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江堰的特點是什麼
都江堰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點。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以此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點。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
㈡ 都江堰圖片
都江堰圖片: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㈢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的景點
1、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2、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
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3、卧鐵
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准,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志。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准,後來演變為卧鐵。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復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
㈣ 都江堰有哪些看點
都江堰市(Dujiangyan City)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距成都市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上 ,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大主體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的,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變為「天府之國」。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都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景點。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數據)。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公里,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青城山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2000年11月,青城山與都江堰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青城山基本信息
門票:成人票:90元 兒童票:45元
開放時間:8:00 - 17:00
聯系信息: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南
最佳旅遊時間:11月,10月
自然風光:[山]
人文景觀:[宗教場所]
旅遊喜好:[登山]
國家認證:[5A] [世界文化遺產
主要建築∶ ●建福宮 ●天然圖畫 ●老君閣 ●園明宮 ●上清宮 ●天師洞
青城山景區門票價格
游覽門票前山90元∕人,後山20元∕人
前山索道單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後山金驪索道單程30元/人,往返55元/人
後山白雲索道:上行35元/人,下行30元/人,往返60元/人
前山月城湖船票5元/人
後山翠映湖船票2元/人
後山白雲萬佛洞門票5元/人
後山水晶溶洞門票10元/人
青城山前山半票價格:45元/人 半票購買對象:(1、身高1.1-1.4米之間的兒童;2、6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憑本人有效證件;3、教師在每年7-8月份和教師節當天憑本人有效證件。4、學生證、軍官證)
游覽線路
步行游覽(前山):景區大門——怡樂窩——天然圖畫坊——天師洞——祖師殿——朝陽洞——上清宮——老君閣(青城第一峰)——圓明宮——玉清宮——月城湖(渡湖)——建福宮
索道游覽(前山):景區大門——怡樂窩——月城湖(渡湖)——索道——上清宮——老君閣(青城第一峰)——朝陽洞——祖師殿——天師洞——天然圖畫坊——怡樂窩——景區大門——建福宮
㈤ 都江堰有哪些好玩的
都江堰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景點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1、秦堰樓:秦堰樓原為觀景台,站在秦堰樓上憑欄遠眺都江堰全景,魚嘴分水堤、飛沙堰、離堆、玉壘關、松茂古道、安瀾索橋等盡收眼底;
㈥ 都江堰有啥小眾好玩的嗎
01| 都江堰、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這是都江堰市最出名的2個景點,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主要是觀光、後山主要是登山。
景點地址:都江堰市玉堂鎮境內
出行時間:建議2天遊玩
㈦ 都江堰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都江堰好玩和必去的景點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二王廟、伏龍觀。
1、魚嘴分水堤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涌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水。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5、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
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㈧ 求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圖和動畫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示意圖: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首先,李冰父子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2、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3、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拓展資料
都江堰水利管理
1、都江堰水利調度中心
都江堰建成後,歷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建國後,都江堰延伸擴建迅速發展,已成為水資源多功能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都江堰的組織建設。
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處;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處更名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廳都江堰管理處;1955年又更名為四川省水利廳都江堰管理處;1958年再次更名為都江堰管理處;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處,同年12月13日,經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現管理局內設辦公室、人事勞動教育處、供水經營處、工業用水處、工程建設管理處、科技處、財務與經濟管理處、水政處、監察審計處、黨委辦公室、多種經營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勘察設計院、後勤服務中心、接待處、工會、渠首管理處等17個處、室。
2、歲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並「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此後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制定了施行至今的歲修制度。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沖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准,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岩壁上的水則相齊為准。明代以來使用卧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志,現存三根一丈長的卧鐵,位於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於明萬曆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㈨ 介紹一下都江堰的具體構造
都江堰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同時,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遊人,其中不少水利專家,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順山勢逐級長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初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現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在玉壘山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等。二王廟前岷江上的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
㈩ 成都有哪些著名景點
成都最有名的景點,有都江堰、青城山、杜甫草堂、武侯祠、西嶺雪山、錦里、大邑劉氏庄園……其中,都江堰是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這里為大家盤點成都十大著名旅遊景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
2青城山風景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國首批公布的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距成都市區68公里,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環繞,狀若城廓;林深樹密,四季常綠;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景區大門前坐索道上觀音閣,再上山是上清宮,老君閣,觀音閣下走是景區外有圓明宮(圓明宮道家辟穀養生研修院,白雲觀,玉清宮景區,但圓明宮、白雲觀、玉清宮都不是在景區內。
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草堂佔地面積近300畝,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慶十六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遊客量達百萬餘人次。
4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成都武侯祠是西晉末年為紀念諸葛亮而建;初與蜀國先主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於昭烈廟,故大門橫額書「漢昭烈廟」;後來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並入漢昭烈廟;1961年,博物館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年,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它是中國唯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5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大邑縣西部邊緣。2010年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景區距縣城55公里,距成都100公里,於1985年開始科學考察和可行性開發論證,1986年底正式對外開放。於1989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是一個以高山自然風光為特色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地處邛崍山脈中段,屬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和成都平原過渡地帶。
6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歷史遺跡區、錦里民俗區、西區)的一部分,佔地3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傳說中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現在,錦里佔地3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遊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
7大邑劉氏庄園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金桂街15號,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之一。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10月;1958年正式籌建大邑地主庄同陳列館;1997年初,「大邑地主庄園陳列館」正式更名為「大邑劉氏庄園博物館」。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8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中國政府實施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遷地保護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我國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貓科研繁育、保護教育、教育旅遊、熊貓文化建設為一體的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機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動物園飼養、救治、繁育大熊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邛崍山系冷箭竹開花枯死,一部份大熊貓因缺食飢餓而被救護集中到成都動物園。
9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里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將「胡同」改為「巷子」。寬窄巷子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先後獲2009年「中國特色商業步行街」、四川省歷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稱號。
10黃龍溪風景區位於成都市雙流區,全鎮幅員面積達50.4平方公里,人口約2.8萬人。經過改造的黃龍溪古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中國環境優美鄉鎮」、「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擁有1700多年的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歷來就是重要的軍事重鎮。素有「影視城」、「中國好萊塢」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