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饃的歷史起源
Ⅱ 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饅頭顧名思義,即“蠻頭”,長得像禿頂的腦袋一樣的叫饅頭。”
我來說說饅頭和饃的區別。饃是一個總稱,是所有不經過水煮的麵食的一種稱呼,而饅頭是饃的其中一種。關中地區人稱做熟的沒有餡料的、不用水煮的麵食主食都叫饃,饅頭叫做“蒸饃”,燒餅叫做“烙饃”,油餅叫“油饃”等等。
饅頭顧名思義,即“蠻頭”,長得像禿頂的腦袋一樣的叫饅頭。這個稱呼沒有多少歧義,好像這個全國比較統一,只是有些地方有餡有些沒有。
饅頭又分北方和南方兩種不同的派系。北方硬面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一些地區,依形狀不同又有刀切形饅頭、機制圓饅頭、手揉長形杠子饅頭、挺立飽滿的高樁饅頭等。
這種與其說是食物,還不如說是藝術品的花饃,是陝西人家庭生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花饃通常出現在傳統的春節和婚慶嫁娶上,貫穿了陝西人平凡而隆重的一生。談成結婚的筵席上,主人家還要給客人送自家做的各式各樣的花饃,有上百種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並不拘泥於形式。
說遠了,只不過說到了花饃,就走神了,垂涎三尺啊。
Ⅲ 陝西特產有哪些
西安:扎染、西安木偶、西安刺綉、西安剪紙、仿秦俑、仿唐三彩、戲人泥哨、拓片、臨潼石榴、黃桂稠酒、彩畫泥偶、藍田玉石、攀記臘汁肉、壁畫摩木.牛羊肉泡饃。
府谷:紅棗、海紅果、野味杏仁、麻鎮驢肉碗托兒、鈣力達飲品。
延安:紅棗、杏仁、延安剪紙、蘋果、核桃。
韓城:紅把苕帚、韓城花椒、韓城南糖。
臊子面
寶雞:臊子面:臊子面屬岐山風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細,用料講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負盛名。臊子面從做工烹調到色香味形眼觀口感可以用「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個字概括。該小吃始於西周早期,相傳是周文王的母親,為招待周文王的親朋和左鄰右舍所做的一種麵食,距今已三千多年歷史。
岐山掛面:選用優質小麥特粉,經過揉條,搓條,上棍等十道工序精製而成。面條白細,耐煮味香,攜存,食用方便。在清光緒時期是向皇室進貢的地方名產之一。一九三一年曾參加過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在陝西,歧山掛面已形成十多個比較集中的加工基地。
臘驢肉:屬鳳翔特產的臘驢肉。創制於清咸、同年間。臘制工藝是:先將退役老驢宰殺,去蹄,選其四腿和筋肉,淋凈血水,懸掛晾曬浮水,干後切塊入缸內,分層加入硝鹽,上壓巨石,月尋取出,白天掛於陽光下晾曬夜間擠壓,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調料煮熟,拎出後再浸入驢油及原汁湯內之火加熱,僅燙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卻後肉塊表面可出現霜狀結晶。其切片顏色鮮紅,呈半透明狀,質細膩,酥而有筋,五香噴鼻,餘味回長。若選驢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調料臘制就成為譽滿關中的「錢肉」。
Ⅳ 臘汁肉夾饃只是陝西人民對饃的基本操作,那還有什麼其它的饃
到了我們大陝西,如果不吃一吃我們的「饃」,那一定會成為你的遺憾,大部分初到陝西的外地人,可能印象最深的就是肉夾饃和泡饃,然而當你真正領略到陝西「饃」文化的時候,一定會大吃一驚。前段時間,台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來西安就表示,他最愛吃的就是陝西的石子饃,嚼在嘴裡很香。這又讓陝西的美食露了把臉,但是,就算你是陝西娃,陝西的饃你也不一定每個都認識。今天,就挑幾個陝西各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饃,跟大夥諞一諞。
5、花饃
花饃,又稱為「面花」,不僅僅可食,更是一種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品,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像力。花饃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等地,做面花,也是「比巧巧」形式之一,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像力。
它是陝西饃里頭的「重頭戲」。每年清明節時,來到炎黃子孫的敬祖聖地,軒轅黃帝陵,憑吊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時,我們便可欣賞到各地群眾精心製作的千姿百態的面花藝術,做得講究、豐富,寄託了黃帝後裔的悠悠古情。它不僅僅是用來吃的,更是一種享譽中外的民間藝術品,表現了淳樸善良的農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像力。花饃是我國民間藝術的奇葩,並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禁要感嘆,陝西的饃為啥這么多?其實,喜歡饃的朋友可以自己到陝西各地尋訪,會發現以上這些只是陝西各種「饃」里的冰山一角。如果想每樣都嘗一遍,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怎麼樣,各位陝西的鄉黨,您還知道哪些關於陝西的「饃」呢,
