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李世民雅量高清圖片

李世民雅量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4-12-25 19:52:51

⑴ 一生沽名釣譽的唐太宗李世民

如果有人要問: 歷史 上有哪些好皇帝?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他於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年號貞觀,據說在這23年之中國家富強,百姓安樂。《舊唐書·太宗本紀》中說:當時「東至於海,南至於嶺」,老百姓睡覺不必關大門,行旅外出可以不必帶糧食,能夠走到哪裡吃到哪裡。這23年就是 歷史 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他為什麼能把國家治理得這么好,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一、能夠用人,人盡其才;二、能夠「納諫」,也就是能夠接受意見,別人有話敢說。特別是他能納諫,名臣魏徵直言敢諫,君臣契合,千秋傳為佳話。其實,能夠接受意見,辦好了國家大事,對自己也是好事,何樂不為?李世民勇於納諫成了他最大的德政,就說明別的皇帝大都不肯接受意見,橫不講理,老虎屁股摸不得。事實正是如此,言官小心翼翼地向皇帝進言,只因為說的話不合皇帝的胃口,被打被殺的事,歷代有之。過去給專制王朝里的忠臣定了一個標准,那就是「文死諫,武死戰」。當武官的能夠戰死在戰場上,就是忠臣,這是容易理解的。至於「文死諫」,要求當文官的為諫(規勸皇帝)而死,這就沒有道理。希望文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去規勸皇帝,當然可以。皇帝聽不聽是他的事,不能因為意見不合,發生爭執,皇帝就要殺人,那不太蠻橫了么?把「文死諫」作為一種要求提出來,就等於認可了皇帝可以隨意殺人,未免可怕。

既然很多皇帝都不願意納諫,有些皇帝因為厭煩那些啰啰唆唆來諫的臣子,還會冒火。為什麼只有李世民能夠虛心納諫,而且從諫如流?我們總得問個原因。是因為他的修養特別好?不是。是因為他讀書讀通了,深明事理?也不是。在他獲得納諫的美名之時,他還很年輕,正是少年氣盛之時,而且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在這時候,他能虛心、耐心納諫,總有特殊原因。要了解其原因,就得把話說長一點。

唐朝的開國之君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皇後竇氏共生四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即位之後,封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世民比較能幹,在跟隨李淵打江山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被拜為「天策上將」,地位在諸王之上。他恃功而驕,與建成、元吉的關系都很緊張,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建成雖是太子,卻無威權,很不自安,乃聯合元吉,共同抵制世民。雙方各結黨羽,互相傾軋。他們都到李淵面前告狀,指責對方「圖謀不軌」。李淵多次努力,希望作出一個妥善的安排,來化解矛盾,都未如願。最後矛盾激化,終於爆發了一場骨肉相殘的大悲劇——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6月4日,27歲的李世民悍然發動宮廷政變,帶領部下埋伏在長安宮城北面的玄武門內,突然襲擊前來上朝的建成和元吉。等不及部下動手,他親自張弓射死自己的長兄太子建成,元吉同時遇害。

這是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事情的經過清清楚楚,無可隱諱。李世民用極不光彩的手段背著皇帝,謀殺太子,同時犯下了大逆謀反和滅絕人倫的大罪,於公於私,都是罪在不赦。在發動這一事變之前,他雖然下了很大的決心。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備,但在事成之後,反而極為惶恐,不敢去見李淵。他當時的顧慮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在行動之前,他是抱著我不殺你,你會殺我的想法,決心冒險以求一逞。事成之後如何善後的問題,未及多想。但在行動之後,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自己一方雖然頗有實力,但是對方也還是有一定的力量,非短時期內所能撲滅。而且在道德上、法紀上、輿論上,自己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突然襲擊雖然勝利了,下一步的吉凶禍福。很難預卜。這時李淵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李淵被激怒了,一定要對此事追究罪責,則自己就很被動,難道在殺兄殺弟之外,還要在沖突中被迫殺父,承擔更大的罪名?如果對李淵軟硬兼施,暫時穩住了他,還有爭取化解矛盾的可能。於是,他決定拜託自己的大將尉遲敬德去向李淵告變,相機行事,力爭讓矛盾緩和下來。

