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國的大梁城很堅固嗎,秦軍為什麼一定要水淹大梁城
因為大梁城池異常堅固,且城內糧草充足,王賁見秦軍久攻不下,遂令秦軍開渠水灌大梁城。
事件背景如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軍十萬,進攻楚國的北部地區,佔領楚國城池十餘座以震懾楚軍,然後集中兵力北上,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突然襲擊魏國。王賁率領十萬秦軍,一路摧古拉朽,很快就打到了魏國都城大梁。
大梁的城池修得異常堅固,而且城內糧草充足,足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因此,秦軍無論是強攻還是圍困,都無法攻下固若金湯的大梁城。王賁經過分析後認為,大梁城雖然異常堅固,糧草也十分充足,但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地形不利。王賁見秦軍久攻不下,觀大梁城地勢較低,又因黃河、鴻溝離此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引黃河水入鴻溝,再掘鴻溝,水灌大梁城。
很快,大堤被掘開,河水替代了秦軍的千軍萬馬,從三面湧入大梁城。當時正是大梁的春汛時節,時常下雨,因此水勢越發浩大。大梁數百里范圍內成為水上澤國,無數人葬身水底。最糟糕的是,經過三個月的浸泡,大梁城土質的城牆已經漸漸松軟出現坍塌。無奈之下,魏王假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決定開城投降。不久,大梁城上豎起白旗。水勢退去後,魏王假攜王室成員出城投降,存續了179年的魏國徹底滅亡。
(1)石匠溝大梁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在此之前,魏、韓等國圍攻晉陽城採用的就是引水灌城的方式。採用此方式攻城,要具備一定的地理條件:不但城池周邊有較大水源,而且被攻擊城池的地勢比水源低。當時,大梁城周圍遍布河網,溝渠縱橫交錯。在和平時期,大梁城周邊的河網既有利於航運,又可促進農業發展。但是,事情總有兩面性,在城防戰中,它的劣勢就顯現了出來,並被對手利用,結果便出現了水淹大梁的局面。
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中寫道:「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此戰秦軍雖然是一路凱歌,可是大梁城能在滔天洪水中矗立三個月,也足以說明魏國軍隊和百姓有著頑強的抵抗精神。
2. 誰知道戰國時期的大梁城的准確位置
河南省開封市西北一帶。
大梁城,為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國將國都從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安邑一帶)遷至儀邑(今開封市城內外西北一帶,春秋時期稱儀邑,處在衛國南部邊境),改稱大梁。這是今開封城創立之始,也是開封城定位於此地的開端。
(2)石匠溝大梁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大梁優勢:
1、交通優勢
大梁城盡管無天險可守,但地處華北大中原三角洲尖端附近,自古為中原中心地帶。它東接齊魯,南控江淮,西臨嵩岳,北據燕趙,地理形勢非常重要。同時,由於地面平坦,沒有名山大川的限制,對大梁的交通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
1、農業資源
大梁四周地勢坦盪,土層深厚,本就有利於農業生產。另外,當時的中原地區正處於一個氣候相對溫濕的時期,由於受到黃河沖積、淤積的影響,開封周圍河澤密布。
附近不僅有濟水、穎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還分布有圃田澤、蓬澤、牧澤等天然湖澤,形成了一個自然的水網區,發展了農業灌溉,大梁一帶成了當時中原農業最發達的富庶地區。
3、水利事業
魏國遷都大梁後,魏惠王曾多次興修大型水利工程,苦心經營大梁城外圍的水網。大梁水道縱橫,航運發達。魏國的船隻可以駛入韓、楚、衛、齊、魯、宋等國,促進了魏國與流域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3. 秦兵竟引鴻溝之水淹大梁,那大梁在現今大概是在哪座城市呢
應該是浙江。當時在那場洪水之中被淹沒,現在經過無數年的改造和改建,但是依稀可以判斷出它的地點可以說是非常久的歷史遺跡。
4. 大梁是哪個城市
大梁原為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現今為河南省開封市。
大梁城:
為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國將國都從山西安邑(今山西夏縣、安邑一帶)遷至儀邑(今開封市城內外西北一帶,春秋時期稱儀邑,處在衛國南部邊境),改稱大梁。這是今開封城創立之始,也是開封城定位於此地的開端。
遷都原因:
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三家分晉時魏得到了今晉西南經濟基礎較好的河東地區。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變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軍事實力大增。因此,魏國在戰國初年就首先成為最強盛的國家。魏武侯時,魏國開始向南發展,並於公元前391年大敗楚軍於儀邑、榆關,魏國從此佔有了大梁地區。此後通過對楚國的戰爭,陸續佔有了黃河以南的廣闊土地,為後來遷都大梁打下了基礎。
由於魏國的領土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的河東以及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內一帶,東西兩部分呈啞鈴形。安邑在魏國西部,距東方太遠,經上黨(今山西東南部)通到東方,崎嶇多山,交通不便。因此,安邑不僅不便於控制東方諸侯,也不利於統治東部地區。如果再有像魏惠王元年公中緩作亂事件,韓、趙很容易攻佔上黨,截斷魏國東西兩部的聯系,使安邑陷於韓、趙、秦四麵包圍之中。
另在公元前340年,公孫鞅曾趁魏國10萬大軍在馬陵中了孫臏的埋伏之際,親自率兵攻打魏國,一直打到魏國都城安邑,迫使魏國與秦國講和。在這樣的形勢下,魏惠王為了避強秦之鋒芒,維持和鞏固魏國的霸主地位,更為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因此,公元前364年夏四月初三日甲寅,魏惠王把都城從今山西南部的安邑,遷到今河南東部的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也從此開始被稱為梁國。
(4)石匠溝大梁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開封市:
開封,古稱大梁、陳留、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相望。
歷史沿革:
近代的考古發掘中,在開封的萬隆崗遺址中,在尉氏縣縣城西南的斷頭崗,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
