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行軍打仗,如何解決用水問題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的補給在行軍打仗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糧草如此,水源更是如此。
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人體一旦缺水,後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乾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往往甚於飢餓。沒有食物,人可以活較長時間,如果連水也沒有,頂多能活一周左右。
因此在行軍打仗中,保障軍隊和馬匹在行軍途中用水的正常供給非常重要。
行軍用水最重要的來源
1、河流
古代行軍的過程中,消耗的糧草是需要強大的後勤做支撐的,其中要用到許多人力物力,為了保障充足的軍用物資,是不允許設立隊伍進行專門運水的。
既然不能運水,那隻能找水源了,行軍中用水的需求往往是通過藉助天然的水源滿足。
在所有的天然水源中,河流是行軍用水中最重要的來源。
例如,宋朝時期,李繼遷在至道二年(996)圍困靈州城(今寧夏靈武西南)時,對於是否救援靈州城,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除了快速找到水源很重要之外,鑒定水質,保障用水無毒安全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常常在古裝劇裡面會看到,敵軍會採用投毒的手法進行戰爭,而且不是所有的水都是能喝的,因此鑒定水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既然行軍途中水源很重要,那麼水源就可能成為敵軍攻擊的手段,尤其是大軍行至敵境之時。對於如何防毒
《武經總要》: 凡防毒有五:一謂新得敵地,勿飲,其井泉恐先置毒;二謂流泉出於敵境,恐潛於上流入毒;三謂死水不流;四謂夏潦漲霪,自溪塘而出,其色黒,及帶沫如沸,或赤而味咸,或濁而味澀;五謂土境舊有惡毒草毒木惡蟲惡蛇,如有含沙水弩,有蜮之類,皆須審吿之,以謹防慮。
這說明在北宋中期人們已經積累了許多飲水防毒的措施,這就保障了行軍飲水的衛生與安全。
其實古代軍事學家很早便注意到行軍時水源的選擇和防護。因為水源的有無和水質的美惡,對軍隊人馬的健康關系極大。
春秋時孫武的《孫子 兵法》在“行軍篇第七”中說:“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 ,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意思是凡是駐軍應選擇乾燥的高地,不宜處在潮濕的窪地,重向陽面,避陰濕面,靠近水草肥美,供應方便的地方,這樣軍士不會發生疾病,勝利就有了保障。
由於地面水比地下水易受污染,且不易防止敵人投毒,所以古代軍隊給水為了安全起見, 多開鑿水井以供將士飲用。
《周禮·夏官》中有挈壺氏 ,其職責是:“掌挈壺以令軍井 ,挈轡以令 軍舍 ,挈畚以令糧。”
這是在大司馬屬下,負責軍糧、住宿及飲用水的官員 ,也是我國歷史上所 記載的最早的後勤官員。
總結
顯然,解決用水問題對於古代行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一場戰爭的輸贏很可能就出現在誰更好地解決了行軍用水問題。
所以,古代行軍用水問題隨著朝代的發展更替,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巧找水源、注意防毒的行軍飲水保障理論體系,為戰爭後勤作出巨大貢獻。
『貳』 百米軍隊題目
三百米。
『叄』 解析《大決戰》黃維兵團行軍長鏡頭,為什麼說經典震撼,超越歷史
淮海戰役的廣角鏡頭,實際上是用9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整師拍攝的。
《大決戰》三部曲,包括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三部曲,是建黨七十周年的獻禮片,這三部電影中各大軍區全部軍隊都有一定的參加,聽說前後左右一共有幾百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士參加拍攝。到這兒,你也就能想像,90年代我國商業電影並未啟航時,為什麼會出現這般氣勢雄偉的大場面了。
如今許多人一談起大場面,就想起印尼的史詩片《巴霍巴利王》,實際上《巴霍巴利王》的編導專業精英團隊,壓根不明白戰事,各種各樣腦洞大的軍用裝備實屬吵吵。反而是十幾年前的《英雄》,高寬比復原秦朝黑甲軍團,第一次用弩陣、箭雨,那才算是牛。
但是,這種相比《淮海戰役》來,或是間距太大。使我們十分看不起的黃百韜兵團,竟然沒有在大運河上構建大橋,以致於井然有序的國民黨到大運河邊就亂作一團(只有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當群眾演員當得好,無論是有紀律軍隊或是有程度錯亂,都井然有序)黃百韜被圍住,徐州市南進的能沖宿縣(今宿遷市)也被中野攔腰截斷砍斷,從華東競技場開回來的黃維兵團十二萬精英變成全部會戰的勝負手。
因此,長達2分鍾的黃維兵團軍隊開始了。從重型坦克底端逐漸,給人一種雄師來犯的無力感。隨後時五路縱隊迅速軍隊,重型坦克和車輛在群體中速率並挺快,也有坐騎在疾馳。團隊渡河,五路縱隊匯聚,全自動變成二路縱隊,或是車子在中國步兵團在上下。這般迅速的軍隊,並非一個說白了的知名導演帶上幾十個副導演可以指揮調度系統進行。這徹底便是一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常規軍演!