尉遲敬德受託,擐甲持矛入宮去見李淵。既想進行勸說,也有威懾的意味在內。李淵聞訊大吃一驚,長嘆道:「想不到今天會出現這樣的事!」他既感痛心,又覺得萬分為難。如果認真追究這次政變,必然自相殘殺,不知要殺到何時才能了結,這對李氏政權自然極為不利。思之再三他只好叫尉遲敬德把世民喊來,商量如何善後。世民見到李淵,「號啕久之」,不知道是自己問心有愧,還是故作姿態。這時他心裡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覺得是絕處逢生。李淵先封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位太子,自己當了太上皇。世民的黨羽接管了政權。雖然建成和元吉冤死,但李淵這種妥協的決定總算避免了一場大流血。

李淵雖然不再追究,但事情並未就此了結。《舊唐書》中說:當時人心思亂如「旱苗之望雨」。為什麼在李世民登位以後大局不穩,人心思亂?他自己心中有數。那是因為他用陰謀殺兄奪位,引起朝野許多有識之士的不滿,民心不在他這一邊。

面對這種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局面,李世民還算比較冷靜,想出了一系列治標與治本的辦法。所謂治標,是解決眼前的問題:對於已經露頭的謀反者,只好堅決打擊,絲毫不能軟手,以免蔓延;對於那些雖未露頭但明知是情緒不穩的人物,則盡量採取安撫、籠絡、加官、賞賜的辦法,爭取他們倒向自己。更困難的是如何去治本。他這個皇帝來得名不正、言不順,愧對全國臣民。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大家對自己的觀感,就只好謙虛謹慎,小心翼翼做事,夾緊尾巴做人。

虛心納諫,當然是收攬人心的一個好辦法。這就是他比以前任何一個皇帝都樂於納諫的真正原因。他納諫的對象,主要是丞相魏徵。其中自有特殊原因。老臣魏徵原是太子建成的心腹,一直為建成出謀劃策,是在李淵妥協之後,不得已才歸向李世民的。他有一定的聲望。又深知雙方斗爭的內幕,李世民因為自己有顧慮,對很多人都不敢得罪,更不敢得罪魏徵。也正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魏徵才敢於犯顏直諫,指出李世民的一些短處。後人不明真相,就事論事,就覺得魏徵既正直敢言,李世民又虛心接受,這樣的君臣關系千古少有,堪為典範,歌頌之聲,千年不絕。

卻不知道他們常常是在唱雙簧。許多事情都是他們預先商量好了的,對於一些不該做的事,李世民先是要做,魏徵站出來一諫,李世民立刻虛心納諫,收回成命。這完全是現代人所說的「做秀」。做秀做給誰看?雙簧唱給誰聽?對象是老百姓。李世民唱雙簧唱成了聖君,魏徵唱雙簧唱成了賢相。表面上聖君賢相,相得益彰,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李世民並非真有雅量,真能接受意見,就是在唱雙簧的時候,他心裡還是覺得很不舒服的。

