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農村人睡覺早
如果身處農村,親身感受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會發現,農民已今非昔比了!
種地不再是唯一的謀生手段。
以前的農村,靠天吃飯,主要是畜力耕作,陡坡的山地還會看到農民人力耕種的身影。就是冬閑季節,家家戶戶還忙忙碌碌往自家地里運送農家肥;春耕備耕時節,農民個個忙得腳不著地;夏收了,頂著炎炎烈日,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
農民健身、活動有去處。
B. 第2題:下列哪位作家是農民出身
D:趙樹理 趙樹理簡介
2004年11月01日
趙樹理(1906—1970)
--------------------------------------------------------------------------------
山西省沁水縣人,出身貧農家庭。他從小參加生產勞動,過著被剝削的艱苦生活;很小就喜愛民歌、民謠、鼓詞、評書和地方戲曲,還是八音會(晉東南的一種農民自樂班)里擺弄各種樂器的好手。這些經歷,對於他通曉農業生產和北方農村的生活習俗,熟悉農民的文化風尚和藝術愛好,培育自己創作的大眾風格,提供了有利條件。一九二五年他進入長治省立第四師范學習,從創造社、文學研究會創辦的刊物中接受了「五四」新文學的影響。後來還受到一九二八年興起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鼓舞。由於反動當局的迫害,他被迫離開學校,長期過著飄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從一九三一年起,他為太原一些報紙副刊寫作小說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那時,他已深感「中國當時的文壇太高了,群眾攀不上去,最好拆下來鋪成小攤子。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作品先擠進《笑林廣記》、《七俠五義》里邊去」(註:陳荒煤:《向趙樹理方向邁進》,《人民日報》(晉冀魯豫版),1947年8月10日)。他開始寫作文字通俗,識字不多的農民能看懂,不識字的能聽懂的作品,創作了《鐵牛的復職》、《蟠龍峪》等小說,並且發表過文藝大眾化的主張。早在這個時候,他已經選擇了一條與很多作家有所不同的文學道路。他的意見在當時沒有得到響應與支持,所寫的作品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幾乎全部失散了。雖然如此,它們作為摸索和試驗,為以後的成功積累了有益的經驗。正如周揚後來指出的那樣:趙樹理是作為「一個在創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準備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經相當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穎獨創的大眾風格的人民藝術家」,進入文壇的(註:《論趙樹理的創作》,原載1946年8月26日延安《解放日報》,後收入《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後,趙樹理參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一年到華北黨校,專門做通俗文化工作。此後,他在編輯《黃河日報》(太南版)副刊、《中國人》報、《新大眾報》時,寫作了大量小說、小戲、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他還參加農村劇團的編導工作,跟隨劇團深入群眾。一九四三年五月,趙樹理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彭德懷同志為該書的出版題詞:「象這樣從群眾調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十月,他又創作了被譽為「解放區文藝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話》。一九四五年冬,寫成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與此同時,還寫了許多優秀的中、短篇小說,如《孟祥英翻身》、《地板》(一九四四)、《福貴》(一九四六)、《小經理》、《邪不壓正》(一九四八)、《傳家寶》、《田寡婦看瓜》(一九四九)等。在短短幾年間,趙樹理就以積極貫徹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並最早取得豐碩的成果,而受到人們的熱情贊揚。一九四六年八月,郭沫若和周揚分別在上海和延安發表文章,推薦趙樹理和他的作品。郭沫若評論《李有才板話》話:「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穎、健康、簡朴的內容和手法;這兒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意義,新的作風,新的文化,誰讀了我相信都會感著興趣的。」