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圖片上的模特叫什麼名字,和資料!
郭又嘉,昵稱:包子,自稱:哥。生於1990年7月18號,身高161cm,體重41kg。目前從事平面模特、圖片後期及樂手(真是多才多藝啊)。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成都 畢業院校:成都理工大學
星座:巨蟹座 特長:古箏
其他資料
喜歡的音樂 :Evanescence、M.craft、矢野真紀、手島葵、陳珊妮
喜歡的明星 :Mathias、Freja、金城武
喜歡的影視作品: 《阿育王》、《情書》
喜歡的運動: 吃……(沒錯,是吃- -)
喜歡的書: 《木已成舟》
喜歡的游戲: 魔獸世界
平時的愛好: 唱歌和上網玩魔獸,及與一些攝影朋友出去拍外景
最愛好的也就是 攝影和照片的後期製作等等
曾就讀學校 青神中學
qq:100***720(設置拒絕被加為好友)
附加相關文章:
郭又嘉:目標是找到像我樣的模特兒
王子尋找寵兒,外套尋找他的模特兒,對19歲的郭又嘉而言,她的模特兒是她自己。
高一,父母的強烈反對下毅然退學,同年,在自己的堅持下獨身來到成都求學,轉眼4年時間,這個眉山女孩正在成都理工大學成教學院為自己英語專業本科答辯論文忙碌著,她的另一身份是模特兒,成都各大攝影師圈子中的寵兒,充斥著青春小說封面、攝影影象教學書插圖。
巨蟹座的郭又嘉長發及肩、眼神溫柔,但骨子裡卻透著堅毅,想比80後的迷茫,90後的她更現實,更明白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說讀書無用,但在我看來讀什麼大學都是次要的,關鍵是你真的吸收到你想要的東西沒有。」回憶起當年的瀟灑退學,郭又嘉仍然感概萬千,「想起來還是壯舉,在我們那個時候還是少有這么堂而皇之覺得高考讀書不是唯一路而退學的,雖然爸爸媽媽極力反對,但我還是興慶自己當時的堅持,因為我太懂自己要什麼了。」郭又嘉回憶道,當初自己退學時才15歲,就開始在成都理工念成人本科,是全校最小的學生,但並不如普遍意義中90後的矯揉造作,需要家長百般照顧。獨自打開水、洗衣服、食堂打飯……郭又嘉與普通大學生無異。
「哎,我現在最想的就是快點把我的論文過了,9月還要進行考第二外語日語的學位,還要學習拍照,客串模特,事情還是很多。」伴隨著O(∩_∩)O式樣的卡通符號,郭又嘉在QQ那邊誇張的打出了3個感嘆號,連呼好忙。「上學應付考試和與朋友拍片子,基本上把時間給占滿了,但我還是很喜歡並滿足於這樣的生活。」學習工作之餘,私底下的郭又嘉喜歡宅在寢室,也偶爾和朋友唱K,沒事還喜歡自拍,空間里貼滿了自己的大頭照,「攝影師都喜歡和我合作,因為他們只管拍,拍完後翹著二郎腿就可以手工了,因為後期的PS都是我自己在做。」談及觸電當模特,郭又嘉坦言本來只是大一時的一次偶然幫忙客串,卻沒想到,就這么愛上這個行業了。這4年來,大大小小她一共拍了32部作品,其中以畫冊為主。彈出一個笑臉,她說,其實作品還可以更多的,但就是自己太挑了,非得圖片意境策劃、攝影師都是自己熟悉喜歡的,才願意出鏡。
「我想,在我沒尋覓到我的模特兒之前,我還是會乖乖做模特兒的。」郭又嘉心中,攝影師永遠是一個夢想,而攝影師的靈魂就是其專屬的模特兒。郭又嘉笑笑表示,模特兒難尋覓,所以自己想過手癮的時候,乾脆對著天空一陣亂拍,「因為天空最純粹,代表著自由和不牽絆,要是實在一直找不到夢中的模特兒,我甚至想,以後乾脆買個三腳架架起來自拍好了。」喜歡攝影,喜歡當模特,郭又嘉說,她只是單純想把美麗留在相機里,「因為相片是不會撒謊的,你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狀態,你看到的每一種美麗,都會被忠實地記錄下來,直至永恆。」
美空公告:
我MOKO的公告欄BUG了一直不能對外可見,所以寫在這里。
因為近期有些朋友反映在別的地方看到自稱是我的主頁,所以特別申明一下。
只有MOKO和微薄是我本人,我沒有別的主頁。QQ我一直設置的是拒絕被加為好友所以如果你能加上那也同樣不是本人。
其他一律是冒充。
