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綿陽95後風箏大神獲全國大獎,獲獎的風箏是怎樣的
獲獎的叫沙燕風箏,這沙燕風箏它有一個家族,瘦燕都代表女性,胖燕代表男性,娃娃燕代表小孩,比翼燕代表夫妻,這上面的圖案也是很有意義的,就翅膀上畫的是蝙蝠寓意的洪福齊天
『貳』 燕子風箏介紹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歷史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風箏的故鄉-山東濰坊
中國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其他國家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
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
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傳說很美麗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
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志。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
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
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打鬥風箏的一種。
泰國:風箏也有男女之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現在的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
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現在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
風箏藝術概況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料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為後代留下一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一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准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做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
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風箏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著名藝人
陳善庭,張衍祿,牟秀蘭,郭遒馨,胡敬珠,楊同科,楊萬善,韓連溪,康萬香,孫永春,張效東 [2]
簡要做法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叄』 自己怎樣製作燕子風箏
製作流程:
一、選材
中國風箏的骨架製作以各種竹材為主,輔以葦子,高粱桿等。現代開始用木材、玻璃纖維、碳纖維復合材料或輕金屬。
竹材的特點是:質輕,纖維直而密(皮部),因此有一定的強度,韌性和彈性,可以劈成各種規格的條,加工方便。可以熱彎曲,定型後不易變形。缺點是剛性不如木材。
1.竹種的選擇:在選材時,除品種之外,還有對某一確定了的品種如何選擇使用時間和部位的問題。
2:竹材的選擇:
(1)縱向地看一根成年的竹桿,可大體上分成根部、中部和梢部。根部節密須多形不整,不可使用。梢部明顯地變細,枝多也不可用。只可選用中段節長,粗
細變化很小的那一段。
(2)橫斷開一竹,觀其端面,最外部是竹皮,皮內纖維組織密集的部分是竹青,竹青內部組織疏鬆的部分是竹黃,製作風箏一般只使用竹青和竹皮部分,竹黃要削去。但削去多少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圖6一1)。
(3)剛剛採下的新竹水分多,易彎曲變形,要放置陰涼處自然乾燥一段時間後才能用。放置了數年,水分很少的竹子脆而堅硬,不易彎曲,一般情況下也很少使用。當然,沒有長成年的幼竹和多年在地里都自然裂開的老竹也不能用。
二、劈竹
由於竹的紋理平直,因此可用「劈」的辦法加工。
1.什麼叫「劈」?它與「切」的不同:
「劈」是指沿竹的自然紋理把它撕開,而不是用刃切開(見圖6一2)。
2.劈竹三步(見圖6一3):
(1)切口;
(2)劈人;
(3)撥開。
3.劈竹工具:
雖然一般的刀子也可劈小筐,但要劈大竹一定要有專用工具。
4.竹材的准備:
一般要把採下的圓竹進行初加工,制備出竹板待用。其步驟如下:
(1)去掉竹根和竹梢。
(2)截成約1~1.5米的圓竹段。
(3)把圓竹段劈成8塊寬度大約相同的竹板。
(4)把竹板每10塊一捆,整齊地捆好風干待用。
三、削竹
削是劈後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在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我Tri製作各種風箏零件所需要的各種不同寬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條。使用木工刨子刨削竹板,成了大家常用的方法。
四、彎竹
竹材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溫度下它的結構變軟,很容易彎曲,在彎曲狀態下冷卻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這個特性,便可製作出各種彎曲復雜的零件來。中國風箏的玲瓏精巧也和使用這種可以任意彎曲的竹材有關。
1.熱源:
可使用各種熱源加工竹材,傳統中國風箏製作中使用蠟燭和煤油燈。在熱源上把竹條均勻地加熱到一定的溫度。要不停地轉動竹條,並來回移動,使其各部逐步加溫。預熱到一定溫度後,竹條變軟,便可彎曲。但彎曲要適度,穩准地彎曲,最好一次成功。在電烙鐵上彎曲時可一段段地進行,最後彎成一個較大的弧形,小弧形則一彎而成。竹皮向外彎曲容易,竹皮向內彎曲困難。
彎曲後可把竹條放入冷水,使其冷卻定型。
五、連接
把各個竹條零件連接在一起,組成風箏的整體骨架。連接的方法(很多,其中在傳統中國風箏製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綁扎,所以在「四藝」中把「扎」放在第一位。其實除「扎」之外,還有扣楔、活頭、插接等。
風箏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肆』 求一張燕子風箏的圖片,要那種卡通版的
在網路上找啊
有好多
『伍』 風箏都有什麼樣的
風箏按其形狀又可以分為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軟翅以及自由類六大類。
串式。把數只相同或不同的風箏像穿糖葫蘆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線上放飛的風箏。比如,龍頭蜈蚣風箏,分頭、身、尾三個部分,身子為主體,由若干個圓片形的單體組成,每個圓片就是一個風箏。
桶形。此類風箏又稱立體風箏,一般採用折疊結構的骨架,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
板子。此類風箏就是平面板形的風箏。升力片就是主體部分,四邊有竹條支撐,形狀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邊形等。
硬翅。此類風箏的翅膀是固定的形式,而翅膀范圍以外部分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因題材不同而各不相同。
軟翅。與硬翅風箏不同,軟翅風箏的中心骨架多為立體的結構,放飛時,兩翼微微拱起,也可以輕輕顫動,模仿禽鳥、昆蟲、蝙蝠、金魚時幾可亂真,顏色鮮亮。
自由類包括跨種類,運用新技術,吸取外國風箏之長的風箏。
『陸』 風箏長什麼樣
風箏的模樣很多很多有蝴蝶、小鳥、大雁、蜈蚣、蝙蝠、孔雀、喜鵲、仙鶴、鳳凰、飛虎,金魚等各種各樣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