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茶藝圖片大全男生

茶藝圖片大全男生

發布時間:2023-09-17 06:46:58

1. 茶道的唯美圖片

大家應該想要欣賞一些關於茶道唯美的圖片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唯美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的唯美圖片

茶道的唯美圖片1 茶道的唯美圖片2 茶道的唯美圖片3 茶道的唯美圖片4 茶道與宗教的關系
一)、儒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徵是無神論的世界觀,是對現實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它以心理和倫理相結合為核心和基礎,強調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而不是禁慾性的官能壓抑。茶雖然給人以刺激,使人興奮,但人們對它是樂而不亂,嗜而敬之,品茶時需要安詳靜謐的心境,清雅簡朴的環境,情恰和諧的茶友,精美協調的茶具,客來敬茶,以茶留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禮儀。尊君、重禮、尊老愛幼,廉儉育德,和藹待人。仁義禮信是儒家的道德觀念。中庸之道是濡家處世信條。唐代劉貞亮講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驅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嘗滋味,以茶可道 ,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樹禮仁。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樹禮仁四德就是講發揮中庸原則,協調人際關系。中國茶道的精神是儉、清、和、敬、靜。即廉儉朴實,心地純潔,和睦相處,和誠處世,敬愛為人。這些無不與儒家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已達2000多年,歷來作為我國人民待人處世的基本准則。這也是儒家思想貫串於茶 文化 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並規定影響著茶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 二)、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老莊之道思想,強調自然,超凡脫俗,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和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欲求長生不死,變化飛升,不信天命,不信業界,以生為樂,在靜觀默察 中,清靜無為,坐忘虛心,以素樸人性與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殺生,要求靜坐息心,無思無慮,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離不開茶。道教發詳地在巴蜀,其形成時期,巴蜀的 飲茶 習俗已廣為傳開,因此茶成了成仙的靈葯,西漢壺居士《食忌》中說“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齊梁時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說: “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盧仝七碗茶詩“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說明茶與道教關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飛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國人這種神仙觀念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樂生”精神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強調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范,其道理也在於此。因為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了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與淡,要求心無雜念,忘卻自我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極樂幻境,淡泊人生,無所追求,以脫塵世苦海。這個清淡精神就是源出於道家思想的,茶生於天地之間,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飄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這是與道家思想十分貼近的。因此道家十分愛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們平日的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析禱、祭獻、齋戒的供品。

三)、佛教思想與中國茶道

由於佛教修行,強調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加上佛教要求信徒坐禪,靜坐息心,無思無慮,入半睡狀態,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飲茶防打瞌睡。終使僧人飲茶成風,甚至達到“唯茶 是求”地步,由於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至世人爭相仿效,飲茶遂成風俗。發展至唐朝,飲茶已是“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了。可見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方面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純和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端,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之要義是不藉助任何東西,不追求任何東西,不被任何東西所滯累 ,在一種絕對的虛靜狀態中,直接進入禪的境界,專心靜慮,頓悟成佛。這種思想與中國老莊之道教思想“清靜無為,心如死灰”很相似。茶的本性質朴、清淡、純和,與佛教精神有相通之處,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佛教在推動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展方面功不可沒,它勢必規定和影響著中國茶道精神內涵。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 思維方式 ,審美情趣,藝術 想像力 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2. 茶道唯美圖片

茶道是我國中華 文化 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茶道的唯美圖片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唯美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唯美圖片

茶道唯美圖片1 茶道唯美圖片2 茶道唯美圖片3 茶道唯美圖片4 茶道的唯美 句子
1、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

2、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3、把茶冷眼看紅塵,借茶靜心度春秋。

4、茶道講究五境之美——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5、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濃或淡色味交織之中,品出一種淡定的人生,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一種笑看風輕雲淡的人生。

6、茶好客自來。

7、茶事,人生事。

8、茶是草,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得了。

9、煙酒是親家,煙茶是冤家。

10、茶為萬病之葯。

11、茶有茶道,吃有吃道。

12、吃茶吃味道,看戲看成套。

13、大抵,茶的妙處,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人生的滋味!

