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硬山頂是怎樣的
又稱硬山式屋頂,是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硬山頂建築等級最低,低於廡殿頂、歇山頂和懸山頂。根據我國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而宮牆中兩廡殿房也多有硬山頂。
⑵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
1、廡殿頂:屋面四坡五脊。前後兩坡相交形成橫向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坡相交,形成自正脊兩端斜向延伸到四個屋角的四條垂脊。屋檐向上微翹,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頂。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後正脊加長。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於歇山式,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廡殿頂是「四齣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
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則為單檐廡殿頂。
歷史 廡殿頂出現的很早,甚至早於歇山頂。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頂。漢朝的闕樓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築。 後來廡殿頂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 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例如台灣可在國家戲劇院與大直忠烈祠見到廡殿頂,但都不是古跡而是仿古建築。
歇山頂:屋面是懸山頂與廡殿頂的組合,上三分之二為懸山頂,下三分之一是廡殿頂,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別是一條正脊,上部四條垂脊,四角與垂脊間有四條戧(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九脊頂。)
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在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構成,但也有無正脊的卷棚懸山式。和硬山頂不同,懸山頂建築兩側的山牆凹進屋頂,屋頂的檁伸出牆外,加博風板保護。由於此類建築的屋頂懸伸外挑於山牆之外,故名懸山頂或挑山頂。懸山頂是兩面坡屋頂的早期樣式,但在唐朝以前並未用於重要建築。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於防雨,而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硬山頂: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等級最低,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而宮牆中兩廡殿房也多有硬山頂。
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和懸山頂不同,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硬山頂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隨著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頂才得以大量採用。和懸山頂相比,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而懸山頂有利於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則多用懸山。
卷棚頂 :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於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如果說上述四種屋面稜角分明,顯出一種陽剛之氣,那麼卷棚頂就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
卷棚頂,即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頂,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
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根據左右山牆的懸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頂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
卷棚頂線條流暢、風格平緩,因此多用於園林建築,在宮殿中也多用於太監、傭人等所居的邊房。承德避暑山莊宮殿區建築都採用了卷棚頂,以表現此為離宮,和正式宮廷相區分。
、攢尖頂:是圓形和正多邊形建築的屋頂造型。除圓形攢尖頂無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頂匯聚,脊間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頂的屋檐與屋角的起翹都大於北方,然以攢尖頂最為懸殊,有飛檐之稱。這種形狀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輕盈欲飛的美感。
