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用魚的種類及圖片
一、胖頭魚
胖頭魚也叫鱅魚,其味甘、性溫,能起到暖胃、補虛、化痰、平喘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痰多、咳嗽等症狀。
食用魚,泛指可食用的魚類。有史以來,魚類一直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食用魚的種類有很多大自然裡面不可食用的魚不多。
食用魚能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包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按脂肪含量多少,食用魚可以分為白魚類、油性魚類。
『貳』 雀鱔魚一隻多少錢
30厘米的大概36到50元,小的15厘米20元。
雀鱔魚
雀鱔魚(拉丁文:Lepidosteus platystomus )雀鱔目魚類,屬外來入侵物種,原產於北美,主要分布在從墨西哥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密蘇里河和俄亥俄河下游,以至尼加拉瓜境內的兩個湖泊。
雀鱔魚的魚卵有劇毒,不可食用,成年的雀鱔魚體長可達3m以上,是大型肉食性兇猛魚類,會攻擊遇見的所有其它魚類。和「食人鯧」同是臭名昭著的「水中殺手」,也是「世界十大淡水兇猛魚」之一。
簡介
雀鱔,俗名花鱷、短嘴鱷魚火箭。原產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墨西哥。雀鱔因其體色鮮艷,全身具花紋,體形奇異,因而成為國際上比較名貴的一種淡水觀賞魚。天然苗種少,價格貴,市場供不應求。在我國,雀鱔一直靠從國外進口。
外貌特徵
雀鱔魚身長40~50厘米,天然水域中野生的可達3米,是遠古時代留下的品種。體長筒形。頭吻扁平,上下頜突出較長,有牙齒,酷似鱷魚嘴。皮膚有菱狀硬鱗覆蓋,皮堅、鱗厚。背鰭、臀鰭短小,遠離頭部,位於尾柄前,上下對稱,形狀大小相似。腹鰭居中。
體色基調青灰色,體表布滿深色斑紋。體色斑紋和頭形等因品種不同而異。
飼養條件
雀鱔魚適應性強,生長快,需選用大型水族箱飼養。水質要求中性或鹼性硬水,水溫18~30攝氏度,但能適應低溫低氧條件。此魚在水中用鰓呼吸,當水中缺氧時,因其螵間隔多,就將長嘴伸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喜歡小魚小蝦等活食,也攝食肉塊、魚塊。
分類
長吻雀鱔又稱長吻尖嘴鱷、牙龍魚,原產地中北美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河流中,此種魚體質硬朗,在20-28度的水中可以很好的生存。長吻雀鱔體長可達1米,因此應在1米5以上的水族箱里飼養,否則會影響其體態!該魚在幼魚時期嘴比較容易折斷,所以在撈魚時應該十分注意。
短吻雀鱔又稱短吻尖嘴鱷、腹鱷,大部分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中,體長可達1點5米以上,僅次於巨骨舌魚。
寬吻雀鱔,又稱寬體尖嘴鱷,體型較上述兩種尖嘴鱷要膀許多,進食量大,生長迅速,容易飼養!
