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武術八極拳服裝高清圖片

武術八極拳服裝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30 03:39:42

『壹』 武術 八極拳招式

一、恭揖式

雙掌抱肩,兩肘尖外現,作用是當對方向你面部,或頭部兩側擊打時,可以身形下蹲,成四六步或半弓步,雙掌抱頭,利用肘尖直擊對方前胸或兩肋,無論肘尖頂沒頂上對方,你步子後撤的同時,都要雙掌放出,用手背抽打對方臉部,接著向前進半弓步,雙掌橫出,向對方胸部推去,同時用膝蓋頂擊對方小腿迎面骨
二、黑虎掏心

甲順步打出右拳;乙叼手時,甲可借對方下壓之力下蹲,右拳向斜下方對手的右腿里側砸去,並同時起右腳直蹉對方迎面骨;再起身向對方右胸部重拳直擊。

另一種打法是:右拳上架或下砸對方的沖拳,隨之進右步,右手向後抱頭,肘尖外現,用「抱頭頂」頂撞對方胸部。

三、進步頂肘

乙推肘時,甲左手可以從右頂下走進,向乙左肘摸去,替出右頂變拳擊對方左肋。

甲還可以右腳回掛,進左手抓住對方左手向自己懷中帶,使對方摔出。

第三種打法是:甲右腳尖向右拐,同時用右腿下坐乙左腿,右手抓對方左腳腕,左手上擊對方左胸,或用肩向外推,右手把對方腳向上提起,配合左手向外推出,乙必摔無疑,這為「平地翻車」

四、埋腿上挎

1.上挎時,右手正常挎出,左掌直擊乙襠部。

2.當乙搖手時,甲要順力前擠,不讓對方腿逃出,同時用左大臂和肩部向對方頸部或胸部圈進,使對方摔出。

3.可左臂變肘向對方胸部盤頂,或用左手掌的虎口向對方咽喉鎖去。

4.當乙搖手外拋時,甲左手掌可直接扇打乙襠部
五、貫耳捶

甲用貫耳捶時,如被對方抱截,甲可左手變掌,向外旋腕抓握對方左手腕,向里拉進,同時右手掌外推乙左肘尖;也可以用右腳把對方左腳埋住或 起,右手掌切向乙胸、肩部或咽喉處,把乙摔出。此招為八極拳的「 提攔手式」

六、揣肋炮

甲揣肋對方用掛肘格擋,甲可用左掌推擊乙左肩,向外發力,同時右手下摸乙左腳往自己懷里拉起,摔倒對方。也可以用「 提攔手式」

七、閉肘式

二人都可以用此式悠打對方襠部。當乙悠襠時,甲可用反抱捶打乙。如果雙方都看住對方右手,誰也使不出招法,只有誰變化快,身形快,用頂法或抹眉等手法勝對方

『貳』 八極拳練多長時間才有防身作用

這個就只是強身健體的。不具備防身作用。

八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拳法。該拳法的「八極」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如今的「八極」一詞用於武術,取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地」。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朴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

八極拳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爆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

因此八極拳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2008年6月7日,八極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里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里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涌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叄』 八極拳的創始人是誰

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拳」,創始人為河北滄州孟村回族「神槍」武術家吳鍾,雍正朝被譽為「八方八門拳術之初祖」,與當時武壇名流李章、康大力並稱「武林三傑」,已有200 多年歷史。八極拳不同流派,涌現出許多著名大師,名動武林。八極拳講究動作簡潔,勁力充實,發勁暴烈,以短制長,多用肘、肩、背的貼身進擊取勝。八極拳流行於全國26 個省、市、自治區,擁有八極門人數萬之眾。1982 年起,日、美等國家八極拳學習考察團14 次訪問孟村,可見影響之廣泛。

『肆』 中央國術館八極拳,這樣的八極拳打的怎麼

這個不好說,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就是把八極拳練的再好也沒吊用
不管是八極拳還是其它的武術,實戰很重要
你可以去「秘籍網」里看看,裡面有八極拳的武術視頻和八極拳武術資料,
很豐富

『伍』 八極拳~是一個什麼武術~

網路推薦使用:威爾保安器材●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

●八極拳

八極拳為拳種之一,全稱「開門八極拳」或稱「岳山八極拳」。稱「開門」者,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殖,八殥之外有八統,八統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運」之意。稱「岳山」者,相傳八極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八極拳據傳由癩姓道士傳藝河北省慶雲縣後庄科村人吳鍾:吳鍾傳藝其女吳榮。後吳家移居滄縣孟村鎮,孟村遂成為八極拳的傳播地。自吳榮之後,八極拳分兩支傳習:一是吳氏本家及其門生。近代傳衍不絕,造詣較深者有吳楠、吳世科。其近親馬鳳圖影響較大,傳人較廣。另一支是王四學藝於孟襯後,傳羅噇張克明,張傳其子張景星、黃四海等。張景星傳人較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李書文、馬英圖、韓化臣、張玉衡(張景星之子)等。自李、馬、韓之後,八極拳由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國。

