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灸、刮痧、拔罐到底有什麼區別它們的效果都如何呢
引言:日子越過越好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亞健康卻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隨著亞健康狀況的普及,人們也開始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和養生方式,其中艾灸、刮痧和拔罐是最為常見的養生方式,那麼三者有什麼區別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三者的治療效果
艾灸、刮痧、拔罐都有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艾灸的治療方式很溫和,而且操作手法也比較簡單,只需要買對正確的艾條或艾柱就可以在家使用,艾灸活血化瘀的作用還能幫助到月經不調的女性朋友。刮痧可以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疼痛。刮痧在皮膚表面留下的痕跡還能反應出這個人的身體狀況。對於一些體內濕氣很重,經常被風濕等病痛折磨的人可以選擇拔罐的方式治療,拔火罐對去除體內濕氣有非常大的作用。
⑵ 艾灸拔罐有什麼好處
可以去風除溫,改善血液循環。
⑶ 到底是艾灸好一些還是拔罐好一些
我認為艾灸比拔罐更好,罐撥多了對身體有負面影響,而艾灸就不同,只要你堅持每天做,對身體只有好處,絕對沒有反作用,而當下正是冬病夏治的大好季節,努力吧。
⑷ 艾灸,刮痧,拔罐哪種對去除濕氣更好
艾灸、刮痧和拔罐除濕,不管何種療法,一定是要在特定的條件下使用,切忌盲目濫用。
艾灸溫補是共識,溫能散寒,補能療虛,所以艾灸治療的病症應該是寒證、虛證或虛寒證,反之,如果是實證或陰虛內熱證,應該是禁灸的。
從上述看,三者都對祛濕有效果,但是艾灸是比較溫和的方法,對慢性病和體弱的人群更適合。刮痧和拔罐對疾病的效果會更好一些,而且患者承受能力要強些,平時體質比較好的人用這兩種方法更好一些。
⑸ 艾灸、拔罐、刮痧,究竟有什麼區別哪個效果會更好
艾灸與刮痧、拔罐都是中醫外治法的精髓所在,它們的最終目的一樣,但是在操作過程還是有一些不同。
一般來說,艾灸——身體虛弱和強壯的人都適合;刮痧、拔罐——這些能「見血」的只適合身體強壯的人。
同樣是通經絡,艾灸與刮痧拔罐具體有何不同?
04罐、艾灸的區別
刮痧、拔罐、艾灸的區別
1,刮痧作用在淺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層。同時拔罐還有瀉火的功能,治療各種實症,包括熱症和寒症。
2,艾灸對於身體虛弱和強壯的人都適合,而刮痧、拔罐只適合身體強壯的人。否則身體虛弱的人進行刮痧、拔罐會適得其反,起不到作用。
⑹ 艾灸和拔罐有什麼區別
用的工具不同,物理原理不同。 中醫拔罐、刮痧、艾灸是中華傳統文化,相信大家對刮痧拔罐並不陌生了,但身邊有好多朋友不知道艾灸是什麼。 艾灸是我國中醫最古老的療法之一,不但對身體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還有更好的美容、減肥作用。現存最早的文字記錄載於《左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艾灸就已經盛行。《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扁鵲心書》等醫學著作先後對艾灸有詳細的記載,由於艾灸經濟有效,便於掌握,在民間流傳很廣。西方的艾灸是中國傳入的,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醫生拉蘭利用艾灸治破傷風、麻痹、骨髓疾病等。在亞洲,中國傳統的艾灸先後傳到朝鮮和日本。艾灸產生於我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我們通常認為針和灸是同一種療法,其實並不是這樣。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葯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范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⑺ 艾灸與拔罐有什麼異同點
艾灸與拔罐都是中醫治病的方法,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是必須肯定的。兩者也是比較常見的養生保健方法,運用相當普遍。但兩者的側重點不用,區別很大,我們必須做到全面了解。
什麼是拔罐呢?
