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颶風級戰列巡洋艦圖片高清

颶風級戰列巡洋艦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2022-05-06 15:00:17

① 求原列剋星敦級航母的原方案圖片(就是戰列巡洋艦)

1917(註:有說1916年)-1919年海軍建造計劃授權設計建造了這6艘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海軍編號CC1-CC6),它們是美國海軍中唯一的一級戰列巡洋艦。美國人堅持將其任務定義為在主力交戰前作為主力艦隊的高速前衛偵查力量。

這級戰艦的設計過程被嚴重的拖長了。1916年最初的計劃為一級標准排水量34300T並裝備356MM艦炮的戰巡,它的裝甲相對薄弱,但擁有35節的高速(補充,該計劃擁有7座煙囪和大量的鍋爐,這些鍋爐的相當一部分被布置在了裝甲甲板之上,1919年的計劃修正了這一危險的設計)。在1919年這一計劃根據一戰的教訓作了改動,新的計劃更大更重,裝備了16英寸艦炮,改進了的防護,不過航速略低。
如果列剋星敦級完工,那麼它們將像期待的那樣擁有異常高的航速以及重型的武裝,防護較於超高速的戰巡也有略微的優勢(註:懷疑此處指1916計劃)。該級艦最終計劃搭載8門16英寸MK2艦炮,以雙聯形式裝載於4座炮塔之上。但其舷側主裝甲帶僅有178MM厚,這樣的莊家對巡洋艦的火炮擁有足夠的防禦力但卻無法防禦任何一型可能裝載於其對S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上的主炮。這種設計思路更像是傳統的「超級巡洋艦」概念的終極產物,類似英國的勇敢級,而不是那些擁有重防護的戰巡(被稱作快速戰列艦)如英國的胡德,G3和日本的天城級。

一些人認為即使在裝甲上是很小的一點削減都將使其在敵人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的主炮攻擊面前變得毫無用處,而如果徹底的把多餘的裝甲全部削減掉(註:此處「多餘的」指的是防禦戰列艦主炮和巡洋艦主炮的裝甲之差)則可以節省大量的重量和造價。但是反對者指出:這種「偵查巡洋艦」的概念毫無實際意義,因其搭載的16英寸主炮對於敵人的巡洋艦或者小型艦只顯得過大了,而其缺乏對主力艦火炮的保護意味著它們將無法安全的接近敵人的主力艦並使用自己的武器攻擊它們。
不過無論如何,它們33節的高速(設計航速)使得將它們改裝為快速靈活的航空母艦時有了較大的餘地

附1:1919最終計劃
排水量:標准43,500噸,滿載44,638噸
長度:全長874英尺(266米)
型寬:104.3英尺(31.8米)
吃水:31英尺(9米)
動力:蒸氣輪機-電力傳動,四軸四槳推進,16台鍋爐,180,000shp:
航速:33.5節(62km/h)
續航力:12,000海里(22,000km)/10節(19km/h)
定員:12972
武備:8×16英寸(406mm)/50艦炮(4×2),16×6英寸(152mm)/53艦炮,4×3英寸(76mm)/50艦炮,8×21英寸(533mm)魚雷發S器,水下4個
裝甲:主裝甲帶7英寸(178mm),炮座5-9英寸(130-230mm),指揮塔12英寸(305mm),炮塔正面11英寸(280mm),炮塔側面6英寸(152mm)

附2:1916計劃的概況
排水量:34,300噸,尺度:874'(全長),90ཇ"(型寬)
動力系統:180,000馬力(註:疑為軸馬力)電力傳動蒸汽輪機,最大航速35節
武備(主炮):10門14"/50火炮,裝備於2座三聯炮塔(1&4號炮塔)和兩座雙聯炮塔中(2&3號炮塔)
武備(副炮):18門單裝5"/51(舷側布置,每側9門)
在一戰中,列剋星敦級的建造被更多更緊急的任務所取代,直到1920年中期該級艦才陸續開始建造。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於華盛頓召開的限制海軍軍備會議宣判了他們的死刑,當然,也包括它的英國和日本對S們。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通過,所有6艘艦在1922年6月停止建造,根據條約,其中兩艘艦被允許改裝為航空母艦,它們就是後來的列剋星敦號(CV2)和薩拉托加號(CV3)。其他的4艘戰巡則在1923年8月正式取消建造,並在船廠解體。

