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修水觀音閣高清圖片

修水觀音閣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11 13:18:14

① 洞庭湖的水系河道

位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北緯28°30』~30°20』,東經110°40』~113°10』。地跨湖南、湖北2省5個地(市)、18個縣、15個國營農場。北有荊南四口:松滋、藕池、太平、調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長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長江洪水量50%以上;南有湘、資、沅、澧四水灌注,從城陵磯出流長江,是一典型的吞吐調蓄性湖泊。

洞庭湖水系由面積2691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和入湖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4條河流和直接入湖的汨羅江、新牆河等中小河流組成。水系來水經湖南省城陵磯注入長江。流域面積26.28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14.6%。其中:湖南省境20.48萬平方公里,佔78%;貴州省境3.04萬平方公里,佔11.6%;其餘10.4%屬桂、川、鄂、贛、粵諸省(區)。洞庭湖水系指最終匯入洞庭湖的各水網系統,包括洞庭湖平原各河網水道和湘江、資江、澧水和沅江等長江一級支流。
湘江,為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的「四水」之一,發源於廣西省臨桂縣海洋坪龍門界。由長沙市望城縣喬口入境內湘陰縣沙田鄉觀音閣,經鐵角嘴、窯頭山、躲風亭、樟樹港、彎河至濠河口,在濠河口分東、西兩支。東支繞城西垸東面,經老閘口、三漢河、城關鎮、黃貓灘、老鼠夾至蘆林潭;西支繞城西垸西面,經東港、劉家壩、新泉寺、魏家灣至臨資口與資水匯合,再經沅潭、楊雀潭、萬家台、蛇口子至蘆林潭,與東支匯合,至增擋進入岳陽縣境,入洞庭湖。流經境內長108.8公里,其中濠河口以上幹流16.6公里,東支24公里,西支33.7公里,蘆林潭以下幹流34.5公里。
沅江,又稱沅水,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經中國貴州省、湖南省。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幹流全長1033公里(一說1133公里 、1022公里 ),流域面積8.916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落差146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170立方米每秒。流域則跨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屬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

澧水,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兩省邊境,地理位置在北緯29°30′~30°12′,東經109°30′~112°之間。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徑流模數居全省之冠,並以洪水漲落迅速而聞名。澧水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三源於桑植縣打穀泉與橋子灣的小茅岩匯合後東流。沿途接納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縣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內15736平方公里。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徑流總量(三江口站)131.2億立方米。

資水,湖南「四水」之一。湘陰縣境有幹流和東支(舊謂「茈水」,1952年整理水道後稱「東支」)。於流自益陽市入湘陰縣毛角口,沿南湖、洞庭區西面,經泉水村、黃口潭、賽頭口、易婆塘至楊柳潭注入南洞庭湖;東支自毛角口向東,沿新泉區西面,經焦潭灣、西林港、南湖洲、關公潭、白馬寺、和平閘至臨資口注入湘江。湘陰段長57.4公里,其中幹流21.4公里,東支36公里。

汨羅江,是洞庭湖水系中僅次於湘、資、沅、澧的第五大水系。發源於湖南省平江縣、湖北省通城縣、江西省修水3縣交界處的黃龍山梨樹堝(修水縣境),流經修水縣、平江縣、汨羅市,於磊石山北注入南洞庭湖。全長253.2公里,其中平江縣境內192.9公里,汨羅市境內61.5公里。流域總面積55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0.46%,落差249.8米。汨羅江自新市以下,明代前屬洞庭湖湖汊,後淤成大片洲土,沿岸人民逐步圍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汨羅江尾閭已圍挽大小堤垸33處。原有湖泊被小垸瓜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大小支流上二建成水庫436座。1958年冬,對尾閭地區的河道進行整治,過去迂迴曲折的汨羅江尾閭得以流暢。
新牆河,屬洞庭湖水系,古稱「微水」,後以南岸下游新牆鎮得名。源出平江縣板江鄉寶貝嶺,至筻口與發源於臨湘市葯姑山的游港匯合,流經岳陽縣新牆、榮家灣至君港入洞庭湖。主河道東西長62公里,流域南北寬53公里,流經平江、臨湘、岳陽3縣(市)50個鄉鎮、460個村。流域面積2370平方公里,幹流長108公里,平均坡降0.718%:常年平均流量為每秒52.6立方米。三港嘴以下,河湖相連,夏漲冬落,變化較大。 下游水系,指洞庭湖與長江連通的吐納水道,除從城陵磯出流長江外,有松滋、藕池、太平、調弦(1958年已堵塞)四口分泄長江洪水,每年汛期分泄長江洪水量50%以上。

華容河,又名調弦河。起於湖北省石首市調弦口(長江流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過焦山河後入華容縣境,經萬庾、華容縣城、潘家渡,於錢糧湖農場旗桿嘴(今稱六門閘)注入東洞庭湖,河長55公里。華容河在隋唐時期只是一條匯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向北流入大江的小溪。唐宋時期(618~1127),由於雲夢澤消亡,荊江兩岸築堤圍垸工程迅速發展,「九穴十三口」逐漸淤廢、填塞,荊江洪水被約束在兩岸堤防之內,水位顯著抬高,迫使下荊江洪水從「華容隆起」的埡口(原小溪向北的流路)向南漫流。自此,華容河形成,流向由北注改為南泄。兩宋時期,河道形態無定。至元末明初,沿河兩岸開始大規模築堤圍垸,引導河水循堤間水道南下,逐漸形成固定河床。據《大清一統志》載,調弦口即為《水經注》中的「生江口」。明萬曆三十年(1602),陳公堤潰,沖垮安津垸,洪水在萬庾鋪分西南、東南兩股向南傾泄,其下又分多支。此後,華容河正式成為分流江水注入洞庭湖的水道。1958,調弦口堵口建閘。華容河首(調弦口)尾(旗桿嘴)堵壩建閘成內河。全長60.2公里,其中石首市12公里,華容縣37.2公里,錢糧湖農場11公里,東西兩岸流域面積1679.8平方公里。調弦口進水閘,每年開閘放水70~100天,年均泥沙淤積量25~38萬噸,至1986年,華容河已淤積泥沙550~700萬立方米,調弦口水閘壩外洪道長610米,比1954年淤高13米,僅餘一線低槽。華容河冬春為自排水道,夏秋為儲匯機排漬水入洞庭湖的蓄水河床。每年4~6月,沿岸內湖自此自流外排,一般底水27~28.5米。