中醫理論認為,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拔罐療法,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之一,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歷代中醫文獻中亦多論述。
拔罐的功效有哪些?
拔火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什麼是艾灸呢?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養生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艾灸的功效有哪些?
1,祛濕驅寒;2,調節陰陽;3,調和氣血;4,溫通經絡;5,扶正祛邪;6,防病保健;7,美容美體。
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
拔罐和艾灸同屬中醫療法,具體功效也有重疊部分,單從功效上來講,兩者是有交集的。我們主要來看一看拔罐和艾灸的區別,如果沒有了解而貿然使用,非但達不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效果,還很容易適得其反走入誤區。
拔罐與艾灸的區別在哪呢?
1,從發現歷史的角度來說
艾灸早於拔罐。艾灸發現於遠古時代,《黃帝內經》也有記載;
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
2,從具體功效的角度來說
艾灸覆蓋范圍更為全面,以刺激體表經脈穴位見長,融會貫通全身經脈;
拔罐則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於背部、頸部、腳底等。
3,從理療原理的角度來說
艾灸是起補益作用的,回陽固脫,調整生理機能,不僅治病,更能防病;艾是純陽之物,具有走三陰通十二經之功,連續燃燒,可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又因和臟腑相互聯系,能補陽益氣,扶正祛邪,固本強身。
拔罐則是一種泄耗的方式,拔罐不僅能排邪氣,同樣會損陽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者有本質區別。
4,從適合體質的角度來說
艾灸沒有太多忌諱,因人體穴位布滿全身,所以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的施灸,全面保健;
而拔罐則療法則不同,並非人人適宜。因為拔罐的過程中,會讓陽氣有所流失,拔火罐只適用於氣滯血瘀、濕熱體質的人,這類人容易經絡堵塞。但對於氣血虛弱的人則不適用,氣血虛弱的人平時容易沒有精神、容易倦怠,再使用拔火罐這種「泄氣」的方式就不妥當,還有老人、兒童、衰弱的病人也不適合盲目使用。
5,從適用范圍的角度來說
艾灸作用於人體腧穴,溫熱刺激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艾灸產生的溫通效應,可以將陰邪逐漸排除,同時改善人體的氣血運行,使陽氣通達、經絡通暢,因而更廣泛適合各種人群各種症狀;
而拔罐是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本質上是通過外來力量幫助疏通局部經絡、活血化瘀,有一定的局限性。
6,從安全便捷的角度來說
顯而易見,艾灸比拔罐更安全更易操作。艾灸只需找准穴位,點燃艾柱即可,沒有多餘的繁瑣操作,人人皆可施灸;
拔罐則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對操作者有一定的要求。由於火罐的加熱程度較難掌握,很容易燙傷皮膚。而且取罐也需要技巧。
7,從療法感受的角度來說
艾灸療法自然舒適;
拔罐則伴隨著疼痛,有時甚至很劇烈。
8,從療法周期的角度來說
艾灸可以並建議每天施灸;
拔罐則有諸多限制,一般來說,拔罐需要間隔一周左右,不可太頻繁。
因為原理的區別,拔罐有一些注意事項。特別是陰虛體質和氣虛體質的人,是絕對不易拔罐的。拔罐最大的用處是對付「外邪」、「瘀阻」,如果濕氣太重、氣血不暢的人,拔罐可以起到清理疏通的作用。但是陽虛、氣虛的人就要切切注意了,皆因拔罐耗氣血,這類人會越拔越虛。
另外,艾灸與拔罐盡量不要同時進行,如果一定要,那也要講究順序。一般是先艾灸再拔罐,因為拔罐會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但拔罐與刮痧是絕對不能同時進行的,否則會加重皮膚損傷導致感染。
⑻ 灸罐的歷史
