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帶圖片)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
一、潘安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晉時人,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潘岳年輕時,坐車到洛陽城外遊玩,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著他走。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出門。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水果來投擲他,每每滿載而歸,於是民間就有了「擲果盈車」之說。以至後世文學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詞。
有個叫張孟陽的相貌奇醜,也學著潘岳的樣子去郊遊,但每次出門,婦人就往他車上吐唾沫,扔石頭,石頭倒也滿載而歸。典型的男性版東施效顰!
㈡ 春秋五霸,是指哪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確答案時,能夠及時將最快回答正確的答案採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確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採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財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於我的團隊。
㈢ 梳理春秋五霸人物關系圖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 但中學歷史教科書通常用的都是《史記》或《荀子》的版本: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史記》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庄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鄭庄公、秦穆公、宋襄公——南懷瑾 《論語別裁》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在評價五霸的時候需要重視三個客觀現實:
是否被華夏核心文化所認可(中原諸侯承認或周天子承認)
實力是否夠資格(至少是區域性大國)
是否對其他諸侯國施加了軍政影響力(扣押別國儲君做人質、號令諸侯、扶持別國君主等)
如果僅僅是實力夠強,而不論文化認同問題。那麼匈奴、戎狄是否也能入圍五霸?所以在評價五霸的時候,只看會盟諸侯、和軍事實力是不夠的。齊桓晉文之所以成為後世對「霸主」的代稱,這其中不僅僅是武功問題,還包含對於文化正統的認可。
所以,按照正史標准評價,孟子所提、司馬遷所載的五霸是最為標准、規范的: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春秋爭者雖多,可五霸名額有限,這樣爭議就頗多。爭議的真正源頭實則就是對五霸評價的標准有所區別。縱觀各類史籍,唯有《史記》最為公正,原因如下:
其一,若以會盟諸侯為標准評價五霸
且不論會盟過諸侯的君主極多,夫差就是最大的問題;是否要將夫差這種亡國之君也算做是五霸之一?更何況會盟諸侯的標准也未定一是,有的會盟僅僅兩三個諸侯參加,這種程度的會盟能否作數;有的會盟,參加者雖多,但都是些對天下無足輕重的袖珍型小國,是否也能作數。
故而,會盟諸侯這種古代的政治儀式已然不能簡單的作為今天客觀評判一個諸侯作為霸主的標志
其二,若以對天下的影響力評價五霸只有齊、晉、楚三國能入圍其中,其餘諸侯只能算是區域霸權。尤其在齊桓公之後,基本上就是晉國、楚國拉鋸式爭霸對峙。如此情況根本就談不上五霸,至多三霸,甚至兩霸。而在司馬遷之前早已有五霸之說,司馬遷為正史的修築者,若不能匡正五霸之說,標新立異的只述三霸;既不能良好體現春秋群雄爭霸的局面,也無法使各個地方政治勢力心服,更不能平天下文人之口舌。
其三,後世的繼任君主、或功績一般之人是否也能入圍五霸
如晉悼公,晉悼公確實優秀,這也無可厚非。只是晉悼公僅僅是恢復祖業、而非開拓者,若他也能算是五霸之一,那入圍五霸的人就太多了;晉襄公的垂拱而治更是典型的例子,晉襄公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他是晉文公的兒子,典型的官二代。老子開拓出霸主地位,晉襄公什麼不做也能當霸主。
楚成王也不賴,可在城濮之戰敗於晉國,奠定晉國霸主地位的也正是楚成王。所以五霸的入圍者也就縮小為該國史上貢獻最大的君主。
其四,泛華夏地區的諸侯國是否能參與五霸評選
秦國先祖為養馬出身,雖說與戎狄為伍,但起碼還算是周王室正統的分封國。
楚國本身也算是周王室的分封國,不過隨著自身的發展壯大,逐漸和周天子為敵。周天子數次率諸侯聯軍征討楚國,周夷王之時(公元前879年前後)楚國就開始稱王。公元前704年,楚國第二次稱王。楚君熊通打敗隨國,讓隨國在周桓王面前說情,讓楚國稱王。周桓王不同意。熊通就自立為「楚武王」。楚國稱王之後,理論上就與周王室的封國體系脫節,不再是周王室分封的合法諸侯國,也談不上什麼所謂的春秋爭霸。
故而,部分為學嚴謹的史學家不把楚蠻算做五霸之一(傳統華夏區域的中原各國對楚國的蔑稱),也是有其嚴格道理的。這其中不光涉及是否被周天子承認的問題,還包含文化認同問題。
不過畢竟楚國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和各個諸侯國糾葛太多;再加上秦始皇一統天下,楚國、吳國、越國也不再是域外文明。司馬遷作為漢朝官員,不可能把楚、吳、越當作外國或外國人;所以作為後世史學家,對於楚、吳、越也並非一味的排斥。
其五,需獲得周天子承認
所謂霸主,是在周天子的名義之下號令諸侯,即「挾天子以令諸侯」。周天子雖然大權旁落,但仍是華夏共主,是所有臣民的精神領袖,不可以公然對抗;否則就不是爭霸,而是反整個中原政治體系。
所以像鄭庄公這類公然反抗周天子的一時梟雄,是不可能被定義為霸主的;楚國君主也如第四點提到的,通常是不能算作爭霸諸侯,不過楚莊王時期畢竟迫使中原部分諸侯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
在通常定義的五霸之中被周天子正式承認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越王勾踐。
齊桓晉文自然不必說,這二人屬於正統的華夏文明。齊國先祖為姜子牙,建國初始地位就是侯爵地位,後進位為公爵。而晉國不但初始為侯爵諸侯國,還是姬姓諸侯國,地位自然也不必說。