(註:郭沫若的《板話及其他》,1946年8月16日上海《文匯報》副刊《筆會》)一九四七年七月,晉冀魯豫邊區文聯召開會議,號召文藝創作向趙樹理方向邁進。八月,邊區政府以唯一的文教作品特等獎授予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成了解放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迅速翻譯介紹到國外。從長期默默無聞,到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不只是他個人不懈努力的成果,還鮮明地標志著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革命文學運動從指導思想、讀者對象到作品內容各個方面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
《小二黑結婚》描寫根據地一對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為沖破封建傳統、爭取婚姻自主的斗爭,這場斗爭由於受到金旺等惡霸的迫害和家庭的阻撓而發生了波折。作品生動地塑造了農民中落後人物的形象。二諸葛是個善良但膽小怕事的老農。他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和包辦婚姻制度。由於迷信,他反對小二黑與小芹結合。三仙姑則是一個沾染著好逸惡勞等惡習的婦女。她用裝神弄鬼掩護輕浮放浪的行為,為貪財而出賣女兒。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真實塑造,深刻揭示了農村小生產者精神上的落後面,從一個方面表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的重要意義。但是,無論是惡霸的逞凶或家庭的阻撓,都無法壓制小二黑和小芹爭取自由與幸福的意志。他們堅強不屈地進行斗爭,在民主政權的支持下,終於取得了勝利。落後的家庭中成長了進步的新一代,表明了舊事物的崩潰之勢。作品描寫惡霸勢力受到應有的懲罰。落後的阻擋社會進步的人物,也陷於逐漸覺醒的群眾包圍之中,受到了應有的嘲弄和批判,並終於被迫實行自我改造。從《傷逝》描寫子君、涓生這一對城市知識青年為自由結合進行斗爭而失敗,到《小二黑結婚》中農村男女青年爭取個性解放獲得勝利,可以量出中國革命在二十多年間所邁出的巨大步伐。《小二黑結婚》熱情地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歌頌了農村社會的長足進步,歌頌了新一代農民的成長;因而立即得到農村中要求民主改革的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的熱烈歡迎。
《李有才板話》通過閻家山改選村政權和實行減租減息中的曲折過程,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農村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閻家山是閻錫山統治下山西農村的縮影,這里的封建統治根深蒂固。抗戰後雖然成了敵後根據地,但惡霸地主閻恆元仍然依仗地的勢力和影響,採用更加狡猾的手段,維持他的統治。他退居幕後,安插親信,操縱村政權,瞞過了章工作員,為非作歹。閻家山實行上依然是閻家天下,卻居然還得到一個「模範村」的光榮招牌。作品相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地主的兇狠狡詐的反動本質,在「丈地」一節中把閻恆元的詭計多端刻劃得入木三分。但是在黨的影響下,農民群眾已經開始覺醒。象老秦這樣精神上被腐蝕、被壓服,把剝削視為天經地義的人,已經不代表閻家山農民的主導方面了。李有才和圍繞著他的「小字輩」人物,盡管還受著嚴重的壓抑,卻都迫切要求沖決封建牢籠,爭取翻身解放。作品著力塑造了李有才的形象,他了解農村的社會、歷史狀況,有一定的閱歷和斗爭經驗,性格豪爽但又冷靜深沉。因而在階級力量對比不利時,只是用拋「冷話」,即冷嘲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不滿與抗爭。作者還把他塑造成一個民間藝人,他的卓越的藝術才乾和黑暗環境的逼迫,使他用快板的特殊武器進行斗爭。作品中許多段快板既是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塑造李有才形象的重要手段。這些快板所表現出來的鮮明的愛憎感情,風趣幽默的風格,正是李有才個性特徵的重要方面。「小字輩」人物是李有才快板的熱心的傳播者,他們的政治積極性更高,斗爭性更強;作為新一代的農民,在農村民主革命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閻家山農民不能得到真正的翻身,關鍵在於負責領導工作的章工作員,犯了主觀主義,脫離群眾,因而不能貫徹黨的階級路線。他沒有發現李有才和「小字輩」人物,卻依靠了閻恆元的勢力。作品塑造了長工出身的黨的農村幹部老楊的形象,有意地把他與章工作員進行對比。他的強烈的階級愛憎,朴實深入的工作作風,處處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品質,一舉一動無不表現出從農民中成長起來的黨的幹部的特色。老楊迅速地找到了農民中的革命分子,依靠他們發動組織群眾,只用了三天時間就鬥倒了閻恆元,掀掉了壓在農民身上的封建磐石。這個有聲有色的過程,有力地說明了當黨的正確的路線、政策,一旦與廣大農民真正結合在一起,立即就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足以創造出空前的奇跡。《李有才板話》雖然只描寫一個小小村莊的斗爭,所蘊含的思想卻是發人深思的。
