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寒切帖的法帖內容
《寒切帖》豐潤靈和,筆勢流暢,體態圓麗,其韻致頗近於西晉陸機《平復帖》,區別在於《寒切帖》流利豐潤,《平復帖》則沉朴蒼渾,明顯有章草遺意。
《寒切帖》具有章草古意。章草,因趨急而將隸書快寫,後草式漸趨規范,成為一種獨立的字體與書體。王羲之善隸書,舊體章學得心應手(從《姨母帖》、《初月帖》及《寒切帖》等的一些用筆與結體可以窺見),故其草書時呈舊中見新或新中帶舊,兩者交融默契。《寒切帖》為羲之晚年所作,對今草新體的書寫已嫻熟,但作品中的章草書風,可視為嘗試與探索。作為一位知舊而能新的書家,在新法變革以後從舊的體式中再發掘出新鮮的因素,或者將舊式改新,成為一種處於新舊交融的形式。這種實踐也是創新的一種手法。《寒切帖》的新意,正在於作者將章草進行了再創造,或在新體中間入章草的筆意,使新體不失古意。 對於《寒切帖》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側鋒用筆的方法,筆勢爽利而渾厚,其間包含幾個要素:1、注意觀察和分析用筆中鋒、側鋒的比例關系、調和手段、轉換方向。2、側鋒用筆的線條中爽勁、鋒利與沉著、圓厚的矛盾統一,不可偏頗。3、中、側鋒在速度、節奏上的變化規律。
⑵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哪些
1、《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2、《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為一封信札寫就的,其內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
其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閑逸豫。即使偶爾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勻整安穩,不失平衡的美感。
3、《樂毅論》
《樂毅論》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書書法作品。原作者為夏侯玄,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咸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4、《喪亂帖》
《喪亂帖》是王羲之為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所作。《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使人們在妍美的外衣下,又驀然看到一個情感極為豐富的內質。 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5、《頻有哀禍帖》
《頻有哀禍帖》縱24.8厘米,3行,20字。行草書。為東晉王羲之所書尺牘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頻有哀禍帖》摹本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為唐代硬黃響搨、雙鉤廓填摹本。作品行軸線時曲時直、書體時草時行、點畫時方時圓,書寫風格沉雄跳宕、勁健流縱,體現了王羲之高超的書寫技巧和駕馭能力。
⑶ 王羲之傳世書法大約有多少幅
王羲之的書法已無真跡傳世了。 只有刻本、摹本。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餘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僅有20件。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
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3)王羲之寒切帖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唐太宗推廣王羲之,還是用臨摹向拓的方法。當時宮廷中知名的拓書人有湯普徹、馮承素、諸葛貞、趙模、韓道政。這些與底本相差無幾的復製品,後來逐漸擴散到民間,所以王字的臨摹品大盛於唐。
今天看到的王字有兩類,一類是拓書人的向拓本,如神龍本《蘭亭序》;另一類是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的臨本。由上,可以看出,南朝、唐朝,王羲之的真跡還是很多的,流傳也廣,只不過大都在宮廷。
皇權時代,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他們提供了絕對的權力和財力來搜集王羲之書法。可是,一旦改朝換代,兵刃相殘,生靈塗炭,生身父母親生兒女都無法顧及,何況內府那些書法。所以,太平盛世被搜集在一起的王書,待到改朝換代之際,也容易被集中銷毀,聚斂得愈多,銷毀得愈慘。
⑷ 寒切帖的法帖簡介
【名稱】寒切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摹搨】唐代
【書體】章草
【材質】紙本
【規格】縱26厘米,橫21.5厘米
【收藏】天津博物館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唐代勾填本,有烏絲欄。收刻於《淳化閣帖》卷七、《大觀帖》卷七、《澄清堂帖》、《二王帖》、《寶賢堂集古法帖》、《玉煙堂帖》、《鄰蘇園帖》。著錄於《清河書畫舫》。古書畫鑒定專家張珩鑒定為唐代勾填本。
⑸ 王羲之的所有書法作品都有什麼,碑帖都要,最好有圖片。
帖:蘭亭序姨母帖初月帖喪亂帖樂毅論十七帖平安帖寒切帖快雪時晴帖
行穰帖孔侍中帖奉橘帖黃庭經雨後帖憂懸帖頻有哀禍帖何如帖得示帖妹至帖
二謝帖集王聖教序遠宦帖上虞帖曹娥碑游目帖干嘔帖其書帖瞻近龍保帖
旃罽胡桃帖長風帖袁生帖七月都下帖大道帖草書平安帖
碑:黃庭經 聖教序
很多很多,圖片一張一張的發,那得累死,自己去網上查吧。
⑹ 寒切帖的介紹
