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死後家屬有什麼禁忌,和當地習俗有哪些關系
在人們死後,家屬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不能在葬禮以及守靈的過程當中穿顏色鮮艷的衣服,這樣是對去世的人的不尊敬。而且有的地方流行將去世的人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停留一晚進行守靈,這時候他的家人們紛紛都回來悼念,當然和他有比較親密關系,例如子女、父母、兄弟之類的人都需要哭喪。他們認為如果你哭的越厲害,就證明了你對於去世的這個人越在乎,有的人甚至是要哭出聲了,才能表達出自己對於失去親人的痛苦之情。
如果家屬對於逝者莫不關系,這才是最大的禁忌。無論是誰最終老去,都應該保持著人與人之間的熱情,不應該對此忽視。
② 奔喪要注意什麼
1、壽衣忌雙數和材質
在中國自古就有高齡老人看到壽衣會心安的說法。但是,老人在入棺前需要穿單數的壽衣,比如說:1、3、5件,忌雙數壽衣件數,壽衣材質忌用「緞子」和獸類皮毛,宜用「綢子」,諧音「稠子」會對後代子孫有益。
2、入殮忌淚水和動物
入殮是喪事的中間儀式,雖然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是其中最忌諱的是親人淚水灑身,和動物接近逝者,這些都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使其無法安寧離開的象徵,如果逝者不安,則生者不寧,會使喪事無法順利完成。
3、殯葬忌雙數和風水禁地
殯葬時的停靈弔唁期間,靈堂忌無人、停靈天數忌雙數,一般可以停三天五天七天等,下葬時,要選擇平底,下葬凹地不可過大,周圍忌坑多不平,同時,也可以請風水師選擇墓地方位。
注意事項:
1、禁止穿紅色衣服
參加葬禮多數要穿黑色或者灰色,比較暗沉一點的顏色,以示莊重和嚴肅,千萬不能夠穿紅色的衣服,紅色代表喜慶,會給人一種不尊重故去的人的感覺。而且穿紅色的衣服參加葬禮,會招來不利的磁場,容易發生各種倒霉的事情,得不償失。
2、禁止穿黃色衣服
黃色衣服比較活潑明亮,看起來輕松愉快,而參加葬禮是非常沉重的,很不適合穿。即使外面穿了黑色或者灰色的衣服,裡面的衣服也盡量不要是黃色的,否則也會容易招來各種災禍,而且很容易生病,對於健康運不利,一定要禁止穿。
3、禁止穿花色衣服
花色衣服過於鮮艷招搖,在參加葬禮的時候是不能夠穿的,無論是中式葬禮,還是西式葬禮,花色衣服都會被列為禁忌顏色。穿花色衣服參加葬禮,還容易招來各種是非,很長一段時間內會發生口角紛爭,工作或者生活當中糾紛矛盾不斷,難以解決。
③ 紙扎的種類
紙扎,又稱糊紙、扎紙、彩糊等,融剪紙、繪畫、草編、竹扎和裱糊於一體,是一門獨特的中國民間藝術。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欞棚、戲台、店鋪門面裝璜、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項。狹義紙扎主要用於祭祀及喜喪習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製品。這里的「紙扎」指與祭祀活動及民間喜喪相關的紙扎。紙扎文化包括紙扎品的製作技藝和相關的祭祀、喜喪習俗活動等內容。
在長期對自然和生活的抗爭中,人類創造了一種能安慰悲傷、調解消極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來供奉先人,用喪俗形式來悼念死者。供奉紙扎的形成,是原始社會以來祭祀、墓葬殉葬俑的演變和發展的結果。奴隸社會,奴隸主往往大批殺害活人,用於祭祀和殉葬。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堯虞舜時期,人們認為以活人為犧牲過於殘暴,便束草擬人,名曰「芻靈」,經巫師念咒作法,以示具備人性,然後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殺人祭祀的野蠻迷信逐漸被「芻靈」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習。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廢除,改為木俑殉葬;秦漢以後,制陶業的興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漸代替了木俑。喪俗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變革。自漢代有紙之後,紙扎藝術應運而生。紙的特性軟、堅韌、有拉力、紙扎假以中堅枝骨、外塗色彩,造作便捷、造價低廉、造型美觀、造化神速,欲佛欲神、欲人慾獸、欲物慾宅,隨心所欲,實非他物所能比擬。於是,紙扎正式登上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習俗的歷史舞台,大顯身手,蓬勃發展,形成紙扎文化,其作品琳琅滿目,無所不為,上可登國家宗教之大雅之堂,下可融入民間習俗之活動。
宋代
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到宋代時,祭祀、喜喪俗紙扎已成為專門經營的行業,京城專門有紙扎紙馬店。北宋稱扎紙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街坊里開始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緞帶、五綵衣服等,這些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製成的。其中還記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書中描述每年從九月下旬開始賣冥衣靴鞋、席帽衣緞,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每月之初一日叫朔日)祭祀之用。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喜喪俗藝術形式也在演變,對神明鬼魂的崇拜更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到北宋時期,燒紙俑、紙馬開始盛行,紙紮成為宋代以來喜喪習俗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遍及我國各民族。