14、二兩茶葉一斤鹽,斤半茶葉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葉十斤鋼,四斤茶葉百斤糧,建設祖國富雙強。

15、高山茶葉,低山茶子。

16、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華。

17、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

18、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19、客從遠方來,多以茶相待。

20、忙裡偷閑,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

21、平地人不離糍粑,高山人不離苦茶。

22、清茶一杯,親密無間。

23、文人的靈感都是飯後茶餘發生的。
茶道的 經典句子
1、“真正的安靜,來自於內心。一顆躁動的心,無論幽居於深山,還是隱沒在古剎,都無法安靜下來。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搖的枝柯,而是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茶香中,一顆心慢慢沉靜下來。關於茶的句子。浮躁世界紅塵滾滾,惟願內心清風朗月。

2、開始入門,覺得喝茶舒服、有品味、愛屋及烏喜歡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韻、滑等等,看出品種、產地、製程等;後來,從茶湯看見春天、看見人生,進而看見宇宙甚至無極;最終,茶湯,還是茶湯,是真水無香,是無味之味。

3、月很圓,花更香,保重身體要健康;魚在游,鳥在叫,願你天天哈哈笑;手中書,杯中酒,祝你好運天天有!歡樂多,憂愁少,預祝 中秋節 快樂!

4、濃茶解烈酒,淡茶養精神,花茶和腸胃,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烏龍大紅袍,黃山素毛峰,南生鐵觀音,北長齊山雲,東有龍井綠,西多黃鑲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評,牛飲可解燥,慢品能娛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澀,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甜是它的饋贈。關於茶的句子。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靜心,過得從容。奮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贏得坦盪。愛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凈心,愛得真潔。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盡心,活得純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長。

8、佛能洗心,茶能滌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後甘,人生亦如是,如飲黑茶。生活禪,幸福茶,禪洱茯茶,一生幸福。

9、燙茶傷人,糖茶和胃,薑茶治痢;飯後茶消食,空腹茶心慌;午茶提神,晚茶失眠;隔夜茶傷脾,過量茶消瘦;淡茶溫飲,清香養人。——< 飲茶 歌訣>

10、年有四季,天有四時,喝茶有益,喝茶有異。一年春喝綠茶,夏飲紅茶,秋冬黑茶;一天當中上午綠茶,下午紅茶,晚上黑茶,健康相隨。茶者,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1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要苦一陣子。

12、日出日落,春種秋收,該來則來,該去則取,生活其實很簡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如飲禪洱,隨心,隨性,平淡而醇厚,簡單而真實。丑別寅來,虎年運。

13、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

14、人生就像一杯茶,所不一樣的是,它是用沸水沖沏,還是用溫水沖沏,兩種截然不同了:溫水沖沏的茶,平平靜靜,沒有激烈,沒有動感,更看不到舒展的茶葉,也聞不到清雅的幽香,平淡無奇。而沸水沖沏的茶,卻在一遍又一遍的翻騰、踴躍下,溢出陣陣撲鼻而來的清香。

15、陳年普洱,認清自己,做獨特個性的女人最美。鐵觀音,尋求內心的平衡,做最真實的自己。武夷大紅袍,超越短暫流行,做最有品味的女人。白毫銀針,勾起浪漫小奢情懷。舒耐 職場 後援團教你如何掌握這四杯茶的秘密。

16、喝茶:當飲料解渴,生理需求。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講究水質茶具茶境,喝時能細細品味,精神需求。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社交需求。茶道: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以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尊重及自我實現需求。

3. 茶道卡通圖片大全

茶道泡茶需要茶道的用具。那茶道慎胡的卡通圖片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卡通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卡通圖片

茶道卡通圖片1 茶道卡通圖片2 茶道卡通圖片3 茶道的用具
一、煮水器

水壺水註:用來燒開水。目前使用較多的有紫砂提梁壺、玻璃提梁壺和不銹鋼壺。

茗爐:即用來燒泡茶開水的爐子。為表演茶藝的需要,現代茶藝館經常備有一種「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點燃後,將裝好開水的水壺放在「茗爐」上,可保持水溫,便於表演。[ 茗爐]

