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火把節選美圖片男生

火把節選美圖片男生

發布時間:2022-05-11 02:21:11

1. 這個美女是誰

那個說苗族火把節的真搞笑
圖片是彝族火把節選美比賽現場拍攝,但是她並不是2018彝族火把節選美冠軍,她自己也在微博上澄清了,還刻意說了自己的鼻子沒整是真的。火把節冠軍另有其人,
那個說苗族火把節的真搞笑
圖片是彝族火把節選美比賽現場拍攝,但是她並不是2018彝族火把節選美冠軍,她自己也在微博上澄清了,還刻意說了自己的鼻子沒整是真的。火把節冠軍另有其人,下圖拿牌匾的才是2018彝族火把節選美冠軍。
那個說苗族火把節的真搞笑
圖片是彝族火把節選美比賽現場拍攝,但是她並不是2018彝族火把節選美冠軍,她自己也在微博上澄清了,還刻意說了自己的鼻子沒整是真的。火把節冠軍另有其人,她的微博@Leah宥子南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2. 火把節的慶祝活動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游戲。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們唱歌、跳舞、捉迷藏做游戲。人們在大敞壩上燒起一堆篝火,做各種游戲時,上下輩之間的拘謹在這節日的氣氛中盪然無存。俗話說,火把節是玩的節日,過節三天沒玩錯的說法。就連那些剛接來婆家過第一個火把節的新媳婦(涼山彝人新婚夫婦成家一般都從火把節開始坐鍋。)也用披氈半掩著臉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後看熱鬧來了。
人們狂歡到一彎弦月升上東山時才回家歇息。姑娘們激動得索性不睡,你幫我我幫你地幫著收拾打扮。准備第二天的穿著打扮,並准備干糧、肉食、水果等東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過節之地。
節日那天,寨里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豎立若干火把,准備活動使用。同時在村寨附近選擇一塊開闊地,在地中央豎立一根長10~20米的青松,青松頂端橫放一根掛滿紅色紙花的木棒,緣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個寶塔形大火炬,作為活動場所。傍晚,節日活動的主持人率領鑼鼓隊敲鑼打鼓,寨中各家聞聽鑼鼓聲即出門點燃火把,男女老少舉著火把向活動場所匯集。
人們到齊之後,主持人一聲號令,大家舉火把向寶塔形火炬奔去,將其點燃。一時火光沖天,歡聲四起,大家各舉小火把圍著大火炬,跳起「豐收舞」,唱起豐收歌,載歌載舞,熱情奔放。歌舞結束,各家各戶的人們舉著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舉行火把遊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邊地角,以此表達消滅害蟲,祝祈風調雨順,確保五穀豐收,人丁平安,六畜興旺的心願。織金彝族的火把節,以三塘鎮松樹坪的節日活動場面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參加。活動場所還立有序碑,記述這里火把節的形成與延續。
接點火種
據傳,農歷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鶴慶西山片的白、彝族群眾,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是日,人們在「打歌」場中心豎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著堆堆乾柴。火把正前方栽著一截經認真挑選、乾燥易燃的樹樁作為太陽的象徵。太陽冒山之際,早已匯聚在場子中的人們,各拿一根精選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陽」上「鑽」木取火。不管誰「鑽」出了火星,眾人便蜂擁而上,用早已准備好的草絨、干樹枝葉「接」點火種。並想法把火種移到柴堆上,把柴堆點燃。隨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從火堆上點燃火種,帶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點燃,稱之種「太陽」。太陽落山後,人們全匯聚到「打歌」場,在白日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大火把。隨之,環火把、火堆「打歌」,歌頌火給人的幸福。
耍火活動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繫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徵「紅花火樹如炬燃」。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並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舞火唱種
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一個熱區,物產富庶。據傳,這里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後代。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共同開墾出來的。並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穀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到這一天,後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勞動生產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另有一番風味。
運動項目
鬥牛:一聲洪亮的牛角號響起,兩頭公牛怒目圓睜,相向而來,一聲低吼,兩對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觀眾吶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勵,犟性大發,時而邊疆猛攻,時而力敵相峙,時而血花飛濺,時而伺機反攻。勝利的牛頭頸披紅戴花,由主人牽著繞場一周,由此身價倍增。
摔跤:摔跤活動在彝族很盛行,分絆腳和不絆腳兩種,以摔倒為輸;不同村寨推選最強壯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進行比賽,獲勝者除了獲頒獎品外,他們自己的村寨還另以酒、羊、牛等美食來慶祝和鼓勵。此外,還有精彩的射箭比賽,而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艷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
選美
彝族人世代愛美,追求美,「選美」自古以來一直是彝族傳統火把節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動內容。它不同於當今世界集商業性與藝術性於一身的「選美」活動。已延續上千年的彝族傳統民間「選美」活動要求十分嚴格,美麗的彝家姑娘盛裝打扮,手持黃傘,圍著草坪上的火堆緩緩舞步表演「朵樂荷」,評委們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的評選既挑剔又自然,既要看姑娘的身材容貌,又要看她們的穿著打扮;還要看她們平時對待父母長輩的孝順之心;更重要的是根據她們平時的道德品行和勤勞聲譽來判斷。為了賦予彝族火把節「選美」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氣息,使這項活動既有傳統性又有時代性,2004年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選美」活動,為了調動觀眾參與,專門設立了最美的觀眾獎,使八方來客也能在場上一展自己風采。同時,不僅有專家評委選出的美女、美男,在場的觀眾也有機會投上一票,讓鮮花成為觀眾的代言人,選出自己最喜愛的美女和美男。
篝火晚會
夜幕低垂,人們吃著烤肉,然後以松枝點燃火焰,手舉火把圍繞跑一圈,祈禱消除蟲災病害,祈求豐收連年。熱情沸騰的群眾,將火把圍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跳起「大三弦」舞。
火把節也是少男少女點燃愛苗、傳達情意的好時機,姑娘們穿著自己縫制的衣裳展示靈巧的手藝,小夥子在種種比賽和表演中博得姑娘們的芳心及微笑。
到了此時此刻,他們都找到意屬的心上人,根據習俗男方可以搶奪女方身上的信物,作為定情之物;他們也借著通宵歡歌狂舞,互相表達愛意。

