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面是中央電視台《枯樹的風骨》這個節目中展示的枯樹圖片,請你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現出枯樹的風骨
(共4分)答案示例:這是一首不屈之歌,樹葉掉完了,但光禿禿的枝椏,毫不氣餒,張揚著不死的遒勁,詮釋著什麼叫執著。
Ⅱ 二泉映月的資料,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二泉映月 本曲為華彥鈞(瞎子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生前為無錫的出家道士。無錫惠山之泉被譽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並為其對月冷清泉之境所迷。後阿炳患眼疾雙目失明,生活極為坎坷凄涼,故常獨拄此曲以表心中悲憤不平之情,樂曲旋律時而如泣錄訴,時而慷慨悲歌,於凄惋中見悲憤,於優美中見風骨,使聆聽者無不心靈為之震憾而嗟嘆不已。 樂曲共分六段。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棄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漸層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主題,所以樂曲所塑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從段式結構的擴充、縮減、再擴充、再縮減來看樂曲的藝術構思,它是:陳述——開展——下伏——亢進——收束。
鄭和下西洋
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從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加強了中國和西洋各地的聯系,擴大了國際貿易。其對「唐人」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則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林先生不無感慨地說,鄭和的船隊一到有「唐人」的國家,居住在這些國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萬分。他們的這種欣喜,是因為鄭和帶來的是強大的國威。鄭和每到一個地方,先按國之禮節去拜訪該國的國王,並送上攜帶的珍貴禮物,僅這些代表中國文化的珍貴禮物,就令所在國的國王、大臣、王公貴族刮目相看。當地人則更為鄭和龐大的船隊所敬佩,得知這些「唐人」的後面原來有這么一個強大的國家,因而對「唐人」不敢輕視,從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國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馮夢龍是明小說家、戲曲家,畢生致力於小說、戲曲、民間文學的研究和編選通俗小說。他在《智囊》一書中記載,明英宗天順年間英宗皇帝好寶玩,有宦官出主意說,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間曾派遣三寶太監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珍奇寶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鄭和當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線圖。兵部侍郎劉大夏得知,就把有關鄭和航海資料找出,偷偷藏去並燒毀。《智囊》所記的劉大夏毀檔史實雖有爭議,但卻證實了鄭和確實留下了航海圖和其他航海資料。 祝允明是明書法家,江南才子,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記》中記述:「正德辛末歲(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去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個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玉賜日給,又與婦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其所貢:木閘六枚、內金葉表文、祖母綠一塊、珊瑚樹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盞四個及瑪瑙珠、胡里丹」。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並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 二、規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況調整游戲規則。 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盪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屢勝,勝了之後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餘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並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於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徵。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關於西安清真大寺,還有著一段傳奇故事。明朝,當鄭和准備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再次下西洋時,雖使團人員近兩萬,卻唯獨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於是鄭和便千里迢迢,專程來到久已聞名的長安城清真寺求賢選才。 經過認真考核、仔細挑選,他選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並且任命他為西洋使團的總翻譯。哈三聰慧穩重、不負「鄭」望,在出使途中,不僅為鄭和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而且順利完成使命。回到京城,鄭和為哈三報功請賞,哈三均婉言謝絕,他只要求聖上能恩澤清真寺,撥款修葺。鄭和領旨重返長安,親自設計繪圖,召募巧匠,選擇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歷經數朝。1200多年來,寄託著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願。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數萬穆斯林虔誠禮拜、聯絡感情、文化交流、慶祝節日的聖殿。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鄭和這個人終始就是一個謎。一個生在雲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會來到萬仞高牆之內的皇宮?在明初那樣復雜的政局之中,一個宦官怎麼會受到皇帝的青睞脫穎而出?成就鄭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樣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 帶著疑問,我去尋找真實的鄭和,當我第一次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上看到了他的畫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有一種不怒自威的王者風范。後來,我又在雲南看到了鄭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崗岩石塑像,與畫像相比,少了幾分衣著的華麗色彩,卻增添了幾分儒雅飄逸,《鄭和下西洋》一書上也記載:"鄭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是極貴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過人,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原來他生來就是一位神采豐儀的非凡人物。 鄭和,一定是智慧兼具儀表,才華兼具膽識,才能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與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沒料錯,在關於他的專著上寫道:"鄭和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華。" 鄭和的傳奇一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或教長所非爾,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並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候。他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趕上偉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咸陽王,駐鎮滇南。從此,他們成了雲南的貴族大姓。雖然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去遙遠的聖地朝拜過。