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斑鳩葉長什麼樣圖片
斑鳩葉如下圖:
中葯化學成分
黃毛豆腐柴莖皮中含無羈萜(friedelin),3β-無羈萜醇(friedelan-3β-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烯-3-酮(lupene-3-one),胡蘿卜(甾醇)甙(daucosterin),柚皮素(naringenin),香草酸(vanillic acid),硝酸鉀、氯化鉀和氟化鉀。 莖含三萜酯:二十八碳酸羽扇豆醇酯(lupelo octacosanoate),二十九碳酸羽扇豆醇酯(lupeol nonacosanoate),三十碳酸羽扇豆醇酯(lupeol melissate)及香草酸(vanillic acid)。
中葯化鑒定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紅2g,加水20ml,於60℃水浴濕浸1h,濾過。濾液進行以下試驗:
①取濾液2滴,置點滴反應板上,加10%醋酸鋁試液,即產生黃色沉澱(檢進黃酮類)
②取濾液1滴,滴於濾紙上,噴1%三氯化鋁乙醇溶液,干後置紫外光(365nm)下檢視,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斑鳩占
② 斑鳩是野鴿子嗎如何區分斑鳩和鴿子
鴿形目鳩鴿科斑鳩屬鳥類的通稱。體中型,體長27~35厘米;兩翅無金屬羽色,第2和第3枚飛羽最長;腳短而強壯,跗跖較中趾為長。本屬約15種分布於非洲、歐洲和亞洲。中國有5種,幾乎遍及各省區。
山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 ,後頸基兩側各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頦和喉粉紅色 ;下體為紅褐色 。雌雄羽色相似。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飛行似鴿,常滑翔。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穀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巢築在樹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外徑約30厘米×40厘米,內徑約8.0厘米×8.5厘米。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卵徑33毫米×24毫米。孵化期約18天,雛期約18天。斑鳩數量較多,是有經濟價值的獵禽。
鴿子亦稱家鴿、鵓鴿,鴿子的祖先是野生原鴿。早在幾萬年以前,野鴿成群結隊地飛翔,在海岸險岩和岩洞峭壁築巢、棲息、繁衍後代。由於鴿子具有本能的愛巢欲,歸巢性強,同時又有野外覓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類所認識,於是人們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把鴿子作為家禽飼養。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5000年以前,埃及和希臘人已把野生鴿訓練為家鴿了。
鴿子的種類
鴿子有野鴿和家鴿兩類,野鴿主要分樹棲和岩棲兩類,有林鴿、岩鴿、北美旅行鴿、雪鴿、斑鳩等多種。家鴿經過長期培育和篩選,有食用鴿、玩賞鴿、競翔鴿、軍鴿和實驗鴿等多種。
