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羲之《蘭亭序》原本在哪裡
收藏於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
《蘭亭序》是中國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散文,又稱《蘭亭集序》,作於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72cm×232cm。書畫橫軸。《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又名《蘭亭序》,是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剪紙藝人按照作者原著精心製作成剪紙作品長卷,使之躍然紙上,惟妙惟肖,神情兼備,栩栩如生,足見剪紙大師刀功運氣之精妙。現收藏於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
(1)蘭亭序全文真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乎首敬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歲慎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芹鬧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② 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集序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的這部作品得到許多人的學習與贊賞。現如今,蘭亭集序這部書法作品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下面是我整理的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作品高清圖片。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王羲之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嚮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③ 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現在在哪裡
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隨唐太宗殉葬了。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相聚山陰蘭亭,群賢畢至,王羲之有感作文並書寫下來,這便是《蘭亭序》的誕生起因。
相傳,王羲之回到家中,又書寫了幾遍,但都沒有當時書寫的那遍好,便自己一直珍藏,死後其子孫一直認真保存,到了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圓寂的時候便傳給愛徒辯才。
李世民酷愛書法,曾經下令在全國徵集王羲之的作品,哪怕是一個帶字的紙片。在帝王權力的號召下,雖然許許多多的王羲之作品收入囊中,但唯獨《蘭亭序》一直沒有出現。後來唐太宗聽說藏在辯才之處,雖多次詢問未果。為了討皇帝歡喜,大臣房玄齡推薦簫翼取回《蘭亭序》。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藏有一幅傳為趙孟頫所畫的以蕭翼賺蘭亭為題材的長卷,很好地記錄了這一歷史事件。
蕭翼得到唐太宗命令後,便帶著數件王羲之作品喬裝接近辯才,騙得信任和好感之後,用激將法讓辯才拿出了《蘭亭序》真跡,由於辯才已經信任了蕭翼,故不加防範,一天趁辯才和尚不在,蕭翼便卷著《蘭亭序》真跡跑回了皇宮。在這幅畫面中,中間盤坐的就是辯才和尚,右邊與之交談的便是蕭翼,畫面的最左側有兩人在煮茶,人物表情刻畫十分精源睜緩彩,更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一刻。
蕭翼回宮後,皇帝看到《蘭亭序》真跡十分高興,不僅提拔了蕭翼,還召辯才覲見,辯才看到殿堂上站立的蕭翼,這才恍然大悟,不久便鬱郁而終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便命善書法的大臣紛紛臨摹,由於對《蘭亭序》的喜愛,唐太宗去世早氏時特將《蘭亭序》陪葬昭陵,至今無人開啟。
(3)蘭亭序全文真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雹模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④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現在保存在哪個博物館拜託了各位 謝謝
長期以來,學界盛行的說法是:《蘭亭集序》被對之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後帶進了棺材,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所以無論在哪個博物館都是看不到《蘭亭集序》真跡的,只能看到摹本。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寫就,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據傳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氏鄭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
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蘭亭序全文真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時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殲茄頌《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納鋒,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蘭亭序》全文28行、共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