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欣賞篆書書法作品
任何一幅書法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力度是由筆畫、結字和章法布局三方面的力度因素所構成的,不同的書體、書家、書法作品其力度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
篆書 講究的是回風要圓潤,筆畫粗細要一致.左右要一致要對稱。萬事將決完美。專署就是這樣,我光練習篆書就花了2年,這個東西最好從小就學,因為篆書是象形字,小孩就是隨便花花就是很好的作品。所以我3歲半就玩這了
篆書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字體。現在除了用於雕刻印章以外,一般的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其形態卻有特別的魅力。篆書里有甲骨文、金文等所謂原始的、自由的古文和後來講究格調和齊整美的小篆。學習的時候,一般是先通過小篆學習其規律。清代的鄧完白、吳讓之、趙之謙都將古代的篆書納入書法作品的素材,分別在篆書里創造出獨特的筆法,樹立了新風。本書的編者是篆書界的權威,他首先解說了什麼是篆書,並介紹了其學習秘訣,徹底地解析了這三位名家的妙技,以此說明,即使是對初學者來說,自學難度較大的篆書也是可能的。
告你幾本書每種字體的第一本書我都練過,其它也有練,但不是很有代表性,只是在書法界很有名罷了,很是代表:
篆書:秦 李斯《嶧山碑》、漢《袁安、袁敞碑》、清 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篆書墨跡等。
隸書:漢《禮器碑》、《漢簡墨跡》、漢《曹全碑》、漢《張遷碑》、漢《石門頌》等。
楷書:顏真卿《顏勤禮碑》北魏《元倪墓誌》《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唐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褚遂
《陰符經》、智永《真書千字文》、等。行書:晉 王羲之《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唐 懷仁《集王聖教序》、宋 米芾《蜀素帖》
㈡ 成語篆書書法作品欣賞
一、甲骨文筆見刀痕,清麗挺秀。但求凝重,敦實雄厚,見刀見筆,灑脫天然。二、金文大小縱橫,胸無成規,參差錯落。三、小篆藏鋒逆入,筆畫園潤,整齊劃一。四、蠶無二設、燕不雙飛,骨肉勻適,波磔分明。五、楷書字佔一格,筆畫標准,字型規范,向背有序,疏密有度,意斷筆連。六、行書非真非草,離方循園,化繁為簡,點畫縈帶,字勢連綿,筆意活撥,前後顧盼,遙相呼應。開合馳張,參差有趣七、草書章草:大小彷彿,字距均勻,行間清晰,補列整齊。今草:略舉大較,彷彿若斯,重按輕轉,《入筆》順風而起,《收筆》信鋒所趨張芝的逛草:超前絕後,獨步無雙。王導的草書:風棱載蓄,高致有餘。王羲之的草書:筆筆有格,規矩儼然,氣韻連綿,任意恣肆,天然有致。還有很多,不一一撰述。
㈢ 篆書書法作品有什麼
1、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散氏盤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3、虢季子白盤
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單獨性。
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注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錢條刻意拉長,造成動盪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大家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
篆書的特點:
1.因形立意
篆書書法欣賞的特點首先是因形立意。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現方法很多,大多屬於因形立意,如馬、羊、象等寫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結構的法則還沒有規律化,寫一個人字,可以表現彎腰勞動,也可以表現成跪著的人。
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狀及位置也是很散亂的,到了秦代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文字經過整理,才比較趨於統一,但是還保留著很多因形立意的圖形文字。
2.體正勢圓
篆書書法欣賞的特點還有體正勢圓。小篆形體要憑、要正,橫畫逼平、豎畫必直,是嚴緊而又工整的書體形式。小篆從結構到運筆都是以圓為主,字的外輪廓,由於字的中心十字線拉長,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橢圓形。
小篆的字勢,凡方折處都是弧形線,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繆篆和秦詔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體勢,但細細觀察,仍多是方中有圓,與隸字體勢的以方為主,大不相同。
㈣ 小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一、張樹侯
張樹侯(1866-1935) ,室名晚菘堂,安徽壽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創辦了「強立學社」,策劃安慶起義,後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參加辛亥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後,因政局混亂而退居鄉里潛心藝術創作。
張老曾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燕京大學任教,講授經學與書法,其擅長書畫,尤精篆刻,主要著作有《書法真詮》、《淮南耆舊小傳》、《晚菘堂詩草》等。
㈤ 鵬字的篆書書法圖片
篆書——楊沂孫
擅書法,尤愛「篆籀之學」,初學鄧石如,後吸取金文、石鼓文、漢碑篆書等書體筆法,久而有獨到之處,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書法家。辭官返里後,篆書名重一時,兼工篆刻。有《管子今編》、《莊子近讀》、《觀濠居士集》、《文學說解問譌》、《在昔篇》等。
㈥ 中國書法字體分類及圖片欣賞
中國書法字體按傳統分類可以分為五個大類。
行書 (Semi-cursive Script)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正是由於這樣,啟功的書法才達到既有深厚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書法界評論他的作品:「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它淵雅而具古韻,饒有書卷氣息;它雋永而兼灑脫,使觀者覺得很有餘味。因為這是從學問中來,從詩境中來的結果。」
書法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藝術的一個表徵、一個縮影,它從某方面表現了中華文化,是文化最基礎的部分,文化正是以讀書寫字為起始的。近年來更是倡導「從小寫好字,長大做好人」。可見書法藝術文化對每一個國人的影響。
㈦ 篆書有幾種
篆書的種類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甲骨文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二、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頓挫、遲速、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㈧ 著名大篆書法作品有哪些
大篆作品
1、《睡虎地秦簡》:
(1)《睡虎地秦簡》展現的書法美非常獨到,溫潤、華貴、空靈,用筆干凈利落,不用勾挑和牽絲,這讓人聯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書法。
(2)秦王朝雖然用小篆統一了全國官方文字,但並沒有消滅異體字,民間文字多姿多彩。中國文字在演進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啟漢隸,民間流行的書體屬於自然演進的書體。
(3)《睡虎地秦簡》的書法可以歸於自然演進的秦隸一類,也可歸入秦篆。從字形可以看出此簡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字形在減少了盤曲之後,同小篆的寫法大同小異;在筆意上略帶隸書意味,此簡冊中文字的橫畫,起筆重按、收筆輕提,已初具蠶頭燕尾的筆意。
五、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石鼓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周頌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散氏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毛公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睡虎地秦簡
㈨ 篆書字貼大全
1、可以先臨李斯的嶧山碑、王福庵的《說文部首》。 2、臨摹碑、帖書目:《王福庵書說文部首》《鄧石如篆書弟子職》、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六屏》吳讓之篆書四條屏《粱吳均與朱元思書》楊沂孫篆書《道德經》、《金人銘》《趙之謙書漢鐃歌真跡》趙鐵山《和銘真跡》(見上海《書法》2001年第7期)
㈩ 篆書四字成語書法作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