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地中海帆船高清圖片

地中海帆船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2-27 21:41:03

⑴ 求大航海時代4 地中海戰船最強配置

哎,如果巴夏被滅了,如果比你高很多,如果你的劍術最高的人,裝上所有沖鋒隊長用的裝備後都還是差距很大的話,那麼,你玩的不對,因為按照游戲進度不可能有比你高那麼高級的敵人,雖然要說滅的話肯定能滅的掉,但是大航海最高境界是,能不滅的人就不滅,如果你滅了比你級別高很多的敵人,比如一上來就把地中海給平了,那基本上游戲主要劇情都看不到了,說起來打敵人誰不會啊,買5艘西班牙大型方帆船,把水兵改滿,放上沖鋒隊長,裝備好沖鋒用的書,武器,盾,凱,顧滿人,死磕肯定能過,就算你1級的沖鋒隊長,都裝備器了劍術也不底,打不過就拼劍術,不可能打不過,只不過滅人不算水平,要欺負人才算水平,把能不滅的人全威壓,讓他們干各種活

理論上是可以讓新大陸的敵人打到東亞的,再威壓的話,那才叫成就,滅了他誰不會啊...別滅了...整個世界就你一隻艦隊將是多孤獨的事,孤單北半球啊.

最後,地中海最佳配置:
1 5艘西班牙大型方帆船級
2 第1第2艘,4個水兵室,第345各3個
3 每艘船3個炮,將你的勢力下的一個港口武裝度提升到比較高,可以換成連射炮,具有重加農的威力和高射程
4 將你的劍術最高的1個人放進水兵室,其他的不要放人,讓那個人裝備上你最強的武器,盾,凱,裝備品,比如什麼各種書什麼的
5 將你命中力最高的人放在瞭望台,他將有幾率一擊斃對方艦長,直接取得勝利
6 最大限度的提升你艦長的統帥力,統帥力的高底決定了你的炮能打多少血,你的近戰損失的水兵數,以及你的沖鋒隊長是否會人品底下
7 一定要配備操帆手和操舵手,他們決定你的船轉頭是否靈活,航行是否順暢,在被敵人追想拉開距離炮擊時是否會被敵人追上
8 你是否運用了丁字戰術,即,你一字排開,橫向對手,你的每一艘船都能打到敵方,而敵人只有打頭的一艘船能打到你,大大減少戰損
9 你的艦長統帥力是否極度底下,如果跟對方差距超級明顯最好避免炮擊戰,那樣會豪無懸念的完敗,因為你打一下敵人降1點,敵人打你一炮甚至就能秒殺

綜合來講,這是個自由度極強的游戲,至於你想做什麼都靠你的喜好,我們只能提供意見

⑵ 你都知道哪些帆船的種類

帆船的主要種類有: 軍艦。一般為三桅船(有時為四桅、五桅),艦上的所有桅桿都掛橫帆。 布里格型帆船。這是一種兩桅船,兩桅上都掛橫帆,但第二桅(主桅)上有一片附加的斜桁帆。 巴克型帆船。三桅以上的多桅船,船的最後桅掛縱帆,其他桅掛橫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世界上最大巴克型帆船是四桅的前蘇聯「克魯森施特恩」號。排水量為5700噸,駛帆時最大航速為16節(29.6公里每小時),使用輔助發動機時航速達到9節(16.6公里每小時),編制船員73人,船上可接納208人,無武裝。 斯庫納型帆船。兩桅或兩桅以上的縱帆帆船。 巴肯廷型帆船。3-5桅的帆船,第一桅(主桅)掛橫帆,其他桅掛縱帆。 布里根廷型帆船。兩桅帆船,第一桅掛橫帆,後桅掛縱帆。 除上述帆船以外,還有使用縱帆的小噸位單桅帆船、雙桅帆船和三桅帆船;有的有甲板,有的無甲板。 帆船艦隊時代裝有三桅橫帆和強大火炮,用於在戰斗線中進行戰斗的大型戰斗艦船也叫做戰列艦。這是以後的戰列艦的名稱由來。十七世紀的最後三十多年至十九世紀前半期,戰列艦是帆船艦隊中最大的三桅戰斗艦。根據火炮和甲板的數量,分為雙層甲板甲板戰列艦和三層甲板戰列艦。戰列艦是隨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中海軍戰術的改變而出現的。這種武器裝備最強的軍艦不進行通常的接舷格鬥,而是排成單縱隊(戰斗線)進行炮戰,「戰列艦」由此得名,十七世紀末,戰列艦排水量為1500-1750噸,裝有火炮80-100門,艦員600-700人。十九世紀中期的風帆戰列艦排水量達到5000噸,火炮120-130門,艦員800人左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因為軍艦上採用了蒸汽機、螺旋槳(最初是明輪)、線膛炮和裝甲,風帆戰列艦被淘汰,海軍中出現了裝甲艦。

⑶ 中世紀加萊戰船百科

1,地中海槳帆船
2,希臘古戰船
3,阿克提姆海戰中的羅馬戰船
4,13世紀的威尼斯戰船
5,威尼斯「加利斯」型船
正是在威尼斯,「加萊」船型達到了其發展的最高階段,它的設計、保養和劃槳技術都已到了其內涵近乎完美的頂點。在14世紀,成立了一些承擔成批製造和保養「加萊」船復合職能的兵工廠。這里儲存著大量的備件備品,到了戰時,在兩天時間里就可以配備完整用來打仗。
大型的威尼斯「加利」船(每舷有32排槳座),被那些主要的歐洲國家仿製,這些船中除有後來發展的「加利斯」外,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小型「加萊」船,包括地中海特有的「勃力干庭」、「英士特」、「加略特」和「塞格特」。
(如果您想為這個詞條創建網路詞條。建議您找專業性的公司,類似寧波巨劃算,高質高效,因此此內容比較偏冷門,個人很難有足夠的資質能夠做上去)
在14世紀初,火炮開始在「加萊」船的甲板上出現了。但是,實踐的結果證明效果不佳,麻煩不少。你想,早期的火炮製造粗糙、射擊精度不高。原來靈巧輕便的「加萊」船裝上這樣笨重不堪的東東,優勢化為了劣勢。而且,「加萊」船又經不起風浪,不能保護貨船出去闖盪遠航。漸漸地,「克拉克」和以後的「蓋倫」船型如閃耀的明星冉冉升起,在跨越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遠航的武裝貨船和軍艦中成了普遍採用的船型。