秦國是在烽火戲諸侯之後方為諸侯,建國歷史較短;雖然初始僅為伯爵,但畢竟填補了周王室遷都洛邑後關中地區的權利真空。在周王室西邊可以肆意征伐。而在秦穆公時期,周王室也正式承認了秦國在西方的霸主地位。
吳、楚兩國皆是子爵,地位極低,羋姓楚國更是與姬姓沒有半點關系。而周王室的主要外部威脅來自西北地區,對於秦國的倚重程度遠超楚國。所以楚國非但不會獲得周王室的敬重,反而被視為威脅。這也是楚、吳、越這幾個半蠻族諸侯稱王的主因。
越王勾踐已經屬於春秋最末期的人物;此時的周王室為了維持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已經不顧任何臉面問題,而是互相利用。更何況春秋末期諸侯蜂起,周王室的認可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
其六,對爭霸行為的嚴謹定義
例如闔閭、勾踐,這二人都只能算是泛華夏地區,連個正經的謚號都沒有,這倒也在其次。重要的是,吳、越兩國成為區域霸權之時,已經到了諸侯兼並時期。勾踐的卧薪嘗膽直接把吳國滅了,這已然和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有明顯的本質區別,所以吳、越兩國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已經進入戰國時期,而非春秋。
㈣ 歷史手抄報啊!!~~~請你們幫我設計一下,題目: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最好配圖!!急要!!!!~~~~
春秋戰國歷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問鼎中原: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圖窮匕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春秋戰國的歷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貴還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門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白發蒼蒼還是稚齡童子,只要有才幹,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華。蘇秦、張儀、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們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羅十二歲拜相。相對後世論資排輩,熬年頭等官做的體制有所啟示。
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歷史人物、典故的過程中,以史為鑒。感受、形成奮發圖強、競爭向上、自強不息、沉著機智的良好精神和品質。
㈤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最好帶圖)
第十位――彌子瑕
曹先生非常地有姿色,魏明帝十分寵愛他,睡覺休息都與他在一起。曹先生曾經與魏明帝打賭玩游戲,贏了的可以得到新衣物,魏明帝輸了,但曹先生沒有得到新衣物,曹先生就自己進入魏明帝的寢宮穿上魏明帝的衣服直接出門,可見其寵愛程度不同一般了。
評價:嗚呼!此君在帝王面前已經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了。其嬌縱程度比起彌子瑕有過之而無不及,堪稱絕代美少年,縱是楊玉環與其爭寵,恐怕也要落在下風。
㈥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最先稱霸是誰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最先稱霸是:齊桓公。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時期參與爭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春秋五霸」並不是勢力、地位完全等同的五人,例如:
1、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
在晉文公稱霸之後還經歷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最後晉悼公復霸中原。尤其是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
2、鄭、宋、秦、吳、越構建的區域霸權其規模、影響、成就難以與齊桓、晉文、晉悼、楚庄相提並論。
3、完成諸侯會盟這一重大稱霸標志的有: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悼公、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多個諸侯,遠遠超過五霸的名額。其中僅晉國就稱霸百年,會盟多次,幾乎獨佔五霸名額;而夫差最終還被勾踐滅國。
(6)宋襄圖片大全高清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名稱起源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
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
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㈦ 求圖片: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史部分上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弊、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公元605年隋建東都,開鑿大運河。
公元611年隋末農民大起義開始。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東都。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經。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顏杲卿、顏真卿發兵抵抗。
