膩光滑,柔軟筋香,滑潤適口;燴面湯取新鮮的羊排、羊蹄骨,並放多味少許的五香調料熬制而成,肥而不膩,淡而不薄,配上焦香辣椒油,色香味美。享譽周邊十幾個縣市。屬風味特色類。 2、馬灣白桃 產於鄧李鄉馬灣村。其主要特色是:入口甘爽,色澤鮮亮,白里透紅,含糖量高,營養豐富,離核,種植面積大,歷史悠久,曾遠銷前蘇聯、香港等地,遠近聞名。屬產地特色類。 3、張集硬面饃 產於洪庄楊鄉張集村。傳承數百年,歷經興替,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1993年,經張集村幾位前輩重操舊業,加以改良,並由子孫後代承繼下來,至今已有十七年的歷史,其主要特色是:採用獨特的製作工藝,潔白如雪,層層疊疊,底部微焦,香酥可口,暢銷葉縣及平頂山周邊縣區,遠銷鄭州、開封等地,並被當做禮品送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華人區國家,每年北方小年陰歷二十三後,大批的買家都會開車齊集張集村,搶購硬面饃,常常會出現硬面饃還在鍋里,就有人排起隊等著硬面饃出鍋的情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陰歷二十八,屬工藝特色類。 4、湛河鴨蛋 產於洪庄楊鄉。其主要特色是:煮熟之後,蛋黃呈紅黃色,外觀油亮,口感濃香,且帶沙瓤味,味道鮮美爽口,遠近聞名,暢銷四方,清朝時曾作為貢品年年上貢皇庭。屬產地特色類。 5、張武崗紅薯 產於辛店鄉王文成村。其主要特色是:無須、甘甜,分層次,色質好,常吸引舞鋼、舞陽、葉縣及平頂山市民前來品嘗選購。屬產地特色類。
Ⅵ 葉縣景點
葉縣景點有葉縣縣衙、七彩沙河景區、中國岩鹽博物館、葉縣燕山湖、燕山趣園景區等。
1、葉縣縣衙:始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全國現僅存的3座古縣衙之一,也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官署衙門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築。
2、七彩沙河景區:位於葉縣九龍街道韓豐村沙河南岸。新增娛樂項目有:鹽湖漂浮、浣溪沙水世界、網紅晃橋、渾水摸魚、沙瓶畫、陶藝製作、水上滾筒球、兒童戲水池等。
3、中國岩鹽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中國岩鹽之都」,該館展覽主題「文明結晶」,由《岩鹽之都》、《鹽的生產》、《鹽與社會》、《生命之源》四部分組成。
4、葉縣燕山湖:燕山湖水庫主壩長4070米的「河南第一長壩」,於2004年奠基建設,總投資16億元,與平頂山白龜山水庫交相輝映,形成特有的水資源開發優勢。
5、燕山趣園景區:位於葉縣保安鎮暴溝村,緊鄰全省十大最美麗的湖——燕山湖景區北側,佔地面積550餘畝。集休閑度假、特色民宿、觀光旅遊、農耕文化展示體驗、農特產品銷售於一體的豫西南地區地方文化特色的綜合型休閑農園。
Ⅶ 葉縣縣衙的戒石銘
葉縣縣衙的戒石銘,是縣衙內唯一一座碑式官箴。碑高2.1米、寬1.28米,厚20厘米。1997年7月葉縣修復縣衙清理地基時發現大堂前甬道正中有碑座,經考證為戒石碑。明嘉靖《葉縣志·公署》有「戒石亭在儀門內」的記載,而修復的葉縣縣衙正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所建,作為明代縣衙,戒石亭在甬道正中,與史實記載吻合。「戒石銘」碑正面書「公生明」三個大字,碑背面則是由北宋著名書法家、曾任葉縣縣尉的黃庭堅書寫的官箴,內容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此為官警句,來自後蜀主孟昶,他自己「驕奢淫逸」,卻立志整飭吏治,於是在廣政四年(公元941年)親撰《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按史書記載,立戒石銘始於宋代,由宋太祖趙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後,他總結後蜀不戰而敗的歷史教訓,取後蜀主孟昶《戒諭辭》中四句,令全國各級官員作為誡諭。宋哲宗也曾御書《戒石銘》賜郡國。到了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宋高宗頒黃庭堅所書寫的太宗御制《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於座右,以為晨夕之戒。從此,黃書《戒石銘》遍布全國各州縣大衙,流傳日廣,成為官場上的名言警句。元、明、清未有更易,但形式上有所變化。宋人將《戒石銘》碑置於座右,明人則置之甬道,並在碑陽鐫「戒石」兩個大字,到了清代前期,又將《戒石銘》以碑亭形式移置於大堂正中甬道,「戒石」二字也被「公生明」三字所取代,後又將立石改為牌坊,仍照石刻字樣書寫銘文。《戒石銘》的設置,有取古人「刻於盤盂,勤於幾杖,居有常念動無過事」之意,是封建皇帝對地方官員申明約束,使其感激自勵,遠罪遷善的一種手段。立於大堂前,使署內人員於出入之間,特別是審理案件時舉目可望,以達到時時自省的效果。但實際上,這沒有任何法律約束的碑刻,只是一紙空文,擋不住一些官員對利益的強烈慾望,雖然歷代有杖責、流放、梟首甚至剝皮等對貪贓枉法者的處罰,可貪贓枉法者依然不少。很多人眼中看的是戒石銘,但心中想的卻是聲色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