攢尖頂多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建築,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頂較陡,無正脊,只有數條垂脊交於頂部,在上面覆蓋一個寶頂。攢尖頂建築的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單檐為多,兩重檐已少見,三重檐的極少見。攢尖頂最早見於北魏石窟的雕刻,實物較早的有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的神通寺四門塔等。明、清兩代這方面的實物就很多了。
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精品,除去上述單一造型的屋頂外。還有由這些單體屋頂組合而成的復雜形體:北京故宮、頤和園和被燒毀的圓明園都是以屋頂形式的主次分明、變化多樣,來加強感染力的,尤其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故宮角樓屋頂的組合造型。
古典建築的外觀特徵極為明顯,都由屋頂、屋身、台基三部分組成,史稱"三段式"。此"三段式"迥異於歐洲古典建築的"三段式",有著獨特的風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頂最為典型。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態上的顯著特徵是大屋頂。房頂不但體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頂四面的屋檐是兩頭高於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從漢代初得雛形至明清規格化,屋頂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與史稱的"三段式",在結構上是不完全一樣的。瓦頂覆蓋在與立柱聯結的正樑上面,順而向下傾斜,形成美麗的曲線。邊用頭瓦,其色彩則與眾不同。屋頂平緩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築物雍容端莊的形態,蒙生庄嚴雄偉的氣勢。它的最高層為大屋頂中間部分的屋冠,實際是研究所寬敞的會議廳,然而卻猶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樓坐落在那裡。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尤其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但是無論廡殿頂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還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⑶ 歇山式頂、懸山式頂、硬山式頂、攢尖式頂、四阿式房頂是什麼是否有圖
1、歇山式頂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形式一種,外觀似硬山頂與廡殿頂的結合。上部如硬山頂,兩山面垂直,與前後坡構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俗稱九脊殿。
⑷ 硬山頂的介紹
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漢族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中國漢族民間居住建築中。
⑸ 硬山頂、廡殿頂、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攢尖頂。
時間排練順序沒有找到,但是機構的特點給你找到如下:
在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常用的屋頂有六種:硬山頂、廡殿頂、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攢尖頂。
1、硬山頂: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2、廡殿頂:屋面四坡五脊。前後兩坡相交形成橫向正脊,左右兩坡與前後坡相交,形成自正脊兩端斜向延伸到四個屋角的四條垂脊。屋檐向上微翹,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頂。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後正脊加長。
3、懸山頂:屋面兩坡五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兩端伸出山牆,與脊頭平齊順垂脊修造外沿以保護檀頭不受風雨的侵蝕。(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又稱挑山頂。)
4、歇山頂:屋面是懸山頂與廡殿頂的組合,上三分之二為懸山頂,下三分之一是廡殿頂,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別是一條正脊,上部四條垂脊,四角與垂脊間有四條戧(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九脊頂。)
5、卷棚頂 :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於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如果說上述四種屋面稜角分明,顯出一種陽剛之氣,那麼卷棚頂就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
6、攢尖頂:是圓形和正多邊形建築的屋頂造型。除圓形攢尖頂無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頂匯聚,脊間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頂的屋檐與屋角的起翹都大於北方,然以攢尖頂最為懸殊,有飛檐之稱。這種形狀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輕盈欲飛的美感。
