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江南長江的背景
1949年初,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國名黨精銳部隊,損失殆盡,長江以北地區,全部解放,解放戰爭勝利指日可待。
國民黨為了維持自身腐朽統治,負隅頑抗,在長江一代大肆部署兵力,構築了著名的長江防線,企圖劃江而治。
在此情況下,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洞察國民黨陰謀,提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口號,命令華東野戰軍粟裕積極謀劃渡江戰役,准備好一舉突破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新中國。
1949年4月20號,在和談無望的情況下,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於該4月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
(1)靖江百景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渡江戰役總前委決定,將已在安徽安慶至江蘇張黃港地段沿江北岸展開的第二、第三野戰軍各部隊,以奪取南京為中心,分別組成東、中、西三個突擊集團。
東集團,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集團,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集團,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1949年4月20日晚11時,中集團總指揮譚震林下令渡江。轉瞬間,上千隻木船直沖對岸。僅一個晚上,中集團30萬大軍便在裕溪口至樅陽鎮段20餘公里的戰線上,以銳不可擋之勢,渡過了長江。
就在東集團做好了渡江的最後准備之時,發生了「紫石英」號事件。4艘英艦與正在渡江的人民解放軍對峙。一場激戰後,受傷的3艘英艦被迫逃往上海,「紫石英」號擱淺,被我軍俘獲。4月21日,東集團發起沖擊。
21日16時,西集團近千門大炮發出的強大炮火,鋪天蓋地射到南岸國民黨軍陣地。18時30分,西集團幾十萬大軍爭入激流,直沖對岸。至23日,三大野戰軍主力全部渡過長江。
「渡江戰役的關鍵,就是中、東兩路大軍渡江後,迅速東西對進,對南京、鎮江、蕪湖之敵進行鉗形合圍。」而以第二野戰軍為主的西路渡江大軍,則要像一支楔子楔進蔣系和桂系部隊防守的結合部,切斷湯恩伯和白崇禧兩大集團的聯系。
2. 明朝皇帝朱棣妃子名字及身份背景
朱棣妃16人
《凋落的紅顏——中國後妃列傳》之三十九
一、 初入皇家
朱元璋的發妻馬皇後謚「孝慈」,她也確實是一位出眾的皇後,並且得到了眾多兒女的一致敬愛。而《明史》中更明確地寫道,她與自己的一位兒媳婦也有情同母女的感情。
史書所說的這位兒媳婦,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結發妻子徐皇後。
徐皇後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據說她自幼文靜好讀書,聲名遠播,朱元璋因此親自召見徐達,當面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親:「朕與愛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契兒女結姻。聽說愛卿有個好女兒,愛卿肯不肯將她嫁與朕的兒子朱棣?」
徐達一聽皇帝竟有如此美意,頓時心花怒放,當即「頓首謝」,應允了這樁婚事。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十五歲的徐氏頭戴九翚四鳳冠,身著青質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禮之後正式成為十七歲的燕王朱棣嫡妃。從此開始了她尊貴而不平靜的一生。
做為一位皇帝的結發妻子,史書對徐皇後的描述盡管不算少,但多是官樣文章。不過點滴間也仍然能讓我們看出她與朱棣伉儷情深,與婆母馬皇後情同母女。
帝王家族雖然少見真情,但也史不絕書。夫妻情長婆媳誼重都不足不奇。只是當我們遍檢書史,卻不得不嘆息,生在亂世長於富貴的徐皇後與丈夫朱棣的情誼,實在是來之不易,洪武九年那位小小親王妃向丈夫盈盈四拜的場景,連起了幾個家族橫亘數十年的恩怨情仇。
二、 未來皇後的姨母一家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馬皇後善良慈祥,然而馬皇後的善良並沒有得到所有受惠者的回報。這其中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或者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另一類代表人物)
朱守謙對馬皇後的恩將仇報說來話長。由於他的身份特殊,又與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後有極深淵源,我們必須詳細敘說。
朱守謙的父親,就是朱元璋唯一的親侄兒朱文正,即朱元璋死於瘟疫的大哥朱興隆之子。朱元璋當初奉郭子興之命第一次前往家鄉招兵之際,就特意去找到了自己當年帶著兒女回娘家的寡嫂王氏,以及同樣守寡的堂嫂田氏,將她們母子都帶回濠州城和自己一起生活。兩位守寡多年的嫂嫂操行很好,朱元璋對她們非常敬重,後來不但封王氏為南昌王妃,田氏為蒙城王妃,還破格封侄子侄孫為親王,侄女們為公主(王氏之女封福成公主,嫁福州衛指揮使王克恭;田氏之女封慶陽公主,嫁淮安衛指揮使黃琛),直到朱元璋去世後,其孫建文帝才把這一破格的冊封降為郡王及郡主。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與馬氏對朱文正一直愛撫有加。朱文正來到朱元璋身邊的時候,朱元璋夫婦還沒能生下兒女(長子朱標生於兩年後即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455),對於朱文正這么個朱家長房長孫獨苗苗格外看重,朱文正當時已有十餘歲,儼然已可做叔父的助手,而在隨後的戰爭年月里,朱文正也確實表現得格外出眾,逐漸成為叔父最為得力信任的親信之一。在朱元璋征「漢國皇帝」陳友諒的戰役中,他率部在南昌城下拖住了陳友諒八十多天,立下了決定性的大功。因此,初立吳國時的朱元璋以軍功封朱文正為從一品大都督,鎮守江西,府治洪都(今南昌市)。
然而朱文正雖然統兵有方,性格卻極其暴虐荒淫。鎮守江西時他派心腹衛可達(一作衛達可)四處搶掠民女淫樂,又因害怕走漏風聲觸怒叔父叔母,將這些無辜女子一一殺死滅口。
江西按察使李飲冰聞訊大怒,誓要為治下小民討個公道,遂想方設法搜集朱文正更多的罪證。
李飲冰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原來,早在建立吳國分封功臣的時候,朱元璋曾經問過朱文正,想要做什麼官,想得到怎樣的爵位?