6艘列剋星敦級分別在4家船廠建造:
列剋星敦(CC1):1921年1月在麻薩諸塞州昆西海軍船廠鋪設龍骨。後來改建為航空母艦(CV2),1942年在珊瑚海戰沉。.
星座(CC2):1920年8月在弗吉尼亞州新港紐斯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薩拉托加(CC3):1920年9月在新澤州卡姆登鋪設龍骨。後來改建為航空母艦(CV3);由於其工程進度要高於星座號,因此取代它被改造為航母。
突擊者(CC4):1921年6月在弗吉尼亞州新港紐斯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憲法(CC5):1920年9月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海軍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憲法(CC6):1920年9月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海軍船廠鋪設龍骨。後取消並解體。

② 俄羅斯最大的台風級戰略核潛艇有多厲害呢

現在世界上在役最大的核潛艇,是俄羅斯(前蘇聯)發展的941型核潛艇,即我們所熟知的台風級核潛艇。這種核潛艇的水面排水量為2.32萬噸,幾乎相當於現役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排水量,而水下排水量則高達4.6萬噸,為全球之最。核動力攻擊潛艇是建立強大海軍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裝備,最早誕生於美國。前蘇聯海軍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大力發展核動力潛艇,至今已發展了四代。改進型「台風」級潛艇屬於第四代。



當然,台風級核潛艇建造的數量並不多,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一共只設計生產了6艘同型核潛艇。之所以造得少,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核潛艇太大造起來吃力,另一方面當然就是因為經費緊張,沒辦法造太多。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台風級核潛艇就一直缺乏有效維修。現在已經有3艘直接拆解了,剩下的3艘中只有1艘能用。相比之下,美軍的18艘俄亥俄級核潛艇目前仍然全部處於活躍狀態。

③ 美國17級颶風吹翻航母是哪一年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航空母艦被颶風/台風吹翻的實例。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航母受到台風重創的事件是1944年12月8日美國第三艦隊在蠻牛的率領下,集結在菲律賓中部的民都洛島附近,遭遇「眼鏡蛇」台風,三艘驅逐艦葬身海底,800多官兵死亡,146架戰機被毀壞:但是兩艘航母僅僅只是遭受重創。

④ 求英國「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圖片及其詳細資料

該級艦是英國海軍的新銳戰艦,共有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King George V)、威爾士親王號(Prince of Wales)、約克公爵號(Duke of York)、安森號(Anson)、豪號(Howe)。該艦裝備十門14英寸大口徑艦炮,裝甲厚實,但艦炮的威力不及同期的歐洲三小強,甚至連最「渣」的俾斯麥的skc34威力都大於他的14英寸,更何況德國的的火炮很明顯還擁有射速和精度的雙重優勢。 喬治五世級最初設計採用10門14英寸口徑主炮(2座四聯裝主炮塔,1座2連裝主炮塔。2座在艦艏、1座在艦艉),新研製的Mark VII型14英寸口徑主炮採用四聯裝主炮塔,在相同裝甲防護程度下能節約裝甲重量,在火力密度上佔有優勢。由於設計排水量限制,開工建造時發現原設計的排水量偏小,同時還要再加強防禦裝甲,所以修改艦體並使前部第2座主炮塔只裝兩門主炮以節省重量,最終主炮數量減少到10門,在強化防護的同時降低了火力的配備,火力密度優勢被削弱,設計變更使該級艦工期延遲了至少一年。結構復雜的四聯裝主炮塔可靠性存在問題,在服役後的一段時間戰斗中頻頻發生機械故障。 喬治五世級採用平甲板船型,艦體穩定性較好,由於受條約的影響限制排水量使艦體干舷高度較低,這是喬治五世級在惡劣海況時航海性不好的主要原因。喬治五世級很重視防護能力,舷側垂直布置主裝甲帶按抵禦15英寸口徑穿甲彈的標准設計,與當時流行的傾斜布置不同,水線以下採用類似「夾心」結構的多層防魚雷隔艙。水平防護尤其得到重視,而且覆蓋的面積較大。喬治五世級裝備了性能先進的雷達。喬治五世級安裝了航空設施設計攜帶4架水上飛機,後因用處不大撤除。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喬治五世號1940年12月完工,服役後擔任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旗艦。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1941年3月完工服役,在尚未完成測試調試時,就和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起參加了堵截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1941年5月24日在丹麥海峽海戰中,威爾士親王號三次命中俾斯麥號,造成後者航速下降及燃油流失,胡德號被擊沉後,受主炮故障困擾的威爾士親王號受傷退出戰斗。5月27日喬治五世號參加了最後圍殲俾斯麥號的戰斗。1941年8月,威爾士親王號運載首相丘吉爾出訪美國,簽署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威爾士親王號以及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組成Z艦隊被派往新加坡,作為對日本的威懾力量。1941年12月10日威爾士親王號同反擊號在馬來亞海域由於缺乏空中掩護被日本轟炸機擊沉,威爾士親王號被6枚魚雷命中。 1942年至1943年期間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大多數時間為前往蘇聯的運輸船隊護航。1943年12月26日在北極航線的護航作戰中,約克公爵號(1941年11月完工)和數艘巡洋艦一起擊沉了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 1944年,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陸續加入英國太平洋艦隊,參加進攻日本的作戰。1945年9月2日喬治五世號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1950年代喬治五世級相繼退役,1957年-1958年解體。