灸罐(也稱為罐灸)是傳統中醫外用技術的創新,是集傳統的拔罐、艾灸、葯療等多種方法的系統化整合,醫理遵循中醫的病因、病機、辯證施治原則。灸罐同時融入了生物物理、熱物理學、國際前沿技術理論「真空零點論」的應用原理,根據國家生命科學大會對生命概念進行分析的新思路,結合多項國家科研成果以及國家973計劃中對艾灸拔罐經絡現象的研究結論進行綜合分析,形成灸罐技術獨特的理論依據。
灸罐以拔罐、艾灸為基礎,其歷史傳承和中醫機理也離不開拔罐和艾灸的中醫理論。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最早記載見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五十二病方)。其中有以角法治療痔疾的記載:(略)。到了西晉,醫學家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用角法以治癰腫。到了唐代,唐太醫署設立的醫科中又將醫科分為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科)、角法(拔罐療法)五科。角法一科的學制定為三年。說明角法在當時已經從理論、操作和臨床等方面有了比較成熟的學術指導。到了清代,醫家吳謙等撰著《醫宗金鑒》,詳細記載了針刺、中草葯、煮罐後拔之針葯罐綜合療法。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拔罐療法的出處、形狀、治療病症、操作方法等都作了更細致的論述。「火罐,凡一切風寒,皆用此罐。……患者自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近代,隨著拔罐被廣泛應用於多門學科,拔罐療法已被載入: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中國醫學非葯物療法、中國中醫獨特療法大全、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百病中醫民問療法等專著。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在石器時代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的用火方法。
灸法又名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葯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葯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主要作用歸結為溫經散寒、行氣通絡,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取決於氣、血、經絡的正常運行。氣行則血行,描述了氣的動力作用;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就說血的血質要正常;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循經絡周流不息。氣血運行的道路要通暢。簡言之,正常人體氣的運行的動力要充足,血的質要好(不瘀滯),運行的道路要通暢。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用艾灸方法就能達到解決氣血在一定程度上的瘀滯和經絡的暢通。臨床上用於痹證、腹瀉、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氣分陰、陽、虛、實」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氣虛下陷急症的急救。陽氣虛弱不固,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這是灸法的獨特作用。
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法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共識。
灸罐是拔罐和艾灸的傳承和創新,體現在:
1、器械的造型,古代拔罐器械是曲線形,圓形,橢圓形等。如牛角罐,陶瓷罐。近代的玻璃罐都是如此。古代和近代罐體用硬質材料製作。灸罐器械是雙曲線葫蘆形,用軟質材料製作。如橡膠、硅橡膠等。
2、器械的功能,用硬質材料製作的罐體真空方法是口吸法、點火法、機械抽氣法,到達使罐內取得真空的目的。艾灸則用艾葉做成條以一定溫度產生作用。灸罐則是按壓罐體自動排氣即可到達真空效果。結合機械抽真空達到對真空度的控制。
3、器械將真空和熱作用合二為一。灸罐用耐高溫材料製作,可經受180℃以上的高溫,科技的進步是灸罐出現的重要原因。灸罐同時具備了真空拔罐和艾灸的全部功能。
