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圖片大全 > 佛說如何修今世緣圖片

佛說如何修今世緣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14 23:45:14

⑴ 佛是怎樣渡有緣人的

凈空法師---佛不度眾生,因為是你自悟、自修、自證,自度的。佛在《金剛經》上很坦率地告訴我們,佛不度眾生,眾生怎麼度的?自己度自己。

佛對眾生的幫助,只是教化而已——佛把你過去今生種種業因果報說清楚,讓你自己覺悟。

1 佛不度眾生,因為是你自悟、自修、自證,自度的。佛在《金剛經》上很坦率地告訴我們,佛不度眾生,眾生怎麼度的?自己度自己。

2 佛對眾生的幫助,只是教化而已——佛把你過去今生種種業因果報說清楚,讓你自己覺悟。

3 佛看我們迷惑顛倒,他以種種方便來誘導我們、開啟我們,希望我們豁然覺悟,又恢復到本覺,這就是佛度眾生。

4 十方一切諸佛都是以度眾生為本懷,諸佛實實在在巴不得你立刻成佛,這是佛度眾生的本願。

5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佛教。「慈悲」是指無條件的愛,「方便」是指用最合適、最便利的方法去教化眾生。

6 佛度眾生,最終的目標是教你成佛,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當中,念佛法門是至高無上!實在講,念佛這個法門,在末法時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

7 眾生業障深重,不用念佛法門,沒有法子度眾生;不用這個法門,眾生不能在一生圓成佛道。佛度眾生,如果沒有方便法門,就度不了眾生,所謂「大開方便之門」。

8 念佛法門是方便中的方便——第一方便門,無論什麼人,如果依念佛法門,決定得度,決定覺悟,決定成佛。

⑵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

貌似原文是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改成十年修來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都是出自《昔時賢文》{相傳由明中葉一儒生編纂,後經明末清初士人增補而成},都不是什麼所謂的佛所說~

⑶ 佛學解說:十二因緣圖解是怎樣的

(1)無明:就是覆蓋了清凈本心的「東西」,基本等於「業」
(2)行:造作,清凈本性一旦被無明遮蓋,就開始「亂動造業」;
(3)識:業識,神識,基本等於「靈魂」,,投胎的主體;
(4)名色:「名稱和形貌」。有神識,即有中陰身,「靈魂的身體」(未投胎、未入六道時)。
(5)六入:即「六根」。」靈魂的眼耳鼻舌「,神識入體,六根啟用,故稱六入;
(6)觸:即接觸。中陰身見父母,此」見「即接觸;
(7)受:感受,與父母接觸,則有感受;
(8)愛:即貪愛。對父母起貪愛;
(9)取:即妄取,追取。貪愛則生」佔有欲「。
(10)有:投胎,入六道輪回;(投胎後,中陰身「廢棄」換新身體,,死亡後再次獲得「中陰身」)
(11)生:出生;
(12)老死:死亡。
==》
上一輩子乃至久遠以前之業障「轉存」到下一輩子的起始——無明
(1)無明:過去世業障
(2)行:由業障牽引,進入六道輪回「序列」,
(3)識:神識
…………………………

第一個1、2、3,
是起始輪回
第二個1、2、3,
是無始輪回(即,從此時開始,一直這么輪回下去,前世的東西,一直帶著輪回下輩子)這個情況,就是我們正在一直經歷的十二因緣

有一種說法,即從(3)識、就開始投胎,(6)觸、就出生,(11)生、是下輩子(或總結性)生
此說法,不符合「十二因緣是一生輪回的過程」的定義
在《華嚴經》中,2種說法,都有出現,「(3)識、就開始投胎」在前,,而我所說「(10)有:投胎」的說法在後
絕大多數人,都只看前面,不看後面