藕池河,位於湖北省公安、石首2縣交界的天心洲附近,系清咸豐年間因江堤決口不塞而成,長江入洞庭湖的「四口」之一。藕池河水系紊亂。江流入口後,主要分為東、中、西三支。流經華容境內的是東支。東支經管家鋪、梅田湖入湖南境內,流經華容縣,從注滋口入東洞庭湖,長106公里。該支進入華容後,在殷家鋪又分東、西兩支。(1)西支名梅田湖河,至張家灣另分一支名張家灣小河,於扇子拐合主流,經易家嘴、南嶽廟至南縣城關,再分東北與西南兩流:西南流名三仙湖河,經烏嘴、八百弓、茅草街入南洞庭湖;東北流經扁擔河,於九斤麻匯鯰魚須河。(2)東支名鯰魚須河,在鯰魚須分支西南流,破余家垸經下閘口,於易家嘴會梅田湖河。民國9年,清水河之河口、下閘口堵壩,主流於黃洋渡再分支西南流,名西來庵河,亦於易家嘴會西支梅田河。主流再於硯溪渡、挪堤拐又分兩支西南流,一名硯溪渡小河,一名留仙窖小河。兩水在岳城寺匯流,經馬蹄、白蓮匯西支梅田湖河。東、西兩支主流於九斤麻匯扁擔河(梅田湖河)後,經北景港、花蘭窖、羅家咀、仙人洞至注滋口,折北曲流呂家糟坊、白家鋪、小灣、大灣至插旗入北湖下旗桿嘴。民國21年已基本斷流。光緒二十三年(1897)南安老垸土坑被洪水沖開,為注滋口河南支,名隆慶河,下繞新河口、楊林所,南流經北孤兒垸出舵桿洲後,北流東浹出烏龜洲。24年,新開注滋口引河,主流由新開引河經劉家鋪北折曲流良心堡、蒼梧台入東洞庭湖。1958年冬堵良心堡洪道,新開劉家鋪河。由殷家洲奎新洲入東洞庭湖,藕池河華容段全長71.7公里。


松滋河,亦名馬峪河,為荊江河段分泄江流的主要河道之一,亦為「荊南四口」之首。其分江流之口,稱松滋口,位於松滋市馬峪河林場。松滋河自北而南流往湘鄂兩省的松滋市、公安縣和安鄉縣、澧縣。河口至松滋大口為上游,亦稱主流,長24.5公里,左岸有采穴河分泄松滋河水;在大口處分為東、西兩支,俗稱松東河、松西河。西支為主流,向南經新江口、窯子溝入公安縣境,經獅子口、汪家汊、鄭公渡、楊家壋至湖南澧縣匯入澧水,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長134.79公里;西支於公安縣劉家嘴、楊家壋分別有洈水河、瓦窯河匯入,在斑竹壋有蘇支河分流入東支,至青龍窯又分為兩支:一支稱松滋西支或官垸河,另一支稱中支或自治局河。東支經新場、沙道觀、米積台入公安縣境,經孟溪、甘廠、黃四嘴至新渡口入湖南安鄉縣境,匯入松虎洪道,注入西洞庭目平湖,全長117.35公里;東支在松滋與公安交界處有蓮支河分流入西支,於中河口有扁擔河與虎渡河相通,在公安縣甘廠有瓦窯河與西支相串。松滋河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干堤潰決形成的。松滋河自形成以來,每年汛期分泄長江洪水,削峰作用十分顯著,洪水期間松滋河分流量約占荊江洪水流量的七分之一。荊江高水位時,松滋河每分流1000立方米/秒洪水,可使沙市水位降低約0.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長江特大洪水,如若不沖開松滋口分流,荊江大堤乃至江漢平原難免滅頂之災。新中國成立之初,松滋河在荊江以南的四條分流河道中,分流長江洪水的能力僅次於藕池河。1959年調弦口封堵後,松滋河的分流量逐漸上升至首位。松滋河分流量逐年減小,特別是東支過流能力日漸萎縮,人類活動也是原因之一。松滋河形成初期,入湖口位於今澧松大垸,至1900年前後,由於泥沙淤積,洲灘段沿下延約40公里,到1954年再下延約30公里。從1976年至1988年的12年間,松滋河新河口、沙道觀至官垸、自治局、大湖口之間河段共淤積泥沙7367萬噸,年均淤積量567萬噸,大量的泥沙淤積促使西洞庭湖解體,而且導致南洞庭湖由湖泊型向洪道型過渡,入湖口繼續下延至沅江共雙茶大垸東端。從1873年至今,松滋河入湖口由澧松大垸下延了130餘公里。泥沙淤積使湖泊變為陸洲,圍垸農墾不斷拓展,客觀上也加劇了這種態勢。

虎渡河,為荊江南岸的分流河道之一,其分江口稱太平口。虎渡河形成之初,經彌陀寺、里甲口、黃金口、中河口、匯洈水後南下,經南平、楊家壋於現今的中合垸附近入湖。1873年松滋河形成,迫使虎渡河從中河口改道順虎西山崗和黃山東麓南下進入湖南境內。後由於河口三角洲的發育,形成許多支流與松滋河串通,先是在張家渡附近入湖,後因藕池河的影響,虎渡河下延到小河口與松滋河匯合,至肖家灣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全長137.7公里。虎渡河是條比較穩定的分流水道,南閘以上河道河面最寬達400米,一般寬100-300米,河床平均寬約290米,河床高程一般為29-30米(吳凇凍結),主流分段有中河口、陸家渡、書洲院等汊河與松滋河東支等相串,有的已經成為啞河,有的已經平整成耕地。河道過流能力約2900-3800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0世紀50年代為207—209億立方米,後逐漸減少。1938年太平口最大流量3280立方米/秒,南閘以下河段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調查分析值)。1954年大洪水的非常情況下,南閘下泄6800立方米/秒,導致大量的潰垸災害。平均年入湖水量195億立方米,占宜昌來量的4.3%;年入湖沙量2220萬噸,占宜昌年均輸沙量的4.2%,由於修建節制閘(南閘)和下荊江裁彎的影響,導致南閘以上河道泥沙淤積增多,下遊河道過洪斷面減小,太平口進洪口門高程抬高,削弱了虎渡河渲泄荊江洪水的能力,致使虎渡河時常斷流,年斷流期一般為3-4個月,最長年斷流天數為184天,原有汊河大部都已堵塞,給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困難。