朱文正自認軍功蓋世又是朱家長房長孫,不用開口也肯定能得到第一等封賞,何必多說顯得自己小家子氣呢?他做假做謙讓以討叔父歡心,答道:「雖然我功勞很大,可您如果把最好的位置留給我的話,只怕會使外姓屬下有甚麼不滿,不利於您繼續成就大業。先不要著急,等到一統天下,我這個親侄兒還怕沒有富貴嗎?」
朱元璋此時還僅僅是個「吳國」之帝,元王朝也沒真正推翻,正是非常需要收買人心的時候,聽朱文正這么一說,認為侄兒懂事之至,頓時心花怒放,立即將最頂級的空缺優先分配給了外姓功臣。
這一安排大出朱文正的預料,他沒料到叔父竟將自己的話當了真,於是滿腹怨氣地來到江西上任。到任之後他越想越氣:你不給我封王封爵,我自己來!於是他在自己的床榻用具上乃至夫妻倆的服飾上都統統弄上了龍鳳圖案,不但在府第里儼然王爺之尊,還違規佔了大量民田蓄了大批奴婢。
李飲冰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了這些之後,馬上狠狠地向上奏了一本,向朱元璋告發朱文正的這些罪狀。朱元璋大怒,一面派人將朱文正狠狠斥責一頓,一面打算跟進懲罰。
朱文正異常恐慌,於是乾脆孤注一擲,打算與叔父的另一死敵、在江南稱「吳王」的張士誠聯合(張士誠稱吳王在公元1363年九月,為示區別,史書將張士誠稱為「東吳」,朱元璋稱「西吳」)。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從朱元璋對他起了疑心的那一刻起,他的身邊就有了朱元璋的眼線。正當他做著各項准備的時候,朱元璋突然從天而降,帶著大隊人馬抓了他一個現行,大罵道:「你小子到底想干什麼?」
雖然是人贓並獲,但看在死去兄長的面子上,朱元璋沒有將朱文正當眾殺掉,而是免官安置桐城。
然而到桐城沒多久,朱文正就神秘地死去了。他是怎麼死的,史書上的記載晦澀掩蔽。但是一個正當盛年,並且曾身經百戰的男人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自然死去的。因此唯一的解釋就是朱元璋終於還是殺了這個作惡又背逆的侄子。
朱文正的嫡妻謝氏不久也死去了。也許是嚇死的,也許是自盡的,但更大的可能是因為她和丈夫一起穿用了違制的龍鳳錦衣,也被朱元璋處死了。
朱文正夫婦死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小名鐵柱的朱煒才剛剛四歲。朱元璋雖然殺了侄兒夫婦,卻收養了他們的兒子。現在這個乳臭小兒是朱家長房唯一的傳人了,朱元璋希望自己能把這個小男孩調教得乖巧懂事,不要斷了苦命兄長的香火。因此他親自為朱煒改了一個意義很深的名字:朱守謙。
朱文正夫婦是被處死的另一個佐證,是朱元璋收養朱守謙時的一席話。面對那個雖然年幼無知,卻對自己萬分畏懼的小小孩童,朱元璋很是傷感,遂撫著他的頭安慰道:「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父親落得那般下場,是因為他屢教不改,令我太過失望。你只要做個好孩子,我絕不會把你父親的罪過牽連到你身上的。」——「兒無恐,爾父倍訓教,貽我憂,我終不以爾父故廢爾。」
朱元璋果然說到做到。當朱守謙長大之後,大明王朝在洪武三年分封的第一批王爺中,除了朱元璋自己親生的九個兒子(朱樉為秦王,朱?為晉王,朱棣為燕王,朱橚為吳王,朱楨為楚王,朱榑為齊王,朱梓為潭王,朱杞為趙王,朱檀為魯王)之外,另一位王爺就是朱守謙了,他被封為靖江王。
初封的時候,朱守謙做為侄孫,雖然被破格封為親王,不過得到的待遇是「祿視郡王,官屬親王之半」。不過朱元璋對他仍然寄予了厚望:「稽古帝王撫有方夏,必茂建親支,所以敦族固本,其來尚矣。朕以布衣,遭時弗靖,躬歷行伍,秉運開基,艱難有年,遂成丕(王)業。是皆天地眷佑、祖宗積德之由。今朕既為天子,追念吾兄,以爾守謙,兄之孫也,俾王靖江,以鎮廣海之域。於戲!爾其思予創業之難,謹爾受封之制,毋忘訓言,益修厥身,永為國家藩輔,尚慎戒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八月,朱元璋為十四歲的朱守謙選定了廣西都指揮使徐成的女兒為嫡妃(這位靖江王妃的姓氏值得再次注意)。完婚後的朱守謙便算是成年,可以「就藩」去自己的封國了。
朱守謙將自己的封地和叔叔們的比較了一番之後,不禁嗒然若喪:諸王要去的是西安、長沙、太原……這些地方怎麼說都比自己要去的那個桂林要繁華富饒得多了,叔祖父口口聲聲說要厚待自己,可這算是怎麼回事。於是,朱守謙很不情願,在南京城裡拖拖拉拉不肯離開。
朱元璋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是隆重的封王典禮已經舉行,何況桂林是邊陲軍事要地,一定得有王爺坐鎮,他不打算改變主意。最終,在朱守謙的軟磨硬泡下,馬皇後為了安慰自己一手帶大的侄孫兒,在丈夫的面前竭力打圓場,終於使朱元璋同意增加靖江王的待遇。於是,朱守謙本應為銀質的靖江王冊印改成了親王規格的金印金冊,俸祿也隨之上漲。官屬儀仗則達到了皇太子的規格。在所有就藩的王爺中,他的出發隊伍是最浩盪神氣的。(可以想像,馬皇後花了多大的精神,才把自己的兒子們都一一說服)。朱守謙在叔祖母的百般寬慰下,總算是「勉為其難」地就藩去了。
可惜的是,到任以後的朱守謙並沒有遵守自己對馬皇後許下的承諾,才不過三年的功夫,他就惹得兩廣地方的官員百姓們一片嗟嘆怨恨聲。朱元璋遂先將其召回南京管教,又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皇城。七年後他覺得侄孫兒態度有所改變,便重新恢復他的王爵,派他去雲南當王,給予他的待遇也維持了自己當初應允妻子而給予的那些。誰知道朱守謙很快就故態復萌。最過分的是洪武二十五年,當太子朱標早逝之後,他不但不悲傷叔叔的早逝,反而自鳴得意地宣稱:「如今國中沒有太子, 皇太孫朱允炆是個無知小兒, 又身有殘疾。而我是朱家長房長孫, 既年長, 又享有太子的一切待遇, 如今我就是太子了。」
這番話的後果當然可想而知。朱元璋聽說侄孫竟如此歪曲亡妻的好意,對亡妻子孫如此沒有家人情誼,當即勃然大怒。於是朱文正的歷史再次重演:就在這一年,朱守謙被「錮之京師」,隨後便「卒」了。而他的長子朱贊儀則被朱元璋給收養了。
這一回朱元璋吸取了教訓,對朱贊儀的管教非常嚴格。洪武三十年,剛剛十五歲的朱贊儀便隨著十三位叔祖父(朱元璋之子: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秦十三王)一起長途游歷(自湘、楚入蜀,歷陝西,抵河南、山西、北平,東至大寧、遼陽,還自山東),不但在路途中增進彼此家人情誼,更廣覽山川,飽經勞苦。於是,朱贊儀在史書上留下了「恭慎好學」的美名。只是等到他恢復父親爵封的時候,桂林靖江王府的待遇被降到了「旁支郡王」的水平。
