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布條手搖鈴高清圖片

布條手搖鈴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3-05-28 09:38:05

㈠ 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

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

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動作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必需的、最基本的身體運動的技能,正常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大運動發展很快,是神經系統發育的一個重要標志,以下分享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

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1

一、攀爬區的設計:

精心設計攀爬器材,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潛在功能。

1、合理利用中大型攀爬器械,提高攀爬興趣。如:攀登架、攀爬網、鐵索橋、圓球架、木架金字塔等器材,並投放一些輔助器材,如:竹竿、竹梯、草席、墊子、布條、繩索等亮肆。

器材完全開放,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任意選擇,在自主交往的活動過程中,幼兒互相學習模仿他人的好辦法,手腳自然協調靈活地上上下下攀爬。

2、自己設計小型攀爬器材,豐富攀爬內容。如:在重疊的輪胎上擱上竹梯,幼兒可及時增減輪胎的個數,調節攀爬的難易程度。兩副竹梯相交豎起,可以讓幼兒合作進行攀爬練習。

3、利用現有的器材進行一些攀爬區的活動設計。如:小小登山員、攀爬小超人、自在攀爬等等。對於攀爬的難易程度可分組或者分類進行,使所有幼兒都找到自己喜歡的適合的攀爬游戲,得到充分的鍛煉。

二、攀爬區的活動組織

活動的開展要確保孩子們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下進行,為了進一步提高師幼攀爬牆安全意識,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逃生能力,制定了攀爬牆安全規則。作為活動的組織,戶外游戲活動無論懷有怎樣的憧憬與理念,都需實現於教師的具體教育行為和孩子的活動過程中。

在空間格局上追求開放與互動戶外場地在空間格局上合理安排,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不斷調整與優化,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各個場地區域的優勢。

1、掌握了解玩攀爬牆的正確方法,並能在每次攀爬活動中遵守。

2、在玩攀爬牆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牆體坍塌知道怎樣保護自己。

3、在空間設施上追求安全與趣味。

幼兒天生就是親近自然、喜歡自然的,長時間處於鋼筋混凝土下方,會對幼兒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我們巧妙利用幼兒園東側的綠化區域,把已有的石頭、泥土、野草、樹葉、灌木、喬木、等元素適當的應用起來,使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最大程度的親近自然。

我們在較粗大的樹枝上架設了攀爬繩、攀爬輪胎、吊床、盪梯等。

4、 在設計使用上追求綠色可持續性

幼兒園操場上戶外鍛煉活動多樣,快慢結合,孩子們洋溢在激情與舒緩的海洋中;戶外律動結束後的自由活動時間,老師們根據自己班級幼兒的年齡特點,組織開展各項戶外活動,游戲讓孩子們笑聲不斷。

三、攀爬區域活動的指導

對於攀爬區的活動指導我結合自己已有的關於戶外游戲課程實施的積極探索和有益經驗,有以下一些指導建議:

1、自然即課程

人類脫胎於大自然,人的童年也便攜帶著含枯親近自然的天性,這無疑是兒童身心發展與生命成長的自動力(蒙台梭利謂之為「吸收性心智」)顯現。

大自然是兒童賴以成長的依託,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泥土與植被等,其本身就是培育兒童身心的課程資源。幼兒園戶外游戲即以為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一種

2、自然的課程。

運動即人格:幼兒期的運動絕非僅僅限於身體能力的鍛煉,而是蘊含心智、情感、乃至個性與品性的教育寶藏。兒童對於運動的熱衷與興致,預示著幼年人格的雛型是健康的、和諧的。戶外游戲活動的課程目標指向幼兒全人格的發展。

滲透即完整:游戲是是幼兒全身心自主投入的過程,是操作、探索、想像、交往的自主參與的過程。這個過程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

實際 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與藝術等方面自在滲透的過程。戶外游戲須敬老轎藉助其高度的開放和親近自然的品質,而使得幼兒不同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更加渾然一體

3、差異即公平:

戶外活動的空間與材料,及其同伴關系的開放,為每一個幼兒個性化的探索、嘗試,以及可自主確定的活動過程與行動方式,提供最佳的平台與充足的機會。

游戲活動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質的,於是每一個孩子便都成為戶外游戲中「一個都不能落下」的孩子

4、自主即層次:

在游戲中,每一個孩子都是自主的,是自我挑戰的,也便有每一個孩子自己創造或表現出的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戶外游戲活動必須是開放的、有自主體驗的,於是不同孩子的不同游戲行為,呈現的便是不同孩子的不同發展層次與傾向。

5、解放即指導:

解放兒童,應當是教師指導的目的與宗旨。幼兒在游戲中能否真正的自由自主,並發展其自由自主的意志,是評判教師指導合專業性的最終依據或指標。

幼兒身心的能量需要在釋放與疏導中保持動態的平衡。戶外游戲活動的自由與開放,需要並能夠為集體秩序的紀律與集中發揮調節的平衡作用。

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2

肘膝著地爬動作要領是身體呈跪姿,雙臂屈肘,雙肘著地,兩前臂於頭側,爬行時,肘膝異側同步向前移動,腰部隨肘膝的移動進行左右擺動。

通過肘膝著地爬的練習,讓幼兒學習爬時四肢的正確用力方法。發展幼兒四肢和軀干肌肉力量,增強動作的靈活性。鼓勵幼兒大膽、勇敢地參加運動,培養他們不畏困難、堅強的心理品質。

幼兒爬行鍛煉的好處:

1、多讓孩子進行爬行的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協調能力。在爬行的過程中,還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非常不錯的,可以幼兒進行爬行鍛煉的時候,家長在面前放一些障礙物,讓孩子輕松的躲過所有的障礙物,對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大腦發育都是很好的。

2、堅持讓孩子採用爬行鍛煉的方式,對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也是有幫助的,可以促進孩子的協調能力,還可以讓孩子的`胳膊變得非常強健。對於孩子骨骼的發育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讓孩子看起來非常強壯的。

3、多讓孩子選擇爬行鍛煉的方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從生活中積累更多的經驗,就比如在每次爬的時候摔倒了,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站起來。如果有磕到孩子的時候,家長還要通過耐心的解釋,能夠讓孩子的心情變得很好。所以家長在平時要多讓,孩子採取爬行的鍛煉方式。

幼兒園攀爬指導要點3

1個月的大動作:俯卧時能夠抬頭片刻

測評方法:

讓寶寶趴在床上臉向下,雙臂彎曲放在胸前,媽媽們在寶寶前面用搖鈴引逗寶寶抬頭。如果寶寶能夠下頜離開床面,自行抬頭2秒,就算通過。

2個月的大動作:俯卧抬頭離床面45度

測評方法:

讓寶寶俯卧在床上,然後雙臂彎曲放在胸前,同樣是媽媽在前面用玩具引逗寶寶。如果寶寶可自行抬頭,且面部與床呈45°角度,就算通過。

3個月的大動作:

俯卧抬頭離床面90度。測評方法同前面,只是與床呈90°的角度。

頭能豎直且平穩。測評方法:抱直寶寶,觀察寶寶的頭豎直情況,如果超過10秒就算通過。

仰卧轉側卧、俯卧前臂撐起。測評方法: 寶寶仰卧在平板床上,媽媽用玩具引逗寶寶,不能主動幫助寶寶,讓寶寶自己側翻;然後讓寶寶俯卧,兩臂放在胸前,看寶寶是否用張開的雙手或者前臂支撐身體,臉是否看向正前方。

4個月的大動作:大人扶著寶寶的腋下和髖部時,孩子能夠坐著。

測評方法:

將寶寶抱著坐在大人腿上,兩手扶住寶寶的腋下或者髖部,寶寶能平穩坐5秒,就算通過。

5個月的大動作:扶住寶寶的腋下能夠站立。

測評方法:

家長用雙手扶住寶寶的腋下,站立在床上或者大人腿上時,寶寶能夠站立2秒以上,就算通過。

6個月的大動作:獨坐片刻和扶著站立。

測評方法:

媽媽們讓寶寶坐在床上,不用扶著,然後給玩具讓寶寶玩耍,他們能夠獨立坐30秒以上就算通過;另外,扶著寶寶的雙臂讓他們站立,能夠直站5秒左右也算通過。

7個月的大動作:獨坐自如和扶著站立。

測評方法:

讓寶寶獨自坐在床上,家長不要用手去支撐寶寶的身體,如果能夠坐十分鍾左右,算通過;然後,扶著寶寶的雙手手腕腕讓他站立,寶寶若是能夠站立10秒以上就算通過。

8個月的大動作: 會自己坐起、躺下和會自己匍匐前進。

測評方法:

讓寶寶自己躺在床上玩耍,能夠從仰卧變成俯卧再變成坐位,並且自己能夠躺下。寶寶俯卧的時候,媽媽在前面用玩具去引逗寶寶,鼓勵寶寶向前活動,在寶寶爬行的時候,寶寶會以手、腹部為支點向前匍行,能完成就算通過

9個月的大動作: 扶雙手走路和雙手扶牆站起。

測評方法:

家長將寶寶立於地面扶住寶寶的雙手,並鼓勵寶寶邁開步伐,一般來說這個月齡的寶寶能邁出三步以上;同時讓寶寶坐在床上玩,鼓勵寶寶用手扶著牆壁自己站起來,一般來說寶寶可以扶牆站立30秒,若是都能做到,就算通過。

10個月的大動作: 扶物體能夠走幾步。

測評方法:

家長可以讓寶寶扶著椅子、床沿或者小推車,鼓勵寶寶向前邁步,一般來說這么大月齡的寶寶能邁3步以上,能做到的寶寶就算通過。

11個月的大動作: 會扶物體行走和獨立站穩。

測評方法:

家長把寶寶帶到床邊或者沙發旁邊,用玩具去引逗寶寶,寶寶會扶著東西走5步以上,而且還能夠放開扶著的東西,單獨站立10秒,就算是通過了。

㈡ 藏族人手裡那的一個可以搖的東西叫什麼

轉經筒,也叫手搖瑪尼輪。

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轉經桶等,與八宏哪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頌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可得脫輪回之苦。因此人們除口誦外,還製作「嘛呢」經筒,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於經筒內,用手搖轉。

藏族人民把經文放在轉經筒里,每轉動一次就相當於念頌經文一次,舉滑表示反復念誦著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還用水力、燈火熱能,製作了水轉嘛呢筒、燈轉嘛呢筒,代人念誦「六字大明咒」。

(2)布條手搖鈴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轉經筒起源於象雄雍仲本教。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也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遺俗。

轉經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這種手搖轉經筒又叫作手搖瑪尼輪,質地有金、銀、銅等,也分大中小幾種。這種可以拿在手中的轉經筒主體呈圓柱形,中間有軸以便轉動。不僅圓筒上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圓筒中間同樣裝著經咒。

