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益西德高清圖片

益西德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2-02-26 08:08:49

① 德國當年為何分東德、西德呢

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今屬烏克蘭)舉行的雅爾塔會議。從而確立了雅爾塔體系。
說白了,從德國的易北河到朝鮮的三八線,劃分勢力范圍,北邊是蘇聯的勢力,南邊是美國的勢力(中國這時候不小心跟美國是一邊的,這就解釋了我們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如何躋身於五大常任理事國)。德國就被分成了兩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柏林,整個柏林都在東德這邊,但是柏林被柏林牆劃分成東柏林和西柏林。

② 為什麼會出現東德和西德

二戰後蘇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聯盟的政治對弈與較量的結果,是「利益均沾」原則的延伸,同時也是在德國的土地上進行兩種社會制度比較的試驗田,再有,統一的德意志在歷史上一直是不安分的種族,需要分化瓦解其民族的侵略性,所以,東德和西德就被炮製出來了。

③ 德國本來怎麼會是東德和西德

德意志帝國是怎樣分裂成兩個德國的?

德國經過數百年的封建割據,於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時,首次實現統一,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此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很快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至二十世紀初,德國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個工業強國。1914年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以失敗告終。1939年德國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④ 為什麼西德的人民要逃到東德,說明具體原因,謝謝了!

反了。是東德的人跑到西德
按斯大林體制改造東德,優先發展重工業,民生行業得不到發展,人民生活貧困,物資短缺。
不民主,極權政治存在

⑤ 「東德」「西德」「柏林牆」是怎麼回事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被分為西德和東德,當時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指西德。
當時的邊境線就叫「柏林牆」,類似朝鮮韓國的三八線。
1990年時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包括統一前東、西德的地區)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戰爭使得德國死亡數百萬人,失去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大片領土,1200萬-1500萬德國人從過去的東部領土(東普魯士、 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和勃蘭登堡)和東歐其他地區(特別是 蘇台德)被驅趕出來。德國所有大小城市都變成了廢墟。戰後德國和柏林被分成四塊,分別由英國、美國、蘇聯和法國分區佔領:法國在西南部,英國在西北部,美國在南部,蘇聯在東部。

蘇聯對德國工業設施的掠奪、貨幣以及對其他一些問題的阻撓導致蘇聯與其它三盟國關系僵化以及冷戰開始,最終德國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由西方三盟國主導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聯邦德國、西德)以及由蘇聯主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民主德國、東德)。前德國首都柏林由於特殊原因,被分成 東柏林和西柏林。西柏林是完全被東德領土包圍的西德飛地,有特殊國際法地位(東德官方首都稱呼"柏林"不包括西柏林)。蘇聯由1947年末開始操縱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成立,進一步鞏固了德國的分裂。1948年7月1日西方三盟國向聯邦德國州長移交法蘭克福文件(Frankfurter Dokumente),把管轄權交還聯邦德國。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西方佔領區成立,定都波恩,同時於1955年5月5日宣布主權獨立。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東柏林。丘吉爾曾經提出德國回復到1877年前的憲法時代,免於國家分裂。

冷戰中德國成為北大西洋公約與華沙條約的聚焦點。隨著西德的貨幣改革,蘇聯政府1948-1949年試圖通過地面封鎖西柏林向西方三盟國施加壓力,使得美國使用後期由運輸機構成的空橋(Luftbrücke)維持西柏林的供給。冷戰造成的西德與東德重新軍事化尤其使東德經濟背上了重大的負擔,隨之引起群眾向西德逃亡。1953年6月17日在東柏林發生暴亂,被蘇聯駐軍和東德人民警察鎮壓。1961年東德為了阻止公民向西德逃亡,在它的柏林管轄區界限上建造柏林牆。與此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了支持東德的獨立,號召從全社會主義陣營徵召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支援因公民逃亡受損的東德工業。

西德在戰後快速恢復並再度崛起,成為歐洲新的重要經濟支柱。冷戰後期,聯邦德國開始了積極爭取國家重新統一的努力。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上台,蘇聯在東德立場的迅速軟化;加之民主德國內部激進派的響應和鼓動,在美國的支持和蘇聯的默許下,1989年,柏林牆拆除,1990年10月3日,以東德並入西德的方式兩德重新統一,加速了1990年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崩潰。德國並且重新成為主權國家。

