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勿以惡小而為之下一句是什麼
勿以惡小而為之下一句是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遺詔。
一、出處
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二、翻譯
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三、啟示
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須要做;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去做。
四、重點字意
勿:不要。
以:認為,以為。
善:好的行為,和「惡」相對。
為:做,行。
惡:犯罪的事,極壞的事,和「善」相對。
一、典故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原句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目的是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小善積多了就成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惡積多了則「足以亂國家」。
三國劉備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這句話值得讓世人知道並銘記在心。後世人傳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二、人物介紹
1、劉備
劉備(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2、劉禪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