3. 火把節是什麼一回事

火把節,又稱星回節,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彝、白、僳僳、納西、哈尼、拉祜等彝語支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並以熱烈隆重而聞名中外。過節的時間因民族和地區稍有差異,多數自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起舉行,節期至少三天,亦有長達七天乃至半月的。節日期間,家家宰雞殺牲吃「坨坨肉」,品嘗新蕎,並有鬥牛、斗羊、摔跤、賽馬、歌舞等娛樂活動。入夜,各家各戶燃起預先紮好的松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門樓上,然後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崗田間,以火照田,舞火為嬉。頃刻間,蜿蜒的山崗上條條「火龍」上下騰躍,星花飛濺,元代詩人文璋甫曾賦一絕寫照此景:「雲披紅日恰含山,烈炬參差競征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足見氣勢之壯觀。嬉火時最有情趣的活動是「潑火」:人們用左手執著一束燃燒的火把,右手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把摻著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對方的火把上潑撒,只聽到「嘭」地一聲,一團金星耀眼的火焰騰起,煞是好看,其義類同傣族的「潑水」祝福。然後,眾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寬闊地帶,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達旦……

歡樂而獨特的火把節究竟是怎麼來的?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講法。

雲南彝族傳說,從前彝族有個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熱阿比,惹怒了天菩薩。為了懲罰他,天菩薩派出大批蝗蟲、螟蛾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八於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率眾點火燒蟲。從此人們定這天為火把節。

雲南白族傳說,唐時,南詔王皮邏閣欲吞並其他五詔,命人建造一座易燃的松明樓,然後邀請其他五位詔主到此聚會。鄧賧詔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勸阻無效,便把一隻鐵鐲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會的詔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趕到時,松明樓只剩一堆廢墟。民眾從四方趕來,點燃火把,幫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尋找丈夫,終於發現一具套有鐵手鐲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憤萬分,抱著丈夫的屍骨縱身跳人洱海。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後人們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對慈善夫人的敬仰與懷念。

