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幣泰和通寶
泰和通寶: 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始鑄,錢文楷書,含瘦金體風韻,製作精美,直讀光背。小平徑2.5--2.6厘米,重3.8克;折二徑2.8-2.9厘米,折三徑3.0-3.3厘米『;早期折拾型錢直徑4.6厘米,重38克,真實等於10枚小平錢的重量,後期折拾錢徑4.4厘米,重15克,減重厲害,實為虛值大錢。當拾型大錢錢文有粗字版與細字版之別。泰和通寶錢不分何種均不多見,然早期厚重型折拾大錢為最罕見者。
『貳』 家裡有一個古銅幣和銅杯,好像是一套的,上面寫有「當朝狀元及第一品」背面有鶴登梅的圖案。
這種錢幣嚴格來說屬於收藏品中的「花錢」,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花錢源於漢代,花錢在早期使用的時候主要是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這種錢幣由於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花錢」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這種「錢」,其實是專供某種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紀念品。其中「吉語錢」是比較普遍的一類花錢。主要以「長命富貴」、「福德長壽」、「加官進祿」、 「天下太平」等吉語為內容,這同時也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到了明清,花錢發展達了鼎盛,皇宮內也開始鑄造花錢,而民間花錢也開始用上等的黃銅做材質。
花錢,以其形制類古錢,性質非流通幣而得名。歷來花錢是作為古錢幣的一個分支。按其用途大致可以為古錢宮錢類、吉語類、宗教類、游戲類、特殊用途類等五大類,可作為厭勝(厭伏其人,咒詛取勝),佩飾,玩賞,游戲,撒帳,洗兒,吉慶,卜卦,殉葬,賞賜,憑信,鎮庫,紀念,祝壽,掛燈,上樑,系包裹,鎮水,性教育等方面之用途。從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花錢收藏的普及,人們對花錢開始重新認識。花錢以其較高的藝術價值,豐富吉祥的內涵,以及和古錢千絲萬縷的關系,成為中國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個獨特的版塊。花錢中的字文圖案千姿百態,各具姿容,稱它為古代「銅版畫」並不過分。花錢中豐富的內容,是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吉祥的內涵,代表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花錢和古錢的聯系,不但體現在它們形制的相似,而且體現在它們來源、工藝等方面的緊密聯系。正因為花錢有多種亮點,花錢收藏隊伍中不但包括了古錢收藏者,而且也包括了古文化愛好者,藝術品愛好者等等。 在中外眾多貨幣之中,中國花錢是獨特的一族。從用途上看,它們不具備任何貨幣的功能;從外觀上看,它們卻都被鑄成錢幣的形狀。眼下,花錢收藏相當熱門,部分品種的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同檔次收藏錢幣,真可謂不是錢幣勝似錢幣!
