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鴨頭丸帖的意思是什麼
書帖名,出自晉代書法家王獻之之手。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與父親齊名,世稱「二王」。此帖以其簡潔優美的筆觸,展現了王獻之的藝術風格。
清末學者王士禛在其《題查夏重蘆塘放鴨圖》詩之三中,提到了《鴨頭丸帖》與《種魚經》,這兩件作品與詩中的「盡日蘆碕泛渺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中描述的是一幅寧靜的蘆塘放鴨圖,而《鴨頭丸帖》與《種魚經》則代表了書法與文獻,兩者雖不直接相關,卻共同構成了詩文的豐富內涵。
《鴨頭丸帖》的名字來源於帖中內容,據傳是王獻之寫給友人的信件,信中提到一種名為「鴨頭丸」的葯物,其製作方法和葯效。雖然信件的內容已經佚失,但其獨特的名稱和王獻之的書法風格使得此帖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種魚經》則是一篇關於養魚的文獻,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在古代文獻中也有記載。這兩件作品在詩中被提及,不僅展示了王士禛對書法和古代文獻的深厚興趣,也反映了他對自然景色的贊美。
通過王士禛的詩句,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古代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美景的嚮往。《鴨頭丸帖》與《種魚經》作為書法和文獻的代表,不僅展現了王獻之的藝術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智慧。
在王士禛的詩句中,通過對《鴨頭丸帖》與《種魚經》的提及,他巧妙地將書法、文獻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於生活藝術的追求和感悟。
《鴨頭丸帖》與《種魚經》作為書法與文獻的瑰寶,不僅是藝術和文化的見證,也是古代智慧的結晶。它們在詩文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後人得以一窺古代文化的風貌。
通過對《鴨頭丸帖》與《種魚經》的了解,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書法藝術與文獻的價值,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古代文人對於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王士禛的詩句不僅是一首贊美自然美景的詩,更是一段關於書法、文獻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記憶。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與情感,也能從中汲取靈感,豐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貳』 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之鴨頭丸貼
據說上海博物館是一座極具現代化的博物館,先進的消防設施,先進的自動化文物圖書與樓房的自動化管理。那麼,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又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城市文化一起來了解下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之王獻之《鴨頭丸貼》。
《鴨頭丸帖》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唐代摹本,共有兩行15字,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徵「筆鋒人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著筆鋒直接入筆,「故」字起筆是側鋒,「頭」、「不」等字與上一字相連,所以是逆鋒起筆,但也有以頓筆和藏鋒起筆的,如「明、君」等字。
該帖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第二行的「集當與」筆畫連綿,而「佳、明」,「與、君」等字之間重新起筆,調整筆鋒,但暗中還是有呼應,斷連結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靈活。
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
此帖原藏宋太宗秘閣,經宋徽宗宣和內府,宋亡後為元文宗藏,後賜柯九思,明重入內府,後又從內府散出,萬曆年間歸私人收藏家吳用卿,崇禎時入吳新宇家,清光緒時為徐叔鴻所得,民國時歸葉恭綽收藏。
此帖帖前,有明代進士王肯堂題簽:「晉尚書令王獻之鴨頭丸帖」。卷上鈐有宣和諸璽:「雙龍」「宣和」「政和」等。文後有「天歷之寶」大方印,印下有元代著名學者虞集題記雲:「天歷三年(1330)正月十二日,敕賜柯九思,侍書學士臣虞集奉敕記。」以上印璽及款識均為真跡原配。
在其後又拼一紙,為宋高宗趙構贊語:「大令摛華,夐絕千古。遺蹤展玩,龍蟠鳳翥。藏諸巾襲,冠耀書府。紹興庚申歲復古殿書。」上鈐印「御書之寶」。再後為北宋人柳充、杜昱觀款,明王肯堂、董其昌題記,清周壽昌、江標等人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