③ 如何尋找野雞和斑鳩
以下是尋找斑鳩的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斑鳩的生活習性
珠頸斑鳩喜歡群居在竹林,竹林的選擇一般是在田地邊,小塊竹林,竹林密度不是很大,最好是下雨天出獵,原因有兩個,其一,竹林里的竹葉會因為下雨的原因,葉面偏下,容易找到斑鳩,其二,斑鳩因為下雨喜歡蹲在竹子中間部分,比較容易找。晚上打的時候要觀察地面上的屎,斑鳩屎是白色的,成堆狀或者片狀。一般都在屎上方的竹林里,而且現在的季節,斑鳩都是群居,最好看到一兩只後,再看看附近的地方,一般都能找到其他的斑鳩,少則三五隻,多則十幾二十隻。先選好打的打,也就是能看到胸部和頭的斑鳩,盡量注意打高不打低,盡量暴頭,打低以後斑鳩不會馬上死去,會飛騰,這種聲音會驚到其他斑鳩,其他斑鳩基本上都會跟著飛。
山斑鳩基本都是青岡林里呆,很容易找到,第一種找法和珠頸一樣。第二種也是看青岡林,主要是在包穀地或者其它顆粒種植物的小山包上,林子一般都不太密,地面都是敞地,也就是地面基本不長草,青岡林裡面的青岡樹一般在6米左右,斑鳩蹲在樹上的高度在3米到5米左右,當然,也有高青岡林的,最高高度在8米左右,這種斑鳩也是群居,找到一隻,蹲在樹上的方式一般是單只蹲或者是兩只蹲在一起,找到了以後注意觀察附近,也會有收獲的。
二,斑鳩定位
這個季節斑鳩一般是在6點半左右回巢,換句話說,斑鳩並不是黑了以後再回巢的,它會在樹上呆很久,直到天黑,會挪動一小塊地方,但是大致方位不變,移動距離也就幾棵樹或者幾棵竹子的距離。許找時可以觀察斑鳩飛的大致方向,然後聽斑鳩撲騰的聲響,很容易確定斑鳩的位置。
三、其它建議
各地的生活環境不同,斑鳩棲息地點也有所變化,總的來說,在容易被風刮到的地方和與太陽相背的地方,斑鳩棲息都比較少,也就是說斑鳩喜歡呆在背風的地方。在竹林比較稀少甚至沒有竹林的地方,在靠近竹林的樹上,或樹葉茂密的樹上也能找到斑鳩。在竹林和山地里,也會有其他的鳥類棲息,有指頭大的,也有喜鵲之類的,如果出獵目的是打斑鳩的話,建議別打其他鳥類。
④ 怎樣分辨斑鳩鳥
光斑鳩就上W了啊!真是好地方,但我還是更傾向於玩。 查看原帖>>
⑤ 請問高手:鬼豆腐是斑鳩葉做的,哪斑鳩葉是什麼植物上的學名
豆腐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黃豆豆腐、米豆腐、豌豆豆腐、血豆腐,等等。很少有人曉得還有一種稀奇古怪的豆腐——鬼豆腐。也稱「斑鳩豆腐」,或「神豆腐」,光這種叫法都少見。這種豆腐的原材料取自山裡的野生植物斑鳩葉。斑鳩葉生長於巴蜀一地,極像杏樹葉,與杏葉所不同的是斑鳩葉透出一股獨特的清香味兒,很誘人!至於這種植物葉子為何有與鳥一樣的名字,本人無法考證。 兒時,我們常提著竹籃,赤腳穿行在山林中,像摘桑葉一般,大面積地採摘斑鳩葉,拿回家讓大人製作。先放入清水中洗去塵土,再把葉子揉爛,也可放進很小的石磨中磨碎,製成葉漿;再用細紗布過濾葉漿,瓷缽中就會盛滿翠綠綠的一缽漿液,倒入鍋中燒開,再舀出來裝進瓷缽里,加上少量石膏粉 也可加入草木灰製成的鹼水 ,待冷卻後,清水之下便見翠綠綠的斑鳩葉豆腐了。至於吃法,以涼拌為最佳。在那個時候,我們一般只舀一點泡菜里的酸水、農家豆瓣醬、鹽巴之類拌一下,就可以吃,鬼豆腐吃在嘴裡滑溜溜,涼爽爽的,細嫩、可口。 「自然災害」時期,鬼豆腐在湖北利川曾盛行,沒有糧食,便有人拿它當主食吃。我們家老房子後面住有一個年輕女人,她身材高挑細瘦,凸眉凹眼,近似洋人,一口四川腔,人喊她「鬼豆腐西施」。鬼豆腐西施一個人艱難地扯拉著兩個細娃,靠賣鬼豆腐為生。