轉經筒的裡面有一張用藏文寫滿的經文,因為在奴隸制時代,藏民大多不識字,所以把經文裝在轉經筒里,每轉一圈,相當於誦經一遍。轉經筒有一個能轉動的軸,每當轉動蔽答碼到一定圈數時,就要更新,這樣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誦經文的遍數。

參考資料:網路-轉經筒

㈢ 道家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是什麼比如葫蘆,,還有

太極圖,或者是青牛,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

㈣ 幼兒園小班運動會方案(集錦4篇)

方案是我們對未來事情可能遇到情況的應對之策。為了更快的開展下一階段的工作,我洞型衡們應該認租渣真准備一份工作方案。一份方案可以分為「構思」、「草案」、「草稿」、「製作」、「檢查」這五個階段。你知道如何起草一篇方案嗎?有請閱讀欄目我為你我的幼兒園小班運動會方案,歡迎閱讀,希望你能閱讀並收藏。

幼兒園小班運動會方案 篇1

一、時間:5月14日(星期五)上午9:00

二、地點:幼兒園大廳

三、活動內容:

個人項目:

(一)游戲名稱:吹氣球(每班6個家庭)

游戲准備:彩色氣球若干。

游戲玩法:從起點出發,幼兒手拿氣球,爬到終點,幼兒將手中的氣球交給家長。家長吹氣球,直到吹爆為止。最先吹爆的家庭勝出。

游戲規則:家長必須吹爆氣球才結束游戲。

(二)游戲名稱:踩氣球(每班6個家庭)

游戲准備:氣球若干。游戲玩法:家長一隻腳上綁6個氣球。游戲開始,家長背幼兒,去踩對方家長腳上納做的氣球。在規定時間內,以腳上留下氣球數多為勝。

游戲規則:家長在踩氣球時不能把孩子放下。

集體接力項目:

游戲名稱:插紅旗(每班個人賽中的所有隊員)。

游戲准備:紅、黃、藍、綠、紫旗各6面。

游戲玩法:依次分成6隊,每隊6個親子。游戲開始,家長背起幼兒跑向場地中間,並將幼兒手中的彩旗插在沙堆里,再跑回來。下一個家長以相同的方式,直到最後一名幼兒將彩旗插好。最先插完彩旗的一隊獲勝。

游戲規則:

1、紅旗必須由幼兒插。

2、最後一個插紅旗的幼兒插完紅旗後立即舉手錶示獲勝。

附註:

1、當天每班一位老師負責帶領本班觀看的孩子,維持班級現場紀律。

2、每班出一名保育員當裁判。

幼兒園小班運動會方案 篇2

一、親子活動目的:

1、增進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向家長宣傳新的教育觀、兒童觀,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生活、學習情況,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能主動配合,做到家園互動。

2、增進親子間的情感,激發幼兒和家長積極參與親子游戲的熱情和興趣。

3、培養幼兒在成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

二、親子活動流程:

(一)教師發言

(二)親子游戲

三、親子游戲

游戲一:猴子撈月

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小猴在湖邊玩耍,看到月亮的影子落到了湖裡。它吃驚地叫起來:「不得了啦!月亮掉到湖裡啦!」「大家快動手來撈月亮吧!」一隻大猴子說,「如果沒有了月亮,今晚就不好玩啦!」

於是,大猴子倒掛在湖旁的大槐樹上,拉住另一隻猴子的腳這樣組成了一條猴鏈,伸手到湖裡去撈月亮。湖水一晃動,月亮就不見了。湖水一靜下來呢,月亮卻又明晃晃地沉在水下。

目的:發展幼兒動作靈活性。

怎麼玩:

1、游戲在一個大房間里玩,告訴幼兒這是湖,不能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就算是輸。

2、爸爸和媽媽扮演兩只猴子,幼兒扮演月亮。

3、爸爸和媽媽手掌交叉,成半圓狀,不能松開,去撈「月亮」。幼兒躲閃,如果被抓住就算撈到「月亮」,游戲結束。 提示:可以交換角色,重新開始玩。

再念一首兒歌:月亮月亮怎麼了?月亮掉到湖裡啦!猴子猴子別急呀,齊心協力來撈吧。

游戲二:蜈蚣競走

先講一個故事:森林裡舉行運動會,蜈蚣報名參加了賽跑。一大早蜈蚣媽媽就把小蜈蚣從床上拉了起來,叫他吃好早飯後,趕到比賽現場。說完媽媽便到屋後菜園種菜去了。好半天,忽然聽見小兔在喊:「蜈蚣,蜈蚣,比賽快開始啦!你怎麼還不去呀?」蜈蚣媽媽想著:「這孩子跑到哪去了?」推開門一看,可把她嚇了一跳。原來小蜈蚣在忙著穿鞋呢。他的腳太多太多,穿了好半天都還沒穿完。 目的:鍛煉孩子的耐力和腿部力量。 准備:給孩子看蜈蚣的圖片,讓孩子知道蜈蚣走路的方式。

怎麼玩:

1、由孩子做排頭,家長將手搭在孩子肩上,蹲下。

2、隨著一、二、一、二的口令,孩子和家長向前行走,腳步要協調,不能亂。 提示:可以多叫幾個家庭成員一起參加。

再念一首兒歌:一百隻腳的小蜈蚣,穿起鞋來不輕松,不輕松,快用功,趕緊上路急匆匆。

游戲三:小羊過河

先講一個故事:春天到了。小羊咩咩嚷道:「媽媽,媽媽,我要吃春筍。」媽媽笑著說:「河對岸就有啊,那邊有紅殼筍、白殼筍我們跳過河去採好不好?」小河一點兒也不寬,

幼兒園小班運動會方案 篇3

一、活動主題: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

二、活動時間:20__年_月__日上午08:00--11:00

三、活動地點:中心幼兒園內

四、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愛好,讓孩子體驗運動的快樂和競爭的樂趣。

2、激發孩子的運動潛能,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強群眾榮譽感敢於克服困難,體驗勝利的愉悅。

3、讓幼兒感受和體驗與家人一齊游戲的樂趣,到達家園共育的目的。

五、活動原則:

1、安全第一,保證每一個孩子的安全。

2、讓孩子真真正正參與,真真正正獲得成功與快樂,實實在在為孩子、為家長服務。

六、活動准備:

1、幼兒園環境及會場布置

2、音響(運動員進行曲)

3、游戲道具、獎品

七、人員安排:

總裁判:黃__(負責人員和物資的總協調、流程總把控、意外事情處理、授獎等。)

副總裁判:李__(協助總指揮檢查人員和物資准時到位,負責展示活動和游戲的組織、評判、人員分工、道具准備。推進活動的順利進行,組織授獎。)

活動主持人:劉__(主持活動流程,把每個環節流暢串聯在一齊。)

音響設備:沈__(負責音響設備及所有音樂的播放)

會場布置:程_陳怡然(負責會場的環境布置)

門衛安全:鄭__(防止活動中孩子單獨出園,不是本園家長擅自出入幼兒園。)

記錄員:李__

裁判員:程__

各班負責人:各班班主任及教師(負責各班的安全,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場地次序維護:黃__屈__沈__

八、活動流程:

1、運動會開幕式

(1)主持人宣布——親子趣味運動會開幕

(2)園長致開幕詞

2、師幼舞動健康(節目表演)

(1)教師健美操《靚麗青春展翅飛翔》

(2)舞蹈《春曉》

(3)舞蹈《牛奶歌》

3、進行家庭趣味親子運動

4、運動會閉幕

說明事項:

1、遵守比賽規則,服從裁判決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2、各班級教師管理好本班幼兒,注意安全,不在賽場內自由走動或奔跑。

3、講清潔,持續比賽場地衛生,愛護公共設施,做禮貌人。

競賽規程

一、比賽時間:20__年_月30日上午(星期五)

二、比賽地點:中心幼兒園活動場地

三、比賽項目:(規則見後)

四、比賽辦法:

1.比賽時間安排:20__年_月30日上午

2.本次比賽以參與性和趣味性為主,體現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增強家園,親子交流,因此各項目不設預賽和決賽,均以成績決定名次。

運球走(中班)

材料准備:乒乓球8個、乒乓球板8個和塑料瓶蓋8個

游戲玩法:各班選4組家庭,寶寶和爸爸分別站在場地的兩端。游戲開始,爸爸手持乒乓球拍,托球跑到寶寶處將乒乓球放在寶寶的瓶蓋上,寶寶手托瓶蓋將球運送到終點,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游戲規則:家長和寶寶不得用手扶乒乓球。(道具中一班准備)

投籃高手(中班)

目標:學會投准發展幼兒的投擲潛力以及提升家長與孩子之間配合的默契性。

玩法:各班選5組家庭,孩子和家長之間2、3米的間距,孩子一邊准備若干沙包,家長一邊准備一個小籃筐(干凈的塑料垃圾桶),在規定時間1分鍾內,孩子把手裡的沙包投到家長的籃筐里。

規則:家長能夠自由調節籃筐,但雙腳不能越線。分兩組進行,最後看誰在規定的時間接到沙包最多的獲勝,取前三名。(道具中一班准備)

袋鼠接力(中班)

游戲准備:尼龍口袋8隻布條8條小紅旗2面

游戲方法:各班選4組家庭(每個家庭一大一小為一組)為一隊,每隊分A、B為兩小,應對面站在起跑線後,間距為15米。家長雙腳並攏用布條綁住腳踝,幼兒站在口袋中手舉小紅旗。游戲開始,家長用雙手提著袋口,兩人一同蹦向隊友,將幼兒手中的小紅旗交到另一個幼兒手中,依次進行。最後一組將小紅旗交到裁判手中,以先交小紅旗的隊為勝(道具中二班准備)。

游戲規則:

1、起跳前不能超過線。

2、家長雙手提著袋口不能丟。

球球樂(中班)

游戲准備:乒乓球70個,小紙箱2個,塑料大筐1個,塑料大筐2個

游戲方法:在場地中央劃兩條相距15米的線,一條為起點,放一個大筐子里裝70個乒乓球,一條為終點,終點線前1米處放兩張桌子,桌上放一個小紙箱。各班選3組家庭(每個家庭一大一小為一組)為一隊。三組小朋友縱隊站在起跑線處,家長站在終點線外,幼兒上跑道後自己的家長才可站到終點線。

游戲開始:第一個小朋友迅速數10個乒乓球裝進塑料筐,並快速向送家長跑去,跑到家長跟前時家長從塑料筐中取乒乓球往桌子上扔,盡量讓彈起的乒乓球彈進本隊的紙箱里。待框里乒乓球彈完後,由幼兒將框送回去,交給由下一個幼兒繼續依次進行。最後以先扔完手中乒乓球的隊的時間為結束時間,由裁判數各班紙箱里的乒乓球,以箱內球多的一隊為勝。