八極拳以六大開、八大招為技術核心,套路有八極小架、八極拳(亦稱「八極對接」)、六肘頭、剛功八極、八極新架、八極雙軟等。器械以陸合大槍、對扎大陸合為主:其勁道講求崩、撼、突、擊、挨、戳、擠、靠、以及撞靠勁、纏捆勁等。特點為動作簡潔、長短相兼、發勁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疊用、下盤穩固。

八極對接單練稱「八極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勢。主要拳勢有理打頂肘、左右提打、端檔、托窗、轉環掌、大纏、小纏、挎塌、跪膝、撲面掌、落步砸等。

●八極拳概說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里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里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涌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清雍正年間,著名八極拳大師吳鍾(字弘升)隻身三進南少林寺,機關暗器無一沾身,且一枝槍南七北六十三省,扎遍天下無敵手,被譽為「南京到北京,神槍數吳鍾」的美稱。

近代八極拳名家李書文(字同臣)練功成癖,寒暑不輟,深得槍法之奧秘,武術界內稱「神槍李」。《滄縣志》載:「李書文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窗紙振盪有聲。李以槍刺樹上棗,一槍一隻。刺壁之蠅,蠅落而壁無痕。鐵錐入壁,力拔甚難,他以槍攪之,錐即出。」

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二說,源於武當,是道士所創。三說,是清代河南嶽山寺和尚張岳山創。四說,是清代一號「癩」的雲游道士所創。但均無確切史料依據,故其起源有待進一步研究。還有說法八極拳原始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為少林寺第四門看山拳。

八極拳動作剛勁、朴實無華、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極為剛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

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後兩相對,丹田抱元在中央為創門之意。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三盤六點內外合一,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八極拳非常注重攻防技術的練習。在用法上講究"挨、膀、擠、靠",見縫插針,有隙即鑽,不招不架,見招打招。

八極拳的步型以弓步、馬步為主,步法以震腳闖步結合而成。

八極拳的腿法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有彈、搓、掃、掛、崩、踢、咬、扇、截、蹬。

八極拳的主要內容有:

一、金剛八勢(基本開門練法): 撐錘(崩弓竄箭急)、降龍(五嶽朝天錐)、伏虎(六合撲地錦)、劈山掌(劈山斧加鋼)、探馬掌(登山探馬准)、虎抱(圈攔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擠)、鶴步推(鶴步推山穩)。

二、六大開: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 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

三、八極拳小架(同時可以配泥球耗軟架)。

四、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准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後重, 先慢後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 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五、大小劈掛掌:練習八極拳必須輔練劈掛掌,剛柔相濟, 力達四方。因此有「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說。

六、輔助操練的有:摟樁、靠樁、頂弓掌板、抽袋、跑磚等。

七、對練項目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槍、雙盤槍點(滑大桿子)、耗大槍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萬勝雙刀、攔馬撅(撲 刀)、春秋大刀。

3、月霞劍、青萍劍。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雙戟雙鉤、鴛鴦鋱、雁翅鏜等。

九、雙練器械有:對劈月霞劍、對盤六合槍、單刀拐進槍、 撲刀進槍、春秋刀對雙劍、三節棍對雙拐、梢子棍對槍

十、其它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拳等。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涌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1、名稱的由來

八極拳以其剛勁、朴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2、起源

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二說,源於武當,是道士所創。三說,是清代河南嶽山寺和尚張岳山創。四說,是清代一號「癩」的雲游道士所創。但均無確切史料依據,故其起源有待進一步研究。還有說法八極拳原始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為少林寺第四門看山拳。八極拳系內由外家八種拳中之精華手法組成,故名為八極拳。

八極拳的風格特點和內容

八極拳動作剛勁、朴實無華、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洲"之勢。因此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極為剛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

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後兩相對,丹田抱元在中央為創門之意。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三盤六點內外合一,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八極拳非常注重攻防技術的練習。在用法上講究"挨、膀、擠、靠",見縫插針, 有隙即鑽,不招不架,見招打招。

