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亞洲19p 風景亞洲19p 圖片高清鄉水畫
網路事情詳細介紹完整版完全版圖片: http://4525.12345611.com亞洲19p視頻 http://4525.12345611.com網路名片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目錄[隱藏]教育的定義 教育定義的功能、意義及其與教育觀的區別 用發生定義法定義的教育活動 教育的基本概念與宏觀概念「教育」的定義 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二、教育的價值 三、教育的層次提升 簡介 四、教育的類型 五、教育的實施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 六、教育的歷史 七、教育理論(教育學科體系) 八、教育機構 九、教育分類 十、教育相關法律 十一、職業教育專業類 十二、讀經教育 十三、宗教教育 十四、教育的技術 十五、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義務教育 教育的定義 教育定義的功能、意義及其與教育觀的區別 用發生定義法定義的教育活動 教育的基本概念與宏觀概念「教育」的定義 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二、教育的價值 三、教育的層次提升 簡介 四、教育的類型 五、教育的實施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 六、教育的歷史 七、教育理論(教育學科體系) 八、教育機構 九、教育分類 十、教育相關法律 十一、職業教育專業類 十二、讀經教育 十三、宗教教育 十四、教育的技術 十五、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義務教育
Ecation
[編輯本段]教育的定義「教育」的溯源及內涵
1.漢語「教育」一詞的溯源
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葉的事情。19世紀後半期,中國人開始興辦新式教育,現代漢語中「教育」一詞的通行,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聯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國教育話語由「以學為本」向「以教為本」的現代性轉變。
2.西文「教育」一詞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care。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文「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3.教育的內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本質與功能
1.教育本質的多重審視
(1)內涵。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它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2)關於教育本質的四種觀點:上層建築說;生產力說;特殊范疇說;多重屬性說。
2.教育功能
所謂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一次國際教育會議上,留美博士黃全愈請教一位英國的教育家,卻沒有下文。可見,這個問題並不那麼簡單。關於教育的定義,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語錄」,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外國對「教育」也有許多精彩、精闢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 康德: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它體現著社會意志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審慎嚴肅地共同探究的機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讓繭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違心屈從。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親民教育:培育個性化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雅斯貝爾斯:「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亞米契斯:教育是「愛的教育」。 種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對於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准前進的方向是大有好處的。這並非什麼咬文嚼字、鑽牛角尖。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教育是一種改變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途徑,一種積極引導人類的思想、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積極有效的途徑,從中性詞的角度看,可以有影響與之相對應,從貶義詞的角度看,可以有唆惡與之相對應。
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一種以某些主觀意識形態去適當改變另外一些主觀意識形態的一種方法。是改變他人觀念與思想的一種科學的方法。教育亦是最廉價的國防體系。
總之,教育的本質屬性,即教育是一種影響,一種積極的影響,一種對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及自身的積極的影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即教會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通俗點說「教:上做下學(或模仿);育:正確態度對待客觀。」教育最終目的是以正確的習慣和態度對待客觀。
教育的邏輯起點: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定義的功能、意義及其與教育觀的區別
大凡為某個事物下定義,一方面為了揭示其本質和特性,另一方面是為了確定其在有關事物的綜合分類系統中的位置和界限,使這個事物從有關事物的綜合分類系統中彰顯出來。為教育下定義也是這樣,比如培養、學習、訓練就是與教育相關的事物,恰當的教育定義就面臨把教育這個事物與培養、學習、訓練等事物區分開來的課題。
人們對教育進行相互交流必須有共同的基本認識才能進行。為此,就要對教育的含義加以描述,作出明確的規定,也就是給出它的定義。 教育這一事物在人們為它下定義以前就早已存在了,不論人們給它下什麼樣的定義都不會改變教育的本質和特性。恰當的教育定義能幫助人們理性客觀地認識教育,方便人們分析、探討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打下基礎。
教育的定義和教育觀都有「教育是。。。。。。」的句式,因而容易引起人們對這兩者的混淆。教育定義描述的是教育的本質及特性,所以應力求其客觀性。而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包括教育的作用、價值、功能、目的等等方面,具有多樣性、主觀性,意在指導人們的教育活動。
科學的教育定義有助於人們客觀認識教育,客觀認識教育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正確的教育觀有助於人們制定正確的教育方針、規劃、制度,從而促使人們進行合情、合理、合規、合適的教育活動。
用發生定義法定義的教育活動
教育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活動而出現、發展的事物,並非人類造出的物件。因此對教育進行定義,適合用「種差加屬」的發生定義法。就是由被定義的事物發生或形成過程中的特徵作為「種差」,加上該事物所歸屬的較為接近的「屬概念」來進行定義。
觀察老師向學生的授課、家長對孩子的引導等一些通常公認的教育活動,可以發現在這些活動中所用到的說、寫、演示等方式方法,其實是在傳播信息,而學生和孩子則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途徑來接受相應的信息,因此可以把這些教育活動歸屬於信息傳播活動。信息傳播及交流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社會存在及發展的基礎,將信息傳播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屬概念」,符合定義規則的要求。而且,把「信息傳播」作為教育活動的特徵,能夠使其同特徵為「接受信息」的學習活動相區別。
但不是所有的信息傳播活動都是教育活動,人們傳播信息有各種各樣的動機。就說宣傳活動吧,就是以表達主張為出發點的,而老師和家長則是以改變學生和孩子的素質、能力,使其成長為出發點從事教育活動的。因此,把「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作為教育活動的動機特徵,即「種差」,就可使其區別於其它的信息傳播活動。
由於人的素質、能力包括生理、心理兩個方面。人受到信息刺激可引發其生理反應,如形成條件反射,這樣的效應理當屬於訓練活動的特徵和功能。而教育活動要達到的效果是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知識、情操等相關意識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狀態這一方面。因此把「影響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作為另一特徵加入到教育定義中,就可以使教育活動同影響生理機能的訓練活動區別開來。
綜上所述,可形成如下的教育定義:教育是指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播活動。教育活動中的信息傳播者被稱為教育者,信息傳播的對象被稱為教育對象。現實中不僅存在形態單純的教育活動,教育往往還和其它事物結合在一起形成復合活動,諸如教育訓練活動、宣傳教育活動、寓教於樂的文娛活動等等。它們既帶有教育活動的特徵和作用,還具有其它事物的特徵和功能,並使得教育活動的形態豐富多樣了。
教育的基本概念與宏觀概念