規則:

1、乒乓球要朝桌子上拋,彈起後進箱方可。

2、務必一個球一個球的扔。

3、小朋友自己數,超過10個裁判拿掉,不足不提醒。(道具中二班准備)

甜蜜滿口香(小班)

游戲規則:家長與幼兒並排站於場地一端起始線後。比賽開始,幼兒從起點牽引著蒙著眼睛的家長,來到終點後協助家長坐在椅子上,並取一塊桌上的蛋糕喂給家長吃,誰最先吃完誰最勝利,家長不許幫忙。注:每組有一位老師負責戴上眼罩,並檢查遮避性,用兩塊兩眼罩輪流使用,保證效率與公平。

人數:各班4組家庭,每組4對親子(一大一小),共計2組。每小組取兩個優勝獎,共計四個獎品。

材料准備:跑道、眼罩4個,鮮奶蛋糕8塊,椅子4把。(道具小一班准備)

企鵝家家樂(小班)

活動目標:訓練孩子動作的協調性和控制潛力,培養父母孩子之間的協調性。

游戲方法:孩子扮演小企鵝站在前面,面朝家長,雙腳踩在家長的腳上,雙手抱住家長。家長扮演企鵝媽媽或爸爸站在後面,並在事前准備好的道路上向前走。誰先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終點就是勝利。孩子與家長要配合好,幼兒的腳踩在家長的腳上不能分開,不能摔倒,也不能離開「道路」。

人數:各班限報四個家庭,共計八個家庭,四個家庭為一小組,分兩組進行,每小組取一個優勝獎。共計四個獎品。(道具小一班准備)

材料准備:單面接力游戲,跑道、八個企鵝頭飾、椅子放於終點處。

搶占陣地(小班)

游戲規則:地上放許多個圈圈,圈圈總數比家庭人數少一個,家長抱著寶寶,聽鼓聲在圈外走動,鼓聲停,家長抱著寶寶立刻找一個圈圈站好,沒有找到圈圈的家庭則被淘汰,以此類推,最後場上剩下的三個家庭為優勝者。

人數:每班限報6個家庭,共計12個家庭參與,6個家庭一組,分兩組進行,每小組取兩名優勝獎。共計四個獎項。

材料准備:鼓一面、呼啦圈7個。(道具小二班准備)

吹氣球(小班)

游戲規則:從起點出發,幼兒手拿氣球,爬到終點,幼兒將手中的氣球交給家長。家長吹氣球,直到吹爆為止。最先吹爆的家庭勝出。家長務必吹爆氣球才結束游戲。

人數:各班限報4個家庭,共計8組家庭,四人一組,共計兩組,每組一名優勝者,共計2個獎項。

材料准備:彩色氣球若干。(道具小二班准備)

游戲名稱:送紅旗(大班)

人數:家長12名,幼兒12名

游戲准備:紅旗六面。

游戲玩法:以家庭為單位,每班6個家庭,共12個家庭,分三組,每組4個家庭,哨聲響起,每組家長和孩子拿起一面紅旗手拉手同時往前跑,繞過椅子後往回跑,先到終點的家庭獲勝。每組取一個獎項,共設3個獎項

游戲規則:家長和孩子務必同時起跑。

25米「搭橋過河」(大班)

(1)活動對象:一個家長與孩子組成一組

(2)活動方法:各班選6組家庭,分為3組,每組4個家庭。用兩塊墊子鋪在地上,聽到口令後,家長先手中拿一塊墊子,並向前鋪上墊子,然後,家長和孩子快速移動到前邊的墊子上,再向前鋪出第2塊墊子,孩子跟著家長再移動到第2塊墊子上,並依次向前進行。最先跑過終點為勝。

(3)活動規則:

①不能搶先出發。

②只能在自己的直道上前進。

③家長和幼兒雙腳只能放在墊子上,不能觸地。

穿大鞋(大班)

游戲目標:培養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密情感與合作潛力,並在游戲中感受到快樂

游戲准備:能裝下大(家長腳)小(幼兒腳)兩只腳的游戲鞋8隻

游戲規則:此游戲務必是家長與幼兒合作完成,如果在游戲過程中鞋子脫落就要回到重走並且不能用手碰鞋子,以先到達終點的一組獲勝。

游戲玩法:各班選4組家庭,家長與幼兒同穿一隻鞋(游戲鞋),從起點繞終點回來,再將大鞋迅速脫下傳給下一組,依次進行先完成的隊獲勝。

手推車(大班)

游戲目標:培養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密情感與合作潛力,並在游戲中感受到快樂

游戲准備:手套

游戲規則:游戲過程中幼兒的腳不能落地,如果落地則回到重新開始。

游戲玩法:各班選4組家庭,每組8人,幼兒用手撐地,家長抬起幼兒的雙腿,從起點向前推著走,最先到達終點的為勝。

幼兒園小班運動會方案 篇4

一、活動主題:童心迎__快樂動起來

二、活動目標:

為了豐富幼兒的在園生活,鍛煉幼兒的體質,開發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同時也為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在活動中培養幼兒與爸爸媽媽克服困難,奪得勝利的精神。促進幼兒的和諧發展;增強幼兒和父母的感情特開展以家園同樂為主線的「親子運動會」。

三、活動地點:__幼兒園大操場

四、活動准備:

1、活動所需用品准備:

1)「國歌」、「運動員進行曲」磁帶等

2)音響、橫幅、年級組場地牌、各班班牌、拱門等

3)攝影、拍照

4)哨子、馬表、耳麥。

5)賽場布置:賽道線、標記

6)運動員號碼牌

7)獎狀、獎品若干

8)游戲所需的物品及各班入場幼兒手持器械。

五、人員安排

總負責人:毛__

總策劃與組織:郭__

活動主持:郭__

成績統計:家長委員

音響:季__

照相、攝影:徐__家委員成員

跳繩計數員:家長委員

拍球計數員:家長委員

中班項目負責人:賽場南邊:陳__

大班項目負責人:賽場中間:陶__

小班項目負責人:賽場北邊:李__

六、獎項及獎品:

各年組擬定年級組比賽項目及獎項(小班:中班:大班:)

親子拉拉操串燒:創意獎一名

表演獎一名

活力獎一名。

中班年級組:親子羊角球接力賽優勝獎1個班(旗子)

小班年級組:親子烏龜爬優勝獎1個班(旗子)

全園拔河比賽:優勝獎(1個班)

七、人員職責:

1、教師:做好班級幼兒和家長的管理工作,確保比賽現場氣氛熱烈、組織有序,幼兒和家長能有組織、有紀律地進行比賽和觀看。

2、保育員:配合教師管理班級等待參加比賽的幼兒。

3、裁判員:嚴格、准確的控制比賽時間、鳴號響亮、清晰。

4、計數員:公平、公正地進行幼兒跳繩、拍球的點數工作。

5、統計員:細心、准確、快速地統計比賽成績。

6、賽道負責人:做好各賽道的點名和組織工作。

7、家長:管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注意安全;遵守比賽規則,服從裁判決定;講清潔,保持體育場地的衛生,愛護公共設施,做文明人。

八、具體活動及措施

(一)宣傳發動階段

1、通過海報向全園教師進行宣傳、動員,做好幼兒和家長的動員工作,發動班級幼兒和家長踴躍參加比賽,積極投入訓練並選出裁判員代表。

2、利用海報發動家長積極報名參與健美操表演。

3、班級教師做好參賽幼兒與家長的分組和訓練工作

4、各班帶領幼兒練習方陣、器械操。

5、各班做好參賽幼兒與家長名單的統計、上報,由園統一編號碼。

6、制定幼兒競賽項目和親子項目的內容、規則和評比標准發送各班。

(一)具體實施階段

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親子運動會。

(二)總結評價階段

1、收集整理照片、資料。

2、資料裝訂、歸檔。

九、運動會流程:

(一)、入場式(8:30——9:00)

1、開幕前主持人進行運動會開場白。

2、運動員入場:全體運動員在操場一邊排列好(每班由一名幼兒持班牌,運動員排成方陣手拿不同的器械進隨其後,如、花環、花束、搖鈴等),在主持人宣布運動員入場時,全體運動員兒隨著運動員進行曲的音樂按照順序喊著各班的口號依次入場。(入場順序:護旗隊、裁判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小一、小二、小三、中一、中二、中三)

3、出旗儀式、唱國歌:四名幼兒當護旗手,手牽國旗在舞台旁等候,主持人宣布舉行出旗儀式時,四名護旗手手牽國旗上舞台,主持人帶領全體師生及家長面向國旗唱國歌。

4、主持人介紹運動員和裁判員(各班級同時喊出自己的加油口號)。

5、家長代表發言:(「我以運動員的名義,保證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我們運動隊的榮譽,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參加本屆親子運動會,尊重並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則。宣誓人:___」)

6、主持人帶領全體幼兒喊本次運動會的全園口號:

7、園長講話和宣布運動會正式開始。

(二)、表演

一、開場表演教師健美操《創造奇跡》

二、各班級親子拉拉操串燒(2分鍾)(9:00—9:30)

1、大二班《鬥牛士》2、中二班《媽媽寶貝一起來》3、托班《愛我你就親親我》4、小一班:《狗狗減肥操》5、大一班《蠟筆小新DJ》6、小三班《牛奶歌》

7、中一班《彩虹的約定》8、大三班《快樂STYLE》9、小二班《貓咪總動員》

10中三班《媽媽寶貝》11、大四班《快樂的歌》

三、親子集體賽(9:30--10:00)

小班年級組:親子烏龜爬

中班年級組:親子羊角球接力賽

(四)、小、中、大年級分場地分別舉行親子運動會(10:00——11:15)

持人簡單介紹本年級組的親子運動項目和活動要求等。(開始各年組游戲項目)

(五)全園家長拔河比賽(11:15--12:00)

教師和幼兒拉拉操

(六)主持人致閉幕詞,頒發集體獎。幼兒回班級領獎。

(請家長有秩序的退場並把椅子送入班級。)

㈤ 彝族人民過什麼節

彝族:最看中摔跤運動 火把節為隆重盛大節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萬余(1990年統計),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分別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稱「諾蘇」、雲南紅河彝族自稱「羅羅」、圭山、彌勒一帶的彝族多自稱「撒尼」和「阿細」。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為: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共分為6個方言區,四個次方言區,二十一個土語區、二十二個次土語區。
盡管各種方言、土語、次土語之枝神間有較大的差別,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和語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本民族中、青年交流無更大的障礙。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眾自古就有使用雙語 (如彝-漢,彝-白,彝-哈尼……)和多種語言的傳統語言習慣。這種龐大紛繁的少數民族語言現狀,構成了一個極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語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書古彝文稱為「倮文」、「僰文」、「夷文」、「畢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字。