另外,現代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是「隨手泡」[ 「隨手泡」],它是用電來燒水,加熱開水時間較短,非常方便。

開水壺:是在無需現場煮沸水時使用的,一般同時備有熱水瓶貯備沸水。

二、置茶器

茶則:則者,准則也,用來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多為竹木製品,由茶葉罐中取茶放入壺中的器具。

茶撥:一種細長的小耙子,用其將茶葉由茶則撥入壺中。

茶漏茶斗:圓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將其放置壺口,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茶荷: 茶荷:茶荷與茶匙、茶漏的作用相似,但它的功能較多元化。以茶荷取茶時,可判斷罐中茶葉多寡,由此決定置茶量;其次,將茶葉倒入茶和中,主人可借次視茶,決定泡茶方法,而客人則可欣賞茶葉、聞茶香,最後將茶葉置入壺中。

茶擂:當茶葉倒入茶荷後,以茶擂適度壓碎茶葉,可使茶葉沖泡的茶湯較濃。

茶倉:即分茶罐,泡茶前先將欲沖泡的茶葉倒入茶倉,兼具節省空間與美觀作用。

這部分器具為必備性較強的用具,一般不應簡化。

三、理茶器

茶夾:用來清潔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

茶匙;茶匙除了置茶 ,也可用來掏出茶渣 , 而尖細的一端則可用來疏通壺嘴。

茶針:用來疏通茶壺的壺嘴,保持水流暢通。茶針有時和茶匙一體。

茶漿茶簪:茶葉沖泡第一次時,表面會浮起一層泡沫,可用茶漿颳去泡沫。

四、分茶器

茶海、茶盅、公道杯、母杯:茶壺中的茶湯沖泡完成,便可將之倒入茶海。有些人會在茶海上放置一個擄網,以過擄倒茶時隨之留出的茶渣。茶湯倒入茶海後,可依喝茶人數多寡分茶,人數多時,可利用較大的茶海沖兩次泡茶;而人數少時,將茶湯置入茶海中,也可避免茶葉泡水太久而生成苦澀味。

五、盛茶器、品茗器

茶壺:主要用於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

茶盞[ 茶盞]:在廣東潮汕地區沖泡工夫茶時,多用茶盞作泡茶用具,一般一盞工夫茶,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江、浙一帶,以及西寬皮攔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又有用茶盞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人一盞,富有情趣。茶盞通常有蓋、碗、托三件套組成,多用陶器製作,少數也有用紫砂陶製作。

品茗杯:品茗所用的小杯子。

聞香杯: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品茗杯與聞香杯]

杯碟:也稱杯托,用來放置品茗杯與聞香杯。

六、滌茶器

茶船、茶池、茶承:盛放茶壺的器具,當注入壺中的水溢滿時,茶船可將水接住,避免弄溼桌面。茶船多為陶製品,更有古樸造型的茶船,增添喝茶的樂趣。茶船也是養壺的必需品,以盛接淋壺的茶湯。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握族子,向客人奉茶時也使用,常用竹、木製作而成,也有用陶瓷製作而成。

渣方:盛裝茶渣的器皿。

水方、茶盂、水盂:盛接棄置茶水的器皿。

滌方:放置使用過而待清潔杯盤之器皿。

茶巾:茶巾主要的作用是為了擦乾茶壺,將茶壺或茶海底部殘留的水擦乾 ,而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的水滴。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七、其他器具

壺墊:防織製品的墊子,用以隔開茶壺與茶船,避免因摩擦碰撞發出聲音。

蓋置:放置茶壺蓋、茶盅蓋的小盤子,多以杯蝶替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茶拂:置茶後,用以佛去茶荷上的茶末。

溫度計:用來判斷水溫的輔助器。

茶巾盤:可將茶巾、茶拂、溫度計等放於茶巾盤上,使桌面更為整齊。

香爐:喝茶是焚點香支,可增加品茗樂趣。
茶道的內容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什麼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准則。