西德自1955年5月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並且是歐盟前身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Europäische Gemeinschaft für Kohle und Stahl)以及之後的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äische Wirtschaftsgemeinschaft)創建成員。合並後的德國現在是歐洲以及歐盟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二戰後美英法在德國西部,蘇聯在德國東部駐有重兵。德國後來成為北約與華約對峙的最前線。當前北約盟國美國和英國仍在德國維持駐軍,其身份由北約部隊章程(德語:NATO-Truppenstatut,英語: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以及一套復雜的雙邊協議系統管轄。特別是美國在德國還駐有最強的一個裝甲師,並在德國擁有最大的海外空軍基地。

⑥ 東德和西德二戰時的經濟狀況對比.

東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當於今日民主德國范圍內的東部,工業有一定基礎,工業產值約佔全德國的1/4強。戰爭期間工業設備的45%(其中重工業設備的70~80%),遭到破壞,農業生產還不及戰前水平的一半。戰後德國分裂,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嚴重脫離鋼鐵、煤炭等原料基地,國民經濟部門結構極不平衡,統一的國內市場遭到嚴重破壞。建國後,實行基本生產資料國有化,著手土地改革,恢復經濟,1950年工農業生產基本上達到戰前水平。1951年起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30多年來,國民經濟發展較快,1950~1970年國民收入翻了兩番,每年平均增長7.2%。進入70年代後,整個生產從粗放為主的類型向集約化為主的類型轉變,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慢,但比較穩定。按1980年可比價格計算,1970年國民收入為1174億馬克,1984年增加為2225億馬克,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6%。發展速度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高於蘇聯和東歐其他國家。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計為7180美元,是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國民經濟部門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比重上升,農業比重下降,成為比較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民主德國實行計劃經濟(CPE),跟前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民主德國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
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民主德國統計,1985年有大約176,800位私有企業家,增量超過1984年。
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民主德國創下了東歐集團中最高的工業產值以及最高的生活水準,在短短41年內曾崛起於世界,躋身於世界十大發達工業國家的行列。但是,民主德國的現代化事業,很大程度上是「依憑」著蘇聯的興盛而興盛,蘇聯的衰退而衰退。
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德國遭受了最慘重的失敗:大多數城市變成廢墟,1/4的住房被毀壞或重創,經濟和交通癱瘓,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 幾百萬人做了俘擄,幾百萬人無家可歸,還有幾百萬人被驅趕出國境。在德軍於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後,盟國美、蘇、英、法根據1944年倫敦會議紀要,將德國分為4個佔領區。4個戰領區的軍事司令官共同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掌管德國最高權力。其中西方三國對德國將來社會制度的基本設計是:議會民主、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私有財產和私有經濟,這些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蘇聯則主張用社會主義原則建設德國,在這個模式里國家掌握著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資料。
東西方之間的分歧是根本性。它導致了四個大國在德國的合作實際於1947年底到1948年初解體。1948年初夏,西方三國就擬議成立一個德國西部國家,1949年5月24日隨著基本法的生效, 標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了。隨後,前蘇聯佔領區也於1949年10月7 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此,東、西德國作為兩個不同的國家實體,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西德,1948年8月14日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中, 公民把絕對多數票投給支持基本法的各政黨,使基本法事後得以民主合法化。接著成立了聯邦機構(此時尚未獲得完全的主權,最高權力仍歸佔領軍當局。以後佔領制度逐漸消除,到1955年巴黎條約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才收回了全部主權,從一個戰敗國變成了西方大國的夥伴,9月15日, 康拉德·阿登納被選為第一任聯邦總理。