上述教育定義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又可將教育活動同其它活動,如學習、訓練、宣傳等區別開來,可視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與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教育」相比,該定義涉及的范疇顯得窄多了。傳統上,人們把學習培養、教育培養、訓練培養、資助培養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這表明在人們的意識里,還另有一種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觀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訓練、學習等可以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的一類活動,還包括那些雖然不能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可以對前一類活動的進行起到幫助、促進作用的活動,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培養活動。宏觀的教育其實是等同於培養的,那麼,培養的定義也就是宏觀教育的定義。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義基礎上,去掉能區別學習、訓練等活動的「種差」,就成為宏觀的教育(培養)定義: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徵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當人們持不同的立場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時,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對待人的素質、能力,正向的去開發、加強人的某些素質、能力,反向的則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質、能力。人的素質、能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與其它動物一樣,是大自然長期進化造就的。後天的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人們不經意間獲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們刻意造就的,宏觀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
教育一詞存在多種概念的狀況由來已久,《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教育一詞的描述(定義)就包括了兩個方面。其一,表達的是宏觀的教育概念——「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但其在描述教育概念時用到了培養一詞,而它在表述培養概念時又使用了教育一詞——「按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有循環描述(定義)的嫌疑。其二,表達的是基本的教育概念——「教導,啟發」,但同時它對教導的表述是——「教育指導」,又有循環描述(定義)的嫌疑。在定義時,定義項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包括被定義項,否則就形成了循環定義的錯誤。這方面,《新華詞典》中對教育一詞的描述就不存在循環定義的問題。《新華詞典》中對教育一詞的描述也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顯而易見這里表達的是宏觀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該表述把教育同訓練活動區別開來了,想來是要表達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這么表述是不能把教育同學習、研究、宣傳等活動區別開來的,因為這些活動也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因此,這樣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華詞典》、《現代漢語詞典》中描述的教育宏觀概念,也被稱為廣義的教育。與之對應,狹義的教育一般被指向了學校教育。由於學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訓練、學習、資助等各種培養活動,因此學校教育(即狹義的教育)也是屬於宏觀教育的范疇。象教育這樣,集多種概念於同一領域,勢必使其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因此,人們在不同場合、語境中運用或理解教育一詞時,就需格外注意其確切的含義。
Ⅱ 請問,這張圖片上的是什麼佛
文殊簡介
文殊菩薩,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意譯:妙德,妙吉祥。又譯: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是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他們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五台山。此山在五台縣東北,離縣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環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剎,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離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頂周二里,金蓮名菊,燦發如錦,亦名錦綉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文殊菩薩誕辰紀念日:農歷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台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生平事跡
文殊菩薩,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只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為龍種上如來,即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聖王時,第三王子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庄嚴清凈佛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數般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廣大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願以後,寶藏佛即命名他為「文殊師利」,授記他於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為「清凈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
《觀佛三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後,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祥的威儀、平穩緩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後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後,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後,生生世世恆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恆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後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於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只劫諸佛。從此以後,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只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後,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由於最初童子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疲厭懈怠。只是由於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繫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文殊師利啊!』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後,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後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與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末後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願經》雲:『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願,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大聖,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願,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世間有一些執著華嚴而卻輕視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佛性度化
諸佛菩薩,凡果後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中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頂,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在《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於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後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後,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於次第成佛,其最後佛名燃燈佛。而燃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不僅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歷史的悠久,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