公元756年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公元762年詩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公元770年詩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亂。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學家韓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變。
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80年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
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1004年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黨項族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實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開始。
公元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開始。
公元1130年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軍。
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公元1161年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公元1162年辛棄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詩人陸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
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義。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公元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公元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
公元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公元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公元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公元1633年徐光啟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入北京,明朝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㈧ 戰爭到底有多殘酷有哪些戰爭中的照片,看了會讓人心疼
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90年代拍攝的戰爭電影《大決戰》的三部作品。
「大決戰.遼沈戰」的場景是錦州戰炊事班的老班長,團長問他要不要為參加配池戰的戰士准備好吃的東西。但是,舊班長卻選擇了熱饅頭和燉豬肉,高高興興地送到前線慰勞士兵,陣地上到處都是屍體。我看到了士兵們的血肉模糊的地方。
另外,不管是多麼厲害的指揮官,無論權威有多大,即使一個密碼能讓成千上萬的人直立向你敬禮,也沒有權利給一個戰士造成無謂的犧牲。戰爭只是勝利,犧牲士兵是有意義的。
戰爭如此殘酷,如此冰冷,如果戰爭不能從正義的一方迅速結束,那麼就會死那麼多人。
㈨ 根據以下材料跟圖片,回答問題,,謝謝!
一
1、經營鹽鐵;葵丘會盟;尊王攘夷;
2、春秋五霸:楚莊王;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二、
1、商鞅 徙木立信,商鞅變法,
2、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作用:稱霸諸侯,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三、
1、離騷
2、屈原 楚
3、愛國 忠君
4、浪漫主義詩人;愛國主義精神;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四
a:祖宗之法不可變
b: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c:商君然也,不變法國不強。
五、
結繩 倉吉 圖畫 甲骨文
㈩ 春秋戰國地圖全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代周王室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與此相對應的是,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東周後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個時期。
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主要的國家有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春秋後期,很多小國被滅掉,幾個大國逐漸崛起。晉國本來就地盤大,吞並了周天子附近的小國,順便把周天子也納入勢力范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最早的霸主。
秦國悶聲發財,打敗了西戎,鞏固疆域後也吞並了一些小國。齊國對山東境內的小國進行了整合,然後一直和魯國較勁。楚國默默將周邊姬姓小國全部滅掉,成為了南方的超級大國。
(10)宋襄圖片大全高清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它的分水嶺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之所以被稱為春秋,是因為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間,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簡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叫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