明清
明清之際,紙紮成為喜喪俗和鬼節的主要用品。明清紙扎工藝更勝於宋元,應用也更廣泛,成為當時各個階層喜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清代於敏中曾在《日下舊聞考》記載了京城辦喪事出殯的情形以及紙扎的情景。書中描述的大意是:當時辦喪事出殯的花費很大,參加出殯的人多達500人,有喪車、銘旌。銘旌高達5丈,上面纏繞著帛布,一次喪事要耗費100多匹帛,還有香亭幡蓋儀從等。另有用紙扎糊的供奉物品,僅是紙糊扎的房屋就有數十間;出殯的路上,還有專門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優童,一路上跳竿走馬,表演一些戲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十月朔日,民間有這樣的習俗:紙扎作坊用五種顏色的剪紙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幾尺長,稱為「寒衣」,幾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門前將寒衣焚燒掉,稱為「送寒衣」。明末「三一教」教主林龍江(兆恩)為超度死於倭寇之禍的大批無辜亡魂,設醮迎神,也更是以紙扎作為祭奠之物。各種文獻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紙扎的樣式是多樣的,在民間喜喪或祭祀活動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近代民間,「喜喪」習俗的形式較流行,這是人們對喪事處理的又一新的樣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單純信仰神祗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觀念和情感表達。 「喜喪」風俗對喪亡的理智而達觀的態度顯然受到了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人們認為在殯屍期間,對於剛離開人世的親人應給予一種慰藉。一切哭喪、弔孝、祭祀、守靈、送紙錢、燒紙馬等都不外乎是為取悅於鬼魂而安慰親屬的具體做法。喪俗的所謂「頌鬼」,實際上是安慰人,所以喪葬扎俗發展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體現為深厚的人情味。這充分表明了中國人強烈的感情色彩,帶有人類最樸素、最純真的感情色彩。
新中國成立後,因破除封建迷信一刀切的歷史原因,民間紙扎一度銷聲匿跡。直至1977年,因宗教政策的逐步寬松而得以恢復。此後,紙扎文化與時俱進,日新月異,宇宙飛船、別墅、電視、轎車等新時代的產物也進入紙扎藝術,紙扎藝術日臻完善,規模蔚為壯觀。紙扎文化的興起和發展是對民俗藝術的傳承和發揚。
莆田黃氏紙扎即是傳承了民間這一藝術,從清道光年間黃玉賢開始開設紙扎鋪傳承至今已愈六代,在莆田民間頗具影響。 張氏紙扎工藝至今已有數年,祭過程中要用紙錢、紙人、紙馬、紙房子、紙扎靈屋,紙供具,以禮待鬼神。祭祀喪俗主要目的在於厭勝、巫術、符咒、兆驗、占卜等。由於人們迷信靈魂,便出現了各種招魂、拘魂、禮魂、送魂的喪俗形式。從史前時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後期的青銅、漆、木、瓷類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後出現的紙扎祭靈,表明喪俗活動也通過種種樣式表達人類的情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
當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認識還處於模糊階段時,對屍體的處理很簡單,其情境為,《易·系辭傳》中記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種埋葬方式近乎於對待野獸。隨著社會禮儀、倫理觀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強,人們便把喪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禮儀之一,這源於生者希望故去的親人在冥世也佔有更多財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隨著喪俗規模的不斷擴大,喪俗藝術也根據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發展起來。
如常見的喪舞、哭喪、扎台唱戲、鳴放鞭炮,製作各種明器及武俑、樂俑、伎俑、侍從俑和紙糊馬車等,或將死者的生平和相關的民間故事、鬼魂傳說、宗教活動刻畫在墓室、棺槨、棺罩上,或建造陵墓、塑像、立碑等等,這些喪俗活動,都採用了豐富的藝術樣式。 不管是工藝品還是幾十用品都經過歷史考驗。 多用於農村喪事。用高梁桿、柳枝、麥桿、穀草等捆紮造型,外用彩紙糊裱。主要扎有童男、童女、金山、銀山、搖錢樹、駿馬、彩車等。近幾年扎有電視、轎車、樓房、沙發、自行車、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生活用品,模擬性極強。