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描寫太行山區一個村莊從大革命失敗後到抗戰勝利近二十年間所發生的變化,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描寫閻錫山統治下山西政局的動盪,以及對於農民生活造成的影響。作品開頭的訴訟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後農村仍然保持著極端黑暗的封建統治。鐵鎖一家的不幸遭遇表明農民在苦難深淵中的掙扎。李家莊的惡霸地主李如珍,是閻錫山反動政權的社會支柱,蔣馮閻戰爭中他的勢力有了發展,結果加速了農村破產。鐵鎖流落城市,成了手工業工人,開始接受黨的影響。特別在抗戰爆發後,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黨利用合法斗爭啟發農民的覺悟,農民與漢奸封建勢力的斗爭有了發展。閻錫山發動「十二月政變」,對共產黨員和廣大農民實行血腥屠殺。在血的教訓下,鐵鎖等進一步覺悟了,最終走上了黨所領導的武裝斗爭的道路。小說的高潮是農民與地主兩個階級的驚心動魄的生死搏鬥。從「血染龍王廟」的大血案,到農民群眾懷著深仇在大恨懲處李如珍,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作品從沉重的封建壓迫寫起,描寫了一系列事件,最後是激動人心的踴躍參軍的場面,生動地表現了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經過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直到勝利的過程。書中描寫了各階級的許多人物,塑造了鐵鎖、冷元、白狗等一批反抗的農民形象。其中寫得最充分的是鐵鎖。作品描寫了他在革命低潮、高潮幾個不同時期的思想變化。他受李如珍經濟、政治上的幾重壓迫,對於不公的世道有過懷疑和不滿,心存翻身復仇的願望。正當他尋找出路而不得時,遇到了共產黨員小常。黨啟發了他的階級覺悟,此後在實際斗爭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鐵鎖從一個有自發反抗要求的農民,在黨的教育下,逐步變成自覺的階級戰士,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農民運動面貌的根本變化。他的道路很有典型意義。但《李家莊的變遷》下半部過程發展得過於匆促,人物形象塑造不力,鐵鎖參加革命後的性格刻劃不夠,面貌模糊,因而影響了這一形象的完整性。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有類似的缺點。這使《李家莊的變遷》未能達到更高的藝術成就。
趙樹理的其他短篇小說,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解放區農村社會關系的變革。《孟祥英翻身》寫太行山區渡荒英雄孟祥英,從一個受欺壓的年輕媳婦,在黨的影響下,「從不英雄怎樣變成英雄」的故事。作品重點描寫婆媳關系,揭露和批判壓迫、殘害婦女的宗法制度的黑暗,歌頌新政權使婦女長期受壓抑的智慧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樣反映婆媳關系的還有《傳家寶》。相同的題材卻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孟祥英的婆婆不讓媳婦參加社會活動,是由於抗戰時期黨在這里建立的政權還不穩固。婆媳矛盾中包含著鮮明的政治矛盾的內容。《傳家寶》中李成娘和金桂的矛盾,卻反映了解放區政權穩固之後,經濟上的發展帶來農民理家方式的變化。李成娘箱子中破布片的分類歸檔,是為適應自然經濟下農村家庭自給自足的生活的,從這里表現了李成娘的勤儉、精明的勞動婦女的本色。而金桂的布包里的錢糧票證,卻表明在農村交換發達,集體經濟開始萌芽的條件下,家庭生活的改變。她同樣善於精打細算地過日子,而且適應了時代的潮流。犯了經驗主義的婆婆在媳婦面前認了輸,這不僅是新型婆媳關系的開始,也是農村社會進步的生動表現。《福貴》反映改造二流子問題。為了發展解放區農業生產,改造二流子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任務。但是,長期封建統治造成的習慣勢力,使幹部和群眾也把某些善良的受壓迫者誤為二流子。福貴正有這樣的遭遇。族長王老萬以高利貸盤剝的手段,奪走了福貴的土地,還以族規嚴懲了福貴,使自己的剝削完全合法化了。福貴走投無路,當了吹鼓手,而這是被視為下賤的職業,因此被蠻橫無理地當作「二流子」。通過這些描寫,對舊社會提出有力的控訴,也對習慣勢力作了嚴正的批判。《邪不壓正》描寫中農王聚才的女兒軟英的婚姻糾紛,本意在於通過地主狗腿子小旦在土改中混入幹部隊伍繼續為非作歹等情節,揭示土改初期工作中的問題。但這個作品更大成就在於極為形象地描寫了以「割封建尾名」之名,侵犯中農利益的「左」傾錯誤,揭示了產生這種錯誤的階級根源。不但象小旦這樣的人在不斷侵吞,而且一部份貧農幹部,也多佔了勝利果實。這就使本已十分貧困的農村,更顯得僧多粥少了。為了填滿「窟窿」,必然向中農開刀。作品不僅提出了當時華北解放區土改運動中帶普遍性的問題,而且對人們認識農村社會的復雜狀況,也很有價值。趙樹理還滿懷熱情地歌頌農村新人新事。《小經理》中表揚了三喜,他是一個十分平凡的青年,卻是農村合作事業發展的形勢下產生的新型人物。《田寡婦看瓜》通過田寡婦的心理變化,歌頌了新農村的道德面貌的大改觀。