鎮庫錢
這是一種官錢局在開鑄流通錢幣之前,為鎮錢庫之邪,特意鑄造的特大型超重錢幣。有的在錢幣上特地鑄上「鎮庫」字樣。存世最早的鎮庫錢當屬南唐的大唐鎮庫。此後,歷朝歷代都有鑄造,也有不鑄「鎮庫」二字的鎮庫錢。
掛燈錢
宮廷用錢一種,用作宮燈的下墜,多見於清代。史載:「錢局歲十二月例精製若干緡呈進,謂之掛燈錢。」凡是見到清代年號錢中厚重、大型、銅質、精良的,即可能是掛燈錢。
清代宮廷每逢春節、元宵節,有把錢幣掛在宮燈上做配飾的習俗,稱掛燈錢。每逢十二月,鑄局要特鑄一批精緻的花錢。乾隆以前的掛燈錢上多飾有龍鳳圖案,後來又改用文字替代。
祝壽錢
為慶祝壽誕而鑄造的吉語錢。錢文通常有龜鶴齊壽、龜齡鶴壽、福德長壽、福壽延長等,背面多為神仙、靈龜、仙鶴、瑞雲等圖案。
配飾錢
指古人佩帶於身上作裝飾或辟邪的錢形鑄品,亦稱「配錢」。配錢起源於漢代,原為錢形帶扣,後來在其上增添各種圖案或吉語,諸如「日入千金,長相勿忘」等,近代清末民初民間大量的鎖片往往也被歸入配飾錢一類。
春錢
古代民間作首飾的小錢,多為私鑄,質地多為金銀。此錢在元代已經有了記載,當時婦女首飾多為金銀小錢狀,此即春錢。另有一種「新春大吉」、背面「人口平安」的小銅錢也屬春錢一類。
撒賬錢
古時在婚嫁儀式上使用的錢形鑄品。撒賬錢上多系吉語祝詞,如長命富貴、夫妻偕老、金玉滿堂、宜爾子孫、早生貴子等,也有在流通錢表面鎏金、鎏銀的品種。
象棋錢
為古代錢形的象棋子,象棋到宋代才完全定型,成為今天的樣子。存世最早的象棋錢也出現在宋代,通常圖文並茂,極為精美,亦有後世仿製。
門神錢
春節時農村一般都貼門神。古代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郁壘,唐朝時,門神像由武將秦叔寶、尉遲敬德代替了。明清時候,兩位門神「站」在錢幣上了。
賀年錢
專門用來祝新春的。這種錢體形小,也不怎麼精良,是民間私人鑄造的。因為專門用來恭賀新春,故又稱新春錢。
吉語錢
即在錢幣上鑄有吉祥語句,這種錢幣種類很多,盛行於唐宋。如「歲歲平安」、「四季平安」錢。
壓歲錢
每逢除夕或新春歲首,長輩往往要給晚輩壓歲錢。清代史料記載:「以彩繩穿錢,編做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那時給壓歲錢有一種鎮歲、除邪、祈福、迎福的意義。民間還有用紅繩穿百枚銅錢做壓歲錢,寓長命百歲之意。
花錢拍賣價格表:
名稱 成交價 機構 拍賣會
太平天國雙龍戲珠小花錢 RMB 192,5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3春季拍賣會
人物鶴龜大型花錢(直徑59mm),極為少見,極美品 RMB 44,8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8春季拍賣會
禮佛圖大型花錢 RMB 27,5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6春季拍賣會
天壽永吉背星月花錢 RMB 24,2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4秋季拍賣會
南宋王莽十布鍾型花錢 RMB 13,2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5秋季拍賣會
遼代皇帝萬歲重輪背雜技人物花錢 RMB 12,1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5春季拍賣會
重臣千秋背福德吉利大型花錢 RMB 11,0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5春季拍賣會
銅質象棋棋子花錢三十二枚全 RMB 9,68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6春季拍賣會
存心忠孝背行事仁義大型花錢 RMB 8,80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6春季拍賣會
泰和通寶背龜鶴齊壽花錢二枚不同 RMB 8,580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2005秋季拍賣會
『叄』 泰和通寶小平
泰和通寶
金代時期銅錢
小平存世稀罕
通過於真品比較可知
字口軟弱無力
人為做包漿
為現代仿古工藝品
沒有收藏價值
真品這個薄銹包漿
價值在萬元以上
『肆』 請大家幫忙看看這塊泰和通寶,小時候玩撿到的,大概有10幾塊,現在還有幾塊了
既然是玩的時候撿到的東西,肯定不會太值錢的
『伍』 泰和通寶折十楷書
泰和通寶,金代,泰和年間(1201---1206年)鑄,傳世有小平、折二、折三、當十四等,均極稀罕,面文"泰和通寶"四字楷書..