4、器械功能的創新點:灸罐除了真空、艾灸功能,還由於罐內的大容量高溫室可裝入36×500px體積的葯物進行高溫汽化。可以比喻為將大煮葯罐才能產生的作用,搬到小型拔罐器中了。這是多少中醫人夢寐以求的結果。比如你想配一副跌打損傷的葯外敷患處,你得配葯,在葯罐中煎煮,把煮熱的葯包好,醫者要拿住葯包放到患者的患處,這樣四個步驟,並且是醫者患者一對一的作用。而且只能同時是一個地方作用。有了灸罐就不同了,你把需要選配的葯物配好,放入灸罐器中,加熱5分鍾,放到需要的部位拔罐就ok了。並且接著再加熱第二個,第三個,第n個罐,拔到你需要拔的部位。改進後的灸罐同時能加熱多個罐,可同時放到你需要的多個部位,對貫徹中醫調和陰陽,上病下治,打通一條經絡,打通多條經絡意義重大。
罐內大容量高溫室,不僅能裝入普通中葯,也能裝入鮮葯。許多民族葯,特效葯都是以鮮葯外敷產生療效的,因此,灸罐的作用無形中又擴大了它的適應范圍。這對中醫外治方法是一個好的思路和做法。
中醫治療中的一個新思路:內服+外用相結合的方法是中醫治療疑難病的一個有參考價值的努力方向。
灸罐引入國際前沿理論技術「真空零點論」的實用價值在於:「真空是能量動力放大器」,這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根據生命科學大會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在生命體系中,體內外物質和(熱)動力體現出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物質動力能正常交換的是健康生命,反之,則是亞健康、疾病狀態。
對動力能產生的放大器作用,可以解釋中醫學理論中關於:調和陰陽、氣血通暢、「小能量,大作用」、「氣至」現象的發生,這些中醫基本理論中的關鍵名詞的相互貫徹聯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中醫「氣至」的動力因素分析。
一、 「陰平陽秘」的轉化規律在中醫有效性標准中是:「氣至」現象的發生。
「移動圖片氣至」是通過各種物理方法,讓身體產生「氣(場、熱力場)」在身體上流動的感受。能達到這個效果的方法很多,中醫技術中有接近中心的作用面積越小,熱的能級越高,熱交換概率越大,激發出現「氣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了這一點。但如果你仔細推敲其中的方法,不難得到:激光灸就是最科學的。這是一個違背事實的錯誤結論!矛盾出自哪裡呢?在表中我們不難發現,產生「氣至」效應項目的基本是「點效應」方法,而汗法項目中大多數無「氣至」效果的報道,外熱汗法以出汗為有效,深層的內熱法以點熱效應產生的「氣至」為有效。代表性方法有:雀灸,砭石灸,激光灸,懸灸等,熱葯效應有:隔葯灸,刺激效應有:針灸,生物電等。「點效應」有什麼特點呢? 「點效應」包括了:點面積,溫度的熱量。熱量的大小以能級來衡量。也就說「點效應」包括了點面積的和溫度能量的大小來度量。根據熱物理學定律,同等熱條件下,熱能級與熱作用面積成高斯正態分布。
函數關系為:
原來「面積小,熱能級高」必須以皮膚的最大承受能力為准,一般情況都在50℃以下。如此,我們就明白,氣至發生的條件是:面積小,能級高還應加上溫度小於50℃的控制范圍,因此,「小熱量,大反應」,這個結論就是正確的了。
艾灸專家陳日新教授總結出:灸法並不是使皮膚越熱越好,而是要達到小熱量大反應,透熱、傳熱、散熱、近端微熱遠端熱,是灸法達到「氣至」最佳效果的充分必要條件。
我們開發的真空灸儀器完全遵循「小面積,高能級,感覺舒適」的「氣至」三要素進行設計製作,儀器特點是:柔性材料、葫蘆形結構、大容量葯物汽化內加熱腔、自動控制。
二、多因素能級交換
美國的科學研究有一個驚人的結論:「真空是能量的放大器,當放入1個能量時,可輸出4--20個能量」。重溫科學發展史,我們看到電子放大器的發現應用,導致了人類信息科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能量放大器作用的發現,在中醫科學上的應用,是否也將給中醫葯領域帶來一次大的進步或者是革命呢?有待歷史的檢驗。
真空技術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普遍應用到中醫的拔罐治療上。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真空拔罐治療的應用范圍從膿瘡治療向內、外、婦、兒、五官等多學科廣泛滲透。我們創新的真空儀將真空拔罐器放入艾灸技術,將二者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艾灸熱力、葯力在真空中發揮能量的再放大,在原來基礎上更快速的改善人體微循環,修復神經組織,恢復疲勞效果更加顯著。對體表排毒,祛瘀生新,經絡氣血的疏通是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我們的真空灸技術體現了「小熱量大反應」的「能量放大器」作用。小熱量的最佳溫度是多少呢?