《寒切帖》為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紙本墨跡,草書,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墨色斑斕,筆意神采超逸,書風從容豐腴。卷尾有董其昌、婁堅題記,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⑺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頻有哀禍帖》、《上虞帖》、《寒切帖》、《通天帖》、《蘭亭序》。
第1幅:《頻有哀禍帖》
這幅字乃是將行書跟草書雜糅在一起的作品,線條曲直相生,用筆方圓自然,在書寫的時候,欹縱變化,沒有極高的技法作為支撐,是寫不出了如此優秀的作品的。
如今,我們將王羲之的這10幅字,連綴成一卷,按照原作的大小比例,採用德國進行超高清14色微噴技術,還原出了跟原跡一模一樣,幾無二致的作品,極為細膩而清晰!其中《蘭亭序》包含了「神龍本」、「褚摹本」、「定武本」。
⑻ 寒切帖碑在哪個地方
【名稱】寒切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摹搨】唐代
【書體】章草
【材質】紙本
【規格】縱25.6厘米,橫21.5厘米。5行,50字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
唐人勾填本,有烏絲欄。此帖收刻於《淳化閣帖》卷七、《大觀帖》卷七、《澄清堂帖》、《二王帖》、《澄清堂》、《寶賢堂》、《玉煙堂》、《鄰蘇園》。
《寒切帖》為王羲之中晚年所書寫。此帖先勾再填以淡墨,轉折處鋒芒畢現,鉤填精密,形神兼備,下真跡一等,充分表現了王書的風格。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是《寒切帖》的唐代鉤填本,較完整地保存了東晉時王羲之的書法風貌。墨色斑斕,筆意神采超逸,書風從容豐腴。勾摹精細,筆鋒轉折分明,書風遒勁腴潤,沉著流動,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齊名。
⑼ 王羲之寫的狂草書法圖片大全
王羲之有草書,但並不狂,圖片太多,你可按這些綱目去網路圖片自行搜索: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虞世南本》(蘭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紙本,行書,縱24.8cm,橫57.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褚遂良本》(蘭亭八柱第二) 卷,唐,褚遂良摹,紙本,行書,縱24cm,橫88.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蘭亭八柱第三、神龍本) 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定武蘭亭序吳炳舊藏本》墨拓縱26.0厘米橫66.0 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島菊次郎氏寄贈)
《定武蘭亭序宋拓故宮藏本》 (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小楷黃庭經》(摹刻本墨拓)
《小楷樂毅論》(越州石氏本墨拓)
《頻有哀禍帖》(摹本),紙本。縱26.9厘米 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孔侍中帖》(摹本),紙本。縱26.9厘米 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姨母帖》(摹本)行書,紙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初月帖》(摹本)紙本,遼寧省博物館藏。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快雪時晴帖》(摹本),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喪亂得示二謝帖》(摹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七月都下帖》(摹本)紙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作品(
《上虞帖》(唐代摹本),硬黃紙本 ,草書,縱23.5厘米 黃2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行穰帖》(摹本),硬黃紙本 ,24.4×8.9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雨後帖》(摹本),紙本 25.7×14.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遠宦帖》(摹本)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寒切帖》(摹本)紙本 章草 縱25.6厘米,橫21.5厘米 天津博物館藏
《袁生帖》(摹本)紙本 日本藤井有鄰館藏
《干嘔帖》(摹本)紙本縱14.1厘米,橫26.4厘米 天津博物院藏
《游目帖》(摹本)又名《蜀都帖》紙本 ,草書 原為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
《長風帖》(摹本)紙本 草書 縱27.5厘米 橫40.9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道帖》(摹本),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妹至帖》(摹本) 縱25.3厘米 橫5.3厘米 日本私人藏
《大報帖》(摹本) 25.7×10.1厘米 日本私人藏
王羲之《其書帖》 原為羅振玉藏
《旃罽胡桃帖》(敦煌石室臨本) 紙本。草書。縱25.2厘米,橫20.6厘米。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瞻近龍保帖》(唐人臨本)紙本,草書。縱25厘米 橫37·5厘米。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漢時帖》前二行為唐人寫本,後段為元趙孟頫補書。
《十七帖》墨拓
《唐懷仁集聖教序》墨拓
《唐集興福寺半截碑》墨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