八極拳的步型以弓步、馬步為主,步法以震腳闖步結合而成。

八極拳的腿法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有彈、搓、掃、掛、崩、踢、咬、扇、截、蹬。

八極拳的主要內容有

一、金剛八勢(基本開門練法): 撐錘(崩弓竄箭急)、降龍(五嶽朝天錐)、伏虎(六合撲地錦)、劈山掌(劈山斧加鋼)、探馬掌(登山探馬准)、虎抱(圈攔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擠)、鶴步推(`鶴步推山穩)。

二、六大開: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 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

三、八極拳小架(同時可以配泥球耗軟架)。

四、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准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後重, 先慢後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 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五、大小劈掛掌:練習八極拳必須輔練劈掛掌,剛柔相濟, 力達四方。因此有"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說。

六、輔助操練的有:摟樁、靠樁、頂弓掌板、抽袋、跑磚等。

七、對練項目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槍、雙盤槍點(滑大桿子)、耗大槍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萬勝雙刀、攔馬撅(撲 刀)、春秋大刀。

3、月霞劍、青萍劍。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雙戟雙鉤、鴛鴦鋱、雁翅鏜等。

九、雙練器械有:對劈月霞劍、對盤六合槍、單刀拐進槍、 撲刀進槍、春秋刀對雙劍、三節棍對雙拐、梢子棍對槍

十、其它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拳等。

3、八極拳的風格

八極拳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武林界獨樹一幟。除了通常門派都能見到的「拳打腳踢」外,還重視了「崩撼突擊」和「貼身近發」。就是所謂的近身短打。

八極拳短小精悍、迅猛流暢,是一種健身、技擊(防身)、競技(表演藝術)兼備的武術(功夫)。在練功過程中,遵循人體生理規律的變化,從基本功(八極架)開始,一步一步加以訓練,達到強健筋骨的目的。

八極拳之所以雄距拳壇,代代相傳,是因為它的技術內容和技法特點,均獨具一格。八極拳在勁道上追求崩、憾、突、擊、挨、戳、擠、靠等勁。

4、八極拳的訓練,可以增強人體的力量、速度和靈敏度,同時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作風。

八極拳發力剛猛,有頂、抱、單、提、胯、纏六種發力方法。八極拳法講十六大步。除馬、弓、虛、盤五種基本步法外,還有闖步、拖拉步、盤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彈腿、側蹬、三掙提、蹁踹等。其手型體現雲、羅、提、按、刁、扣、纏、粘八大手型之運用。八極拳法之傳人,借純陽九宮劍之劍規為門規。門規為八要:一要心術正,二要膽氣重,三要耳目靈,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極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極架、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四郎寬拳、六肘頭、太宗拳、太祖拳、華拳、飛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槍、六合花槍、行者棒、八棍頭、純陽九宮劍等。拳械套路,可單練,亦可對練。

5、八極拳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部隊、武警中操練的擒拿、背摔、格鬥等,都吸收了八極拳的某些特點。

《武林史話》記有八極拳師的三大保鏢如下:「八極拳」乃是以其強勁而對中國近代史頗有影響的拳法。八極拳手李書文是馳名天下的神槍(大槍)手,曾被許蘭洲將軍、李景林提督等召用為保鏢和武術教師,在軍閥割據時代,曾活躍在風雲多變的中國政治舞台上。而李書文的三個弟子,也曾在激烈變革的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奇異的角色。

李書文的大弟子霍殿閣做過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教師和警衛官,直到偽滿。

李書文的最後一個弟子劉雲樵,在國民黨政府警備隊服役,當過侍衛隊教官和蔣介石警衛。

而與劉雲樵同時跟李書文學八極拳的李健吾,做過毛澤東主席的警衛。

如此,傳奇般的李書文的三個弟子先後出現在多變的中國歷史權力層支撐點上,可見八極拳的強勁。

6、就藝術而言,八極拳姿勢舒展、協調優美、神形兼備。

7、八極拳譜系:見「世系譜」

八極拳全名「開門八極拳」。尊「癩」為一世,吳鍾為二世。吳鍾無子,中年得一女,名榮,為習武近30歲嫁於海豐習長拳者戴氏。她遵「開門」之精神,將長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飛虎拳、桃花散等拳術依八極拳法之風格,提煉修改,傳回孟村。此後,求習八極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吳及族弟吳鍾毓開門授藝,求藝者數十人。除本鎮吳、丁各氏外,亦有羅疃等地者。

民國二十年載:張殿奎,滄縣新縣鎮人,自設武館,授徒百餘。新縣鎮北距孟村鎮9公里,東距羅疃村2公里,人稱此地為「八極窩」。

拳歌

頭要頂,頸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動作乾脆,發力剛猛

挨、幫、擠、靠無處不到

拳訣

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鑽;