而我選擇更符合邏輯的「(10)有:投胎」的說法
為您解答

⑷ 佛教講如何修來世為福貴的人生

持一天一夜那種八關齋戒
建議多次受持
《佛說普達王經》雲:一個國王的隨從,曾隨國王齋戒一天,死後便轉生為王子。若有想求來世貴尊的,則必須受持齋戒。
《鍵陀國王經》:佛言乃昔拘那含牟尼佛時。王與牛為兄弟。作優婆塞。俱持齋一日一夜。王守法精進不懈怠。壽終升天上。壽盡下為國王。牛時犯齋夜食。後受其罪。罪畢復作牛。
《百喻經》雲:「佛言,迦葉佛時,有二婆羅門,共受齋法。一求生天,二求人王,受已俱還,諸婆羅門,勸與共食,求生天者,以破齋故,不果所願,其不食者得為國王。」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九·梵行品第八之五》: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佛十大弟子之一) ,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
造佛像(在淘寶買模具,石膏之類做)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彌勒!若有人以眾雜彩而為繢飾,或復鎔鑄金、銀、銅、鐵、鉛、錫等物,或有雕刻栴檀香等,或復雜以真珠、螺具、綿綉織成,丹土、白灰、若泥、若木如是等物,隨其力分而作佛像,乃至極小如一指大,能令見者知是尊容,其人福報,我今當說。
彌勒!如是之人於生死中雖復流轉,終不生在貧窮之家,亦不生於邊小國土、下劣種姓、孤獨之家,又亦不生迷戾車等商估、販賃、屠膾等家,乃至不生卑賤伎巧、不凈種族、外道苦行邪見等家,除因願力並不生彼。是人常生轉輪聖王,有大勢力種姓之家,或生凈行婆羅門,富貴自在、無過失家。所生之處,常遇諸佛,承事供養。或得為王,能持正法,以法教化,不行非道。或作轉輪聖王,七寶成就,千子具足,騰空而行,化四天下,盡其壽命,自在豐樂。或作帝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人、天快樂靡不皆受,如是福報相續不絕。所生之處,常作丈夫,不受女身,亦復不受黃門、二形卑賤之身。所受之身,無諸丑惡,目不盲眇,耳不聾聵,鼻不曲戾,口不喎斜,唇不下垂,亦不皺澀,齒不疏缺,不黑不黃,舌不短急,項無瘤癭,形不傴僂,色不斑駁,臂不短促,足不癵跛,不甚瘦,不甚肥,亦不太長,亦不太短,如是一切不可喜相悉皆無有。其身端正,面貌圓滿,發紺青色,軟澤光凈,唇如丹果,目若青蓮,舌相廣長,齒白齊密,發言巧妙,能令聞者無不喜悅。臂肘佣長,掌平且厚,腰髀充實,胸臆廣大,手足柔軟如兜羅綿,諸相具足無所缺減,如那羅延天有大筋力。
若能或受持,或流通《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就能在爾許微塵數劫作他化自在天王,爾許劫數作化樂天王,爾許劫數作兜率陀天王,爾許數劫作夜摩天王,爾許數劫作天帝釋,況復轉輪聖王!迴向薩婆若故,能得成就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即往生佛土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如 來 隨 好 光 明 功德 品 第 三 十 五》
佛 子。譬 如 明 鏡 世界 月 智 如 來。常 有 無 量 諸 世 界 中。比 丘 比 丘 尼。優 婆 塞 優 婆 夷 等。化現 其 身。而 來 聽 法。廣 為 演 說 本 生之 事。未曾一念。而 有 間 斷 。
若 有眾 生。聞 其 佛 名。必 得 往 生 彼 佛 國 土(明 鏡 世 界)
《佛說太子和休經》:人聞是經,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作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三摩提缽菩薩,後世作佛者當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僧伽吒經》裡面說凡是聽聞到《僧伽吒經》的人都將往生到這個華上世界裡的七寶寶座之上,而沒有聽聞過《僧伽吒經》的人則不能見此佛國!(蓮華藏世界)
《佛說第一義法勝經》:如是法門,一逕耳者,舍人身已,則生清凈佛之世界。
抄經往生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此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若自書若教人書。如是之人臨命終時。有九十九俱胝佛。面現其前來迎是人。往生於彼佛國土中。(無量功德藏世界)
並且
《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此陀羅尼經。若復有人。若自書若教人書。如是之人於後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閻羅王界業道冥官。永不於是諸惡道中受其惡報。