『陸』 這枚泰和通寶值錢嗎
這枚泰和通寶是古幣銅錢能值幾十元放起來留做記念
『柒』 關於古幣
秦朝:(前221~206)
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西漢:(前221~23)
帝王:高祖(劉邦)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帝王:少帝恭(劉恭)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半兩
帝王:武帝(劉徹)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
帝王: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帝五銖、小五銖
帝王:元帝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注: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劉玄)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注: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東漢:(25~220)
帝王:光武帝(劉秀)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武五銖
帝王:靈帝(劉宏)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帝王:廢帝(劉弁)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三國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壓五壓金五銖
吳(222~280)
帝王:大帝(孫權)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漢)(221~363)
帝王:昭烈帝(劉備)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265~316)
帝王: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舊錢
帝王:惠帝(司馬衷) 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東晉(317~420)
帝王: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趙王石勒造「豐貨」
帝王:明帝(司馬紹)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沈充造「沈郎五銖」
帝王:成帝(司馬衍)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帝王: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北涼造「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劉義隆)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南朝:齊(479~502)
帝王:武帝(蕭賾)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南朝:陳(557~589)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嘉五銖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貨六銖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和五銖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平五銖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注: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北朝:東魏(534~550)
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注:小樣永安五銖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齊(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注:常平五銖(齊)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注: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元通寶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歷通寶
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中通寶(新疆鑄)
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注: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國
後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後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晉(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後漢(947~950)
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佑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周元通寶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趙匡胤) 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注: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 年號:靖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帝王:光宗(趙敦) 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咸淳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
遼(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發行錢幣及備注: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注: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帝王:桓宗(李純佑)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建元寶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定元寶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顏晟) 在位時間:1123~1135 年號:天會 發行錢幣及備注: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定通寶
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帝王:宣宗 在位時間:1213~1223 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貞佑元寶、通寶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延佑元寶、通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定通寶、元寶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8~1398 年號:洪武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武通寶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德通寶
帝王:考宗 在位時間:1488~1505 年號:弘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治通寶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靖通寶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慶通寶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注: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啟通寶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注: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聰漢錢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歷)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重寶
帝王:德宗(載湉)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緒通寶·重寶
帝王:(溥儀) 在位時間:1909~1911 年號:宣統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捌』 咸豐重寶當十價格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月,愛新覺羅·旻寧駕崩,奕佇即位,次年改元咸豐。作為福建錢局的寶福局,勢必要開鑄咸豐紀元錢。但福建不是鑄錢原料所在地,所需材料需到雲南、廣東、漢口等地采購,成本很高,鑄錢虧損無利。戶部恐錢法廢棄,發文催促。寶福局在戶部督促下,才於咸豐三年開鑄咸豐大錢。據福建巡撫、代理閩浙總督王懿德在《奏摺》中稱有「一當十、一當二十、一當五十、一當一百四種」。當十者每枚重五錢,當二十者每枚重一兩,當五十者每枚重二兩五錢,當百者每枚重五兩。