⑷ 地中海的著名景點

地中海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十分壯觀,旅遊業發展條件優厚。 地中海是世界各國達官名流與觀光客嚮往的度假勝地,而位於其東部的愛琴海,不僅是西方歐洲文明的搖籃,現代民主的濫觴。
關於愛琴海的傳說
在遠古的時代,有位國王叫彌諾斯,他統治著愛琴海的一個島嶼克里特島。彌諾斯的兒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陰謀殺害了。為了替兒子復仇,彌諾斯向雅典的人民挑戰。在神的懲罰下,雅典正充滿災荒和瘟疫。在彌諾斯的挑戰下,雅典人向彌諾斯王求和。彌諾斯要求他們每隔9年送7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
彌諾斯在克里特島建造一座有無數宮殿的迷宮,迷宮中道路曲折縱橫,誰進去都別想出來。在迷宮的縱深處,彌諾斯養了一隻人身牛頭的野獸米諾牛。雅典每次送來的7對童男童女都是供奉給米諾牛吃的。
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年頭了。有童男童女的家長們都惶恐不安。雅典的國王愛琴的兒子忒修斯看到人們遭受這樣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他決心和童男童女們一起出發,並發誓要殺死米諾牛。
雅典民眾在一片哭泣的悲哀聲中,送別忒修斯在內的七對童男童女。忒修斯和父親約定,如果殺死米諾牛,他在返航時就把船上的黑帆變成白帆。只要船上的黑帆變成白的,就證明愛琴國王能再見到自己的兒子忒修斯了。
忒修斯領著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他的英俊瀟灑引起彌修斯國王的女兒,美麗聰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注意。公主向忒修斯表示了自己的愛慕之情,並偷偷和他相會。當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後,她送給他一把魔劍和一個線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諾牛的傷害。
聰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進入迷宮,就將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後放開線團,沿著曲折復雜的通道,向迷宮深處走去。最後,他終於找到了怪物米諾牛。他抓住米諾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給的劍,奮力殺死米諾牛。然後,他帶著童男童女,順著線路走出了迷宮。為了預防彌諾斯國王的追擊,他們鑿穿了海邊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阿里阿德涅公主幫助他們,並和他們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島,啟航回國。經過幾天的航行,終於又看到祖國雅典了。忒修斯和他的夥伴興奮異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親的約定,沒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翹首等待兒子歸來的愛琴國王在海邊等待兒子的歸來,當他看到歸來的船掛的仍是黑帆時,以為兒子已被米諾牛吃了,他悲痛欲絕,跳海自殺了。為了紀念愛琴國王,他跳入的那片海,從此就叫愛琴海。
愛琴那島——宙斯情人的住地
愛琴那島是距離雅典最近的一個島嶼。這里曾是美麗的人間仙境,宙斯最動人的情婦就在此掩藏,也許那滿山遍野的無花果樹就是當年他們愛情的果實。真正讓愛琴那島揚名的是拯救希臘的薩拉密斯。2480年前,波斯王澤爾士率領龐大水師進犯希臘,蝗蟲般的艦只遮天蔽日。小小的雅典城邦危如累卵,但是,希臘有他們的英明統帥鐵米斯托克力思,是他,率領精悍的水師在薩拉密斯水路一舉消滅了3倍於己的戰艦,讓希臘的太陽重新升上天空。島上建於公元前6世紀末5世紀初的阿菲亞神廟,是希臘古典時代後期典型代表建築。
伊茲拉島——藝術家之城
伊茲拉島離雅典約3個多小時航程,小島細長細長的,乾乾凈凈的小巷裡,毛驢載著遊人悠閑地晃來晃去。白的牆、藍的窗、粉紅的屋頂,襯得小島越發的可愛。小院里不時探出一叢叢紅花、紫花,檸檬樹上結滿了明黃的檸檬果,累累的,壓得枝頭都彎了。這裏海水的透明度是最高的,而且,海岸上有許多深入島內的河口、海灣。這些僻靜的河口是那些喜歡獨處的遊人游泳的好去處。
18-19世紀,伊茲拉的海上貿易非常發達,有不少的商人因此腰纏萬貫。在1821年開始的獨立戰爭中,他們武裝自己的船隊,積極投入作戰,作出了巨大貢獻。伊茲拉島在希臘人的心目中依舊是英雄的島嶼。島上有不少豪宅大院,都是這些富商的家產,也是島上的風景之一。因為小島寧靜優美,自古以來便有世界各地的年輕藝術家來到此地從事藝術創作,因此有「藝術家之島」之稱。他們製作的金銀首飾、玻璃瓷器、裝飾品都擺出來任人選購,常常會看到一些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價錢也算公道。10歐元可以買到一個很別致的手繪玻璃瓶,賣東西的小姑娘笑得很純凈,「這玻璃瓶真的很好呀,價格也是最好的了,我媽媽過生日,我都給媽媽買了好幾個。」小姑娘最後的一句話打動了我,我買的玻璃上的HYDRA島,有純凈的天空,純凈的人。
波羅斯島——白屋森林
波羅斯島是座風光秀美的島上山城,山城上點綴著檸檬樹和橄欖樹的青翠,蔥蘢中掩蓋著清晰明亮的白色屋檐。島上的建築以白色為主,式樣古拙,在白牆的氛圍中不時透出爛漫的花叢,雲濤海浪中,一條石板鋪就的甬道蜿蜒而上,漸行漸遠,延展到了歷史記憶的深處。
米其龍士島——數風車
以風車作標志的米其龍士島是愛琴海群島的代名詞。窄巷、小白屋、或紅或綠或藍的門窗、小白教堂,海濱廣場旁白色圓頂教堂不遠的幾座風車磨坊,更使它成為各島中的佼佼者。
米其龍士島是希臘南部基克拉澤群島中的一座,也是愛琴海上最享盛名的度假島嶼之一。島上居民很少,每年大約半年的非旅遊時間,島上相當安靜。四月以後,旅遊季節開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就像候鳥一樣絡繹不絕地飛來島上,享受地中海的陽光和海灘。
在島上漫步,看到房頂都是用大石塊壘起的平頂,覺得很奇怪。問了當地的居民後才知道,島上冬天寒冷,風特別大,只有這些結實的屋頂才能抵禦寒風。在島西南面海邊的小山丘上,有5座基克拉澤式的風車,這是米其龍士島的標志。
白天,海灣內的沙灘是人們游泳、曬日光浴的好去處。
仙度雲尼島——看最美的日落
據說,該島位於世界兩大大陸板塊最深的海溝之間,原來是圓形的。3500年之前的一次火山爆發,島嶼被震出一個大洞,一大塊月牙形的就成了主島,周圍還有幾個小島,其中一個小島納亞卡美尼至今還是活火山。 地中海第四大島。位於法蘭西共和國大陸東南,南隔博尼法喬海峽與義大利撒丁島相望。面積3352平方千米。人口約23萬。科西嘉原為法蘭西共和國一省,後改設兩省。該島戰略地位重要。歷史上曾有多種人爭奪該島的控制權。1796年並入法蘭西共和國版圖。科西嘉是個多山的島嶼。森林覆蓋率約佔全島面積20%。水力資源豐富,經濟以農牧業為主。主要城市有阿雅克肖和巴斯蒂亞。島上港口之間有鐵路線連接。和法蘭西共和國本土有班輪和班機來往,交通便利。
科西嘉島法國東南地中海中的島嶼,行政上包括上科西嘉、南科西嘉兩省。島長185千米,最寬85千米,面積8680平方千米。人口23萬(1982)。山地為主,最高點欽托山海拔2706米。多海灣、海岬和小島。生產穀物、水果和橄欖油。有食品加工、釀酒、養羊和養魚業。有銅、銀、鉛等礦產。 撒丁島,屬於義大利的小島,在歐洲,它是深受皇室政要和明星們歡迎的度假地,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是塊美麗而淡泊的天堂之地。
撒丁島位於義大利西部,過去稱薩丁尼亞,坐落於地中海中部,是一龐大和孤立的島嶼。薩丁尼亞擁有獨特的義大利文化,同時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公元前227年,薩丁尼亞成為古羅馬的一個省,200多年後,這里被汪達爾族佔領。到了14世紀,薩丁尼亞成為愛比利亞(今天的西班牙)的一部份,在被其統治的400年間,薩丁尼亞吸取了大量的西班牙文化,這也是為什麼撒丁島是西班牙國王非常喜愛的帆船度假地了。
皇室和名人們之所以選擇撒丁島,正是看中了它的清幽。當年,英國王妃黛安娜與富翁男友法耶茲如膠似漆之時,為尋得一處既景色優美,又不會被人注意之地度假時,煞費了一番苦心。因為二人都是鎂光燈追逐的公眾人物,一旦被好事者發現,總會引起軒然大波,而如果太偏僻的地方,環境又不夠享受,養尊處優的他們必定無法忍受。想來想去,他們覺得撒丁島是最合適的選擇。一方面,這座島上居民生性淡泊,管你什麼大人物來,我自不理會;另一方面,也因為明星來得太多,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可誰知道百密一疏,他們的悠閑假期才剛剛開始,狗仔隊就將他們的在豪華遊艇上的合照拍了下來,這下子可好,不但為娛樂頭條貢獻了重磅新聞,也給自己帶來了100萬美元的進賬。
另一個與撒丁島有些淵源的就是義大利現任總理貝盧斯科尼,這位性情總理本是超級富翁,在憑借雄厚的財力通過競選步入政壇後,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滿,說總理的職位讓他太過忙碌,以至於自己停在撒丁島海灣的豪華郵輪從買來後只上去過一次,還有那遍布島上的豪華別墅,也因為此原因無暇享受。這位擁有迷人歌喉的總理通過他擁有的私人電視台——義大利電視五台向他的人民款款演唱了他自己寫情歌,義大利全國1000多萬民眾共同領略了總理的演唱風采。在節目里,貝盧斯科尼身穿一襲白色服裝,和一群人一起聚集在一個游泳池邊上,由他最喜歡的那不勒斯吉他手、歌手瑪里安諾-艾皮西拉吉他伴奏,深情款款地唱著自己最新創作的歌曲《唱支歌更好》。整個節目的大背景是義大利撒丁島的海灣,藍藍的海水、美麗的沙灘,為貝盧斯科尼的演唱烘托出一種優美的意境。錄制這個節目的時候,他正在撒丁島他的豪華別墅里度過他難得的假期。不久前,他又在他的豪華別墅里接待了來訪的英國總理布萊爾,看來,他終於在工作和享受之間找到了平衡,能夠邊處理政務,同時又不放棄享受奢華的感覺了。
因為島的生性淡泊,在撒丁島生活的居民也普遍長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那裡的人一直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情。島上居民的家庭結構比較龐大,家庭成員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悅並解決出現的問題和麻煩,所以家庭中的長者不會因為上了年紀而感到孤獨。正是這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使那裡的許多老人能夠「永葆青春」,從容地度過百餘年的歲月。或許這點也是這個島嶼成為度假勝地的原因吧,皇室顯貴們也可能是想通過生活在撒丁島的短暫時光,學習島民的生活習慣與處世態度,也能讓自己長命百歲呢。