② 誰有古代 城市的介紹(或圖片)

洛陽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5810618.jpg
http://www.chinacraft.com/zggy/06wwgys/wwbhdw/yz/stddyz.htm

中國隋唐兩代的東都城遺址。在河南省洛陽市區及近郊,南望龍門,
北依邙山,西至澗河,洛水橫貫其間。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對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
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
~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市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
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
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
(605),其規模僅次於都城大興城。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
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
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
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
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
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
(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
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勘察清楚的南牆3門和建春門等都是一門三
道。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豎
街12條,東西橫街6條;洛河以北探出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
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
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城內街道
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
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西市、南市)
,洛河北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
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宮城

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
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
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
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
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
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
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勘查探明了宮城東南側自成一城的東宮以及北部的陶光園、中部偏北
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別是宮城內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的發
掘,是迄今洛陽隋唐東都城考古最重要的發現。遺址的方位、形制、
建築特點,與文獻記載的明堂〔開元二十八年(740)改稱含元殿〕頗
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塊大青石構成的巨型柱礎。柱礎外
圈直徑4.17米,內圈直徑3.87米,它的發現為進一步弄清宮城內宮
殿的布局,逐步復原宮城、皇城內的建築,確立了准確標志。

皇城

圍繞在宮城的東、南、西三面,其東西兩側與宮城之間形成夾城。由
於洛河北移,皇城東南部被沖毀,南牆僅存西段,長約540米,東牆
現存長約1115米,西牆長約1670米。已勘查出東牆的宣耀門、西牆
的宣輝門和南牆西部的右掖門。右掖門已發掘,殘高2.15米,進深
17.5米,為一門三道,每個門道寬6米,左右門道外側各有13根立,
採用上架過梁的形式,其上蓋築門樓,內有寬1.25米的車轍。皇城內
發掘了隋代的子羅倉。

其他諸小城

曜儀城在宮城之北,為狹長形,東西長約2100米,南北寬約120米。
曜儀城以北是圓壁城,東西長2110米,南北寬為460(西端)~590米
(東端)。圓壁城的北牆即外郭城北牆西段。已勘查出這兩座小城的斷
續城垣以及兩城中部相通之門道和圓壁城北牆正中的龍光門。在皇城
東側發現有東城,城址為縱長方形,南北長約1270米,東西寬約620
米。在宮城東北角和西北角外,還有面積較小的東西隔城。

從考古發現看,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東城北面的含嘉倉城。城平面為
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有城門4座,即倉東門(東門)
、倉中門或圓壁門(西門)、德猷門(北門)、含嘉門(南門)。德猷門
經發掘為單門道,寬4.9米,進深17米,門道留有車轍。東北部和南
半部,已探出糧窖287座,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後發掘了12座糧
窖,其中9座出有銘磚,有唐代調露、長壽、天授、萬歲通天、聖歷
等年號,記載著糧窖在倉城中的方位,儲糧的品種、數量,糧食來
源、入窖年月、運輸和管理人員的官職和姓名。第160號窖還保存有
約25萬千克的炭化穀物。含嘉倉城的發掘,為研究隋唐時期大型官
倉的倉儲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遺址的保護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重點保護區和
一般保護區,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82年以後,洛陽市政府規定在保
護區進行建設,要履行報批手續,並由文物部門進行鑽探和發掘,重
點文物保護區一般不許進行基建。對發掘出土的重要遺跡,如石砌圓
形建築基址、大型石柱礎等,修建了保護房或圍欄加以保護。1989年
又重新明確保護范圍,並建立多處石質保護標志碑。
長安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06170907.jpg
http://www.zjsz.net/kz/lishi/shihua/suitang/tang21.htm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
B3%A4%B0%B2%B3%C7&in=4&cl=2&cm=1&sc=0&lm=-1&pn=3&rn=1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C%C6%B3%A4%B0%B2%B3%C7&z=0

這里有更多
http://jjmking.blog.hexun.com/5184538_d.html
北京
http://home.olemiss.e/~gg/hstrymap/14201644.jpg

③ 宜州市歷史有什麼名人

一、狀元馮京

宜州城西龍江北岸的天門山下有一個村落,名叫馮村,也叫馮家灣,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馮京出生於此。馮京自小聰明好學,才華橫溢。慶歷八年(1048年),馮京參加州試,中解元,次年,馮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接著,他參加殿試,中狀元,馮京連中三元,人們稱他為馮三元。中國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只有13名,馮京是其中之一。

馮京及第後,先是被任命為監丞。黃佑三年(1051年),馮京被派任荊南府任通判,黃佑四、五年間(1052-1053年)馮京先後在朝中的集賢院、登聞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中高級官員,後來馮京外調知揚州、轉調知廬州,後調江寧府等地,馮京回朝後,先後任翰林學士、糾察在京刑獄和昭文館的主官。

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命馮京繼任翰林學士知製造,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馮京為陝西安撫使,治平三年,馮京奉調回朝充群牧使兼昭文館的主官。熙寧七年馮京回朝後,先後被任命為給事中、正議大夫等職位,元豐四年(1081年),以觀文殿學士、光祿大夫出知河陽府。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馮京被授青光祿大夫,次年被任保寧軍節度使知大名府。元佑五年,被授檢校司空,改任彰德軍節度使,此後,馮京改知陳州、改授宣徽使等。元佑九年,馮京病逝。

馮京為輔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大臣,在政事、武功等方面均多業績,馮京一生多次外調內遷,飽經宦海風浪,其身不倒,確有過人之處,著作有奏議十三卷、《潛山文集》一部,其詩詞、書法散見其他書籍,原著多已散失。

宜州天門山上有馮京祖墓。山麓舊有馮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舊有崇祀馮京的三元祠、鄉賢祠、三賢祠,均先後圮毀。今宜州城西龍江北岸建有馮京公園。