朱守謙父子的人生因果,就這樣結束,看起來是很尋常的皇族恩怨。然而他們卻與成祖朱棣夫婦有著一層非比尋常的關系——朱文正的嫡妻謝氏,即朱守謙的生母,她與明成祖朱棣的嫡妻徐皇後之母是親生姐妹,都是朱元璋稱吳王時的將領謝再興的女兒。
算一算年齡,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朱守謙生於至正二十一年,而徐皇後則生於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說,在這三年間先後出生的三人中,朱守謙與徐皇後是表兄妹,卻得管表妹夫朱棣叫叔父。徐氏在做女孩兒的時候,若不是跟規矩稱朱棣為燕王,就是跟著表兄一起管他叫叔叔,而如今她與朱棣卻成了夫妻。
三、 未來皇後的外祖父
既然說到了徐皇後的母親謝氏,就不得不說謝氏與徐達的婚姻,以及謝氏的父親,也就是徐皇後的外祖父謝再興了。
謝再興是朱元璋在淮西時的舊將,在紅巾軍中作戰非常勇猛,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他有兩個漂亮聰明的女兒,被很多人所傾慕。只是謝再興擇婿甚苛,女兒的婚事一直沒有定下來。傾慕大小謝氏的人中有兩位身份非同尋常,乃是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得力的猛將徐達。朱文正倒也罷了,徐達卻是早已娶妻(在民間傳說中,徐達的這位糟糠之妻因為大嘴巴亂說話,後來被處死了),因此盡管他各方面條件都不錯,謝再興也不情願把女兒嫁給他。
對這些情況,朱元璋都心中有數,他決定「成人之美」。
由於元末時群雄割據,甚麼「吳王」「漢王」滿世界都是,因此為了控制在外的將士不敢叛變,朱元璋很早就定下了將士家眷不得隨軍的規矩(這規矩後來還惹出了麻煩,將領邵榮因長年征戰不能與妻兒團聚,覺得自己與朱元璋同為小明王部屬,不甘受他的轄制,惱恨之下竟打算暗殺朱元璋,結果事敗被殺)。總之,朱元璋趁著謝再興兄弟父子都出鎮在外的機會,硬是自作主張地把大謝氏嫁給了朱文正,小謝氏配給了徐達。謝再興的惱怒可想而知,只是得知消息時生米已煮成了熟飯,自己又剛剛犯了錯,只能暗中切齒。
謝再興犯的錯說起來很簡單:他當時鎮守諸暨,派了兩個部屬去杭州做買賣。此事不久被朱元璋發現。當時的杭州還是張士誠的地盤,朱元璋認為有私斂財物以及走漏軍機的嫌疑,不但立即把兩人抓起殺了,還把兩人的腦袋掛在謝再興辦公的場所。隨後又讓李夢庚去做「參軍」,謝再興凡事都得聽這位參軍的節制。
李夢庚與知州欒鳳眼見朱元璋如此不給謝再興這個「親家」面子,也就仗勢欺人,聯成一氣,對謝再興很不恭敬,處處與他為難。謝再興是個武人,與兩人的關系也越來越僵。
事情很快就達到高潮:就在謝再興整備軍事,要與張士誠決一死戰的時候,身為文官本應輔助他的知州欒鳳因為一點小事,竟然敢把謝再興捆起來訓斥。
結果,謝再興終於忍耐不住,決定另找高枝。
就在朱元璋與張士誠之間的戰事千均一發之際,朱元璋一方的重要將領謝再興領兵反叛,殺了欒鳳夫婦,擒了李夢庚,投降張士誠。
雖然他在隨後的戰事中朱元璋一方接連取勝,並最終將謝再興兄弟父子統統擒殺,但是對於謝再興叛敵的前因後果,朱元璋心裡自有一筆帳。而欒鳳和李夢庚不但為凌辱謝再興付出了性命代價,死後也沒有得到朱元璋給予的撫恤。
謝再興的一雙女兒沒有被朱元璋牽連追究,她們雖然失去了父兄的庇護,卻又因為各自丈夫的地位升遷而夫榮妻貴,並接連生兒育女。
算起來,徐達與朱文正乃是連襟弟兄,做為外姓臣子,他先是看著老丈人謀反,又看著朱文正謀反被誅,同時又深知朱元璋對開國元勛們深存猜忌,雖然外甥(朱守謙)被封了王,徐達心裡的擔憂仍然可想而知。朱元璋對他的心事應該也是猜得出來的。綜合所有因素前後考慮一下,朱元璋為何要親自出馬為兒子向徐達求親,而徐達又為何在應承婚約時激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只知「頓首謝」,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了。無論君臣二人心中的真實想法如何,那一幕也實在算得是「君臣相契」至極的一刻。
話說回來,朱元璋雖然以猜忌功臣出名,但對於元勛們的兒女他還是相當不錯的。晚年他一次就提拔功臣子孫百餘人入仕成就功名,好幾個女兒嫁了勛臣之家,為兒子們娶的妻子也多為勛臣及元朝貴家女(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潭王梓娶於顯女;魯王檀娶湯和女;秦王樉娶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氏王保保之妹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代王桂娶徐達次女;安王楹娶徐達幼女;郢王棟娶郭英女)。雖然其中也有怨偶,但多數皇子與自己「將門虎女」的妃子感情甚篤。
四、親王妃的平靜歲月
嫁入皇家的徐大小姐果然不負眾望,非但才貌出眾更兼品德賢能,在一大群子侄輩的媳婦里,她得到了馬皇後的格外喜愛,與婆母的關系也非常親密。馬皇後曾經不止一次地當眾稱贊過年青的燕王妃。
不過徐氏並沒有在公婆身邊侍奉多久。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十九歲的徐氏跟著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為燕王府的女主人。
由於朱棣並不是一位坐享富貴的親王,做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擔子。
朱元璋不但對兒子們的管教非常嚴,還對他們寄予了「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厚望。為了避免皇族孱弱,明初的藩王們雖然貴為皇子,卻自幼就接受兵事訓練,朱元璋還時常在鳳陽家鄉等地針對皇子們「講武」「練兵」,給他們上軍事課。當時的明王朝並不能算真正平安,元順帝北逃之後,元皇族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權,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因此明初皇子們多數封往邊塞重地,太原、北平、西安、開封、大同、寧夏、平涼、桂林、雲南、大寧……遍布在明王朝的整個邊防線上(虧煞老朱兒子多)。親王們在各自的封國中屯田築城練兵,被稱為「塞王」。(如十七子寧王朱權藩大寧,其地在河北遵化喜峰口外,乃是千百年皆然的軍事重鎮,六百餘年後還是抗日「大刀隊」發生地。朱權在此重鎮治藩屬護衛兵,竟達甲士八萬、兵車六千)。親王們既有了這樣的實力,當然就要在國家發生戰事時,親帶各自的兵將奔赴戰場,漸有取代開國元勛之勢。