紀錄
用輪竿釣上來的雀鱔的世界紀錄是279磅,由比爾·弗爾瓦德於1951年在德克薩斯州釣獲。
2012年8月分,在中國山東青島李滄水庫紀先生釣上來一條大約90公分長,16.5公斤重的雀鱔魚。
危險性
雀鱔是一種食肉淡水魚,食量大,性格非常兇猛,屬於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類之一,在上海黃浦江流域出現實屬罕見。專家分析,我國有引進此類魚當作觀賞魚養殖,而這條雀鱔很可能是從家庭養的寵物中放出來的。
資料顯示,該魚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若任其在本地繁衍,將對當地漁業造成巨大危害。種群,極有可能危害本地的漁業資源,造成物種侵害。外地曾做過試驗,一魚塘中放養1—2條雀鱔魚,半年後一塘魚被咬食殆盡。
雀鱔和「食人鯧」一樣是臭名昭著的「水中殺手」,現在它們大多生活於美國、西印度群島等地的熱帶河流中。據介紹,雀鱔堪稱頂級毒魚,與河豚一樣,在排卵期能產生劇毒物質,人吃上幾口就會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市民釣到這種魚後,千萬不要食用。
市民盡量不要將其作為觀賞魚飼養,絕對禁止食用和放生雀鱔魚,以免給自己和當地的水產養殖帶來危害。市民在野外如發現有該類魚種,可與市水產部門聯系,以確定該類魚種野外的種群數量等信息,及時遏制外來有害物種對本地生態的負面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雀鱔魚
『叄』 這是什麼魚
現存的雀鱔目魚類為一科二屬七種,如下所示,應為 長吻雀鱔 Lepisosteus oculatus
雀鱔目Lepisosteiformes(鱗骨目) 雀鱔科Lepisosteidae
大雀鱔屬 Atractosteus
大雀鱔 Atractosteus spatula (305 cm) ,俗稱 鱷雀鱔、福鱷
蘇瓦松雀鱔 Lepisosteus suessionensis【化石種】
『肆』 這是什麼魚
圖1 雀鱔 (魚卵有毒) ; 圖2 圓鰭魚、海參斑 (一般清蒸即可) 學名
圓鰭魚科 Cyclopteridae 圓鰭魚 Cyclopterus魚類
下圖為 圓鰭魚 Cyclopteruslumpus ,俗稱 海參斑
『伍』 北美7種雀鱔魚中,都包括那幾種,最好有圖片
鱷雀鱔(Alligator Gar)是北美7種雀鱔魚中最大的一種,能長到300多磅,它們主要分布在從墨西哥到美國弗羅里達州的墨西哥灣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密蘇里河和俄亥俄 河下游,以至尼加拉瓜境內的兩個湖泊。用輪竿釣上來的雀鱔的世界紀錄是279磅,由比爾·弗爾瓦德於1951年在德克薩斯州釣獲。雀鱔的長滿利牙的大口以及它在吞餌前喜歡拖著游一段距離的習慣,使得它很難上鉤,因此,許多漁人更喜歡用魚叉來捕獵,不用「大浮釣」法來釣取。大浮釣是一種延線釣法,是用一大塊泡沫塑料作浮漂,拴一節4英尺長的PVC(聚氯乙烯)管子或用一節樹枝拴在結實的連結環上,在連結環另一頭繫上2英尺長的金屬腦線拴鉤。漁民用切成塊的鯉魚肉作釣餌,夜晚時在水面一次投下許多大浮釣。雀鱔在吞食前喜歡銜著釣餌在水面游,由於PVC細管和大浮漂能隨之移動,沒有拉力,因而不會引起雀鱔的警覺。雀鱔上鉤後會跳出水面,然後是猛拽釣線或是在船邊翻滾,我們帶著棍子制服它們,但棍子也往往被弄斷。德克薩斯州不少水庫的雀鱔如此之多,以致像克魯格這樣的漁民將它們運到路易斯安娜州的魚市上去出售。由於這種魚數量很大且對其它魚類有害,德克薩斯州「公園和野生動物局」發放許可證,允許商業性捕魚。雀鱔魚肉味鮮美,但加工起來不容易,宰殺雀鱔需要一把砍刀,一把剪金屬薄片用的平頭剪和一把大號的魚片刀,我們甚至開玩笑說要用鏈鋸來剖開它。(可及性:4分——有的地方很易到達;謹慎性:4分——警惕性相當差;豐富性:3分——有些水域數量很多;最大重量:8分——300磅並不鮮見;實際重量:7分——100多磅的很常見;兇猛性:8分——很兇猛,一旦讓它掩藏起來即無法釣上來;非凡性:10分——常跳,能猛拉猛拽,在水中翻騰打滾。總分44分,名列第十。)
『陸』 長嘴鱷(雀鱔)如何分雌雄
長吻雀鱔(Lepisosteus osseus),別名尖尾雀鱔、長吻鱷魚火箭、鴨嘴鱷,為輻鰭魚綱雀鱔目雀鱔科魚類,分布於北美洲及中美洲部分地區的淡水或半鹹水區域。長吻雀鱔魚體呈圓柱形,魚嘴特別細長,體背面為橄欖褐色,布滿深色斑點,體長可達2公尺。本魚屬肉食性,雌魚在巢中產卵,由雄魚孵化幼魚。
背部深黑系雄性的。背部灰色系雌性。雌性比雄性略大。
『柒』 請問這是雀鱔么如果是請問是哪種雀鱔它現在只有3厘米能長多大