⑸ 佛說:前生500次回眸換得今生擦肩而過的後面一句是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我用一千次回眸換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駐足停留

問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進你的心中

佛無語,我只有頻頻回首

像飛蛾撲向火

可以不計後果 可以不要理由

回眸 再回眸

千次萬次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

我頻頻回顧著 期待你的溫柔

出處《佛說緣》

(5)佛說如何修今世緣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與你無緣的人,你就算費多少周折也沒有用處,若是與你有緣的人,即便沉默寡言,卻只要一個眼神便知對方想什麼,十分默契。也許就算一個偶然的相遇,一個天註定的緣分,在慕然回首間,便也是註定了彼此之間的永恆。一切都是緣分註定。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都是天意。

⑹ 佛教是如何看待前生今世的姻緣

凈空法師---夫妻的關系,離不開這四種緣.佛把緣歸納為四大類,所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1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有情眾生這個相聚,都是緣聚緣散,都在一個緣上。

2 如果這個緣很重,這就變成一家,家親眷屬;如果疏遠一點,就變成朋友這一類的,關系就比較疏淡了。

3 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他跟我們點頭笑笑也是緣;遇到一個陌生人,他看你不順眼而瞪你一眼,那也是緣,那是很疏、很淡的緣。

4 人與人之間,沒有緣不會聚在一起。這個緣,佛告訴我們,它有四大類,這不能細說,細說非常非常地復雜。佛把緣歸納為四大類,所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5 沒有這四種緣分,人不會聚集在一起,只要跟你有往來,一定是有這四種緣分。縱然相遇不相識,所謂陌生人,在這一生當中,只要與自己發生關系,必定是過去生中有這四種業緣。

6 夫妻的關系,也總離不開這四種緣。夫妻是緣,有報恩的,恩愛夫妻;有報怨的,結婚之後永遠不會和睦,會給你帶來家庭糾紛;有討債的,有還債的,總是四種緣。

7 俗話常講,「恩愛夫妻不到頭」,沒有到頭的,終要別離,無論怎樣恩愛的夫妻,命終的時候,再也不認識了,再也不會見面了。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小說家的幻想,不是事實!

8 小說裡面寫的「七世夫妻」,那是小說家胡造 ,他不負FA律責任,也不負因果責任。佛法說「緣聚緣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覺悟。

⑺ 佛教的緣覚是怎樣修成的

緣覺可以理解為「自學成才」,亦即在沒有佛的年代或接觸不到佛法的地區,通過觀察世間萬物的規律(譬如:生命的十二因緣等)而領悟佛法,故稱為「緣覺」

⑻ 佛怎麼看緣分如何修緣分

佛怎麼看緣分?如何修緣分?如何修得上好的緣分呢?
如果您說的是緣起的話,那是佛陀教化中的基本觀念,是無常性的表現。
如果您說的是兩個人、人和事之間微妙的聯系,那是因為彼此之間一定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因此被感召到一起的。如果你珍惜這樣的緣分的話,可以在這些共同的地方精進,並向善的方向努力。

還有緣分為什麼會有盡的時候?
佛家認為,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暫時合和而產生的,因此必然是無常的,所以不能期望其恆久不變。

兩個人緣分是會越來越深?還是會像消耗品一樣用盡?
是可以越來越深的,但終究會隨著各種因緣的結束而壞滅,所以有緣在一起時多珍惜!

