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具有哪些(附加圖片)
農具有木犁,耙,耬,鐮刀,鋤頭,石鏟,石刀,石磨盤等等。
木犁 以牛牽引用於翻土,犁鏵、犁壁為鐵制,余皆木製。80年代後,平原多以機耕,山區尚有少量使用。
耙 用於耕後碎土,呈長方形,木架鐵齒,耙架上裝10餘把鐵刀片,以刀片滾動切碎泥塊。
鐮刀 俗稱割刀,呈月牙狀,刀口有斜細鋸齒,尾端裝木柄,用以收割稻麥。50年代受蘇北、山東大鐮刀影響,刀體、刀柄稍有加長,為今收割常用工具。
鋤頭 用於鬆土、削草。可分劈草鋤、闊板鋤、開山鋤等。
耬 也叫耬犁。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的三腳耬車。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以二腳、三腳較為普遍。王禎《農書· 耒耜門》記載,兩腳耬的具體結構為:「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闊合一壟,橫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
② 古代的農具有哪些(圖)
古代的農具有:耒耜、犁、鋤、石斧和耬(lóu)車:
1、耒耜(lěi sì)
最原始農具是木質的耒耜。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它是從採集經濟時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發展而來的。在尖木棍下端安一橫木便於腳踏,使之容易入土,這便是單尖耒。後來衍生出雙尖耒,提高了挖土的功效。
③ 傳統農用工具 有哪些
犁、耙、耱、耕、耙、耖,耬車、瓠、秧馬,鐵鋤、耘耥,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掐刀、鐮刀、短钁、稻桶、碡碌、槤枷、簸箕、木揚杴、風扇車,杵臼、石磨盤、踏碓、磨、礱、碾、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擔、筐、馱具、車,斧、錛、耒、耜、鏟、鍤、鎬、鐵鍬、連叉、紡車、高蹺。
④ 未來的中國農民座駕長城炮或推「農用版」!單排座能拉車
未來的中國農民座駕?長城炮或推「農用版」!單排座能拉車
如果經常看一些美國大片的話,就會發現美國鄉下的那些農場主們往往都擁有一台相當霸氣的皮卡車,而反觀長久以來中國農民的工作車輛,往往就是一台簡單的農用三輪,舒適性以及實用性顯然比不上皮卡車。不過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國產皮卡車似乎也已經開始考慮這個問題,比如最近長城汽車就申報了一款比較特殊的皮卡產品。
圖為福特F150農用版
問題來了,你覺得皮卡適合作為農民座駕嗎?歡迎在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關注孔明有驚喜,小編在手隨便你!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嚴禁轉載抄襲,歡迎點贊分享。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農村建房,大門開多大才合適
1,傳統款式的農村自建房大門尺寸。
在我們這邊的農村自建房,傳統款式的房子一般大門都開的很大,基本上在堂屋正面的兩側只有一個小小的牆垛,其他面積全部都是開了大門。按照農村習慣來說,有四頁門和六頁門,很少有雙開門的存在。一般寬度尺寸在2.4米以上,高度不低於2.6米,按照過去的農村說法大門是越大越好,能開多大就必須是多大。
總體來說,農村自建房的大門和庭院大門的尺寸,通常就是這樣的一個基本范圍,實際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偏大或者偏小的一些規格。做為個人感覺來說,自建房大門選擇1.8*2.4米,庭院大門選擇2.6*3.0米就已經完全足夠。
⑥ 農村耙子作用和巧能
在泗洪縣金鎖鎮的一戶農家,記者看到一把用竹子製作的耙子,當地人稱之為「小耙子」。這把耙子看上去有些老舊,固定用的釘子和鐵絲都已經生銹了,把柄是用布條捆綁在耙頭上去的。主人說,這把耙子現在很少派上用場,但是家人總捨不得丟棄,靜靜地靠在自家屋裡的牆壁上,看到它,總能想起過去的歲月。
耙子的主人姓喬,他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耙子在農村是家家必備。常用的耙子有兩種,一種是鐵耙子,一種是竹耙子。
耙子是一種傳統的農具,歸攏土地或散開穀物、收拾柴草或平整土地都會用到這種農具,耙子的把柄長,裝有木、竹或鐵制的齒。耙子,包括耙體、柄頭和把柄。製作耙子有講究,把柄頭部設有圓管,該圓管中心位於耙體對稱中心線上,其下端與耙體的接合部呈圓環形,安裝一根合適順手的木柄,一把完整的耙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喬老漢說,像他家這樣的竹耙子在農村用處較多,家家戶戶用得最多的也是竹耙子。它的製作方法很煩瑣,首先要用比較粗的竹子,把它鋸成長約60-70厘米,然後用刀劈開,劈成寬約1厘米的竹條,厚度0.5厘米左右,然後用火烤,使之尖部彎曲、冷卻,就會固定為秤鉤狀的耙齒。再用柳條在底部將十來根加工好的耙齒整齊地編制在一起,加上個兩米長左右的把柄,竹耙子就可以使用了。竹耙子通常是用於清理麥草、稻草秸稈以及樹木落葉等,當地人稱之為「擼草」。因為過去農村老百姓大都用上述秸稈樹葉作為燃料生火做飯,以前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會有小草垛,那都是竹耙子「擼」來的。