許多科學實驗研究說明,在35--43℃區間是最佳的小溫度。我們假設它們的平均值39℃的能量級定為1,放入真空這個能級放大器中,雖然39℃這個溫度不變,但它的能級被放大到小於或接近4倍。也就得到一個結論:在真空環境中各種熱、葯、力的滲透力和交換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這與真空灸產生的「氣至」效果大於82%的實際結果相吻合。
上海中醫葯大學程珂教授通過對艾灸的研究認為,生物組織是先吸收熱量,飽和後再向外輸出熱量,這樣一個反復的熱振盪過程。這個研究成果可以完整解釋「灸法不是使皮膚灸得越熱越好」,「近端微熱,遠端熱」的熱灸「氣至」現象。因為,熱能在交換傳輸過程中,熱傳輸方向的雙向性的,一是反向性傳輸,導致局部熱量累積增加但振盪效應很低,因此傳輸作用很小,造成局部熱得難受;二是順勢性傳輸則導致近端輸入,遠端發熱現象。我們製作的「生命能場共振儀」採用了大振幅,低頻率的熱振盪與「負壓振盪技術」相結合方式,使「氣至」效應的概率提高到87%以上。說明「氣至」效應與生物共振緊密相關。
真空灸熱交換,共振式熱交換,能級不斷反復加速,體內外的熱交換不斷實現躍升,由物理學可知,共振產生的加速度可使能量瞬間達到一個復合的極大值。這三組極大值的組合,構成真空灸能場調節特有的「e階能級交換」 法(見右圖)。
以上分析得出:真空灸使葯物在180℃溫度下被汽化,葯物分子的化學動力,溫度作用下的熱動力,真空環境的能級放大,增強了葯物的滲透能力,是熱控釋葯的一種新的可操作技術,是傳統葯罐技術的一種繼承和創新。在多因素生命能級交換中有獨特效應。
6、外用配合葯物的研究。
真空熱灸液對生物能場的調節作用。真空熱灸液是一款無毒純中葯的祖傳秘方,可外用內服。外用時,葯力穿透角質層,直接對真皮層、基底層的感受細胞產生葯物的多重作用。如,調節寒熱失衡、驅寒發汗、止咳平喘、排除瘀毒、調和營衛。可刺激體內熱源產生發熱效應,導致局部或全身出汗,這種生熱效應可流向全身引起全身出汗,也可隨經絡流向引起經絡通路的熱感,如僅僅流向手背和關節,使手背關節產生熱感,又如,可使熱流流向內臟,體表不出汗,體內卻暖和如春。內服後,體內發熱速度較外用加快,大腦前額發熱出汗,是否葯力有突破血腦屏障的作用?有待驗證。
真空熱灸液可調節生物能場的產熱機能,有驅除外感風寒的作用。以外用為主,外用時無體質的虛實寒熱差異禁忌。孕婦忌用。
7、內服配合葯物的研究
內服葯茶對生物能場----腦動力場調節的思路。
中葯茶市場開發多以添精補腎,健脾安神,清火減肥、保壽延年的品種較多。對大腦神經系統作用的葯茶品種的開發相對較少。我們研製的內服葯茶主要成分含:茶鹼、靈芝生物鹼、白花蛇舌草甙、胡蘿卜甙、紅景天甙、咖啡酸、冬蟲夏草甙等。中葯主要來自西藏、貴州、福建等地。葯茶有補精益髓,提神醒腦,疲勞恢復,快速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大腦瞬間補充青春活力,泡水喝後幾分鍾就能夠馬上恢復大腦的指揮控制功能。葯茶以葯性平和,針對腦神經有良好作用的名貴中葯材。無虛實寒熱體質的禁忌,無毒副作用,適應面廣,可長期飲用。
8、器械實現數字化,可控化,網路化。
中醫走進每家每戶是中醫未來的發展方向。網路化、數字化、遠程式控制制的人機交互功能越來越彰顯重要意義。灸罐涵蓋中醫外用的多種功能,實現了網路、數字、遠程式控制制,人機交互功能符合中醫未來發展的需要,是先進的中醫現代化儀器設備。
⑼ 做為中醫技法的艾灸、刮痧、拔罐到底有什麼區別
