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延安有哪些山
鳳凰山、寶塔山(嘉嶺山)、清涼山、萬花山 ……
❷ 廷安有什麼地好玩的地方,景點
景點: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王家坪,延安革命紀念館,清涼山,萬花山。以上都在市區附近,隨便坐個公交車就可以了,寶塔山票價40,萬花山10元,其他免費。還有壺口瀑布(宜川縣),乾坤灣(延川縣),瓦窯堡(子長縣),黃帝陵(黃陵縣),以上票價都在20--100元不等。這些要坐縣際班車,車票10--40元不等
❸ 延安的紅色旅遊景點有哪些各自的價格是多少呢謝謝。
延安革命紀念館
該館創建於1950年,紀念館原館址在鳳凰山麓,1968年在王家坪建新館,1973年正式對外開放,展廳正門上方「延安革命紀念館」七字系郭沫若書寫。
地址:延安市王家坪
電話:0911-2382610
門票價格:16元(郵資門票)
開放時間:08:00—18:00
乘車方法:從延安市區坐3路、6路公交車王家坪下車就能到紀念館。
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位於城西北7公里處,又稱延園。這里樹木茂密,風景優美,每年重陽,紅棗滿樹,桃李壓枝,中共中央書記處1944年至1947年駐此。毛澤東在此寫下了《學習和時局》、《關於重慶談判》等著作。
地址:延安城西北8公里
電話:0911-2852117
門票價格:免票
開放時間:08:00—18:00
乘車方法:在延安市乘1、3路公交車或專線車可達
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風景名勝區是國家4A級別風景區,位於陝西省宜川縣,距西安約5小時路程。壺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金黃色瀑布、是國內唯一的侵蝕型、潛伏式、四季景色各異、文化內涵蘊含豐富的瀑布。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
地址:宜川縣壺口
電話:0911-4838030
門票價格:91元/人(2010年5月更新)
開放時間:7:00——19:30
聯系電話:0911——4838030
自駕游線路:
西安(包茂高速,170公里)——黃陵縣黃帝陵景區(富縣出口沿309國道,黃陵至壺口180公里)——壺口景區(延壺旅遊專線,126公里)——延安紅色旅遊區
自助游線路:西安城東客運站乘車,班次如下:
早上8:00,下午13:00西安→壺口
下午14:20 西安→壺口→山西吉縣
上午9:15 10:30 12:00 晚上18:00西安→宜川縣
黃帝陵
又稱黃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二里橋山。相傳約5000年前,黃帝為黃河流域最早的傑出部落首領,姓公孫,名軒轅,以土德稱王,土是黃色,故稱黃帝。
地址:黃陵縣城北橋山
電話:0911—85212742
投訴電話:029-87291362
門票價格:91元
開放時間:08:00—19:00
乘車方法:乘北線一日游專車
乘西安至黃陵、延安、黃帝陵班車可達
寶塔山
又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山上有始建於唐代大歷年間的寶塔,有古時為抵禦外來入侵之寇所用的"烽火台"和"望寇台"。
地址:延安市城東南1公里
電話:0911—8735
門票價格:41元
開放時間:夏:06:00—20:00
冬:07:00—19:00
乘車方法:乘3、9、12路公交車寶塔橋或中心街站下車可達
鳳凰山
鳳凰山在白石鎮西南兩公里,屬中雁盪山的外圍景區。此處兩山夾峙,勢若鳳凰展翅,境內岩巒重疊,林壑秀美,以峰岩為主的各種景點多達數十處,其中鷹嘴、板障、穿鼻三岩橫空出世,氣勢磅礴。
地址:延安市中心區
電話:0911—82121614
門票價格:免票
開放時間:8:00—18:00
乘車方法:延安市乘3、12路公交車可達
清涼山