在一系列的戰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嶄露頭角。洪武二十三年,他應命與晉王朱棡出征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開國元勛傅友德馮勝也要受他們的節制。
三月,北方大雪封山,晉王朱棡畏懼元兵掌握的天時地利,不敢追擊,只有朱棣不憚勞苦,冒雪行軍,出奇制勝地堵住了乃兒不花,迫使其投降。乃兒不花投降後,朱棣對其非常優待,乃兒不花被朱棣打動,主動去勸降咬住。最終,朱棣滿載而歸,成功地取得了這次重大戰事的勝利。
三十歲的朱棣在這次戰役中不但輝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軍伍鍛煉。對於兒子智勇雙全的表現,朱元璋大喜,頗有「此兒象我」之感,此後朱棣越發受到重用,和晉王一起得到了直接向皇帝本人稟報軍事要務的權力。
頻繁的軍備戰事並沒有妨礙燕王夫婦之間的情誼。雖然做丈夫的頻頻出門在外,在家的時間非常稀少,燕王妃徐氏仍然連續生下了三子二女至少五個孩子,占朱棣所有子女數的一半還多。——由此可見,世上以「忙」做為感情冷淡借口的,基本都是些沒誠意的男女。
重用藩王領兵,當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構想,既可避免外姓諸臣節制軍事跋扈成災,又能使諸王「外衛邊陲,內資夾輔」,何況照他的預想,諸王「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麻煩。
然而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到,長子朱標竟早早地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晚年的朱元璋面對幼弱的皇太孫朱允炆,雖知重用藩王領兵可能會為這個文弱小兒埋下隱患,但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甩下自己的兒子去用那些令他一百個不放心的外姓大將,於是他始終還是沒有把削藩提上議事日程。只是一再地寄希望於能在自己生前為太孫多聚些人脈眾望,寄希望於朱家子孫都懂得尊老愛幼之理,體恤骨肉血緣之親。大約也正是出於這層考慮,老皇帝先是應允孫兒修改了自己施行多年過於苛刻的刑律七十三條,為朱允炆贏得了「天下莫不頌德」的美名。在洪武二十九年的時候,他還特地重新制定了朝見太孫之禮,又規定叔父們在公開場合須向侄子行君臣之禮,回到後宮皇太孫才向叔父們行家禮。為了增進家人感情,第二年他又讓其它的侄輩和叔輩們一起游歷天下山川。
然而,再妥當的想法,也終歸只是想法,只能保障生前,難以保障身後。終於,在洪武三十一年閏四月乙酉日這天,七十一歲的朱元璋拋下他的嫡長孫朱允炆,還有他那一大群兒子,以及在他多年治理下民生休養生息逐漸興旺的大明帝國,離開了人世。
五、改朝換代中的親王妃
朱元璋去世了,隨著這位擁有絕對雄才偉略,在皇家內更擁有絕對權威的老皇帝棄世,皇家的骨肉親情迅速土崩瓦解。
建文帝待臣民仁厚,那是沒得話說的,然而這位書生氣十足的年青皇帝卻重用了一群書生,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君臣們雖知照著書行仁政,卻幾乎沒有真正的政治斗爭和軍事人事方面的實際經驗,遇上有事就只會翻故典,方孝儒更是個《周禮》專家,一門心思就想復古,把朱元璋施行了三十年的制度來個徹底推翻,總之就是一堆紙上談兵的人物。當然,推翻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對他們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幾位輔臣們的權力是大大地暴漲了。
早在即位之前,朱允炆(建文帝)就對叔叔們起了提防之心,這倒也還是可以想得通的。但是他以及親信大臣們在對待這個問題時所採用的急眼兒方法,卻著實令人不敢恭維。
建文帝最疑心的,莫過於智勇雙全的燕王朱棣,對於其它的叔父,他也巴不得立即廢了完事,只是急切間找不到下刀子的地方,只能和親信眾臣暗中商議。邪門的是,他私下與輔臣們商議的這等機密大事,居然沒幾天工夫就傳遍了京城,也不知到底是哪位先生大人口不把風。「皇帝要削藩」,這消息一傳出就引得一眾藩王惶恐不安,就算沒異想的也急得上竄下跳了。
偏偏就在這個當口,建文帝「磕睡碰到了枕頭」,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家中出了事故。朱橚才幹過人且頗有抱負,曾做《元宮詞》百章,還體恤百姓,在封地興修水利減租減稅,並先後組織編寫了《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這些葯方廣泛流傳中外民間,並成為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重要引用依據,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這位文武全材的親王偏偏治家無方,次子汝南郡王因為與兄弟們爭風心懷怨恨,向建文帝上書,密告自己的父親圖謀不軌,還說燕王朱棣齊王朱榑湘王朱柏都與此事有關。
建文帝立即迫不及待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他派朱元璋養孫李景隆假稱巡邊,路過開封,不由分說就把毫無防備的周王朱橚連同妃嬪兒女統統抓了起來。
