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普一下抗日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沖鋒槍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軍隊裝備可以用「萬國造」來形容。
德械師使用的沖鋒槍很少,曾經少量裝備過MP18式沖鋒槍,但是由於數量少,而且德械師的機槍數量較多,於是將幾乎所有的沖鋒槍淘汰而換成了Kar98K步槍或者輕機槍。部分坦克乘員使用沖鋒槍。
至於「國軍」和其他雜牌軍,沖鋒槍的數量就少的可憐,型號也無法查證。
1941年開始,中國軍隊開始得到蘇聯的援助,於是就開始向蘇聯大量采購武器,其中就包括「波波沙」沖鋒槍。
中國駐印遠征軍在印度受訓時,換裝了全套美式裝備,部隊大量裝備了「湯姆森」M1A1式沖鋒槍。
在1942年後,國民黨軍隊陸續開始接受歐美提供裝備,於是國內的國民黨軍隊也開始裝備「湯姆森」沖鋒槍和「斯登」式沖鋒槍等型號的沖鋒槍。
至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由於得不到國民政府的支持和國際的援助,所以武器裝備奇缺,至於裝備的沖鋒槍也無從考證,也許能夠從鬼子手裡繳獲一些100式沖鋒槍,但是100式沖鋒槍本來產量就少,因此中國軍隊中的日軍沖鋒槍數量可以忽略不計。
Ⅱ 抗戰時期國軍用什麼沖鋒槍
抗戰時期國軍主要的沖鋒槍:
1、德制 MP-18 / 34 伯格曼 沖鋒槍(即俗稱的「花機關」)
Ⅲ 與戰爭有關的圖片。附解說。3張就好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2])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使用「事變」一詞則嚴重低估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戰斗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
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國府軍戰術作為可以分為「攻、堵、守、退」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8月13日到9月11日,國民革命軍以87師、88師、36師率先進攻日本租界意圖殲滅租界日軍,但因無力切割日軍導致日軍增援反攻,雙方持續增兵因此戰線陷入僵持狀態;第二階段從9月12日到11月4日,兩軍捲入血腥的巷戰,爭奪對城市的控制;最後的階段,從11月5日到月底,國民革命軍遭到日本的側翼攻擊,向後撤退。上海於11月12日陷落。
圖片是送滬會戰國民革命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Ⅳ 抗戰時國民黨部隊裝備的沖鋒槍是什麼槍
主要有以下三種槍:
「偏插梭」沖鋒槍,是英國「斯登」式沖鋒槍;
「加拿大式」沖鋒槍:英國在加拿大的朗布奇兵工廠為中國軍隊生產了一批司登沖鋒槍,其型號是MKⅡ式;
「湯姆槍」是國人對美製「湯姆森」沖鋒槍的俗稱。
Ⅳ 二戰時,大規模的沖鋒是真的還是假的
當然有很多大規模沖鋒,但是影視作品中的畫面往往並不真實。首先沖鋒時,人與人的間距很重要,影視作品中這方面往往很不注意。而且沖鋒路線往往和掩護路線是有夾角的,電視劇兄弟連就很好的表現出這個戰術要點,而國內很多電視劇則很不注意,自己人往前沖,機槍留下來掃,這樣掃基本是掃自己人。。
正確的沖鋒方式應該是機槍和其他掩護火力架在自己沖鋒路線斜側的位置,火力壓制的同時,大部隊沖鋒並且迅速散開。。當然二戰時的沖鋒損失還是很大的,不過二戰時除了美軍,自動武器還不普及,一個陣地也就1,2挺機槍,沖鋒的效果還是很好的。
而現代戰爭的沖鋒通常需要靠炮火的掩護,比如朝鮮戰爭和對越反擊戰則表現的很明顯,掩護炮火先沿著沖鋒的路線砸出彈坑。在覆蓋對方陣地,這樣對方陣地的人員必須進入工事和散兵坑掩護,與此同時,大部隊沖鋒,在接近對方陣地時炮火停止,對方從坑裡鑽出來時,沖鋒部隊已經在眼前了。所以現代大規模野戰,打的其實是炮戰。
Ⅵ 抗戰英雄資料
抗戰英雄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秋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動。在河南和東北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1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同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
1936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打得敵人心驚膽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日偽軍連遭打擊後,加緊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同時對楊靖宇懸賞緝捕。
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他以「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崇高氣節,繼續堅持戰斗。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
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蒙江一帶,民族英雄楊靖宇在山林中與敵人激戰數日,受傷多處,後被敵人圍住,在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仍毫不害怕,堅強抗擊,擊敵死傷20餘人。
他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直至彈盡,於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
楊靖宇獻身後,敵人殘忍地鍘下了他的頭顱,又剖開了他的腹部,驚駭地發現胃腸里盡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日寇無不轟動。他用鮮血澆灌著平和之花,用生命保衛了人類的公理。
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6)抗日戰爭沖鋒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8年抗戰一般指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Ⅶ 抗日戰場上出現過哪些型號的沖鋒槍呢
抗日戰爭時期國內的輕武器基本可以拿來開萬國槍展了...因為自身工業能力的缺乏,晚清時候的大量外購,軍閥時期各家自顧自的買,以及全世界的援助,所以基本上全世界但凡是個有點名氣的武器基本都能找到。拿沖鋒槍來說(其實當時將其稱之為手提機槍)
德國一戰時期的MP18,以及它的衍生品MP/I伯格曼、MP28在早期非常普遍,除了進口之外,鞏縣、大沽、金陵、漢陽、晉、遼等兵工廠也都有仿製。民間也被稱為花機關,也有一些地方叫虼蚤籠(因為槍管護套補滿散熱孔)
早期的還有湯普森,這除了購自美國之外,閻錫山也有仿製的晉造湯普森,使用.45ACP彈。
以上大致是能找到來源的沖鋒槍,但我相信也有早期軍閥也有購買諸如義大利M1918這類沖鋒槍來嘗嘗鮮。但民國的軍工資料...