⑤ 介紹英國在一戰和二戰有多少戰列艦有明確說明就可以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共有32艘戰列艦和10艘戰列艦巡洋艦,絕對是海洋上無可匹敵的力量。

後來因為日本要求保留接近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英國獲得了建造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的權力,但是作為補償,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必須退役拆卸。

1930年,海軍強國又簽署了《倫敦海軍條約》,根據新的條約,英國又退役了4艘戰列艦和1艘戰列巡洋艦。

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皇家海軍服役的戰列艦有「伊麗莎白女王」級5艘、「復仇」級5艘、「納爾遜」級2艘,另外還是一艘作為訓練艦使用的「鐵公爵」號(HMS Iron Duke),共13艘戰列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又相繼建成了「英王喬治五世」級5艘,使得戰列艦裝備總數達到了18艘,英國最後的戰列艦「前衛」號(HMS Vanguard)直到1946年5月才正式服役,因此不計算在內。另外,在這里我們不將英國的戰列巡洋艦計算在內。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裝備的戰列艦,其數量依然很多,但是技術性能上已經落後於美國和日本這些後起的海上強國。當戰爭結束後,所有戰列艦最後艘退役拆解,成為日不落帝國海權的記憶。


不列顛之戰武器:

英國皇家空軍噴火戰斗機(包括 Mk. I 和Mk. II),颶風戰斗機(Mk. I),無畏戰斗機,英俊戰士重型戰斗機。

納粹德國帝國空軍梅塞施米特109(包括E型和早期F型)、110戰斗機;容克JU-88平俯兩用轟炸機、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亨克爾111水平轟炸機,FW-190百舌鳥(伯勞鳥)(只在末期出現過,但迫使英國研製噴火9型與之抗衡)。

德國空軍裝備的轟炸機絕大部分是俯沖轟炸機和輕、中型轟炸機,載彈量大,航程遠的戰略重轟炸機數量極少,根本無法承擔起戰略轟炸的重任。護航的戰斗機又只有梅塞施米特——109還能勉強與英軍戰斗機對抗,但受到航程的限制,作戰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英軍雖然飛機數量少,但性能優秀,而且與雷達、高炮和攔阻氣球組成了完整的防空體系,又是本土作戰,幾乎沒有航程限制,大大抵消了數量上的劣勢。

尤其是英軍建立了完善的雷達預警系統,可以有效發現來襲敵機的數量和方向等基本情況,避免了戰斗機不必要的空中巡邏警戒,使戰斗機起飛就是迎戰,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不列顛之戰

