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虎字的起源以及演變是怎麼樣的
虎字起源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是指貓科動物虎,後可用來比喻威武勇猛,還可用來形容表情嚴厲凶惡。虎字的演變,如下圖:
虎
拼音hǔ,部首虍部,部外筆畫2畫,總筆畫8畫。
筆順:丨一フノ一フノフ
釋義:
1.哺乳動物,頭大而圓,毛黃色,有黑色橫紋。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性兇猛,力氣大,善游泳,不善爬樹,夜裡出來捕食鳥獸。通稱老虎。
2.比喻勇猛威武:~將。~~有生氣。
3.露出兇相:~起臉。
4.姓。
相關組詞:
虎生生[hǔ shēng shēng]
形容威武而有生氣。
出山虎[chū shān hǔ]
指五十五歲的人正當年富力強。
黑虎[hēi hǔ]
黑毛虎。
燈虎[dēng hǔ]
比喻暫時被隱瞞著的事物。
虎威[hǔ wēi]
形容武將勇猛威風的氣概如同老虎般兇猛。
『貳』 虎字的甲骨文是什麼呢
如下通過:
虎hǔ
1、哺乳動物,毛黃褐色,有黑色條紋,性兇猛,力大。骨和血及內臟均可入葯(通稱「老虎」):虎口(喻危險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險境地)。虎符(古代調兵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分兩半)。虎狼(喻兇殘的人)。虎頭蛇尾。虎踞龍盤。龍騰虎躍。
2、勇猛、威武:虎將。虎勢。虎勁。虎威。虎虎。虎氣。
3、古同「唬」,威嚇。
4、古同「琥」,琥珀。
相關組詞:
白虎幡[bái hǔ fān]
有白虎圖像的旗。古代用作傳布朝廷政令或軍令的符信。
尾火虎[wěi huǒ hǔ]
屬火,為虎,是中國神話中的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之第六宿。《封神演義》中原名朱招,在萬仙陣中陣亡,死後封為火部正神。尾即龍尾,九顆星辰恰位於蠍子有毒尾巴的位置,故亦有「九江」之稱。龍尾,是斗殺中最易受到攻擊部位,故尾宿多凶。
白虎殿[bái hǔ diàn]
漢宮殿名。即白虎觀。
虎痴[hǔ chī]
三國魏許褚的別號。因其勇猛而痴愚﹐故有是稱。
水虎[shuǐ hǔ]
傳說中的水獸。
『叄』 虎字的起源是怎麼樣的
「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屬於象形字。描繪的是一隻老虎的形狀,身上有斑斕的花紋,上部為虎頭,下部為虎身及足尾之形。
1、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屬「寅」,故一天十二時晨中,「寅時」清晨三點至五點又稱「虎時」。
2、據目前化石分析,一般認為虎發源於亞洲東部,也就是我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
組詞
狼吞虎咽
[láng tūn hǔ yàn]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反]細嚼慢咽。
如虎添翼
[rú hǔ tiān yì]
好像老虎長出了翅膀。比喻本領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本領或援助,能力更強。
馬馬虎虎
[mǎ mǎ hū hū]
形容做事草率不認真,疏忽大意。形容勉強、湊合。
調虎離山
[diào hǔ lí shān]
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其有利的環境,以便乘機行事。
『肆』 虎的甲骨文怎麼寫圖片
「虎」的甲骨文字形像有大口獠牙、長足利爪、瘦長身軀和尾巴的猛獸。仿如一隻巨口利爪、文身長尾的猛虎盤踞之形。
簡體甲骨文將瘦長身軀和尾巴寫成線條。
『伍』 虎字的起源和演變是什麼
「虎」字始見於商代。殷商後期,已經有了一些很省簡的寫法。
虎,甲骨文像大口、長足、文身的猛獸。有的甲骨文誇大獸口形象,略去獸身的斑紋。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突出兩只利爪。籀文將金文寫成兩個「匕」,同時加「勿」,強調虎的「殺戮」本性。
篆文將金文字形底部的尾形寫成「人」,表示虎是會襲擊人類的猛獸。造字本義:會襲擊人類的山中獸王。楷書則將篆文的「人」形寫成「幾」。
相關組詞
1、虎牙[hǔ yá]
釋義:向外凸出的犬牙。
2、虎將[hǔ jiàng]
釋義:勇將。勇猛的人。
3、伏虎[fú hǔ]
釋義:降伏猛虎,比喻戰勝邪惡勢力。
4、壁虎[bì hǔ]
釋義: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盤,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
5、虎躍[hǔ yuè]
釋義:猛虎騰躍。比喻人得時奮起。
『陸』 「虎」字過去是怎麼寫的,有幾種寫法
虎 甲骨文:
虎 (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省略。
『柒』 虎字的演變過程
一.甲骨文中的 「虎」字是對動物的整體描摹
虎,是食肉的猛獸,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不僅控制著整個食物鏈,而且嚴重地影響著古代先民的生存,因此,古代先民對這種猛獸十分熟悉並非常敬畏。