槍迷們看了這一廣角鏡頭,反響強烈,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絕對沒有很有可能擺脫那樣的陣容,抗日戰爭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不可以,乃至抗美援朝戰爭階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不可以。就算到現在,也許也僅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等極少數部隊可以進行。
那麼,有些人要問了,作為一個兩小時的影片,必須耗重金打造出那樣一個廣角鏡頭嗎?我要告訴你!自然必須!由於,黃維兵團是淮海戰役的勝負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要解決的的一個雄師集團公司。一個一個而言。
但是,真正歷史時間則是,淮海戰役的總前委,彷彿並沒有具有綜合全局性,指引全部淮海戰役的功效。
總前委在全部淮海戰役期內,只是開過一次會,那時黃維兵團早已被殲滅,杜聿明集團公司也逃不了了,基本上連勝已定。因此 ,淮海戰役總前委開的唯一一次全會精神,並沒有探討淮海戰役難題,反倒時為渡江戰役做准備。倒是渡江戰役,的確是這一總前委指引的。
淮海戰役由華野的饒漱石、粟裕、譚震林明確提出時,中間不但願意了,還電令中野另外姿勢,相互配合華野行動。當粟裕明確提出「陳鄧統一指揮」時(一貫的讓帥行為),中間表態發言願意,但僅是在電報中規定陳鄧以中野主要相互配合華野戰斗。乃至,中野也沒有廣播電台,只有使用陳賡四縱的廣播電台對外開放溝通交流,即便 是想指引華野,也沒標准啊。
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電報中,25封給中野,29封給華野,沒有一封給總前委。華野中野給中間的電報,也也沒有以總前委為名傳出。中野華野相互之間中間的電報,都沒有總前委給委員會的電報,沒有說白了的上下級關系。因此 總前委沒有機遇在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幹部下指引全部淮海戰役。
講這么多,就想告訴你,黃維兵團的強勁,不僅有歷史時間真正,也是有宣傳策劃要素。
『肆』 山一程水一程通過行軍路上的成語
長途跋涉cháng tú bá shè
[釋義] 跋涉:翻山越嶺、趟水過河。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語出] 清·錢采《說岳全傳》第66回:「妾身身犯國法,理所當然,怎敢勞賢姐長途跋涉?決難從命。」
[近義] 跋山涉水
[例句] 岳夫人道:「……怎敢勞姐~,決難從命。」(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六十六回)
『伍』 跋山涉水兩萬五千里,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故事有哪些
一、長征途中出生的孩子
長征途中,紅五軍團參謀長周子昆的妻子曾玉是一名在戰火中生下孩子的女紅軍。曾玉本不在長征的名單中,但她實在捨不得離開紅軍、離開自己的丈夫。挺著7個月大的肚子,悄悄跟在隊伍後面一路走了下來,成了編外人員。因為是「編外」,曾玉沒有口糧和裝備,憑著堅韌的毅力和戰友們的接濟苦苦支撐。
部隊在翻越老山界時,遇追兵追趕,那時曾玉肚子疼得厲害,馬上要生了。董必武找來擔架抬著她沒走多遠,抬擔架的人在遭到敵人襲擊時放下擔架跑了。曾玉只好騎上錢希均找來的馬,顛簸中,鮮紅的血順著她的腿流下來,把馬鞍上墊著的被子都濕透了。
追兵越來越近,女紅軍們只好把她從馬上扶下來,攙著她走。大家架著曾玉一步一個血印朝前走,想找一個稍微安靜和安全點兒的地方把孩子生下來。莽莽山林中,不見一戶人家,幾位女紅軍只好找來一把枯草,把曾玉圍起來,孩子就出生在這把枯草上。
這個紅軍長征途中出生的嬰兒還沒睜開眼睛,她的命運就已註定。她的母親只能把她留在出生的地方,期待有人能收養。孩子的哭聲在繼續,母親的心更痛,女紅軍們只能架起曾玉繼續趕路。
1936年,紅四方面軍第三次過草地時,婦女幹部李金蓮就要生了。草地一望無際,婦女工作人員只好在距離大部隊行軍道旁不遠的地方圍成一個圈,李金蓮就在這個圈中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後,大家你扯一塊衣襟、他湊一塊布,勉強把孩子包裹起來,走出了草地。後來,她含淚把孩子送給了當地的老鄉。
二、七根火柴
王願堅在1985年發表的《七根火柴》的小說中,生動記述了這一曾經真實存在著的故事——一名紅軍戰士在即將陷入沼澤地的戰友身上找到了一本黨章和寶貴的七根火柴。