阿登納總理的執政,確立了德國發展的西方路線。阿登納認為,聯邦政府成立後進一步的目標就是要為新的德意志國家取得行動自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盡可能廣泛地加入正在形成的西方共同體。他不僅努力靠近西方聯盟體系,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而且任用西德新自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路德維希·艾哈德充任聯邦經濟部長,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西德沿著經濟自由主義的道路前進。
當然,西德的經濟奇跡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如,美國在馬歇爾計劃范圍內給予的經濟援助起了引動作用;聯邦共和國在開始時沒有軍費開支也為經濟發展節約了資本;大批願意辛勤勞動的被驅趕者和逃亡者的湧入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2〕等等, 但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當首推艾哈德博士極力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在戰後西德經濟的恢復階段,美國作為西方盟國的首領就試圖通過佔領和援助等形式來宣傳自由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美國佔領軍司令部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於建設美國模式的經濟制度。1947年7日,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就被告知:美國無意將它自己歷史形成的民主和社會組織形式強加在德國身上,但應「給予德國人民以機會,了解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和優越性」。〔3 〕雖然美軍司令部受命除了確保德國人民「自由作出支持或反對公有制的決定,遵循正常的途徑進行民主治理外」,對德國企業公有制問題「不應進行干預,但輿論導向卻很有傾向性,美軍新聞處於不僅強調西方民主的優越性,而且特別譴責東方的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化的消極影響。」〔4 〕再加上美軍司令部的有意無意的干預和影響,最終把西德引向建立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去。
為了密切配合美國建立政治聯邦方案和保證經濟中央集權制,1948年初,作為新自由學派代表人物的艾哈德出任美英雙占區經濟署署長後,便全力推行「社會市場經濟」。
二、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政策
「社會市場經濟」無非是新自由學派所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型最完美的體現。新自由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市場經濟不僅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而且能為防止喪失政治自由提供最好的保護,因而是一種優越的經濟組織形式。通過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並且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就可以防止產生專制、國家計劃化、經濟管制以及由於工業卡特爾化而造成的私人壟斷。一般而言,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由「三大支柱」支撐起來的,這就是私有制、自由競爭和社會保險。
首先是私有制。這是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所在。聯邦憲法規定,自由競爭、社會保險只有與私有制結合起來才能夠存在下去。在這一點上,新自由學派和19世紀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學派之間並無根本的區別。兩者都堅持私人佔有資本手段,因而主張私人有投資的自主權,在價格、工資、利率等方面有達成協議和簽訂合同的權利,主張私人生產、私人消費以及靠稅收資助的政府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行事。
其次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實行自由競爭。艾哈德博士的名著《來自競爭的繁榮》,書名就已點破競爭的重要作用。全書不僅反映出他對自由競爭的重視和追求,而且記錄著他為實現自由競爭而奮斗的歷程。他說:「競爭是獲得繁榮和保證繁榮最有效的手段。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使作為消費者的人們從經濟發展中受到實惠。它保證著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俱來的種種利益,終於歸人們享受。……循著競爭的道路,經濟發展與企業利潤的社會化(指這個名詞的最好意義而言)才能完全實現。此外,為提高生產力的個人刺激將能得到保持。讓所有勞動人民能從提高生產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資,這是通過競爭來有效地促進繁榮這一信念的一個自然組成部分。」〔4〕在談論「德國奇跡」的說法時, 艾哈德認為,西德在過去幾年中發生的一切,「絕不是奇跡,而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他們在自由的原則下,有機會來發揮個人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國這個例子對別國有些價值的話,其價值只能是向全世界讓實個人自由和經濟自由所帶來的幸福。」