「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創作中,農民是不少作家努力表現的對象。魯迅第一個懷著熾熱的同情描寫了受著深重壓迫的貧苦農民,他筆下的農民大多備嘗苦難而尚不覺醒,身心均打著階級壓迫的深深烙印。經過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高潮,到了三十年代,在深入發展的農村革命的推動下,一些左翼作家筆下開始出現了覺醒反抗的年青一代新農民形象。但是在當時主客觀條件下,特別由於作家未解決與農民感情上打成一片的問題,因而不可能塑造出真實豐滿的農民形象,在某些形象中還不免夾帶著許多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雜質。在這點上,趙樹理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一方面由於時代的緣故,他的筆下出現了翻身農民的嶄新形象。這些農民關心政治,在社會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開始表現出創造歷史的主動性。盡管人更加熟悉並能得心應手加以表現的,仍是老一輩的農民;但就是這類農民在他的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時代大潮所沖擊,挾帶著向前進步著的。另一方面,由於趙樹理來自農民,始終不脫離農民,熱愛而且深刻了解農民,使他所塑造的農民形象,從思想、感情、習性、氣質,到觀察、思考、表達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農民的特質。這就是在文學的內容和形象塑造上,趙樹理為新文學所增添的新因素。
對於農村生活和農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從生活實際出發的現實主義藝術原則,使趙樹理的作品表現的是當時人們所普遍關切之事。他說:「我在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非解決不可而又不是輕易能解決了的問題,往往就變成所要寫的主題。」(註:《也算經驗》、《趙樹理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他寫《李有才板話》,是因為「那時我們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別對於狡猾地主還發現不夠,章工作員式的人多,老楊式的人少,應該提倡老楊式的作法,於是,我就寫了這篇小說。」(註:《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三復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為了防止土改運動中,群眾未充分發動之前,流氓壞分子混入幹部隊伍以及少數當權幹部容易變壞,他寫了《邪不壓正》「使土改中的幹部和群眾讀了知所趨避」(註:《關於〈邪不壓正〉》,載《人民日報》1950年1月15日)。他的作品的主題思想常常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但並不是政治概念的沒有藝術生命的圖解。趙樹理的小說,描寫也廣大農民與封建地主的矛盾。抗戰時期民族矛盾佔主導地位,黨對地主實行減租減息政策,趙樹理卻已敏銳地抓住階級斗爭尖銳性、復雜性的問題,在一些作品中描寫了這種斗爭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同時,趙樹理還比較充分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農村社會生活的變革,即在解決了政權問題之後,對舊農村社會的改造。他描寫了人的地位、人的思想和家庭內部關系的變化。在《小二黑結婚》、《孟祥英翻身》、《福貴》、《傳家寶》等作品中,他相當深刻地描寫了宗族、家庭中長幼關系、婚姻關系、婆媳關系等矛盾的演變。這些描寫,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面,並且表現了一個新時代、新天地的誕生。越樹理並不迴避矛盾,敢於接觸生活中的問題和落後面。他認為只有展現閻恆元的全套陰謀詭計和老槐樹下受壓迫者繼續受壓的真實狀況,才能與「模範村」的稱號形成強烈的對照,從而揭露主觀主義、脫離群眾的嚴重危害。只有寫活了二諸葛、三仙姑,才能使人們從他們的愚昧麻木中,加深對改變封建舊習俗的嚴重性、迫切性的認識。在新舊兩種力量的對比中,趙樹理在進步的一方加上了政權的力量,使矛盾最終向積極的方面轉化。他認為當時群眾尚未充分發動,亟需民主政權的支持,現實生活中矛盾的解決一般都是這樣的。他不願為了激化矛盾而改變構思,而是按照他所看到的生活的本來面目安排情節。中國的封建社會有過漫長的歷史,小生產方式的影響更是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農村社會的各個角落普遍存在,在作為勞動者的貧苦農民的心靈中,也留下很深的印記。中國農村的民主改革,必然是復雜曲折的,充滿了從你死我活的流血斗爭到內心深處的微妙波動的各種矛盾沖突。趙樹理以其細致生動的筆觸,充分地刻劃了這些變化的歷史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小說是處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中的中國農村社會的一面鏡子。