二、馮俊

馮俊,字士彥,宜山(今宜州)人,一生中的許多時間都在宜州以外的地方度過。

1460年,馮俊中進士,被授予刑部浙江司主事、任員外郎中的官職,1472年,被提拔為福建按察副使,此後,他被授予湖廣辰沅兵備道一職。又先後擔任過廣東按察使、山西左使政使、廣東左使政使等官職。1492年,馮俊又被提拔為右副都御使,1496年,67歲的馮俊死在四川巡撫的任上。

馮俊天性剛毅,不畏權勢,碰上事情敢作敢當,絕不推諉責任,顧恤民情,深得民心。他為官一任、造福四方、馮俊在各地都留下了勤政愛民、兩袖清風的好名聲。他墓誌上有兩句這樣的評價:"都憲豐功大業,可謂當世之偉人。參議君老不忘親,可謂當時之孝子矣。"這可作為馮俊一生的寫照。

三、學人余心孺

余心孺生性聰慧,博聞強記,博學多才,在琴棋書畫上深有造詣,且工於詩詞古文。

康熙二十一年,滿腹才學的余心孺被授延津知縣一職。余心孺為官清正廉潔,深得人民的敬仰、擁戴。他所著的書目有:《道學淵源》、《天笑集》、《詅痴夢草》。《道學淵源》一書是余心孺侯選京華三年間所寫的,其自志之:"余侯選京華,滯跡三載,窮愁著書,謬注河圖洛書、洪範周易oooooo統名之曰《道學淵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心孺對道家亦有深刻鑽研。《詅痴夢草》一書,收集了他的古文雜著,共十二卷,這部書在他死後百餘年的道光末年還有人爭相抄閱,永葆青春。但此書後遭兵火焚毀,現已不復存在。余心孺在《天笑集》自序中有"天笑集世誠笑孺,毋孺自笑,孺自笑,終身付之一笑"句,這何嘗不表現出余心孺能夠對天而笑的勇氣和灑脫!

四、空軍抗日英雄--黃鶯

黃鶯原名黃廓,生於1912年,宜州市龍頭鄉九磨村人。1932年,志存高遠的黃鶯考入柳州航空學校,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柳州航校奉命編為空軍第三大隊,黃鶯任第八中隊飛行員。1938年7月18日,日寇出動大批飛機襲擊南昌,蘇聯空軍志願隊聯合黃鶯所在大隊對日展開激烈空戰,戰斗中黃鶯之機為營救蘇聯戰友志願隊領隊巴比洛夫上校之機得以脫險,不幸自己機尾被擊中墜落,機毀人亡。黃鶯的壯烈犧牲,軍事委員會極為重視,題贈"求仁得仁"表彰英烈。如今,宜州市文物管理所還保存著一塊蔣介石所題"碧血忠魂"的半截石碑。黃鶯還受到李宗仁、白崇禧和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等高級人物的題詞表彰。

在黃鶯靈柩由武漢回宜山過程中,各地黨、政、軍、學、商及群眾前往車站設靈祭奠,以慰烈士英靈。宜山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園中山紀念亭設靈堂公祭,極為隆重。1988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黃鶯為抗日烈士。

五、壯烈殉國的謝騤

謝騤,原名謝家騤,宜山縣(今宜州市)慶遠鎮管家巷人,其父謝廷輝,一度擔任宜山(今宜州)勸學所所長。謝騤15歲應募入廣西軍隊當兵,1932年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畢業後分派部隊任職。1936年升任連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桂系第七軍參戰,1937年8月在淞滬戰役中右手負傷,被送往杭州治療。隨後,升任第七軍一三八師四一四團團附兼二營營長。1939年11月,謝騤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4月,由於武裝暴動未遂,謝騤被迫離開安徽到達淮北抗日根據地,進入抗大四分校學習並擔任大隊長,1940年9月,調任淮上行政公署二科(民政)科長。1941年2月,謝騤調任蒙城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至1942年冬,謝騤先後擔任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參謀長、淮上行署民政處處長等職。1943年1月,謝騤出任泗陽縣縣長,他除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搞武裝斗爭上外,還重視加強政權建設,他在《保政權中的三三制》、《對行政公署領導上的意見》中,對整個淮北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見,受到根據地領導重視。謝騤性格剛毅、待人爽直誠摯,遇事不避艱險。但每流於固執,因才自負,易激切偏頗,在泗陽反特案件中處理不當,造成牽連人數眾多的錯案,被撤銷縣長職務。

1944年3月27日,謝騤在率泗陽七大隊一部與日寇的激戰中壯烈殉國。

六、旅行家徐霞客

1637年,52歲的徐霞客首次進入廣西來到宜州。1638年,他從賓陽、上林、忻城等縣境內於二月二十六日到達當時的永定土司長官署所在地(即今天的石別鎮三寨村),從此開始了他在縣境30天的旅遊。其中入境到三寨村一天;在縣城及郊區各地19天;游多靈山往返3天;在懷遠鎮、德勝鎮各地7天。

在縣境,他到過北山、南山、九龍山、料高山、石山村後山等10多個大小山嶺,經過龍江、小環江、五拱橋水、九龍潭等10多條江流、小溪和幾處水潭。游覽過龍隱岩、雙門洞、盧僧洞、蚺蛇洞、九龍洞、白龍洞等10多處岩洞和香山寺、南山寺、西竺寺、雪花寺、黃山谷祠、龍隱庵、觀音閣、玄帝殿,德勝鎮的玉皇閣、蓮花庵、福山寺等20多座寺廟庵。在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一書中,關於在宜山縣(今宜州市)境旅遊考察的記述佔41頁,計2萬多字。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病逝,時年56歲。1985年宜州市在白龍公園建一霞客亭來紀念這位中外聞名的旅行家。

七、文學家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生於1045年6月12日,23歲登進士第,即步入官場,宦海沉浮,59歲那年,黃庭堅在一再遭貶後,被朝廷除名,羈管宜州。

1104年夏天,黃庭堅隻身一人來到宜州,從此,宜州和這位文化巨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黃庭堅雖然落魄宜州,但是他在藝術領域里卻創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作品來。如《虞美人o宜州見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願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地以人名,黃庭堅在宜州的許多詩作,迅速飛出嶺南,傳遍大江南北,宜州城的知名度也在逐漸變大。文化人的力量還在於可以教化一個地方,黃庭堅來宜州後,他開館講學,開了宜州讀書之風氣,使宜州之名在嶺南顯揚開來。