清涼山位於延安城東,隔延河與寶塔山、鳳凰山相望。山勢巍峨,直逼雲霄,等其峰而小眾山,八景環山,古跡蒼翠,石窟藝術世間稀有。
地址:延安城東
電話:0911—82112236
門票價格:31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乘車方法:清涼山在寶塔山的對面,從寶塔山步行約有7、8分鍾就可以到達,從延安火車站坐3路公交車也可到達。
萬花山
萬花山又名牡丹山。位於延安市城區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區20公里。萬花山坐南向北。總面積約一千多畝,滿山翠柏,枝葉繁茂,四季常青。每年春暖花開,柏樹叢中到處奇花異草。其中野生牡丹歷代盛名,滿山遍野約五萬多株,數十個品種,已被國家列為三級保護野生植物,
地址:延安市城西南15公里處的杜甫川
電話:0911—82882274
門票價格:21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乘車方法:乘1、2、3、9、18路至南橋換乘10路車可達
❹ 延安哪些地方值得去玩
1、好玩的景點:吳旗縣明長城清涼山、鳳凰山、石泓寺石窟、秦直道、千佛寺石窟。安國家森林公園、王家坪、洛川民俗博物館、杜公祠、勞山森林公園、鍾山石窟、延安大學、石宮寺石窟、富縣塔、萬鳳塔、花木蘭陵園、安塞縣博物館、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木華黎王墓。
2、革命旅遊景點: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棗園、楊家嶺軒轅廟王家灣革命舊址、瓦窯堡革命舊址、南泥灣革命舊址、延安新聞紀念館、魯藝舊址、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瓦子街戰役烈士陵園、吳旗鎮革命舊址、保安革命舊址劉志丹烈士陵園、謝子長烈士陵園。
❺ 游萬花山所見所聞的作文600
萬花山位於陝北延安市西南40里的杜甫川花原頭村處,萬花山遍布珍稀名貴的原始牡丹和青天翠柏,盤山間有多處亭台廊榭,旅遊區內建有人工湖、花木蘭陵園、府君以及新開辟的萬畝蘋果園,構成了風光宜人,色彩繽紛的旅遊、休憩勝地。
相傳萬花山上的牡丹,一說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女兒四姐私自下凡種的;二說是花木蘭,征戰回來時,路過洛陽、長安帶回牡丹種子播在萬花山上的。
萬花山景色
歷史上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就是延安萬花山花原頭村人。現在這座萬花山跟她還有著一段淵源。話說當年花木蘭女扮男裝立下赫赫戰功,天子封她為尚書郎,打算招她為駙馬。這一切她都婉言謝絕了,回到了花原頭,回到了生她養她的山溝溝。走時17歲的黃毛丫頭,現時已成了30歲的年輕將軍了。返家後,還是和從軍前一樣紡花織布,但還是常騎馬練武,跑的次數多了,萬花山山頂上被馬蹄子踩出一大塊平地,這就是現在的「走馬梁」。木蘭活了80多歲,她的墓地所在的那架山,叫做「花家陵」。墳地在萬花山的河對面,為的是木蘭一睜眼,就能看到萬花山上的牡丹。
木蘭陵園和牡丹隔河對峙,建於農田基建中毀掉的花家陵花木蘭墓的下側,佔地約1300平方米,為一古典式建築群。大門上「木蘭陵園」4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出自行署顧問王廷壁的手筆。陵園內最顯著的是花木蘭坐騎石雕,刻工精細,既有古代石刻的風骨,又展示了現在繪畫藝術的長足進步。下方是《木蘭辭》石碑,有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的題字,筆力雄渾,堪稱藝術精品。石碑背面雕刻《木蘭辭》全文,供遊人在觀賞風物之餘,重新緬懷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感人事跡。最上方為花木蘭墓家,大書「花將軍之墓」字樣,十分顯赫。園內還矗立詠木蘭詩詞石碑數通,木蘭陵園落成時擔任延安市市長的高仲田同志撰寫的碑文,立在木蘭坐騎雕像前下側。