⑥ 戰列艦的構造

戰列艦是一種大型水面戰斗艦艇,其主要攻擊武器是大口徑艦炮,其動力形式早期為風帆推進,19世紀中期後改為蒸汽動力。戰列艦的主要特點是:噸位大,是個龐然大物,在海上航行時儼然一座鋼鐵城堡,戰列艦噸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標准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2500噸;航速快,一般航速可達30~33節,續航力為10000~15000海里;火力猛,戰列艦一般裝有8~10門主炮,口徑356~460毫米,射程20~25海里,此外,還裝有12~20門中口徑副炮(口徑120~152毫米)和100門左右小口徑副炮(口徑75毫米以下);防護力強,戰列艦是一種重裝甲戰艦,在水線以上的艦舷、甲板、炮塔、指揮塔等部位都裝有裝甲防護,一般為150~400毫米厚,個別部位達400~500毫米。

戰列艦是海軍艦隊的主力戰艦和核心兵力,其主要任務是使用艦炮在海上殲滅敵大型戰斗艦艇,也可用來壓制和摧毀敵岸基目標。在二次大戰以前,戰列艦曾作為海軍之魂稱雄於世長達200多年,主宰著世界海洋。當時,誰的軍艦噸位大、艦炮多、口徑大、火力猛、裝甲厚,誰就能取得海上戰斗的決定性勝利,因而作為海上堡壘的戰列艦曾名噪一時,各海軍大國推崇備至,多次掀起軍備競賽高潮。於是,戰列艦越造越大、火炮越裝越多、裝甲越來越厚,「大艦巨炮」制勝論統治著海軍的軍備發展。

戰列艦是裝備多門大口徑艦炮,具有很強的裝甲防護,曾作為艦隊主力在遠洋作戰的一種大型軍艦。在海戰中,通常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所以稱為戰列艦。在戰列艦中,還有一種速度更快,但火炮威力較小,防護較弱的軍艦,稱為戰列巡洋艦。此外,早期的戰列艦也曾稱作鐵甲艦、裝甲艦等。

戰列艦的發展按技術進步劃分,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風帆戰列艦階段和蒸汽戰列艦階段。17世紀至19世紀中期,為風帆戰列艦階段。當時,戰船都是木質船體,最大為三桅帆船,通常設2~3層甲板,兩舷側各開有若干小門,帶有輪子的火炮置於甲板之上,通過舷側門進行射擊。17世紀,戰列艦最大為1750噸,裝有80~100 門火炮,艦員600~700人。18世紀,排水量增至2000噸以上,設三層甲板,裝120~140門火炮。19世紀中期,排水量已達4000~5000噸,裝有120~130門火炮,成為帆船艦隊中最大的戰艦。當時戰列艦上的火炮多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從炮口裝填實心炮彈,19世紀初以後才改裝從炮尾裝填爆炸彈的火炮。由於炮塔不能旋轉,所以作戰時必須將戰列艦一字排開,用舷側數門艦炮進行射擊。

蒸汽戰列艦是19世紀中期以後發展起來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產業革命,80年代發明了蒸汽機,以後又逐步發明了船用螺旋槳、旋轉炮塔線膛炮和鋼鐵裝甲等,從而取代了裝有固定炮塔、採用木質船體和風帆推進的戰列艦。1849年,法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戰列艦「拿破崙」號;1859年,法國又造成世界上第一艘木殼裝甲艦「光榮」號;1860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1873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完全去除風帆、採用蒸汽動力的「蹂躪」號鐵殼裝甲艦;1892年,英國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鋼質裝甲艦。至此,戰列艦的發展趨於成熟,世界各國開始向大噸位、猛火力、重裝甲、高航速方向發展。

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以後,戰列艦開始採用鋼質船體,滿載排水量從10000噸增至12000噸,主炮改用線膛炮,口徑從200毫米增大到300~350毫米,裝甲230~450毫米,航速達16~17節,艦炮威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視為戰列艦的四大要素。