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和語言上,他都有所創造,形成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風格。這既是他個人的藝術風格,也是民族的、大眾的風格。創造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小說民族形式,是趙樹理對新文學發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趙樹理的小說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沒有對這些人物作靜止的描繪、分析、議論。他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塑造人物的特點,適應群眾的欣賞習慣,把人物放到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在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自身的行動和語言,來展現自己的性格特徵。從「不宜栽種」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實、厚道的性格表現得十分鮮明。從「米爛了」到精心梳裝打扮,趕到區上去鬧,則表現三仙姑假裝迷信、潑而且賴的特徵。同樣兩個落後人物,放在同樣環境中,卻能將其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徵凸現出來。由於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因而寥寥數筆就能把人寫活,很有以筆傳神的功夫。《催糧差》中舊衙役的走狗特性,《劉二和與王繼聖》中地主少爺的凶頑而又嬌弱的性格,《小經理》中老管賬的油滑世故,都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些次要人物,也能一兩筆寫活。於福牽驢送三仙姑上區,張得貴抱著筆硯算盤隨閻恆元丈地,只用一個動作就把他們的身份、地位、性格點了出來,頗可耐人尋味。就是老槐樹下的那些「小字輩」,或熱烈,或冷靜,面目也不雷同。趙樹理的小說較少大開大闔的情節,激烈動盪的場面,因而人物往往不是在起伏很大的動作中完成性格,而多在日常生活細節中,通過朴實、簡煉但卻細膩的描寫去展現。象孟祥英、李成娘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細節中表現她們的。細節的真實,頗能表現趙樹理的精確描繪生活圖畫的長處,並使他的小說具有嚴格的現實主義的特色。《小二黑結婚》中二諸葛的神課、三仙姑的裝扮,《李有才板話》中「小字輩」的稱呼和他們過「添倉」節吃黏米糕的細節,《邪不壓正》中下聘禮的具體入微的描寫,《李家莊的變遷》中樹木和側所所有權的訴訟、吃烙餅的陋規,《劉二和與王繼聖》中的給關老爺唱戲的活動……,這許許多多細節,不但與人物塑造有密切關系,而且使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它們都是地道的中國的,說得更確切一些,都是十足的中國北方農村的;即使從民俗學的角度去讀,也有很高的認識價值。趙樹理小說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故事性強,講求情節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常常採用大故事套著幾個小故事的手法,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作品的開頭總要設法介紹清楚人物,而後隨情節的發展展開人物的性格,最後必定交代人物的結局、下落,做到來龍去脈,都有頭有尾。注重故事性,還使他的小說敘述多於描寫,描寫融於敘述。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細膩的描寫,往往是最為引人入勝的段落。趙樹理在語言上更有傑出的創造。在他之前還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農民的口語來寫作。不但人物語言是農民的口語,就是作者的敘述語言也完全口語化了。無論講述故事或評論人物、事件,都使人覺得是一個農民在說話。但這又是經過提煉的,純粹、質朴、平易,描情狀的,繪影傳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動活潑;在輕松幽默、風趣橫生之中,表現出人民群眾的聰明機智和樂觀主義。沒有這種獨具色彩的語言,也就沒有趙樹理的特殊的藝術風格。