Ⅳ 面花的做法與圖片
麵粉和成面團兩份、其中一份置室溫醒20分鍾、取面團適量、加入番茄醬的做餡、另一面團做皮、光面朝上
Ⅵ 民俗傳統問題 陝西【也許是山西】的花饃是發酵過了嗎
花饃
也叫「麵塑」「面花」、「花糕」「棗山」等等
中原地區民間麵食(陝西更突出)
經過發酵,跟蒸饅頭一樣,經過手工藝造型,用天然食用色素可以食用。
圖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9%C2%CE%F7%C3%E6%BB%A8&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9%D8%D6%D0%C3%E6%BB%A8&z=0&rn=21&pn=20&ln=44
Ⅶ 民間美術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有哪些
1、剪紙 、
單色
剪紙
染色
套色
染色剪紙 就是先用一種白 紙剪成各種形象, 紙剪成各種形象,然 後再逐次染成所需的 顏色 套色剪紙 就是在事 先剪好的單色 剪紙上再套上 各種色紙作襯 托
單色剪紙 就是用一種色紙剪出來的
十 二 生 肖
婚慶喜福
松 鶴 延 年
鴛鴦戲水
討論:以下兩幅作品有什麼寓意? 討論:以下兩幅作品有什麼寓意?
喜上眉梢
一帆風順
2、年畫 、 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 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河南 朱仙鎮年畫被譽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 朱仙鎮年畫被譽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
天津楊柳青《 天津楊柳青《蓮(連)年有餘(魚)》
桃花塢木版年畫《無底洞老鼠嫁女》 桃花塢木版年畫《無底洞老鼠嫁女》
山東楊家埠年畫) 賜福生財灶王 (山東楊家埠年畫)
河南朱仙鎮年畫) 劉海戲金蟾 (河南朱仙鎮年畫)
3、刺綉, 、刺綉,
又稱絲綉,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又稱絲綉,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以剪紙作底樣,造型質朴大方,色彩顯得鮮亮而富有喜慶氣 以剪紙作底樣,造型質朴大方, 氛。
蘇綉
湘綉
粵綉
蜀綉
4、玩具:利用農村俯拾皆是的泥木竹 石、紙草布皮之 、玩具:
類的平常物料,創造出精美的玩具。 類的平常物料,創造出精美的玩具。人們在玩耍的歡樂中 受到了民族審美情感的熏陶。 受到了民族審美情感的熏陶。
比較突出的種類有: 比較突出的種類有:
(1)風箏 ) (2)布玩具 ) (3)泥玩具 ) (4)活動玩具 )
坐虎 (陝西鳳翔泥玩具) 陝西鳳翔泥玩具)
5、民間雕塑
(1)石雕、磚刻: )石雕、磚刻: (2)木雕 ) (3)泥人、面人 )泥人、 (4)麵塑 )
炕頭獅 ( 陝西) 陝西)
牛軛門 (陝西面花) 陝西面花)
Ⅷ 花饃的來歷
面花俗稱「花饃」,在中國黃河流域和陝西關中農村流傳甚廣,它是民間一種食文化的傳遞和民間藝術的交流。面花既是觀賞性極強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間風情的藝術品。是關中農村紅白喜事、四時八節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面花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潔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則玲瓏剔透,只有幾厘米大。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在勤勞的農婦手中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
在地處八百里秦川,被譽為「面花之鄉」的華縣、合陽縣等地,村村戶戶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觀的「花饃」。華縣農村女兒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饃恰是由虎頭、龍身、魚尾巧妙而完美地組為一體,十分生動壯觀,形在像與不像之間變化,活龍虎現。澄城縣過春節要蒸雙魚、雙雞的墜燈饃、虎饃、棗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縣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習俗。西府岐山縣民間「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風俗。合陽縣洽川清明節娘給第一年出嫁的女兒要送「娃女」面花。而清明祭祖的各種大型面花,要兩個人抬,頗為壯觀。端午節是看女的重要日子,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做一對娃娃插花。還有九月九重陽節,都是有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花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Ⅸ 不要理他!
甘肅——風俗習慣
○姑娘追
在遼闊的阿克塞草原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驃悍的小夥子在前面飛馳,美麗的姑娘揚鞭策馬在後面緊追不舍。這就是哈薩克牧民特有的文化節目「姑娘追」。