閭尾中正神貫頂,剛柔圓活上下連;

體松內固神內斂,滿身輕俐頂頭懸;

陰陽虛實急變化,命意源泉在腰間。

練功要領

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

三練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練自由架式懶龍卧,

五練心肝膽脾腎,六練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訣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兩膝微下蹲,松胯易擰腰,

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逍遙。

發力要求

始於尾閭,發於項梗。

源泉於腰,發力於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氣下,外方內圓,含胸拔頂,

抖胯合腰,手腳相合,氣力貫通,三盤連進。

技擊歌訣

上打雲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門,腳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處。

貼身近發,三盤連擊。

實戰步型要求

弓不弓,馬不馬,丁不丁,八不八。

八極拳的十大技擊法要求

1)姿勢舒展(十字勁)

2)手腳相隨(眼隨手轉,拳腳齊發)

3)下盤穩固(腿不過襠,腳不離地,無躥蹦、跳躍步法)

4)勁力短快

5)變化突然

6)擁搓代緩(纏絲勁和「擁搓」步法)

7)以氣吹力(吐氣發聲,以聲助勢,以氣催力)

8)剛柔相兼(以「四六」為主,用「擁搓」步法)

9)陰陽頓挫

10)神形兼備

八極架(八極拳的傳統套路)

練八極拳者多從「八極架」入手,亦有人稱其為「功架拳」、「小八極」或「小架子」,是八極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簡單、易練,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實用價值。

約計25勢,每勢均是一獨立招式。招式不同,練法亦異。各勢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勢與勢間,勾掛連環,變化巧妙。此外,八極門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稱「八招法」,也隱秘在八極架路中。是招,一經點撥、析解、試手,即可掌握。

『陸』 八極拳的創始人是誰

1反清復明的張四成扮僧人逃出京城,因其回族人,故不願穿袈裟,世人皆稱其為「懶披裟和尚」(張曾用先師癩」或「癖」名),他到了山東海豐縣(現為慶雲縣)後庄科村,有幸結識莊主吳天順(回族),便收其15歲愛子吳鍾為徒,傳其八極拳術。「懶披裟」從此養發還俗,蔽居吳俯,援藝十二載
2劉雲樵「巴子拳論」八極拳源自「巴子拳」,巴」為「鈀」略寫,因拳形以鈀而得名,也就是現八極拳中的開口拳。鈀子拳兼少林、武當兩家特點,自創始之初便在佛道兩家秘傳,並視為看家拳術,非得道之人,難得其術。據史載:北宋楊五郎,因父兄陣亡,憤而出家,山西五台山削發為僧,住持處學得鈀子拳術。六合大槍源於楊家槍,四川拳法
3李會寧「八極拳非巴子拳」論,巴子為地名
4八極拳源於把式拳論
5八極拳源於明朝軍中八技論,亂世明朝抗倭軍去少林武當尋武術,編成八極拳,
6八極拳源於太平道,白蓮教等武術論
北宋賴布衣(癩)→八極拳即戚家軍提到的巴子拳棍→「邋遢道人」黃絕道長(癖)→回族人穆斯林:丁發祥→反清復明的回族人:回族人穆斯林:張四成(懶披裟和尚)→回族人穆斯林:吳鍾
1道士有亂世下山救世度人,盛世隱修傳統。
2八極拳是蘊含大量 道教 哲學的武術
3道士崇尚自然,有道士邋遢一說 4吳鍾初拜馬勝彪為師,師逝,吳鍾奔鎖羅山,投於賴魁遠門下。鍾入山習槍六年,藝成將行時賴師曰:「黃河以北任汝扎,黃河以南屬夏家。方知所學槍法乃前半路,後半路已傳於河南夏姓。吳鍾下山後無有能敵者。後吳鍾訪至河南夏姓,使六合槍得以二合一。當時有「從南京到北京,大槍數吳鍾」的說法。六合槍乃戚繼光所創,賴氏所傳,至吳鍾已是第七代弟子了。吳鍾成名後,落居於天津南的鹹水沽,設場教徒。門前立一旗,上書「天下第一槍」。當時常有名家訪之。一日來一叫劉三睞者,徒手與吳較技,吳雖持槍,但勝之不易。吳鍾驚嘆,贊曰:「好拳!」問何拳,答曰「八極」。問出何門,曰:「武當。」二人互慕技藝,遂拜為兄弟,互相傳授學習。此即吳鍾得八極之來源。 由此又可得知,八極拳出自武當。由此還可判定,歷來流傳的八極拳屬於少林,而稱「少林開門八極」的說法不可取。在我門八極拳拳譜的封面上有醒目的四個大字——「武當高照」。因此應該說,八極拳屬武當派,是內家拳。 八極拳為賴布衣所創, 後傳至 邋遢道人黃絕道長, 再到 丁發祥 傳至 張四成,其徒 張四成,傳藝於吳鍾,遂開創出八極拳一派。 張四成 曾用先師「癩」、「癖」二師之名。 雖然八極創始為漢族,但傳到回教徒手裡後只傳穆斯林不傳漢,八極拳原來不傳漢族,只穿各族穆斯林,後打破了「傳回不傳漢,傳內不外」的老規矩,傳回主要指回教徒而非回族,宗教概念多過民族概念,古代並無回族的概念,回族定性為民族是新中國的事

