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圖片大全 > 明代青花梅瓶圖片大全

明代青花梅瓶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2022-05-17 16:10:20

A. 梅瓶是什麼樣的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瓷瓶,因其瓶口小能插梅枝而得名。宋代稱「經瓶」,用以盛酒。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其中宋代的梅瓶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造型多為高而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於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常有稜角分明的轉折。元代梅瓶還有帶座的,座身為鏤空花窗,邊沿為六棱花邊形,底部為六棱形圈足,瓶身和瓶座可自由拆卸。明代的梅瓶造型口部渾圓厚實,沒有明顯的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抬起,線條飽滿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狀,也有略往裡收的;足部的結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的肩部有青花楷書「內府」二字,說明屬宮內用器。

B. 矮胖壯實的梅瓶是哪一個朝代的

矮胖壯實的梅瓶是唐代的。

梅瓶也稱"經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酒海」的詩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梅瓶的主要用途:

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

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銘文則是從側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於明墓的本地民窯生產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長地久」四字。

「天長地久」本身帶有祈福之意,同時也隱含了「天藏地酒」之諧意,這就表明了其祈福與儲酒的雙重功用。

C. 明代宣德梅瓶特徵

宣德青花人物紋梅瓶通高31(頸2.7)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9.8厘米,最大圍幅53厘米;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淺圈足,糯米粉狀砂底,蘇料發色,幽藍亮麗,濃艷處略凹,並閃爍出斑斑錫光,釉質白中泛青,撫之滑潤如玉,瓶身主紋飾上方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橫款。
【名稱】梅瓶
【類別】 青花瓷
【年代】 明代宣德年
【文物產地】景德鎮官窯
【文物現狀】流傳於世
器形古雅秀麗,外壁四層滿工繪畫,底層為海濤江牙山石紋,寓意「壽山福海」,肩部繪四朵蓮花,纏枝相連,頸部為如意卷草紋。器身主題畫面為「道祖迎仙圖」,以亭台、樓閣、石欄、山石為景。樓閣前的搓椏老樹下,頭戴鮮花的道祖老子,手執麂尾撣,迎接攜仙鹿乘雲而來的的道仙南極老人。和煦的春風拂起了仙人的鬢髯和衣袍;滿布的彤雲,高聳的奇峰,口銜靈芝的仙鹿,蔥翠搖曳的竹葉,含羞半卷的美人蕉,潺潺流淌的野泉,更給這充滿盎然春意的畫面,平添了福地仙境的神美祥瑞之感。整器繪畫筆法老辣自如,仙人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飄逸衣袍將其仙風道骨表現的淋漓盡致,作者在有限的畫面上展現了無限的藝術創作力,畫面內容也折射出五百多年前,人間對仙境的神往,充分表達了明代藝術家將中國畫特有的藝術渲染手法,把道仙的意境搬到了瓷器上的意願,這非普通瓷藝畫匠所能為之的,更是繁花似錦的宣德青花中並不多見的「神品」之一。

D.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

元青花梅瓶在收藏界為何會後來居上,它有何獨特的魅力?(五)看內壁

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色與氣泡

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

E. 梅瓶造型演變過程。

「梅瓶」在中國古代陶瓷研究領域中屬於單一器型,延續時間有千餘年的歷史,同時它也是一種造型秀美、受到頗多贊譽的器物。但在目前的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中尚未對其起源和造型的演變過程提出系統的看法。並通過宋、遼、金、元、明、清出土和傳世的實物進行排比對照,闡述它的起源,對其逐漸南傳的經過進行解釋。與此同時梅瓶的造型也經過不斷進化發展過程,直至清代末期「梅瓶」這個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譽,才成為人們對這種器物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