「姑娘追」在哈薩克語中叫「克孜庫瓦爾」,是一種青年男女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舉行這項活動時,先由青年男女中的一方發出賽馬邀請,而後兩人雙雙騎馬向指定地點緩步並行。途中小夥子可以向姑娘調笑逗趣,姑娘卻不能生氣。但一到達指定地點,小夥子就迅速舉鞭策馬向回跑。此時,為了「報復」小夥子的戲謔,姑娘亦揚鞭回馬,緊緊追趕小夥子,被追上的小伙要接受姑娘輕輕的鞭打。這種活動,往往會促成青年男女的愛情。
甘肅的哈薩克族是本世紀30年代從新疆遷來的,現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游牧於祁連山下的哈薩克族保留了本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風情。「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項饒有風趣的文娛活動。
○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蓮花山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境內,素有「花兒故鄉」之稱。這里一年一度的「花兒」盛會,吸引著臨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萬的男女歌手和群眾。每年從農歷六月初一在蓮花山下的足古川聚會開始,經過游山對歌進入高潮,再轉入王家溝門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別,整整六天五夜。這期間歌手們風餐露宿,相互賽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極一時之盛。
○臨夏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倖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須;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徵。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藏傳佛教文化與藏族民間風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即為藏族聚居區,現為藏傳佛教文化發達,藏族民俗風情濃郁,政治氛圍寬松,交通相對便捷的神秘的旅遊區。藏傳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藏區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別,為廣大虔誠的藏民所信奉。主要有寧瑪派(紅派)、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噶當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義思想、學習方法和修持重點。現由格魯派執掌藏區政教大權,尊宗喀巴為開山祖師。教義上大小兼容而以大乘為主,顯、密宗兼備,尤重密宗,形成「藏密」。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古老民族,以游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現以藏傳佛教為主。藏族穿藏袍,住帳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藏族藏傳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為中心,樂善好施。藏族人民熱情好客,豪邁粗放,有獨特的歌舞藝術。甘南州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氛圍,民俗風情魅力獨具。
○曬大佛
「曬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法事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農區。各地活動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甘肅拉卜楞寺的曬佛活動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上舉行。
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季麥旺吾時仿效拉薩祈願法會而興辦的,從正月初三晚開始,到十七日至。其間舉行多項法事活動。「曬大佛」在正月十三日,也稱「亮佛」。拉卜楞寺曬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咯巴,佛像寬12丈,長30丈,將要曬的佛抬到河南蒙旗親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沿途誦經,虔誠莊重。當佛像在曬佛台展開後,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經,頌贊佛陀功德。整個曬佛活動場面宏大,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隴東的民間藝術