「那同志一隻手緩慢地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裡面並排擺著一小堆火柴,並且是乾燥的火柴。紅紅的火柴頭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朱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記住,這,這是,大家的!他驀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
戰士用生命守護的火柴和黨章留了下來,然而他卻永遠地犧牲了。
看似普通的火柴對於在草地上行軍的戰士們來說,就像是救命的葯品一樣。草地里的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以下,經常凍得戰士們瑟瑟發抖。所以,火柴是草地上最珍貴的物品之一。這位戰士留下的火柴,不知可以帶給多少戰士溫暖,挽救多少戰友的生命。
紅軍長征給我們留下來取之不盡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重溫紅軍長征的歷史,不僅是為了表達長眠於長征路上的無數革命先烈的深切懷戀,更是為了繼承和發揚紅軍戰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好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主席借書故事
在長征途中,因為毛澤東愛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曾鬧出過笑話。有一天,紅軍隊伍經過一個村莊,毛澤東命令隊伍在村外紮好營地,然後派警衛員去村裡借書。毛澤東對身邊的警衛員說:「小王,你去村裡看看有沒有讀書人,想辦法幫我弄『水滸』和『三國』來。」
警衛員找了幾個讀書人,其中有一個私塾先生,他知道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好兵,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聽說紅軍首長需要「水壺」和「三鍋」用。私塾先生二話不說,拿出家裡的水壺就給了警衛員,可是,他家裡實在沒有「三鍋」,只有「一鍋」,但他也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裡僅有的一口燒飯鐵鍋交給了警衛員。
警衛員謝過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壺和鐵鍋帶回了駐地。警衛員說:「主席,水壺拿來了,村裡人沒有一家有『三鍋』,我就借來了『一鍋』。」毛澤東抬頭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衛員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緊學習文化知識才行啊。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國四大名著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而不是燒水的水壺和做飯的鐵鍋。
四、運動會燒牛糞
紅軍在爐霍期間,為了活躍長征途中的部隊生活,鼓舞士氣,朱德總司令倡議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運動會。這次運動會內容十分豐富,有球賽、賽跑、跳高、跳遠、跨越障礙,有刺殺、投彈、騎兵表演,也有識圖、測距、識別和利用地形地物。在這次運動會上,最別出心裁的項目,要數朱總司令提議增設的燒牛糞比賽了。
比賽規則是,看誰先點著升起火苗。比賽開始了,隨著點火的信號聲響起,數千名紅軍戰士幾乎在同一時間劃著了火柴。一會兒,寬闊的平地上到處冒起了青煙。青煙越拉越長,越滾越大。數千條煙龍匯合在一起,翻動飛騰,直上青天。
五、吃冰激凌
爬雪山時,周士第在黃埔一期的老同學———幹部團團長陳庚,提議周士第用廣東話給大夥唱支歌。周士第大大方方地放開嗓門,唱了兩句,自己就開懷大笑起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有人吃干糧,有人一把一把地吞雪解渴。幹部團參謀長畢士梯把珍藏在筆記本中的一小包糖精拿出來,往每個人的口杯里放了一點點。
肖勁光大聲喊道:「來來來,吃冰淇淋了!」周士第嘗了一口拌糖精的雪粉,故作陶醉狀說:「我這杯,比南京路冠生園的還美哩!」陳庚也嘖嘖贊道:「我的更美,是安樂園的哩!」他們把干糧當餅干,把雪粉當冰淇淋,又說又笑,渾身的疲乏一沖而散。吃罷「冰淇淋」又向著雪山頂上爬去。