群芳譜,是1986年春新辟,佔地1公頃集中種植花草的園圃。園內正中矗立四姐下凡的石雕一尊,仿天女散花的神態,再現了四姐當年沖破牢籠,來到人間後悠閑自適的情趣。園內有東西兩亭,牡丹亭和知春亭。「牡丹亭」3字為王廷壁手書。顧名思義,意在賞花。大門上為趙敏生手書「群芳譜」3字。整個園林布局仍為仿古建築,新辟「群芳譜」的碑文,讀來音韻鏗鏘,朗朗上口,更增遊人賞花逸興。
人工湖,是將杜甫川溪水截流築壩,人工開拓而成。湖面雖不甚闊,但也可盪扁舟。湖邊水柵設計奇巧。因形就勢;湖岸垂柳拂波,舉目皆是景,盡賞四時花。壩為登山人口處。穿過大壩,過「黃紫」橋,方可上山。小橋呈拱型,橋欄上雕有12生肖像,令人嘆玩不止,一步一流連。過了「黃紫」橋,立石碑一通,鐫刻書法家王廷壁手書「萬花山」3個大字,筆力雄奇,風格遒勁。拾級而上是萬花山7個亭子中的第一亭。「天上人間」的匾額高懸於亭正中,下有一副對聯相配,寓意何在,全憑遊人自悟。
五龍柏,位於萬花山主峰,為五株同根,連體而生的古柏,約有500年左右。古柏旁是萬花山7個亭子中的最後一個亭,供遊人憩息、拍照。五龍柏因在山巔,已成為遊人登山的目的地。走馬梁,位於萬花山最高處,
❻ 萬花山的延安山名
萬花山位於延安市西南16公里處的杜甫川中,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聞名。
萬花山是中國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傳說這里還是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該地集中了上萬株野生牡丹,每年的春夏時節,奼紫嫣紅的牡丹競相盛放,香氣襲人,美景怡人。
1939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就曾徒步到萬花山觀賞牡丹。
萬華山的主要景點有牡丹園、萬花湖、崔府君廟、毛主席觀花台、木蘭故里、花木蘭陵園等。除了登山賞花,遊客還可以乘坐遊船盪舟牡丹湖。 萬花山野生群牡丹歷史久遠,《大清一統志》載:「牡丹山,在膚施縣南四十里,其他多產牡丹。山為名花占,故萬花山得名於牡丹,又榮於牡丹」。
洛陽牡丹興盛之前,天下牡丹以延安為宗,所以延安可稱為是中國牡丹的故鄉。
宋《圖徑本草》:「今丹延安山中皆有,但花有黃紫紅白數色」。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牡丹出丹州、延州」,並在《花譜》中載有延安紅、丹州紅,「皆謂產之傑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士人刈以為薪」。那時牡丹多到當地老鄉時常砍斫牡丹莖桿當柴燒,這可說是天下一大奇觀。
相傳萬花山所在地的花源頭村是花木蘭的故鄉,這里建有規模宏偉的木蘭陵園,園內石碑刻寫著《木蘭詩》全文和廖沫沙與舒同分別題寫的「木蘭祠」、「木蘭詩」,木蘭冢前立有舒同題寫的「花將軍之墓」墓碑,碑前豎一座4米多高的木蘭跨馬征戰的戎裝石雕。
在山頂上有一道長500米,寬100米的山樑,俗稱「跑馬梁」,據說是當年花木蘭練武縱馬的地方。山樑上有一顆由5株相生連體奇特的柏樹,名「五龍柏」,系延安名木。 萬華山風景區位於秦嶺北麓灃浴內的黑溝、北石槽溝,海拔2000米,據西安市中心僅46公里。相傳明朝萬曆皇帝生母李娘娘曾在此山修行得到成仙。後萬曆皇帝在山上為其母修建王母宮、聖母殿以為紀念,並賜山名為萬花山。又因有九個形態各異,風姿秀美的險峰而又名九鼎萬華山。
景區內植被豐厚,森林繁茂,原始生態保護完好;群峰竟秀,層巒疊翠,奇松異石,天然巧成;春天山花爛漫,芳香四溢;夏季雲涌峰翠,景象萬千;秋時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群山枯黃,唯此山青綠蒼翠、生機盎然。
沿途佛、道教廟宇林立,歷史傳說美麗動人。據清《寧陝廳志》載「……灃峪萬花山,乃秦嶺之華……」可見此山美景無與論比,兼華山之雄險,黃山之奇秀。故只有登臨萬花山觀奇峰秀嶺,方能真正領略秦嶺無限風光。
萬花山的景點甚多,如從軍亭、望仙亭、吟詩亭、崔府君廟、群芳譜等。