『柒』 求八極拳的站樁,最好有圖片演示。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馬,即用擁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步法歌訣: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兩膝微下蹲,松胯易佇腰,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飄搖。還有 "八極,八極,兩腳不離地"的說法。

技擊手法:講求寸截、寸拿、硬開硬打、挨。戳。擠、靠、崩、撼、突擊。口訣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摟、七硬、八摔。

八極拳技擊講究彼不動,我不動,彼若不動,我以引手誘敵發招,隨即用崩開裹迸之法強開對方之門,貼身暴發,三盤連擊,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舉成功。



(7)武術八極拳服裝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清末民初,南良李書文為八極拳最為傑出的代表。他秉承黃四海之藝業,大槍術得師爺張克明之親傳。

精習八極拳、六合槍、把劈掛拳和金剛八式與八極拳融為一體,將八極拳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三種勁道和練氣養氣法緊密結合,豐富了八極拳內外兼修、意形俱練、剛柔相濟的文化內涵和挨、膀、擠、靠、崩、撼、突、擊的技擊特點,並在實戰中加以提煉升華,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八極拳訓練體系和技擊體系。

他挾技游天下,以其貼身靠打的精技純功名震江湖,以出神入化、精妙絕倫的大槍技藝,揚威海內外,被武林界譽為「神槍李」。他的拳技,槍技融天下武學之精髓,超越眾前輩,一生縱橫天下四十年,與人交手戰無不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神功蓋世,鑄就了八極拳一個歷史時期的輝煌,使八極拳更加科學完整的進入顛峰時期。

