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在日出或日落時,給太陽拍攝一張迷人的寫真照
有人說,攝影是光線的藝術,我要補充一點:攝影也是色彩的藝術。正因為此,攝影愛好者通過把日出和日落視為最佳的攝影時間點。因為這個時間點,太陽光柔和,沒有正午時強烈刺眼。同時,早晚因為太陽的緣故,色彩偏暖,紅黃色調特別明顯。因此,大凡攝影愛好者,為了那一?{太陽,都喜歡起早貪黑,美美地拍上幾張照片。今天,我就來和大家交流一下日落時如何捕捉那些美麗的落日風光,拍出理想的照片來。
1.找到「制高點」。
要想拍出日落時晚霞的理想效果,首選得有個理想的好地方,這些好地方就是拍攝的「制高點」。在周邊山巒起伏或者是建築物高聳的地方,山頂或者是層頂是你的「制高點」;在大海邊、湖邊或者郊野等空闊的地方,能把你最想入鏡的景物都拍下來的地方就是你的「制高點」。找到了這些「制高點」,你才能拍到理想晚霞照片。
2.抓住黃金30分。
日落的時間非常短暫,一般只有30分鍾左右,最佳的拍攝時機只有幾分鍾至十幾分鍾。對於拍攝者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因此,一定要提前做足准備,預先選好拍攝位置,准備好拍攝器材,迅速地設置拍攝參數、構好圖等等。否則,就在你手忙腳亂的時候,最佳拍攝時機就錯失了。
3.選擇AV拍攝模式。
對於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最好使用AV(光圈優先)模式進行拍攝。當然,如果是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也可以很酷地使用M(手動)模式進行拍攝。
4.保證正確曝光。
建議採用點測光模式。不要對照太陽進行直接測光,這樣拍出的太陽很亮,但是周邊部分會曝光不足;也不要對照天空中最暗的地方進行測光,這些會導致太陽過曝。正確的做法:應該把測光點對准太陽周圍的比太陽亮度稍暗一些雲朵進行測光,以保證整體畫面曝光比較均勻。下圖中紅框所標即為測光點。
5.設置偏暖的白平衡。
白平衡的選擇決定了你的色彩或色調。在拍攝日落時,一般不建議使用自動白平衡。因此,可將白平衡設置為「陰影」或「陰天」,這樣拍捨出來的照片,色彩會偏「暖」(色彩更紅),夕陽的效果會更加有吸引力。
上圖為自動白平衡效果
上圖為「陰影」白平衡效果
6.其它需要注意的問題。
拍好日落,還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ISO值不要設置過高,最好設置為100,高ISO值會使畫面產生噪點;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使用三角架和快門線,令拍出的畫面清晰通透;如果以太陽為主體,盡可能使用長焦端拍攝,這樣拍出的太陽會較大。
㈡ 中午的太陽是什麼樣子的
中午的太陽,就像人生的中年,它很熱烈,但是這種熱烈來自之前的積淀,並最終會帶來最後的輝煌.
㈢ 太陽的照片
㈣ 如何區分日出日落的圖片
一般情況下:
1:白天較高的氣溫會使空氣中包含更多的水氣和灰塵,更容易散射陽光;因此總體而言,日落比日出更紅、更柔和、更偏暖色,而日出的顏色更銳。如果是在城市裡,傍晚空氣中的懸浮污染物更多,空氣透明度和色彩飽和度會略低。
2:日出的光線有直射感,日落的光線有散射感
㈤ 『人像攝影』如何在正午的陽光下拍攝
2. 定焦鏡頭與偏振鏡
定焦鏡頭和起偏鏡在削減正午強烈光線方面是很棒的工具。與變焦鏡頭相比,定焦鏡頭更加銳利,而且對反差和眩光的控制也更好。你是否曾經發現在陽光下拍攝的照片會有綠色的眩光?定焦鏡頭在處理眩光及內部反射上都更好。此外還可以使用遮光罩,同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將定焦鏡頭與偏振鏡一起使用,你會拍攝出色彩更飽和,對比度更高的清晰照片。偏振鏡能夠過濾光線中的偏振光,也能夠削減眩光和鬼影。它不能消除中午陽光下人物臉上的陰影,但一定會讓你的風光和旅遊照片更加清晰通透。
㈥ 誰有太陽的高清圖片越高清越霸氣越好,太陽要佔圖片80%以上
這張怎麼樣
㈦ 威海中午太陽的圖片
根據題意,結合圖示:當地球公轉至位置②時,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時值北半球的夏至日,(威海的)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最大值,獲取的太陽光熱最多.
結合選項.
故選:C.
㈧ 中午的太陽有多大 是什麼顏色
中午的太陽高度角比較高,受到大氣的影響比較小。
太陽的大小大約在30′左右,地球軌道有一定的偏心率,因此地球上看太陽不同時間大小也會略有不同。
太陽的顏色是一顆黃色的主序星,在中午看它就是黃色的。
㈨ 為什麼太陽看起來早晚要比中午大
生活中,如果你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早、晚的太陽會很大,而中午的太陽又很小。這是為什麼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個困惑,現在我就來告訴大家這是為什麼。
因為早、晚的太陽光進入地球,在大氣層時所發生的折射特別明顯,而到了中午,太陽光在大氣層發生直射的多,所以,我們就會覺得早、晚太陽大而中午小,且位置比實際的高。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㈩ 拍下的太陽表面活動的照片,場景有多麼讓人震撼
來了!太陽軌道器拍下太陽表面活動罕見照片!
我們知道,太陽只可遠觀,,靠近它的存在都將被它巨熱無比的溫度所征服。隨著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O)的發射,人類已經離我們最近的太陽鄰居更近了一點。
雖然這個理論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證明,但solo完全有能力繼續收集它。它正在緩慢地沿著它三年的軌道運行,這將使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為地球的四分之一。有了這樣的近距離接觸,EUI應該能夠拍攝更多的圖像,再加上來自其他儀器的數據,可以對它在第一組圖像中發現的特徵有更多的了解。
作為這條軌道的一部分,solo將成為第一顆帶有紫外探測器的太陽觀測衛星,它將走出黃道平面。偏振和日震圖像(PHI)是SolO上另一個已經開始收集數據的遙感器。它負責收集太陽內部磁場和視線速度的數據。它的第一張照片最近也發布了,其中包括顯示太陽表面磁場強度不同的磁圖。這些數據最終可能會與SolO上的現場感測器相結合,以更好地描繪出太陽磁場的變化如何影響探測器和地球不斷吹拂的太陽風。
研究小組將不得不等待一段時間,直到所有的儀器都啟動、運行並協同工作,以獲得solo攜帶的感測器套件的全部能力。但它在計劃的7年任務中還有很長的時間。與此同時,軌道飛行器已經給科學家們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觀察結果,期待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