⑼ 佛說緣,緣字從何而來,怎麼來的

<辭海>「緣分」是因緣、機緣,指出「緣」為梵語,經典解釋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稱為「因緣」。下面整理四種對緣的不同解釋僅供參考。
一:什麼是緣分?有人問隱士。隱士想了一會說:緣是命,命是緣。此人聽的糊塗,去問高僧。高僧說:緣是前生的修煉。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問佛祖。佛不語,用手指天邊的雲。這人看去,雲起雲落,隨風東西,於是頓悟:緣不可求的,緣如風,風不定。雲聚是緣,雲散也是緣。感情也如雲,萬千變化,雲起時洶涌澎湃,雲落時落寞舒緩。感情的事如雲聚雲散,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風。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緣分難求。茫茫人海,浮華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尋覓到自己最完美的歸屬,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過中錯失了最好的機緣。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確的選擇卻站在了錯誤的時間和地點。有時緣去緣留只在人一念之間。緣即如風,來也是緣,去也是緣。已得是緣,未得亦是緣。彼此惜緣。
二:世上有了咖啡,也就有了咖啡伴侶。沒沖的咖啡,特別的苦;咖啡伴侶,也沒什麼味道,遠不如它那白花花的樣子誘人。可把咖啡和咖啡伴侶摻和在一起,用水輕輕地勾兌居然是那麼的香醇。男人原來就是咖啡,男人也可以是咖啡伴侶,兩個人攪和在一起就有了故事。沖得好了,完全融合在一起,就會散發出香味;搭配得出了問題,總有些東西漂在上面,不好看,喝起來也略帶著點兒苦味。愛情就是個杯子,能讓兩個男人重新活一回。不過這個杯子也沒配小勺,誰都不可能非把兩個人攪和在一起,別人看著著急也沒有辦法。只能靠相互的融合力,讓這本來平淡的生活散出香味來。一首詩曾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把兩個人放進愛情的杯子要靠緣分的話,那能夠讓兩個人融合到一起的水,就叫「寬容」。對於沒有勺子攪拌的咖啡來說,這似乎決定了最後的味道。願你我的融合,會散發出濃濃的香味。佛早就說過: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所有的一切都有它的理由,不必為此感到驚訝!
三:緣分是世間男女情愛的開端,從不相識到相識相知,讓人覺得象是冥冥中的註定,美好而直扣心扉。因一個緣字,讓世間多少男女為之癲狂。但也有時有緣卻沒份,這種情況最讓人心傷。還有有份無緣的,無緣無份的。當然,有緣有分是最好的結局,諸君該珍惜。茫茫人海中兩人從相遇,相識,相知,或是相親相愛,這就是緣分,緣分無需等待,緣分是人爭取的,是人創造的,只有懂得努力創造緣分的人,才是最理智的,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緣分來的時候,抓得住它,珍惜它呢!緣分是美麗的,緣分和愛情一樣,是個古老的話題,同時緣分也需要精心呵護的,緣分不是詩,但它比詩更美麗,緣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濃。愛是不分距離不分地域的,在緣分的天空里,緣分並不是永遠都不會遠逝的,珍惜你的緣分,善待你的愛情。莫等失去空遺恨。其實緣分有著兩個定義,如果你覺得緣分是天註定的,那麼你的一生只是命運的安排!另一種緣分就是你自己的安排了,如果你只等著緣分的到來的話,不去追求是永遠也不可能得到的,知道自己喜歡那就是你的緣分,如果你不去追求那你會可能得到嗎?所以緣分是要靠自己的,30%是天註定,70%是自己追求得來的!
四:緣分是人平等精神的體現,它要求有緣人地撇開地位、等級、學歷、財富等世俗觀念,超然物外地共同創造美好的精神境界。伯牙當時是聲名顯赫的在朝官員,子期則是砍柴為生的樵夫,兩人地位差別懸殊,但他們以音樂為媒,情投意合,摯友終身,成為千古佳話。現任法國總統希拉克早年與一位鍾表匠很投緣,他無論是做職員還是當議員,直到高居總統寶座,都沒有中斷與這位摯友的聯系,其緣分在他執政中成為體恤民情,關注社會,關愛民眾的感情資源。 因緣而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詩化的緣分,尤其值得珍惜。緣分是屬於精神領域的,它總是想超脫凡塵,維系自己情有獨鍾的精神境界,但它又不得不與現實社會生活的世俗偏見發生沖突,這種沖突有時是很劇烈的,有的人甚至因此而遭到毀滅性的精神打擊。梅克夫人因資助柴珂夫斯基遭到家人的圍攻和折磨,最後死在了精神病院;柴珂夫斯基在臨終前不停喊著梅克夫人的名字,在一聲「冤家」的最後悲嘆中結束了自己生命。陸游和唐婉情緣相投,是舉世公認的,但舊婚姻道德觀使他們不能終身相依,唐婉在年輕美貌時就悲苦離開了人間,陸遊人生七十六年,寫了許多懷念唐婉的詩篇,臨終之際也夢留沈園,遺恨人寰。由此,我想呵護來之不易的緣分,對我們的情感生活很重要。我們可以窮困潦倒,但我們有了遮蔽苦寒風雨的情緣,我們一樣能獲得生活的勇氣,一樣能有精神的樂土。
佛教對「緣」的說法也有許多種類,在佛經裡面把緣分為: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與緣相關的教理還有十二因緣、緣起性空等,佛學中最為常見簡單的說法是指事物的相涉關系就是緣,常與因並稱「因緣」。前不久參加活動一位網友問道什麼是緣?我當下即興發揮說:「緣就是交際」,雖然沒有和佛教學術高僧大德進行交流是否正確,但是根據我對佛學的理解和生活中的經歷來看,交際就是緣最本質的東西,而交際是離不開緣作為橋梁,所謂廣結善緣,眾緣和合。大量的佛學資料並沒有明確給緣下定義,因為緣是在交際過程中,不斷的變化,好的則是善緣,壞的則是惡緣,不離不棄則是增上緣。