猜你感興趣:

1.茶道唯美圖片大全的欣賞

2.唯美茶道圖片大全欣賞

3.關於茶道的圖片大全賞析

4.茶道大全的圖片有哪些

5.關於茶道的唯美圖片欣賞

6.茶道表演圖片大全欣賞

4. 茶道圖片大全

茶道在中國的歷史非常的悠久,那麼有關於茶道的圖片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茶道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圖片

茶道圖片1 茶道圖片2 茶道圖片3 茶道圖片4 茶道的 飲茶 方式
一是 蓋碗式。乃近代飲茶最主要的方式,上至朝廷、宮府,下至民間,都以蓋碗飲茶,清朝康熙年間 畫家冷枚的賞月圖,最足以代表這種茗飲方式。

二是 茶娘式,自古以來民間最主要的飲茶方式,即以大茶壺沖泡分飲,乾隆年間 畫家丁觀鵬所繪的“太平春市圖”最能表示此種飲茶方式。

第三種飲茶法則是功夫茶法,主要流行於閩南廣東地區。這種飲茶法是從唐朝陸羽茶經中演變而來,飲茶時先將 泉水貯藏於茶壺之中,放置烘爐上面煮水,等到水初沸,把武夷岩茶投入宜興壺之中,用水沖之,蓋好蓋子,再用熱水澆壺身,然後倒出來品飲,這種飲茶法的特色就是以水淋壺身,目的在於發揮茶性,到了後來更使用溫潤泡 ,內外雙重引發。
茶道的茶藝步驟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廣東的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器具精緻,泡工獨特,飲用程式亦相當講究。這不但是他們工余飯後的一種消遣,享受,也是他們交際往來的一種工具,更是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功夫茶的茶具小巧玲瓏,非常考究。一套茶具,一般為一壺三杯,也有兩杯和四杯的。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為最佳。泡製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泡製時先將水燒開後沖茶。沖時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領,即:“高沖”、“低灑”、 “括沫”、“淋蓋”、“燒杯熱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後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並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後蓋沫。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於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後,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泡開,性味俱發,可以斟茶了。

斟茶時,四個茶杯並圍一起,以沖罐巡迴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餘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後,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第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茶道六君子及其用法
茶道六君子(茶藝六用)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道六君子材質通常為竹木,竹製品氣質清雅,木製品質感純然,與茶香墨香相得益彰。

其他茶道配件:茶盤、茶席、茶巾、茶寵、茶墊、養壺筆、茶濾網。

茶道組是茶盤上最常用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件,比如說茶漏,用蓋碗或是壺泡茶都要用它來過濾茶渣。用來夾聞香杯和茶盞的茶鑷,有木的、竹的、金屬的。還有用來放品茗杯的茶墊,用來疏通壺口的茶簽,以及茶勺和茶刮。所有這些,平時散放在茶盤上,專心喝茶的你可能不會去注意,分開來它們只是茶盤上的雜件,放在茶道瓶中,就成為茶道組了。這些茶漏、茶鑷、茶墊等因為其使用功能的限制,其形狀大都大同小異,就是材質、工藝上有所不同。

茶道組作為在整個茶藝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詩意畫境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起到點綴之美,既是實用工具又是藝術的體現,讓眾多茶友愛不釋手。其中可能吸引你眼球的,或許是用來存放組件的茶道瓶,其材質多樣,造型各異,不只是有花鳥魚蟲,蘊意多多,也讓茶道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觀賞性。

5. 禪意茶道人物意境圖片欣賞(2)

禪意茶道的理念 1.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華。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2.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朴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

3.尊人貴生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貴生是指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4.坐忘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

5.無幾

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
禪與茶道的歷史
西漢公元前52年,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開創了世界上人工 種植 茶葉的先河,吳理真因此被敬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在蒙頂山脫發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被尊稱為甘露禪師。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錄北宗禪習茶的情景“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 飲茶 。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唐人陸羽被世人尊稱為茶聖,寺院出身,三歲時就[4]被禪師收養,從小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他撰寫的《茶經》記述了茶的歷史、種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習俗等。