雀鱔
尖嘴鱷
學名:lepisosteus oculatus
體長:50cm
可耐溫度:15-32C
最適溫度:18-28C
水質:中性
飼養難度:易
繁殖難度:較難
混養情況:較難
又名雀鱔,鴨嘴鱷,屬於雀鱔目雀鱔科。
原產地北美洲的五大湖區,屬雀鱔科。
體長40-50CM,長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頜有骨板,有牙齒,酷似鱷魚嘴。
體青灰色,體表有暗黑色花紋。皮膚有硬鱗覆蓋,皮堅鱗厚,皮膚粗糙。
飼養水溫20-26℃,水質要求不嚴。餌料有小活魚、魚肉、水蚯蚓等,容易飼養。在水族箱中很難繁殖。雀鱔〔在英國撒克遜語中是長矛的意思)是一種淡水魚,生活於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長著長長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齒。這種魚會攻擊它所遇見的所有魚類,捕食時,它會一動不動的裝死,直到獵物靠近它時才發起致命的一擊,然後圍著被咬死的魚轉一至兩圈後再將其吃掉。當地漁民都將其視做不祥之物,因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魚類存在。當地漁民一般都不願意吃這種魚,同時它也不太適合食用。雀鱔全身長了一層菱形魚鱗,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樣異常堅硬,實際上它是由無機鹽組成的。許多已滅絕的遠古魚類也有這種魚鱗。像其他遠古魚類一樣,雀鱔體內也長了一個與食道相連的魚鰾,可用來呼吸。雀鱔卵有巨毒,人類或其他熱血動物不慎食用將導致死亡。來自北美洲。那長而有力的嘴使它成為淡水中兇猛無比的肉食性魚類。它用獨特的氣囊作為呼吸器來吸取空氣中的氧氣。雀鱔和弓鰭魚有近緣關系,是從古代就生存下來的魚類。現在只分布在北美洲及其附近,而在古代時卻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淡水區域,在歐洲曾發現1.2億年前的化石。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鱗質甚硬,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
雀鱔,目前發現的有十幾個種類,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被菱形的硬鱗平鋪覆蓋,鱗質甚硬,稱為骨鱗;尾部呈圓形,是古老魚種獨具的圓尾;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吻部較長,且牙齒發達鋒利。雀鱔出現得非常早,繁盛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世界各地淡水區域,現在只生存在北美洲附近,主要產地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歐洲曾發現了1.2億年前的化石,跟始祖鳥的化石同期,但估計雀鱔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年前。雀鱔的繁殖能力不算很強,但幼魚成活率頗高,這也是該魚種能順利保留到現在的一個主要原因。它能以鰾呼吸,鰾與食道相通,在缺氧環境中,把空氣吞到鰾中呼吸,所以能在陸地上短時間生存。目前我國大陸水域尚未發現有雀鱔生存。
『捌』 這是什麼魚
外來物種,不宜放生 雀鱔目 魚類 為一科二屬七種
雀鱔目 Lepisosteiformes(鱗骨目) 雀鱔科 Lepisosteidae 魚類
下圖為 長吻雀鱔 Lepisosteus osseus (200 cm) ,俗稱 尖嘴鱷、尖尾雀鱔、長吻鱷魚火箭、鴨嘴鱷
『玖』 觀賞魚,雀鱔(尖嘴鱷)怎樣才能分出公母
雀鱔別名尖尾雀鱔、長吻鱷魚火箭、鴨嘴鱷,為輻鰭魚綱雀鱔目雀鱔科魚類,分布於北美洲及中美洲部分地區的淡水或半鹹水區域。長吻雀鱔魚體呈圓柱形,魚嘴特別細長,體背面為橄欖褐色,布滿深色斑點,體長可達2公尺。本魚屬肉食性,雌魚在巢中產卵,由雄魚孵化幼魚。
尖嘴鱷最早是作為觀賞魚引進國內的。背部深黑系雄性的。背部灰色系雌性。雌性比雄性略大。
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會攻擊它所遇見的所有魚類,捕食時,它會一動不動的裝死,直到獵物靠近它時才發起致命的一擊,然後圍著被咬死的魚轉一至兩圈後再將其吃掉。漁民將其視做不祥之物,因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魚類存在。它用獨特的氣囊作為呼吸器來吸取空氣中的氧氣。