⑸ 介紹一下17世紀的各種帆船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隻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於青銅時代的船隻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隻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隻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隻大約建造於公元前後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後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於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南方船隻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塗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義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於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於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後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隻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並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製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製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於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於登沙灘,適合於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隻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隻(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並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於橫渡大西洋的船隻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採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於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於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後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於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後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於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後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築,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co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於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後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隻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隻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後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於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後到公 元前後,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穀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隻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並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代的船各有特點。

9世紀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體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裝置(接受阿拉伯人技術),船能在風向的60°角內行駛。船的圓體形狀、平滑表面均減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這些龐大的船有一個很好的航行質量。船在不太需要關心風向的情況下仍能基本按預定方向行駛。這類船在隨後的二三個世紀里越來越大、越笨重,稱為「內夫」(nef)船,有2至3桅,都採用大三角帆裝置,排水量超過千噸。義大利船兩頭都有船樓。中世紀盛期,一種結合了長船和帆船特點的稱為「泰里達」(tarida)的船舶廣泛使用。之所以要結合長船特點,是因為商用帆船上還得對付海盜們的進攻。用水手,既能在無風的情況下行駛,也具有一定的戰船功能。

12世紀中期,熱那亞船有兩層甲板,13世紀後期出現3層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掛三面大三角帆,後帆掛兩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熱那亞或馬賽所產的硬質的棉或麻帆布。13世紀中期,有些地中海船隻長達30米。控制方向的裝置是側舵。側舵有一對,安裝在船尾附近,兩側各一。14世紀時,地中海船隻也開始用船尾舵。同時,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約也在13世紀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上。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廣泛造用這種單桅大船來裝載遠航貨物了。