火把節
彝族傳統體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摔跤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年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過去在滇東的彌勒、路南一帶,祭「密枝神」(傳說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這天,由村寨里的畢摩(專伺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和長老領頭,人們跟隨用長桿抬著「掛紅」用的紅布入場,繞場一周,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掛紅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儀式結束後,便開始進行摔跤、舞獅子和鬥牛等各項文體育活動。
在摔跤比賽之前,先由裁判作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選手才脫下上衣,下穿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向裁判請求開賽。
裁判則熱情的迎上前去,將選手扶起,繞場一周,並且用彝語高喊:「勇士們,來吧!莫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繼後,一個個應戰者先後出場。
裁判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定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將對方領進場內,隨之一場激烈的摔跤比賽景開始了。根據參賽的人數多少,在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
彝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先入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兩人比賽結束後,負者主動退場,勝者留下再戰。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轉為跪撐摔的循環式。主要動作是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
這種規則與國際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訓練的選手,便可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一場摔跤比賽一般為三局,勝兩局者為勝,雙方一同倒地視為平局。如果三局均為平局,則雙方不分勝負,視為平局。連續戰勝兩個以上對手的就能得獎。
彝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選手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祥緩次獲獎。
被稱為「雲謹搭模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將龍文才,以他的抱腿絕招,戰勝了很多名將,曾獲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的全國冠軍。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岩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由於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林中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男子外出,弓駑從不離身。射駑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傳統節日里比賽時,多以決出誰射的又遠又准為勝。
火繩:廣泛流傳於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項目。
跳火繩以男、女青年為主,所使用的火繩是用細藤條擰成,長短因人而異。比賽前給火繩上澆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條。
一般選擇一塊平壩,平壩的兩端劃上起點和終點界線為比賽場地。比賽的距離沒有嚴沒有嚴格要求和規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間。
參賽者事先要在起點作好准備,待一聲令下,選手第一件事就是先點燃火繩,然後像單人跳繩一樣甩動火繩跳躍前進。
跳火繩比賽,以先到達終點為勝,除了單人跳外,也有集體跳。
比賽過程中,只能跳繩前進,如中途帶著火繩奔跑,則被視為犯規。由於這項比賽是燃著的火繩比賽,一般多選在夜間進行。所以場面十分壯觀。
賽馬:賽馬是彝族傳統體育活動,一般在過年或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時舉行。賽馬場跑道為周長約三、四百米橢圓形跑道。比賽時,所有的賽馬和騎手們都需精心打扮。
騎手身著盛裝,駿馬要備上多彩的馬鞍,還要套上鑲有金銀珠寶的馬籠頭。
比賽時,以速度最快,最先沖過終點者為勝。除賽馬外,還有騎馬跨欄、騎馬鑽火圈等表演項目,勝利者的馬也將身份倍增。
打磨秋:又稱「磨擔秋」,因這項活動很像推磨般的旋轉,故得名。廣泛流傳於貴州省大方縣的彝族民間,尤以當地百納彝族鄉的四位彝族姑娘最具代表性。
「磨秋」類似漢族的轉壓板。選用直徑50厘米、高1米、頂端稍小的木柱,取一條相同直徑6米長的橫木,中間鑿一個圓洞。
兩端各坐重量相當的一人或二人。落地一方用腳蹬地,使木旋轉,隨即做卷身、翻滾、騎桿等動作,既優美又驚險。
其中難度較大的卷身上、騎桿回還、翻滾等,是彝族小夥子的拿手絕活。除此之外,打磨秋還是昆明、楚雄一帶彝族青年擇偶的一種方式,打磨秋時男女各壓一頭,互相旋轉取悅對方,博得對方的好感,便繼續交往,在民間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結成連理的。
打磨秋在其他兄弟民族中間也有流傳,只是稱謂各不相同而已。
打銅炮槍:又叫火葯槍,形狀似步槍,但槍身稍長,用火葯點火,自製鉛巴做彈丸,擊發時聲音如同放炮。
在彝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都把它作為打獵用的主要武器。除狩獵外,在彝族傳統節日中也進行銅炮槍射擊比賽,最終決出誰最快、最准。
爬油桿:是楚雄州牟定縣「三月會」上舉行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三月會」,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在縣城所在地共和鎮舉行的盛大集會,歷時三天。
在熱鬧的會場上,每次都要進行傳統的爬油桿比賽。賽前,先豎一根高聳入雲的剝了皮且非常光滑木竿在會場中央,竿頂飄動著五顏六色的綵帶,並在桿上掛上油袋子,要求參加爬竿賽的青年裸臂赤足,爬桿時需繞過桿上的油袋,一口氣爬上桿頂為勝。
當然,若不小心碰破油袋,則油就會流得滿桿滿身都是,要想取勝那就難了。
(景頗族、黎族等也有這項運動,其方法大同小異)
蹲斗:彝語叫「互布吉則」,意思是雄雞斗架。勞動之餘,男子常進行蹲斗比賽。雙方各為一、兩人。都採取蹲式,兩手合掌並於胸前,呈半蹲狀態,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右肩撞左肩,不準用手推;以碰撞使對方的手、臀部先著地為贏。另一種比賽方法是蹲著繞圓圈或走「之」字形,參加人數不限,以堅持時間最長為勝。
舞鈴鐺:彝族傳統文體活動。流行於貴州六盤水彝族聚居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割火草節」舉行。相傳已有300多年歷史。舞時數名青年兩手各執五隻綵綢扎連的銅鈴,兩足腳踝上各掛一串(十隻)小鈴擋,邊跳邊舞,節奏明快,動作協調。跳至高潮時,每兩人疊起「羅漢」,或作各種難度較大動作,如:「背翻搖鈴」、「弓卧斗」等。比賽時評委根據以技巧難度來決定勝負。
趕老牛:流行於雲南昆明富民地區,又稱「趕老牛」。「」一般在土場上進行。場地面積長、寬12米左右即可。土場中間挖一直徑30厘米、深10厘米的窩,場地的邊沿再挖若干個窩,距離相等,窩的多少根據參賽人數而定,每窩1人。
「老牛」是一個直徑5厘米、長12厘米的木疙瘩。上場的人各持一根120厘米長的木棍趕「老牛」。比賽分攻、守方,以場地中間的窩為界,攻守雙方人數相等,場地中間的窩旁設一名防守,比賽開始,由防守一方開始趕「老牛」到了面前,進攻隊員開始爭搶,並積極配合。一方如先把「老牛」趕進對方任意的一個窩里,即贏。如一方進攻,自己所守的窩被對方搶占則算輸。
趕老牛比賽,對輸者要進行懲罰,窩被搶占或「老牛」被趕到窩中的人要唱一支山歌,或跳個舞,然後繼續進行。
(另外還有斗雞、鬥牛、攀岩、跳弓等活動。)
斗雞
鬥牛
彝族傳統音樂、舞蹈
音樂彝族的歌曲有:史詩歌、情歌、喜歌、風俗歌--內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師調等多種曲調;從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類場合中演唱,氣氛較為輕松隨意;「雅」是一種獨唱山歌,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為觸景生情;「左」是一種婚禮歌,在舉行婚禮大夜晚,由主客雙方各出兩名歌手邊舞邊唱;「格」是一種悼念死者時或祭祖活動時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領唱,眾人學唱,歌詞由領唱者即興創作;「畢」是指彝族畢摩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唱的歌,我們稱之為宗教音樂,以與「俄」進行區分。音樂則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子音樂,其中也各有許多曲調。此外,還有多種樂器:月琴是彝族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弦普遍為兩根,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口弦是用竹質、銅質製成形狀像竹葉的簧片,在中間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瑪布」是彝族獨特的樂器之一,其吹奏特點是利用鼻孔吸氣,讓鼓腮連續不斷送氣,可模仿嬰兒啼哭,鳥雀鳴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調。
彝族的舞蹈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多數是模仿生產勞動時的動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斗雞」、「斗羊」,象徵戰爭的「跳釵」、「刀舞」,慶豐收的「大鼓舞」等。「三步弦」--又稱「煙盒舞」,「跳弦」,是有一百餘套動作的舞蹈。取蜜舞是表現人們在挖地時突遇蜜蜂襲擊時的情景;蘆笙獨人舞則是一種動作臨場自行發揮的舞蹈;「鍋庄」舞則是由於舞蹈的人們隊伍圍成鍋庄形而得名。
阿細跳月:一種彝族集體舞,分青年舞和老年舞兩種。老年舞緩慢輕松,隨著笛子的節奏,男子彈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翩翩起舞,女子則雙手叉腰起舞時而旋轉擺腿,時而圍圈齊跳,時而相對而舞。青年舞則節奏明快,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團中央已把阿細跳月作為青年集體舞向全國各族青年推薦普及,還曾經在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現在阿細跳月已成為我國和世界青年交誼舞的傳統節目。
阿細跳月:流傳於雲南省彌勒、路南一帶彝族民間,是一種載載舞的演唱形式,曲調簡單便於傳唱,多用於節日、集會的歡樂場所。
月琴調:流傳於四川省涼彝族民間,原是一首月琴曲,曲調輕快、明朗,可歌可舞,是各地都熟悉的彝族音樂。
舞蹈:
打跳:「打跳」彝族稱「古蔗」,廣泛流傳於各地彝族民間是一種自娛性舞蹈, 各地區「打跳」的風格有異,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打跳」比較粗獷、渾厚。在稱謂上也有差別,又叫「打歌」、「跳歌」、「疊腳舞」、 「疊左腳」、「左腳舞」、「三跺腳」、「蘆笙舞」、「阿垂樂」等等。
歌舞與花燈小戲:流傳於雲南蒙自縣一帶。是彝族舞蹈與當地的花燈融匯演變出的新舞種。
煙盒舞:滇南彝族民間歌舞,遍布於滇南十多個縣市,共有二百餘種套路、跳法。這種彝族民間舞涵蓋面甚廣,既有原始初級的「三步弦」、「一步半」、「兩步半」,又有絕活技巧的「猴子扳包穀」、「倒掛金鉤」、「仙人搭橋」;有抒情傳情的「踩谷種」、「大理弦」、「大小翻身」;有故事情節的「啞巴打草鞋」、「鴿子渡食」、「攆秧雞」等。
此外,還有部分套路已具有舞蹈小品和近乎小舞劇的因素。
各種禮儀歌舞:彝族人民熱情好客,以禮敬賓的禮儀飲宴歌舞習俗源遠流長。
早在南詔時期,即有各種宮廷宴樂禮制和專門用以禮儀活動的十餘種歌舞。而今,在滇西多數彝民聚居區還廣泛流傳著較為完整的「捧盤舞」、「跳菜」之類專用於待客敬賓的傳統歌舞。
其它彝區也流傳著「酒禮舞」和一些同類傳統節目。
彝族民間吉祥物: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種,多用來製作餐具、酒器、馬具、武器和傢具等。
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紅、黃、黑三色為主,彝族以紅色象徵勇敢、熱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貴、莊重和尊嚴,黃色代表美麗、光明和富貴。
彝族漆器設計巧妙,製作精細、造型古樸、色彩明快,充分表現了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彝族男女均戴耳環、戒指、手鐲。男子喜歡在左耳佩戴綴有絲穗的紅黃色大耳珠;婦女則穿雙耳,並在領口上戴鏤花銀牌。
彝人待客貴在酒」,「無酒不成敬,無酒不成禮。」 彝族人喝酒不分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大家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圈,端著酒杯依次輪流喝,這種喝酒的習俗叫喝「轉轉酒」。
彝族人對人很真誠,凡是到彝家做客,主人都要端出酒來,與客人一邊談心一邊勸酒,對客人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彝家沒有錯喝的酒。」直到客人醉倒才不再勸。