『捌』 幾種風格的八極拳

從八極拳的產生、發展到今天,已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 八極拳在長期流傳中,與其它門派相互學習和借鑒,又逐漸形成了技術內容相對一致,表現風格各異的八極拳流派,至新中國成立之前,八極拳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以吳會清、吳秀峰先生為代表的孟村八極拳 吳會清,宇穆亭,生於清同治八年,卒於公元1958年,享年89歲,為八極拳五世傳人。先生自幼習武,武功卓著,有「鐵巴掌」之譽。他精於戲劇,自辦的民間劇社「益盛公」,在濟南至天津方圓幾百公里內頗具影響。他一生培養的武術、戲劇人才若干,成名者不下數十人。他心胸豁達,兢兢業業,把武術中的拳術,器械套路對打真刀實槍地移植到藝術舞台上,為孟村八極拳的對外傳播和樹立良好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吳秀峰,為會清先生之長子,自幼年隨父學藝,天資聰慧,由於他生來耳疾,人送綽號「吳聾子」。他的這一尊稱也成為了那個時代八極拳最高水平的代名詞,在津京一帶武術界有著廣泛影響。成年後的吳秀峰在繼承孟村八極拳的同時,兼習劈掛、彈腳等多門功夫,後南下廣州,江西,上海,北闖天津,北京等地,走訪了眾多武術名家。他博採眾長,敢於創新,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在全國武術大賽上獲獎。他定居天津後,授徒百餘人,是京津地區最著名的武術家之一。經他改編的八極拳套路不僅保留了傳統八極拳的古韻,而且動作流暢,風格突出,擊技效果好,套路結構和運動變化細膩合理。他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認真分析了八極拳「六大開」的發力原理,結合動物象形變化,用「抖、縮、愣、含、驚、崩、撐、挺、豎、橫」十大勁別加以闡釋,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是,由於受少數民族生活方式的限制,孟村練功者眾,外出創業者少。 二、以黃四海、李書文、韓化臣、霍殿閣等代表的羅疃八極拳 羅瞳村歷史上屬鹽山縣管轄,自治縣成立後歸屬孟村。羅瞳村位於孟村縣城東南13公里處,八極拳自清朝道光年間由孟村傳入後,名人輩出。可以重筆一提的是黃四海,李書文、霍殿閣師徒三代。黃四海為清末皇宮六品帶刀侍衛,弟子李書文更是清末民初的武林奇人,他一生結交廣泛,授徒無數,武林界稱其為 「神槍李」,至今流傳在八極拳部分弟子中的「金剛八式」就是由他所創。 霍殿閣師承李書文,藝成後,初入津門設場授徒,後被選入皇宮,聘為清末皇帝溥儀的侍衛。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他旅居長春,與其侄霍青雲等共營八極門戶,弟子遍布東三省,使八極拳成為東北三省頗具影響的拳種之一。 韓化臣為張景星的弟子。民國時期,化臣先生因武功卓著受聘於國民黨中央國術館——南京國術館,任教務長。任教期間,化臣先生積極倡導和推廣八極拳,使八極拳成為當時南京國術館必修課之一,在國民黨軍隊中影響較大。羅瞳八極拳源於孟村,但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變化,在技術上增添了許多個性化內容,演練風格淳樸,簡明,多陽剛之氣震腳發力,攻防意識強烈。 三、以強瑞清先生為代表的自來屯八極拳 瑞清先生自幼習武,後娶孟村程家林村八極拳名家曹景田的孫女曹建英為妻,遂學八極拳。瑞清先生武功深厚,品德高尚,一生授徒很多,其弟子,再傳弟子主要遍布在天津,北京、東北三省和滄州一帶。由於滄州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武術之鄉,各門派間的相互融通和交流,使強氏一支八極拳的表演風格別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個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清先生本人情操高尚,在八極拳續譜等重大問題上做出過突出貢獻,深受八極拳門人的愛待和尊敬。 四、剽悍粗獷的西北八極拳 西北八極拳是由已故孟村籍武術大師馬鳳圖先生傳入。鳳圖先生自幼文武兼修,且深諳醫道,還是西北地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鳳圖先生的八極拳師承於羅瞳村的張景星,他對流傳在鹽山,孟村一帶的劈掛拳也有較深造詣。鳳圖先生早年從事進步活動,後落戶蘭州。新中國成立後,以行醫為業,業余時間傳授武功,弟子遍布西北幾省。鳳圖先生一生勤奮好學,對戳腳、翻子以及流傳於西北地區的棍法、鞭桿等有所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練風格。所演練的八極拳,劈掛拳、翻子拳在形體表現和意念趨向上有相近之處,是對傳統武術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探索者。 八極拳在其長期發展和流傳過程中,在保留傳統共性的同時,由於歷史年代久遠,傳播范圍較廣,各地門人都在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或朴實遒勁,或細膩順達,或粗獷剽悍等等。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由於受文章篇幅所限和筆者了解認識程度的制約,對前輩先賢的貢獻和成就不能一一贅述。但我認為今天的八極拳無論朝著哪一種方向發展,均無脫離八極拳原有本質,這種共性的存在,也是八極拳常盛不衰的根基。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萬法歸宗」的道理吧。 個性化的發展永遠是一種必要的修正和補充。原汁原味的繼承又是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只有了解它,才能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它。才能不斷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從歷史發展的痕跡中找到不足,找到出路,去永久的追求和攀登。