雲南拉祜族傳說,從前有個惡人,專吃人的眼睛。一位善人知道後,每天找田螺給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善人沒找到田螺,便買了一隻羊,給它安上一對蜂蠟做的角,點燃以後,讓它去山上喂惡人。羊在山上跑,兩只蠟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惡人以為到處是火,忙躲進一個岩洞,並用一塊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一久,惡人無力搬掉石板,最後被岩洞里冒出的水淹死。從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高舉火把,以示慶賀。

明清時期的雲南史籍和志書上,亦有關於火把節來歷的種種記載。《記古滇說》、《滇史略》等對白族火把節的說法,多稱起源於唐開元十八年(730)皮邏閣陷害五詔詔主故事,與前述民間傳說基本一致。《萬曆雲南通記》則稱:西漢元封(前110-前105)年間,漢將郭世忠為達到霸佔大理酋長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應於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許她祭奠亡夫,焚毀原夫給她的衣服,再換上郭世忠所給的衣服。在郭答應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撲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聚會,憑吊阿曼。《滇系·雜載》則說:「火把節即星回節,六月廿五日,農民持炬照耀田間以祈年」,並謂節日的來歷與諸葛亮南征有關,「武侯征南,於是日擒孟獲,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設庭燎以迎之」雲雲。

現代學者對火把節起源及其文化性質,也有各種見解。

第一種意見認為,彝族傳說中對火把節來歷的闡釋,應當是各種傳說中形態最古老的一種,表明了該節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祝願農作物免遭天災蟲災和祈獲豐收,是其中心意旨。所以火把節應認作為西南地區最有影響的農事節日。

第二種意見認為,通觀火把節的全部內容,特別是宰雞殺牲時的繁復儀式,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還有燃炬於門前、照炬於田間等活動,義近古代漢人的驅鬼逐疫的「大儺」操作,明顯表現出原始巫術的殘留痕跡,可見它是一個沿襲已久的、由原始的神祀信仰轉化而來的公眾性慶典,其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而撲滅「天蟲」、祈獲豐收等傳說則是在農業經濟穩定與發展後的追加。

第三種意見認為火把節其實就是彝族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十月太陽歷的年節。這種歷法把一年分為十個時段(月),每個時段固定為三十六天,十個時段共三百六十天,餘下不屬於任何時段的五至六天作為年節。年節又分「小年」、「大年」;過完五個時段後過「小年」,過完十個時段後過「大年」,大年、小年各過三天。其確定年節的依據,或是對太陽運行的觀察,即測定夏至與冬至;或是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斗柄繞天一周便是一年。當夏季斗柄正上指時,正值大暑(時當夏歷六月);當冬季斗柄正下指時,正值大寒(時當夏歷臘月),大小年節便安排在這兩個時間前後,這就是所謂「星回節」的語源。故火把節的本原,就是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過小年,因其燃火持炬的慶祝年節的形式給人印象特別深,所以又有了「火把節」的叫法。火把節亦名星回節的記載,前引《滇系·雜載》中已有,清《祿勸縣志》講得更明確:「六月二十四、五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以此為度歲之日,猶如漢人之星回於天而除夕也。」此外,在其他古代文獻中,也有既稱臘月十六為星回節、又稱六月廿四為星回節的記述,足證彝族社會確實存在過一年中有冬夏兩個星回節。簡言之,該節日是十月太陽歷法的產物,所謂火把節或星回節都是漢人的表述,但前者反映了它的風情特徵,後者才揭示了它的實質所在。至於白、僳僳、納西、哈尼等族也過此節日,那是因為這些民族與彝族同為古氐羌的遺裔,又長期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社區文化環境內相互影響的緣故。