朱元璋死了還不到四個月,周王朱橚就被侄兒廢為庶人,先是流放雲南蒙化,不久又和兒子們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到朱元璋周年忌的時候,建文帝打算將另外幾位引起自己忌憚的叔父也統統擒拿,湘王朱柏得知消息,與妻子一起在自己的王宮中自焚而死。朱柏也是一位文武全材的親王,他為大明王朝立下過不少戰功,膂力過人,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還酷愛讀書雅好道術,即使出征也要將書隨身攜帶,遇有美景山色還常常徘徊終日。湘王以慘烈的死法,申辯自己並無謀反之意,然而建文帝的削藩之舉卻再也不能停下。不久,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先後被「告發有罪」,廢為庶人。
也不知道書生們的書都是怎麼讀的,包括建文帝本人在內,非但沒有從漢景帝漢武帝父子兩次削藩的歷史中得到什麼啟發,倒是都以為當了皇帝就是天下第一,以天下敵一隅是小事一樁。更沒有把朝廷中已無干將的現實看在眼裡。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他們認定朱棣才是最大禍患的同時,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三個兒子給放走了,而且還一面放,一面認為這是可以麻痹朱棣的聰明做法。殊不知,五位親王的下場,即使看在弱智的眼裡,也足夠引起警惕了。
朱棣遠比侄皇帝要聰明,一面裝瘋詐病地哄得建文帝放回了自己的兒子,一面抓緊練兵備武。與此同時他的才幹聲望也幫了他的大忙,北平官員中的許多人都接到了齊泰黃子澄兩人捉拿燕王的密令,而其中的大多數人都第一時間主動向朱棣報信,就連偶爾聽到風聲的老太婆都不例外。雖然經過建文帝的削藩,此時的朱棣身邊已經只剩了八百衛士,他仍然憑借計謀和在北平經營十餘年的人氣,成功地收服了北平城中的官員及軍隊。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難」,討伐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短短半個月之內,他手中的兵馬就增至數萬,攻克了通州、懷來、密雲、遵化等地。
朱棣初起兵時,方孝儒們並不以為然,仍然專心地忙著復古改制。然而他們沒有料到,燕王有如此影響力,又有如此的韜略,竟然將元老大將耿炳文的十餘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終於著了急的建文帝君臣急於取勝,做出了又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臨陣易將,換上「讀書通典故」的李景隆為將。然而這位公爵爺是個不折不扣的綉花枕頭,很快就會讓建文帝吃盡苦頭。
李景隆集合了五十萬大軍,打算輕松搞定朱棣的少少兵馬。趁著朱棣出襲大寧的時候,他將所部兵馬分成三路,主攻一路由他親自領頭,攻打朱棣的根據地北平。
大寧(今內蒙古寧縣),正是前面說過的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封地。他雖然有雄厚的兵力,但建文帝的削藩之舉還沒有來得及落實到他那裡,他仍然有大量剽悍的部屬。朱棣起兵後頗有力量不逮之嘆,遂定下計謀,打算先奔襲大寧,奪取寧王之兵。到大寧之後,膽氣頗壯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則以請求朱權為自己草謝罪詔為名單騎入城。在城中盤桓數日後,借著朱權出城為自己送行的機會,暗令伏兵出動,將朱權活捉,妃嬪兒女也沒能逃過,數萬精兵也輕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屬。大寧城為之一空。
朱棣冒險去了大寧,北平城裡,只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熾留守,精兵也都隨朱棣在外,城中只有些老弱之兵。
在多年獨擋一面的燕王妃生涯之後,在丈夫自洪武年間就屢次出征、又共同扶持著面對「削藩」恐懼的錘煉之後,徐氏已經完全地成熟。面對兵臨城下的強敵,她先是冷靜地在宮中指導兒子應變,見情勢緊急,她又傳命,給所有和自己一樣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都配發甲胄,讓大家都加入戰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親自登城督戰。這時正是農歷十月,徐王妃又命眾人水潑城牆及城下兵將,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興嘆。
在徐王妃的指揮下,北平守軍堅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編寧王軍隊,回師救援的時候。
這場守城之戰,清晰地顯示了徐王妃做為開國勛臣之女的風范。她在其中表現出的智謀膽略,在歷代皇後中是極為罕見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就更容易想像得到她與自幼習兵的丈夫之間,情投意合志趣相當的生活場面了。
六、皇帝身世的傳說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歷時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終於結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軍攻陷。皇宮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在火光中,建文帝不知所蹤。民間傳說,朱元璋早已預料到以孫子的性情本事,終不免這一天,所以早就為他准備下了一隻鐵箱,其中裝著逃離南京的方法,還有袈裟度牒。建文帝只得借火遁。
朱棣起兵時雖以清君側為名,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叔侄間一旦分出勝負,絕不是除掉兩個大臣,而是要變易皇權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朱棣雖在攻入南京前向大嫂呂氏(故太子朱標繼妃)做了種種保證,仍然於四天後登上了皇帝寶座。而朱標的兒子們,除了不知下落的建文帝、早死的朱雄英之外,另三人都陸續被朱棣除掉,不得善終。
朱棣雄才大略一如父親
3. 張老相公的作品背景