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之後,大口徑艦炮成為主要要素。1906年,英國造成當時最好的戰列艦「無畏」號,它第一次不裝副炮,而全部裝10門大口徑300毫米主炮,排水量達17900噸,航速第一次突破21節。「無畏」號很快成為各國發展的母型,並掀起了海軍軍備競賽的高潮。當時,主炮口徑已達380毫米,航速已達23~26.5節,排水量則達22500噸以上,從而導致「大艦巨炮」主義的出現。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艦隊展開了世界上第一次蒸汽戰列艦大海戰,雙方投入主力艦達68艘。這次戰斗使戰列艦開始重視加強自身的集中防護問題,普遍加厚艦舷側及甲板的裝甲,同時提高航速。

1921年11月華盛頓海軍裁軍會議簽訂的《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主力艦的標准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美英日法意五國所限定發展的主力艦艘數和總噸位分別為:18艘,525850噸;20艘,558950噸;10艘,301320億噸;10艘,221170噸;10艘,157500噸。在條約的限制下,戰列艦的發展冷落了十幾年,英國建造的「納爾遜」號也只有3.5萬噸,配3座三聯裝400毫米前主炮。

華盛頓條約從1922年1月起生效,至1931年底到期,之後,五國又在倫敦舉行會議,續約5年,故推至1936年年底。在該條約終止前,各海軍大國提前幾年進行了大型戰列艦的秘密研製,從而為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一個伏筆。條約失效後,義大利首先開工建造了3艘41000噸級的「威內托」級,裝3座三聯裝381毫米主炮,航速30節。隨即英美分別建造了38000噸級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37000噸的「南達科他」級,分別裝 2座四聯裝 356毫米主炮和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航速27節和28節。法國建造了兩艘 39000噸級和43000噸級「里舍利厄」號和「讓·巴爾」號。德國也建造了兩艘42000噸級的「俾斯麥」號和「梯比茲」號。日本的野心最大,它秘密建造了世界上噸位最大的兩艘巨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排水量高達72500噸,裝3座三聯裝460毫米主炮,航速27節。1943~1941年間,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時,美國建成4艘45000噸級「依阿華」級戰列艦,因而成為世界上最後一級戰列艦,自此之後,戰列艦艦種宣告消亡。

二次大戰以後,德日意戰敗,戰列艦喪失殆盡;英法國經濟危機不再發展;美國大力發展航母,戰列艦也停止建造。1949年3月,除「密蘇里」號戰列艦暫留服役外,其餘戰列艦均封存起來,朝鮮戰爭中,由於要進行對岸轟擊,又將「依阿華」級全部啟封服役,但戰後又覺沒用,故於1954年又相繼退役封存。1968年侵越戰爭中,「新澤兩」號啟封參戰,但很快又被封存。1979年,里根炮製「600艘海軍艇艦艇計劃」時,感到除15艘航母外,還缺少核心戰艦,遂又將4艘戰列艦全部啟封服役,並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裝了8座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4座四聯裝「魚叉」導彈發射裝置,4座近防武器系統,保留了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和6座雙聯裝127毫米副炮,4艘艦僅改裝費就花了17億美元。「依阿華」級艦是世界上裝甲最厚的軍艦,其舷部裝甲307毫米,主甲板153毫米,炮塔184~440毫米,指揮塔近500毫米,而一般現代大中型艦艇裝甲只有14~20毫米,護衛艦以下只有10毫米。目前,「依阿華」級戰列艦已開始退役,預計到90年代中後期將全部退役。

2.戰列艦在一、二次大戰中的作用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戰艦,它是隨17世紀火炮在風帆戰艦上的廣泛應用而誕生的。當時,戰列艦參加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是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角海戰,英國艦隊和法—西聯合艦隊共投入戰列艦60艘。使用蒸汽戰列艦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海戰還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域展開的目德蘭海戰。當時,英國參戰艦艇148艘,計84萬噸,德國參戰艦艇99艘,計48萬噸。戰爭中,英國有3艘戰列艦被擊沉,1旗艦遭重創;德國5艘戰列艦受傷,2艘沉沒。這次戰爭進一步確立了「大艦巨炮」主義理論,使各國海軍更加重視發展以戰列艦為核心、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突擊兵器的海上艦隊。