唐代南禪宗系統禪僧也注重飲茶。唐末五代,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的機鋒接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就是禪宗歷史上著名的“趙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碧岩錄》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至今圓悟手書原跡仍被 收藏 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唐宋禪寺中專門設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諸寮舍司煎點茶的設有專門的職位,稱為“茶頭”。叢林規則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住持晉山,也有點茶、點湯儀式;甚至還有專門以茶湯開筵的,美名其曰“茶湯會”。

日本禪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築雅緻,環境清幽,是我國禪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品茶之風始於寺院,盛行於寺院,唐宋之後,品茶之風更盛。然後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宮貴族,直至廣泛的社會大眾。
禪與茶道的關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葯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 文化 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葯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茶滲透於文化生活而產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易,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茶文化為中國 傳統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

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傳說 達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墮地而成茶樹,其事近誕,而其所寓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則有甚深意義。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禪僧以茶當飯,資養清修,以茶饗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禪宗,演至唐代,而禪文化興起。禪滲透於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於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於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於建築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於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於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雲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禪並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禪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於禪僧之手。如佛茶、鐵觀音,即禪僧所命名。其於茶之種植、采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茶禪文化。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蓋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於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傳入英國,於是而有倫敦“午後茶”;傳至歐美,竟有所謂“基督禪”者。茶禪文化影響世界文明,實深廣遠。茶禪是文化之縮影,“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見各國不同文化之內涵與時代精神。茶禪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規范儀禮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藝術家以茶書畫詩文;評鑒家以茶審美鑒賞。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誠目前改革開放、凈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樂道,觀世界文明發展之趣勢,感祖國茶禪文化之漸替,念我祖本師之慈懷,闡茶禪一味之真諦,爰倡茶禪學會,以期聯絡同道,致力於新中華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茶禪文化於新時期,啟迪理想,護持道德,開發文化,綱維紀律,蓋亦為經濟建設中心添磚增瓦、搭橋鋪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朴老希望廣大“茶人”與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將已瀕湮沒的中國茶道,發掘整理,恢復繼承,發揚光大。中國茶禪學會遵循趙朴老的遺願,也正為此而努力。

茶禪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非常豐富的大文化圈。它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確實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禪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它雖然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但它的脈絡卻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貫之。

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儒家謂為食息眠,道家謂為精氣神,佛家謂為色息心,藏密謂為脈氣明點,實質一也),法門即有如來禪、秘密禪、祖師禪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有種種分類,此種分類,是從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側重。如來禪著重息法,斷惑證真,轉識成智;秘密禪著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師禪著重心法,明心見性,即心成佛。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茶與佛家這三種禪定都結下不解之緣,賦予了茶禪文化極為豐富的內涵,使世俗間的飲茶活動逐步升華為佛門的茶道。

中國佛教最先推行的禪定大都是四禪八定的如來禪,如來禪是坐禪,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禪的參禪、行住坐卧都是禪是不同的。坐禪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葯性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禪修結合,乃極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禪用茶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書?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坐禪,晝夜不卧,“日服鎮守葯數丸,大如梧子,葯有松蜜薑桂茯苓之氣,時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禪修定,須持“過午不食”之齋戒,蓋由戒生定,由定證慧也。故叢林不作夕食,但許飲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與佛教食法相關,稱為“吃茶飯”。唐用茶餅,故需煮飲,如煮飯然。叢林謂過午之後飲食為小葯,故茶又謂為茶湯,如葯湯然。所以趙州公案說“吃茶去”。

唐代寺院飲茶助修,逐漸普及,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舉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此可見由僧人坐禪飲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間轉相仿效的飲茶風俗。而宗門亦將坐禪飲茶列為宗門規式,寫入《百丈清規》。佛教叢林制度,由唐百丈禪師立《百丈清規》而創定。《百丈清規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點行堂茶”等條文中明文規定叢林茶禪及其作法次第。其“請新住持”文中記有“鳴僧堂鍾集眾,三門下釘掛帳設,向里設位,講茶湯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即於法堂設兩鼓:居東北角者稱“法鼓”,居西北角者稱“茶鼓”。講座說法擂法鼓,集眾飲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上堂時二通。……茶鼓長擊一通……召集眾僧飲茶。