14世紀末以後,南北船特點開始混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大型船隻「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後來成為西歐遠洋航船的最初式樣,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時代(16—18世紀)到來之前的最典型船隻,既可軍用更可商用。據說,南北特點的混合源於十字軍時代,因為那時各國的十字軍都有機會觀看別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裝置技術,如固定船艙、單面大帆,南方的船體構造技術,如甲板、平接船板技術,都被視為長處而結合在新型船隻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現於威尼斯、熱那亞和西班牙等地,船體既深且寬,有一個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樓凸出了船頭,船身平滑,整個側形頗似過去的北方船,有一條優雅的圓弧形線條。船舵已不再在一側,而是安裝在船體中心線上。

15世紀後,卡拉克船從一桅一帆演變成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較矮,主桅(mainmast),較高,以及後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掛一大三角帆。後來,在船首置一桿後送,上掛一方形斜杠帆,這就可使前桅後移並增加高度。後又增加了一些橫桅索來做輔助用途,增加梯索(系於橫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於攀緣桅桿的木梯。在行駛過程中,由於感覺到駕馭大帆太累,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掛三面帆,從下到上依次為主帆(course)、頂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後來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現了四桅船,前桅掛若干方形帆,後三桅則掛大三角帆。後來還發明了一些縮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樣靠收帆來減小帆面,而是用一塊塊小旗似的帆布繫上,不需時解開帶子拿走就行。微風時如需增加帆的面積,也用一些窄布條系加在小塊帆布上。15世紀時,裝有帆桅裝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長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紀大帆船時代船的桅帆裝置的基本樣式。

葡萄牙船則是輕便的「卡拉維爾」(cararel)船。它起源於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漁船,此種漁船僅有20至30噸。卡拉維爾船之深大約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後三角帆,使船能行駛橫風。這兩種帆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改變風向。一種裝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頂帆,後桅上掛一高的大三角帆。掛方帆是為了順風行駛,掛大三角帆則是為了搶風調向。還有一種卡拉維爾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種特殊的三桅桿帶尖形體所謂斜帆裝置的船隻。帆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為三角形,一般都安裝在與龍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順風時每小時可達22公里。船輕巧且易於操縱。逆風時能向風曲線前進,一會把一側船舷轉向風,一會又把另一側船舷轉向風,走之字形路線。

卡拉克和卡拉維爾這兩種新式船,雖然船型迥然相異,但都適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倫布航海船隊中的「品塔」號(Pinta)和「尼娜」號(Nina),就是輕型平底的卡拉維爾式船,而「聖瑪麗亞」號(SantaMaria)則是裝置完善的卡拉克船。達·伽馬1497至1499年開辟印度新航路的船隻,在體積和形狀上也與哥倫布船相差無幾,基本上是這兩種船型。

不過,不論是哪種船,中世紀歐洲船的噸位一船都不大,船體遠小於中國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諾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峽所乘的船,每隻載重不過30噸。14世紀初,英國船隻平均載重為200噸,最大的船也不過300噸。而威尼斯在十字軍東征時所提供的船隻平均能載運500多噸。14世紀以後,威尼斯開始建造商船隊。其船為長船形,噸位原為100噸,後達300噸。而15世紀時熱那亞的卡拉克船中竟有達到甚至超過了1000噸的。14世紀初,一艘普通漢薩商船的噸位大約是75噸。1440年時,漢薩商船主要是霍爾克船,平均載重大約為150噸。三十年後,漢薩船隊中出現了「卡維爾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噸位在300噸左右。在法英酒類貿易中,155世紀早期沒有船能裝載100噸以上的酒。但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來自波爾多的船隻平均可載150噸,少數船還可裝運500噸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過200噸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對隨後的大多數科格船來說,400噸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噸位。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達到600噸甚至700噸。葡萄牙的船隻在1450至1550年間,平均噸位至少翻了一番。從事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的荷蘭人,15世紀里用的有幾種船。沒有龍骨、圓形船身的霍爾克船噸位從200噸到400噸不等。長型中底的快船噸位則從250噸到500噸左右。不能簡單地以船的大小來判斷船的航海能力,因為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進行遠洋航海時,各自所乘的旗艦也不過載重150噸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續航能力也非常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導航)技術。

⑹ 中世紀有哪些著名的海戰與有名的帆船

中世紀晚期雷班托海戰,西班牙奧地利威尼斯教皇國海軍對戰奧斯曼帝國。拉開船堅炮利的時代序幕。
要說船型的話。地中海是 galley,一種重型槳劃船。北海有cog,一種單甲板帆船。這是中世紀中期。後期葡萄牙興起了就有了caravel。卡利維爾輕帆船,無槳。葡萄牙靠著它探索非洲。然後出現了carrack,克拉克武裝帆船。哥倫布的艦隊就是克拉克和卡利維爾帆船。除了鄭和的船外,中國同時期的船就開始落後了。然後出現了最有名的西班牙大帆船 galleon。征服美洲和西班牙帝國海上霸權的神器。中世紀也就基本結束了。

風帆時期(16世紀初-19世紀中葉)
1、第烏海戰(1509年2月)
對戰雙方:葡萄牙VS穆斯林聯合艦隊
雙方軍力:葡萄牙18艘帆船,不到2000人,穆斯林聯軍100艘老式單桅帆船,萬餘人。
作戰結果:葡軍勝。葡軍只有幾十人受傷,沒有艦只沉沒,阿拉伯軍傷亡過半。
此戰意義:阿拉伯人喪失了在印度洋的制海權,印度洋沿岸的東非,阿拉伯半島,印度等地區先後被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殖民。此戰也掀開了風帆火炮的新時代。
2、英吉利海峽海戰(1588年7月)
對戰雙方:英國VS西班牙
雙方軍力:英國為海盜頭子德雷克指揮的幾十艘小型劫掠船,靈活性強,遠程火力占優。西班牙為「無敵艦隊」全部主力,超過100艘,軍艦體型大,火炮口徑大。
作戰結果:英軍勝。英國僅損失10餘艘船,數百人,西班牙「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此戰意義:英國逐漸掌握大西洋制海權,殖民,掠奪,貿易等方面都占據了主動,為日後的「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西班牙從海上霸主的位置上跌落,從此一蹶不振。
3、鳴梁海戰:朝鮮VSvs日本(1597年即明萬曆24年)