1941年5月24日,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在北大西洋擊沉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重創了另一艘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於是,招致英國40餘艘艦艇和艦載機的海空大圍殲。「俾斯麥」號終於在5月26日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的攻擊機投放的魚雷命中舵機,次日又遭兩艘戰列艦圍殲,接著又被英巡洋艦分射的3枚魚雷所擊中,沉入海底。「俾斯麥」號的沉沒是證明戰列艦時代正面臨航空母艦挑戰的第一個強有力的信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出動6艘航母上的354架艦載機偷襲珍珠港,炸毀美40餘艘艦艇,幾乎全殲太平洋艦隊主力——8艘戰列艦(5艘沉沒,3艘重創)。這次戰斗,充分說明「大艦巨炮」主義已經過時,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已成為戰列艦的強勁對手。於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大造航母,三年零八個月中就有120艘航母服役。1944年10月24日,日本「武藏」號出航還不到3天,1945年4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艦、世界上最大的64000噸級龐大巨艦「大和」號出航還不到1天,就被美軍艦載機炸沉,至此,戰列艦已徹底喪失了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風。

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在硫磺島登陸、沖繩登陸和襲擊日本本土作戰中,擔負過對岸轟擊和火力支援任務,並於1945年9月2日在艦上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受降儀式。當時,美方參加受降儀式的有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和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陸軍上將,日方參加儀式的有外相重光葵等11人,美、中、英、蘇等同盟國代表和其他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受降儀式。

戰後以來,「依阿華」級戰列艦在侵朝戰爭、侵越戰爭、海灣沖突及海灣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海灣戰爭中,以2艘戰列艦為核心的水面戰斗群部署於波斯灣內,對伊科前沿陣地和岸基設施進行了猛烈轟擊,同時,還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對1300公里處的內陸目標進行了縱深攻擊。

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加賀「級的戰列巡洋艦版本,航速由於被安裝了更多的鍋爐而大為提高,最高航速為30節。火力上「天城級」同先前開工的「加賀級」戰列艦是完全相同的,同為五座雙聯裝「40公分」炮塔。兩型戰列艦的區別在於裝甲設計,「天城級」在裝甲防護上要明顯弱於「加賀級」,不僅沒有後者所擁有的主裝甲帶後直接鋪設在輪機艙壁上的3英寸裝甲而且水平裝甲的最大厚度也僅為4英寸,炮座、炮塔上的防護也比之後者要弱許多。更重要的是在最大厚度裝甲帶的覆蓋面積和裝甲總質量上「天城級」也明顯遜於「加賀級」,不過日本海軍對「天城級」的定位本就是戰列巡洋艦,所以這些忽視生存能力的設計也並沒有招致太大的非議。1920年12月6日,「天城級」的首艦和二號艦「赤城號」同時在橫須賀和吳港海軍工廠鋪設龍骨;但是三號艦「愛宕」號以及四號艦「高雄」號則拖到次年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才開工建造。

該級艦性能數據:

標准排水量:41250噸

滿載排水量:47000噸

全長:251.8米

水線長度:234.7米

最大舷寬:30.8米

最大吃水:9.4米

主機最大輸出:131200馬力

最大設計航速:30節、14節航速下航程8000海里

防護:舷側主裝甲帶10英寸、艏艉1.85英寸到3英寸英寸、主水平裝甲1.3英寸到3.9英寸、主炮塔正面9英寸四周6英寸、炮座11英寸到9英寸、指揮塔14英寸

武備:主炮: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

副炮:140毫米50倍徑舷側炮廓式副炮二十門

高炮:80毫米40倍徑高射炮四門

雷擊: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八管

建造情況:

「天城」號:1920年12月16日開工,橫須賀造船廠。1922年12月15日按照《華盛頓條約》的許可決定一航空母艦的最終面貌被恢復建造。1923年1月8日開始航母改建。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發生船體遭到徹底破壞。1924年4月14日,經過堪察證實已無修復價值於是被廢棄。1924年解體。

「赤城」號:1920年12月16日開工,吳港海軍造船廠。1923年因為《華盛頓條約》的緣故改建成航母。1927年3月25日一一艘航母的面貌完成。1942年6月6日於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1942年9月25日除籍。