④ 中國葬禮用的紙扎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現代有什麼演化
古人雲:“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傳統文化之大美,美不盡言,美不勝收,然大美無聲,非虛妄淺薄者可聞。馮驥才先生曾著有《俗世奇人》一書,書中記錄了晚清光緒年間游離在顯赫上層和市井民間的怪異人物,描繪了解放以前中國出現的社會風土人情。小編至今還記得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那個“泥人張”的趣事:海張五諷刺泥人張,泥人張捏了海張五的泥像,並打出“賤賣”旗號,海張五花大價錢買走。
中國的葬禮紙扎與其說是一種祭祀形式,不如說是一種抒情方式。它們寄予了我們對死去親人的哀思和祝福,是我們坦然面對死亡的一種積極態度。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浪漫的中國人正在用焚燒紙扎的方式,向安度極樂世界的親人們寄去“書信”,表達對他們的不舍和思念。
⑤ 一百年前的葬禮紙扎究竟長啥樣
引言: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經濟也越來越發達,這個時候很多人都能夠發現,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就是在結婚時和去世後。這兩個時期的舉行儀式都特別的隆重。有網友就表示有疑問,在一百年以前葬禮也是如此嗎?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一百年前的葬禮究竟長什麼樣子?
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在一百年以前小孩是必須要參加葬禮的,因為要有小孩來手持白幡,這樣的話才是對去世者最大的尊重。很多人在親人去世之後,都會讓自己比較親近的小孩來給自己舉行儀式。因為有小孩看路就代表著沒有什麼難事情,等到人去世之後去到陰間就會什麼難事都沒有,所以說才會讓小孩在前面開路。如果家裡面沒有小孩的,那麼就會讓親戚朋友家的小孩在前面引路。小編認為以前的葬禮和現在的葬禮簡直是不能匹配的。
⑥ 紙扎的淵源
迄今發現最早的紙扎實物,是197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發掘的紙棺。棺體骨架用細木桿紮成,從前至後,有五道弧頂支撐作支架,再糊上廢紙,外表為深紅色。此棺長2.3米,前高0.87米,寬0.68米,後高0.5米,寬0.46米。紙棺糊制的廢紙,大多是唐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驛館的馬料收支帳單紙。根據考古現場遺跡分析,安葬死者時,先將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廢紙的葦席上,然後再罩扎制紙棺。根據墓主人隨葬品買地券上的記載,年代為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這具特殊的紙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扎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根據明人著《如夢錄》所述,專門從事紙扎製作的人稱為「扎彩匠」,其經營場所為「紙扎鋪」「紙馬鋪」「紙馬香鋪」等。紙扎鋪也賣「寸鴰扇子」,有扎彩匠扎「顯道神」,其頭約有五尺高、六尺圍圓,這種紙扎是王府出殯時都要使用的。
供奉紙扎與民間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其形成是原始社會以來墓葬殉葬俑的發展和演變的結果,用喪俗藝術形式來悼念死者,對世人來說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來充當的。奴隸社會,貴族死後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過於殘酷而逐漸被廢除。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紮成的草人,孔子稱之為「束草為人形」的「芻靈」。後來又發展為用木偶人陪葬,大體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統稱為「明器」。
作為明器的俑有各種形態,據《古明器圖錄》記載,「介士」為主人守衛,「奄豎」可以為主人「隨侍」,「侏儒」可以為主人「作劇」。秦漢以後,由於制陶業的發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漸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從陪葬俑的逐漸變化過程可以看出,手工業的不斷進步,推動人類文化不斷發展,並使一些陋習被廢除,喪俗藝術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革,因而便出現了像秦始皇兵馬俑那樣壯觀的隨葬規模。
