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雲岡石窟藝術圖片高清

雲岡石窟藝術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2023-06-02 11:56:51

『壹』 為什麼說:雲岡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萬余尊,是我國大的石窟群之一。始鑿於北魏和平元年,大部完成於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之前。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七菩薩像(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雲岡石窟於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貳』 雲岡石窟有哪些傳說

2011-12-02聊聊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崖,東西長一公里,主窟53個,大小雕刻造像5萬余尊,十分壯觀。雲岡石窟實際雕鑿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動用數萬人歷時50年才完成。但在民間另有一個「石窟來歷的傳說」。
那是2800年以前,黃土高原北部有個大沙丘,常從下面傳來迷人的音樂。怎麼回事?有人想挖開看個究竟,挖了個大坑什麼也沒發現,音樂也消失了。泄了氣的人們紛紛離去,只有一個名叫武周的十來歲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時,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聽見沙坑深處有聲音在應和。如此不聽地挖,不停地吹。一天,武周突然聽見說話聲:「我們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興地喊了聲:「快出來吧,我等你們十年了。」一口氣跑出十幾里。後面「轟隆」一聲,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現了一座壯麗宏偉的廟宇。廟里廟外有雲霧繚繞,飛天起舞,樂手演奏,鍾鼓聲、琴瑟聲、歌唱聲連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間,音樂戛然而止。他仔細一看,歌舞者與觀賞者都變成了石人,個個保留著剛才的姿態,廟宇變成了石窟。這時,聞聲趕來看熱鬧的人黑壓壓一片,站在了雲飄雲散的雲岡前。不知誰叫了聲「武周」,羊倌也變成了一個石人,他的手裡還拿著笛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叫那座山為武周山。
查看全部5個回答
大同景點-烏龍峽風景區
關注晉城旅遊的人也在看
生態名區,文化聖地,朝聖之地,和諧樂園周邊游到烏龍峽,是您不錯的選擇!
大同市烏龍峽生態旅..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雲岡石窟有哪些特點
一。雕刻年代早。雲岡石窟是北魏時期開鑿的。距今大約有1600年了。 二。造像宏大。雲岡石窟的早期造像都是很大的。即曇曜五窟(16-20窟)。最大的佛像17米,是第5窟。其他的也在10-16米左右。當然也有小的佛像。 三。造像精美。雲岡石窟的造像風格是由多種藝術風格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說在雲岡石窟中可以看到印度風格,犍陀羅風格,希臘風格,西域風格等。在北魏早期造像中,多能看到鮮卑人的風貌。但晚期的造像,漢化嚴重,已經定型了。如龍門石窟。或雲岡石窟第20窟以後的許多小窟。這些窟大多是遷都之後開鑿的。且是私人開鑿,沒有了之前石窟的皇家氣魄。 四。傾全國之財力,造一代之巨像。雲岡石窟的雕鑿工程是北魏的皇家工程,所費人力,物力,財力不知多少,且此工程耗時大約六十年。還有就是這是一朝所為,沒有其他朝代的參與。(第3窟是個例外,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一個窟,多數學者認為裡面的佛像是後來補刻的。補刻年代還有爭議,有北魏晚期,隋朝,唐朝等說法。從造像風格上看,個人傾向於唐朝之說。)全國的其他大型石窟多經過歷代雕刻。如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等。 五。雕刻手法高超。雲岡石窟中的佛像已有高浮雕等雕刻手法。 六。大的佛像都代表一位北魏皇帝。佛即是天子,禮佛即是禮天子。 七。布局嚴謹統一?這說的都是廢話。皇家工程能亂雕刻嗎?對稱統一是必須的。哦,雲岡石窟有一些是雙窟,即雕刻時間相同,空間大小相當,布局結構相同的兩個窟。 就寫這么多吧。不知你是否滿意。有時間去看看吧。很震撼啊!哈哈!
102 瀏覽6997 2018-08-06
雲岡石窟有多少年歷史惡有關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雲岡石窟的故事傳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傳說不知在多少年以前,武周山下有一個村莊叫——雲崗村。 這個村子裡都住著歷代打不動仗的邊關老兵,他們子子孫孫在這個村子裡住著。 村子旁邊有個小沙丘,可後采越長越大,最後竟長成一個高五十丈,寬四、五里的大沙丘。每當夜幕降臨,沙丘里就會傳出十分動聽悅耳但誰也聽不懂的樂曲。那樂曲象天庭瑤池群仙聚會,又似玉皇大帝坐著五龍車在祥雲中巡天。 雲崗村裡的人十分驚奇,互相詢問。連村裡年紀最大的長者也不知道。村子裡有一個放羊的後生,他膽大心細,聰明勇敢,對這件事十分好奇。於是,每天趕著羊群到沙丘前聽樂曲,日子一長連這個羊倌也學會了吹笛子,哼調子。說也怪,他一吹笛子,一哼調子,沙丘里也附和著奏樂。羊倌越來越奇怪,決心要弄個水落石出。 一次,他回到村裡勸人們和他一起去挖沙丘,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奧秘。可村裡人誰也不敢去,羊倌只好自己拿了把鋤頭去挖。 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了一個大沙坑。裡面除去沙子,還是沙子,沒有挖出什麼稀罕的東西。他喪氣地坐在沙坑旁望著沙坑—直愣神,這時忽然從沙坑裡傳出來「隆隆」的聲音,羊倌聽了很生氣地說:「光叫喚不出來,幹啥?」接著沙坑裡那個「隆隆」的聲音回答說:「我要出采,我要出來!」羊倌一驚;順口答道:「出來就出來吧,叫喚啥!」說罷,只聽天崩地裂一聲巨響,紅光四射,照亮了半個天空。 羊倌定睛一看,好傢伙,眨眼間,沙丘從當中裂開一條大溝,一座好幾里長的寺院倏然出現在面前。你瞧,那雕梁畫柱的樓閣一座接著一座,萬尊石佛金光閃耀,寺院里鼓樂喧天,歡聲笑語,無數美麗的伎樂在空中飛舞,不一會都飛到石壁上變成「飛天」石頭人。 羊倌被這眼前的奇妙的情景迷住了,他邁步走進大殿一看,原來大殿後面都是石窟,一尊尊十幾丈高的石佛端坐在蓮花台上,周圍有數不清的天女、力士、羅漢和諸神。 這一奇景驚動了方圓幾十公里的老百姓,人們成群結隊,紛紛前來觀賞。 