作戰結果:朝鮮勝。朝鮮名將李舜臣率領艦隊利用潮汐抓住有利戰機,奮力沖殺,擊沉敵船30餘艘,斃敵4000餘人,以少勝多重創了日本艦隊。
此戰意義:不僅粉碎了日軍的海上進攻,而且使敵陸軍也不得不龜縮在南海岸的狹小地帶。

4、三次英荷海戰(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
對戰雙方:英國VS荷蘭
作戰結果:荷蘭勝。英國雖然在後兩次英荷戰爭中都失敗了,但是憑借著強大的國力支持不敗反勝。荷蘭除了在海戰中和英國消耗外,還要和法國在陸戰中交鋒,最終國力消耗殆盡。
此戰意義:荷蘭雖然在戰爭中戰勝了英國,但是在英法雙方面的壓迫下,最終以出讓部分商業利益為代價換取和平。歷經20多年的英荷戰爭嚴重削弱了荷蘭的海上霸權,為英國的海上強權建立打下基礎。此外,英荷海戰普遍被軍事學家當作現代海戰的起源。
5、魁貝倫灣海戰(1759年11月20日)
對戰雙方:英國VS法國
雙方軍力:英軍38艘戰艦,法軍26艘戰艦
作戰結果:英軍勝。英軍僅有2艘船受傷,法軍則有7艘沉沒。
此戰意義:英軍的勝利使得英國徹底控制了北美的制海權,法軍在美國南部和加拿大的軍隊步履維艱,最終被英軍趕出北美。
6、斯文斯克桑海戰(1790年7月9日-10日)
對戰雙方:瑞典VS俄國
雙方軍力:瑞軍195艘海岸軍艦,俄軍140艘軍艦。
作戰結果:瑞軍勝。俄軍攻擊損失64艘軍艦,傷亡7500人,瑞軍僅損失4艘軍艦和300人。
此戰意義:俄國妄圖稱霸波羅的海的美夢破碎,使得俄國開始向遠東擴張。瑞典雖然勝利,但是在此前的幾次小戰役中風帆艦隊損失慘重。國力的差距使得俄國逐漸在19世紀開始統治波羅的海。
7、特拉法爾加海戰(1805年10月21日)
對戰雙方:英國VS法國(有部分西班牙艦隊)
雙方軍力:英法艦隊各有33艘主力戰列艦。
作戰結果:英軍勝。法軍損失了20艘軍艦,傷亡5000餘人,英軍僅損失3艘軍艦,傷亡600人。
此戰意義:特拉法爾加海戰作為拿破崙戰爭(1793-1815年)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義。海戰的失敗使得拿破崙不得不頒布「大陸封鎖令」,使得殖民地的物資無法進入歐洲大陸,也間接導致了法國最終的戰敗。
鐵甲艦時期(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
1、利薩海戰(1886年7月20日)
對戰雙方:義大利VS奧地利
雙方軍力:意軍17艘鐵甲艦,奧軍11艘鐵甲艦
作戰結果:奧軍勝。意軍艦隊損失殆盡。
此戰意義:利薩海戰是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鐵甲艦對戰,雙方艦隊都沒有使用風帆,而是用蒸汽作為動力。

2、大東溝海戰(1894年9月17日)
對戰雙方:中國清朝VS日本
雙方軍力:清軍12艘主力艦,日軍10艘。
作戰結果:日軍勝。清軍損失6艘軍艦,日軍僅有兩艘軍艦受傷。
此戰意義:開啟了日本稱霸太平洋的大門。

3、對馬海戰(1905年5月27日)
對戰雙方:俄國VS日本
雙方軍力:俄軍,日軍各有12艘戰列艦。
作戰結果:日軍勝。俄軍損失全部戰列艦。
此戰意義:日本正式確立在太平洋的統治地位,俄國海軍則一蹶不振。
戰列艦時期(20世紀初至20世紀40年代)
1、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31日)
對戰雙方:英國VS德國
雙方軍力:英軍151艘艦,德軍101艘艦隊。
作戰結果:德軍勝。英軍損失11萬噸,德軍損失6萬噸。
此戰意義:德國雖然勝利,但是德國公海艦隊仍然被封鎖在港口內,其水面艦隊在整個一戰期間沒有對英國的海上補給線造成實質性的打擊。
2、偷襲珍珠港。日本VS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清晨
作戰結果: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作戰意義: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3、中途島戰役 作戰時間:1942年6月3—6日
作戰結果:美國方面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307名官兵和147架飛機。日本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艘航空母艦和1艘巡洋艦被炸沉,損失飛機322架,其中283架飛機是隨母艦沉沒;陣亡官兵3507人,包括幾百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飛行和機務人員。
作戰意義:聯合艦隊從此一厥不振,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海空作戰。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對整個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
4、萊特灣大海戰 美國VS日本 時間:1944年10月
作戰結果: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8艘、潛艇7艘、損失飛機500架,另有3艘巡洋艦受重傷,傷亡約1萬人。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1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2800餘人,另有6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負傷。

⑺ 尋找帆船圖片

http://life.shang.com/travel/1050103/2006/01/12/images/web_20060112_381.jpg
http://www.suowe.com/wallpaper/2004/12/ship/037.jpg

帆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輕木帆船Balsa:相關意為輕木木材;輕木筏一種木筏。有輕木意,但怎麼看都和海船占不上邊,的確是游戲中最脆弱的船。

單桅帆船Hansa Cog:直譯應為漢薩小快艇。Hansa,大家都知道,中世紀的一個商業同業公會。cog,《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中:小船, 附屬於大船的供應船;小快艇。

單桅三角帆船Dhow:(阿拉伯人在沿海使用的)單桅帆船 ;《美國傳統辭典》:獨桅三角帆船一種金屬薄板裝配的船,尤指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海岸使用的。

多桅三角帆船Caravela Latina,多桅橫帆船Caravela Redonda:caravel,前已講過,(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用的)小噸位輕快帆船。Latina:拉庭羅,義大利中西部一城市,位於羅馬東南部。是一個商業和工業中心。或指拉丁婦女或女孩。哥倫布第一次去新大陸時乘坐的就是這種船,歐洲人喜歡把船比做美女,故採用Latina一詞。在一本寫哥倫布的書中講到,他在旅途中將一艘船的縱帆改為了橫帆,變成了圓形的雷動達帆船,就是這個Redonda。