彝族傳統節日

火把節:廣泛流傳於各地彝族民間,其他許多兄弟民族也都有火把節;但時間和內容各不相同。彝族火把節源於一個傳說,目的是驅除害蟲,保護莊稼。一般都在彝歷虎月(公歷7月下旬)舉行。過火把節時,各個村寨的彝族,人人燃起火把,繞著田園驅蟲。

火把節期為三天三夜,同時開展各項文體活動,其中包括摔跤、賽馬、鬥牛和種歌舞娛樂。是各地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

彝族年:流傳於四川涼山等地的彝族民間,時間不固定,也不統一,一般多在農歷十月上旬舉行。目的是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祈求五穀百登,六畜興旺一。

如果次年獲得豐收,這個日子便作為好日子,否則另擇吉日進行。彝族年除祭祀外也要進行各種大型文體活動,其中摔跤、蹲斗賽馬、轉磨秋必不可少。

祭龍:流傳於雲南石屏彝族民間的節日,每年春節後第一個馬日舉行。節日一般選擇在一棵參天大樹下作為祭龍地點。各村寨分別舉行祭龍儀式,也可幾個寨子合在一起舉行,過去祭祀時不許婦參加,祭畢,要進行各種文體活動。

㈥ 新生兒寶寶的發育特點

新生兒寶寶的發育特點

剛出生的寶寶全身通紅,皮膚 還皺巴巴的,四肢短小,蜷縮著身體,小手緊握,活像個「小老頭」。還有些寶寶由於出生時受到壓迫,頭部發生變形,圓圓的小腦袋變成了「錐子形」,樣子看起來真是「丑」極了!

不過爸媽不必擔心,寶寶出生時大多不好看,養養就好了。

到滿月時,你會發現,寶寶的皮膚變白變細嫩了,原本變形的腦袋也慢慢變圓,眼睛睜大,五官比例看起來更協調,樣子要比出生時好看多了。

滿月時的寶寶,肢體、頸部已經有了一定力量,能自己轉動頭部,趴著時還能稍微抬起來一點兒。

寶寶的小手不再是一直握著,如果你輕輕碰觸他的掌心,他會條件反射地握緊你的手指,力氣還不小呢。

寶寶一個月左右,開始初步形成自己的「吃奶、睡眠和大小便」的規律習慣。爸媽們若能摸清寶寶的

發育特點和規律,那喂養起來可就會省事很多哦。

11-12個月的寶寶 成長特點

到了一歲左右,寶寶已經是個大寶寶了,已經添加了不少食物,可以很好的和家人一日三餐同步吃輔食,而且 愛自己抓著吃。

寶寶還會翻身、會坐、會爬,有的也會走路了,會自己踢球玩、趴著翻越障礙,家長可以多陪寶寶玩玩,對鍛煉寶寶的 平衡能力、肢體力量發育 都有好處。

還可以每天 帶寶寶去室外玩,還能曬曬太陽。

這時的寶寶,大部分已經開始說話了,能說一些簡單的詞語,能聽懂家長一些簡單的句子,家長要繼續多和寶寶說話、引導寶寶說話。

9-10個月的寶寶 成長特點

到了這個月齡,寶寶會開始想要站起來,想要邁步走路,家長要正確引導,但避免在大運動發育方面「皮洞拔苗助長」,順應寶寶自然發育。

家長對寶寶站立的訓練不宜過早,但如果寶寶自己想站,也不必阻攔,在旁邊看護好即可。

在學站學走路階段,學步車的使用也要正確,可以藉助 推步車,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問題。

還有語言方面,要多和寶寶講話,統一家裡的語言環境,讓寶寶早日學會說話。

7-8個月寶寶 的成長特點

學會獨坐之後,寶寶會繼續學習爬行,剛開始在原地爬行到向前爬一小段,再到可以順利地快速向前爬。

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正確地引導:

要給寶寶示範爬行的動作,如果寶寶姿勢不正確,要及時糾正;

在寶寶前面放一個他喜歡的玩具,逗引並鼓勵寶寶向前爬;

學會向前爬後,再練習讓寶寶腹部離開地面爬,訓練手腳的支撐力量。

當寶寶會爬後,家長要時刻注意寶寶的安全,避免發生危險。

另外,到了這個月齡,寶寶 開始長牙,會經常情緒煩躁、睡眠不好、口水增多,家長要做好護理和安慰。

也有的寶寶會 開始說話,出「ba-ba」、「ma-ma」的發音,家長可以多和寶寶講話。

6個月的寶寶 輔食喂養

這個月齡,要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學習吃不同的種類的食物了。

按著輔食添加原則,給寶寶逐漸添加輔食,有助寶寶 學習吞咽和咀嚼,也有助促進寶寶乳牙的萌出。

剛開始要從泥糊狀食物開始,一樣一樣地添加,並且在添幾個過程中,觀察寶寶的適應情況。

6個月左右,寶寶基本可以獨坐了,同樣要注意防護,避免摔傷或被磕碰到。

第4-5個月的寶寶 的特點

寶寶胸椎的生理彎曲漸漸發育,逐漸學會坐的動作。

到了4-5個月,大部分已經會翻身了,接著要學習坐的動作。

學坐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經歷:拉坐-靠坐-獨坐 的過程。

4個月時,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情況,經常練習拉坐。家長用雙手拽著寶寶的手,或者扶著寶寶的肩膀,拉著寶寶坐起來。

注意力度不能過大,每天練習2-3次就好,有助促進寶寶大腦發謹辯育、肢體發育,增加肢體的力量。直到寶寶頭部能保持直立,沒有左右晃動,為後面的獨坐做准備。

5個月時,可以練習靠坐,讓寶寶靠著被子、沙發等倚靠物坐著,如果能坐得很穩當,沒有往下滑,說明寶寶掌握了靠坐祥握缺的能力。

0-3個月的寶寶,要鍛煉寶寶哪些手部能力?

俗話說:心靈手巧,手巧的寶寶也聰明。

雖然前三個月的寶寶,經常是握拳狀態,但這個階段的寶寶,活動能力有限,主要是靠雙手來 探索 周圍的世界。

因此,家長也要注意幫寶寶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能力。

0-1個月寶寶

精細動作的發育水平:碰觸手掌時會握緊拳頭。

鍛煉方法:

家長可以經常給寶寶 做手部撫觸、被動操;

家長 把手指或搖鈴手柄放進寶寶手掌,在寶寶手中停留,練習抓握;

不要束縛寶寶的雙手,別戴手套,也別裹在被子里,放在被子外面,讓寶寶自由活動和觸碰。

2個月寶寶

精細動作的發育水平:

手指能自己伸展或握拳,會經常盯著自己的小手看,玩具放在手中能握留片刻。

鍛煉方法:

不束縛寶寶的小手,讓寶寶的雙手自由 探索 ;

寶寶清醒、狀態好時,可以在寶寶 手腕上戴會響的手搖鈴、彩色布條 等,吸引寶寶聽和看,訓練寶寶的視聽能力;

練習讓寶寶抓握玩具,通過觸摸和抓握,促進認知發育。

3個月寶寶

精細動作的發育水平:

雙手能接觸在一起,會吃手,有時拿著玩具能放進嘴巴里,會握著玩具,看到懸掛著的玩具,想伸手去觸摸、去抓。

鍛煉方法:

幫寶寶鍛煉抓握能力,比如給寶寶玩顏色鮮艷、帶有聲響的玩具,讓寶寶練習觸摸和抓握;

讓寶寶躺在音樂健身架上,嘗試抓懸掛的玩具,踢打琴鍵,也有助鍛煉寶寶的聽覺和認知。

新生小寶寶長得很快,家長要多了解些寶寶的發育特點,在照護的過程中,更好地幫寶寶鍛煉,促進各方面發育。

出生後第3個月寶寶 的發育特點

到了這個月,寶寶的身體發育達到高峰,能很好的抬頭、逐漸學會翻身。

抬頭:這個階段寶寶抬頭已經可以做得很好了,趴著時可以離床面90 抬頭,並且能保持一會兒。

翻身:有些寶寶有想要翻身的慾望,家長可以協助寶寶練習翻身,先學習側翻,但方法要正確。當寶寶學會翻身後,要注意安全問題,防止寶寶掉床。

視力:寶寶視力也進一步發育,能認出媽媽,眼中看到的顏色也逐漸增多,這時可以用彩色卡片鍛煉寶寶的視力。

睡眠:3個月時寶寶的睡眠時間會縮短到16-18小時,當寶寶清醒時,可以多陪寶寶玩、說話等,有助促進寶寶認知發育。

口欲期:到了這個月齡,寶寶進入口欲期,會不停地啃咬自己的小手,通過這種方式來開始 探索 世界。但如果寶寶吃手嚴重,家長要干預,可以給寶寶啃咬帶咬膠的玩具。

第1個月新生兒寶寶 的特點

新生兒是指出生後到28天之內的嬰兒,這一階段的寶寶主要有這些特點。

① 睡得多,玩得少。

寶寶剛出生的第一個月,還沒有完全適應外界環境,各個臟器的發育還很初級,每天差不多要睡18-20小時。

那家長要給寶寶提供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採用安全的睡姿,以仰卧位為主。

有些吐奶嚴重的寶寶,餵奶後也可以先左右側卧位睡會兒,但家長要仔細看護,確保寶寶的安全。

② 以母乳喂養為主。

月子里,大部分寶寶都是母乳喂養,但 母乳還未達到「供需平衡」,新媽媽可能會經歷下奶、生理性脹奶,甚至乳腺炎等,也有的媽媽可能母乳比較少,會追奶。

不管遇到哪種情況,都要科學地應對,避免遭罪。

㈦ 欣賞張家界民俗特徵

張家界以自然風光聞名於世,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文化與她的風光一樣是世間一絕。她的首府永定區就因明設永定衛而得名,人文景觀積淀深厚。普光禪寺(白羊古剎)、玉皇洞、老院子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鄂川黔邊去革命根據地省委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定區民風古樸,民族文化濃郁,近年來,在永定區委、區政府、和當地宣傳、文化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張家界陽戲、高花燈成為首批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項目,土家族茅古斯、大庸花燈、大庸儺戲、歡水龍燈遠近聞名,張家界硬氣功曾隨國家領導人赴歐洲七國演出。
在永定,一年有兩個重大的節日,一為春節和元宵,二為「土家六月六」。春節過年是土家族最大的節日,從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土家過大年的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土人度歲,逢月在以二十九為歲,月小則以二十八日」,「相傳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間先期度歲,後遂以為常」。