『玖』 吳氏開門八極拳八大招詳述

八極拳是取「八極」的八方極遠之含義,這里的八方是泛指所有的方向,練拳時則要求精益求精,以達至極,勁力和意識以人體為中心向外輻射而出,以達至遠,就是要練成六面整體無極渾圓之力。
八極在拳意上講的是「內存八意,外具八形,動則八面,功練八節,招含八法。」
所謂內存八意。是對習練者精神上的八字要求,即:驚、慌、狠、毒、猛、烈、神、急。這八個字是實戰時的心法,就是要求八極拳的習練者在臨敵實戰時,要以驚天動地之氣勢來先聲奪人,使對手驚愕恐懼、驚慌失措。兩人交鋒舉手不讓步、伸手不留情,搏獅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在心理和招數上都要突出一個「很」字,要以最強的氣勢,最大的力量,最奇妙的招法,最飽滿的精神,最迅猛的速度,擊敵最薄弱之部位,使對手無喘息之機,無還手之力,應手而立仆。正所謂:急、急、急,快、快、快,打倒還嫌遲。
所謂外具八形。是取八種動物之形態特徵,由其形而取其意,提煉出精華之處而用之,不求神相似,而求神相合。不是那種練猴拳就模仿猴的動作,練鷹拳就模仿鷹的動作,練鴨形拳就象鴨子,練蛇拳就象一條蛇。在八極拳中是見不到動物形態的,因為八極拳是把動物的本能、特點和精神,結合人體運動特點、技擊特點,而人格化武術化了。八極拳的八形即是:龍、虎、熊、猴、燕、鷹、鷂、雞,四獸四禽。此八形是:取龍之神秘莫測,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取虎震懾百獸之威,撲食兇猛之勢;取熊沉穩之態,沉墜豎頂之意,搖拽擠靠之能;取猴精明之意,靈敏縱躍之功,快速冷彈之能;取燕斂翼之姿,抄水之巧,鑽天之勢;取鷂穿林之速,翻身之法;取鷹目銳之能,爪力之功;取雞獨立之能,爭斗之勇。
所謂動則八面。是要求每個動作都要發往四面八方,要勁含八面,力貫八方,達八方極遠之意,發出六面整體無極渾圓之力。這種勁力無處不有,無處不在;靜之則內含,動之則發出;一靜無有不靜,外靜而內動;一動無有不動,動則八面發力。
所謂功練八節。其中「八節」是練習八極拳時人體的主要發功點,指的是頭、肩、肘、手、尾、膝、胯、足八個部位,也稱之為人體八拳,可謂通身是眼,渾身是手。此八個部位也是練功的重點,通過練習,使勁力由八個部位發出,練出制敵之術、摧敵之功,使之在交手時發揮最大的威力,達到「三盤連擊、八節並用」的功效。
所謂招含八法。是指八極拳技擊著數的八字要訣,即:「一劈、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摟、七硬、八摔。」也就是實戰應用時的要領原則,在使用時一般是幾字連用。「劈」是指劈砸類技法,接手可打開對方門戶,進身可劈摔;「裹」是指纏繞裹進,緊接纏摔;「提」是指豁挑開門和其它由下向上擊打類技法;「挎」是指三盤連擊,使剪切之力,招中連摔帶打;「戳」是指進攻之引手,戳插點擊,其招可虛可實,即可擾敵,又可傷敵;「摟」是指摟打之法;「硬」是指硬打硬開之意;「摔」是指摔法,體現三盤合擊,摔打合一。以上八字之法充分體現八極拳的技擊特點,是八極拳實用之精華。