黃庭堅歿後數十年,宜州太守韓璧始建山谷祠來紀念他,祭祀他,許多文人墨客從各地來到宜州憑吊他,追尋他的足跡。至今黃庭堅的許多嘉言懿行在宜州還是有口皆碑,為人民津津樂道。

八、鄭獻甫

鄭獻甫(1801-1872),象州人,原名鄭成。他是晚清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和詞家。史載他天賦優異,嗜學成癖,博聞強記,智力超群。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進士,旋即被授任刑部主事,他目睹官場昏暗,宦海險惡,漸生倦意,在做了14個月的官後,辭職歸里。以後"浮現鄉里,教授諸生"。其中除了咸豐八年至十年曾在湖北巡撫伍長華幕府中讀書、寫作外,其餘時間都在為教學工作奔波忙碌。他先後在象州、宜山(今宜州)、柳江等書院任講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在宜山(今宜州)慶江書院,德勝書院,長達八年,為培養宜山(今宜州)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④ 禪茶一味#中國寺廟對聯,真正的大智慧

✦杭州城隍廟:

上聯: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下聯:兒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

✦樂山凌雲寺:

上聯: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下聯: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應縣凈土寺:

上聯:念念不離心,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聯: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斷十方。

✦棗庄龍泉寺:

上聯:大千世界,彌勒笑來閑放眼。
下聯:不二法門,濟顛醉去猛回頭。

✦張大千題紹興戒珠寺:

上聯:此處既非靈山,畢竟什麼世界。
下聯:其中如無活佛,何用這樣庄嚴。

✦張掖大佛寺:

上聯:一覺睡西天,誰知夢里乾坤大。
下聯:隻身眠凈土,只道其中日月長。

✦濟南千佛寺:

上聯:笑到幾時方合口。
下聯:坐來無日不開懷。

✦杭州靈隱寺:

上聯: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下聯: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大雄寶殿、台灣台中慈善寺:

上聯:凈土蓮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聯:牟尼珠獻,三摩三藐三菩提。

✦觀音閣:

上聯:問觀音為何倒坐?
下聯:恨眾生不肯回頭。

✦潮州開元寺觀音閣:

上聯:大慈大悲,到處尋聲救苦。
下聯:若隱若顯,隨時念彼消愆。

✦北京潭柘寺彌勒殿:

上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開顏便笑世間可笑之人。

✦鳳陽龍興寺、台中寶覺寺:

上聯: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下聯: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廣東南華寺:

上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奉。
下聯: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

✦天王殿:

上聯:多聞正法,以廣目光。
下聯:增長善根,而持國土。
此聯分別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嵌入聯中。

✦城隍廟:

上聯:莫怪和尚們這般大樣。
下聯:請看護法者豈是小人。

✦貴陽城隍廟:

上聯:站著!你背地做些什麼?好大膽還來瞞我!
下聯:想下!俺這里輕饒哪個?快回頭莫去害人!

✦土地廟:

上聯: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下聯: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神仙廟:

上聯:善報惡報循環果報,早報晚報如何不報。
下聯:名場利場無非戰場,上場下場都在當場。

✦財神廟:

上聯: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
下聯: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為難。

✦齋堂聯:

上聯:一粒米中藏世界。
下聯:半邊鍋內煮乾坤。

✦河南少林寺面壁洞:

上聯:一葦渡江,達源溯六祖。
下聯: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安徽九華山華嚴洞:

上聯:清華真佛地
下聯:庄嚴古洞天

✦福建安溪龍門鎮金沙岩:

金山掛月窺禪徑
沙鳥聽經戀法門

✦台灣彰化修水岩:

修德種因法身圓妙
水清月現玉蓋尊嚴

✦河北承德水月庵:

山靜塵清,水參如是觀。
天高雲浮,月喻本來心。

✦台灣台中龍泉岩:

龍井茂青松,群沾法雨。
泉岩生翠竹,普蔭慈雲。

✦台灣台中紫雲岩:

紫氣東來,海上猶傳天樂近。
雲霞西涌,人間長見法輪新。

✦台灣雲林湖山岩:

湖畔顯靈,大士婆心,濟拔三途苦。
山前聖景,蓮瓣九品,廣渡諸有情。

✦天王殿:

大大肚能容萬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甘肅天水羅漢堂:

處處無非菩提海
山山盡是普陀崖

✦湖北房縣鳳凰山觀音洞:

見見見,非見非見,見非見。
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

✦福州西禪寺:

翠翠殷殷,處處花花果果。
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河南少林寺西坊:

雙雙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
六六玄峰,翠聳光連萬壑雲。

⑤ 30副寺廟對聯,領悟後勝過喝了100碗雞湯

杭州城隍廟:
上聯: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下聯:兒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
樂山凌雲寺:
上聯: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下聯: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應縣凈土寺:
上聯:念念不離心,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始算得打成一片。
下聯: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即此是坐斷十方。
棗庄龍泉寺:
上聯:大千世界,彌勒笑來閑放眼。
下聯:不二法門,濟顛醉去猛回頭。
張大千題紹興戒珠寺:
上聯:此處既非靈山,畢竟什麼世界。
下聯:其中如無活佛,何用這樣庄嚴。

張掖大佛寺:
上聯:一覺睡西天,誰知夢里乾坤大。
下聯:隻身眠凈土,只道其中日月長。
濟南千佛寺:
上聯:笑到幾時方合口。
下聯:坐來無日不開懷。
大雄寶殿、慈善寺:
上聯:凈土蓮花,一花一佛一世界。
下聯:牟尼珠獻,三摩三藐三菩提。
觀音閣:
上聯:問觀音為何倒坐?
下聯:恨眾生不肯回頭。

