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魚的捕撈方式有哪幾種
常用捕撈魚的方法如下:
1、拉網:即根據存塘魚估產及擬捕撈上市量,在池塘兩邊的某一處放下拉網,進行捕撈成魚。此操作方法適宜100畝以下的池塘,根據需要靈活選擇下網處,且捕獲的品種較全,尤其是活躍性較強的鰱鱅上層魚。
注意點:應注意選擇在天氣晴好、魚不浮頭、水溫較低時拉網,對起捕的魚揀選速度要快,不能上市的魚應及時放回水體。同時注意防止拉網後帶動底泥,引起池塘水質變壞。
2、花籃:是一種小型捕魚工具。框架用竹子製作,撐開呈圓柱形,外面裹著聚乙烯大眼網,兩頭有進口和回須,魚進去就出不來,捕魚方法是於前一天傍晚將每個花籃放入水中,並向籃中投放誘餌,第二天早上將其收起取魚。此方法簡易便捷,勞動強度小,一二個人就可操作,且籃網目較大,不會傷害到小規格的品種,最適宜捕獲鯽、鯉等下層魚。
注意點:悶熱天氣慎用此工具捕魚,並注意縮短放籃取魚間隔時間,如果發現進入花籃中的魚體表已經充血,盡量將其取出,不要回塘。
3、扳罾網:扳罾網一般呈正方形,網衣用乙綸或錦綸線編結,其四角分別連接在「×」字形撐桿兩端,以維持網具正常展開的作業狀態。撐桿交叉處縛線連結提桿,構成網具整體。取魚時選擇在飼料投喂點放入罾網,然後在其上方正常投喂飼料,待大批魚進入罾網上方覓食時迅速提桿,再用抄網撈取的魚類。
採取扳罾網取魚,可根據市場需求隨時決定取魚,對魚類的損傷也最小。
㈡ 水庫抓魚用什麼網最好
抓魚網/漁網/什麼網抓魚效果好,推薦我廠生產的抓魚網迷魂陣捕魚:水下安裝好後可以自動進魚,每天可不定時取魚,是最普遍多樣性的漁具之一,對大魚、小魚「統吃」。魚一旦進入便無法逃脫。迷魂陣是一種適合、淺海、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溝渠的捕魚網具,用竹桿等牽拉著網眼細密的漁網,在水面牽起一條長龍形的網陣,魚兒只能進不能出。魚一旦游進去,不論大小,都能悉數打盡。本廠專業生產各種規格的迷魂陣,根據客戶提供的要求規格定做,合理的設計。保證了最佳的捕撈效果,聚乙烯全新材料,壽命長質量好,耐腐蝕浸泡。
趕網捕魚:用聚乙烯網加裝浮球和網墜,水面牽起一條長龍形的網袋,兩邊用粗的繩牽著往一個方向把魚趨趕收在一起,趕網適合、淺海、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溝渠的捕魚,面積可大可小,趕網捕魚是現在使用最多的捕魚方法。
自動進魚網捕魚:自動進魚網是在迷魂陣捕魚和趕網捕魚的基礎上,把兩種網結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種捕魚方法。先把迷魂陣擺好,用趕網把魚趕過來後,讓魚進迷魂陣,此捕魚方法使用得當基本上可以把魚打光。
本廠生產的各種捕魚網具適用於深海、淺海、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和溝渠的大面積捕撈。獨特的設計可以克服很多缺點難點,捕撈面積大,捕撈效果好,不傷魚體,配合囤魚網箱,可以隨意捕撈暫養隨時運輸。受到全國各地養殖戶青睞!
㈢ 怎樣在水庫里捕魚
如果很深,那就比較難搞,漁網又夠不著,用魚鉤去掉的話,也很難掉,你想辦法把魚引到水面,再用漁網去撒一下,就可以了。
刺網又叫掛網或絲網。具有裝配簡單,操作方便,捕魚效果較好等優點。裝配好的刺網為長條形,上綱裝有浮子,下綱裝沉子。作業時網片在水中保持垂直狀態,設置在魚類洄遊路線上,使魚刺入網目而被捕。調節浮子和沉子的大小,即能成為浮刺網或底刺網,捕撈上層魚或底層魚。
沉浮式捕魚網:是針對魚塘或者水庫等環境高低不平、坑坑窪窪捕撈困難設計的一種高效捕網,它的優勢在於可以帶規定的時間里達到最佳的起網速度,可以移動捕撈,不傷魚等諸多優點,並可以捕撈各個層次水域的淡海水魚。
刺網多用尼龍絲編結,每片網長50米,高1米左右。網目的大小根據所捕魚類的規格而定。作業時不受水庫底部地形的影響,深水、淺水、靜水、流水都可以使用。網在水中旋轉時間,看魚的多少而靈活掌握,魚多,旋轉時間宜短。
㈣ 古代人用的捕魚工具是什麼
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狩獵和捕魚的工具種類豐富:長矛、弓、骨鏃、石球等工具用於獵捕陸地上的獵物;骨制的魚鉤、魚叉、魚鏢以及麻繩編織的漁網用於捕撈水裡的魚類。
聰明的他們還發明了一種骨哨,他們使用骨哨模仿動物的叫聲,來吸引獵物,等獵物慢慢走近時,再伺機將其捕獲。
6000多年前,中國已出現骨制魚叉、釣鉤、槍頭、魚鏢等。3000多年前已出現銅制釣鉤。古代甲骨文中有用竿和網捕魚的象形文字;
當今盛行的漁具、漁法是近二三百年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長帶形的流刺網和圍網、袋形的拖網和定置網、各種形式的釣漁具等,均已由小型、簡單發展到大型、復雜,由沿岸作業延伸到深海大洋作業。漁具材料也被合成纖維及塑料等取代。自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漁具已漸趨現代化。