多桅小型帆船Brigantine:縱橫帆雙桅船(前桅為橫帆, 主桅為縱帆),《美國傳統辭典》:雙桅帆船帶兩根桅桿的帆船,前桅掛橫帆,縱帆裝置的船掛方形斜桁帆。

輕型三角帆船Light Galley:直譯為輕軍艦。galley:單層甲板大帆船; (古希臘、羅馬的)軍艦,《美國傳統辭典》:單層甲板大帆船中世紀地中海巨型艦,通常是大且吃水淺並用帆和槳推進的單甲板船,用作商船或戰艦。

輕型帆船Pinnace:裝載於艦上的中型艇;艦載艇, 舢板(常用作軍艦等的供應船); (附隨大船的)二桅小船。《美國傳統辭典》:船載艦,艦載艇一種小帆船,舊時用來作為商船和戰艦的補給船。

單桅快船Sloop:多帆單桅小船, 小帆船;護衛艇;《美國傳統辭典》:單桅縱帆船一種只有一根桅桿,縱向帆索的帆船,船首斜桅很短或根本沒有,前索只有一面首帆。

多桅帆船Buss:接吻(汗);一種帆船;《現代英漢綜合大詞典》:(1)(用於捕鯡魚的一種)雙桅漁船;(2)運貨帆船

中型帆船Nao:雖沒找到解釋,但其實它很有名。許多有關航海的書中都有提到,有的譯為「黑船」。

裝帆船Carrack:大帆船(15至18世紀初軍艦商船兩用的) 。詞典中稱相當於galleon(西班牙大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15-16世紀用做軍艦或商船的)西班牙大帆船;《美國傳統辭典》:大型橫帆船15世紀至17世紀所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兩層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戰艦。

佛蘭德帆船Flemish Galley:英文版游戲中寫為Flemish Galleon,我個人認為應是Flemish Galley,galleon和galley的意思前面都說了,顯然galley更符合游戲中的船型。Flemish:佛蘭德(法蘭德斯,佛萊芒)的, 佛蘭德人(語)的。

三桅帆船Xebe(c):游戲中是Xebec,意為小型三桅船;三桅小帆船航行於地中海的三桅小帆船,它有方形和三角形兩種帆。顯然這是指小帆船,與游戲中是大中型船不符。故應為Xebe,指(地中海沿岸的)三桅帆船。

裝快船Frigate:(18, 19世紀裝有大炮的)三帆快速戰艦, 護衛艦;《美國傳統辭典》:小型驅逐艦美國大於驅逐艦而小於巡洋艦、排水量在4000到9000噸級的戰斗艦,主要用於護衛;輕帆船17、18、19世紀的一種高速、中型帶帆戰船。

三桅大型帆船Barge:駁船;大型遊船。《美國傳統辭典》:(1)大型平底船,駁船一種長且大,通常平底的船,用於運輸通常無動力、由其它船隻拖拽或推著前進的貨物;(2)大遊艇大型、敞篷的遊船,用於聚會、露天表演或正式儀式;(3)旗艦海軍將官專用的大型艇。絲毫看不出與中世紀戰船有何關聯。

此外,說一下游戲中的中國式帆船,其實這是統稱中國平底船,老外稱為junk,我認為英文版肯定是這個。對於junk,《美國傳統辭典》有解釋:中國式帆船一種中國式平底帆船,有高高的艉樓和固定的船帆。然而這一詞還有舢板、舢板船,甚至破爛,垃圾,丟棄的東西等解釋

柯克船簡介

柯克船起源於北歐,或許是挪威或其它低地德語國家,開始是一類並不起眼的貨船,作為大船的供貨船,它曾是維京船隊中區別於維京槳帆長船的、以帆作主動力的一類圓船。其船型特點是短、寬、結構堅固,也層為英國船舶設計師選為未來型。隨著13世紀通往於北海和比斯開灣的航運量的增長,它也相應地加大了尺寸,但從未超過200噸,數量也不多,而排槳船仍為主要船種。英王愛德華一世1340年在對法的海戰中領悟到帆船航行的優越性,從而把柯克船選為主要船種,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再不增造排槳船,於是作為主要船種的柯克船尺寸得以快速增長,14世紀英國的主要船種變成了柯克船。在英法百年戰爭早期,英國就使用大批柯克船進行海上戰斗。一些最大的柯克船競達400-500噸,於是柯克船在英國出於戰爭的需要加高了尾樓,以補其側面乾舷之不足。

當時柯克船在許多國家大量製造,僅1386年,柯克船總量在呂貝克達846艘,漢堡為598艘。漢薩同盟柯克船一般航程較長,要進行護航,警戒海上武力襲擊,常要利用弓箭手、投石器及彈射器自衛。13世紀末漢薩同盟柯克船經常掛三角旗以指示它們屬什麼城邦。如貝呂克是紅色與白色;漢堡是紅色;羅斯托克是灰色、白色和紅色;而里加(Riga)是黑底色中的一個白十字架,到1360年,橋樓上已使用輕型炮。

一直到14世紀初,柯克船是使用搭接建造方式。1962年在河道疏浚時發現一艘不來梅(Bremen)柯克船,這也許是這類船型少許的存留物之一,它也是14世紀最後20年的大型柯克船之一,長23.5米,寬6.20米,深3.5米,船底是橡樹的平接板,5根強力甲板梁突出船體外以加固船體。龍骨長15.6米,用以加固船底,在中部船底幾乎是平的。載重量達130噸,主要船材是橡樹,這是北歐較好的船材,由於它的耐久性和強的抗腐爛能力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而受到船匠們的青睞。該船現已復原,船殼是搭接結構。柯克船一般為200噸載重量,其大度為15-16米,寬度為4米,13世紀後期後進一步加大尺度。當時某些漢薩同盟柯克船城徽上,船總長達30米,寬8米,吃水3米,載重量280噸。1400年後其尺度雖有增加,但這些船已達到搭接結構船的極限,否則肋材和板材之間就不能保證船體有足夠的強度。再加大船之尺度必須用平接法,而這早已是地中海海區船隻已發展了的造船構造方法。由於布列塔尼(Brittany)、西班牙和南法蘭西之間的航海聯系,1412年由布呂赫(Bruges)的海船清單上建造船舶的平接法已為北歐人所獲知。但在北歐,並未很快採用平接法結構,直到15世紀後半期才採用,這也許因為北歐人長期用斧劈木板,不會用鋸,要使木板平接必須學會鋸木等較精細的加工方法,一定要有一短時間的適應過程。