歷史上,錢塘江河口段潮災頻繁。為祈求江流安寧,不再「坍江」,人們曾塑造過眾多的潮神,其中最受崇拜的是地方神祇張老相公。據史料,沙地的長山、新林周、坎山、赭山、義盛、靖江、甘露、黨灣、長河,乃至外圍附近的螺山、聞堰潭頭等地,都曾建有其廟殿,名稱有「老相公廟」、「張神殿」、「鎮海殿」、「靖江殿」、「靖海殿」、「丁新廟」等,大多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今尚存的有坎山、赭山、黨灣、義盛、甘露等處。廟殿之中,居中塑像都是張老相公,有的是紅臉,有的是黑臉;左右的兩尊女性塑像,據稱是他的「大太太」和「二太太」。樑柱之間都掛有一隻木質江船,以表明他的身份。廟殿門口,一般張掛「靖安綏佑公」或「綏佑大帝」的匾額。
民間相傳,張老相公是一位撐江船的船老大。有的說,他雖撐江船,卻一生屎尿不落江,於是修得了「指潮回潮」的神法。潮水為害時,他只要指點潮頭,潮頭即退。那年,「小康皇帝」(宋高宗趙構)被「金烏龜」(金兵)追擊,倉惶渡錢塘江逃命,乘坐的正是張老相公的船隻。船至江中,海龍王前來接駕,潮水鋪天蓋地而來,大幫倒忙,致使張老相公的神法失靈,他只得跳入江中,用自己的性命換得海龍王退潮。小康皇帝感激其救命之恩,便封他為「海潮王」。有的說,張老相公所救的不是小康皇帝,而是乾隆皇帝,事跡經過則相同;跳江之後,屍體從江北漂到江南,臉色也由白轉紅,再轉黑,所以其塑像臉面有紅有黑……
其實,張老相公並非船老大,而是北宋時的漕運官張夏,任上因「河決覆舟」而遇難。其之所以被奉為潮神,是因為他治理過蕭山和錢塘兩縣的海塘,功績卓著,民眾感念其德,朝廷頗多嘉獎。據史載:張老相公,名夏,赭山塢里人,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因俗呼「十一」為「六五」,呼「官」為「相公」,人們便稱之為「張六五老相公」或「張老相公」。其父親為吳越王時的刑部尚書,後歸命於宋朝,子襲父蔭,被授予工部郎中,稱「張十一郎官」。張夏在安徽泗州任員外郎時,即以治水聞名。出任兩浙轉運使後,因錢塘江兩岸堤塘多為柴薪土塘,潮災頻仍,他便被任命為護堤使者,統領捍江之職,沿江布兵士守護海塘,並設五名指揮官,專門指揮採石修塘之事,隨損隨治,「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既成,人感德不朽。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5),立廟於堤上。」(民國《蕭山縣志稿》)
4. 竹節人課文的背景資料是什麼
竹節人是范錫林玩耍過的玩具之一,代表著他兒時的美好記憶。隨處可見竹節人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做竹節人是一件樂事,斗竹節人更是樂趣無窮。其貌不揚的竹節人給作者的童年生活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
主持人是由范錫林所寫的 ,分別分成三部分 ,明亮竹節人製作竹節人以及玩竹節人是一起的 之後是享受樂趣。
《竹節人》通過對制竹節人、斗竹節人以及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自己偷偷玩竹節人的敘述與描寫,表現了童年游戲的樂趣,表達兒童心態的喜悅與滿足,同時通過老師也自己偷偷斗竹節人的敘述,抒發了對老師的親近與理解,對於「我們」的竹節人能夠得到老師的青睞而深感自豪。
(4)靖江百景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文章中作者之所以要寫製作竹節人的過程,是因為玩具的稀缺,更因為「新鮮的玩意兒」能夠帶給我們很多的快樂,而竹節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無處可買的現實下就自己動手製作,從而表現出竹節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佔的比重很大。
課文是寫竹節人的,還寫了圍觀的小夥伴們,這樣寫是因為從圍觀的小夥伴們的動作「攢著」「跺腳拍手」「一哄作鳥獸散」等可以看出每一個孩子都非常喜愛竹節人,每一次的「搏鬥」都不放過。
作者沒有正面的描寫我們專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側面的烘托,一是「攢著」圍觀的細節、「跺腳拍手」的細節、「咋咋呼呼」的細節,一是聽不見上課鈴聲,要等老師來,才知道上課的事實。
5. 渡江戰役的背景
1、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
2、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3、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
4、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肆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
5、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一、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指揮。
6、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帶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
7、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1、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2、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6. 中國景色最優美的大學是哪一座景色怎麼樣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標性建築,也有著著名的大學。遊客們在城市旅遊時,必不可少的要到這些城市的地標建築轉轉,還會到各地的大學看看,感受一下濃濃的書香氣。像北京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湖北的武漢大學,浙江的浙江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都是對外開放的,可以供遊客參觀。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一所建在5A級景區里的大學 ,坐擁著大好美景,還有著濃郁的學術氛圍。