漢代實行「舉孝廉」,在政治、倫理、道德諸方面,都以孝為標准。為倡導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製作規模之大、樣式之豐富,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際,隨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規模,喪俗文化又融入外來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靈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論」信仰更加普遍,與之相關的喪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現了新的形式。造紙術發明並成熟以後,紙被運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到北宋時期,燒紙俑、紙馬開始盛行,紙紮成為宋代以來喪葬習俗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遍及中國各民族。紙材料的誕生和普及是紙扎藝術發展的首要條件。隨著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喪俗紙扎形成一個專門行業,京城有專門經營紙扎的「紙馬店」。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扎鋪」「獅子巷口徐家紙扎鋪」。明清之際,紙紮成為喪俗和鬼節的主要用品。從一些地方誌記載來看,明清紙扎工藝之精湛遠遠超過宋元,應用也更廣泛,成為當時各個階層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來,喪事必需供佛,或請僧道為死者祈禱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現代一直延續這種風俗習慣。喪祭過程中要用紙錢、紙人、紙馬、紙房子、紙供具。
考古發掘及有關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絕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爛的硬質材料製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銅、陶器、瓷器等等,宋代之後,隨著佛、道文化對民眾的影響,焚香、燒紙、焚燒紙人紙馬便隨靈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論」意識而逐漸興起。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喪俗藝術形式也在演變,對鬼魂的崇拜更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人們或因表達對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減輕對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於相信死者的靈魂存在而彼此轉生,死者家屬都要盡其義務,按當地風俗習慣,進行各種喪葬活動。
⑦ 辦喪事紙扎樓子牌位怎麼寫
喪事紙扎樓子牌位怎麼寫?可以到殯葬用品商店買殯葬用品時,殯葬用品商店會直接幫忙寫的
⑧ 關於紙扎人的資料,傳說。 尤其是關於紅色紙扎人 都要。
紙扎源流
[2008-05-23]
紙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扎作、糊紙、扎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狹義的紙扎指的是喪俗紙扎,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焚燒的紙品。本書所涉及的紙人紙馬主要是指與民間喪葬及祭祀活動相關的紙扎,簡稱為「紙扎」。
迄今發現最早的紙扎實物,是197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發掘的紙棺。棺體骨架用細木桿紮成,從前至後,有五道弧頂支撐作支架,再糊上廢紙,外表為深紅色。此棺長2.3米,前高0.87米,寬0.68米,後高0.5米,寬0.46米。紙棺糊制的廢紙,大多是唐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驛館的馬料收支帳單紙。根據考古現場遺跡分析,安葬死者時,先將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廢紙的葦席上,然後再罩扎制紙棺。根據墓主人隨葬品買地券上的記載,年代為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這具特殊的紙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紙扎稱謂及主要用途不盡相同。北宋稱為「裝鑾作」「打紙作」「冥器作」「紙鋪」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街坊里開始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緞帶、五綵衣服等,這些都是紮好架子糊上紙製成的。其中還記載:「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書中描述每年從九月下旬開始賣冥衣靴鞋、席帽衣緞,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根據明人著《如夢錄》所述,專門從事紙扎製作的人稱為「扎彩匠」,其經營場所為「紙扎鋪」「紙馬鋪」「紙馬香鋪」等。紙扎鋪也賣「寸鴰扇子」,有扎彩匠扎「顯道神」,其頭約有五尺高、六尺圍圓,這種紙扎是王府出殯時都要使用的。清代於敏中曾在《日下舊聞考》記載了京城辦喪事出殯的情形以及紙扎的樣子。書中描述的大意是:當時辦喪事出殯的花費很大,參加出殯的人多達五百人,有喪車、銘旌。銘旌高達五丈,上面纏繞著帛布,一次喪事要耗費一百多匹帛,還有香亭幡蓋儀從等(圖11)。