⑦ 誰有西德國旗的高清大圖就是一隻鷹的那個

⑧ 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合並的,北朝鮮和南韓不合並

東西德的統一是東歐巨變的一個結果。兩個德國是美蘇冷戰的直接結果,可以說沒有超級大國的背後扶植和插手,兩個德國都難以獨自發展和生存。東德與西德在不同時期都曾主張過兩德統一,但各有前提。比如冷戰初期,東德主張建立一個中立的統一德國,根本目標是阻止西德加入美國主導的西方軍事聯盟,這顯然更符合蘇聯的戰略利益,卻是西德、特別是以西德首任總理阿登納為代表的右翼政治家絕對無法接受,因為這樣的話,西德「勢必在西方沒有任何朋友,而在東方卻時刻面對著一個危險的鄰居」;到70年代,西德基於自身綜合實力方面的優勢,開始試圖發動統一攻勢,東德則試圖進一步鞏固國家(政權)的存在,阻止西德主導下的統一,試圖「劃清界限」。總之,由於冷戰的大環境,兩德的統一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在東歐劇變的大背景下,東德的經濟出現滑坡,加上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推動,與西德統一、獲得更好經濟發展壓倒了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權,成為東德朝野比較普遍的共識,最終組成東德的5個州按照西德基本法第23條加入西德,所以說穿了西德是把東德吞並了。
朝鮮的情況與德國有些不一樣,主要是朝鮮一直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沒有羨慕韓國經濟的發展狀況而堅持自力更生。因此朝鮮就沒有向東德那樣迫切的想法。事實上朝鮮也堅持統一的思想,把朝鮮和韓國都看做統一朝鮮國家的一部分。朝鮮沒有能力來主導統一進程,如果現在統一免不了成為第2個東德,而且韓朝兩國的軍事對峙遠比德國嚴重(1970年西德總理勃蘭特在訪問東德時明確提出雙方互不為外國,要求在統一前互不視為敵對國家,互不以武力威脅。而韓朝目前仍然處於嚴重的軍事對峙中,還曾經多次在黃海海域發生海軍交火,在兩國軍隊的內部文件中都把對方稱為「敵人」),再加上美國對朝鮮的敵視,因此朝鮮和韓國的統一路程還很漫長。

