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水寫聖教序高清圖片

水寫聖教序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01 04:10:45

㈠ 聖教序獲字怎麼寫或者是有高清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5/09/10886293_264313972.shtml 第41副圖片左邊下面最後一個字即為『獲』字。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㈡ 王羲之·聖教序的內容介紹

《永字八法毛筆水字字帖:王羲之·聖教序》內容簡介: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又使書法學習建立在科學的方法之上,廣大書法愛好者和大中小學生都希望有一種集隸書技法精講,描摹、臨寫於一體,用特製的水寫紙印製的毛筆字帖。

㈢ 中國古代著名的字帖

有:《蘭亭序》、《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碑》、《玄秘塔碑》、《黃州寒食詩帖》等。

1、《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2、《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醴泉銘》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准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3、《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是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內容主要記載了西京龍興寺禪師楚金創建多寶塔之原委及修建經過。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有簡潔明快,字字珠璣之感。

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4、《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是唐會昌元年 (841年)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為楷書書法作品。現今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敘大達法師在德宗、順宗、憲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紀念大達法師之事跡而告示後人。其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字跡如刀刻一般,且筆畫粗細變化多端,風格特點顯著。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5、《黃州寒食詩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㈣ 問王羲之的《聖教序》講了點什麼

《聖教序》全名為《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共計2400餘字,西安博物館藏。此碑內容包括唐太宗為玄奘法師翻譯佛經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通稱《三藏聖教序碑》。

京師弘福寺僧懷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書真跡成文,後鐫刻成碑。此碑由於直接從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跡中摹出,保留了其書原貌,因而被歷代書法家視為臨書楷模。

(4)水寫聖教序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少年的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王羲之16歲時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㈤ 歷代書法名家臨《聖教序》,究竟誰臨的才是最好的

《聖教序》:唐太宗《唐三藏聖教序》全稱。這是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楚綏良首先寫的。它被稱為《雁塔聖教序》。後來,王羲之的書法上刻著懷仁沙門氏菌的碑文,它被稱為唐代右軍神聖宗教的序曲。

要學習行書入門,書法必修的一門功課是王羲之的《聖教序》。從古至今,修行聖教序的人不計其數,但真正從形到神寫聖教序的人卻寥寥無幾,漢墨書法是歷代名家的聖典,這是我見過的最有資格的人之一。

㈥ 《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羲」字是怎麼寫的

《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羲」字寫法如下:

(6)水寫聖教序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王羲之書法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公元303~361),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7歲時開始練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邊練字,池水都染黑了。

後來因更換寫字的木板,工匠發現王羲之筆力強勁,字跡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後用「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確切。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㈦ 聖教序原文

《聖教序》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閑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託。

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㈧ 怎樣臨寫《聖教序》

《聖教序》的由來 唐代僧人玄奘法師西行取經 ,歷盡千辛萬苦,冒生命危險,才到達印度。在他取經回歸長安時,舉國為之震動,太宗對於玄奘艱苦取經的偉大精神非常感動,並謂「勝朝盛事」,對於他在佛學方面的成就,也極端推崇,於是在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長安弘福寺中,專門翻譯梵經。並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這便是《聖教序》的由來。《聖教序》成文以後,為了永垂後世,昭示天下,乃籌備將其刻於碑石流傳,又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故大家認為這篇碑文,非書聖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於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工作。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後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聖教序》全文。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 《聖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三個部分,懷仁經過了長達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營,終成此碑。足見《聖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廣采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聖帖」是從王氏書跡中經過挑選合成的,足以代錶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範。同時我們也應知道,此碑畢竟是集字,細心觀察,還是能發現因原字書寫的時間、年齡、情緒、氣氛的差異,而筆勢的連貫略失自然,以影響全文的渾然和諧。對於這一點,臨習者千萬不可忽視。書寫工具的選擇 一、筆的選擇:如用羊毫,不宜過長過軟,如用狼毫,不宜過粗過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雲。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要用鋒穎好的新筆,寫禿了的筆不要用。總之,筆是宜小不宜大,鋒是宜短不宜長,筆桿是宜細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禿。能夠選擇一枝合適的筆,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推薦使用——中狼尾 二、墨的選擇:書畫墨汁加水。水要用山泉或純凈水。加多少,依墨的濃度而定,過少黏厚枯滯,拖不動筆;過多則肥爛稀薄字無筋骨。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度,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推薦使用—— 中華書畫墨。三、紙的選擇: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如元書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推薦使用——元書紙。四、《聖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薦—— 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筆畫起筆規律原帖分析 筆畫起筆規律分析收筆規律分析 折和鉤的規律1、方折的寫法道理同楷書,但比楷書直接而平實,切筆後側鋒重帶(速度較快,不能用楷書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餘的角),切忌調整中鋒再寫折,那樣會浪費時間,也影響效果。2、圓折的寫法圓折的寫法其實更簡單,關鍵是手腕要圓轉靈活,象畫圓弧一樣,要中鋒運筆,靠手腕的轉動邊畫弧邊調整中鋒。3、方鉤的寫法可參照方折的寫法,折完寫鉤時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勻速。特別要注意的是豎鉤,很容易用中鋒出鉤,寫出的鉤輕薄細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側鋒出鉤。4、圓鉤的寫法可參照圓折的寫法,折完寫鉤時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勻速。 折和鉤字例分類練習 筆畫替代規律筆畫替代是行書區別於楷書的重要特點之一,行書書寫比楷書快而簡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長,以直代曲,以簡代繁。掌握這一規律為我們實現由學習楷書順利向學習行書轉換帶來很大方便。