趙樹理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他的高度的群眾觀點的表現。他在寫作時首先考慮使群眾聽起來順當,讀起來習慣。寫成一篇小說,往往先念給周圍的農民或基層幹部聽,以檢驗實際效果。凡是農民聽不慣的就設法修改。他不認為這是犧牲藝術性去俯就群眾,而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真正在廣大群眾中發揮自己的作用。他並沒有遷就、迎合某些落後、狹窄的趣味,而是在群眾口語、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提煉加工。他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賞,把大眾化和藝術化統一了起來。他強調繼承民間藝術的傳統,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但並不是簡單的模仿。他清醒地看到民間的傳統文藝存在著「缺陷」,需要加以「補充」改造(註:《〈三里灣〉寫作前後》,《三復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為了使之豐富多樣,便於表現現代的生活,適應現代讀者的需要,趙樹理的小說又融入了中國古典文學和「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長處,創造出獨具一格的民族新形式。他的這種具有鮮明民族化群眾化的藝術風格,對於後來的小說創作發生深遠的影響,在五十年代形成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山西派」、「火花派」、「山葯蛋派」(註:《火花》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山西的文藝刊物。山葯蛋是山西對於馬鈴薯的俗稱)的藝術流派。
C. 彬縣的民族習俗簡介
彬縣舊名邠/豳縣,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塬。南距咸陽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肅平涼160公里,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彬縣煤炭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位於陝西第二大已探明煤田彬長煤田腹地。全縣版圖形似正寫的「人」字,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涇河自西而東斜貫其中,將全縣分為南北兩塬一道川。全縣轄1辦8鎮247個行政村,總面積1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萬畝。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關中產糧基地之一。
戲劇
彬縣戲劇演出歷史久遠,至明清大盛。時村村有戲樓,多處有廟會,逢會有大戲。劇種以秦腔為主,兼有眉戶、弦板、道情等。至民國初期,有30多個「自樂班」活躍在鄉村。繼而又有北極鎮六甲村的「六民社」、縣城的「三民社」等演出戲班及皮影、木偶戲在城鄉演出。戲劇演出多在廟會、祈雨、豐收慶典、紅白事等場合。
社火
社火是在鼓樂、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通常農歷年末歲首排練,元宵節前後演出,正月底結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燈,游村轉戶,鼓樂隊開道。出演時,禮炮轟鳴,彩旗前導,鼓樂、高蹺、亭子、馬隊殿後,如三軍出征,威武雄壯。社火內容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劇目等。演員根據故事情節著妝,表現喜、怒、哀、樂模樣,形象逼真。
刺綉
刺綉,是彬縣婦女傳統的針黹女紅工藝。多綉在衣領、挽袖、肚兜、鞋面、鞋底、枕頂、荷包、門簾、窗簾等日用品上,圖案有松鶴竹鹿、壽桃花卉、福祿富貴和各種幾何花紋圖形。尤以鞋底工藝見長,納扎式樣有「九針」、「升底」、「水波浪」等。針腳細密、圖案簡朴。[25]
D. 你眼中的鄉村景緻是怎樣的(作文格式)不少於250字
下面是我的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眼中的鄉村
炊煙,村落,小山,流水,田園······這些就是我眼中的鄉村。
沿著彎彎曲曲的水泥小馬路,翻過小山丘,跨過小溪,眼前就是一片寬闊的田園;在田園的盡頭,小山的腳下,有一座小小的村落,那有我外婆的家。我特別喜歡這個地方,碧綠的田野,清亮的溪水,鬱郁蔥蔥的小樹林,潔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數不清的野花,再加上藍天白雲的陪襯,簡直就是人間天堂。雞兒在院子里走來走去,追追打打,熱熱鬧鬧;鴨子在池塘里游來游去,拍著翅膀,不時地「嘎、嘎」直叫;歡快的小鳥,飛來飛去,嘰嘰喳喳,無比愜意;炊煙裊裊,小狗撒歡,牧童歌唱,多麼美好的境界啊······
這就是我眼中的鄉村。——美麗的鄉村,我愛你!
