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世界地圖全圖
戰爭起因:
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
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1)二戰太平洋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雙方陣營
軸心國陣營
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同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
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Ⅱ 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為何將日軍人頭吊在坦克上面
1941年12月8日,日本空襲美國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場——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這也讓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階段。經過美日兩國全面激烈的戰爭較量,太平洋戰爭,最終以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告終。
日軍骷髏
日本軍人對待美軍也是十分的殘忍,只要有美軍戰俘落到日軍手中,等待著這些人的便是無休止的殘忍虐殺;還有那些淪為俘虜的少女,更是被日軍活活蹂躪至死。再加上珍珠港事件,美軍對於日軍已經從以前的種族歧視,直接激發成為了兩個國家之間的深仇大恨。
那些被虐待的美國士兵,那些在戰爭中無辜死亡的平民百姓,不讓美軍對日軍恨之入骨。如果從人道主義方面來講,美軍的這種做法似乎已經違反了最基本的人性道義;但是如果從正義的角度來講,為自己的戰友、同胞復仇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誤。
Ⅲ 跪求太平洋戰爭2010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約瑟夫·梅澤羅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Yjg7WSOMjaXwWuHuZcjbEA
Ⅳ 求二戰蘇聯,太平洋戰爭的進攻地圖
Ⅳ 求二戰美日太平洋戰爭有關所有島嶼地形圖,還有它們在整個太平洋的位置圖.
夏威夷的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是從小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始的,後來美國在中途島大敗日軍
Ⅵ 太平洋戰爭1080p下載
《太平洋戰爭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MwjEZyn-_df_wOWKGQn-g
《太平洋戰爭》是2010年由HBO公司出品,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湯姆·漢克斯製作的二戰題材電視劇。劇集是從萊基(詹姆斯·貝吉·戴爾飾)、斯萊治(約瑟夫·梅澤羅飾)和巴斯龍(喬恩·塞達飾)三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視角展現整個太平洋戰場。電視劇劇情中表現的戰爭情節,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戰役。
Ⅶ 求一張二戰時的世界地圖
的名言: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義大利在二戰中戰死20萬人,主要在北非戰爭戰場陣亡)
一,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在羅馬威尼斯宮陽台向人群發表講話。
(德國在二戰中,約有350萬士兵死亡,)
二,1934年紐倫堡納粹黨大會期間,希特勒在沖鋒隊員的守衛下走上講台。
三,1938年9月30日凌晨,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談判,希特勒簽署《慕尼黑協定》。他身後是張伯倫和墨索里尼,左邊是法國總理達拉第。
四,1941年11月,設菲爾德市政廳外,丘吉爾對群眾做出他著名的V字勝利手勢
五,1943年11月30日,德黑蘭會議期間,英國大使館舉辦的一次招待會上,斯大林正舉杯向丘吉爾祝酒。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 艾登站在丘吉爾右側。
(美軍在二戰中戰死約29萬人)
六,1944年10月中旬,麥克阿瑟將軍在菲律賓南部涉水上岸,踐行他1942年離開時的諾言:「我還會回來的!」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世界國家地圖。(要圖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世界國家地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由意、德法西斯國家和蘇、英、法、波蘭、希臘等反法西斯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Ⅸ 二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輕重武器。有圖片最好
有部電視劇叫《血戰太平洋》,正確反映了當時1942到1945年海軍陸戰隊的裝備情況。因為各種陸地使用的武器生產商基本和陸軍有密切關系,因此陸軍往往能夠裝備到最新武器,而海軍陸戰隊還要等段時間。比如《血戰太平洋》里打瓜島,大部分還在使用春田M1907式步槍,打是打得准,但這和日軍三八大蓋一樣都要拉槍栓的,沖鋒槍也是最實用湯姆森M1A1版,還是早期型號(保養困難,容易故障,射速過快,後坐力太猛),機槍還用一戰時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除了打不完的彈葯和強大的地面炮火支持外,面對日軍更多要靠自己的艱苦訓練成果。不過很快,陸戰隊就慢慢換裝了,加蘭德M1等武器很快裝備陸戰隊,基本和陸軍同步了。額外介紹個步槍,裝備了海軍陸戰隊,但數量不大,就是強生半自動步槍,順溜用的那把
Ⅹ 關於二戰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英語:Pacific War,日語:太平洋戦爭、大東亞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英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進行的戰爭,范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背景編輯
挾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勝利之餘威的日本嘗到了擴張主義給國家帶來的巨大政治、經濟利益,為轉移國內矛盾,採取積極擴張戰略。繼而影響到在太平洋地區已佔有一席之地的俄、美、英、法、德等方的利益。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原已吞並遼東半島,但在以俄德法為首的西方勢力壓迫下,被迫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這場政治斗爭使日本與俄法德關系急劇惡化。
在中太平洋方面,日本擴張步伐受到了美國限制,日本妄圖吞並夏威夷王國;而美國也正好獲得美西戰爭(1898年)的勝利,國力強盛,吞並了菲律賓,同時把眼光投向了中太平洋戰略要地——夏威夷,雖然日本在夏威夷的僑民超過美國,但在美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下,最終獲得夏威夷王國。這場爭端為後面的美日矛盾激化並最終演化成戰爭埋下了隱患。
太平洋戰爭形勢圖