在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精品,除去上述單一造型的屋頂外。還有由這些單體屋頂組合而成的復雜形體:北京故宮、頤和園和被燒毀的圓明園都是以屋頂形式的主次分明、變化多樣,來加強感染力的,尤其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故宮角樓屋頂的組合造型。
中國古典建築的外觀特徵極為明顯,都由屋頂、屋身、台基三部分組成,史稱"三段式"。此"三段式"迥異於歐洲古典建築的"三段式",有著獨特的風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頂最為典型。中國古代建築,在形態上的顯著特徵是大屋頂。房頂不但體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頂四面的屋檐是兩頭高於中間,整個屋檐形成一條曲線。從漢代初得雛形至明清規格化,屋頂形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築,與史稱的"三段式",在結構上是不完全一樣的。瓦頂覆蓋在與立柱聯結的正樑上面,順而向下傾
斜,形成美麗的曲線。邊用頭瓦,其色彩則與眾不同。屋頂平緩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築物雍容端莊的形態,蒙生庄嚴雄偉的氣勢。它的最高層為大屋頂中間部分的屋冠,實際是研究所寬敞的會議廳,然而卻猶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樓坐落在那裡。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尤其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但是無論廡殿頂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還增添了
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⑹ 硬山頂是什麼樣的
又稱硬山式屋頂,是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作用為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蔓延,常用於我國民間居住建築中。
⑺ 請賜教:古建歇山屋蓋的山花構造大樣。圖文並茂更易看懂。請了!
一、 斜屋頂上幾個常用稱呼
(一)屋脊、正脊:
是兩塊斜屋面相交的水平陽角交線
(二)戧脊、垂脊:
是兩塊斜屋面相交的傾斜陰角交線。
(三)屋檐:
屋面的邊檐,雨水排出處
(一) 天溝:
是兩塊斜屋面相交的水平陰角交線
二、 屋面材料與形式
中國幅員廣闊,不同的地方採取了不同的屋面材料與形式(圖五十五:屋頂式樣圖)。屋頂的實用要求不外三個方面:
(一)具有隔冷隔熱的保溫性能。
(二)便於泄水,在雨水多的地區,斜坡自然使用得較多,西北地區乾旱少雨,平頂房就足敷應用。
(三)為了防止夏日陽光蒸曬和雨水淋濺,許多地區要做出較深的出檐。試先從最簡單的草房談起。
1.草房頂
草房頂是最簡單的做法。下面的構架用較細小的木料或竹料捆紮堅牢就可以,依照1尺左右中距以鋪竹干做椽,其上編蔑條、鋪草頂,草頂坡度很大,常在四十五度以上。
2.麥秸泥平頂(圓頂在內)
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幾個地區的農村中使用麥秸泥平頂(圓頂)較為普遍,不僅是氣候關系,更主要是經濟決定了建築結構與式樣。
這種屋面做法,先在椽子外端置連檐,再在內側鋪望板或蘆席一層,然後鋪蘆葦稈或高粱稈。蘆葦稈和高粱稈的厚度各地不同,如氣候較冷的吉林鋪至10厘米厚,但河北的趙縣與河南的鄭州則僅厚5~6厘米。其上即鋪麥秸泥。
趙縣地方上泥分三道:先鋪10厘米厚的半干泥作底子,稱為頭摻泥。二摻泥須在泥內加麥秸,鋪好後用木拍打,或用八、九十斤的石碾壓緊,其厚度自10厘米壓到8厘米為度。最後鋪5厘米厚的三摻泥,依重量比例為三成石灰七成泥打實墁平。在吉林地方麥秸泥厚達二十厘米,罩面層的泥內並加鹼水或鹽水,以防滲漏。
三、 瓦屋頂
從現代建築水平看,瓦屋頂只是各種屋面材料中的一種,是和麥秸泥頂、草頂可以並列的,但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尤其是豐富的遺物裡面,瓦屋頂佔了極大的比重,因之專辟本節對瓦屋頂加介紹。從陝西省岐山縣周原遺址所掘遺物中已看到有屋瓦出現。瓦數量不多,附有耳或大頭樁,是否是用繩索扎結在椽木上,未敢斷定。這些屋瓦間斷地與附有象形文字的銅器同時出現,故可認為至遲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即使用在屋頂上。到為戰國時代,屋頂上筒板瓦的使用就較普遍了。筒瓦端部,或為整圓瓦當,或如半圓瓦當,瓦身長度有達80厘米者,無論易縣燕下都遺址還是平山縣三汲中山王墓均屬如此。
秦漢瓦當中半圓形就比較少了。瓦當花紋圖樣種類已相當豐富。
1.有的是文字瓦當如「延年益壽」、「長樂未央」、「上林」、「甘泉」;
2.有的是蕨手紋;
3.有的是動物紋如龍、鹿、朱雀、魚等。
南北朝瓦當有兩大類花紋,一是文字瓦當如「傳祚無窮」、「萬歲富貴」等常是在圓形廓內做成田格子,在格內寫字;一是蓮辦紋瓦當。
(一) 瓦屋頂的幾種形式
《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是把瓦作分為大式和小式,大式瓦作的特點大體是:(1)各瓦坡使用筒瓦板瓦合 ;(2)大脊垂脊上都用吻獸等裝飾;(3)材料用布瓦(青瓦)也用琉璃瓦;建築對象為宮殿廟宇主要建築。小式瓦作的特點大體則是:(1)各瓦坡只用板瓦,間或用筒瓦,絕無用琉璃瓦的;(2)坡頂兩山不做垂脊,只在正脊處做清水脊或皮條脊,不用吻獸;(3)建築對象為宮殿衙署次要建築。
但也有一些作法沒有包括在《工程做法則例》的規定之內,如仰瓦灰梗,棋盤心等,這些只是一般住戶商家使用。本段先從較簡單的做法講起。
1.仰瓦灰梗
在北方冬季氣候寒冷,一般住戶雖然經濟條件不寬裕,屋頂也要達到防寒要求,仰瓦灰梗就是部分使用瓦件的一種灰泥屋面。做法是椽上鋪葦箔,上鋪灰泥四寸,然後在泥上 瓦一層,灰泥要幹些, 瓦時要用力,相鄰兩隴瓦對縫處用麻刀青白灰 出一道道類似筒瓦但比筒瓦直徑小得多的灰梗,這樣漏雨的機會就少得多了。在屋頂的邊椽山牆上並做筒瓦一隴,蓋板瓦一隴收住。如果經濟條件不夠,也有隻鋪仰瓦不做灰梗的做法。
2.棋盤心
