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 幾張動物 小鳥的 真實圖片,謝謝!
如圖
B. 鳥類有哪些
鳥的種類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鳥類有麻雀、戴勝、灰喜鵲、烏鴉、燕子、畫眉鳥、啄木鳥、鷹、貓頭鷹、翠鳥、斑鳩、鴿子、白頭翁、布穀鳥(也有叫杜鵑、子規)。
其中喜鵲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
(2)動物小鳥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養鳥最重要的是飲水用具和水浴缸要每天清洗,因為不幹凈的環境很容易讓鳥兒患病,糞便應及時打掃,食缸也應定期清潔。
鳥是一種很愛清潔的動物,大多數鳥兒都喜歡在下雨的時候沐浴,而養在籠子里的鳥兒也希望得到這種款待,作為主人應該勤幫鳥兒洗澡,滿足這種有益的本能要求,每天或隔天洗一次。
C. 小鳥的資料
鳥,字典解釋: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卵生,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徵。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鳥的羽毛分為正羽(主要用於飛行)和絨羽(主要用於保溫)。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鳥的嘴)。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的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 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 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 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鴕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鴕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 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鴕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不是特別遠,鳥的圖片(11張)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但至少可以飛幾十米遠;而家鴨徹底失去了飛行的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鳥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 《鳥》(公元前414年)也是阿里斯托芬的傑作之一,是現存的唯一以神話幻想為題材的喜劇。劇中有兩個雅典人和一群鳥一起在天和地之間建立了一個「雲中鵓鴣國」。這個國家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勞動是生存的唯一條件。這部喜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描寫理想社會的作品。在藝術性方面,《鳥》無疑是阿里斯托芬最優秀的作品。劇中情節豐富多彩,由合唱隊扮演的飛鳥出入林間,五色繽紛。全劇富於幻想,抒情氣氛濃厚。在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這部喜劇的結構最完整。 在自然界,鳥是所有脊椎動物中外形最美麗,聲音最悅耳,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動物。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世界屋脊,從波濤洶涌的海洋,到茂密的叢林,從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都有鳥類的蹤跡。鳥是一類適應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是由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來的。 許多鳥類在遷徙途中會採取"V」形編隊。這是因為鳥類遷徙的路程都很長,體力消耗特別大,呈"V」形編隊有助於鳥類在漫長的旅途中節省能量。鳥兒在飛行過程中會有「滑流」,追隨在頭鳥之後的鳥如果處於「滑流」中會減少體能的消耗。如果領頭鳥累了,它後面的某一隻鳥會自動補位,所以在遷徙途中很少有鳥兒因體力不支而掉隊。
編輯本段世界鳥類之最
跑得最快的鳥:鴕鳥,它平均72千米/小時。 游水最快的鳥:巴布亞企鵝,它平均27.4千米/小時。 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准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於 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厘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 了。而產於非洲的麥粒鳥的體長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約佔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等昆蟲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並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 的頻率很快,每秒鍾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我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 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 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 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0厘米,體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 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中的「老壽星」。 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王信天翁,60餘年。 壽命最長的籠養鳥: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 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平均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 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 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 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 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 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 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於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於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於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於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 最兇猛的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 尾羽最長的鳥類: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 雄鳥和雌鳥體重相差最大的鳥類: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只有5~6千克。 