太陽露臉時,鬼豆腐西施已背著高過頭頂的滿背簍斑鳩葉回家了。一個人在一口大瓦缸里洗,然後推、煮、濾,忙不停地製作鬼豆腐。他們家無論大人細娃,一日三餐都吃這個。偶爾望著鄰家人碗里的包穀或洋芋,兩個細娃娃饞得流口水。小的一個吵著:「媽媽我不吃鬼豆腐了,我想吃飯!」「吃你個龜兒!」孩子被媽媽粗暴地拖回家,關在房裡了仍傳出殺豬般的哭喊聲。一天,鬼豆腐西施突然沒有出門做生意,家裡傳出兩個娃娃的哭聲,鄰居詫異地發現鬼豆腐西施已死在床上。死因是腹瀉不止,脫水身亡。自那以後,對於鬼豆腐能否吃,人們都產生了疑慮。再後來,生活好轉後,鬼豆腐便漸漸絕跡。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開始追求講究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有人別出心裁,又把鬼豆腐搜索挖掘出來,翡翠一般的誘人色彩,怪怪的味道,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斑鳩葉這種山裡的野生植物做成的鬼豆腐,憑直觀它無疑是綠色食品,具有清熱敗火,解渴爽口等作用。只是味道略苦,苦後回甘,不一定人人吃得慣。 製作過程一、原料 斑鳩葉,柏樹葉(鄉下稱柏樹毛)灰燼 揉搓斑鳩葉二、工具筲箕,鐵盆或鐵桶三、流程1、將摘回來的斑鳩葉用冷水洗凈,備用。 2、第二步是燙斑鳩葉,使其變軟。燒一鍋沸水,把洗凈的斑鳩葉倒入其中,攪拌一兩分鍾後撈起,准備下一步用。 3、第三步是榨。取一個鐵盆或者鐵桶,將筲箕放在盆口,把燙熟的斑鳩葉放在筲箕裡面,雙手用力揉搓,使斑鳩葉的汁從筲箕的孔隙里漏到器皿裡面,一直榨到僅剩葉脈為止,這個動作速度要快,以免漏下的斑鳩葉汁凝固。 4、第四步是讓斑鳩葉凝固成形。把准備好的柏樹毛灰燼用水攪拌均勻,多放點水,然後灑在筲箕里,讓灰水也順著筲箕的孔隙漏下,與斑鳩葉汁相溶。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柏樹灰燼裡面含有鹼,起到的是食用鹼的作用,因此不能多放也不能少放。放多了會使做出來的豆腐變得很老,而且味道變得很刺口;放少了則不能凝固到位,因此要掌握好分量。 5、最後一步是將裝滿斑鳩葉汁和灰水的器皿靜置在涼爽的地方,切忌溫度不能過高,陽光不 能直射,放好後不要去移動或者搖晃器皿,以免不能順利凝固。靜置1-2個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編輯本段食用方法一、涼拌 這是最好也是最常用的食用方法,涼拌不僅能保持斑鳩葉原有的風味,而且非常鮮嫩爽口,如果在涼拌的時候加點食用醋,那就最好不過了。 峽江深處有一種植物,斑鳩葉,可以打豆腐,也可作草葯,說是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斑鳩葉豆腐,那是用純天然葉綠素加工成的一種最可口的豆腐,我也不知道它有沒有書面叫法,反正在我們文峰鎮幾輩人都這么叫它了。 我們住的那個小鎮子,地處大巴山尾部,緊鄰國家級森林公園———紅池壩景區。就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生長著一種獨特的小灌木叢,每到春末夏初,小枝條上長出粉嫩的、綠得發亮的樹葉,散發著一種成熟的、誘人的芬芳。那種清香味好獨特,隔老遠都能聞到。如果摘一片葉兒在嘴裡嚼嚼,又粉又嫩又糯。這種樹叢,人們管它叫斑鳩樹,樹葉呢,當然就叫斑鳩葉了。 說是在遠古「洪水淹天」的時候,天上能飛的、地上能跑的動物都幾乎滅絕了,由於洪水淹得太久,連地上生長的植物都被浸泡死了。