慶陽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由於交通不便,更多的保留了古代原始古樸的傳統民間藝術。慶陽民間工藝寶藏極為豐富,有剪紙、刺綉、皮影、石刻、臉譜、蠟雕、草編、粘貼藝術、燈彩、紙扎、民族服飾、藝術壁畫、農民畫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巧奪天工的剪紙、絢麗多彩的刺綉、古拙逼真的雕刻、千姿百態的麵塑並稱慶陽民間藝術四絕。 慶陽剪紙古拙質朴,天然渾厚,圖案繁雜,體現了中華先民們對生命崇拜的原始圖騰文化。郭沫若贊為"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朽"。刺綉朴實敦厚、粗獷寫意的藝術風格。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之感,浸透著古樸哲學的神韻。雕刻品種繁多,尤為皮影雕刻、石獸雕刻為最。皮影製作以環縣最佳,曲直有序,陰陽、虛實、疏密、長短錯落有致,渾然天成。石獸雕刻又名"瑞獸",是先民們把避災降福,鎮邪祈安的圖騰崇拜意念通過雕鑿印入動物形體之中的奇特藝術,以"人面獅子"、"人頭虎"、"獸臉"等面具為主。麵塑起源於犧牲祭祀,以表面捏塑代替動物,表現一種祈福的精神追求。各種飛禽走獸、果品花卉,應有盡有,是大寫意的誇張作品,體現了黃土地人民的粗獷美、廣柔美和渾厚美。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景線。
把一張張羊皮經特殊方法加工縫制後,經充氣紮成氣囊,按排列捆綁在數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個之間,以12個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變向靈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將總浮力分散在十數個單獨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稱一絕。羊皮筏子由來已久,在沒有現代航渡設施的數百年間,一直是黃河上游擺渡、載貨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壯年,祖輩相襲,以為生計。現在,蘭州一帶的黃河航道彩虹飛架,汽笛不絕於耳,羊皮筏子多已銷聲匿跡。偶有見到,也多為滿足好事者獵奇之用。
陝西——民俗文化
秦腔
也稱為「亂彈」是陝西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也是我國現存戲曲藝術中最古老的劇種,是京劇、豫劇、川劇、河北邦子等劇種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臉譜、身段、角色、門類和演技均自成體系。它發祥與陝西關中,流傳於西北地區。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皮影戲
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一,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戲映照在屏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是一種深受人民歡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萌芽於漢,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陝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為全國之冠.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 ,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都是鄉村勞動人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按農民生產,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習慣而研製的.經過不斷的吸收前人興味,藝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陝西,遍跡世界。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既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又充實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寶庫。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Ⅹ 讓人引以為傲的陝西特產都有哪些
陝西面花
作為麵食王國的陝西,衍生出了一種精巧、瑰麗的奇葩——面花。對於陝西人來講,面花是一種具有禮儀性的標志性物品,在人生大事上少不了面花的存在。面花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米類、胡椒等為輔料,再用米類、豆類粘貼成花飾,最後使用可食用色素上色。因而,面花是一種除了具有觀賞性,還是一種可以食用的美食。
水晶餅
相傳北宋時期,有一年寇準從京都開封回到故鄉下邽縣探親。適逢其50大壽,鄉黨們為表特意送來壽桃、面花、壽匾,表示祝賀,寇準特設宴款待,其中就有水晶餅。「天香坊水晶餅」是陝西乃至全國比較出名的傳統美食,也稱中華國餅,它玲瓏小巧,吃起來皮薄餡足,口感剛好,傳承美食顏值都一般,但是吃過的人都會喜歡水晶餅的味道,食之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