E. 農村裡面所謂的八音會是什麼
八音會是民間器樂演奏組織。曲牌有粗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細膩悠揚的「節節高」、「戲牡丹」等。已經收集到的曲式有百餘種。 1980年,在八音會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樂器。
八音會的活動是參加迎神賽社或為舉辦的各種游藝伴奏,也應村民之邀,為娶親或搬家「暖房」。迎神賽社實際是搞大型的觀摩比 賽。演奏員穿著長袍大褂,著禮帽,衣領里插一面寫有村名或會名的小紅旗,細吹細打,緩步行進。如果遇上商號或住戶在街中心擺上一張上面擺有煙茶(或酒)的桌子,就需停下來演奏一番。如兩支八音會在街頭相遇,則停下來展開競吹,互不示弱。有不少八音會會唱「 圍鼓戲」(圍著老鼓坐著演奏,作不穿戲衣的清唱)。也有些能粉墨登場,演唱上黨梆子或者 澤州秧歌,變成了」自樂班」。解放後,由於樂人停止了活動,八音會增加了為結婚迎送新人和為死者「送殯」。演奏中也增添了許多新的曲目,如《東方紅》、《小放牛》和各種民歌。以後活動逐漸減少。80年代開始又出現興旺氣象。1997年冬,長治市組建的「山西省民間鑼鼓藝術團」赴港演出,受到香港同胞及國外友人高度贊譽
F. 鄉村有哪些樂趣
1、摘蓮蓬
坐在小船里穿過荷花池,水面很大,水上有蓮蓬,水下有菱角,蜻蜓在身邊飛。荷葉比自己高一頭因此看不到遠處,會覺得一方世界無限大。在小河塘里穿行,邊采邊吃。一個好朋友曾經跟我說:我們看到都會說這個叫荷花,就你喊這個叫蓮藕,一聽就是吃貨。
2、摸螺螄
穿著背心短褲下水,赤腳在河泥里走,感覺踩到了就用腳趾夾起來。練過此童子功的人長大了可以用腳剝香蕉皮,將來單位年會表演一下就能算一個節目,分類就算在...魔術吧。
3、收豆子,剝豆子
可能只有我覺得這個好玩。也不知道為什麼曬幹了的豆莢搓一下瞬間捲起來把豆子都彈射出來的時候,會覺得很爽。其他人都表示不能理解...收豆子需要帶厚手套,長袖長褲,因為有一種特別會蜇人的刺毛蟲很喜歡隱身在各種豆的葉子上。蜇一下保證終生難忘。
4、放野火烤紅薯
冬天會燒田燒秸稈(當然現在不允許了),燒的時候順便扔幾個紅薯進去,燒完紅薯也熟了。
5、跟著收各種水果
主要是可以一邊收一邊吃,品相不好的都會留著自己吃!周圍樹上一年四季都有可吃的零食。桃子,綠皮梨,紅皮李,石榴,橘子,賴葡萄,冬棗,桑葚。地上有香瓜,草莓(必須大棚),甜桿。
G.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實踐活動報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本次調研,我通過組織座談、發放徵求意見表、入戶等方式徵求了200餘人的建議和意見,對武趙村新農村建設提出如下思考。
一、基本情況
武趙村位於渭南市區以北17公里處,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145戶,583口人,耕地面積1260畝,栽植冬棗1200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95%,其中大棚冬棗200畝。2003年被省農業廳評為「一村一品」示範村,2007年在楊凌農博會上獲「一村一品」引智基地稱號,同年通過了國家級無公害冬棗示範基地驗收,2008年全村農業生產總值達到800萬元,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441元。現2.9公里村道已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襯砌渠道7公里;已建沼氣池26口,在建24口;投資13萬元建成150平方米村級活動場所1個;投資30餘萬元新修村道排水溝4680米;人畜飲水工程全面完工,入戶率達100%;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0%;村道實施了「三化」(硬化、綠化、美化),建成了2個固定垃圾堆放點,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村安裝了警鈴,村民法治意識普遍增強。村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秩序良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村民素質普遍提高。
二、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觀念落後,對新農村建設認識欠佳。在農村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群眾都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詞,但問其涵義,知道者聊聊無幾,更不用說新農村建設的標準是什麼。由於農民知識較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時,對新農村建設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
(二)民主管理與民主決策缺乏公眾參與。雖然說近幾年武趙村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民主管理方面仍存在些許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但是在村某些重大事項的建設上,村兩委會沒有廣泛的徵求群眾意見,在建設當中,部分群眾對此提出異議。
(三)現代產業發展較慢,制約農民增收。一是目前冬棗作業主要以傳統的方式為主,受自然的影響較大,遇到好的年份,產量、價格還不錯,遇到不好的年份,直接影響農戶增收;二是在冬棗收獲的時候,部分村民錯誤地追求提早上市,往往提前20-30天就開始采買,此時冬棗的品質不好,賣「青棗」會對冬棗銷售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四)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有待加強。一是環境衛生的整治都是臨時性的、任務性的,在遇到上級檢查時,進行突擊打掃,沒有形成長效機制,科學管理;二是由於基層管理漏洞和群眾自身原因,宅基地常常出現超高及規劃不合理現象。