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與大自然與社會進行搏鬥的漫長歲月里,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文化。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通過原始舞蹈、古老歌謠及各類文化藝術形式把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包括這支民族保存下來了。

--------------------------------------------------------------------------------

—— 六月六「覃垕曬皮」

張家界土家節日特別多,幾乎月月有節,有時—月幾節,但最有影響的民族節日是六月六「覃後曬皮」。

相傳朱元璋稱帝後,背叛農民起義宗旨,大封王侯,濫造宮殿,強迫茅崗司土民貢獻香楠大木,因而瑤役十分繁重,加上湖廣大旱,災民相食,弄得民不聊生。洪武三年(1370),時任慈利安撫使、湖廣理問(法官)的土家族首領覃後,聯合桑植、永順、鶴峰等「十八洞蠻」憤然揭竿起義,朝野震動,朱元璋親自坐鎮荊州,先後派遣五個侯級將領發兵征討,覃後兵敗七年寨,堅持抗戰,後因叛徒出賣,被官兵俘獲。洪武五年農歷六月初六日,朱元璋在南京下令對覃後實行凌遲刑(剝皮),一時飛沙走石,烏天黑地,京城七大七夜日月不明,晝夜不分。朱元璋意識到錯殺了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許願,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讓覃後王坐王位三天,親施三拜九叩之禮。願畢果然雲開霧散,日月復明。為取得覃後真影,朱元璋還下令將覃後皮吹鼓,供在殿上。為防蟲蛀霉爛,每年六月初六要翻曬覃後皮一次,故這天又叫「覃後曬龍袍」、「覃後曬皮」。《永順縣志》記載說:「六月六日曬書及衣服,俗傳明茅崗土司覃後以是日被誅,血濺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曬龍袍』。」
每年農歷六月六日,是土家族英雄覃後的忌日。大庸土家族人民盛傳六月六覃後曬皮的故事,並因此形成要於族隆重節日。另據《兩江劉氏族譜》載:「二十五年……茅崗司覃後反……太祖發兵征討,追至永 定七年寨,擒覃後剝皮。」相傳這一天,明朝皇帝朱元璋把土家族起義英雄覃後押往刑場,施行剝皮酷刑 。當皮一剝開,肉附三條金龍化成三道金光飛升而去。頓時烏天黑地,七日七夜日月不明,晝夜不分。朱太祖意識為錯殺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祈願,答應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讓覃後坐王位三天,親施三拜九叩之禮。願畢果見雲開霧散,日月復明。為取得覃後真影,太祖下令將覃後皮吹鼓,供在殿上。為防蟲蛀霉爛,每年慎雹六月初六, 要翻曬覃後皮一次,故這天又叫「覃後曬皮」,從此有族人將這一習俗沿襲下來。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必翻箱倒櫃,將衣服曝曬,表示對覃後的紀念。

--------------------------------------------------------------------------------

——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鋒睜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

梯瑪神歌銀孝歲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通過敘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爭、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產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著音樂、文學、土語、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的寶庫。它是土家族—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破解了它深隱的「密碼」,便可探尋出土家族歷史的千古之謎。

土家族是大山的民族,在與大自然與社會進行搏鬥的漫長歲月里,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文化。雖然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通過原始舞蹈、古老歌謠及各類文化藝術形式把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包括這支民族保存下來了。

--------------------------------------------------------------------------------

——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張家界市桑植縣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 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與朝鮮族鼓舞有異曲同工之妙。 鼓長1.2米,兩頭大如碗口, 用皮革綳面, 中細可握,形如木杵。相傳南宋末天寶年間,有谷、王、鍾三姓兄弟在蒙將兀良合台「寸白軍」服役,後「寸白軍」被遣散,三人即從雲南大理流落至桑植定居。某年臘月,白族兄弟們正在打糍粑准備過年,一幫官兵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奮起反擊,將官兵打敗,白族人為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樂,這便是仗鼓舞的由來。後來,白族人將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嗩吶、大號和鑼、鈸、罄等鳴樂伴奏,同時創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動作,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

仗鼓舞是白族的一種獨特舞蹈,尤其是張家界天子山一帶的白族人,大都愛跳仗鼓舞。逢年過節、游神、趕會,山山寨寨都要舉行歡樂的「跳舞節」。仗鼓舞根據人數多少,分為4人舞、8人舞、32人舞等多種形式,主要道具是仗鼓,鼓長1.2米,兩頭粗,中間細,因兩頭緊綳牛皮,敲擊時便「嘭嘭」作響。跳舞前須祭祀祖先,然後由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入場引導圍圈歡跳,擺呵、蹬呵、拍呵,繞著場子一圈又一圈地跳,鼓聲陣陣,還有嗩吶、笛子等樂器伴奏,舞姿靈活多變,古樸大方,驚險敏捷,民族色彩濃郁。

天子山的仗鼓舞源遠流長,它萌芽於元朝末年。相傳白族先民避戰禍到桑植,常受地方豪門欺侮。一次,谷家虎成三兄弟用杵打糍粑,幾個朝廷官兵破門敲榨,三兄弟憑一身武功,打得官兵狠狽逃竄,鄉鄰們聞訊趕來祝賀,揮杵起舞,歡慶勝利,動作酷似打糍粑。後來,大夥仿杵製成鼓,仗鼓舞便流傳至今。

另說:流行於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又名「得勝鼓」。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仗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纛,上書「得勝鼓」三字,後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

—— 八寶銅鈴舞

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製作了八個銅鈴,並按八部大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著象徵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本來,參加「八寶銅鈴舞」活動,儀局限在土家人中間進行,古話叫「黃銅不沾鐵,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後來,由於土、苗、漢共赴國難,抗擊外寇入侵,結下了生死友誼,土家掌堂師就把銅鈴給苗族掌堂師贈送—個,又給漢族老司贈送一個,故今日八寶銅鈴,實際上只有六個銅鈴。

另:土家族的八寶鈴舞,是根據土老司法事活動中的動作編纂的,依其舞具"八寶銅鈴"而命名。八寶銅鈴,是用一根一尺長、直徑兩公分的硬雜木為鈴把,上頂刻一馬頭形,下底砍一個三寸長半弧形叉為馬腳,兩端各系四個雞蛋大的銅鈴(共八個銅鈴),馬頭一端還系些五寸長、一寸寬的五色布條(或麻絲)為馬鬃。表演時,手握鈴把按節目情節搖抖銅鈴零當啷響,悅耳動聽。表演銅鈴舞的人數一般為八人,多則是有一二十人但都頭戴鳳冠帽,腰系八幅羅裙(紅、黃、藍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當今的百摺裙),在一平地(或院壩)表演活動。節目有以下幾項。

(一)牽馬

表演人手舉銅鈴快速搖動,退步入場後及時圍成圓圈,做牽馬動作。即左腳站立不動右腳向前跨一步,銅鈴向前抖兩下;右腳收迴向後退半步,銅鈴往後拌兩下;雙手握銅鈴高舉搖抖,雙腳急步向前,直到圍圓圈人的銅鈴即將相碰時,各自稍彎腰、手抖銅鈴急步回原處,恢復圓圈。

(二)喂馬

圍圓圈人原地不動,右腳一齊向前跨一步,膝稍彎,左腳斜伸直,右手搖三下銅鈴,左手給銅鈴喂料一次(做喂飯狀)。這樣,連續做三次後,右腳收回復原。

(三)上馬

首先,做上馬鞍的動作,圍圈人彎腰,右腳向右前斜跨出一步,雙手緊搖著銅鈴,從左下方往上搖過頭頂後復的。緊接著表演人一齊向右轉,形成相互面對背的圓圈,右手有節拍的搖銅鈴,左腳向上提(彎膝)著蹬一下,右腳向右伸平成跨馬狀,左腳再蹬一下,右腳復原後,雙腳向左右叉開,稍彎腰,半蹲,雙手伸向前緊搖銅鈴。表明已經上馬時,一齊模仿馬叫一聲後復原。

(四)跳馬

表演人互相面對背地圍著圓圈,半蹲做騎馬狀,雙手向前伸直,按照馬步有節拍的搖著銅鈴向前跳步,雙腳向前跳一下,雙手搖一下銅鈴,跳步和搖鈴速度步步加快,達到跑馬高潮後收場。

(五)擺郎

搖鈴人圍成圓圈,有節奏地搖著銅鈴。圈中另兩人將一件兒童上衣用繩索從兩袖中穿過各拿一頭扯直,隨著銅鈴的節拍,兩人拿著繩索一端將童衣協調地向前後擺動,意為兒童打秋,俗稱"擺郎"。搖鈴速度逐步加快,擺郎亦同速擺動,但搖鈴和擺郎次數必須同步,有序進行,不能亂套。

(六)下天坑

搖鈴隊伍圍圓圈有節拍的搖鈴。圓圈中另兩人面對面用肩共杠一根齊眉棍(木桿),左手叉腰,右手扶棍。從棍上搭一疋絲帕,一氣功師進來拿絲帕一頭,另一壯漢拿線帕另一頭。氣功師手拿絲帕慢慢下蹲,壯漢牢牢握緊絲帕。待氣功師翻天睡在地上後,其他人搬一床棉被蓋其肚部,再在上面放一塊木板,木板上放一副大石磨,石磨上架一套鐵犁、粑。氣功師睡在地上用右手打竹掛,口喊:"打個陰陽一隻"!把竹掛打在地上,掛未成陰陽一隻時,還要繼續打,直到打成,才把放在氣功師肚部的所有東西取下,氣功師雙手握緊絲帕慢慢起身站立。表演結束。

--------------------------------------------------------------------------------

—— 儺願戲

是從古代儺祭活動演化而來的—種原始宗教戲劇。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幹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說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儺願分儺戲(或儺舞)、儺技,儺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儺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鏵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鏵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現象。