1904年,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為遏制俄國勢力在遠東特別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擴張,大力唆使日本對俄開戰,而此時日本則奉行大陸政策,雙方一拍即合。日本通過旅順戰役、對馬海戰和奉天會戰最終擊敗俄國取得在中國東北的利益。日本在此次戰爭中傷亡約17餘萬人,損耗軍費日洋約20餘億。日本原希望通過戰爭從俄國獲得巨額的賠償金,但俄國沙皇拒絕了這個要求,並聲稱如雙方不能達成協議,可再打一場(此時俄國陸軍精銳部隊仍留在歐洲部分,而日本幾乎動員了其全部軍事力量)。日本政府和軍方都意識到再僵持下去,對日本不利,被迫接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調停並最終簽訂《朴茨茅斯和約》。這場戰爭引爆了日本國內對西方,特別是對美英的嚴重不滿,認為西方是在教唆日本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同時還通過軍貿高價賣給日本武器,以獲得經濟利益。這種情緒以日本的「七博士」集團為代表,最終演化成東京日比谷燒打事件,為後來的軍國主義極度膨脹創造了社會環境條件。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一直就將美國作為假想敵。一戰後,日本佔領了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加羅林群島一線,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已然相鄰。在對華態度上,日本一直夢想獨佔中國,而美國則要求利益均沾。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進佔中國東北地區,再次嘗到了擴張的好處。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並逐步擴大規模,嚴重威脅西方各國在中國的利益,特別是以美國代表的西方國家利益(美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以「維護中國主權完整」為幌子,實際實行門戶開放政策,欲依託其強大綜合國力攫取在華利益)。1937年與中國的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發現完全無法實現「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標」,為了維持在華作戰,不得不多次在國內增加稅收,壓縮民用工業,並列編大量特別軍費,其政府公債余額從1936年末的104億日元大幅增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的373億日元,通貨膨脹導致日本普通民眾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1/4以上,國家財政面臨崩潰。更為可怕的是資源危機,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1937年戰爭前主要資源對外依賴度為:鐵礦石52.3%,鐵礬土100%,橡膠100%,石油80%,鹽63%,棉花及羊毛99.9%,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為一半及一半以上。由於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日本在糧食、電力、煤炭等資源領域等出現危機,其在1936-1941年的國際收支逆差達50億日元,黃金外匯儲備所剩無幾,以至日本不得不開始動用戰略儲備物資。[1]
在此情況下,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38年和1939年,日本在中蘇、中蒙邊境上分別挑起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與蘇聯爆發了武裝沖突,由於雙方在軍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日本關東軍敗北,被迫放棄北進計劃,轉入對蘇防禦。同時日本國內對北進政策也提出了懷疑,佔領西伯利亞並不能解決日本的國內危機。
在此情況下,日本有三種選擇:1、撤出中國,結束侵華戰爭,但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可想像的,不僅因為日本傷亡已達數十萬,並且已經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軍事開支,而且這將使因戰爭而掩蓋的財危機爆發,從而導致經濟崩潰;2,以對日本有利的條件來停止侵華戰爭,但在中國方面的頑強抵抗下,無法實現,據日本在1941年估計,要想打勝侵華戰爭,至少還需要3年,而且這是在中國無外援條件下的估計,而日本的黃金外匯儲備是無法支撐這樣長的時間,那就只剩下了第3條路,南進掠奪資源以支撐對華戰爭。而日本南進的作法又觸犯了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等西方國家利益,導致了美英的經濟封鎖,進而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從資源角度看,如果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其戰時經濟根本不足以支撐到1945年。
1940年,德國侵佔西歐。在遠東,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嚴重刺激了當時已確定扶英抗德的美國。
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由於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當局不願意與日本簽訂貿易協定,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發生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進跳板,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同時使美國對日本的擴張野心有了明確的認識。美英等國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制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1941年10月18日,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決定向美、英、荷開戰。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3參與國
同盟國: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以美國為主,包括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流亡政府)和蘇聯。
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羅馬尼亞、芬蘭、暹羅(泰國)和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偽滿洲國、汪精衛政權。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朝鮮、中國台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漢奸參與戰爭。
實力比對編輯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葯可達5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工業潛力再開戰前卻沒有激活.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傷亡情況編輯
美軍傷亡情況 :由於武器上的優勢,美軍死亡12萬人,傷亡43萬,整體上佔了很大優勢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 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該數據同樣被載於中 國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世界軍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庭華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系年要錄·統計薈萃 (1931——1945)》(海潮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第367頁。
10結果及影響編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遞交投降書,太平洋戰爭以同盟國勝利、軸心國失敗而告終。
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標志著歷時整整6年(1939~1945)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