7. 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的建設背景
廣西師范大學是廣西省屬重點大學,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始建於1932年的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校址位於桂林西林公園(即現雁山公園)。在過去70多年的歲月中,代代師大人薪火相傳,創造了無數輝煌,為廣西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特別是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學校幾度調整,校址多次搬遷,學校有王城(靖江王城)、育才兩個校區,佔地1080畝。隨著全國科教事業的迅猛發展,學校按照廣西高等教育的「十五」發展規劃要求,搶抓發展機遇,擴大辦學空間,實現了學校發展新跨越。但是由於連年擴招,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學校原有教學設施已處於飽和狀態,特別是日益擁擠的校園面積越發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在王城校區是國家歷史文化保護單位,育才校區周邊已沒有足夠的辦學發展用地可以徵用之下,經過充分考察研究,學校決定以外延擴展方式,異地新建校區。結合桂林市城市規劃,決定選擇在雁山新城區建設雁山校區。
8.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歷史背景
不久,蘇皖支隊與皖東根據地的第五支隊打通了聯系。1940年6月,江南指揮部渡江後,改為蘇北指揮部,由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縱隊。7月,蘇北指揮部揮戈東進,佔領泰興的黃橋、蔣垛、古溪等地。隨後轉兵南進,連克靖江東北之孤山、西來鎮,挺進到以黃橋為中心的泰興、靖江、南通、如皋地區,開辟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9月底,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糾集3萬餘人,分路南下,10月4日進犯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陳毅等領導下,堅持自衛立場,在政治上徹底揭露韓德勤反共投降陰謀,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在軍事上採取誘敵深入、斷其歸路、在運動中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此役新四軍殲滅韓德勤主力1.1萬餘人,為發展蘇北奠定了基礎。
在蘇南新四軍主力北上後,堅持蘇南斗爭的新四軍一部,於1940年7月,在茅山地區重新組織了江南指揮部,堅持茅山抗日陣地。為加強蘇南地區的抗日斗爭和統一黨政軍領導,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譚震林於1940年5月進入該區。6月,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譚震林任司令員,堅持蘇南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春,由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豫東游擊支隊,由河南鹿邑地區東進,進入商丘、亳州、永城地區。5月又進軍淮河以北。年底,游擊支隊發展到9個團,1.2萬餘人,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2月,第六支隊進入商丘、亳州、睢寧、夏邑、碭山游擊區,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6月,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與八路軍南下部隊第三四四旅(欠第六八七團)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轄3個旅9個團,共1.7萬餘人,由彭雪楓任司令員,留在豫皖蘇地區,執行向西防禦任務。
1939年5月,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主力越過隴海路,進入安徽蕭縣,河南永城、夏邑地區;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和蘇魯豫支隊進入皖東北泗縣地區,與新四軍第六支隊一部會合,開辟了皖東北抗日根據地。不久,張愛萍率中共豫皖省委進入皖東北,設立八路軍、新四軍聯絡機構,加強皖東北的斗爭力量。1940年5月,韓德勤向蘇皖邊的金鎖鎮、界頭集等地進犯。隴海南進支隊和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第一團等部進行自衛反擊,經過13天戰斗,將韓德勤頑軍逐回泗陽、宿遷縣境。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為新四軍東進蘇北開創了新的前進陣地。 1940年5月,黃克誠奉命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第三四四旅、新編第二旅)共5個團1.2萬餘人,由冀魯豫南下,6月到達豫東北永城南新頭集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這支部隊的南下,為發展華中抗戰增加了突擊力量。6月底,以八路軍新二旅及第六八七團、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轄3個支隊9個團,近2萬人,由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執行東進蘇北任務。8月東渡運河,進入沭陽、淮陰、宿遷、東海地區,建立了淮海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部在東台以北白駒鎮勝利會師。11月,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在蘇北鹽城成立。葉挺、陳毅分任正副總指揮,葉挺抵蘇北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之新四軍與八路軍。
