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是什麼書法,繁體字是什麼字
這是什麼書法,繁體字是什麼字?
這是篆體字一一
好書悟後三更月。
B. 范曾書法作品茶悟人生
范曾,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詩人,1938年生,江蘇南通人,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南開大學文學院終身教授,南開大學文學院、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其「多元文化特別顧問」稱號。獲2008奧林匹克美術大會藝術貢獻獎。
范曾先生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其作品《靈道歌嘯圖》等藏於日本岡山范曾美術館,《八仙圖》等藏於中國美術館,《秋聲賦》等藏於美國明翰博物館。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范曾書畫集》《范曾畫集》《范曾吟草》《范曾書畫集》《范曾懷抱》《范曾自述》等。
C. 在毛筆楷書中如何賦予筆畫以生命,也就是說把筆畫寫活有動感,請大師指教。
請大師指教?
哪有大師上這平台來指教的,有這時間寫幾個字多少萬多少萬就進兜了,人家才不扯這個呢。
一是先臨好古人字帖,先把字的結構寫好吃透。
二是到網上搜,看,悟。
三是看書畫頻道書法講座,批判吸收,深刻領悟(說了兩個悟字了)。
舉個字例說:
筆劃組字的動感,如最簡單的人字,撇寫立點兒,略長點兒,感到這人走路四平八穩,撇短點略橫點寫就顯得這個人有點低頭往前走的較急(王羲之楷書)
再如九字,撇短點兒,橫起筆下斜,象一匹馬在低頭吃草,撇略揚起點兒,橫平起來,象昂首而立。
筆劃的略微在角度與長短等的變化,就會使同樣一個字產生不同形態,給以適合與其它字結合在一起的不同動態,字就會表還不同的話語,這也就有了生命而不呆滯。
學習書法悟字當先,悟在其中,悟貫穿始終,願你寫出好書法作品。
D. 中間寫一個悟字,兩邊寫什麼好
感悟書法。你的悟性好。等等。很多很多的。
E. 什麼是書法
書法(英語:Calligraphy)是書寫文字的方法,一種書寫的藝術。書法縱向穿透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跨越文字兩個層面:「文字」、「繪畫」。書法也是一種研究書寫者心理與性格的工具。
現代書法范圍很廣泛,從功能性題字及刻字設計,到精緻藝術的抽象手寫標記,文字可能易懂,也可能不考慮其易讀性。古典書法有別於字體排印學和非古典的手寫字。
(5)悟字書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泊爾書法
尼泊爾書法主要是由蘭札文所寫,其文字本身及蘭擦文(Lanydza Script)、帕巴文(Phagpa Script)或庫蒂拉文(Kutila)等衍生文字會用在西藏、尼泊爾、不丹、列城、蒙古、中國沿海、日本及韓國等地,用在寫六字真言或是其他衍生自梵語或巴利語的佛經文字。
泰國
泰國書法主要是以梵語所寫。在歷史上泰國書法曾限制在巴利語經典的神苯教文字。
西藏屬印度文化圈一部分,有好幾百年間曾是佛教心臟地帶,藏字文字起源於印度文字,其文字在宗教區很重要,藏字書法是其重要文化。西藏的貴族如喇嘛和布達拉宮的居住者,通常擅於書法。
藏字書法中和世俗有關的部分不多,但確實存在(而某個程度也和藏傳佛教有關)。幾乎所有宗教高層人士手寫的文件都和藏字書法有關,包括達賴喇嘛寄出的信件,以及其他宗教界及世俗高層人士的手寫文件中。
藏字書法在其轉經筒上格外明顯,不過這些文字是鍛造出來的,而不是刻劃出來的。藏字書法最早是用蘆葦所寫,現在多半也用鑿尖的筆書寫。
F. 馬雲照片琅琊山的悟字誰寫的
是書法家徐有森書寫的,徐有森1936年生,安徽當塗人。 高級工程師,安徽省刑事技術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退休前系滁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長,滁州市書畫聯誼會副會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外書畫家聯誼會組委會委員。 1982年以來,書法作品先後在省以上參展數十次,並多次獲獎。1992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東方書法藝術大展」獲一等獎。 96年參加由國家科委、中國文聯、文化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外書畫家聯誼會」書畫藝術交流大會。 作品被省有關部門作為禮品饋贈東南亞新加坡六國及香港特區有關單位收藏。 書法成果及業績被收入《中華魂?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中華人物辭海》、《中外名人辭海》等國家級辭書。
G. 你認為宋代書法家文同是怎樣從蛇斗中悟出草書的精神
悟出草書的精神為:草書線條的律動劇烈、激情澎湃,線條的無窮變異。
文同是宋代書畫家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兩條蛇正在互相格鬥,便聯想到唐代草書家張旭受到公孫大娘舞劍的啟發,成為狂草大師的典故於是,文同就站在離蛇不遠處仔細觀察蛇的格鬥。
他感到,蛇從慢慢匍匐前行到突然快速猛撲、兩蛇糾纏的線路等等和毛筆在宣紙上的動靜、快慢、輕重有很多相通之處。受此啟發,他的書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縱橫起伏、氣勢豪邁的獨特風格。
(7)悟字書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草書藝術的三大特點
一、詩意統領法度
由於草書結體是漢字發展簡化的極致,所以它在結體上就有了更大變性的自由度,用筆將森嚴的楷體筆法動作在空間和紙上瞬間內化,線條在時間展開中聽憑藝術家心性的指揮而流動,或舒緩,或急促,或奔騰,或飄逸,無不刻錄著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軌跡。
二、提按頓挫在使轉中瞬間內化
在草書的書寫過程中,提按頓挫這些在行楷書寫中的重要筆畫,可以在草書的使轉動作中相對約化消解,而使轉在草書書寫中不僅不能約化還要盡可能把它表現得准確到位。
三、空間結構在瞬間將智性外化
草書在諸體書中是最具智性的書寫藝術。藝術家將自己對天地萬物的理解、闡釋、想像、情感,藉助於富於生命意向的線條傾訴著內心。而這充滿生命意向的線條,在時間的自然延續中,一筆一畫形成了一種空間結構轉合承接關系。