16世紀平接結構的威尼斯柯克船

後期柯克船受地中海船平接船板技術的影響,也把船體搭接結構改為平接結構,從而使其突破搭接結構船體對船隻尺寸的限度,柯克船就變得更大了。

蓋倫船簡介

"蓋倫"船作為西班牙寶船而負盛名,當時她常裝載黃金在大西洋中穿梭於新老世界之間。西班牙自從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是拿屋船(與卡拉克船為一類)和卡拉維爾船已不能勝任橫渡大西洋進行運輸大量貨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務。於是這兩類船型的一些優良特色揉合成一種混合型,這就導致西班牙蓋倫船的出籠。她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她一般標准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她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時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與遠距離炮戰,改善船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掛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縱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她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卡拉克」型與「蓋倫」型的比較

在遠洋進行海戰,地中海的三桅

劃槳帆船因為適航性太差,無法在大洋上發揮作用;大西洋上,老式的「卡拉克」

(Carrak)型帆艦及當時其他船舶的艏樓與艉樓過高,極易招風,使船在逆風時

不易操縱。

伊麗莎白時代的約翰。霍金斯爵士看到了這一點。他降低了艏艉樓,尤其是艏樓的高度,同

時還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來圓形的船艉。這樣的新設計船型相對狹長,航速較快,

在逆風中操縱性極佳。西班牙帝國無敵艦隊的威風凜凜的「卡拉克」(Carrak)

型帆艦也因為操縱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以噸位較小的「蓋

倫」(Galleon )型風帆戰艦為主力的艦隊。這次海戰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

衰落與英帝國的崛起。

「蓋倫」

(Galleon )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是軍艦,包括戰列

艦的設計標准。其中,對適航行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斗時

搶佔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

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多艘這樣的艦只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

優勢。這也是「戰列艦」(line of the battleship)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⑻ 急求各種帆船的介紹

利用風力前進的船。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1660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長將一條名為"瑪麗"的帆船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1662年查理二世舉辦了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帆船比賽。1720年愛爾蘭成立皇家科克帆船俱樂部。1851年英國舉行環懷特島國際帆船賽。1870年美國和英國首次舉行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帆船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穩向板帆艇輕快靈活,可在淺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型、470型、星型、托納多型等均屬此類,是世界最普及的帆船。龍骨帆艇也稱穩向舵艇,體大不靈活,穩定性好,帆力強,只能在深水中行駛。奧運會項目中的暴風雨型、索林型等均屬此類。比賽在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為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之和評定總分,總分少者名次列前。每場計分方法為第一名0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5.7分,第四名8分,第五名10分,第六名11.7分,第七名13分,後續每個名次加1分。1896年被列為首屆奧運會比賽項目,因天氣不好未舉行。1900年再次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原為男女混合項目,從1988年奧運會起男女分設。

公元13世紀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開始建造一種名叫「caravel」輕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漁船(fishingvessels),由於性能良好,不久就廣泛應用於其他方面。迪亞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發現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發現新大陸,達•伽馬(VascodaGama)1498年穿過印度洋到達亞洲,麥哲倫(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間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用的都是這種船。不應該忘記的是,歐洲人能夠造出這樣的船,與他們學了許多源於東方、尤其是中國的「長技」有關。

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第一件「長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歐洲人原來使用的一直都是「橫帆」(squaresail),即橫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後(公元6世紀),由於受到印度洋、紅海和波斯灣地區阿拉伯人「獨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響,地中海地區的水手逐漸改用這種比較容易操縱的三角帆來代替橫帆。到公元9世紀,這一地區已經幾乎見不到橫帆的身影。附帶說說,盡管這種帆的發明權理應屬於阿拉伯人,但在歐洲它卻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歐洲人學去的第二件「長技」是「縱帆」(fore and aftsail),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公元前3世紀)就已經使用這種帆了,但直到13世紀才被歐洲人學去。此前他們從阿拉伯水手那裡學去的三角帆雖然比較容易操縱,但仍然是橫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順風,在刮定向季節風(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風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歐洲海域就不大適用。縱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駛八面風」,只有「當頭風」不可行駛。不過到16世紀,由於想出了「調戧使斗風」的辦法,逆風也能行船了。所謂「調戧」,指的是調整船頭方向,把當頭逆風轉變成側斜風,這樣它就也能推動船隻呈之字形前進。

利用縱帆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能靈活調整船頭方向。在中國,那是通過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稱sternrudder,尾舵)來實現的。現在成語詞典收有「見風使舵」(或作「看風使舵」),那是一條來自「俗語」(vulgartongue)而非來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語,講的正是按照風向操縱舵來調整航向。它本無貶義,不幸的是現在往往被用指不講原則,隨風倒的圓滑、世故做法。古時舵字也作柂、柁、杕,東漢劉熙《釋名》解釋「船」字說:「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說:「舵,正船木也。」,又說:「杕,船尾小梢也。」這些文字記載都說明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舵,而考古發掘得到的用舵證據就更早了,廣東、湖北等地的西漢墓都出土過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傳到歐洲卻相當晚,大約是公元12世紀的事。此前歐洲人一直用側槳來控制方向,那遠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說是歐洲人學去的第三件「長技」。

學會使用三角帆、縱帆和舵以後,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風力了,這就導致桅與帆數目的增加,尤其是風帆數目的增加,因為使用多個比較小的帆,比使用單個大帆操作起來容易。「caravel」正是一種輕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桿,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掛橫帆,後桅(mizzen)掛三角縱帆。有的還立了第四根桅桿,也掛三角帆。還有一些船從船頭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掛一張小帆,並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頂帆(top鄄sails)。這樣就既能充分利用風力,有速度,又比較靈活,便於操縱,可以在各種風向條件下行駛。應該注意,吹在風帆上部的風,除產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還產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較小的時候有利於船隻航行,但如果升力過大,就有可能使船隻傾覆。使用三角帆和頂帆,可以減小升力,有助於船隻穩定航行。