至1940年年底,新四軍解放了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國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東、皖東北、蘇南、蘇中、蘇北、豫皖蘇、皖南等根據地,軍隊由組建時的1萬餘人發展到10萬餘人。
9.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 寫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全詩(節選)如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如下: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詞句注釋如下:
⑴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逆江而上。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盪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
10. 桂林靖江王府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靖江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桂林市中心地帶,(現又稱桂林王城)牆高門深、氣勢森然,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築城牆。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王城南北縱距557.5米,東西橫距336米,佔地面積18.7萬平方米,城牆高7.92米,厚5.5米。並辟有端禮、廣智、體仁、遵義4門。城門左為宗廟,右為社稷,在主軸線上建有承運門、承運殿、後宮、御園,圍繞主體建築,還建有樓堂廳館,亭閣軒室,構成一組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堂有寶善、尊樂、日新,亭有清越、喜陽、望江、拱秀,台有凌虛,館有中和,室有延生,軒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園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獨秀峰矗立城中,峰頂建有玄武閣、觀音堂、三官廟、三神祠等,尚有樂山、探奇、瞻雲3處,可備憑眺。清順治七年(1650),明降將孔有德領兵攻克桂林後,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1652)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佔桂林,孔有德兵敗,舉火自焚,歷時280餘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現僅存城牆、城門及承運門、承運殿的台基、雕欄玉砌和雲階玉陛。
靖江王府,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至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王府按照朝廷對藩王府所作的規定構築,其主要建築前為承遠門,中為承運殿,後為寢宮,最後是御苑。圍繞主體建築還有4堂、4亭和台、閣、軒、室、所等40多處,佔地19.78公頃,規模宏大。從建成到明代覆滅的257年中,這里住過12代14位藩王。
王府建造前, 在獨秀峰下, 唐有學宮, 宋有鐵牛寺, 元稱大圓寺, 後改萬壽殿。王府被毀後, 順治十四年(1657)建貢院。1921年, 孫中山集師北伐曾駐節於此。民國初年, 這里先後為第二師范學校、模範小學、第三高級中學、甲種工業學校校址。民國14年(1925)冬, 辟為中山公園。1937年為廣西省政府所在地, 抗日戰爭期間被毀, 後重建。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校址。獨秀峰巍然矗立, 王府舊物, 唯余承運殿前的雕欄與「雲階玉陛」, 有道是「無情最是此中山, 閱盡王孫只等閑」。
靖江王府是我國現今歷史最長且保存得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時為廣西貢院,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本部校區,濃縮了最近幾百年來桂林的歷史和文化。位於王城內的獨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氣勢雄偉,被稱為「南天一柱」,宋人王正功的詩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刻在這里。如今為進一步挖掘桂林旅遊的文化內涵,豐富遊客的內容,如今對王城景區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挖掘整理,並通過圖片、音響、光線等形式,將其與自然景觀整合在一起,開發出了獨具特色的夜遊項目,於2003年9月向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