講清楚了哦,希望不要再有人被騙了。
請不要對網路上很飄渺的人輕易付出感情或者金錢,也請不要把冒充的人與您發生的任何故事自動代入到我頭上來,我真心很茫然=V=我表示我是無辜的。。這是活生生的躺著也中槍哇=V=
/鞠躬
最後吐槽一句。。。被騙的同志。。你們難道從來都不會跟騙子要求視頻確認一下的嗎!!!很好拆穿的好不好!!/怒
2. 楊德龍的人物經歷
1941年,楊德龍出生於青神縣西龍鎮五村的一個普通農家,1950年,9歲的楊德龍開始念小學,村小設在白塔寺,非常簡陋。每日的學堂生活都與寺里塑的菩薩、天王像為伴,楊德龍悄悄在作業本上撕下幾頁紙,描摹這些廟堂塑像的樣子,日子久了,竟然越畫越像,對繪畫的一種最初淺最本真的興趣在幼小的心靈渾然不覺地萌發。
繪畫臨摹之餘,楊德龍還能捏出神態各異的泥人像。在那樣的年代,這樣的技藝並不被在土裡刨食的莊稼人看好,父親說「這是匠人才做的事啊」,然而,在楊德龍心裡,對美術的愛好卻愈發濃烈。在青神中學,他遇到了自己藝術生涯中的「啟蒙之師」——吳畫宇,接觸到了基本的素描技法,領略到西畫和國畫之美。
1959年,楊德龍被保送就讀當時的樂山師范美術班,開啟了他迄今近50年的藝術人生。在樂山師范,楊德龍師從著名畫家李瓊久先生,系統地學習水彩、素描、國畫等理論和技法。畢業後,楊德龍回到家鄉西龍鎮,當起了民辦教師,一當就是20多年。在那個物質與精神生活都極端匱乏的年代,一名攜家帶口的鄉村教師,生活的清苦程度可想而知。可在楊德龍眼裡,封閉、靜謐的鄉村生活並不單調,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打獵、摸魚、養鴨、看魚塘……都成為了他藝術創作的源泉。
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的楊德龍,以其爐火純青的燙烙畫技藝而名揚四方。他的烙畫作品人物肌體圓潤豐厚,毛發秀麗逼真,山水氣勢磅礴,花鳥情趣橫生,被購贈於美國、日本、泰國、科威特、香港、澳門等17個國家和地區,並被聯合國有關機構收藏。他的藝術成就被載入縣志、縣文化志和《跨世紀華夏教育大典》。
1986年與「火繪」的最初邂逅。就在那年,他在書店偶然看到一本介紹黑龍江烙畫(也稱「火繪」)的書籍,當中介紹木材之鄉黑龍江喜用電烙鐵在木傢具的前臉上燙烙花鳥、魚蟲之類作裝飾。楊德龍被書上的「火繪」圖片深深吸引了,呈褐色調子的畫面,比起鉛筆畫、炭筆畫更有風韻。他決定學著嘗試這門技藝。
當時的楊德龍還在鄉下教書,他用細竹筒、銅條接上電源做成電烙筆,找不到膠合板來練習,他就在自家房屋的倉板、門板上烙,倉板的最表面一層烙完了,又用刨子刨掉一層繼續練習。後來,他又上山砍來楠竹,劈成一截截的竹筒,作為自己的「畫板」,廢寢忘食地鑽研。
而楊德龍的漫漫20年烙畫之路,卻遠不是走得這么平順。1990年,他的烙畫創作達到鼎盛。
與此同時,一個巨大的困惑與苦惱也纏繞著他,讓他食不甘味,輾轉難眠,那就是很多烙畫作品,因為烙出來的畫面線條是炭化物,存放的時間稍微一長就「飛」掉了,畫面因此而嚴重走形,殘缺不全。思忖多日仍毫無頭緒,心緒煩亂的楊德龍走到街頭散心,一家木工作坊里,一塊經過處理的顏色白亮的膠合板讓他眼前一亮,烙畫用的「畫板」不也是這個嗎,為什麼顏色竟能如此光潔白亮?店裡的木工師傅告訴他,這是用雙氧水浸泡過的。彷彿漫漫長夜裡的一點星火,楊德龍如獲至寶,飛奔回家嘗試著用雙氧水配製脫色劑對畫面進行處理,反復的實踐與摸索中,他又迸出了一個大膽的念頭,被氨水腐蝕的皮膚也會呈一團白色,把氨水和雙氧水加水配製會不會效果更好呢……
難以攻破的堡壘就在楊德龍堅定而執著的探索中一點點地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代之而起的是目前在烙畫工藝中被廣泛採用的脫色處理法。畫幅在繪完第一遍後,用脫色劑脫去畫面所需的白色部分,用水刷洗後再繪二遍,山水的煙雲、人物的膚色或是白色衣服自然留存於畫面,顯得非常真實自然。畫面完成後再覆以膠脂,存放再久也能光亮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