雀鱔,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年以前,繁盛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尖嘴鱷本是一種淡水魚,一般飼養水溫18-26℃,對於水質要求不高,但在水族箱很難繁殖,主要生活於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
雀鱔中最常見的一種。體形怪異,頗具活化石的風格。體長圓筒形。嘴部向前突出較長,扁平似鴨嘴,上下頜骨板堅硬,中間有堅硬的牙齒,又似鱷魚嘴。身體背部中央由眼至尾部滿布縱列狀的深色斑紋。皮膚有硬鱗覆蓋,皮堅鱗厚。背鰭後移到尾柄處,與臀鰭上下對稱。尾鰭上有黑色條紋。體長40-50CM,最長的據報道可達6米,長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頜有骨板,有牙齒,酷似鱷魚嘴。體青灰色,體表有暗黑色花紋。皮膚有硬鱗覆蓋,皮堅鱗厚,皮膚粗糙。
餌料有小活魚、魚肉、水蚯蚓等,容易飼養。
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長著長長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齒。這種魚會攻擊它所遇見的所有魚類,捕食時,它會一動不動的裝死,直到獵物靠近它時才發起致命的一擊,然後圍著被咬死的魚轉一至兩圈後再將其吃掉。當地漁民都將其視做不祥之物,因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魚類存在。當地漁民一般都不願意吃這種魚,同時它也不太適合食用。雀鱔全身長了一層菱形魚鱗,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樣異常堅硬,實際上它是由無機鹽組成的。許多已滅絕的遠古魚類也有這種魚鱗。像其他遠古魚類一樣,雀鱔體內也長了一個與食道相連的魚鰾,可用來呼吸。雀鱔卵有巨毒,人類或其他熱血動物不慎食用將導致死亡。來自北美洲。那長而有力的嘴使它成為淡水中兇猛無比的肉食性魚類。它用像人一樣的鼻子來吸取空氣中的氧氣。雀鱔和弓鰭魚有近緣關系,是從古代就生存下來的魚類。在歐洲曾發現1.2億年前的化石。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鱗質甚硬,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由於其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若任其在本地繁衍,將對當地漁業造成巨大危害。它出現在天然水域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以肉食為主,極有可能對本地魚類造成毀滅性的危害。在廣東,一養殖戶的魚塘里曾經混進了兩條雀鱔,結果一個月時間,整個魚塘的魚都被吃光,其危害程度不可小覷。另外,由於雀鱔的卵有劇毒,一旦有人誤食,可能致命。
『拾』 有哪個知道雀鱔是一種什麼魚沒越詳細越好
雀鱔, 學名:lepisosteus 體長:野外生存一般體長1~2米,最大的可達3米。 可耐溫度:15-32C 最適溫度:18-28C 水質:中性 飼養難度:易 繁殖難度:較難 混養情況:較難 屬於雀鱔目、雀鱔科。原產地北美洲的五大湖區。 體長40-50CM,長筒形。嘴部前突,上下頜有骨板,有牙齒,酷似鱷魚嘴。 體青灰色,體表有暗黑色花紋。皮膚有硬鱗覆蓋,皮堅鱗厚,皮膚粗糙。 雀鱔科(Lepisosteidae)雀鱔屬(Lepisosteus)的大型魚類的統稱,產於北美或中美。與弓鰭魚近緣,同隸於全骨總目(Holostei)。主要棲於淡水,但有的種可降入半鹹水甚至鹹水。常像圓木一般,浮於流動緩慢的水面曬太陽並呼吸大氣中的空氣。兩齶與面部形成一個有尖牙的喙,魚體覆以菱形光亮而厚的硬鱗。在始新世,雀鱔就生活於歐洲和北美,所以能倖存至今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其大而充滿卵黃的淡綠色卵有很強的毒性。雀鱔春季在淺水中產卵,孵化後幼魚生長很快,開始時以米諾魚類為食,很快就成為貪婪的掠食者,以致不得不採取措施,減少它們的數量。牙針狀,排成數長行,適於掠獲獵物。長吻雀鱔(L. osseus)產於美國南部,吻極長而呈鉗狀。鈍吻鱷雀鱔(L. spatula)可長約3公尺(10呎),是淡水魚中最大的種之一,其吻則寬而短。