歐洲人開始建造比較大的船,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在那裡掠奪大量財富之後。大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組織了龐大的船隊,每年兩次往返於大西洋東西海岸之間,從美洲殖民地運回掠奪的財寶。根據官方統計,在1600年以前的大約一個半世紀里,上了稅運回西班牙的白銀超過18,600噸,黃金200噸;走私的數額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計了。除此以外,還有不少船隻在中途或因風暴、或因海盜襲擊而沉沒,隨之葬身海底的金銀當也不在少數。直到今天,它們仍然是世界各國尋寶人與打撈公司搜尋的重要目標。後來,隨著新大陸甘蔗、棉花、煙草種植園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貨物運輸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隊運輸就更繁忙了,這裡面當然還不應該忘記與之相關的黑奴販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從15世紀開始有這項罪惡貿易到19世紀歐美各國正式宣布廢除,在西非海岸被裝上販奴船的黑人總數達1200萬,途中死亡了大約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陸的約有1000萬,由此不難看出其運輸量是相當大的。

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海盜及其他國家船隻的襲擾,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戰船,它實際上是在「carave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多桅帆船。從1650年起,大西洋進入一個海戰頻繁的時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殖民國家以及「占島為王」的海盜(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加勒比海盜」),把大西洋變成了一個大戰場。這就大大刺激了戰船的發展,起初最大的戰船吃水量約為1500噸,但到1750年,2000噸的船隻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planks)製造,而且是雙層,總厚度可以達到46厘米,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HoratioNelson,1758 1805)所乘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Victory),所耗費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才能得到。後來同樣的技術也用於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國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號」(Mayflower),就屬於這種類型。在以蒸汽機為動力、螺旋槳為推進器的輪船出現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歐洲商船和戰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用帆(三角帆、縱帆)和舵都屬於集體行為,很難確定是在什麼時候、具體是誰從東方學到的,只有第四件「長技」(水密隔艙,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確定具體的引進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為英國皇家海軍造船的薩繆爾•邊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艙不但大大增加了船體強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處破損就水漫全船,難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艙,歐洲船舶可以說已經達到帆船時代的最高水平。

歐洲人從我們這里學去第五件「長技」,時間就更晚了,已經到鴉片戰爭之後。原來,在船型設計上雖然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利用了仿生學(bionics)原理,把船體設計成流線型,但模仿的對象不同;歐洲人模仿的是魚,而中國人模仿的是水鳥。這樣他們船體的最寬處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國船體的最寬處卻在中部靠後。後來的流體力學研究證明,中國人的做法更科學,因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魚那樣在水裡游,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里,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公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公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幺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里,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已經是「後帆船時代」,除體育運動外,已經基本上見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艙、船體形狀這三項技術仍在繼續應用,而且毫無疑問還將一直應用下去。

藉助風帆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競速的一項水上運動。1900年第2屆奧運會開始列為比賽項目。帆船是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作為娛樂活動起源於16~�17世紀的荷蘭。19世紀英、美等國紛紛成立帆船俱樂部,1870年舉行了橫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賽。比賽在開闊的海面進行,場地由3個浮標構成等邊三角形,每段航道長度不少於2~2.5海里。比賽為繞標航行,組織指揮採用國際旗語傳達命令,紅旗表示按順時針方向繞標,綠旗表示按逆時針方向繞標,P字旗表示5分鍾預備。航行中不按規定繞標,視為未完成比賽;碰撞標志,判罰繞該標志360°;碰撞他船,判罰原地旋轉720°;比賽共進行7場,取其中成績最好的6場得分之和評定總分,總分最少者為優勝。每場計分方法為:第1名得0分,第2名得3分,第3名得5.7分,第4名得8分,第5名得10分,第6名得11.7分,第7名得13分,此後每名次加1分。帆船大體分為龍骨帆艇和穩向板帆艇兩大類。龍骨帆艇船體中下部有一突出的鐵舵,艇長在6.50~22米之間,穩定性能好,只能在深水中航行。穩向板帆艇船體中部有一可上下移動的穩向板,艇長在6米以下,輕捷靈活,可在淺水中航行。上述兩大類帆船,又可按不同的長度、寬度、重量、吃水深淺、船帆面積和數量,駕駛人數等分為多種型號。歷屆奧運會比賽船型不固定,第9屆奧運會以前根據重量或長度分型,如0.5噸以下型、0.5~1噸以下型、12米型、8米型等等。第10屆奧運會以後逐漸按多方面性能、數據劃分船型,不少型號還以設計者的國籍或名字命名。如索林型、芬蘭人型等等。最近幾屆奧運會主要有:①芬蘭人型為芬蘭人薩爾比設計,船帆標志「≈」,屬穩向板帆艇類,195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②索林型挪威人索林設計,船帆標志「Ω」,3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③飛行荷蘭人型荷蘭人埃森設計,船帆標志「FD」,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60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④暴風雨型英國人普羅克特設計,船帆標志「T」,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7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⑤470型船身長4.70米,船帆標志「470」,2人駕駛,屬穩向板帆艇類,1976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⑥星型船帆標志「☆」,2人駕駛,屬龍骨帆艇類,1932年開始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帆船一直是男女混合比賽,1988年第24屆奧運會開始部分項目實行男女分開比賽。2000年第27屆奧運會除托納多型、49人型、星型、索林型、激光型5個項目外,其他均男女分開設項。

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現代帆船始於荷蘭。

⑼ 中世紀帆船的種類

卡拉克帆船,三~四桅,海戰和遠洋貿易用

卡拉維爾帆,三桅,近海貿易、探險用

蓋倫帆船,戰艦用,3~4桅

都有高聳的塔樓

後來出現的就是快速帆船,船身是平的,比較輕型

單桅的是帆漿並用船,早期東地中海國家的船

還有內河國家用的船

閱讀全文

與地中海帆船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橫版圖片高清護眼 瀏覽:511
曳步舞圖片大全 瀏覽:552
可愛的家族簡筆畫圖片 瀏覽:133
手機如何提取京東圖片 瀏覽:978
小女孩圖片套裝 瀏覽:190
湘酒價格圖片大全 瀏覽:368
動漫呆萌少女圖片大全 瀏覽:451
真正的藏獒圖片大全 瀏覽:257
怎麼看早孕試紙圖片 瀏覽:677
啵可愛圖片 瀏覽:751
藍願動漫圖片 瀏覽:234
網盤如何將圖片和視頻分類 瀏覽:285
華為如何識圖片文字 瀏覽:588
iphone怎麼傳圖片到手機 瀏覽:382
姓氏頭像李文字圖片 瀏覽:815
金絲玉手串圖片與價格 瀏覽:127
奇跡暖暖公主圖片大全 瀏覽:277
粉色系可愛圖片壁紙 瀏覽:580
超市美女穿搭圖片 瀏覽:269
黃景瑜設計的衣服圖片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