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三碗熬一碗需要多長時間
通常頭遍煎時,應在中葯煮開後再熬20分鍾左右為好,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葯物不同而有所差異。比如一些解表葯的煎煮時間就應該短一些,因為解表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地疏鬆,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芳香類的葯物象藿香、佩蘭、薄荷和一些鮮用的葯物,由於揮發性較大,質地柔軟,久煎容易喪失過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葯物快要煎好時再下,聞到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葯物,象生石膏,磁石,還有象生牡蠣、生石決明這些葯,由於質地比較堅硬,就需要先煎20分鍾左右,再下其他的葯物同煎。另外,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葯物,比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粉末狀的、粘性的、容易燒焦的葯物,或帶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葯物等,就應該用紗布包好之後再煎煮。
總之,最後差不多一碗就行了,時間自己根據葯成分而決定。
Ⅱ 中葯熬成一碗好還是熬成半碗最好
一般來說半碗好一些。中葯嗎,把一鍋熬成一碗或者半碗,水分越少,葯性越足,應該是這樣說的
Ⅲ 誰有中草葯名稱和圖片大全
1、八角楓(白金條[側根名]、白龍須[須狀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將軍、割舌羅、五角楓、七角楓、野羅桐、花冠木)
清熱;祛濕;收澀;消瘀。主肝炎腸炎;淋濁;帶下;脫肛;子宮下垂;肝脾腫大;跌打扭傷
拓展內容:
中葯的優點和不足:
中葯的優點大概有其神秘性,科學性,獨特性,某些中葯有稀有名貴性,可探索性,經濟性,能標本兼治,對疑難雜證有獨特的治療理論和作用,發展空間很大.同時也是中國的國粹,國寶.對預防疾病有獨到之處.且現劑型較多,好多中葯也服用方便起來了.
不足大概有,口服對胃腸道大金有副作用(宜少量多次服用),注射劑副作用大多尚不明確,湯劑口感不是很好.煎熬較為復雜.
Ⅳ 中葯湯太苦,能加水沖淡了喝嗎
導讀:生病看中醫吃中葯是不少市民的做法,但是中葯太苦怎麼辦呢?雖然說「苦口良葯」,但是每次喝中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折磨。於是不同的應對方法就出現了,有人在中葯里加入白糖,有人加入蜂蜜,也有人喝完中葯之後立刻吃點其他食物,沖淡口中的苦味等等,那麼這些小方法又是否正確呢?會不會影響到中葯的葯效?一起來看看專家的意見。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苦」絕對是大眾對於中葯的共同認識,部分的中葯光是聞到氣味就已經無法忍受了,全部喝下去更是一個挑戰。中葯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鹼,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中葯都是苦的原因。 喝中葯對於不少的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件困擾的事情,為了讓小孩子喝完一碗中葯,家長們可謂是軟硬兼施。為了緩解中葯的苦澀味,有人在中葯里加入一些白糖或者蜂蜜中和味道,也有人在喝完中葯之後立馬吃其他的食物,沖淡嘴巴里的口味。那麼究竟這些做法又會不會影響到葯效呢?專家又是不是贊成這些做法呢? 一般來說,中醫在開中葯的時候都會加入適量的甘草,主要是作為調味用,但是甘草的甜味又不足以讓中葯的苦澀味道大大的降低。對於部分人加入適量的蜂蜜,專家表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蜂蜜營養豐富,有潤肺潤腸的功效,同時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更容易被腸胃吸收。所以專家建議家長如果小孩要喝中葯的話,加蜂蜜比加白糖要好。
Ⅳ 熬中葯一碗水是指多大的碗
熬中葯一碗水一般是指150毫升左右
一般是用三碗水400-450毫升左右煮成一碗水100-150毫升左右
但有些解表葯是不要煮這么久的
Ⅵ 熬中葯,三碗水熬成一碗,一天三次
按中醫熬葯的模式來看一般是,中葯熬兩次,把兩次熬的葯汁合成一碗,分兩次喝完,你這葯應該是熬三次,再把三次的葯合成一碗,分早中晚喝完,應該是飯後半小時喝。如果喝一次熬一次。那第三次的葯沒效果了,而第一次熬的葯,濃得人受不了,只有兩三次熬的葯合成一碗,平均分三次才算均恆,才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Ⅶ 中葯中的一碗水大慨是多少毫升呢
這個沒有具體的量,一般來說就是咱們平時用的碗,一般在500毫升吧
Ⅷ 中葯一碗大約多少毫升
如果是用平時我們盛米飯的碗裝中葯,這種碗大約有300毫升左右,再大點的碗就是500毫升左右。通常我們用來盛中葯的碗是300毫升左右。
Ⅸ 中葯兩碗熬一碗與三碗熬一碗有什麼區別嗎
有,三碗、兩碗熬成一碗,時間長短不一樣,各種中葯濃度變了,影響葯效。
如有些屬礦物質類如靈磁石、黛赭石、等。有的是動物的背殼、骨骼、化石等。這兩類中葯中的有效成分很不容易煎出來,因此,醫生在開處方時常註明先煎。以便煎的時間長,能把葯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來。還有一些中葯毒性較大,如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等,這些葯物煎的時間長一些可以減少其毒性。
一些屬於植物的花、葉等類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容易揮發掉,如木筆花、芥穗、薄荷、藏紅花等宜後下,否則煎煮時間過長,葯中的有效成分很容易被破壞掉。介於以上二者之間的植物根莖類葯用一般的煎煮時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