㈤ 有那幾種捕魚工具
魚桿,掛網,電魚器,地籠,迷魂陣等等
㈥ 捕魚的25種方法
捕魚的方法包括:拉網,花籃,是一種小型捕魚工具。框架用竹子製作,外面裹著聚乙烯,兩頭有進口和回須,魚進去就出不來,捕魚方法是於前一天傍晚將每個花籃放入水中,並向籃中投放誘餌,第二天早上將其收起取魚。
拉網即根據存塘魚估產及擬捕撈上市量,在池塘兩邊的某一處放下拉網,進行捕撈成魚。此操作方法適宜100畝以下的池塘,根據需要靈活選擇下網處,且捕獲的品種較全,尤其是活躍性較強的鰱鱅上層魚。
怎麼抓更多的魚
在魚塘,要是沒有人管的話,費點事,准備個長柄的網兜、還有魚食(饅頭也可以)。撒了魚食,將網放到下方然後等魚來。網在水裡不要離水面上的魚食太近。 大家都知道的釣魚。那時魚鉤是我們自己製作的。
用家裡的縫衣針,放在火上烤,而後用鐵鉗將其折彎,拴在線上,就是魚鉤。記得有次,在村北邊上的水塘邊,坐在塘邊的山崖上釣魚,感覺很重,抬手,但提不起來,不知是大魚還是魚鉤被水草掛上,經過幾次搖擺,最後還真的釣上一條大魚,現在想來有半斤左右。
那時水很清澈,河裡有很多魚,都不大,偶爾看到大的,就在岸邊上拍手。拍手將讓水震動,魚能感到微小的震動,害怕後就會鑽到石頭下面。因為是一直在岸上盯著這條魚,看到進了哪個石頭,就下河,用手從兩邊掐進去,經常就抓住了一條魚。
㈦ 長江里的魚類怎麼捕最快最多,用什麼工具捕。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㈧ 想知道用什麼捕魚
捕魚可以用漁網、釣箏、魚籠、釣竿。
1、漁網捕魚法
這種釣魚方法適合那些有足夠空閑時間的人,因為這種方法耗時特別大。農村的人們最喜歡用釣竿釣鯽魚和鯉魚。
㈨ 青蝦的捕撈工具與方法有哪些
商品青蝦的捕撈是青蝦養殖的最後一個環節,通常採取分批適時輪捕,多種工具並用,平時小捕撈與年底乾池捕捉相結合的方法,努力提高青蝦的回捕率。青蝦的捕撈工具與作業方法很多,現將五種常用的捕撈工具介紹如下:
(1)地籠網
選用直徑為6毫米的鋼筋,加工製成40厘米的正方形框架,每50厘米一個用綱繩連接起來,外面再用聚乙烯網片包纏(圖14)。地籠網的一端或兩端作成網兜,在每一個框架與框架的網片上製作須門,使青蝦只能進不能出。地籠網的長度可根據池塘的長寬度來決定,地籠網為定置工具,可以常年作業,將地籠網置於池塘中,每天早晨將地籠網提起收蝦,取大放小,捕撈效果較好。
圖15 蝦籠
(3)抄網
又叫手抄網,製作簡易,使用方便(圖16)。捕蝦時,用手抄網在水生植物下方或人工蝦巢的下方抄捕,捕大留小,捕撈效果也不錯,特別是在急需捕撈少量青蝦時選用此法。
圖16 三角抄網
(4)蝦球
用竹片編製成直徑為60~70厘米扁圓形空球,內填竹梢、刨花和馬尾松梢等,頂端系一塑料繩,用泡沫塑料作浮子即成。將蝦球放入養殖水域,定期用手抄網將集於蝦球上的蝦捕上來。(5)拖網
用聚乙烯網片製作,類似捕撈夏花的漁網,拖網主要用於集中大捕撈,先將蝦池水放去大部分,再用拖網拖捕。
除了採用工具捕蝦外,還可採取放水捕蝦和干塘捕蝦,最後將蝦全部起捕出池。
㈩ 13種禁止捕魚的工具分別是什麼
四川省天然水域最小網目尺寸和禁止使用的漁具及禁用捕撈方法規定如下:
一、用於天然水域捕撈作業的刺網內網的網目不得小於6厘米;單層網的網目不得小於4厘米。
二、禁止在天然水域使用的漁具:拖網、圍網、滾鉤、罾網、迷魂陣、花籃、魚樁、豪網、鋪蓋網、地籠網。
三、不能用禁止使用的漁具進行捕撈作業。
(10)水庫捕魚工具大全圖片擴展閱讀
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重慶市境內,除已於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行全面禁捕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外,全市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以及其他重點水域,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時止,實行全面禁捕。
在此,警方提醒廣大群眾及釣魚愛好者,在長江幹流以及一級、二級支流水域捕撈作業已違反漁業法律法規,如採用電、毒、炸等方式捕撈作業的,更是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相關人員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同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垂釣工具越來越先進,大家不要以投機方式,採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可視錨魚器、延繩釣、空鉤延繩釣、敷網、密眼網等非法漁具進行垂釣或捕撈,否則一旦構成非法捕撈水品罪,將追悔莫及、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