Ⅷ 抗日英雄的圖片與故事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huntian1669&_dir=%2F16096784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zhangyaodongzx&_dir=%2F15754678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ingyankanyiqie&_dir=%2F15653593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yi1980&_dir=%2F15588917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pmmilkyway&_dir=%2F15541115
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遭受的災難、損失是空前的。同時,在這場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中華民族煥發的英雄主義精神也是空前的。
英勇無畏、不畏強敵、敢打敢拼、以劣勝優的精神
當東方頭號帝國主義強國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其勢洶洶,不可一世,揚言要幾個月滅亡中國。特別像板垣征四郎的所謂精銳師團,更是驕橫異常。但是,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一戰,卻被武器裝備簡陋的八路軍115師將其主力一部包圍於平型關以東10餘公里長的峽谷中,被打得亂作一團,初則頑抗待援,繼則拚命突圍,最後是抱頭鼠竄。日軍被殲1000餘人。平型關的勝利極大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沉重地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
八路軍英勇無畏、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敢打硬拼精神,在夜襲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的作戰中,表現得最為突出。1937年10月上旬,日軍突破山西省北部國民黨軍防線,侵佔原平縣崞陽鎮後,繼續南犯。國民黨軍退守忻口一帶,阻止日軍進攻太原。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第769團奉命在原平縣以東地區,執行側擊南犯日軍後方的任務,發現日軍飛機不斷由陽明堡前線機場起飛,轟炸忻州國民黨軍陣地。該團是步兵團,既無對空中防禦的武器,也無對空作戰的任務,但是英勇無畏、敢打敢拼的精神使他們擔起了在地面打飛機這一光榮而艱巨的重擔。該團經周密偵察後,組織1個營的突擊隊,於19日凌晨打響了襲擊日軍陽明堡前線機場的戰斗。經1小時激戰,該團殲滅日軍100餘人,毀傷飛機24架,使日軍在忻口方向的航空兵受到沉重打擊。
英勇頑強、決戰決勝,壓倒一切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1939年8月,115師特務營等部在魯西梁山的殲滅戰,是有我無敵、刺刀見紅、壓倒一切敵人的大無畏精神的範例。當八路軍115師獲悉駐軍兗州汶上日軍第32師400餘人攜帶新裝備之野炮、重炮,向梁山地區進犯,即以師特務營、騎兵連和獨立旅第1團第3營攻殲該敵。日軍突圍退守梁山西南麓的獨山莊及獨山高地。115師部隊切斷日軍退路,向其猛攻。經7次激烈的肉搏戰,終將敵全殲。
日軍認為平原地區既有利其機械化部隊快速機動,又無八路軍可依託的有利地形,是他們能占上風的地方。然而,八路軍英勇頑強、決戰決勝、壓倒一切敵人的精神使他們在平原也遭到慘敗。1939年4月20日,日軍800餘人向冀中河間縣齊會村進攻,第120師第716團第3營指戰員英勇奮戰。日軍進攻受挫,以炮火襲擊齊會,並向其北面的大朱村發射毒氣彈。師長賀龍及20餘人中毒,但仍堅持指揮,並及時作出阻擊援敵,實施反圍攻作戰的部署,使進攻齊會的日軍完全陷入孤立。當夜,我軍官兵向侵入齊會的日軍實施夾擊。這次戰斗,共斃傷日軍700餘人,對推動華北平原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起了重要作用。
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英雄壯舉
1941年8月,侵華日軍對晉察冀軍區發動空前規模的「掃盪」。9月25日,2000多名日軍包圍河北省易縣西北部的狼牙山,妄圖消滅在這一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和黨政機關。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奉命掩護指揮機關和群眾轉移,當晚,7連6班奉命堅守山腳的東口到棋盤陀的陣地,掩護我方轉移。他們打退敵人多次猛烈的進攻,斃傷90餘人,完成了掩護任務。為了不讓日軍發現轉移的方向,他們毅然向棋盤陀頂峰撤退,把日軍引向懸崖絕路,子彈、手榴彈打完後,就用石塊砸擊。最後,班長馬寶玉等5人砸爛武器,縱身跳下23丈高的懸崖。
日本侵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妄圖把抗日軍民困死。為克服困難,抗日軍民自力更生,開展大生產運動,使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物質保證。物質困難的克服,最艱苦階段的度過,證明了一條真理,共產黨人的無產階級大無畏精神,永遠是不可戰勝的。
參考資料:http://www.gpcc.com.cn/printpage.asp?BoardID=28&ID=4731
Ⅸ 抗日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沖鋒槍
德國MP-18I伯格曼沖鋒槍;英國製造的MKⅠ式、MKⅡ式、MKⅢ式和MKⅤ式「司登」沖鋒槍,至於,湯姆森沖鋒槍,大約是在解放戰爭才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