㈨ 王羲之·聖教序的評價

本套《永字八法毛筆水寫字帖》是用水寫紙印製。習字時只要用干凈的毛筆蘸清水就可描摹臨寫,紙上即顯墨色水跡,水干墨跡消退後又可重復書寫。以水代墨,既方便又節約練字用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書法練習方式。
本套字帖以歷代名碑名帖為編寫範本,在講解傳統書法技法,如點畫、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和章法的同時,在範字中配畫了毛筆運筆走勢的軌跡,運用筆勢圖解的方法,使書法練習更為直觀。分為歐陽詢《九成宮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真卿《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煩《膽巴碑》、漢隸《曹全碑》、漢隸《史晨碑》、米芾《蜀素帖》、王羲之《蘭亭序》、王羲之《聖教序》共十本。

㈩ 王羲之聖教序譯文

譯文: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並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徵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律的。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並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神威就沒有上限,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佛道從大處說它遍布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並興起的。流傳到大唐漢地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流傳著慈愛。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今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生了變化。早先佛祖那光輝的容顏被一種顏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開,我們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著佛像,甚至連它身上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徵都清晰可見。

於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才得以從生死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於是先輩說的有道理的話得以長久地傳播,也才能在廣闊的大地上引導眾生度過苦難。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正教很難廣泛流傳,各種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華統一歸屬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當的學問卻容易使人依從,於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長大後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所以他智慧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並不顯露;他超出「六空」,不同於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會神地從內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鑽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經文,擴大佛學古代的經文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後輩學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偽。

因此他嚮往凈土,就到西域去求學。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他拄著拐杖獨自遠行。途中艱險無以計數,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傍晚的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他憑著對佛祖的誠心,視付出的辛苦為小事,期望著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他游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他歷經了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聖地的高貴風尚;他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他在先賢聖人那裡接受了深奧的學問。對於「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中,對「八藏」「三篋 」的佛學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於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後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宏大的功業得以宣揚。慈仁的雲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於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滅了火屋裡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入天堂。

為什麼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污它的葉子。這並不是說蓮花原本潔凈,桂花原本貞潔,的確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那些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蓮花依附的本來就很潔凈,所以那些骯臟的東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借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卻不能憑借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希望這部《大唐三藏聖教》經得以流傳廣布,象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址久遠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

拓展內容: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閱讀全文

與水寫聖教序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出門拍照的圖片 瀏覽:129
小臉女孩適合發型圖片 瀏覽:866
冷酷嗜血動漫圖片 瀏覽:876
暮光之城動漫圖片 瀏覽:71
霸氣女生抱黑貓圖片 瀏覽:867
怪盜基德圖片女生 瀏覽:316
女生分手寫真圖片 瀏覽:535
天青發型圖片 瀏覽:749
如何將優盤里的圖片製作文檔 瀏覽:711
進行車的圖片怎麼畫 瀏覽:246
男生陌陌聊天室專屬房間圖片 瀏覽:901
文檔如何製作動態圖片 瀏覽:130
借條怎麼格式圖片 瀏覽:836
扎馬尾的女孩頭像圖片 瀏覽:225
圖片大小怎麼調整為壁紙 瀏覽:984
唯美清新的動漫圖片 瀏覽:571
帶坐便輪椅價格及圖片 瀏覽:349
cdr簡單素材圖片 瀏覽:844
女孩子很清純的圖片大全 瀏覽:145
自製盲盒簡單的圖片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