山下有萬花湖,碧水盪漾,遊船穿梭,石橋卧波,湖光山色相映,遊人其樂無窮。在花源頭村建起民俗文化村,地方風情濃郁,吸引了不少外地觀光遊客。 延安萬花山牡丹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陽歷5月初)舉辦,吸引了眾多外地觀光來客,「以花為媒」,融賞花、繪畫、攝影、演藝為一體,全面展示景區魅力。
地址:延安市城區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區20公里。
最佳旅遊時間:每年四、五月,牡丹花開時節。
面積:約一千多畝。
門票:15元,軍人、學生、離退休人員優惠。
交通:乘市內公交車和計程車均可。
玩法:賞牡丹、休閑游覽。
體驗點:休閑娛樂、觀賞數萬株野生牡丹盛放奇觀、美景。
住宿:地方政府還在萬花山景區旁投巨資建起了「萬花山莊」賓館,古樸典雅的建築和現代建築渾為一體,賓館內有地方名吃和寬暢舒適的客房、會議室、健身房、娛樂設施。 新中國成立以後,很多國家領導人都曾來過萬花山。
毛澤東在延安時,於1939年5月和1940年5月先後兩次同周恩來、朱德、董必武、林柏渠、任弼時等老一輩革命家慕名前往萬花山觀賞牡丹,山上還留有毛主席賞花台供人參觀。
在花源頭村建起了被譽為陝北第一村的延安民俗文化村,地方風情濃郁,吸引了不少外地觀光遊客。
陝北黃土風情旅遊,是延安人引以自豪的旅遊資源,國內外遊客喜聞樂見,通過一個真實的農村,從窯居、服飾、飲食、窯內陳設,民間文藝,和民間習俗等方面,集中而系列地展示陝北黃土風情文化,是延安民俗文化村的主要特色。
❼ 路過延安,就五六個小時停留,能去哪玩
2、 寶塔山
寶塔山又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山上有建於唐代大歷年間的寶塔,有古時為抵禦外來入侵之寇所用的「烽火台」和「望寇台」。由於望寇台建築於山之最高峰,勢若高懸,星辰逼臨,故又稱摘星樓。山上有嘉嶺書院又稱范公書院,山下有建築規模宏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成形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穿過子午嶺,經過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子長等縣境的秦直道,是建於一千二百多的前的大型軍事通道,它從關中平原出發向北直抵內蒙河套,路基寬闊平坦,氣勢壯觀。站在延河橋邊,遙望巍巍寶塔,常使遊客思緒萬千。.
3、 清涼山
清涼山隔延河之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山勢高聳峻峭,目前山上尚存完好的建築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石刻、石雕藝術。四座石窟之中1號窟為最大,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故稱萬佛洞。山頂有太和廟、西有屍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總社、解放日報社均設於山上。
4、萬花山
萬花山位於延安城西南15公里處的杜甫川中,萬花山滿山遍布珍稀名貴的原始牡丹(延州紅)和青松翠柏,山間有多處亭台廊榭,延安時期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留下墨寶,現為旅遊勝地。旅遊區內建有人工湖、花木蘭陵園、萬花山莊、府君廟等。乘1、2、3、9、18路至南橋換乘10路車直達。開放時間:全天,門票9元。
5、鍾山石窟
子長縣鍾山石窟博物館 —— 鍾山石窟,又名普濟院,石宮寺。位於子長縣西十五公里處的鍾山南麓,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內外開放。絕對保護范圍19250平方米。一般保護范圍44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80公頃.