艾灸適用於弱者和強者,刮火罐只適用於能"見血"的人,刮痧是通過反復擦傷人體皮膚,使"刮"的皮膚部分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刮痧可以減輕人體某些部位長期疲勞所引起的酸痛,減輕人體疲勞,起到調節人體經絡、促進氣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艾灸養生十分豐富,既能刺激和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又能給暖去寒,扶正祛邪,活絡經絡,深受醫生重視。艾灸是我們從祖先繼承的一種良好的保健方式,保健功能十分重要,受到許多人的尊重和信賴。每分鍾脈搏90次以上禁止艾灸;孕婦腹部和腰骶部位不應艾灸;身體炎症部位禁止艾灸。艾灸既不能太飽,也不能太餓,心情非常悲傷,不能喜怒哀樂,要保持情緒平靜舒灸,如果穴位表面有水分,是身體通過穴位排出的冷氣,身體冷氣比較嚴重,艾灸起了一定的作用。
⑽ 如何區分艾灸、刮痧、拔罐
中醫外治法都是靠調動氣血疏通經絡來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艾灸與刮痧、拔罐都是中醫外治法的精髓所在,它們的最終目的一樣,但是在操作過程還是有不同之處。
刮痧
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刮痧的實質就是瀉掉實邪之氣。但是,刮痧必須刮在淤堵的地方,才可以瀉去多餘的淤積氣血,促進經絡通暢,而如果刮在經脈空虛的地方,只會讓該處更加虛弱。因此,身體健壯的人刮痧可以通經絡,血虛血虧刮痧則會傷氣血。
刮痧注意事項:
1、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防止風寒直接進入體內。
2、刮痧時間應在30分鍾內,所需治療穴位較多時,可以分次刮痧。
3、體質虛弱者禁用瀉刮法,空腹、過度疲勞後不宜刮痧。
4、刮痧後飲水1杯,可以加快代謝產物排出,忌食生冷食物,刮痧後3小時即可用熱水洗浴。
拔罐
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淤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拔罐最大的用處是對付「外邪」、「瘀阻」,如果濕氣太重、氣血不暢的人,拔罐可以起到清理疏通的作用。但是陽虛、氣虛的人就不適合了,皆因拔罐耗氣血,這類人會越拔越虛。還有老人、兒童、衰弱的病人也不適合盲目使用。
拔罐注意事項:
1.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防止風邪入侵體內。
2.控制時間和罐內氣壓,防止拔罐時皮膚出血、氣泡等。
3.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酒後及空腹者拔罐。
4.拔罐後飲用350-500毫升溫水,促進新陳代謝,忌食生冷食物,拔罐後2小時後可用熱水洗浴。
艾灸
艾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燃燒後,可以使熱氣內注,把深伏在人體內部的寒邪驅逐體外,使人體陽氣充沛,達到溫通經絡、培補氣血、補腎固元的作用。
人體的元陽之氣與生俱來,如果損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補充,而葯性和熱性都是強大的外援,艾灸不僅調動了人體自身的力量,還借用了艾草的葯性和灸火的熱性來補陽益氣,這是刮痧、拔罐等方法所不具備的。
艾灸注意事項:
1.溫度與距離以人體能夠承受熱度為准。
2.施灸為10-15分鍾,每天1-2次。
3.雙穴者,男士先灸左穴,後灸右穴;女士反之。
4.進食後間隔1小時,灸後別喝涼水,勿食生冷,注意保暖,艾灸後3小時後可用熱水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