唯有生長在大巴山區中高山地帶一種特有的灌木叢,生命力極強,洪水退了,它第一個迎著春天的和風發了芽。有一對美麗的斑鳩相依為命,躲過了劫難,這些最先生根發芽的灌木叢就成了它們棲息的地方,綠色的樹葉也就是它們惟一可吃的食物了。這種樹原來是觀音菩薩賜予的,為了讓斑鳩能延續生命、繁衍後代。我聽老輩人講了這個故事,曾有意觀察過,其實也沒見斑鳩吃過這些樹葉呢。 也不知要追溯到哪朝哪代,是哪個老輩子的靈感,能想到把樹葉做成豆腐,我的母親就會做這種豆腐。 母親摘回一籃子斑鳩樹葉,用開水把樹葉一焯,然後撈起,用布裹緊,使勁地擠出綠色的粉汁。這種樹葉富含葉綠素和蛋白澱粉,之所以能做豆腐,也就是它的含量獨特所在。等擠完了汁,就用柏樹枝燒灰泡水,摻入汁水中,那是一種很好的鹼性物質,沒有它,這些粉汁就不能夠凝固。豆腐做好了,母親就用一些帶麻辣的味水,把它涼拌,端上餐桌,綠色的豆腐再點綴上幾塊紅辣椒,「萬綠叢中一點紅」,多好的意境啊!豆腐色香味俱全,味道清香、清涼,特別是夏季吃更安逸。 現在,這道綠色食品成了搶手貨,全鎮只有幾個老年人會這手藝。母親總是說:「這個斑鳩葉豆腐,既是『綠豆腐』,又叫『神豆腐』啊,裡面不能摻假哦,得罪了菩薩,就吃不成了哈。」說得那麼認真,那麼虔誠,就象這真是上天恩賜的一樣。
⑥ 斑鳩怎麼分公母 方法附圖最好謝謝
斑鳩分公母方法如下:
1、頭小,無後腦勺,近嘴處窄的是雌鳥;頭大,有後腦勺,近嘴處寬的是雄鳥。
2、嘴長而粗,啄食有力的是雄鳥;嘴短而細,啄食無力的是雌鳥 。
3、口腔發紅,喉嚨大的是雄鳥;口腔紅中發黃,喉嚨細小的是雌鳥。
4、雄鳥腿粗壯而長;雌鳥腿細短不粗壯。
斑鳩屬於鳥綱、鴿形目、鳩鴿科、斑鳩屬的歐洲和北非鳥類。體長28公分(11寸)。體淡紅褐色,頭藍灰色,尾尖白色。在地面覓食,吃大量小型種子和蚯蚓。
斑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 由於城市的發展,現在城市內少有斑鳩的出現 多出現在低海拔的非城市地區。我國常見的品種有:火斑鳩,珠頸斑鳩,山斑鳩,還有人工培育的白斑鳩。
(6)如何認斑鳩樹葉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斑鳩是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稱,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鴿形目,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
頭小;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於行走賓士。 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無金屬光澤;雌雄相似。
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頭小;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於行走賓士。
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無金屬光澤;雌雄相似。
雌性成鳥 不如雄鳥鮮亮;頭部顯棕。
虹膜橙紅;嘴灰黑;跗蹠紅紫,爪呈角褐色。
參考資料:網路-斑鳩
⑦ 斑鳩公母如何辨別
看尾法:公鳥尾部有呈V字型的缺口,且尾部兩端線條挺拔;母鳥尾部兩端呈橢圓,線條圓潤!但因為抓捕來的斑鳩或野外斑鳩爭斗總會有尾部羽毛脫落!容易錯判!