《新唐書·魏徵傳》中有一段話,就足以說明李世民從「樂於納諫」到厭惡進諫的變化過程,也可以說是李世民納諫的真相。這段話是:(魏徵對李世民說)陛下貞觀之初,導人使諫(誘導別人提意見);三年以後,見諫者,阮而從之;比一二年,勉強受諫,而終不平也(心裡不舒服)。帝驚曰:公何物驗之(有什麼根據)?(魏徵)對曰:陛下初即位,論元律死,孫伏伽諫,以為法不當死,陛下賜以蘭陵公主園,直百萬。或曰:賞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諫者,所以賞之。此導人使諫也。後柳雄妄訴隋資,有司得劾其偽。將論死,戴胄奏,罪當徙,執之四五,然後赦,謂胄曰:第守法如此,不畏濫罰。此悅而從諫也。近皇甫德參上書。言修洛陽宮,勞人也;收地租,厚斂也;俗尚高髻,宮中所化也(外界是受宮人的影響)。陛下恚(很不高興)曰:是子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無發(剃光頭),乃稱其意(他就滿意了)。臣奏:人臣上書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訕謗。於時陛下雖從臣言,賞帛罷之,意終不平。此難於受諫也。

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李世民即位之初,玄武門之變陰影尚在,他不得不裝出一副虛心納諫的假象,以搏得臣民的好感。幾年之後,事過境遷,他對納諫就不是那麼耐心了。再到後來,江山坐穩,顧慮消除,有人直言提意見,他就不免冒火,即或暫時克制,「意終不平」,可以說是納諫的雅量已經不復存在。

不過,為了長期保持他與魏徵君臣契合的美名,為了長期宣傳他樂於納諫的美德,雙簧還是要唱下去的。即使別人覺得氣氛不佳,不敢多言,魏徵憑他這塊老招牌,總還可以敲敲打打,來一點小罵大幫忙。或者是不說具體內容,只說些「提個醒兒」之類的不痛不癢的話。例如有名的《十思疏》:

一、見可欲則思知足,

二、將興繕則思知止,

三、處高危則思謙降,

四、臨滿盈則思挹損,

五、遇逸樂則思遵節,

六、在宴安則思後患,

七、防壅蔽則思延納,

八、疾讒邪則思正己,

九、行爵賞則思勿因喜而僭,

十、施刑罰則思勿因怒而濫。

說來說去,都是老生常談,而且字句整齊,講求對仗,可以說是一種文字 游戲 。後來李世民主動問起魏徵,近年施政情況比往日如何?魏徵乃上「十漸」之疏。文曰:

陛下即做初,清凈寡慾,化及荒外,今萬里遣使,訪求珍異,一漸也。初愛民如子,今漫用民力,二漸也。初勞身以役物,今縱欲以勞人,雖憂時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於心,三漸也。初親君子遠小人,今則於君子也,恭而遠之;於小人也,狎而近之,四漸也。初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今則玩好之雜然並進,五漸也。初求賢若渴,今好惡隨心,使譖言得行。六漸也。初無田獵游觀之好,今晨出夕返,馳騁自娛,七漸也。初遇下有禮,群情上達,今詰責細過,忠款不申,八漸也。初孜孜求治,惟日不足;今長傲遂非,興兵黷武,九漸也;初頻年水旱,撫恤不遑;今徭役漸興。元元之心,恐不能如前安固,十漸也。

李世民看了。命人將全文寫在屏風上,以便隨時提醒自己(其實是表示自己樂於納諫的宣傳)。對於魏徵則立賜「黃金十斤,廄馬二匹」,雙方皆大歡喜。

雖然如此,魏徵還得掌握分寸,說話不能過火。如果掌握不住火候,仍然會冒犯天顏,帶來不測之禍。據《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中記載,有一次罷朝後,李世民回到內苑,大發雷霆說,「魏徵每廷辱我。」(在大庭廣眾中給我難看)。「會須殺此田舍翁」(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土老頭)。經過皇後再三苦勸,說明利害關系,他才息怒。可見,他納諫的耐心實在太有限了。聽了比較尖銳的意見不僅會冒火,還想到了殺人。而且想殺的不是別人,正是與他君臣契合千古傳為美談的老臣魏徵。請想一想,這些美談的真實性究竟還有多少?