潮州開元寺觀音閣:
上聯:大慈大悲,到處尋聲救苦。
下聯:若隱若顯,隨時念彼消愆。
潭柘寺彌勒殿:
上聯: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下聯:開顏便笑世間可笑之人。
鳳陽龍興寺、寶覺寺:
上聯: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下聯: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廣東南華寺:
上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奉。
下聯: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
天王殿:
上聯:多聞正法,以廣目光。
下聯:增長善根,而持國土。
貴陽城隍廟:
上聯:站著!你背地做些什麼?好大膽還來瞞我!
下聯:想下!俺這里輕饒哪個?快回頭莫去害人!
土地廟:
上聯: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下聯: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神仙廟:
上聯:善報惡報循環果報,早報晚報如何不報。
下聯:名場利場無非戰場,上場下場都在當場。
財神廟:
上聯:只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
下聯: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為難。
齋堂聯:
上聯:一粒米中藏世界。
下聯:半邊鍋內煮乾坤。
河南少林寺面壁洞:
上聯:一葦渡江,達源溯六祖。
下聯: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福建安溪龍門鎮金沙岩:
金山掛月窺禪徑
沙鳥聽經戀法門
彰化修水岩:
修德種因法身圓妙
水清月現玉蓋尊嚴
河北承德水月庵:
山靜塵清,水參如是觀。
天高雲浮,月喻本來心。
台灣台中龍泉岩:
龍井茂青松,群沾法雨。
泉岩生翠竹,普蔭慈雲。
紫雲岩:
紫氣東來,海上猶傳天樂近。
雲霞西涌,人間長見法輪新。
雲林湖山岩:
湖畔顯靈,大士婆心,濟拔三途苦。
山前聖景,蓮瓣九品,廣渡諸有情。
天王殿:
大大肚能容萬物
微微笑看破群生
甘肅天水羅漢堂:
處處無非菩提海
山山盡是普陀崖
湖北房縣鳳凰山觀音洞:
見見見,非見非見,見非見。
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
福州西禪寺:
翠翠殷殷,處處花花果果。
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⑥ 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戰役准備