⑽ 如何修隨緣

諦深大師開示:如何修隨緣!
坐下弟子,佛說隨緣修法,並非佛教庸僧教傳!關於皈依、隨緣等法,師父已開示多次!今者因有弟子依然不能解我所說意故,為汝等再說隨緣法要!
善知識,隨緣本於修行遇攪鬧避之,我們稱之為「由他去」、「離他去」等!是意乃說:若遇攪鬧不能脫離即不理他、能脫離則離他而去,稱隨他的緣分、於我無關!是稱佛說凡夫隨緣!並非隨他一起聽他指令稱凡夫隨緣!
善知識,釋迦佛法末世,因罪眾錯解、錯傳、錯用或盜解、盜傳、盜用故,令佛所說法失卻本意變成魔所說法故,佛法滅度!
善知識,修行聖人隨緣,只隨自己的緣分中諸因、成就諸道因,因道因成就故,成就佛法妙果!是稱佛說聖人隨緣!
善知識,入我坐下當如是入隨緣法!
諦深2016,12,5日示!
https://www.dishendashi.org/text/58da68534b7c29104eee0076?from=singlemessage

閱讀全文

與佛說如何修今世緣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術花盆和花的圖片簡單 瀏覽:148
水果怎麼擺好看圖片 瀏覽:539
千與千尋人物圖片大全 瀏覽:245
委屈漫畫圖片女孩 瀏覽:403
背景圖片簡約可愛清新 瀏覽:927
圖片狼抱著一個女孩 瀏覽:172
文檔中圖片如何快捷設置大小 瀏覽:259
貂蟬去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94
美女背影高清壁紙圖片全屏 瀏覽:64
圖片如何設置標題 瀏覽:810
漂亮文字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66
七天打卡表可愛圖片 瀏覽:38
波波頭發型效果圖片 瀏覽:660
圖片插入word中無法選中怎麼辦 瀏覽:225
大叔洗衣服的圖片 瀏覽:449
Word里圖片置頂如何加空格 瀏覽:206
蔣丞圖片高清動漫 瀏覽:307
放美女和平精英圖片 瀏覽:389
黑鼻子可愛圖片 瀏覽:855
word轉換pdf時圖片丟失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