儺願戲,又名「儺戲」或「土地戲」,是從土家族祭祖還願的祭儀中衍生而成的一個地方戲種。「儺願戲」實際上是「還願」和「儺戲」的總稱,最初是土家族還願者為求子、除病、祈壽舉行的一種藝術活動,經過長期發展,形成30多個曲牌,200多個劇目,成為一種較成熟的地方戲曲。儺願戲是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獨特戲曲形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幹人進行表演。儺願戲有高儺和低儺兩個流派。高儺流行於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儺流行於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說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儺願分儺戲(或儺舞)、儺技,儺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儺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鏵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鏵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現象。

【歷史起源】 儺願戲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我們從歷史文獻中能找到有關儺願戲的文字記載。《容美土司史料》載「大二三神,田氏家神也,刻木為三,靈驗異常,求醫問壽者,往來鄉屬於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戶期迎奉焉。期將終,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曰喜神,不然必居奇禍,祭時鼓鉦嘈嗥,苗歌蠻舞,如演劇然,神降必憑人而語,其人奮身勇躍,齕碗盞如嚼甘餌,履赤鐵,入油鼎坦然無難色,至今猶然。」這段文字描述了田氏土司世代相傳的儺祭,且不說田氏土司自漢歷唐世守容陽,只從墨施什用被封為千戶的元至大三年算起,距今已有600年歷史,其「大二三神」與現在儺壇基本一樣,巫師所表演的嚼瓷瓦渣,踩燒紅的鐵板,滾油鍋中取物等一直是儺壇保留節目。

《向氏族譜·山羊隘紀略》載「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神還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丈鼓……。」這是唐姓土司的儺祭,文中的儺願與賽神願,是以歌舞為主的儺祭。唐氏土司受封為麻寮所土司(今鶴峰走馬鎮一帶),時間約為明洪武初年(1368)年,距今636年。

天啟年間,容美土司田信夫錄入《田氏一家言》詩集中有《澧陽口號》「山鬼參差迭里歌,家家羅幫截身魔,夜深響徹鳴嗚號,爭說鄰家唱大儺。」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當時儺願戲已相當盛行。儺願戲班稱壇,班主又稱掌壇師。一個儺壇約8至10多人不等。解放前國內約有25個儺壇,主要分布在走馬、白果、鎖坪、南北、陽河、鐵爐、馬家、五里、桃山、六峰、清湖、北佳、中營、雲蒙山、鄔陽等地。

【藝術特色】 儺願戲是一種祭祀儀式與戲劇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戲劇表演中又夾雜著還願祭祀的內容,可謂祭中有戲,戲中有祭。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保留著表演藝術由祭祀、歌舞、說唱向戲曲演變過程中的原始面貌。

儺願戲充分展示了原始宗教的人神平等觀念,雖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神」已人化,加上載歌載舞的藝術表演,形象誇張的面具,詼諧幽默的插科對白,饒有生活情趣的細節,在表演中有唱有幫,使演唱者與圍觀者產生藝術上的共鳴,思想感情上逐漸融為一體,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這種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情趣的儺願戲,深受土家人民喜愛,有著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儺願戲富有原始色彩的內容與藝術,為我們研究中國戲劇演化史、宗教之起源,民族之形成,以及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證。鶴峰的獸皮儺面,在全國也不多見,它是古代巴人長期狩獵經濟的產物,其獨到的製作工藝與人物造型藝術,除宗教功能外,也具有很強的審美功能,被專家稱為民族文化「活化石」。

【祭祀順序】 一堂儺願戲要經過3個階段,即許願、顯願、還願。儺願戲有一套完整的祭儀,稱「24戲」,亦稱24堂法事,一套簡約的祭儀也要八出,稱為「正八出」。儺願戲在人物塑造上藉助面具來烘托,即木雕面具和獸皮面具。鶴峰的獸皮儺面,是古巴人長期狩獵經濟的產物。臉譜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畫,根據不同的人物選用不同的獸皮。在祭儀之間,一般在「邀罡」之後開始插演「正戲」,正戲多為大型劇目,內容自成一套,與儺儀聯系緊密,內容為天、地、水、陽「四大團圓」戲。

【戲曲音樂】 儺願戲音樂用鑼鼓間奏,稱打鑼板。打鑼板分為法師腔、祭戲腔、正戲腔三個部分。其劇目豐富,唱詞多為七字韻文,語言質朴率真,接近群眾口語,好聽易懂。

--------------------------------------------------------------------------------

—— 土家打鎦子

俗稱「打傢伙」,是土家族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

全套鎦子由小鑼(又叫勾鑼)、頭鈸、二鈸、大鑼等四件打擊樂組成。有些曲牌還加嗩吶、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過節、調年擺手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無事打打鎦子自娛自樂,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打鎦子關鍵是要配合默契,還要根據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獨特的演奏技術,模仿出山的呼喚,水的流聲,鳥的鳴囀,獸的馳騁等各種自然聲響,使人如臨其境。如「八哥洗澡」、「螞蟻上樹」、「野雞拍翅」、「蛤蟆吐泡」等。

由於打鎦子的題材創意來自於大自然,鄉土氣息濃,演奏奇特,因而在國際樂壇大出風頭,外國專家稱贊土家族打鎦子是大自然的交響樂。

2007年湘西州通過科學調查、論證,確定了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歷史、民俗和社會價值的土家舍巴日、土家織錦、土家打鎦子、椎牛節、苗鼓、瀘溪辰河高腔6項目,作為申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對象。

另:「打鎦子」是流傳於湘西地區的一種古老的土家族打擊樂。當代諸多民俗、民族學家和音樂學家對土家族「打鎦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們積極整理和挖掘「打鎦子」的演奏技法、樂隊組合、曲牌、結構等藝術特徵,使土家族「打鎦子」為中國民族音樂藝術增添了光彩。 「打鎦子」不同於別的門類的打擊樂,它有獨特的個性和特色,並且有一定的和聲效果。如果自己參與實踐,就會覺得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一、「打鎦子」在湘西有多種稱謂: 在湘西土家族地區,「打鎦子」又稱「打傢伙」、「打土擠鈸」、「打鈸鑼」等。據民俗、民族學家考證,這些稱謂可能源於原始漁獵時代,因人們獵獲了動物,為盡興,大家敲起漁獵工具和鍋、碗、盆、罐等「傢伙」,為歡樂助興。土家族學者楊昌鑫曾在《土家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9)一書中這樣寫道:「時至今日,在土家族山寨還保留著土家族人敲盆擊鼓、驅逐所謂『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他們仍有敲著盆缽,搞『破鼓救月』的習俗活動。」從這可看出土家族「打鎦子」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打擊樂演奏形式,其稱謂也就來源於土家族人的勞動生活。

二、「打鎦子」是湘西地區土家族的一種習俗: 每當節日集會、房屋落成、婚嫁、祝壽、報喜等,土家山寨就會響起歡快的「打鎦子」。土家族「打鎦子」是土家族人激情奔放、詼諧幽默、朴實淳厚的性格的反映,它產生於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它與土家族人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打鎦子」在土家山寨沿襲成俗,世代相傳。我們在欣賞「打鎦子」的同時,也會發現它的曲牌名非常有意思,經常伴隨著一些民俗活動,並帶有濃厚民俗風味的吉祥名字。如《喜鵲鬧梅》、《慶請兒》、《新門進》、《龍抬頭》等等。

三、「鎦子」的組合形式: 在湘西自治州,「打鎦子」已形成了固定的樂隊組合形式,一般由小鑼、鈸、大鑼組成,它們都是由銅製成,必要時增配一隻嗩吶,吹打結合,增添熱烈氣氛。三人鎦子就是由三人演奏,分別打奏二鈸、頭鈸、大鑼,二鈸主奏,頭鈸呼應,大鑼增色填鑼。三人鎦子滑稽詼諧、生動活潑,主要流行於保靖縣南部、古丈縣斷龍、茄通等鄉和永順縣的王村、高坪等鄉;四人鎦子是在三人鎦子的基礎上添加一面小鑼(又稱馬鑼),小鑼只作節奏上的填空和音色上的對比。若把四人鎦子按傳統的四部和聲方式加以編配,小鑼(馬鑼)就相當於襯托聲部,大鑼相當於低音聲部,頭鈸、二鈸就是旋律聲部了。四人鎦子流行於保靖縣北部、龍山縣南部和永順縣的澤家湖、對山等鄉鎮;五人鎦子就是在四人鎦子的基礎上增加一支嗩吶,目的是為了增添樂曲氣氛。因嗩吶傳人土家族地區的時間較遲,五人鎦子在形成過程中比三人鎦子和四人鎦子要晚得多。五人鎦子主要流行於龍山北半縣、保靖部分地區和永順、古丈部分鄉鎮。

四、「打鎦子」曲牌結構有公式: 曲牌是「鎦子」表現的主要內容,根據曲牌不同,小鑼、鈸、大鑼又有不同的打法,在完成曲牌所表現的內容時,鎦子手打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神韻,幾個聲部有機配合,產生了豐富的和聲效應。鈸分為閩打、亮打、側打、揉打、擠鈸、蓋邊等打法,小鑼分為單鑼、花鑼等打法,大鑼分為逼鑼、敞鑼、悶鑼等打法,充分顯示出各自的技巧和特性。

鎦子嗌牌多為引子、頭子、鎦子、尾子四部分構成,有若干樂章。引子一般有一兩個樂句,比較簡單。頭子則千變萬化,是曲牌的主題。鎦子變化不多,由橋子和鎦子串成,形式較為固定。尾子是樂曲的終止,在結束時,因曲牌的不同,尾子幾乎都不一樣。

「打鎦子」曲牌已形成了公式式的結構,一般三人鎦子由頭子、橋子、鎦子、尾子組成四人鎦子由引子、頭子、鎦子、頭子(反復)、餾子(反復)、尾子組成。五人鎦子曲牌結構沒有公式,形式頗為多樣。

五、「打鎦子」曲牌分類:「打鎦子」曲牌經過整理,現已確定約有一百多個。一些藝人根據「打鎦:子」曲牌所描繪的內容的不同,把它們分成了繪聲、繪形、繪意三大類。繪聲主要是描繪山中飛禽走獸的聲響;繪形主要是描繪飛禽走獸的神態、儀體;繪意主要是揭示、渲染特定主題的意境和情緒,給人以安適吉祥的美感。

繪聲類有《畫眉撲籠》、《馬過溪橋》、《陽雀情》、《雞婆唱蛋》等曲牌;繪形類有《八哥洗澡》、《狗扯羊》、《猛虎下山》、《鳳點頭》等曲牌;繪意類有《安慶調》、《鵲橋會》、《八仙過海》、《龍抬頭》等曲牌。