中方
第九戰區自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秋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繼續在橫跨湘、鄂、贛三省的長江以南地區與日軍第11軍形成寬正面對峙。
1940年7月重設第六戰區後,第九戰區向西、向北與第六、第五戰區的分界是石門橋(常德南約15公里)、連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沿長江至武漢下游迄九江之線;向東與第三戰區的分界為撫河、鄱陽湖口之線。這幾個戰區共同構成對武漢日軍第11軍的包圍態勢,正處於日軍所謂「作戰地區」的當面,故作戰行動較為頻繁。
第九戰區根據本戰區地形和日軍部署,並總結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等作戰經驗,判斷日軍的進攻方向:在贛北方面,一是由德安、安義指向武寧、修水、銅鼓,一是由南昌指向高安、上高、萬載,或由南昌指向新淦、吉安;在鄂南方面,可能由崇陽、通山、通城向南指向平江、瀏陽;在湘北方面,則由沿粵漢鐵路兩側地區向南直趨長沙。以上各方向中,湘北當為主要方向,其他則為策應方向或牽制方向。據此,第九戰區乃將主力部署於湘北方面,並利用橫亘於此方向縱深內的新牆河、汨羅江(汨水)、撈刀河、瀏陽河等構築多層陣地,加強防禦的韌性,將機動部隊控制於東側幕阜山、連雲山山地,以便側擊進攻日軍。
1941年3月17日,第九戰區制定了反擊作戰計劃。其方針是:在贛北、鄂南方面,對非主攻方面之敵,力求將其夾擊於崇仁、新淦以北,宜春、萬載、銅鼓、修水以東及修水、長壽街、梅仙以北地區,予以各個擊破;在湘北方面,「敵如以主力由楊林街、長樂街、福臨鋪道及粵漢鐵路兩側地區向長沙進犯時,則誘敵於汨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地區,反擊而殲滅之」。其指導要領主要是應用誘敵深入、反擊殲敵的戰法。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位於長沙。該次會戰前,第九戰區所轄正規部隊為3個集團軍12個軍33個師,另有若干游擊縱隊。
其部署為:第99軍、第54軍(戰區直轄)擔任漢壽、沅江、青山一帶洞庭湖湖防及湘陰、營田、歸義間湘江、汨羅江守備。
第27集團軍總司令部位於平江。其所屬:第4軍擔任磊石山、鹿角、至公田間新牆河南岸守備,並以一部佔領新牆河以北筻口、大雲山前進陣地;第58軍擔任黃岸市、九嶺、北港、賽公橋一線守備;第20軍擔任通城、鐵柱港、斗米山、楊芳林各線守備。
第30集團軍總司令部位於修水。其所屬:第78軍擔任觀音閣、潭埠之線守備;第72軍以一部守備東坑嶺、留咀橋之線,主力集結於三都南北地區。
第19集團軍總司令部位於上高。其所屬:新編第3軍擔任靖安、奉新一線守備;第74軍集結於新余、分宜地區整訓;預備第5師擔任市汊街、溫圳一線守備;江西保安縱隊擔任錦江南岸守備。第37軍(戰區直轄):集結於長樂街、瓮江、福臨鋪間地區整訓。第26軍(軍事委員會直轄)集結於金井、瀏陽、永安市一線整訓;第10軍(軍事委員會直轄)集結於衡山、淥口(株洲)地區整訓。
湘鄂贛邊區挺進軍(轄7個縱隊):主力部署於咸寧、瑞昌間地區擔任游擊。
攻擊汨水左岸地區中國軍隊的開始時間預定在9月23日,9日底前達到作戰目的。
日本
自8月中下旬起,日軍第11軍開始向湘北集結作戰兵力。主要部隊及集結位置是:第3師團:配屬4個山炮大隊,8月下旬由湖北應山附近出發,9月16日前後集結於岳陽東南的小橋圳;第4師團:配屬山炮、迫擊炮各1個大隊,8月下旬由湖北應城、安陸地區出發,9月10日前後集結於岳陽東南的新開塘附近;
第6師團:配屬2個山炮大隊、1個迫擊炮大隊,原在岳陽、崇陽擔任守備,9月中旬集結於岳陽以南的草鞋嶺附近;
第40師團:配屬1個山炮大隊,9月上旬由湖北大冶、咸寧地區西移至桃林附近集結;
早淵支隊:以第13師團4個步兵大隊、2個山炮大隊為基幹組成,8月18日由宜昌以南的紫金嶺出發,9月15日集結於岳陽以東的冷水鋪附近;
荒木支隊:以第33師團3個步兵大隊、1個山炮大隊為基幹組成,由江西安義地區出發,9月上旬集結於桃林附近;
平野支隊:以獨立混成第14旅團1個步兵大隊、1個山炮中隊為基幹組成,9月中旬由江西瑞昌移至岳陽城陵磯附近集結;
江藤支隊:以獨立混成第14旅團1個步兵大隊為基幹組成,9月中旬由江西瑞昌移至臨湘附近集結;
戰車第13聯隊:配屬2個輕裝甲車中隊,9月中旬由武漢向岳陽集結;
野戰重炮兵第14聯隊,9月中旬由武漢向岳陽附近集結;
第11軍工兵隊:以3個獨立工兵聯隊、8個架橋材料中隊為基幹組成,9月上中旬由武漢向岳陽、臨湘地區集結。
第11軍在集中後期,以一部兵力協同海軍向洞庭湖西岸的常德佯攻。為牽制中國第九戰區軍隊,令警備在南潯沿線(南昌方面)的兵團適時發動攻擊;
第11軍用於長沙方面進攻作戰的地面部隊總兵力為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個大隊,另有若干海軍及航空兵協同部隊。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9月上旬,日軍第6師團為掩護主力集結,解除渡河地帶的側後威脅,向第4軍新牆河北岸前進據點進行掃盪作戰,隨後發起全面進攻。戰役打響後,軍事委員會除將第26軍、第10軍撥歸第九戰區指揮外,又從第六戰區調第79軍、從第七戰區調暫編第2軍向第九戰區增援。
9月15日第11軍在岳陽設立司令部戰斗指揮所,並召集各部隊參謀長會議,檢查發動攻勢的准備情況。該軍9月上旬最後確定的作戰計劃要點是:①作戰目的:摧毀中國軍隊的抗戰企圖,給西部第九戰區軍隊一大打擊。②作戰方針:軍決定9月18日開始攻勢,擊敗新牆河、汨水之間的中國軍隊;接著准備自長樂街附近進入汨水下游一線發動進攻,攻擊該河左岸之中國第4軍及第99軍。在新市—栗橋(新市南約25公里)公路一線突破敵人陣地,以軍的主力將敵包圍在該公路以西湘江一帶殲滅之;另以一部(第6、第40師團)擊敗蒲塘(平江正西偏南約10公里)方面山地內之敵。 第九戰區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41年9月)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
副司令長官羅卓英、楊森、王陵基
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兼)、新編第3軍楊宏光、第183師李文彬、新編第12師張興仁、第74軍王耀武、第51師李天霞、第57師余程萬、第58師廖齡奇、預備第5師曾戛初、江西保安縱隊熊濱、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兼)、第4軍歐震、第59師張德能、第90師陳侃、第102師柏輝章、第20軍楊漢域、第133師夏炯、第134師楊幹才、暫編第54師孔荷寵、第58軍孫渡、新編第10師魯道源、新編第11師梁德奎、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兼)、第72軍韓全朴、新編第14師陳良基、新編第15師傅翼、第78軍夏首勛、新編第13師劉若弼、、新編第16師吳守權、第10軍李玉堂、第3師周慶祥、預備第10師方先覺、第190師朱岳、第26軍蕭之楚、第32師王修身、第41師丁治磐、第44師陳永、第37軍陳沛、第60師董煜、第95師羅奇、第140師李棠、第99軍傅仲芳、第92師梁漢民、第99師高魁元、第197師萬倚吾、第79軍夏楚中、第82師歐百川、第98師王甲本、暫編第6師趙季平、暫編第2軍鄒洪、暫編第7師王作華、暫編第8師張君嵩、湘鄂贛邊區挺進軍總指揮李默庵、炮兵指揮官王若卿、工兵指揮官朱煥庭。計12個軍33個師10餘萬軍隊。
日軍參戰部隊指揮系統表(1941年9月)
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
第3師團豐田房太郎、步兵第5旅團(第6、第68聯隊);步兵第29旅團(第18、第34聯隊);騎兵第3、野炮兵第3、工兵第3、輜重兵第3聯隊;第4師團北野憲造;第4步兵團(第8、第37、第61聯隊);第4聯隊(騎兵第4、野炮兵第4、工兵第4、輜重兵);第6師團神田正種;步兵第11旅團(第13、第47聯隊)步兵第36旅團(第23、第45聯隊);騎兵第6、野炮兵第6、工兵第6、輜重兵第6聯隊;第40師團天谷直次郎;第40步兵團(第234、第235、第236聯隊);騎兵第40、野炮兵第40、工兵第40、輜重兵第40聯隊;第13師團內山英太郎;步兵第103旅團(第104、第65聯隊);步兵第26旅團(第116、第58聯隊);騎兵第17大隊,山炮兵第19、工兵第13、輜重兵第13聯隊;早淵支隊支隊長為第26旅團長早淵四郎;步兵第11聯隊、步兵第58聯隊第1大隊、山炮兵第19聯隊;荒木支隊支隊長為第33步兵團長荒木正二;步兵第215聯隊、山炮兵第33聯隊第3大隊;江藤支隊支隊長為獨立混成14旅團步兵第62大隊(大隊長江藤大八);獨立步兵第62大隊;平野支隊支隊長為獨立混成第14旅團步兵第63大隊(大隊長平野儀一);獨立步兵第63大隊;戰車第13聯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屬第6師團);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配屬第3師團);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4聯隊(105毫米榴彈炮);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100毫米加農炮);高射炮第22聯隊;獨立山炮兵第51、第52大隊;迫擊炮第1、第3大隊;獨立工兵第1、第2、第3聯隊;第1飛行團(偵察3個中隊,直協1個戰隊);第3飛行團(偵察1個中隊,戰斗1個戰隊);海軍第1遣華艦隊。海軍第105水上運輸司令部。總兵力達12萬左右。

⑦ 全國各地的郵政編碼

郵政編碼如下:

安徽省 230000

北京市 100000

重慶市 400000

福建省 350000

廣東省 510000

甘肅省 730000

廣西區 530000

河南省 450000

黑龍江 150000

湖南省 410000

吉林省 130000

江蘇省 210000

遼寧省 110000

寧夏省 750000

青海省 810000

山東省 250000

山西省 030000

陝西省 710000

天津市 300000

新疆維 830000

雲南省 650000

浙江省 310000

上海市 200000

西藏省 850000

江西省 330000

四川省 610000

海南省 570200

河北省 050000

湖北省 430000

貴州省 550000

內蒙古 010000

郵政編碼是由阿拉伯數字組成的,阿拉伯數字代表了郵局傳遞郵件的特殊代碼。它是郵件分揀機的郵政通信專用代碼,是實現郵政現代化的必要工具。最終的目標是提高你的信件在傳遞過程中的速度和准確性。因此,在投遞過程中有必要寄出信件和包裹。包裝時,請務必指定郵政編碼。