如果說,李世民的虛心納諫,是因為自己不得人心,政權不穩,不得已而為之。那麼還有一件事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偽君子。這就是所謂「縱囚」事件。也許是他多年來唱雙簧作自我宣傳唱慣了,無事生事也要找些題目來做文章,宣傳自己是古今少有的大聖人。可惜他的智商並不算高,想出來的花樣出現不少漏洞,明眼人一看便知。結果不僅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被人傳為笑談。此事的大致經過如下:公元632年,李世民認為在他的治理之下,老百姓安居樂業,道德水平一定大大提高。為了作一次驚人的測驗,他下令把已判死刑的390名犯人一律暫時釋放回家探親,為期一年。明年今日,如期返回接受死刑(真是很有人情味)。據說期滿時這些人全都回來了,一個也不少。李世民非常高興,下令一律赦免。這件事在當時傳為美談,認為那些死刑犯人被李世民的大恩大德所感動,都成了講信義的君子。宋代的歐陽修寫了一篇《縱囚論》,批評這是李世民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舉。真實情況是李世民和死刑犯人雙方都用了心機,達成一種默契。即李世民估計他們會回來才會放他們,死刑犯人也是估計回來會被赦免才會回來,這是在合演一台好戲,演給老百姓看。李世民得了美名,死刑犯人得了赦免的實惠,雙方都有好處,受愚弄的是老百姓。《縱囚論》中評論此事曰: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互相揣測。互相欺騙)以成此名也,鳥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哪裡有什麼「施恩德」與「守信義」的事。)

可見用權術來蒙哄世人,只能蒙哄一時,難以蒙哄久遠。這種滑稽劇只能愚弄芸芸眾生,愚弄不了許多明眼人與有識之士。要想耍弄小聰明欺騙天下後世,亦非易事!用卑劣的手段奪取《蘭亭序》

漢字的書法是漢人獨有的一門藝術。寫得一手好字是知識分子必有的基本功。南朝梁元帝蕭衍因為書法絕妙,為天下的士子所敬佩,李世民也對他羨慕不已。只要自己的字寫好了,自然就會成為一位合格的皇帝,這就是李世民一生愛好書法、苦練書法的根本原因。要想把字練好,必須遍觀天下的名帖名碑。古今第一書家王羲之父子親書的名帖,就成了他夢寐以求的珍品。皇帝有的是財富,有的是權力,豈有辦不到的事。於是,聖旨一下,天下二王的名帖都進貢到了長安玉華宮含風殿里。如王羲之的《游目帖》《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送梨帖》等等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快哉!快哉!

可就是王羲之最出名的《蘭亭序》帖始終找不到。有人提供線索,說是此帖保存在越中(浙江)一位有名的禪師辯才手中。一道聖旨下去,辯才老和尚被請到長安。盡管唐王朝的君臣好話說了千千萬萬,老和尚就是不承認藏有此物。李世民無可奈何,只好仰天長嘆:「貴為天子,卻無緣得見此神品,奈何!奈何!」李世民手下有兩大能臣,房玄齡能謀,杜如晦善斷。在大家共商良策之時,房玄齡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即先放辯才回越,讓事情冷下來,再派一個能說會道的御史蕭翼前去「詐取」。如何「詐」法?由蕭翼假扮成一個世代書香的

名門子弟,攜帶幾幅二王的真帖,以拜師求教為名,輾轉介紹,接近辯才。經過一段時間的周旋,蕭翼果然不負君命,騙取了辯才的信任,從辯才的手中看到了《蘭亭序》帖的真品。真品一出現,蕭翼立刻「變臉」(變臉的速度,絕不亞於川劇中的「變臉」),當即拿出欽差御史的官威,狠狠數落老和尚對皇上不說真話的「欺君大罪」,當面宣布將此真品沒收,上繳朝廷。可憐82歲的老和尚驚得目瞪口呆,不久就鬱郁病逝。那位蕭御史則興高采烈,得勝回朝。李世民得此國寶,終於圓了多年來的一個夢。他臨終時下令將此國寶隨葬,永伴聖躬。後來雖有人多次盜墓,就是不見此物。有人諷刺貪官,說你要這要那,死了總不能帶到棺材裡去。李世民卻竟然真把《蘭亭序》真品帶進棺材。永別人間,至今不知下落。