和竹耙子材質不同的鐵耙子,耙齒較短,一般都在8到10厘米左右。鐵耙子通常都是用於農田之中,在土地被牛耕過之後,不平整的地方就需要用鐵耙子進行梳理、耙平。鐵耙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把落在農田裡的麥根、玉米桿以及黃豆根等農作物的秸稈清理干凈,便於下一季的莊稼播種。
喬老漢說,記得他10多歲的時候,每到夏天收麥時節,他都會扛著耙子,帶上布兜,到已經收割完了的麥地,用耙子去「擼」沒有收割干凈的麥子。有時一上午連麥草和少許的麥穗也可以「擼」到幾布兜,再用耙桿子挑回家在曬場上用木棒捶打,有時能捶打下來好幾斤麥粒。
每到秋冬季節,屋前屋後的樹木開始落葉,他都會跟著母親用耙子把地面上的樹葉「擼」起來堆放在一起,一個冬天就可以摞起一大堆。農忙過後,還會到屋後面的河堤上去掃樹葉,母親帶上耙子,背上背架子或者大背筐,把河堤上的洋槐樹葉、柳樹葉子、碎樹枝用耙子「擼」成堆。天氣好的時候,落葉較輕,可以多「擼」一些;雨雪較多的日子,樹葉子是濕透的,背起來很沉。母親每次都是背著大袋子,他背著小袋子,裝得太多就背不動了。
竹耙子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是曬糧食,在打麥場上使用。在麥草集中起來後,滿場都是被碾出來的麥子和從麥穗上脫下來的麥糠。父親在搭草垛,母親圍著場四周清掃濺遠的麥粒,而他則拉著耙子,把這些帶有麥糠的麥子推成堆,然後順風揚場。在小麥被揚干凈的月亮形的糧食堆子上,再用耙子「擼」去各類殘渣,剩下全是胖乎乎的麥粒。
喬老漢說,小時候,夏收一結束,父母們還有繁重的農活去忙碌,他和姐姐就一直擔當著曬糧食的事情。上午,太陽懶洋洋地繞過樹梢,他們就把場上用塑料布或席子覆蓋的糧食堆掀開,把堆放在一起的糧食一簸箕一簸箕攤開。然後再用耙子耙開,在太陽下曬。
到了夏糧秋糧收獲的季節,院子里或場上都曬著麥子、水稻、玉米、黃豆等穀物。到了晚上,堆積如山的收成,要用一張張葦席或塑料布蓋起來防止露水。第二天,再把一小丘一小丘的麥子、水稻或玉米黃豆,用耙子耙開、耙平,直到最後他拉著耙子,在曬場上劃出若干個像火車軌道一樣的同心圓來,腦袋已曬得發燙,腳板上被麥子烙得像針扎的一般,全身經絡血脈,融會貫通時,坐在場邊樹陰下乘涼,愜意無比。
好天的時候,收獲的糧食曬上兩三天就能曬幹了。若遇到雨水天氣,約莫一個禮拜,甚至半個月時間,才能把糧食曬干。糧食曬干後才可以歸倉了。麥子被曬出水分的氣息,用耙子耙過時還留著泥土的芳香。喬先生說,30多年過去了,他一直感覺耙子就像一把巨大的梳子,在梳理從糧食中間溜過的光陰。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還屬於『大集體』生活,農民們都是靠掙工分吃飯,生產隊是大家一起幹活,一起收工,大人們都是干體力活,像耙子這類小型輕快的農具,大都是青少年或老年人使用。」喬老漢回憶說,在他讀小學的時候,每年都有麥忙假和秋忙假,就是在每年收小麥和收水稻季節,都會放假15天,回家幫生產隊幹活。「我們小學生就是扛著耙子去撿拾麥穗、『擼草』,大家把撿拾到的麥穗集中起來,統一送到生產隊的曬場上去。麥草『擼』起來聚在一起,也是送到生產隊的大草垛上。」喬老漢說,那時候的生產隊,就是一個自然村莊幾百號村民共同的家。因為那時候生產物料缺乏,年年歉收,大家盡管出了不少力,也很難填飽肚子。
耙子,曾經是很多農民相伴相隨的農具,如今看到它,總能勾起人們的鄉愁。生活是一條長河,無論走得多遠,鄉村都是人們不時回望的源頭。如今,耙子雖已遠去,但是與它有關的記憶不會老去,有時還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用耙子「擼草」所凝結的艱辛,萌生了一份長久的溫情和感動。耙子,雖然漸行漸遠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它曾經存在的影子,依然存活於人們的心間,成了一份抹不掉的鄉愁。喬先生說,他家珍藏著耙子,其實就是為了回味過去煙火濃醇的鄉村生活。
⑦ 古代農具
概述
1、農業生產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機械化的,也稱農用工具、農業生產工具。
2、農具是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來改變勞動對象的器具。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耕作、種植)和動物飼養(養殖)兩大類。