石窟始建於西晉太和年(公元366年)。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沉舉。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萬余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豐滿,千姿百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協調有致,場面富麗,奇偉生動,工藝精細,活靈活現。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不愧為:「神工鬼斧,巧奪天工」。保留完好的碑、碣題記,不僅為我們研究考證鍾山石窟提供了佐證,同時又是書法佳作。完整的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岩法師浮圖塔、塔林、磚塔、石牌坊、肅寺宮等,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6、 壺口瀑布
位於宜川縣仕望河口北10公里處,距延安城178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並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旅遊四十佳」景點。該處黃河水面從400餘米的寬度突然縮窄為40米,在壺口處驟然下跌30米左右,後沿「十里龍槽」直去。黃河壺口瀑布氣勢宏偉,四季晨昏晴雨變無窮。瀑布、十里龍槽、孟門山、明清一條街、圪針灘、蟒頭山省級森林公園等景點組成了黃河游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黃河系列自然景觀。
7、 延安民俗文化村
延安民俗文化村座落在風光秀麗的木蘭故里——萬花鄉村源屯村,毗鄰萬花山莊,距延安城十五公里。該村群山環拱,溪水清流,野生牡丹簇擁,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薈萃延安各區、縣民藝術、陝北窯洞、民俗風情、民間服飾、飲食娛樂等於一村,是新建的大型文化游覽區。延安民俗文化村,從不同角度,不同年代反映了延安民俗文化、生活習俗,遊客在文化村除了可領略不同時期的延安窯洞、民居建築外,還能欣賞和參與各種民間藝術表演、民間工藝品生產和民間風味食品製作的表演,是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8、 洛川民俗博物館
洛川民俗博物館奉獻給您的是黃土高塬古今風情的完整畫卷。黃土高塬風情展,古代社會生活展,珍展石刻造像展,古代宗教畫像展四個陳列古樸典雅,是您入鄉問俗的窗口,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黃土高塬風情展主要通過圖片、文字、實物相結合,動態、靜態相補充的陳列方式,展示黃土高塬獨特的民俗活動。老式織布機可供你操作,皮影戲台為你演戲,如有興趣,你還可以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進行工藝品製作。
古代社會生活展從民俗學的角度,對精選的二百餘件(組)文物進行編排組合,從生產勞動、衣食住行、兵戈相爭、民族融合、宗教藝術等方面,勾勒黃土高塬古代社會生活的概貌,它和近現代民俗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黃土高塬古今風情的完整畫卷。
珍貴石刻造像展展出從北魏到隋代的佛教造像碑數十通,造像精美,被稱為建國以來北朝造像碑的最大發現。
古代宗教畫像展,展出繪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十餘幅宗教人物畫,此畫設色用永不退色的礦物顏料,至今仍鮮亮如故,將使您盡情領略民間畫師高超的繪畫技巧。
9、 安塞縣文化文物館
安塞縣文化文物館現為三館合一(即:安塞縣文化館、安塞縣文管所、安塞縣博物館),有職工12名,有業務辦公樓一座,建築面積850平方米。館內設民間剪紙、現代民間繪畫、文物三個展廳及一個接待室。
我館充分利用黃土文化資源優勢,闖市場、創收入,走出了一條「以文補文」、「多業助文」滾動發展的新路子,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截止目前,共舉辦民間藝術創作學習班18期,培養民間藝術人才300多人。現在館內共收藏民間剪紙作品12000餘幅、民間繪畫作1500幅、刺綉300件、泥塑1300件。其中50多幅作品分別獲全國、全省一、二、三等獎。我館先後在美國、法國、日本、奧地利等國及國內: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香港等地舉辦展覽、展銷,擴大了安塞民間藝術的知名度。共接待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數萬名專家、學者及遊客.