他在幼年時,常在其父膝下聽其講述朝聖麥加途中的種種見聞。父親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遠方異國他邦的風土人情,給小鄭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說不盡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譚,象磁鐵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輩這種冒險精神的熏陶,小鄭和從小就立下鴻鵠之志,准備將來遠航西洋,朝聖麥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學習劃船、使帆、游泳,還潛心於航海史籍的研讀,好像刻意要成為一代航海家、冒險家似的。 正當他小心翼翼地編織著美好前程之夢的時候,命運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頭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雲南,鄭和的父親不幸蒙難,那時他還不叫鄭和,他叫馬三保,11歲的馬三保成為無數被俘、並被立刻閹割兒童的之一。這是艱辛的開始,也是榮耀的伏筆。 千古奇才鄭和之二 —— 軍事才能終身護航 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後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從此伴王左右。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並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不禁想像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於下風,勢力范圍僅限於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燕王還師交戰,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燕王採納他的計謀,並令他親臨戰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後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後,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歷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麼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Ⅲ 用一句詩形容楊善洲
滇人楊善洲,赤心感人寰。 為官不求利,風骨仰高山。 街頭拾果核,只為綠家園。 寸心育青樹,雲嶺留笑顏。 汗滴紅土地,心系彩雲南。 無私心自高,有情化甘泉。 兩袖惟清風,口碑在人間。
您走了,那麼從容 來時的路開滿無怨的花 走時的路種下無悔的綠 博大情懷從不停息 與人民促膝油燈下 談過的知心話語 如今,依然掛在熟悉的窗檯 您走了,那麼從容 來時的路那麼漫長 夢醒時分已飄落清明細雨 桃花又開了 梨樹又結了 鳥語花香又一曲 一朵白雲一步一回首 是您,留連那片深愛著的土地 您走了,那麼從容 是否聽到,森林清風習習 一棵蒼天大樹 與飛舞群蝶輕輕揮手作別 一面溫暖的笑臉 一幅人生背景圖展示著堅定信念 您走了,那麼從容 幾十載春秋那麼短 是否,許多想做的事還來不及 從物質形態上說 您一生與貧困為伍 從意識形態上說 您又是那麼的富有 無限美好的夕陽 單薄身影是一本永遠鮮活的影集 您走了,那麼從容 留給身後的人們 是一串執著的足跡,更是 一份值得永遠守望的崇高精神家園
Ⅳ 張廣平的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血之吻》、《白衣戰士》,長篇報告文學《中國1989西部大淘金》,報告文學集《西部風流》、《西部之星》,中短篇小說集《愛情在遠方》,中篇小說集《悲歡離合》,文學評論集《文學的風骨》等。長篇小說《雲嶺之戰》、《戰魂》獲甘肅省第一、二屆優秀文學作品獎,《大漠人》獲甘肅省第三屆優秀文學作品獎,《小將馴烈馬》獲蘭州軍區四好徵文獎,《相逢在前線》獲198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營徵文獎。
Ⅳ 張廣平的主要事跡
張廣平自幼酷愛讀書,參軍後即與文學創作結下不解之緣。他曾編輯出版了數百種、上千萬余字的部隊軍事圖書刊物,舉辦過數十期文學藝術學習班,培養出許多藝術人才,有的成為著名學者、作家。張廣平從戎近50年,主要從事部隊的軍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是具有高級職稱的著名軍旅多產作家。 張廣平的父親張吉文一生勤勞,母親石蘭貞善良賢淑。張廣平兄妹5人,雖然家庭人口多,生活貧寒,可要強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全都教育培養成人才,先後送上革命道路。張廣平16歲參軍,盡管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他刻苦自學,在戰地利用業余時間補習了全部中學課程,並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為他後來從事文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朝鮮停戰後,張廣平準備回國報考軍醫大學,但被先期到達前線招生的天水高級步兵學校錄取了。由於他酷愛文學創作,更想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戰場上戰友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抒寫出來。於是,在步校緊張的軍事學習中堅持業余創作,於1957年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白衣戰士》。從此,他開始了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時,堅持不懈的勤奮創作,接連推出長篇小說《雲嶺之戰》、《血之吻》、《戰魂》、《血吻》、《戰俘情人》,長篇報告文學《中國1989·西部大淘金》,中篇小說集《悲歡離合》、《大漠人》等十幾部著作,還有報告文學、評論等結集出版,共計500餘萬字。張廣平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全軍獲獎,並被選送參加國際圖書博覽會,有不少作品被改編成各種劇本演出或改編成廣播劇、電視劇播放,還有作品被編入學校教材。其作品影響之大、內涵之深,在中國文壇引起很大反響。像他的戰爭題材長篇小說《雲嶺之戰》、《戰魂》,評論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英雄史詩」性的著作。他傾情描寫南線戰爭的長篇小說《血之吻》出版後即引起文壇的關注,好評如潮。此書在部隊被作為傳統教育和部隊史教育的生動教材,當作獎品發給立功受獎人員,激發了廣大官兵的使命感,掀起學書中英雄趕英雄的熱潮,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張廣平的《中國1989·西部大淘金》一書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贊譽這是一部很好的教科書,填補了描寫中國西部改革開放大潮的空白。1992年12月初,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和蘭州軍區在北京聯合召開的以該書為主的張廣平作品研討會,非常成功,到會專家學者對張廣平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首都新聞單位都作了報道和評論。《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文學的風骨》中說:「昆侖山下的冰雪世界不是文學的真空,它依然要出作品,出大氣磅礴的史詩……」此書被收入《當代中國報告文學大詞典》條目,張廣平本人被收入《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文學藝術家與文房四寶專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作家3000言》、《中華人物辭海》、《中外名人辭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世界人物辭海》、《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辭書。
Ⅵ 右面是中央電視台《枯樹的風骨》節目中展示的枯樹圖片,請你為它配上一段文字。要求展現出枯樹的風骨,有
(示例)這是一首不屈之歌,樹葉掉完了,但光禿禿的枝丫,毫不氣餒,張揚著不死的遒勁,詮釋著什麼叫執著。
Ⅶ 鋼筆字字帖字寫得比較有風骨的有哪些人
你好 ! 首推龐中華。字很有風格。這個可看一下 其次我說說羅揚。羅揚是龐中華的學生,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我就是練羅揚字帖的,他的字比較方雅,而且大氣,這個各大書店都有,網上找不到相關的圖片。 還有范曾的鋼筆字。我強調的是范曾的鋼筆字,我以前在哪見過范曾的鋼筆字,是一份寫給友人的信件,很秀美,也很端莊。 嗯,就這些,絕對原創。滿意就請採納吧。
與雲嶺風骨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奶酷臉男生圖片
發布:2025-02-02 09:44:36
瀏覽:875
女孩屁股的圖片
發布:2025-02-02 09:01:15
瀏覽:944
狼女圖片動漫
發布:2025-02-02 08:47:30
瀏覽:675
發燒的女孩圖片
發布:2025-02-02 08:32:29
瀏覽: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