⑨ 東德西德為什麼會統一

兩德統一的原因歸納如下:
一、根本原因――兩德經濟實力的差距
(一)國內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因
1.資源環境的差異。兩德資源分布存在很大差異。東德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位置,國土面積僅為西德的1/3,自然資源貧乏,「全境出鐵量僅佔1.3%,煤佔2%,鋼佔7%」。而「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鑄造產品出自西部地區」。由於地理形勢的影響和相對缺乏工業原料,東德強烈依賴於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聯系一旦被切斷,其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事實是上東德不僅拒絕了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傳統貿易關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牆」的建議雖有效的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阻隔了與西方的聯系。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長遠的影響。相比之下二戰時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國西部地區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其中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備生產佔61%,東部寥寥無幾。戰後的西德又承襲了戰前德國的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因而西德擁有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經濟重建與東德相比處於高水平起點。
2.人力資源的差異。戰後西德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成為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而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公民往西邊逃跑,這與不習慣,不認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加上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促使一些有產者的西逃,人們不滿足於東德的現狀,而嚮往西德的消費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從東德跑到西德的總人數達260萬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湧入,使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並改善了勞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提高了競爭力,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的難民湧入,參與了西德的重建。
(二)戰勝國對德國經濟政策是影響德國經濟的外部原因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蘇、英、法四國為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對德國施行「非工業化政策」,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作為盟國的戰爭賠償,將德國經濟改造成農業經濟。但很快的意識到「遏制德國的工業將非常有害於歐洲復興計劃」。而東德在盟國制定索取賠償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拆遷了120家工廠,「至1948年初為止,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為完整的工廠。由於拆遷和戰爭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而且蘇戰區經濟損失慘重,此外蘇聯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置態度,使東德的社會經濟遠遠落後於西德,且蘇聯的政策嚴重影響了東德重建。二戰後美蘇冷戰白熱化,局部戰爭的爆發為西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據統計,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業生產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長了1/3,就業人數從1360萬1420萬,1951年下半年外貿第一次出現順差,半年出口額幾乎可以平衡全年進口額。這就使西德迅速積累大量資本,擴大了市場佔有額,為自身經濟的騰飛做好了准備。而東德經濟卻在蘇聯的高壓下緩慢發展。
二、直接原因――兩級失衡的國際政治局勢
二戰後,美蘇兩分天下,互有攻守。在這種情況下,北約非但不能容忍統一後的德國成為蘇聯的盟友,也不願其成為阻止自身東進的政治緩沖地帶。因此,美國與北約默許、鼓勵並直接幫助實施西德的統一計劃,甚至幻想兩德統一之際迅速消滅全球范圍內的「赤色」共產主義力量。與此同時,自身內外交困的蘇聯也逐漸放棄了對東歐國際事務的有效干預,使東德在面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壓力時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二十世紀末,世界格局的演變打破了兩個超級大國一統天下的局面。盡管聯邦德國還留駐北約,但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及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雙方完全依附關系逐漸改變,逐步走上了獨立發展經濟的道路。民主德國方面也懂得獨立的走本國特色道路,全社會各方面也有別於蘇聯高度集中地政治經濟體制。世界格局多極化為兩德獨立解決本國事務提供了機遇。冷戰末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德國的統一在以和平發展為主旋律時出現。也可以說,兩德統一是時代格局變化的「孕育兒」。
以「緩沖」「對話」為基準特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為兩德統一創造了「對話氣氛」,為美、蘇、英、法四大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盡量取得一致意見而創造了條件。兩德各為其主,西德追隨美國,拒不承認東德的「哈爾斯坦主義」政策,企圖孤立民主德國,而東德則築「柏林牆」予以反擊。這使兩國之間喪失對話的機會,隨著國際政治氣候的逐漸變暖,兩國間的交往開始松動和頻繁起來。西德轉行「新東方政策」力圖與東德實現關系正常化。而東德也加緊與西德的經濟往來活動。應該說兩德對話和交往的不斷加深與世界政治氣候變暖有很大關系,同樣美蘇之間即使冷戰相互對攻,也可能對兩國關系中最敏感的德國問題坐下來對話,這都會促進德國統一。正是有了這些態度上的變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關於德國統一的「2+4」會議的順路召開。美、蘇、英、法在緩沖與對話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客觀上為兩德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三、間接原因――民族、個人及其他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識因素
德意志人同屬日耳曼人,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和社會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創建了德意志國家及第一個德意志王朝。在19世紀拿破崙的擴張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幾個世紀的動盪戰爭使德意志人培養了濃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種族,語言,文學,藝術等為基礎的共存共榮思想根深蒂固。兩德統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德國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分裂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國家,但德意志民族並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兩德簽訂「基礎條約」規定兩國「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正常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
德國統一前西德已成為東德第二大貿易夥伴,這些往來反映了兩德人民渴望統一的心聲,促進了兩德統一進程。兩德在社會文化上的密切互動,解決了分裂雙方人民之間人道上的問題,增強了兩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維護有力的推動了兩德統一的步伐。
(二)個人因素的客觀促進
在德國統一過程中,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西德總理科爾的個人主觀決斷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觀上加速了兩德統一的進程。1985年後,戈爾巴喬夫在內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維」改革,在政治事務中推行自由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大力宣揚「新思維」中的「公開性」「多元性」與「民主和自由」。同時他表示,盡一切努力讓德國在和平的道路上發展,蘇聯的表態讓德國統一前景明朗起來。同時西德總理科爾適時出擊,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1990年初,科爾力排眾議,在對東德貨幣兌換問題上做出讓步,為盡早建立起貨幣聯盟創造了條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經濟統一條約》的最後簽訂,掃清了統一的最後障礙。至此,西德最終實現統一,走上了完全獨立發展道路。

⑩ 東德西德時期西柏林在東德境內。被被柏林牆包圍了三十多年,那生活在西柏林的人怎麼與外界交流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見柏林空運事件,1949年5月)、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西柏林巡邏。

閱讀全文

與益西德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夕陽風景圖片大全 瀏覽:141
如何把幾張圖片製作3D立體動態圖 瀏覽:704
剪頭發發型好看圖片 瀏覽:861
男生穿錦衣圖片 瀏覽:368
男生燙發波浪發型圖片 瀏覽:510
lv女士包包圖片及價格 瀏覽:560
微信怎麼查找群圖片 瀏覽:552
小女孩穿輪滑鞋圖片 瀏覽:665
短頭發的動漫女孩圖片 瀏覽:110
如何上傳相機高清圖片 瀏覽:365
中麥穗燙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860
兜兜風的發型圖片 瀏覽:233
錦鯉龍鳳什麼價格圖片 瀏覽:651
男生白天黑衣圖片 瀏覽:1002
動漫書的圖片 瀏覽:957
雙魚衣服圖片 瀏覽:428
陳大白好可愛圖片 瀏覽:24
軍人衣服褲子圖片 瀏覽:360
放映過程中如何拖動ppt圖片 瀏覽:25
星空下的人物背影圖片男生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