❽ 牡丹花的原產地在哪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根肉質,粗而長,中心木質化,長度一般在0.5~0.8米,極少數根長度可達2米;根皮和根肉的色澤因品種而異;枝幹直立而脆,圓形,為從根莖處叢生數枝而成灌木狀,當年生枝光滑、草木,黃褐色,常開裂而剝落;葉互生,葉片通常為三回三出復葉,枝上部常為單葉,小葉片有披針、卵圓、橢圓等形狀,頂生小葉常為2~3裂,葉上面深綠色或黃綠色,下為灰綠色,光滑或有毛;總葉柄長8~20厘米,表面有凹槽;花單生於當年枝頂,兩性,花大色艷,形美多姿,花徑10~30厘米;花的顏色有白、黃、粉、紅、紫紅、紫、墨紫(黑)、雪青(粉藍)、綠、復色十大色;雄雌蕊常有瓣化現象,花瓣自然增多和雄、雌蕊瓣化的程度與品種、栽培環境條件、生長年限等有關;正常花的雄蕊多數,結籽力強,種籽成熟度也高,雌蕊瓣化嚴重的花,結籽少而不實或不結籽,完全花雄蕊離生,心皮一般5枚,少有8枚,各有瓶狀子房一室,邊緣胎座,多數胚珠,骨果五角,每一果角結籽7~13粒,種籽類圓形,成熟時為共黃色,老時變成黑褐色,成熟種子直徑0.6~0.9厘米,千粒重約400克。
牡丹由野生變家種後,因環境條件變化及人工不斷地選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變異外,而且在株的形態、根的長短、粗細、葉的色澤、形狀等方面也發生了變異。
牡丹又名鹿韭、鼠姑、白苯、百兩金,在植物學上是毛茛科芍葯屬落葉小灌木。它的花和葉的形態同芍葯很相像,所以古時又稱牡丹為水芍葯。
牡丹一般高1.5~2米,在南方栽培的高可達3米。葉片是不規則的兩回、偶有三回的羽狀復葉,表面綠色,背麵灰綠色,有白粉,嫩時帶紅色。花大形,單花頂生,雄蕊多數。萼片5枚,綠色。花瓣原本5~6枚,經過栽培,一部分雄蕊演變成花瓣,就成了重瓣花。瓣數較少的,古時稱為多葉;瓣數很多的,古對稱為千葉。花有黃、白、紅、紫等色,花徑12~25厘米。花後結生蓇葖果,有短毛密布,成熟時開裂,內含數個大形種子,呈不規則圓球形,黑色。花期在4~5月。
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現在甘肅、陝西、四川、河南等地山中還可見野生的。正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1031)里所說的「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到一、二千株,少者數百株。」(《五雜俎》)。由此可以看出,現今牡丹的主要產地菏澤,在明代就已開始繁盛了。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篡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歷史,形成以黃河中、下游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歷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復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涌現。
從以上事實可以說明,我國牡丹品種資源極其豐富,即有野生種、半野生種,還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其花豐碩富麗、雍容大方,不僅姿貌絕倫,而且色韻俱佳。
牡丹的種類繁多,全世界芍葯屬植物約30多種,中國的牡丹品種約有800個以上,牡丹有多種分類方法,其依據為:株形、分枝、習性、葉形、花色、花期、花型等,根據野生原種不同可分為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黃牡丹系和紫牡丹系;根據花部基本構造不同分為單衣類和出閣類;根據花部演進方式和順序不同分為千層組和摟子組等。
栽培技術
繁殖:可採用播種、分株、嫁接和壓條等方法。