為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路數字化,加快郵件投遞速度,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相繼實施了郵政編碼系統。它是衡量一個國家通信技術和郵政服務水平的標准之一。

不同國家的郵政編碼規則並不統一。郵政編碼在大多數國家或地區使用,只有少數例外。愛爾蘭、巴拿馬、牙買加和香港不使用郵政編碼,而紐西蘭在發送大量郵件時只使用郵政編碼。

(7)修水觀音閣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郵政編碼按照國家地區編碼。(時間不確定,但原理大致相同。)。

先是直轄市,後5個政府居住編碼分別是0、北京100000、上海2000000、天津300000、重慶400000,這5個編碼最初從63開始,後來改為直轄市。

然後各省、區根據地理區域,具體到所轄縣、市的個數,分配前兩個數字,再分配兩個數字。三個密碼。如果河北從05、06和07開始,遼寧從11和12開始。

例如,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遼寧省撫順市、吉林省樺甸縣11.3萬的郵政編碼是1.5萬。

對下鄉、街道辦事處等行政單位,按照本規范進行設置,但具體認定辦法仍為從左至右。前兩個可以確定省區,前四個可以確定縣市。


⑧ 千古對聯,終於集齊了

大家好,我是真游泳的貓。對聯,俗稱對對子,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堪稱千古絕對的10副對聯,千百年讓人拍案叫絕,贊不絕口。如果你喜歡對聯,趕緊用心記下來吧。

第1副對聯: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憾月常圓

這副對聯上聯其實是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一個詩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據說李賀曾經反復念叨「天若有情天亦老」,想要給這句話找一個對仗的句子,但是一直找不到意境絕妙的對句。

後來才有人對出了這個下聯,可謂是對仗工整,旗鼓相當,堪稱千古絕對了。

第2副對聯:細雨密如絲,何機可織;明霞紅似錦,無剪堪裁

這副對聯巧妙之處在於獨特的比喻。上聯把雨當成織布的絲,而下聯把紅霞比喻成錦緞,而且兩者都是天氣的情況,正是上聯的好對手,對得漂亮。

第3副對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這副對聯既是地理對,又是數字對。7里的一半是3里半,而9的一半是4.5,所以經過一半的中洞時,已經是在第5個溪的中間了。這個對聯構思巧妙,真是絕對,讓人拍案叫絕。

第4副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蜘蛛雖巧不如蠶

這副對聯還有一個故事。宋代大詩人王禹偁小時候就非常聰明,擅長對對子。在他的七歲的時候,當時的太守在宴席上出了一個上聯,但是大家對來對去,下聯都不太工整。而王禹偁就對出了「蜘蛛雖巧不如蠶」的下聯。

這個下聯最巧妙的不僅僅是對仗的工整,更主要的是表達了一種價值判斷,表達了王禹偁心中的一種信念,一種要像蠶一樣有益於家國社稷的信念,因此讓大家拍案叫絕,千年來贊不絕口,傳為美談。

第5副對聯:枝頭睨皖黃鸝,喚回午夢;樑上呢喃紫燕;說盡春愁

這副對聯用鳥聲為喚午夢,用燕語為說春愁,可謂想像獨特,有一種發現生活美的「詩人之眼」,讓人油然而生出共鳴,十分驚艷。

第6副對聯: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

這副對聯是花草景物聯,但卻巧妙的從花草的名字上大做文章。鈴兒草卻不響鈴,鼓子花卻不響鼓,可謂是運用得到,上下聯功力匹敵。

第7副對聯:二月鶯花,聲色動人耳目;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

據說這副對聯的上聯是明代王寵所出,下聯是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對句。上聯是顏色,下聯是香味,對得十分巧妙。同時這又不僅僅是景物聯,因為上下聯都點出了人的存在,可謂是物中有情了。

第8副對聯:草號相思,思岸柳眉彎腰細;花名含笑,笑石榴齒露皮班

這副對聯同樣構思巧妙,利用相思草和含笑花的名字大做文章。如果你喜歡吃石榴的話,應該對下句的「齒露皮班」不會陌生。

第9副對聯:一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三幅文成,驚破 試官之膽

這副對聯是考場上的妙對。相傳永樂年間科舉考試,考場用蠟燭來計時。在最後的廷試環節,永樂皇帝出了這個上聯考林環,而林環就這么對出了下聯,不但讓考官刮目相看,更是讓皇帝十分開心。於是林環無懸念中了狀元。

第10副對聯:冬夜燈前,夏侯氏讀春秋傳;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

這副對聯上聯用春夏秋冬,下聯用東西南北,可謂是千古絕對了。春秋傳大家都知道,但是「北西廂」可能有人會疑惑。其實古代戲曲名作西廂記在古代就是被稱為「北西廂」的。而這個對聯千百年來都讓人贊不絕口了。

⑨ 廟宇對聯大全,不同廟宇的對聯大全


6張圖片連著看

閱讀全文

與修水觀音閣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別看男生的圖片 瀏覽:241
藍色鮮花圖片大全 瀏覽:285
電腦怎麼截屏的圖片保存在哪 瀏覽:933
有文字有圖片的word圖片批量排版 瀏覽:756
意境森系少女動漫圖片 瀏覽:179
圖片文字軟體排版 瀏覽:134
男女同桌動漫圖片 瀏覽:917
美女背影早安的圖片大全 瀏覽:751
肖戰紅衣服壁紙圖片 瀏覽:965
男生剛認識的圖片 瀏覽:182
穿著黃色長裙的女孩動漫圖片 瀏覽:743
真人女生酷的圖片 瀏覽:595
七十年代的補丁衣服圖片 瀏覽:202
換古風衣服用圖片 瀏覽:617
word中如何批量調整圖片大小位置 瀏覽:671
玉米造型圖片大全 瀏覽:606
如何把蘋果手機的圖片轉到新手機 瀏覽:121
word裡面怎樣把插入的圖片變大 瀏覽:290
女性電動器具圖片大全 瀏覽:322
微信聖誕紅包封面怎麼寫圖片 瀏覽: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