土家族人的「打鎦子」反映著土家族人濃濃的生活情趣,他們以自己這種特獨的藝術形式顯示了土家人樂觀向上和熱情奔放的大無畏精神。如能到土家山寨觀賞「打鎦子」,場面一定會令你陶醉、神恰。

㈧ 道教使用的哪個金色的鈴叫什麼啊

道教法器
道教齋醮法壇所需之用器,稱為法器。一般在醮壇配合經韻及科儀使用,有些也可在專行法術時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將,下可驅邪除魔,故品種繁多。 木魚:又稱「木鼓」,俗稱「魚子」。形圓而刻做魚形,故號木魚。中間掏空,擊之作聲。通常放在經案的右手邊,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誦念經文時配合經韻而使用,經文的每個字都要落在木魚的點子上。《無上秘要》:「木魚清磐,振醒塵寰。」磬:分為兩種。一種稱為「圓磬」,圓形而中空,銅制或鐵制,一種稱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製成。道場上多用前一種,通常放在經案的左手邊。磬的主要作用是通報神靈,也可以消災解厄。平時道教徒或香客進殿朝拜,殿主在其抬頭起身之時擊磬。道場誦經時配合科儀,也要擊磬磐。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狀,銅制,器底隆起之頂端,附有木柄,以便攜持。木柄有繩,連一鐵桿或銅桿。道眾在醮壇朝拜或「轉天尊」時,持而鳴之,用以引導道眾,故名「引磬」。鍾:一般由銅或鐵鑄成。鍾內無舌,擊之發聲。有大鍾和小鍾之別;大鍾用於道觀早晚開靜、止靜時,配合大鼓和板使用;小鍾用於道場作為法器,與鼓配合擊打。《道書援神契》:「古者祭樂有編鍾、編磬,每架十六,以應十二律及四宮清聲,又有特懸鍾、特懸磬,特懸者,獨懸也。今洞案金鍾、玉磬,又有大鍾等,皆本諸此。」鼓:圓桶形或扁圓形,邊圍鼓起,中空,兩面或一面蒙以皮革。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於道觀早晚開靜、止靜時,配合大鍾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場作為法器,配合小鍾使用。鼓的聲音,被認為具有通神和辟邪的作用。道教對擊鼓頗有講究,可以打出」風雲雷雨」的模擬音響,且能配合經韻板眼,謂之「拿昌乎花點」。《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凡建醮道場行法事時,必先鳴法鼓」。鐺:又稱「單音」、「銅鼓」等,俗稱「鐺子」。是用小銅鑼固定在長柄的木框上,用撥子敲打出聲。如果是十面小鑼固定於同一木架,安上長柄,則稱「雲鑼」或「雲璈」。鈸:亦名「銅盤」。一般為銅制。形狀是中央隆起的圓片,在其隆起部位系有紅布條。有大小之別:大的稱為「饒鈸」、「鬧鈸」或「大鈸」,小的稱為」釵」或「釵子」。擊打時雙手各持一片的布條,合擊發聲,也有的把一片置於圓形的凹狀布墊上面,用另一片去擊打。在道場上,通常和鐺子配合使用。鈴:又名「三清鈴」、「搖鈴」、「帝鍾」、「法鍾」、「法鈴」等。一般為銅制,有柄,鈴內有舌,搖動發聲。柄的上端為「山」字形,象徵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認為,法鈴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在道場上使用時,須以單手持之,向一邊有節奏地搖動。《上清靈寶**》:「振動法鈴,神鬼咸欽。」笏:又稱「圭簡」、「朝簡」、「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見時所執的手板,上面可以記事,以免遺忘。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則不受此限,根據條件均可使用。舉行道場時,高功登壇,雙手捧笏,如對天庭。《道書援神契》:「古之公侯皆執圭,周禮有桓圭、信圭、躬圭,禮記:士執魚須文竹木簡之類也。」如意:一般為玉、木、骨製成。形狀略曲如「心」字,有三點:首尾兩端作雲形或芝形,中央一點圓形。象徵「道化三清」之意,又喻一心尊三寶(即道消悉寶、經寶、師寶)。《太清玉冊》:「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眾魔。《上清經》:「天尊手持如意,宣說玉樞寶經。」道教方丈在宣說經教或其他隆重科儀中,亦手持之。法印:一般為木製、銅制或玉制。印面上刻著具有道教含義的文字,甚至有的還刻著完全符式化的圖案,印鈕一般是獅子或其他避邪獸。道教自從祖天師張道陵開始傳有法印,沿襲至今。法印是道教奏達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經》:「法印照處,魅邪滅亡。」法劍:又名「寶劍」、「令劍」、「七星劍」。在鋼鐵鍛制的劍身兩面,各鑲有青銅制的北斗七星圖樣,靠近劍柄處有龍、符的圖案。道教認為寶劍是斬妖誅魔的強力法器,張天師的家傳寶物即為寶劍及天師印。通常劍身單薄的七星劍是以兩把並握使用,有時也可分持兩手,又稱「雙劍」或「合劍」。也有一種是在劍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劍,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又稱「桃劍」。道士在行法時,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劍者迅戚。令牌:又名「雷令」、「五雷牌」。為圓頂平底之木牌。側面邊圍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稱。上圓下方的形狀,象徵天地。令牌是道士差遣神靈的神聖法器,有辟邪的作用,也可用於差遣雷神。令牌的形狀與圖案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刻有龍或寶劍,有的刻有「五雷號令」、「總召萬神」等。《道書援神契》:「周禮,牙璋以起軍旅,漢銅虎符上圓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狀,背文作一坐虎形,銘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將用令牌,此法也。」甘露碗:又稱「水盂」、「水碗」或「清水碗」。在道場上用來盛裝法水(又稱」甘露」)。古為竹製品,今多為黃銅制。其器如茶杯狀,口略大,杯子周圍繪有」五嶽真形圖」。但也有飯碗狀的水盂,口略窄。道場上的高功,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拿著楊柳枝(或用塑料樹枝代替),沾取盂中的聖水,遍酒醮壇以示凈場,《靈寶濟度金書》:「楊枝灑凈業垢,解除塵穢於無形。」有時象徵普施甘露,濟度亡魂,《太上全真晚壇功課經》:「甘露流潤,遍灑空玄,拔度沉溺,不滯寒淵。」鎮壇木:又名「震壇木」、「奉旨」、「凈板」等。為略呈長方體之木塊。頂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塗成紅色。正面刻有「萬神咸聽」四字,兩端刻有乾坤、坎離四卦。在道場進行中,鎮壇木被置於桌上,由高功配合科儀使用。道士專行法術時,也用來拍擊桌面,威嚇惡鬼邪魔。令旗:為高功在醮壇發號施令的旗子。旗為三角形,旗面為黃色,鑲以齒狀紅邊,上有一條黃色紅邊的飄帶,旗桿一般為藤製。旗子上書「敕召萬神」四字。法尺:為長形木片。形狀和舊式的尺相同,兩面均有刻度,並且雕有葫蘆等吉祥圖案,一般漆成紅色。除此之外,也有一種不帶刻度和圖案的鐵尺。道教認為,度量用具有除魔的力量,因此法尺就被作為法器廣泛使用。道教護法神之一的趙公明元帥的造像,有的手中就握有一把鐵尺。天蓬尺:亦名「法尺」。為長形方木。六面雕滿了日、月、二十八宿的名稱,及三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圖案,還有天蓬元師的聖號。以此行使天蓬元帥的神力,具有辟邪除魔的作用。《道書援神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後羿死於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類也。」法繩:又名「鞭」、「法鞭」、「凈鞭」或「法索」等。木柄上雕有蛇頭狀花紋,其下接有苘麻或棕櫚等纖維搓成的繩身,繩後亦有結尾,看去儼然一條完整的蛇。蛇頭部分塗有朱漆,上有八卦圖案,更精細者甚至從蛇口處還有人頭露出。此外,也有的利用天然的曲木來表現蛇身。道教認為法鞭可以鞭撻妖魔,辟除邪怪。道士行使法術時常緊握蛇頭,用力抽打。師刀:即法師所用的刀。一種是黃銅制的短劍,劍鋒很鈍,前端呈橢圓形,柄上串有銅錢或小鐵環,形狀頗為怪異。另一種是銳利的鐵刀,又稱」巫劍」,形態介於法劍和菜刀之間,上面刻著太上老君的聖號。雙鐧:是一對四角形的棍棒,前端略細,銅身雕有瘤狀的結節,相當於鞭之類的武器。多為台灣的紅頭道士使用,在驅除惡魔的儀式上,手握雙銅揮舞,做出猛烈的動作。龍角:亦名「角」、「海角」、靈角」、「號角」或「角笛」。大陸道士一般使用海螺,又名「法螺」;台灣的烏頭道士使用牛角,紅頭道士使用錫角。一般內外遍漆硃色,有的刻有北斗七星及南斗六星的圖案及日、月字樣,也有的在吹口處纏以紅布或紅繩。龍角是從戰爭中的號角轉變而來,道士藉其音響,以為召集神靈、祛除妖氛之用。草席、傘、掃帚、燈籠:鋪在法壇的草席,是用來表示聖域的范圍,如果草席捲成棒狀,也是一種降魔用具。台灣的烏頭道士在舉行拜表儀式時,常在壇上打一把傘,遮斷穢氣不使侵身,以保持自身潔凈。掃帚也是排除邪穢的用具,有著類似法器的作用。法壇上懸掛燈籠,具有召請各路神抵降壇的含義。

㈨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慶祝方兄沖式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羨蘆殲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嘩滑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其它活動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閱讀全文

與布條手搖鈴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哭著笑的動漫圖片帶文字 瀏覽:914
孤獨的圖片動漫 瀏覽:574
動漫唯美浪漫圖片 瀏覽:169
比愛心手勢動漫圖片 瀏覽:527
男生打蠟發型圖片 瀏覽:433
黑色比熊犬圖片及價格 瀏覽:111
如何辨認西瓜手抄報圖片 瀏覽:141
西服怎麼疊圖片 瀏覽:411
明星美女婚紗圖片 瀏覽:439
word插入excel變為圖片 瀏覽:144
女孩毛背心圖片大全 瀏覽:143
word可以添加圖片框嗎 瀏覽:777
迎著陽光卡通女孩背影圖片 瀏覽:729
新北斗星價格圖片 瀏覽:322
word如何全部拆分圖片 瀏覽:177
男生15圖片一個人 瀏覽:102
qq如何提取圖片上文字 瀏覽:562
女孩四維彩超圖片 瀏覽:540
空間背景圖片可愛帶字 瀏覽:338
澳洲最帥男生圖片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