(1)播種:種子從9月上旬陸續成熟,采種後應盡快播種,以便在入冬前萌發而長出胚根,牡丹種子的上胚軸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休眠期才能萌芽,而胚根則不需要休眠,因此在秋播的當年只生根而不萌芽出土,翌年春季萌芽出土,秋季再分苗移栽,實生苗要5年以後才能開花,成株慢又易發生變異,因此只在雜交育種上才採用播種法。
(2)分株:牡丹分株可在清明進行,溫暖地區還可以推遲。分株時要注意在容易分離處劈開,並且注意新分部分應有較多根系。
(3)嫁接:通常多以牡丹根或芍葯根進行根接,牡丹根細而硬不便嫁接,所以多以芍葯根作淋。一般多在9月下旬進行,具體操作前先把芍葯的肉質根整墩挖出,再把它們逐根剪開,放在室內陰晾兩天,使根內水分減少而柔軟,然後剪取牡丹的當年生根作接穗,每枝上必須具有充實飽滿的頂芽,採用劈接法在室內逐個接在芍葯的根砧上,一般不需綁扎,只用和好的膠泥將介面封住,接好後立即拿到平整好的圃地上栽植,栽時需把介面栽人土內,並深人土表8-10厘米,再按行壘壟,將接穗的頂芽全部封住,當年秋季在芍葯砧上就能長新根,但牡丹接穗的頂芽並不萌動。翌年清明前將土壟創開,讓牡丹萌芽生長,並可長出自己的根系秋後可將其挖出,同時把芍葯的根砧剪掉再行栽植,否則芍葯的根系會長出芍葯株叢與牡丹同而影響牡丹生長。
管理:牡丹的栽培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澆水,春季應充分供水以促其生長,滿足開花需要;夏季要注意雨後排水,不能積澇;秋季應適當控水,以免徒長而易受凍。其次是施肥,牡丹每年最好施三次肥,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葉及花正伸展之時,此時施肥對花朵增大有很好的效果,以遲效肥為主。第二次在花謝後,對以後的生長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影響,也以速效肥為主。第三次在秋冬,對增強春季的生長有重要作用,以遲效性肥為主。除此以外,應注意中耕除草,整形修剪和摘芽的工作,對觀賞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做到去掉基部萌發枝以便短時間內形成美觀的株形。花芽分化在7月下旬開始,應在此之前進行修剪。牡丹雖喜光,但在夏季烈日曝曬下,葉片常退色,甚至枯焦而停止生長,故在栽培上應適當遮蔭。
牡丹常見的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紫紋羽病,防治方法應採取綜合防治法,發病期用常見的殺菌類葯劑防治。
蟲害有:根線蟲、天牛和介殼蟲等。
用途
牡丹花形大艷美,色香俱全,觀賞價值高,在我國傳統古典園林中廣為栽培,同時也廣為盆栽觀賞。
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含丹皮甙、芍葯甙丹皮酸等成份,有清熱涼血、活血、調經、行瘀等作用。久服能輕身益壽,可治高血壓、散瘀血等多種疾病,全花可調經活血,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和行經腹痛。花瓣和花粉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糖類、酶、微量元素。可作為保健食品和飲料、化妝品等。
❾ 延安風景區都有哪些
市裡的有 棗園舊址,楊家嶺舊址, 王家坪紀念館, 清涼山, 寶塔山。
遠一點的,萬花山,南泥灣,壺口瀑布。
各縣的,類似黃帝陵,其他不熟
❿ 聽說延安萬花山牡丹節4月25號開幕,好玩不有去過的朋友嗎,問一下線路~~~
是25號,不過賞花活動一直能持續到5月底呢。今年線下活動挺有意思的:萬花山景區推出了「花間留影牡丹園」―「泛舟徜徉萬花湖」― 「吟詩懷古花木蘭」一「高山速降花道中」一「五龍柏下結同心」為主線的吟詩賞花游,還有文藝表演、千人畫繪畫、攝影、賞花祈福、木蘭讀書會等活動,趕腳亮點有點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