嘴峰最長的鳥類: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 最長鳥喙:澳洲鵜鶘,長47厘米。 最寬鳥喙:鯨頭鸛,寬12厘米。 學話最多的鳥: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 最擅長效鳴的鳥: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 最復雜的鳥巢: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 最大的鳥巢: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 最小的巢:吸蜜蜂鳥的巢,只有頂針大小。 產卵最少的鳥類: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窩卵數最多的鳥:灰山鶉(一種雞類),每窩15~19枚。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最晚性成熟的鳥類: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最大的鳥卵化石: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厘米,相當於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是隆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5.5米左右,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在公元17世紀時滅絕。企鵝雖然不會飛,但它在很久以前是會飛的,所以企鵝屬於鳥類。
D. 這是什麼鳥啊圖片
這個鳥名字叫什麼名字鵪鶉, 鵪鶉(學名:Coturnix coturnix),是雞形目鵪鶉屬鳥類,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鵪鶉肉及蛋均為高級滋養品。 鵪鶉體長18厘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鵪鶉常成對活動於生長著茂密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等地。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鵪鶉每窩產卵7-15枚,孵化期為15-17天。
E. 給我介紹個鳥類大全要有解析和圖片的
游禽(Natatores):是鳥類六大生態類群之一,涵蓋了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雁形目、潛鳥目、鸊鷉目、鸌形目、鵜形目、鷗形目、企鵝目七項目中的所有種。游禽適合在水中取食。如雁、鴨、天鵝等。 喜歡在水上生活,腳向後伸,趾間有蹼,有扁闊的或尖嘴,善於游泳、潛水和在水中掏取食物,大多數不善於在陸地上行走,但飛翔很快。
最好還是自己網路,9000多種鳥文字無法描述,可以根據需要具體了解。鳥綱(Av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體均被羽,恆溫,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翅,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心臟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內充氣體。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輔助呼吸的氣囊。地球上的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鳩鴿、猛禽、燕雀七大類。全世界已發現有9021種;中國有1186種。
F. 天上飛的鳥有哪些
天上飛的鳥有:鴿子、大雁、麻雀、燕子、信天翁、老鷹等。
一、鴿子
又叫鵓鴿,是一種善於飛行的鳥,小巧玲瓏,品種很多,羽毛顏色多,主要以谷類為食。鴿子的毛色在禽類中是最多的。它的羽毛顏色有瓦灰、青、白、黑、綠、花等色。
二、大雁
大雁又稱野鵝,天鵝類,大型候鳥,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雁屬鳥綱,鴨科,是雁亞科各種類的通稱。中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雁隊成6隻,或以6隻的倍數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群的聚合體。
三、麻雀
麻雀是雀科雀屬的鳥類,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賊、只只、嘉賓、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賓雀,亦叫北國鳥(個別地方方言又稱呼為:家雀、戶巴拉)。
雌雄同色,顯著特徵為黑色喉部、白色臉頰上具黑斑、栗色頭部。喜群居,種群生命力極強。是中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鳥類,亞種分化極多,廣布於中國全境,也廣布於歐亞大陸。
四、燕子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都很相似。
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鑽穴,或在城鄉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牆上或突出部上為巢。每產3∼7卵。
燕是典型的遷徙鳥。繁殖結束後,幼鳥仍跟隨成鳥活動,並逐漸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五、信天翁
信天翁屬於鸌形目、信天翁科,共4屬21種。他們分別分布在從約南緯25°至流冰群島的南半球海域,並利用該區域內的島嶼進行繁殖。
G. 鳥的5種種類和簡介和圖片
只能上一個圖,就上孔雀吧!
孔雀:孔雀作為觀賞鳥類,是世界上許多動物園的主要展出動物,早已名聲四播。孔雀有綠孔雀和藍孔雀兩種。藍孔雀還有兩個突變形態:白孔雀和黑孔雀。
麻雀:是與人類伴生的鳥類 , 棲息於居民點和田野附近。主要以穀物為食。當穀物成熟時,多結成大群飛向農田吃穀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蟲,並以昆蟲育雛。
喜鵲:吉祥的象徵。最熟悉的種類是黑嘴喜鵲,長45公分(18吋),黑、白兩色,尾有藍綠色的虹彩。生活於西北非、整個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西部。
鸚鵡:鸚鵡指鸚形目眾多艷麗、愛叫的鳥。它們以其美麗無比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這些屬於鸚形目、鸚鵡科的飛禽,分布在溫、亞熱、熱帶的廣大地域。
天鵝:體型高大,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分布范圍:格陵蘭、北歐、亞洲北部,越冬在中歐、中亞及中國。 分布狀況:繁殖於北方湖泊的葦地,結群南遷越冬。
H. 鳥的種類及圖片
游禽是對喜歡在水中取食和棲息的鳥類的總稱。游禽種類繁多,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包括雁鴨類、鷗類等.如天鵝、大雁、鴛鴦、鵜鶘、海鷗等。這些游禽的分布地域不同,不如北京地區最常見的游禽有:大天鵝、小天鵝、綠頭鴨、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以及渾身漆黑的鸕鶿等。游禽常選擇有湖泊的地方休息,以魚、蝦和水草為食。游禽的繁殖窩成平盤狀,可浮在水面上,這就是游禽所特有的水面浮巢。它們飛行時,腳向身體的後方伸出,飛翔速度很快,腳趾之間有蹼相連。其嘴大多數寬闊而扁平,善於游泳和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