在了解以上這些 歷史 真相之後,我們不禁會想:在君主專制的制度之下,做皇帝實在是太討便宜了。難怪有那麼多人捨死忘生不擇手段去爭奪皇帝寶座。因為一般人(包括文武百官在內)做事,都要「自負盈虧」,事情做好了的有功,做壞了就得承擔罪責。只有做皇帝可以「負盈」不「負虧」。做了好事如「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當然會鄭重其事地記載在 歷史 上;做了壞事,如李世民的殺兄奪位以致引起日後一連串骨肉相殘的宮廷政變,如李隆基寵信邊將一手造成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幾乎覆亡,好像他們都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不像現代人當總統,當得再好,不過連任一次,出了問題就要承擔罪責,可能提前下台。所以今人爭當總統就遠沒有古人爭當皇帝那麼拚命。

史書是一本賬。既然是一本賬,那就應該記載清楚,無論是盈是虧,都要如實記載。雖然做不到分毫不錯,至少也應該大致不差。中國史書的記事,對皇帝們特別是那些開國之君有特殊優待,就是記功不記過,負盈不負虧。既然如此,史書就成了一本說不清道不明的糊塗賬,連篇累牘地記著皇帝的好處,怎麼轉眼之間國家就垮台了?請問執筆的史官,你向天下後世如何交待?一本假賬又如何能讓後人鑒古知今?因此,對於歷代的皇帝,最好是功過、盈虧皆記,揭開他們的蓋頭來,讓大家多看看他們的真面目。

回顧兩千多年來中國 歷史 上大大小小幾百個皇帝,首屈一指的李世民不過如此,等而下之的那些各種檔次的皇帝是些什麼貨色,也就可想而知了。可笑這位太宗皇帝為掩玄武門之變的一事之丑,千方百計挖空心思用許多辦法來改變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以後竟然養成了一種時時不忘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習慣,直至「駕崩」。對此,作者有詩嘆曰:

為掩惡名掙美名,

沽名釣譽赦死刑:

瞞得當時天下士,

難欺後世明眼人!

⑵ 該怎樣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其實唐太宗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君主,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使一個朝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同時也收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乃至後代千萬人的敬仰,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唯一可惜的是,這么偉大的人為沒有逃過長生不了的魔咒。


唐太宗還鼓勵我們國家對外交流,走出去。所以那個年代和外國交流的機會也很多,和國外交流的例子也很多,各行各業的國外的僧侶和商人遍布中國,即使是今天,西方人還習慣稱呼我們為「唐人」,國外還設有「唐人街」,這也是唐太宗留給後世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李世民雅量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把雲朵p在圖片背景 瀏覽:570
男生帶美瞳圖片 瀏覽:522
悲傷女生的圖片 瀏覽:407
翻領衣服圖片 瀏覽:710
2斤五糧液價格及圖片 瀏覽:684
楊冪的圖片大全集2016 瀏覽:937
女生素顏妝圖片 瀏覽:144
希臘象形文字圖片 瀏覽:114
女孩滑冰鞋圖片大全 瀏覽:618
動物刷牙漫畫圖片大全 瀏覽:490
菩薩動態圖片大全 瀏覽:545
發健身圖片配什麼文字 瀏覽:236
男生哭圖片撕心裂肺動漫 瀏覽:791
小熊動畫圖片大全可愛呆萌 瀏覽:314
套裝門價格表及圖片 瀏覽:666
文字故事版圖片 瀏覽:118
動漫仙子圖片簡單的 瀏覽:508
怎麼樣才能還原圖片塗改字 瀏覽:755
米杏色的衣服圖片 瀏覽:724
女生必備襯衣圖片 瀏覽: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