「高雄」號:1921年11月底開工。1924年4月14日宣布取消建造計劃。1925年解體。

「愛宕」號:1921年12月初開工。1924年4月14日宣布取消建造計劃。1925年解體。

怎麼從外觀分辨驅逐艦 戰列艦 巡洋艦 它們主要作用是什麼 能不能發個圖片呢

【戰列艦】

戰列艦在外觀上裝備有多聯裝大口徑主炮,到了二戰後期服役的戰列艦很多都裝備有三聯裝主炮。戰列艦一般設計有能夠防禦自身主炮射擊的裝甲,在海戰中充當主力,在航母出現以前是最強的矛和最厚的盾,而在陸戰中也可以憑借射程優勢支援陸軍行動。目前戰列艦已經退役。

由於近代海戰是由艦隊排成一列用側舷朝向敵人射擊以發揮最大火力,而戰列艦也是採用類似的戰術,所以由此得名。龐大的身軀和三聯裝主炮是戰列艦的最大特點。

例如下圖衣阿華級戰列艦:

【驅逐艦】

小型炮艦。噸位較小,抗風浪和獨立航行能力差,火力較前者相對較弱。在二戰中主要是輔助艦隊戰術的實施,執行護航反潛任務,在海戰中並不擔任舉足輕重的地位。驅逐艦和巡洋艦在外形上我覺得挺難區分的,尤其是還有輕巡洋艦這類單位。恐怕也就是塊頭比較小、火炮口徑數量更少。

二戰時期驅逐艦的地位在當今逐漸被導彈護衛艦所取代。

⑨ eve小米是什麼船

eve小米是彌洱米頓級戰斗戰列巡洋艦。

彌洱米頓級(Myrmidon)是一艘蓋倫特聯邦的戰斗戰列巡洋艦,簡稱小米。能使用無人機,用法多樣,PVE可作為狂怒者級和多米尼克斯級之間的過渡。彌洱米頓級可以裝配一個指揮脈沖波裝備,指揮脈沖波效果范圍加成50%,無人機最大速度加成12.5%。

戰斗戰列巡洋艦有先知級(Prophecy)、先驅者級(Harbinger)、猛鮭級(Ferox)、幼龍級(Drake)、布魯提克斯級(Brutix,簡稱小布)、彌洱米頓級(Myrmidon,簡稱小米)、暴風級(Hurricane)、颶風級(Cyclone)。

艦船簡介:

eve彌洱米頓級是EVE中的中型艦船主要使用中型裝備。戰斗傷害和防禦力都很優秀的艦船。建議用於前線大規模戰斗。支援能夠在戰斗中維修或協助其他船隻的艦船。

建議在艦隊戰中作為輔助手段。無人機可釋放的無人駕駛艦載機,具有多種功能和傷害類型。裝甲使用低槽的防禦系統,不能自我恢復。

閱讀全文

與颶風級戰列巡洋艦圖片高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紋身乳房圖片 瀏覽:575
男生春裝t恤圖片 瀏覽:858
蘋果7微信圖片怎麼撤回 瀏覽:283
cad怎麼保存成圖片格式 瀏覽:338
女孩乳頭凹陷圖片 瀏覽:802
女生帶口球圖片 瀏覽:391
一張圖片怎麼轉換為Word文檔 瀏覽:961
個子小可愛圖片 瀏覽:318
怎麼畫粽子圖片大全 瀏覽:469
王母娘娘卡通圖片簡單 瀏覽:6
怎麼讓靜態動物圖片動起來 瀏覽:867
史上好閨蜜文字圖片 瀏覽:604
快手文字圖片語錄製作 瀏覽:549
日本古代女發型圖片 瀏覽:648
文字圖片我累了 瀏覽:882
別瞧不起人文字圖片 瀏覽:563
菠蘿蜜的正確剝法圖片如何去粘液 瀏覽:277
奇怪的衣服圖片 瀏覽:44
人間文字圖片壁紙 瀏覽:363
如何選中圖片粘貼在word上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