六、吃牛皮
郭林祥在回憶錄中記載:「走出草地的前一天,我帶的干糧就吃完了,肚子餓急了。好不容易找到前面部隊殺氂牛吃後丟下的一塊皮,我撿起來,把毛燒掉再烤,半生不熟的,洗一洗就吃,一邊咀嚼還一邊吱吱地響,靠這塊牛皮維持了一天。
「其實,能吃到皮帶,那對戰士們來說,可是一頓大餐。」黃忠學將軍的兒子黃宏波說,「父親常說,吃皮帶時,先把皮帶烤一烤,烤軟了以後,再放到水裡煮。這一根皮帶,就是戰士們的美味佳餚了。」
黃忠學的回憶錄中也寫到:「一天,一個同志笑著對我伸出一雙手,『給一塊油炸餅干你吃吧。』我驚喜地接過來瞧著:『你從哪兒撈到的餅干呀?』焦黃的顏色,綴著粟米大的泡泡兒,很像是油炸的。我放到嘴裡嚼了嚼,覺得滋味不錯,就問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呀?』『牛皮!』他哈哈地笑了。
我們十來個人每人都有一條牛皮帶,往後,我們除了挖野菜充飢外,還烤牛皮帶吃。」
『陸』 120公里死亡15000人,巴丹死亡行軍為何這樣慘絕人寰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的太平洋戰場上,總共俘虜了近八萬人口,但是在押送的路上死了15000人,主要是日軍在整個押送道路上慘不忍睹的欺凌,只要不順心,日本人就會各種虐殺他們,因此整個路程下來死了很多人。
為了讓更多人俘虜跟不上部隊,因此有理由殺害他們,每次只發放一點點像雞蛋大小的食物,而那些俘虜本來就飢餓,因此這些食物對俘虜來說根本就沒有用,食物和水都不充分的情況下,很多人開始因為缺水以及飢餓而倒下,更有些人生病以後再也起不來了。
整個行軍中,日軍都在找各種理由殺害俘虜,因此能安全到達目的的可以說是驚心動魄。
『柒』 看長津湖,裡面的士兵太慘了,行軍路上只能吃土豆,還凍硬了
電影遠遠不如現實殘酷,雖然長津湖電影很感人,但是實際的戰爭比這殘酷百倍,別說土豆了,之前央視播放過長津湖戰役的紀錄片,裡面的很多士兵都被活活凍死了,搬運屍體的時候整個人和鐵塊一樣僵硬,有倖存者也都是截肢的,所以我們要感謝這些先輩們給我們創造了今天安靜祥和的生存環境!
『捌』 在國內與敵國境內行軍時行軍道路的選擇是怎樣的
在敵國境內行軍,遭到襲擊的危險比較大,所以行軍的時候要有所防範。在國內行軍時只需要成一字長蛇陣沿重要道路行軍即可,如果軍隊數量太多,沿幾條道路前進就是了,但在敵國內,要避免敵軍的突襲,所以一般避免在狹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澤行軍,因為一旦遭到敵人襲擊,很難展開。行軍時,一般把軍隊放在前面,指揮中樞及其衛隊放在中間,後勤隊和其他非戰斗人員放在後面。行軍隊伍兩翼是機動性好的輕裝部隊和騎兵,以便照應前後。軍隊按建制分成若幹部分,當遭到襲擊時,先頭部隊在原地堅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開,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開,以後部分單數向左前方更遠處,雙數向右前方更遠處展開。迅速從行軍狀態轉變為戰斗狀態。
如果非要從狹隘地區行軍不可,為了安全,一般要先佔領前方高地。如在水網地帶,一般要多路並進,每路都保持在臨近的另一路能夠看得到的距離內。只有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才能夠迅速而有序的從行軍狀態變換到戰斗狀態,或者進行相反變換。
『玖』 古代行軍一天能走多少路
在先秦時期的兵法著作《尉繚子》中,記述了那個時代真實的行軍速度,步兵日行僅為60-80里速度。
雖然軍事科技和道路條件在歷經千年的不斷發展,自秦漢到明清,關於行軍速度這一方面,並沒能取得太大的進步,《尉繚子》中提到的行軍速度,也是古代軍隊普遍的速度,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古代行軍條件身上說起。
軍隊規模、道路系統以及輜重補給,都是決定軍隊行軍速度的重要因素,但這些條件在古代都飽受制約。
行軍速度影響:
如果一支軍隊數量龐大,在古代的道路條件下,行進的路上本就困難重重,而行軍的速度又取決於其中最慢的一部分,也就是輜重運輸的速度。古代行軍輜重的運輸一般使用車輛、馱馬,位於軍隊的後方,當輜重部隊行進時,道路已然經過大部隊踩踏,更加崎嶇難行,勢必會拖累行軍的整體速度。
除此之外,行軍路上的各種防護、探查等必要措施,也延緩了軍隊行進的速度。行軍時首重防止敵軍偷襲,這對於行軍速度就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