傳統農具是歷史上發明創制,承襲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的泛稱。傳統農具具有就地取材,輕巧靈便,一具多用,適用性廣等特點。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而言、不同的環境而言、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古代傳說最先出現的農具是耒耜。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播種用農具是西漢的耬犁,耬犁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本詞條僅簡述中國在耕作中的七種通用農具類別。更多的農具需要你們去按分類方式歸納(如:按「地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農業生產」來分)門類、總結功能作用,以生產工具的系統記錄促進生產力發展。
[編輯本段]一、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於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業。經歷了從耒耜到畜力犁的發展過程。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這套耕作體系在宋代已經形成。晉代發明了耙,用於耕後破碎土塊,耖用於打混泥漿。宋代出現了耖、礪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於打混泥漿。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
[編輯本段]二、播種工具
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編輯本段]三、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於除草、間苗、培土作業,分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兩類。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編輯本段]四、灌溉工具
商代發明桔槔,周初使用轆轤,漢代創制人力翻車,唐代出現筒車。筒車結構簡單,流水推動,至今我國南方丘陵河溪水力豐富的地方還在使用。
[編輯本段]五、收獲工具
收獲工具包括收割、脫粒、清選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莖桿的鐮刀、短钁等。脫粒工具南方以稻桶為主,北方以碡碌為主,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編輯本段]六、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糧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兩大類。糧食加工工具從遠古的杵臼、石磨盤發展而來,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編輯本段]七、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⑧ 專利是啥是不是只有科學家做出來才能申請專利我這改造了一個老式農用工具算專利嗎
誰都可以申請專利,沒有限定。
只要是世界上沒有的,或者有但你有所創新,就都有可能獲得專利保護。專利分二類,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申請專利保護需要繳納費用,專利只有應用了才會獲得收益。
⑨ 與掃帚一起使用,用干盛放垃圾的工具叫什麼求普通話版的
畚斗[běn dòu]
更多圖片(1張)
讀音:běn dòu ,別名:灰斗,英文名:bucket,平時用來裝垃圾的一種
鏟狀盤,通常有一個短把,用以收運從地板上掃除的垃圾。
用薄金屬板或塑料製成的一種裝料容器。經常和掃帚配套,一般人都不知道畚斗這個名字
⑩ 農用三輪車變速箱齒輪怎麼組裝有沒有圖
拆卸修理農用三輪車變速箱時,要注意場地的清潔,並准備好必要的工具和配件。
先將掛檔的拔叉都裝上,將能確認的輸入軸、齒輪裝上,以拔叉為基準,看那個零件能裝上,有確認是一檔、二檔的,一一配上去。
變速箱主要指的是汽車的變速箱,分為手動、自動兩種。手動變速箱主要由齒輪和軸組成,通過不同的齒輪組合產生變速變矩;而自動變速箱AT是由液力變扭器、行星齒輪和液壓操縱系統組成,通過液力傳遞和齒輪組合的方式來達到變速變矩。
(10)老式農用工具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變速器齒輪經常在高轉速、高負荷、轉速和負荷不斷交變的情況下工作。齒輪除了由於正常磨損外,還會由於潤滑油品質、潤滑條件不良、駕駛操作不當、維修時齒輪裝配相互啃合位置不當等原因,均會造成齒輪沖擊,輪齒啃合得不好以及起步抖動等,都會加速齒輪的磨損和損傷。
另外,齒輪其他部位或其他零件的磨損(如齒輪孔中花鍵槽、軸承、花鍵軸等磨損)、變形(如變速器殼體軸承座承孔磨損或變形、花鍵軸變曲等),離合器或傳動軸的裝配不當,製造上的某些缺陷(如滲碳層不均勻、齒輪翹曲等),也會加速齒輪的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