『拾』 請大家給詳細介紹一下八極拳

你好,我是正宗的孟村八極拳習練者,在此給你看一篇我師爺吳連枝(八極七世掌門人)的文章《開門八極拳法大成》,你也可以去我的博客:www.blog.sina.com.cn/lenglu1990中看幾個有關八極拳詳細介紹的視頻資料。相信你一定會明白八極拳的特點了。
八極拳簡介(本文摘自《開門八極拳法大成》)
當今,中國武林界最厲害、最實用的搏擊格鬥術當首推「八極拳」,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日本稱為「一打必倒」的真功夫。八極拳法有著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套路體系,有系統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習八極拳術者大都看眼於實戰。武術從屬於體育的范疇,但隨著競技運動的發展,人們著眼於對實戰術的訓練,還有八極拳的本來面目。這是因為:競技亦是體育。八極拳主要技擊特點在於猛踢、膝頂、肘打、頭撞、近身靠打的連環作用。幾百年來,被世人稱為「狠八極、楞八極」,是一種有效、兇悍、殘忍的生死搏擊術。
八極拳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拳種,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八極拳源於當今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境內。孟村是回族區,八極拳創始人吳鍾即是回族族民。回族族民自古以來便因民族弱小且散居,而飽受四方強鄰的欺凌,加之苦海沿邊經濟文化落後,土匪盛行,人們為了養家護院,不但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而且還必須具有強健的軀體、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保家衛國的本領。八極拳就是這種為時代的需要而產生,並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且技擊術獨特的搏擊、格鬥術。同時也成為夢村人引以為豪和喜愛的傳統武術。當今在孟村境內,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鄉村,尚武之風,古今不逾。而且較大的慶典,如元旦、春節,武術表演不僅是必有的節目,且常被列為壓軸戲。近三百多年來,孟村境內涌現出諸多八極拳名人,如:吳鍾,他是康熙十四子允禵郡王之武師;霍殿閣,是宣統皇帝的武師;王子平號稱「千斤王」,稱雄上海市;八極拳大事吳秀峰三奪全國武術特別優秀獎,受到賀龍元帥親自嘉獎;吳連枝十三次出國傳授八極拳,自從一九八三年以來(至2002年,冷露注),僅孟村人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得金牌數已達六十多枚。
八極拳術中除常見的拳打腳踢之外,最講究的是崩撼突擊、貼身近發,上打雲、摞、提、按;中打挨、膀、擠、靠;下打吃根、埋根。發力上講究:動如崩弓,發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二心穩定、氣沉海底。出一招蓄多招,如重炮連發,出手似矢,回收如鉤,充分利用人的頭、肩、肘、手、胯、膝、足、梢八大部位的作用,前後、左右、上中下三盤連擊,發招、進招、變招、化招,一環扣一環,且多採用後發制人,你打,我也打。八極拳術有定式、招法,一招一式,朴實無華,用時無形,勇猛向前,發力始於尾閭,發於項梗,源泉於腰,發力於根。八極拳法的技擊術,強調要求應用肘、膝、腿法時要兇狠、強猛,不得給對方喘息機會,要重創對方。
根據《滄縣志》記載: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為爭奪帝位,舉兵「靖難」,連續三年對津南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屠殺,俗稱「燕王掃北」。特別是當今滄州、鹽山縣、慶雲縣、南皮縣一帶,被殺之人數數以萬計,百人難逃其一。朱棣稱帝後,永樂二年(1404),為了填補渤海地區遭受浩劫後的空曠,便由山西移民於此地帶,部分回、漢族民眾才陸續從各地遷居於此。
到了明末清初時,該地區經濟文化還十分落後,曾一度沒有官兵鎮守,因此土匪較多,打家劫舍,民不聊生。回族族民的生活更是慘不忍睹,既沒有政治地位,又沒有經濟基礎,生產力、生產關系十分落後。眾民生為了生存,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和身家性命,農閑時大多喜歡舞槍弄棒以強壯身體,保衛家園。因此,滄、南、鹽、慶一帶武風盛行。至清末,孟村一帶便有「武鄉」之稱,涌現出眾多武林高手。
《八極拳秘訣之譜》中載:吳鍾,字弘聲,孟村鎮人,天方教人(回族),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公元1712年)生。鍾自幼聰穎過人,八歲入學,十五歲棄文習武,勤奮練習,寒暑無間。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受業於雲游高人「癩」而精於「癖」。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吳鍾隻身投福建少林寺較技藝,被鎮寺欽差官獎為「神槍吳鍾」。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和恂勤郡王允禵相約於燕京(今北京)較藝,鍾屢勝允禵數次,一時間為王公大臣所稱頌,「神槍吳鍾」之譽,譽滿京城,廣為流傳,並授業於一百五十與人。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吳鍾返故里,侍母盡孝,遂設場授徒,梓桑從學者幾乎百里之外。其獨女吳榮、族侄吳溁、吳鍾毓三人,鍾之藝業盡數得之。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年邁的吳鍾「恐其異術終煙滅也」,撰寫了譜書,奠定了譜規,命名為《開門八極拳秘訣之譜》,代代相傳至今,使八極拳術開門立足,立足於中華武林浩海之中,獨樹一幟。
歷史上有無吳鍾拜「癩」為師受業之實,就目前所存資料中,除《滄縣志》、《吳氏八極拳秘訣之譜》中記載外,已無所考證。八極拳術始於道家還是佛家,眾說紛紜,亦沒有史料可究。雖八極傳門歷代稱「癩」為始祖,吳鍾和「癖」為二世初祖,但「癩」先師為何許人士,姓氏名誰,也無法考究,「癖」亦然。但八極拳創始人為吳鍾,是不可置疑的。
八極拳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特點,以踢、打、摔、拿為素材,按照「武技」內在規律和「舞技」的藝術技巧編成的各種徒手、器械的套路、對抗比賽及有關的鍛煉方式、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項目,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武術八極拳服裝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長裙圖片 瀏覽:568
中國風圖片手繪簡單衣服 瀏覽:438
歡迎老公回家文字圖片 瀏覽:299
紅色衣服圖片動漫 瀏覽:123
動漫少女大便失禁圖片 瀏覽:586
星座動漫人物圖片 瀏覽:785
頭上長草圖片可愛 瀏覽:1001
乞丐不簡單的圖片 瀏覽:340
一批word文檔如何插入圖片 瀏覽:39
美國女孩生氣圖片 瀏覽:873
小眾男生圖片 瀏覽:961
拜年圖片簡單動態 瀏覽:584
女生脖子上的草莓圖片 瀏覽:792
軍訓平頭發型圖片男生 瀏覽:667
圍巾圖片大全 瀏覽:932
清代銅茶壺圖片及價格 瀏覽:308
14男生雞的圖片大全 瀏覽:287
兒童交通安全圖片簡單 瀏覽:46
迪麗熱巴所有高清衣服壁紙圖片 瀏覽:633
女孩圖片簡單又漂亮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