對於一般的文玩收藏來說,都是年代越久,價值越高,但是,如果具體到古錢幣收藏,其實這個法則就難以適用。諸君請思,所謂古玩,為何有價值,又為何會升值?其理在於一個「稀」字,在這個朝代大量廉價的東西,到了另一個朝代,就變的稀少昂貴,是多少變化的結果。
『玖』 求唐代 金 開元通寶 圖 和詳細說明註解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30元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後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由於鑄期長傳世豐富。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右桃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雙桃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月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巨星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星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星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三月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四月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右月3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同心結7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金質80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銀質2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洪」2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興」1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京」1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宣」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平」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丹」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平」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平」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永」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永」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福」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福」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福」1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丹」8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桂」6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廣」8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廣」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太平藍大王」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三雲18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梁」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梁」3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梓」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鄂」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反「京」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京」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昌」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益」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洛」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襄」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4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越」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宣」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潭」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潤」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興」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兗」8元
開元通寶隸書折十唐代1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當十折三型唐鑄無定價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唐鑄2元
金
名稱書體幣型特徵參考價文字說明
皇統元寶篆書小平光背無定價熙寧皇統年間(1141--1148)始鑄行。面文篆書,旋讀光背,徑2.3厘米,字體簡潔,傳世已知僅一枚。
正隆元寶楷書小平光背2元海陵王正隆年間(1156--1160)鑄,面文楷書,旋讀光背,有北宋大觀錢風韻,質地精良,文字俊秀,徑2.5厘米,重3.4克。有一種正字末筆出頭,稱出頭正隆,俗稱出頭正隆不在正,而看隆下生。存世以合背錢為少見。
正隆元寶楷書小平正字五筆600元
大定通寶楷書小平背「申」15元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鑄,錢文楷書含瘦金體,內外郭精整,為金錢中佼佼者,有光背、背穿上,申、酉、背穿下申、酉大樣、小樣、寬緣、窄緣、合背多種。小平徑2.5厘米,重3.5克,折二徑3厘米,重9克。存世折二,小平合背為罕。
大定通寶楷書小平背下「酉」35元
大定通寶楷書小平背上「酉」15元
大定通寶楷書折二光背7元
大定通寶楷書折二白銅質1000元
大定通寶楷書小平青銅質850元
大定通寶楷書小平鐵質70元
大定通寶楷書小平鐵范銅800元
泰和通寶楷書小平光背4000元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鑄,錢文楷書,含瘦金體風韻,製作精美,旋讀光背,小平徑2.5厘米,重3.8克,折二徑2.87厘米,折三徑3.27厘米,當十徑4.4厘米,重15克。泰和通寶錢不分何種均極稀少。
泰和通寶楷書折二光背1500元
泰和通寶楷書折三光背18000元
泰和通寶楷書折五光背4000元
泰和通寶楷書折五元代背巨星700元
泰和通寶楷書折十光背80000元
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光背200元
泰和重寶篆書折十合背700元
泰和重寶篆書折三光背1400元
泰和重寶篆書特大型光背2800元
崇慶通寶楷書小平光背60000元衛紹王崇慶年間(1212)鑄。文字與形制近似泰和重寶,大如折五,徑3.45厘米左右,只此一枚。建國以來未見新品。通寶楷書直讀仿瘦金體,小平徑2.4厘米,重3.6克,折二徑2.7厘米,重6.4克,現又見一新品,錢文瘦金體,徑2.51厘米,重4克,紅斑綠綉與北宋錢同出一坑。
崇慶通寶楷書折二光背60000元
崇慶元寶篆書折五光背無定價
崇慶元寶篆書折二光背無定價
至寧元寶楷書小平光背25000元衛紹王至寧年間(1213)鑄,折五錢,面文有瘦金體風,製作精好,徑3.4厘米左右,存世僅此一枚。
貞佑通寶楷書小平大樣光背35000元宣宗禎佑年間(1214--1216)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小平徑2.5厘米,折二徑約3厘米,製作已不能與前期相比,貞佑通寶為金之未代錢幣。
貞佑通寶楷書折二光背60000元
佑通寶楷書小平光背無定價
阜昌元寶篆書小平光背2500元劉豫(枕頭降金叛將)阜昌年間(1130--1137)鑄。錢文有真,篆二體,旋讀光背,元寶為小平對錢,徑2.6厘米,重3.4克。通寶為折二錢,真篆二體對錢,直讀光背,徑3厘米,重3.8克。重寶為折三對錢,錢文真篆二體,徑3.4厘米,重11.5克。阜昌錢以精美傳世,然劉豫的民族氣節卻非常低下,此三錢以折二最難得。
阜昌元寶楷書小平光背3000元
阜昌元寶楷書折二光背2600元
阜昌元寶篆書折二光背3200元
阜昌重寶楷書折十光背1600元
阜昌重寶篆書折十光背2000元
『拾』 古幣泰和通寶小平的價錢
泰和通寶小平製作精美,存世非常稀少,堪稱古泉大珍。華光普在中國古錢大集里將泰和通寶小平定為古泉三級,定價8000元。2010年出版的華夏古泉價格圖錄將此泉定價8萬元。2014年此泉定價3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