(五)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近幾年,群眾都比較重視發展經濟,而忽略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文化生活單調,導致賭博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抓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利用宣傳欄、標語、宣傳單及廣播等有效宣傳媒體,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使全體村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二是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和全體村民大會,組織學習有關文件精神,提高群眾認識,使廣大村民了解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增強村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使村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角色、主體作用。通過這些方式,調動廣大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抓制度建設,完善民主管理機制。
建設新農村為了群眾,新農村建設要依靠群眾,新農村建設的成果由群眾共享。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從群眾最需要解決,最關注的問題入手,充分聽取、採納群眾的建議和意見,讓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上急下冷」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要嚴格按照《渭南市村級組織規范化管理暫行辦法》的總體要求行事,一是從加強兩委會班子建設入手,對村兩委會成員的職責進行細化分解,逐項落實;二是落實村民自治,不但要進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議事、村民議事和公示公開制度,重在落實好,讓村民廣泛享有村務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通過這些舉措,使全體幹部群眾積極行動起來,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新農村建設之中。
(三)抓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一村一品」工程。
一是按照《武趙村五年規劃》的發展思路,做好對村民的培訓、引導,擴大冬棗設施大棚的規模,推廣透光、高產新技術,實施標准化作務,打響「渭樂天」品牌。2008年底,投資約28萬元建成具有現代設施的冬棗試驗棚10畝,目前效果十分顯著,要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冬棗設施大棚的規模;二是成立秦東冬棗合作社武趙分社,在以前合作社運營的基礎上,查找問題和不足,進一步完善制度,真正實現農村合作社是保障農戶利益,實現經營管理的目的。
(四)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制定村莊規劃方案,落實道路紅線和庄基高程紅線,實現村莊建設科學管理;二是成立村級環境衛生管理機構,制定衛生管理辦法,落實清掃人員及其工資待遇,使此項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經常性組織村民開展房前屋後衛生大清理、大掃除活動,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四是把好報建關,對有問題的不予報建;五是積極與相關部門聯系,免費為農民群眾提供一些建設項目的設計圖紙,保證鄉村建設的設計規范;六是把村建設管理同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五)抓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村民關系。
一是要村、組幹部帶好頭,節儉辦理農村紅白喜事,努力減少鋪張浪費;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娛樂氛圍,成立武趙村鑼鼓隊、籃球隊和群眾自樂班,不定期的開展活動,不斷繁榮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認真組織開展「五好家庭」、「好婆婆」、 「好媳婦」等的評選活動,在村裡樹立榜樣,在廣播里對她們的先進實際進行宣傳,號召全體村民向她們學習,樹文明新風,構建和諧村民關系。
(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保證。二是要切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不斷完善議事制度和民主生活會制度,實行村務公開,建立村規民約。三是要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廣大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員幫扶制度。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主體地位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逐步得到鞏固,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堅持20字方針不動搖,全力推進武趙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快又好的發展。(本文作者系官道鄉武趙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