第四種意見認為,火把節應是遠古時代初民的火崇拜觀念的殘存,而其直接線索就是楚人對火神的祭祀。楚人素以日神的遠裔、火神的嫡嗣自居,在他們的歲時節日方面有很多對日神和火神的虔誠崇奉與祭祀活動,其中包括夏歷六月祭祀大火神祝融和小火神灶神的隆重慶典。秦滅楚後,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漸次分化派生出三個節日,即火把節、伏日節慶和六月六節,其中尤以火把節對原來節日的質素之繼承和弘揚最為集中、顯著。如湘西白族的火把節,又叫星回節,桑植地區白語的「星回」,直譯為「接新火」,意譯為「新火節」,不僅在節日名稱上保存了火崇拜觀念和祭火神意識的殘余,而且節日中的諸種民俗活動如祭火把、跳火把、火把遊行等,與先秦時代楚人夏歷六月的祭火神慶典一脈相承(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

4. 火把節是怎樣的一個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圖片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5. 火把節是怎麼樣的

彝族節日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盛夏,當大涼山綠草如茵,蕎子花紅遍的時候,四川彝族地區一年一度的盛大「火把節」就來到了。時間一般在農歷的6月24日到26日這三天。有時也略有提前或推後,這要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長輩按照古老的記時歷法來確定。「火把節」對彝族同胞來說,如同漢族的春節一樣,特別隆重。彝族人有句諺語:「火把節沒有看錯了的,彝族年沒有過錯了的」。其所以在彝族人心目如此重要,是因為有個古老的神話傳說:「火把」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園,帶來了彝族地區的年年豐收。如今的「火把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濃郁的地域民俗風情。火把節的內容一般有:鬥牛、斗羊、斗雞、選美、賽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達體舞)、對歌、火把遊行等等活動。點火把,是火把節里最隆重的一項活動。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從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曬干紮成火把。一家有二個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個孩子三把,父親一把。火把節頭一天傍晚,父親在自己的火塘為長子或長女點燃火把後,讓其帶出家門,為等候在壩子上的弟妹們點火。然後,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體到其它賽子可以看得見的山坡上去,比賽哪個寨子最先點燃火把。各村寨有約定俗成的草場、壩子,那裡有堆碼好的一堆堆柴禾,人們點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遊行後就來到這里,點燃篝火,舉著火把,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飲酒……盡情歡樂,通宵達旦。遠遠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閃爍,笑聲、歌聲、鼓點聲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詩人文璋甫詩所描繪:「雲披紅日怡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如此三天,夜夜如此。

6. 涼山彝族火把節用圖畫怎麼表現出來

先去觀看涼山彝族火把節,仔細觀察,多多拍照 ,選一些精美的照片,拿回家沖洗出來,然後固定好,拿出紙筆啊。對著照片臨摹下來就好了,然後慢慢畫出照片上的內容就好了,然後加一點自己的想像。

7. 火把節的資料

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火把節簡介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圖片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

8. 網路上瘋傳的火把節,是哪些民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主要盛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區的一種特大型的節日。 主要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民族的悠久而傳統的節日。火把節對於這幾個民族而言就像是我們漢族的春節一樣盛大而又隆重。也是他們最富有民族特性的節日。

火把節是一個神聖的節日對於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民族。

閱讀全文

與火把節選美圖片男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生方向圖片大全 瀏覽:579
圖片姐弟5人哪位是男生 瀏覽:969
層次初戀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569
嗓子啞了圖片大全 瀏覽:968
越獄的可愛圖片 瀏覽:60
別看男生的圖片 瀏覽:241
藍色鮮花圖片大全 瀏覽:285
電腦怎麼截屏的圖片保存在哪 瀏覽:933
有文字有圖片的word圖片批量排版 瀏覽:756
意境森系少女動漫圖片 瀏覽:179
圖片文字軟體排版 瀏覽:134
男女同桌動漫圖片 瀏覽:917
美女背影早安的圖片大全 瀏覽:751
肖戰紅衣服壁紙圖片 瀏覽:965
男生剛認識的圖片 瀏覽:182
穿著黃色長裙的女孩動漫圖片 瀏覽:743
真人女生酷的圖片 瀏覽:595
七十年代的補丁衣服圖片 瀏覽:202
換古風衣服用圖片 瀏覽:617
word中如何批量調整圖片大小位置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