雀鱔可食,但在美國中部和北部幾乎從不被人食用。有時連硬鱗一起烘乾,有時用其鱗製作裝飾品。gar(或garfish、gar pike)一名常用指齶針魚(needlefish;特別在歐洲);而在澳大利亞,則用指與齶針魚近緣的鱵(halfbeak)。 雀鱔目(Lepidosteiformes)是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的1目。只有一科兩屬7種魚,都是生活在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島嶼的淡水河流湖泊中。雀鱔目是一種古老的魚種,化石可以追溯到二迭紀時代,雀鱔目的魚被有菱形硬鱗,嘴長,有銳利牙齒,是大型兇猛魚類,肉食性,背鰭靠後,尾鰭圓形,最長的據報道可達6米。雀鱔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 飼養水溫20-26℃,水質要求不嚴。餌料有小活魚、魚肉、水蚯蚓等,容易飼養。在水族箱中很難繁殖。雀鱔〔在英國撒克遜語中是長矛的意思)是一種淡水魚,生活於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長著長長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齒。這種魚會攻擊它所遇見的所有魚類,捕食時,它會一動不動的裝死,直到獵物靠近它時才發起致命的一擊,然後圍著被咬死的魚轉一至兩圈後再將其吃掉。當地漁民都將其視做不祥之物,因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魚類存在。當地漁民一般都不願意吃這種魚,同時它也不太適合食用。雀鱔全身長了一層菱形魚鱗,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樣異常堅硬,實際上它是由無機鹽組成的。許多已滅絕的遠古魚類也有這種魚鱗。像其他遠古魚類一樣,雀鱔體內也長了一個與食道相連的魚鰾,可用來呼吸。雀鱔卵有巨毒,人類或其他熱血動物不慎食用將導致死亡。來自北美洲。那長而有力的嘴使它成為淡水中兇猛無比的肉食性魚類。它用獨特的氣囊作為呼吸器來吸取空氣中的氧氣。雀鱔和弓鰭魚有近緣關系,是從古代就生存下來的魚類。現在只分布在北美洲及其附近,而在古代時卻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淡水區域,在歐洲曾發現1.2億年前的化石。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鱗質甚硬,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 雀鱔,目前發現的有十幾個種類,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被菱形的硬鱗平鋪覆蓋,鱗質甚硬,稱為骨鱗;尾部呈圓形,是古老魚種獨具的圓尾;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吻部較長,且牙齒發達鋒利。雀鱔出現得非常早,繁盛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世界各地淡水區域,現在只生存在北美洲附近,主要產地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歐洲曾發現了1.2億年前的化石,跟始祖鳥的化石同期,但估計雀鱔生活在一億五千萬年前。雀鱔的繁殖能力不算很強,但幼魚成活率頗高,這也是該魚種能順利保留到現在的一個主要原因。它能以鰾呼吸,鰾與食道相通,在缺氧環境中,把空氣吞到鰾中呼吸,所以能在陸地上短時間生存。 本目只有雀鱔科1科,雀鱔屬1屬共有7種。 大雀鱔屬(骨雀鱔) Atractosteus: 大雀鱔Atractosteus spatula (305 cm) 古巴雀鱔 Atractosteus tristoechus (200 cm) 熱帶雀鱔Atractosteus tropicus (125 cm) 雀鱔屬 Lepisosteus: 斑點雀鱔Lepisosteus oculatus (112 cm) 長吻雀鱔Lepisosteus osseus (200 cm) 短吻雀鱔Lepisosteus platostomus (88 cm) 佛羅里達雀鱔 Lepisosteus platyrhincus (132 cm)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