甲骨文的「虎」字簡直就是一幅虎的左側視圖, 是對動物虎的形象的整體描畫。其實,這個字應該是來源於圖畫,與新石器時代的陰山岩畫上的虎的樣子十分相似,對比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其傳承的關系。
二.金文中的「虎」字突出的是動物身體局部的特點
金文中的「虎」字最初依然保持著虎的整體形態。例如:陝西法門寺西周青銅器虎簋銘文中的「虎」字就與甲骨文中的「虎」字十分相似。後來的金文的「虎」字就突出了虎牙虎爪。因為先民在狩獵的生活中已經認識到老虎的威力和特點主要表現在爪子和牙齒之上。所以「虎」字就突出了虎的這兩個特點。文字畢竟不是圖畫,字形設計創意中,並不能總是將「爪」「牙」兩端兼顧周到,於是,「虎」字在後來的發展演變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常常是突出「爪」「牙」兩者中之一的構形。
如金文中有的「虎」字,將虎的爪子做了極盡誇張的描摹,另一些金文中的「虎」字只注重了老虎牙齒的呈現。而秦簡中的「虎」,著重了對老虎「爪」描繪,楚簡中的「虎」,則明顯偏重於老虎「牙」的凸現。
三.隸書中的「虎」字,虎的「牙」與「爪」構形依然
「虎」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的演變,又經歷了隸書,發生了重要變化,和實際的老虎形象有較大的差距,不再像古文字那樣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虎的樣子,只保留了虎的一些基本特徵。在《說文解字》的小篆中,「虎」字,直到隸書中的,「虎」字,虎的「牙」與「爪」構形依然。
四.楷書「虎」字是一幅完美的回首長嘯上山猛虎的左側視圖
由隸書演變為楷書後,「虎」字不但保持了虎的「牙」,而且繼承了甲骨文中「虎」字的虎的腿部和尾巴的構型,使得整個字的構形更加的完美:最上面的「丨」和「一」是虎的耳朵,「 乛 」是虎的上齶和牙,「丿」是虎身,「七」是舌頭、下齶和牙,「幾」中的「丿」是虎腿,「橫折彎勾」則是虎的臀部和尾巴,構成一幅完美的回首長嘯上山猛虎的左側視圖。
『捌』 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怎麼寫
如下圖:
相關組詞:
1、唬虎[hǔ hǔ]
嚇唬。
2、虎夫[hǔ fū]
猛士。
3、虎螭[hǔ chī]
虎與龍。比喻勇猛威武。
4、履虎[lǚ hǔ]
履虎尾。
5、虎圈[hǔ quān]
養虎之所。
『玖』 虎的字形演變過程是什麼
甲骨文的「虎」字簡直就是一幅虎的左側視圖, 是對動物虎的形象的整體描畫。
金文中的「虎」字最初依然保持著虎的整體形態。例如:陝西法門寺西周青銅器虎簋銘文中的「虎」字就與甲骨文中的「虎」字十分相似。後來的金文的「虎」字就突出了虎牙虎爪。因為先民在狩獵的生活中已經認識到老虎的威力和特點主要表現在爪子和牙齒之上。
相關組詞:
1、壁虎 [ bì hǔ ]
爬行動物,身體扁平,四肢短,趾端擴展,有黏附能力,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蠅、蛾等小昆蟲,對人類有益。也叫蠍虎。舊稱守宮。
2、虎嘯 [ hǔ xiào ]
虎吼叫。
3、虎口 [ hǔ kǒu ]
比喻危險的境地:~脫險。逃離~。
引證:老舍 《四世同堂》:「這是 北平 ,是他的家,也是虎口;他必須毫不動心的進入虎口,而不被它咬住。」
4、虎穴 [ hǔ xué ]
老虎的窩,比喻危險的境地:龍潭~。不入~,焉得虎子?
5、燈虎 [ dēng hǔ ]
燈謎。虎:比 喻難猜。
『拾』 虎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是什麼
甲骨文的「虎」字簡直就是一幅虎的左側視圖, 是對動物虎的形象的整體描畫。其實,這個字應該是來源於圖畫,與新石器時代的陰山岩畫上的虎的樣子十分相似,對比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其傳承的關系。
金文中的「虎」字最初依然保持著虎的整體形態。例如:陝西法門寺西周青銅器虎簋銘文中的「虎」字就與甲骨文中的「虎」字十分相似。後來的金文的「虎」字就突出了虎牙虎爪。因為先民在狩獵的生活中已經認識到老虎的威力和特點主要表現在爪子和牙齒之上。
所以「虎」字就突出了虎的這兩個特點。文字畢竟不是圖畫,字形設計創意中,並不能總是將「爪」「牙」兩端兼顧周到,於是,「虎」字在後來的發展演變中,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常常是突出「爪」「牙」兩者中之一的構形。
由於虎的特性:
古人將其列為「四靈獸(龍、虎、鳳、龜)」之一,在傳統風水學中所講的四象,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之說,白虎即屬於西方。
也因此,虎常與龍相並提,在這種文化視角下,「虎」又被視為避邪之物。因虎有威猛的特性,所以也多用在軍事上,如象徵軍人勇敢與堅強的「虎將」,秦代將軍隊命名為「虎賁軍」,在秦時期皇帝調兵遣將的憑證稱為虎符,如出土的「陽陵虎符」,虎符多是用銅或黃金做成老虎的形狀。
其實在歷史與傳說故事中也有很多題材與虎有關。如《水滸傳》中有「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因此也成為「打虎英雄」的代表。除此,還有很多與虎相關的寓言故事,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狐假虎威」等。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老虎的生態、生活系統也被打破。數量不斷減少,同時威猛的特性也逐漸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