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豆的舞女的人物介紹
「我」與舞女「熏子」三次相遇,是在去下田的途中。最初,舞女給我的印象看上去約莫十七、八歲的光景,豐盈而漆黑的頭發,大發髻古雅而又奇特,鮮花般嬌美的面容,眼角處塗抹著古色的胭脂紅。很顯然,從舞女的頭發以及她裝扮成一幅妙齡女子的樣子,「我」將14歲的舞女誤認為十七、八歲。換句話說,舞女身上並未表現出年幼的特徵,相反卻透漏著成年人穩重成熟的一面:美麗善良、舉止文雅、恭順謙和。從文中部分細致的描寫中,不難看出,舞女的行為舉止的確讓人難以想像她還是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孩子,相反卻處處顯示著她成熟懂事、喜歡幫助別人的這種成年人應有的氣質。在這之後,隨著旅途的不斷接觸,看上去十七、八歲恭順溫良的「熏子」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性格——羞澀、天真、清純、童心未泯。
舞女的身邊只有24歲的哥哥榮吉,卻再沒有其他的男性,所以,不知是由於不太接近男人而感到害羞還是因為是注意到「我」而感到害羞。漫漫的巡迴藝人生活四處飄零,無所依靠,所經受的艱辛也比常人要多得多,盡管如此,舞女仍保留著這種純朴的羞澀。漂泊的藝人生活經歷一點兒也沒有損傷舞女,也許正是這種生活經歷反而使她保留了單純、質朴的心。她有一種在一般女孩身上所沒有的那種未經世的性魅力,純潔無瑕。即使知道她只有14歲,仍被她吸引的是那份質朴、純真。看到童心未泯的「舞女」的身姿,「我」對舞女有了更新鮮的印象。另外,由於「我」是無意識之中知道舞女還是天真無邪的少女,所以,心中產生一種舞女的印象沒有破壞的安全感。進一步說,「舞女」的姿態,如下面描寫的一樣:
「我一開始朗讀,她就立即把臉湊過來,幾乎碰到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認真,眼睛裡閃出光彩?全神貫注地凝望著我的額頭,一眨也不眨。」讓人感到她是一個比14歲更小的活潑可愛的小女孩。這一句強調描寫了舞女真正是清純如水、不知男女之情的少女。可是,「我」將回東京之時,舞女卻表現得與眾不同。
綜上所述,文雅、恭順、清純、活潑、可愛而又童心未泯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像已躍然紙上。身份職業使她顯得低賤,可外表卻具有脫離塵世的純美,心靈沒有在骯臟的藝妓生活中被玷污,依然高尚美好。 小說中「我」平等待人的品質是鋪墊這場溫馨之旅的基石。一路走來,作為大學預科生的「我」接觸到的人形形色色,尤以社會下層人居多,但卻能始終保持謙和與關注的態度。正是這種品質,贏得巡迴藝人的信任與尊重,也是「我」能與他們相伴旅行的基礎。《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終都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小說以「山路變得彎彎曲曲」起筆,不禁讓人聯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艱難。加之此刻陣雨來襲,而此時「我」正獨自旅行來到伊豆則更給人以孤寂寥落之感。一股陰郁哀怨的基調由此而生。停留在山頂茶館的片刻,「我」見到了茶館老太婆的老伴——「他渾身青腫,活像個溺死的人」。這位老者由於長年患中風病,瀕於癱瘓,身旁的一些治療就診的書信和紙帶已堆積如山了。就是對待這樣一個在老太婆自己看來都是「有失體面的模樣」,「我」沒有厭惡嫌棄,言行之中卻充滿了關注。耐心地聽著老太婆的敘述,之後又留下一個五角錢的銀幣。在與老太婆這段簡短的會面中,「我」雖說話不多,但每句幾乎都充滿著對老頭子的同情與關切。在茶館與其道別時就「由衷」地說道,「老大爺,請多保重,天快變冷了」,而在老太婆執意多送「我」又一程時,第二次離別前,「我」對老太婆說的還是「老大爺一個人在家」,這其中盡管也包含著「我」想盡快擺脫老太婆去追舞女一行的托辭,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心中存有對老頭子的關切與愛心。老太婆稱呼「我」為「少爺」,並且老太婆作為一位長者卻要對「我」這個二十歲的高等學校學生使用敬語「您」,這些都體現出「我」與老太婆之間身份地位的差別。而「我」的言行舉止之中毫無不敬怠慢之意,這無疑都給二位老者以溫馨之感,以致在「我」同老頭道別時,盡管老頭子非常的吃力,他仍努力地轉動著他黃色的眼睛,微微地點點頭。而這段對於「我」能平等待人的品質的描述恰是為「我」與巡迴藝人之間交往做下鋪墊。
「我」對舞女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確實始於舞女的美貌,並因她的身份、職業產生過一時的邪念,但最終,舞女的纖塵不染、純真無邪和質朴善良凈化了「我」的心。作品中, 作者也是把初戀少女的純潔視作一種人生理想來渲染的。
文章結局部分寫道: 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這實際上是在悲哀中由於人們心靈的相互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理想境界。「我」感到一切都融為一體了,開始自然地接受別人的好意,也自然地去幫助弱小。原本孤僻、內向,拒絕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我」,心靈得到了徹底的凈化。但「我」對舞女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卻不得不在青春的遺憾與嘆息中走向哀婉的結局。青年學生感覺體驗到的環繞舞女的社會氣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兒根性」的心靈底色本來就是悲哀的,因此形成了《伊豆的舞女》悲涼的基調。
B. 伊豆的舞女 如何表現我與舞女的愛情
細膩刻畫「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
《伊豆的舞女》具有憂郁和哀怨的情緒,但在這其中卻又浮現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溫馨。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懸殊而淡漠,正是這種身份上的差距讓彼此的相伴和信任顯得彌足珍貴。
旅途雖短暫但卻足以讓「我」銘記,溫暖了「我」今後的人生之路。小說的動人之處還在於對「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的細膩刻畫,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凈化了「我」抑鬱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
(2)伊豆舞男生圖片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舞女
文雅、恭順、清純、活潑、可愛而又童心未泯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像已躍然紙上。身份職業使她顯得低賤,可外表卻具有脫離塵世的純美,心靈沒有在骯臟的藝妓生活中被玷污,依然高尚美好。
2、「我」
「我」對舞女的好感和思慕之情確實始於舞女的美貌,並因她的身份、職業產生過一時的邪念,但最終,舞女的纖塵不染、純真無邪和質朴善良凈化了「我」的心。作品中, 作者也是把初戀少女的純潔視作一種人生理想來渲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