做法和仰瓦灰梗大致相同但防漏效果要好一些。也是椽上鋪葦箔再鋪插灰泥,泥背上級指示底瓦一層;不同之處是在梁縫處和脊檁附近要加鋪一行蓋瓦,而且底瓦之上滿抹麻刀青白灰一層,遠處看來區劃成一塊一塊的方形平頂有如棋盤,所以叫做棋盤心屋頂。
3.陰陽合瓦頂
經濟比較富裕但又沒有官階的普通住戶,多用陰、陽合瓦屋頂。從葦箔到仰瓦的做法都和瓦灰梗一樣,只是鋪灰梗處改用板瓦做蓋瓦,這樣做防滲效果會更好一些。
4.筒板瓦頂
在一些封建時代的宮殿、衙署、寺觀建築中,筒板瓦頂是最完整的一種瓦屋頂。它和陰陽合瓦頂不同之處在於蓋瓦使用筒瓦,對於板瓦的搭接比例也有一定規格,「壓七露三」是《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瓦作大式一類規定「……每板瓦一片壓七露三,頭號長九寸得露明長二寸七分……」也就是說,相鄰兩塊板瓦,上一塊必須壓住下一塊瓦長的十分之七。
隨著不同種類木構梁架的組合,瓦屋頂也反映為多種形式。
依《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指出的硬山、挑山、歇山、廡殿四種屋頂試加以申述。
1.硬山頂
硬山做法是筒板瓦坡到山牆處停止不外出,在瓦坡與山牆交接處以尺二見方或更大一些的方磚鋪放成人字形帶,叫做方磚 縫, 縫之上依與山牆垂直方向 放勾頭滴水,叫做排山勾滴。四條垂脊就壓在排山勾滴的後尾。硬山頂共有四條垂脊,每條垂脊的後部三分之二為垂脊,前部三分之一為岔脊。在脊檁上方前後瓦坡交接處則用大脊。兩坡五脊是硬山頂的主要特徵。〔另詳(三)「屋脊」〕
2.挑山頂(懸山頂)
挑山的特點是人字瓦坡兩端延伸到山牆以外五、六椽至七、八椽,各部檁子一並挑出,檁頭上釘 縫板,將檁頭封住。檁下加燕尾枋以幫助檁子承托上部荷重。
挑山頂上仍是四條垂脊一條大脊和硬山相同;博縫板下常常用薄板雕成魚形、如意頭形各種裝飾,按李誡《營造法式》所介紹應名為垂魚和惹草。這些薄板背面應加用穿帶以防變形。
3.歇山頂
歇山頂外形很象是廡殿頂的下部和挑山頂的上部組合而成。正脊、垂脊、岔脊共九條脊構成歇山頂的外形特徵,李誡《營造法式》中就有九脊殿的稱呼。瓦作中復雜一些,尤其是山花部分。山花板上方, 縫板、排山勾滴和垂脊的結構順序都和挑山頂一樣。山花板下部兩山瓦坡的後尾,還要做一道博脊以便雨水排出山花板之外。
4.廡殿頂
在宮殿廟宇中,只有最尊貴的建築物才使用廡殿頂。
前後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屋頂叫做廡殿頂,前後坡相交成正脊,左右兩坡同前後坡相交成四垂脊。四坡五脊成廡殿頂的外形特徵。所以李誡《營造法式》中對這種形式稱為四阿或五脊殿。(圖56:大式廡殿歇山瓦作)。
(二)瓦的分類及其稱呼
1.依材料分為兩大類,即布瓦(青瓦)與琉璃瓦。琉璃瓦是一種特級瓦,傳說琉璃來自大月氏,唐宋以後逐漸用在屋面瓦上。依北京門頭溝琉璃窯傳統作法,琉璃瓦的原料不用一般粘土,而用白馬牙石和乾子土、白土的混合物。至於表面各色釉子則是用鉛、銅、鈉、鉀、錳……不同金屬,不同比例燒融後掛附而成。附表4示其一般成分。
⑻ 硬山頂的硬山頂樣式
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屬於雙面坡的一種。特點是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形成兩面屋坡。左右側面壘砌山牆,多用磚石,高出屋頂。屋頂的檁木不外懸出山牆。屋面夾於兩邊山牆之間。和懸山頂不同,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從外形看,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⑼ 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之間的區別
一、樣式不同
1、廡殿頂:又稱五脊殿、四阿頂,這是一個五脊四坡的屋頂,有四個垂直的脊,屋頂有四個斜坡,無極殿屋頂分為單檐和雙檐兩種,它是中國、日本和韓國古代建築的屋頂風格。
2、歇山上共有九個山脊,即一個規則山脊、四個垂直山脊和四個護堤山脊,故又稱九脊頂,因為山脊的兩頭折斷一次,在屋檐中間,分為豎壟和護坡,似乎有休息,所以叫謝希山。
3、懸山頂:是一種雙坡山頂,也是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它的特點是山牆外的懸檐(也稱為懸山或爬山)。一般來說,山頂有一個山脊和四個垂直的山脊,還有一個有或沒有山脊的滾棚。山牆的頂部可以用不同的裝飾。
山頂是大廳的頂部,有兩個斜坡,五個山脊和兩個斜坡,兩邊的山牆凹進大廳的頂部,使頂部的檁條末端伸出牆外,並釘上板條。
4、硬山頂:雙坡屋頂,由中間的水平山脊分為兩個斜坡,兩側山牆齊平或高於屋頂(如高於屋頂,稱為密封火山牆),因為屋檐不比山牆高,所以叫硬山,屋蓋由中橫脊分為前後坡,左右山牆與屋蓋齊平或高於屋蓋。
硬頂為五嶺二坡兩坡型,以直嶺四豎嶺為特徵,形成兩個頂坡,在左右兩側建造山牆,用更多的磚和石頭從屋頂上升起。
5、攢尖頂,即攢尖式屋頂,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特點: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
二、等級規格不同
1、廡殿頂是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樣式。
2、歇山頂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
3、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
4、硬山頂等級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
5、攢尖頂規格也較高,常用於宮殿、壇廟中的亭、塔等建築。
三、用途不同
1、殿頂一般用於故宮和大殿,它可以和單檐一起使用,特別是和雙檐一起使用,比如北京的太和殿。
2、從規格上看,斜屋頂僅次於陽台屋頂,古代五級以上官員的官邸只能使用,以後用於民宅。
3、懸山頂多用於民間建築和二次建築,如櫥櫃、神殿、配套大廳等,在南方,懸山常被用來防止雨水。
4、堅硬的山頂主要用於輔助建築和民俗建築,堅硬的山頂有利於防風防火,北方的房子大多是堅硬的山。
5、常用於亭台樓閣。在日本,茶室經常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