H. 人生修養的七個步驟
|溯|源|
學習書法必須了解書法發展的淵源,並且從源頭開始認識、學起,有助於把握正確的書法學習方向,深刻書法的認識和理解。書法是傳統藝術,講究傳承、出處。我最痴迷行草,以為行草之宗必追「二王」。「二王」既是行草之源,又是行草最高峰。唐代以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二王」。學行草若能從「二王」其中得到一二處,便能受用無窮。
|貴|悟|
練書法貴在「悟」。俗話說,只學不悟,難得真諦;只練不悟,只練筋骨。「悟性」決定了書家的高度,從古至今,大多數學書者都只能算是書法的票友,甚至有些連票友都算不上。不少學書者即便是學書十數載或是數十載,終因悟性太差而抱終天之恨。學習書法缺少「慧根」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而有「慧根」而無「悟性」的引導,而這「慧根」也會夭折。禪書上說「從門入者,非是家珍!」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悟德悟功悟己,一個悟字,滲透書法之玄妙,一個悟字,篩盡世上無緣人!
|沉|靜|
書法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鑽研的學問。勤學苦練、博覽群書,沒有一顆沉靜的心是不成的。「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學書者多有次感慨。現在是個浮躁的年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這浮躁的社會往往使我們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茫茫然的跟著社會的主流旋轉,待到覺察時,只有更多的嘆息和感慨。「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學書法須人靜才能靠近古人,才能字靜、境靜,寧靜致遠。
|博|覽|
「十年寒窗」這種狀態已經不適合今天的書法學習了。寒窗苦練,閉門造車只能造就書獃子。蘇軾雲:「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胸中有萬卷書,才能避免寫字俗氣。蘇東坡書法筆墨之間洋溢的濃厚的學問文章之氣,恰恰是其他書法家趕不上他的原因所在。在網路發達、展覽頻繁今天,不僅要讀書萬卷,更要多看看,勤交流。很多時候看看人家是怎麼寫的要比自己在家埋頭苦苦鑽研要來得好許多。
|暢|懷|
王羲之書寫《蘭亭》的過程應該是盡興的。「惠風和暢,游目騁懷」這種境界正是羲之「魏晉風骨」所在。有朋友說學習書法真痛苦,晚上也睡不好。我啞然失笑,沒聽說過古人學習書法有多痛苦的,人生有太多的煩惱,何必再多找一個學書法的痛苦,悲哉!不如放棄。書法學習應是快樂的:讀帖、品茗、揮毫,滿紙煙雲,如再沾點酒氣,鼓掌喝彩還真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樂事了。
|人|書|俱|老|
學書貴在積累,沉澱,正如紹興老酒一般越陳越香。學書不能急,歷史上能在年輕時藝術成就即被當世認可、推崇者實屬鳳毛麟角。白砥講得好:書法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始境(稚拙)——雕琢(求美)——盡境(返璞)。當代不少學書者懷著超越歷史發展軌跡的理想和追求,創作缺少底蘊的作品,是不可取的。我以為書法的最長時間應該是在經歷雕琢(求美)的過程,書家的水平在這樣不斷錘煉中成長,學識逐漸提升,作品經受歷史的考驗,最終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
I. 悟到這副字掛客廳好不好
你說的是「悟道」書法吧,你打錯了一個字,糾正一下。悟道含義,靜坐反思,掛在主靜的書房最佳。適合客廳的字比較多,像易從網簽約書法家觀山寫的「室雅蘭香」、」惠風和暢「、」紫氣東來「、」厚德載物「或者經典詩詞沁園春雪、陋室銘都是寓意比較好,氣場比較強的字。你可以欣賞一下:
J. 書法字體的特點
【書法字體特點】
(1)篆書:
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六國異體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隸書:
隸書結體扁 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 增強了書法造型藝術的美觀,風格也趨多樣化,藝術欣賞的價值大大提高.
(3)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 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是因為此書法可以作為"楷模"通行的書體,一直沿用至今.
(4)行書: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 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 "行草".
(5)草書: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 所欲的亂寫,草書的特點是藝術欣賞價值大於實用價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種. 章草是隸書簡易快寫書的書體,字字獨立不連寫,今草是楷書的快速寫法,點畫飛動,上下之間筆劃痕跡往往牽連。
【怎樣練好書法】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准,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梁鵠的書法,便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卧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毛筆字】
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它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階段。怎樣寫好毛筆字,是一個很復雜、很具體的大問題,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講透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