又每坐禪一炷香後,寺院監值都要供僧眾飲茶,稱“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還專設“茶堂”,供寺僧坐而論道,辯說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參之用;有“茶頭”執事,專事燒水煮茶,獻茶酬賓;專門有“施茶僧”,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樹,專稱“寺院茶”;上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之茶,稱“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依“戒臘”年限的長短,先後奉茶,稱“戒臘茶”;住持或施主請全寺僧眾飲茶稱“普茶”。茶會成為佛事活動內容。凡此種種均來源於坐禪飲茶,目的還是為了幫助禪修,而後相沿成習,潛移默化,成為佛教叢林的法門規式。百丈禪師有:“吃茶、珍重、歇”三訣,唐皎然飲茶詩有“三飲便得道”之語,劉珍亮謂飲茶具“十德”,《五燈會元》載有所謂飯後三碗茶的和尚家風。可見茶在唐代,已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規。自宋至清,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如浙江徑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傳佛寺,一般都舉行茶會。十九世紀中葉,大喇嘛寺曾舉辦過數千喇嘛參加的法會,有時持續數日之久。由此可見茶不但與顯教,而且與密教;不但與漢傳佛教,而且與藏傳佛教都有密切關系。總之,上說這些都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如來禪的“坐禪”茶道。

就在坐禪飲茶的茶道盛行之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從印度來到中國首都長安傳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禪,一切修法都可說是供養法。而茶成為最佳供品之一,一開始就與密教修供又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唐歷代皇帝賞賜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剛智忌辰,舉行千僧供,玄宗賜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餅茶,故可用線貫串),以供齋用。大興善寺文殊閣上樑,代宗敕賜千僧飯,賞上樑赤錢二百貫,蒸餅二千顆,胡餅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師於貞元六年(760)入宮,於長生殿為國持念七十餘日,歸時,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貞元十四年,惠果入內道場,賜絹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賜之茶換購丹青原料畫曼荼羅,可見唐代皇帝即以供養茶賜茶為供佛施僧的高級禮遇。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贄黎者(僖宗排輩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書有“五”字略號,是最珍貴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現存法門寺博物館)。日本文獻記載,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國,帶茶種植於比?山麓。永忠和尚獻茶於嵯峨天皇,天皇稱贊並命當地(宇治縣等地)普遍種茶,是為日本最早傳茶之記載。奈良宇治所產之宇治茶,至今還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廣東江門傳說密宗一行大阿贄黎曾在江門白水暫住,日種山茶,夜觀天象(一行為中國大天文學家),進士陳吾道建茶庵寺,並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證明茶與密宗的法緣關系。

日本台密六祖智證大師圓珍《行歷抄》記其初至長安面見法全(唐密祖師惠果和尚之法孫),引至“青龍寺西南角凈土院上房,與茶飯吃。”後三日,圓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入道場,隨喜禮後,便於院中吃茶飯”,由此可見茶與密寺及密宗行人之關系。法門寺地宮八重寶函中有葯師曼荼羅,其葯師像與東密《覺禪鈔》心覺的左手持缽右手持錫杖的唐本葯師像完全一樣,說明地宮也已用茶供養葯師。葯師法為中國早期密法,唐代弘揚最盛。盡管顯密詳略不同,但傳承迄今不絕。葯師法是了生脫死,以葯物為體、以性空為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葯師法的本質就是修葯師定。修葯師定,就是教人明於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葯師定者,秘密禪之禪定也。它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精神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用葯師法茶供、茶施、茶會,則是秘密禪茶供之善巧方便之運用。因為茶禪一味,禪密一體。茶作供品,作空性觀,既易悟緣起性空之理,更顯實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來口、如來味、如來意,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說是修秘密禪的“密禪”茶道。