摸襠法:主要是測襠骨的開度!(斑鳩肛門下方兩軟骨之間)寬為母,窄為公,一般公鳥開度為一指或一指以上!但因為斑鳩抓到時容易受驚嚇緊張,襠部就會收起,使之寬窄難辨!新手更是難以掌握!沒產過蛋的新母鳥襠部也難區分!此方法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
聽叫法:一般公鳥叫聲要洪亮粗獷些,母鳥叫聲軟而細,但並不絕對!有不少母鳥叫聲也粗!而也有些公鳥聲音細長!所以要再聽它吹口怎樣!有些朋友認為只要會吹就是公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母鳥也會吹的,只是吹口短,頻率低而已!所以我們要選吹口在5句以上的,吹完再吹頻率高的就基本是公鳥了!此法適合籠打時現場看到表現的鳥或網來及其他途徑得來得斑鳩必須在開叫會吹後才好辨認!
摸龍骨法:以龍骨的長短和形狀來區分公母!因為公鳥母鳥生理上的不同,所以龍骨長短和龍骨末梢的形狀也有差異!前輩高手們就憑著這些區分斑鳩的公母,准確率很高!失誤幾乎為零!但新手難以掌握!說實話!我也沒掌握,無尾兄的父親是此中高手!可無尾兄也不是完全掌握!
目測外觀法:體型大,目光犀利(母鳥目光較溫和),胸寬氣禳大,頭大,脖粗,站姿挺胸抬頭,有氣勢多為公!但有些母鳥的氣禳、體型也很大,所以要靠長期的經驗才能准確判斷!
擺頸法:此法源自鴿子公母區分的方法!養過鴿子就明白!用兩指夾住鳥脖子左右擺動!公鳥略顯僵硬,母鳥柔軟,斑鳩雖和鴿子同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用此法還是有些差異!經驗不老到的會有較大失誤
⑧ 斑鳩有幾種
斑鳩有三種:火斑鳩、山斑鳩、珠頸斑鳩。
1、火斑鳩
主要特徵火斑鳩在地面急切地邊走邊尋找食物,體長約30cm,叫聲深沉並連續重復數次,重音在第一音節。體小,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頸部黑色半領圈,前端白色。
雄鳥頭部偏灰、下體偏粉,翼覆羽棕黃,初級飛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側尾端白色,雌鳥較淺且暗,頭暗棕色,體羽紅色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腳為紅色。
2、山斑鳩
形態特徵山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體中型,體長27~35cm,兩翅無金屬羽色,第2和第3枚飛羽最長,腳短而強壯,跗跖較中趾為長。
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後頸基兩側各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頦和喉粉紅色,下體為紅褐色,雌雄羽色相似。
3、珠頸斑鳩
形態特徵雌雄同色,尾略顯長,外側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寬,飛羽較體羽色深,體羽大多為灰褐色。明顯特徵為頸側滿是白點的黑色塊斑,虹膜為橘黃,嘴為暗黑褐色,腳為紫紅色。叫聲為輕柔悅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復重復,最後一音為加重。
(8)如何認斑鳩樹葉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山斑鳩的繁殖時間在4-7月。年產2窩,通常在遷來時多已成對。營巢於森林中樹上,也在宅旁竹林、孤樹或灌木叢中營巢。通常置巢於靠主幹的枝椏上,距地高多在1.5-8m。巢甚簡陋,主要由枯的細樹枝交錯堆集而成,呈盤狀,結構甚為鬆散,從下面可看到巢中的卵或雛鳥。巢的大小為外徑14-18cm×16-20cm,內徑8-10cm×8-11cm,高4-8cm,深3-5cm。
巢內無內墊,或僅墊有少許樹葉、苔蘚和羽毛。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橢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28-37mm×21-27mm,重7-12g。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卵期間甚為戀巢,有時人在巢下走動或停留亦不離巢飛走,孵卵期18-19天。
雛鳥晚成性,剛出殼時雛鳥裸露無羽,身上僅有稀疏幾根黃色毛狀絨羽。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雛鳥將嘴伸入親鳥口中取食親鳥從嗦囊中吐出的半消化乳狀食物『鴿乳』。經過18-20天的喂養,幼鳥即可離巢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