從此雲岡便成了聞名中外的佛家聖地,朝拜者川流不息,香煙不斷。為了紀念這位發現雲岡出世的羊倌,他死後人們在雲岡石窟的頂上照他的樣子塑了一個像,每逢節日,前來燒香的人絡繹不決。 傳說二 在雲岡石窟以西約2公里處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組規模較小的石窟,這就是「魯班窯石窟」。 開創年代不詳。傳說當年開鑿雲岡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於此,從而得名「魯班窯」。從現存的石窟造像風格辨析,判定其為北魏的遺物當為無疑。 魯班窯石窟座西朝東,與雲岡石窟隔河相望,對峙呼應。 這里沒有紅牆綠瓦,沒有參天樹木,只有兩個洞窟。石窟均為橢圓形。第1窟(由南向北排列)進深4米,寬為6米,高6米,穹窿頂,頂板無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隱刻龕形。 入定坐佛高50厘米,服飾偏袒右肩。 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軀,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軀,東北上角佛龕可看到塗赭紅顏色,是為後世所繪。在窟壁和頂板接壤處周圍雕有鋸齒狀帷幕。第2窟相距第1窟5。27米,進深4。17米,內寬6。1米,高4米。 窟內周壁雕有規整的千佛龕。現存佛像六十六軀,服飾有通肩和偏袒右肩兩種形式。 魯班窯石窟規模較小,但它對研究雲岡石窟的開創歷史和北魏時期佛教的興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瀏覽43 2020-01-21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那是2800年以前,黃土高原北部有個大沙丘,常從下面傳來迷人的音樂。怎麼回事?有人想挖開看個究竟,挖了個大坑什麼也沒發現,音樂也消失了。泄了氣的人們紛紛離去,只有一個名叫武周的十來歲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時,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聽見沙坑深處有聲音在應和。如此不聽地挖,不停地吹。 一天,武周突然聽見說話聲:「我們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興地喊了聲:「快出來吧,我等你們十年了。」一口氣跑出十幾里。後面「轟隆」一聲,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現了一座壯麗宏偉的廟宇。廟里廟外有雲霧繚繞,飛天起舞,樂手演奏,鍾鼓聲、琴瑟聲、歌唱聲連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間,音樂戛然而止。 他仔細一看,歌舞者與觀賞者都變成了石人,個個保留著剛才的姿態,廟宇變成了石窟。這時,聞聲趕來看熱鬧的人黑壓壓一片,站在了雲飄雲散的雲岡前。不知誰叫了聲「武周」,羊倌也變成了一個石人,他的手裡還拿著笛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叫那座山為武周山。 1、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2、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的馬其頓——希臘的古典石刻藝術、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3、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漢化)的開始。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4、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簫、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9 瀏覽160 2019-09-11
雲崗石窟的景點有什麼?關於雲崗石窟的傳說和小故事有哪些?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的馬其頓——希臘的古典石刻藝術、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漢化)的開始。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簫、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還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並出現更美的光彩。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雲岡石窟景觀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徵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 雲岡石窟景觀(二)(20張)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3窟 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曇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曇曜五窟(5張) 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2]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唐,宋昱題石窟 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象動,空里眾靈飛。 檐牖籠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蓮生佛步,瑤樹掛天衣。 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誰知雲朔外,更睹化胡歸。 游石窟寺 清,胡文燁 香花金粟現,鍾磬白雲悠。俯此眾生劫,何緣彼岸舟? 冰心 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驟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後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
1 瀏覽135
雲岡石窟的歷史
120 瀏覽12653 2019-11-13
7評論
qiaokelifish10
答得太好了,怒贊^ω^
熱心網友8
太棒了!😁😁😁😁😁😁😁😁😁😁😁
閫濇按嫻佸勾樓6
太棒了!!!!
查看全部7條評論