由於人身色息心是一個完全的整體,因此如來禪的坐禪、秘密禪的密禪與祖師禪的參禪是相互聯系,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而逐漸開顯的。所以在坐禪飲茶、密禪供茶、參禪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聯的共同點,又有先後不同的差別層。修祖師禪的“茶禪”(即茶禪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禪宗發展過程中最後形成的。也就是說,茶由禪興,茶由坐禪飲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進宗門法規,乃至以茶作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齋僧。法門寺的茶供養、圓珍的“吃茶飯”,甚至趙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為妙傳心印的載體,茶修禪修一體,茶味禪味一味,茶密禪密一體,這就完成了中國佛教三個層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諦圓融的中國茶道。也就是坐禪飲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禪一味的茶道。飲茶的茶道,主要是飲茶調息,攝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進而止住自心流注,臻於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觀,作空性觀,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際,乃至離邊大中觀,常樂我凈。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凈心,自心現量,遠離四句,甚至念住無念,見本來面目。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夾山寺編著的《碧岩集》在禪門影響甚大,被韓國稱為“天下第一奇書”。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 留學 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成為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遣宋留學回國後,將茶種植於禪寺,並著《吃茶養生記》。之後大應國師又將中國寺院飲茶方式傳至日本。大應之後繼有幾位禪僧至中國習茶道並成為茶師。後大德寺一休和尚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後千利休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里千家茶道。現在日本茶道已有數流矣。

山上宗二之茶書《山上宗二記》謂“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歸依。”澤庵宗彭《茶禪同一味》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禪師說:“茶道的根本在於清心,這也是禪道的中心。”“一味清凈(清心),法喜禪悅,趙州知此,陸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卻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間,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國)太平。”傳說珠光禪師捧茶擬飲,老師一休舉鐵如意一聲斷喝,將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問禪意若何,珠光答謂“柳綠花紅”,一休印可。珠光專以茶道保任所得,並最終提出“佛法存於茶湯”的見地。千利休也在《南方錄》中寫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為習佛修行之行為”,而“茶道之秘事在於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諸具、法則、規矩的,無一物之念的,無事安心的一片 白露 地。”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經明顯表露出來的境界,也還只是淺層次的般若境界,還未臻於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還只是“緣起性空”的中觀見,還不是離邊的大中觀見。提高來說,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圓滿的如來藏,就是原始覺性、內在光明、本來面目,就是“如來藏中有如來”的“本始基”,就是法爾清凈的“本不生際”,也就是脫離任何邊執的“常樂我凈”。這就不是世俗諦中“茶即禪,禪即茶”的“茶禪一味”,而是勝義諦中無修無證、非茶非禪、非不茶不禪、不可言詮、不可思議的本際明相的“茶禪”了。入難入之楞伽,住無住之本際,達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葉;祖師西來意,將心與汝安,欲了此中味,請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藝)。道無器不現,器無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離開茶藝。

閱讀全文

與茶藝圖片大全男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草莓的女孩圖片 瀏覽:765
可愛燈籠褲子圖片 瀏覽:899
高清龍頭像圖片2021最火爆 瀏覽:775
空氣劉海蛋卷頭發型圖片 瀏覽:428
bj20價格圖片 瀏覽:320
女生26歲生日蛋糕圖片 瀏覽:226
男生歐美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877
問心無愧圖片可愛 瀏覽:710
精美圖片小清新可愛圖片 瀏覽:592
word里怎樣查看有多少張圖片 瀏覽:396
男生傷感圖片孤獨難過哭泣 瀏覽:734
初中圖畫作品圖片簡單 瀏覽:119
喜歡小女孩的圖片 瀏覽:108
太品牌圖片及價格 瀏覽:557
男生名片背影圖片 瀏覽:914
小女孩穿開襠褲圖片 瀏覽:167
企鵝畫畫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332
魔獸爭霸3圖片怎麼導入 瀏覽:758
如何把表格里的圖片換成電子版 瀏覽:220
可愛三宮格圖片小女孩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