另有用紙扎糊的供奉物品,僅是紙糊扎的房屋就有數十間;出殯的路上,還有專門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優童,一路上跳竿走馬,表演一些戲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記載,十月朔日,民間有這樣的習俗:紙扎作坊用五種顏色的剪紙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幾尺長,稱為「寒衣」,幾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門前將寒衣焚燒掉,稱為「送寒衣」。各種文獻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紙扎的樣式是多樣的,在民間喪葬或祭祀活動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供奉紙扎與民間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其形成是原始社會以來墓葬殉葬俑的發展和演變的結果,用喪俗藝術形式來悼念死者,對世人來說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來充當的。奴隸社會,貴族死後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過於殘酷而逐漸被廢除。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紮成的草人,孔子稱之為「束草為人形」的「芻靈」。後來又發展為用木偶人陪葬,大體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統稱為「明器」。
作為明器的俑有各種形態,據《古明器圖錄》記載,「介士」為主人守衛,「奄豎」可以為主人「隨侍」,「侏儒」可以為主人「作劇」。秦漢以後,由於制陶業的發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漸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從陪葬俑的逐漸變化過程可以看出,手工業的不斷進步,推動人類文化不斷發展,並使一些陋習被廢除,喪俗藝術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革,因而便出現了像秦始皇兵馬俑那樣壯觀的隨葬規模。漢代實行「舉孝廉」,在政治、倫理、道德諸方面,都以孝為標准。為倡導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製作規模之大、樣式之豐富,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際,隨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規模,喪俗文化又融入外來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國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靈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論」信仰更加普遍,與之相關的喪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現了新的形式。造紙術發明並成熟以後,紙被運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到北宋時期,燒紙俑、紙馬開始盛行,紙紮成為宋代以來喪葬習俗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遍及我國各民族。紙材料的誕生和普及是紙扎藝術發展的首要條件。隨著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發展,喪俗紙扎形成一個專門行業,京城有專門經營紙扎的「紙馬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杭州繁華市場的「舒家紙扎鋪」「獅子巷口徐家紙扎鋪」。明清之際,紙紮成為喪俗和鬼節的主要用品(圖13)。從一些地方誌記載來看,明清紙扎工藝之精湛遠遠超過宋元,應用也更廣泛,成為當時各個階層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來,喪事必需供佛,或請僧道為死者祈禱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現代一直延續這種風俗習慣。喪祭過程中要用紙錢、紙人、紙馬、紙房子、紙供具,以禮待鬼神。祭祀喪俗主要目的在於厭勝、巫術、符咒、兆驗、占卜等。由於人們迷信靈魂,便出現了各種招魂、拘魂、禮魂、送魂的喪俗形式。從史前時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後期的青銅、漆、木、瓷類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後出現的紙扎祭靈,表明喪俗活動也通過種種樣式表達人類的情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當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認識還處於模糊階段時,對屍體的處理很簡單,其情境為,《易·系辭傳》中記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這種埋葬方式近乎於對待野獸。隨著社會禮儀、倫理觀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強,人們便把喪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禮儀之一,這源於生者希望故去的親人在冥世也佔有更多財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隨著喪俗規模的不斷擴大,喪俗藝術也根據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發展起來。