夏朝(帝杼)曾在開封一帶建都232年,史稱老丘。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的鄭庄公在今開封城南朱仙鎮附近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遷都大梁,這是開封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次建都。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後,他引黃河水入圃田澤(今鄭州圃田)開鑿鴻溝、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興,農業、商業得到極大發展,日趨繁榮。他還修長城、聯諸侯,國力日盛,乃得稱霸於諸國,使大梁城與秦國的咸陽、楚國的郢都並列,成為當時國內最發達的名都大邑。魏國在大梁建都,歷六世136年。
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開封作為敗亡國的國都被降為浚儀縣,屬三川郡。「浚儀」作為開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 公元534年東魏孝靜帝時,設立梁州轄陳留、開封、陽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為汴州,這是開封稱汴之始,由縣治改為州治。
1948年6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攻克開封,因戰略需要,旋即撤離。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開封,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省會地位不變。1954年10月,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直轄市。1955年鄭州專區駐地遷至開封,改稱開封專區,1958年開封市委託開封專區管轄,1962年開封市恢復為省直轄市。
位置境域:
位於黃河中下游,太行山脈東南方,地處河南省中東部,東經113°52′15"—115°15′42",北緯34°11′45"—35°01′20",東與商丘市相連,距黃海500公里,西與省會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黃河,與新鄉市隔河相望。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底,開封市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鼓樓區、龍亭區、禹王台區、順河區、祥符區、尉氏縣、蘭考縣、杞縣、通許縣。
5. 古代的大梁是現在哪裡
大梁,是指戰國時魏(梁)國都城,當時中國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一說魏惠王五年或六年),魏國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此。
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冶鐵業發達,十分繁榮。後歷經黃河水患和戰亂,幾乎淪為廢墟,極度衰敗。
秦王嬴政即位後,秦國對魏國的軍事壓力不斷加大。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兵引鴻溝之水淹灌大梁城,開封首次遭毀滅性水災,魏王假被迫投降,大梁城毀,魏國滅亡。
(5)石匠溝大梁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夏中期為都,稱「老丘」,是夏朝歷時最長的都城,計225年。
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開封地理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統天下的基礎,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及後周的國都。
北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終於完成對中國漢民族本部的統一。
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再次走向繁榮,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開封先被大齊定為都城,後又被金朝定為都城。元末,小明王龍鳳政權曾以此為都。建都史長達592年。
6. 大梁是哪個朝代的
1、戰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魏國也稱梁國。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2、南北朝時期,南朝第三個王朝南梁。
南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子姓蕭國後代)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3、南北朝時期,南梁被攻陷後對西魏稱臣的西梁。
西梁(555——587),又稱為後梁,為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出現的國家。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梁元帝、立蕭詧為梁朝皇帝,史稱西梁或後梁。
西梁共傳中宗宣帝蕭詧、世宗明帝蕭巋、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32年。
4、隋朝末期,西梁宣帝曾孫所建後梁。
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徵召蕭琮入朝,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三十三年。在五代十國之前,人們多把這個小朝廷稱為「後梁」,五代後為了區別朱溫建立的梁朝,所以稱蕭詧的梁國為西梁,而稱朱溫的梁國為後梁。
5、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中第一個朝代的後梁。
後梁(907——923),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梁,為與南梁(蕭梁)相區別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後梁太祖朱全忠原為黃巢部將,助黃巢攻佔兩京,後因黃巢將敗,投降唐朝,被封為宣武軍節度使,鎮守汴州(今河南開封),於文德元年(889年)滅強敵秦宗權,占據中原;
而後又東征山東諸地,稱霸中原,於天佑元年(904年)挾唐昭宗遷都洛陽,後弒殺唐昭宗,控制中央。最終於天佑四年(907年)廢唐哀帝即位,建立後梁。
7. 水淹大梁城是怎麼一回事
秦王滅六國,王賁伐魏,決黃河水淹當時的魏國都城大梁。
嬴政二十二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
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里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於黃河的河床高度.
王賁於是命軍士於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築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城牆久浸於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於是告破。見大勢已去,魏王假只得請降。王賁盡取魏地,為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