『叄』 雲岡石窟是什麼樣的

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

雲岡石窟帶來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以上內容參考雲岡石窟官網-雲岡石窟概況

『肆』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的特點分別是

雲岡石窟特點: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龍門石窟特點: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



(4)雲岡石窟藝術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龍門石窟景點:

1、潛溪寺

潛溪寺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

2、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

閱讀全文

與雲岡石窟藝術圖片高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ps的文檔如何保存成圖片 瀏覽:50
傷感主題帶文字的圖片 瀏覽:457
竹鞋架圖片大全價格 瀏覽:610
ps將圖片上的文字移位 瀏覽:783
二次元男生圖片溫潤如玉 瀏覽:657
美女奶頭圖片搜索 瀏覽:941
最簡單的界面圖片 瀏覽:295
兩個世界的動漫圖片 瀏覽:171
下體插酒瓶圖片大全 瀏覽:509
把自己想得太重要文字圖片 瀏覽:521
頭發多發型圖片女短發 瀏覽:508
男生滿背紋身圖片 瀏覽:180
可愛滑稽的狗圖片 瀏覽:152
男士衛生巾怎麼用圖片 瀏覽:398
女生可愛拖鞋圖片 瀏覽:561
珍奇小馬國女孩圖片 瀏覽:710
衣帽間放衣服的圖片 瀏覽:527
深金棕色頭發圖片女生 瀏覽:704
男生版抒情的圖片 瀏覽:173
文字愛情星空圖片頭像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