考古發掘及有關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絕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爛的硬質材料製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銅、陶器、瓷器等等,宋代之後,隨著佛、道文化對民眾的影響,焚香、燒紙、焚燒紙人紙馬便隨靈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論」意識而逐漸興起。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喪俗藝術形式也在演變,對鬼魂的崇拜更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人們或因表達對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減輕對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於相信死者的靈魂存在而彼此轉生,死者家屬都要盡其義務,按當地風俗習慣,進行各種喪葬活動。如常見的喪舞、哭喪、扎台唱戲、鳴放鞭炮,製作各種明器及武俑、樂俑、伎俑、侍從俑和紙糊馬車等,或將死者的生平和相關的民間故事、鬼魂傳說、宗教活動刻畫在墓室、棺槨、棺罩上,或建造陵墓、塑像、立碑等等,這些喪俗活動,都採用了豐富的藝術樣式。
在長期對自然和為生活的抗爭中,人類創造了一種能安慰悲傷、調解消極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來供奉先人,用喪俗形式來悼念死者。近代民間,「喜喪」的形式較流行,這是人們對喪事處理的又一新的樣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單純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觀念和情感表達。百姓對鬼魂有了多種解釋,有時認為鬼魂可有可無,有時又使之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把奇怪的不可思議的事說成是「出鬼」,又把某些疾病說成被死者鬼魂所纏而致。這種迷信觀念是原始鬼魂觀念的發展和衍變,人們的鬼魂意識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義。「喜喪」風俗對喪亡的理智而達觀的態度顯然受到了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影響。至遲在唐代,喜喪風俗就已興起。《舊唐·音樂志》記載當時製作一種偶人,稱為「窟磊子」,也叫做「魁磊子」,用以「嬉劇歌舞」,是一種「喪家之樂」。宋至明清喪事期間,搭台演戲,樂隊鳴奏。棺罩上扎制戲出,主題為人或動物,其目的是取悅於鬼魂,以庇佑死者家族。人們認為在殯屍期間,對於剛離開人世的親人應給予一種慰藉。一切哭喪、弔孝、祭祀、守靈、送紙錢、燒紙馬等都不外乎是為取悅於鬼魂而安慰親屬的具體做法。喪俗的所謂「頌鬼」,實際上是安慰人,所以喪葬扎俗發展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體現為深厚的人情味。這充分表明了中國人強烈的感情色彩,帶有人類最樸素、最純真的感情色彩。在喪葬用品中,從俑、冥器到紙人紙馬的衍變,表明了民俗藝術的沿續和發展,是生存在民間社會的「活化石」。
⑨ 日本推出「月球葬」,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台媒稱,登陸月球、環游太空是多數人難以實現的夢想,業者開發死後骨灰上太空的「宇宙葬」便相當吸引人,成為首屆「終活」(即中老年人為臨終做准備而參加的各項活動)產業展最吸睛的攤位。據台灣聯合新聞網12月11日報道,10日在東京落幕的終活產業展有葬儀、埋葬、供奉相關約兩百家公司設攤,最受矚目的是與美國業者合作的「月球葬」。
「科學家們還不確定骨灰在空中能持續多長時間,所以我們先利用火山灰做了個實驗。」「當火山灰還沒有達到探空氣球上升的高度時,我們已經能夠確信火山灰再次回落到地面大概會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在稱埃落定之前,火山灰會隨著地球一起旋轉。」骨灰在飄回地球之前,會在高空持續飛揚好幾個月,最終以雨或者雪的形式重返大地。
⑩ 中國紙扎走進法國,為什麼歐洲人感嘆:中國人太浪漫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這些年中,中國最富盛名的應該是什麼都能造的能力,因為中國人才輩出,在加上對外開放中積極發展製造技術,所以我們成為了世界上少有的製造強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以中低端商品為主,逐步發展到高科技領域。這是中國發展最重要的基石,也因為物美價廉等原因,所以我們的東西在國外有著很多人追捧和稱贊,收獲不少的好評。
而法國人後來也知道了這些都是要燒掉送給離世的朋友後,紛紛感嘆中國人在祭祀文化上的浪漫,那種為已故親人的細膩和著想,讓很多法國人都十分感動。所以其實我們也不必要特別抵制這樣的文化,一團火,兩行淚,幾聲問候,這才是心痛的人需要釋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