一、梅瓶的演變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邢窯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於梅瓶的器物,屬於大口器的一類。另外在唐代的岳州也有一種近似梅瓶的盤口瓶出土。將它們與梅瓶相提並論是否有些牽強,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結果。
契丹人雖然是我國漠北的一個少數民族,從事著以漁獵為生的游牧生活,但是他們有著自身發展的文明史,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和生活習俗。在與唐王朝的不斷交往過程中吸取和豐富了他們的文明進程,這種相互交融的過程促進了契丹人的手工制瓷業發展。就陶瓷的生產製作而言,由於唐三彩的盛行,遼三彩的生產就比較繁榮。同樣唐代北方白瓷生產趨於成熟(如在陝西西安市火燒壁出土的白瓷),遼代白瓷近似於完美。任何一種陶瓷器型的出現是離不開生活的,唐代瓷器多仿製金銀器的器型,遼代則往往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生產陶瓷器物,雞腿瓶的出現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梅瓶」在北宋出現時,還保留遼代雞腿瓶烙印,例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定窯刻劃梅瓶,1974年河南省鎮平出土的磁州窯白地黑梅瓶,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上海博物館藏)。它們的肩部雖然較雞腿瓶隆起,但口部、脛部與雞腿瓶十分相象。在宋、遼對峙時期遼代缸瓦窯生產的梅瓶與宋代的風格才十分接近,這就是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墓出土的白地褐彩刻花牡丹紋梅瓶。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產的繁榮階段,在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後,逐漸形成了梅瓶的自身進化和發展,並出現了自己的風格。此時的梅瓶千變萬化,口部變化也比較多,肩、腹的變化也呈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說此時的梅瓶已經完全脫離了早期雞腿瓶模式的束縛,成為一種獨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種,完成了演變過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繼續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時代風格,其代表作有:1972年河北省獻縣出土的金代磁州窯「蘆雁圖」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金代磁州窯「清沽美酒」梅瓶以及金代扒村窯黑地白龍「正八」文梅瓶。
南宋的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總體上看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這與梅瓶造型的南傳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造型在被南方的各窯廠接受時,摒棄了北方粗獷偉岸的風格,給人以小巧精悍的感覺。具有代表性的梅瓶有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南宋景德鎮窯影青刻花梅瓶,1972年江西省吉州窯出土的黑釉剔花梅瓶,1979年在浙江省松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墓葬出土的龍泉窯帶蓋梅瓶。
元代的梅瓶造型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特別是景德鎮生產青花梅瓶為明、清梅瓶的造型延續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梅瓶又是恢復到北方梅瓶的原有風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變粗,口部工藝細膩,這一時期的器物以江西省高安窖藏的青花梅瓶與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青花八方梅瓶為代表,同時還有現藏江西省揚州博物館的藍釉白龍紋梅瓶。在造型的變異方面元末明初梅瓶出現特有的圓肩束脛式樣,其代表有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元代龍泉窯刻花帶蓋梅瓶和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洪武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
明代的梅瓶雖然在裝飾上有釉里紅、青花、紅釉、祭藍釉、白釉、龍泉釉、仿哥釉等,但是此時的梅瓶造型風格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一些變化,但總的風格還是統一的。它們包括1957年江西省江寧宋琥墓出土的明洪武釉里紅松竹梅蓋梅瓶、明正統青花梅瓶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宣德款青花纏枝花梅瓶、現藏定陵博物館的明萬曆青花龍穿花蓋梅瓶等。明代梅瓶除了傳世品外,有一大批是從墓葬中出土的,這些梅瓶無疑成為鑒定梅瓶的標型器。
清代的梅瓶基本上是以傳世器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此時的瓷器生產多以御窯廠形式生產,並帶有皇帝好惡的色彩,此時的梅瓶造型基本上延續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有風格,給人以沉穩莊重,但略帶浮華的感覺。清代的梅瓶一改明代梅瓶肩部圓垂的造型,多以豐肩平直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總之,梅瓶的造型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內涵的融合。

F. 明代青花梅瓶價格有多少

明代青花梅瓶價位往年交易價格一般在7位數左右。有意向鑒定或者交易可以聯系

G. 你見過哪些青花瓷的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有:玉壺春瓶、楊桃式小罐、小執壺等。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時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H. 歷朝歷代梅瓶瓷器都有哪些特徵

梅瓶是中國古瓷中常見的一種造型,是對小口、短頸、豐肩、窄脛一類造型瓷瓶的統稱。梅瓶的近足處微外撇,形成了修長優美的S形曲線,因而受到人們長久喜愛,其造型還遠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除了有大量梅瓶實物保存下來,在古代繪畫和雕塑里也有一些反映古人使用梅瓶的場景。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並無梅瓶造型。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在當時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代梅瓶各地瓷窯都有燒制,但以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梅瓶最初是作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的用器,其造型挺秀、俏麗,宋時稱"經瓶",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這一雅稱,直到清末《陶雅》一書中才出現,其得名有幾種說法,其中民國初年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較為可信,該書解釋為:「梅瓶,口小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北宋的梅瓶都為小口、腹修長,底部比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發展,梅瓶的底徑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賴木製支架了。這在考古資料中也可以找到例證,山西稷山馬村曾發掘金代墓葬,其中一座金代早期墓的北壁磚雕表現了夫妻對飲,南壁設有舞台和雜劇磚雕,說明這些磚雕共同組成了墓主夫婦飲宴並觀看雜劇的場面,畫面居中為方桌,上置注子、盞杯、果盤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徑較大,已可以平穩的放置在地上了。

清代梅瓶圖

I. 明代青花雙龍戲珠紋梅瓶 多少錢

如果非要明代官窯的 大概價值10萬左右

J. 明代民窯青花梅瓶一對

明代成化時期確實有過此類民窯類型的青花梅瓶,作為成化早期無論是官窯或者民窯都曾使用過宣德時期剩餘的少量蘇麻離青料,成化中期及晚期多數情況下均使用的是平等青料,一般來說瓷器鑒定與估價要根據藝術風格和完整性,以及官窯與民窯之間的巨大價格差異來評定,通常此類瓷器市場價值在20000左右。

閱讀全文

與明代青花梅瓶圖片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陽光和風衣服搭配圖片 瀏覽:588
孤獨冷酷男生二次元頭像圖片 瀏覽:726
如何分辨真假煙的圖片 瀏覽:860
在微信里如何拼接圖片 瀏覽:672
編輯圖片加文字的軟體 瀏覽:600
圖片男衣服 瀏覽:174
雙手交叉的手勢圖片漫畫女孩 瀏覽:152
美女濕衣透明圖片 瀏覽:1001
男生扎頭發圖片小男孩 瀏覽:261
皇標衛浴價格圖片 瀏覽:972
word指定位置插入圖片 瀏覽:262
談判該穿的服裝word圖片 瀏覽:856
林姓圖片文字 瀏覽:472
畫動漫人物女的圖片大全 瀏覽:507
燈光的圖片大全 瀏覽:318
美女掉進泥潭圖片 瀏覽:572
如何合理合法的分享圖片 瀏覽:725
宿舍晚上圖片高清 瀏覽:976
美女大光屁圖片I 瀏覽:5
折疊輪椅價格及圖片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