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壯民族服飾卡通圖片高清

壯民族服飾卡通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2023-05-24 08:20:27

『壹』 壯族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

壯族的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

下穿寬肥黑褲,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

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1)壯民族服飾卡通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壯族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

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

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手敬給對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

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

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

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

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現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貳』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叄』 民族服裝圖片

民族服裝圖片大全

民族服裝圖片大全,「民族風」一直在時尚圈內有它的一席之地,民族風格的服裝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藝術特徵,在中國有56個民族,下面是民族服裝圖片大全。

民族服裝圖片1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珍珠、金銀製成。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銀飾品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服飾充分體現其地理特點,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女飾追求輕盈、秀麗,服裝的色彩極為出色。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區。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

7、壯族 (zhuàng zú)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8、朝鮮族 (cháo xiǎn zú)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

10、納西族 (nà xī zú)

「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著簡朴,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服飾的風格古樸素雅,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綉有花邊。婦女頭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的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

14、鄂溫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嫁或節日禮服。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

15、鄂倫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滿族服飾的影響,赫哲族的魚皮衣多為長衣服,主要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長過膝。

17、門巴族 (mén bā zú)

門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門隅地區和墨脫縣,其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氌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氌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姑娘的頭飾非常有特點,有著「風花雪月」的含義。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的服飾,未婚女子多穿鮮艷的各色上衣,頭戴細薄柔軟透亮的綠綢蓋頭;已婚少婦以及中年婦女平時多戴白色衛生帽,外出時則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多著深色服飾,戴白蓋頭。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的傳統服飾是男著衣衫,女穿衣裙,婦女衣、裙均有蠟染、挑衣、刺綉圖案裝飾。

21、達斡爾族 (dá wò ěr zú)

達斡爾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達斡爾服裝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著皮靴。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飾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紅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婦女剃光頭後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環,銀項圈,穿藍、 黑色對襟短上衣,襟邊鑲兩道紅布條,下擺邊用紅、綠、黃三色小絨球裝飾。

23、東鄉族 (dōng xiāng zú)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也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一般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25、獨龍族 (dú lóng zú)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

26、俄羅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里,會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歡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身或穿長褲或穿長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處綴綉五彩花邊,系綉花圍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銀飾。

28、哈薩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薩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29、基諾族 (jī nuò zú)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婦女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31、景頗族 (jǐng pō zú)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

32、柯爾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頭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襇,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拉祜族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穿的是黑布長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且開衩較高,立領右襟,綴有銀泡裝飾,喜歡用紅色或白色花邊鑲綴在袖口、襟邊,顯得光艷美麗。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黎族服飾不論在審美和實用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綉著精緻的花紋圖案。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東南,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扎緊。

36、滿族 (mǎn zú)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既具有東方色彩,又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飾基本上與附近漢、壯族相同。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褲子較寬並滾著花邊,女裝在袖口、褲腳上鑲有紅色或藍、黑色的邊條飾,不著裙。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風格素樸簡約。仫佬人自種棉花和藍靛,自織土布,自染。美麗大方,經久耐用。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紅三色居多,右面開襟,下襟較短,窄袖高領。成年婦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選用潔白的毛皮製成,美觀大方。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婦女服飾多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穿綉花布鞋。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其服飾大多是用自織的薴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 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她們大多喜歡穿鑲有花邊的紅色或花色連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長褲,腳蹬紅色軟底長統靴。為抵禦高原上的大風與寒冷,頭上總戴一頂圓筒形綉花棉帽。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服裝多用皮毛、氈褐為面料。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綉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少女則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綉制的圓形帽冠。

45、塔塔爾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喜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綉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鏈為裝飾。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圍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崇拜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50、維吾爾族 (wéi wú ěr zú)

「維吾爾」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

51、烏孜別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折疊。花帽布料彩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

52、錫伯族 (xī bó zú)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錫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長袍和對襟短襖,上套坎肩,下著散腿長褲腿帶。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綉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

53、瑤族 (yáo zú)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衣領高、帽有纓」,是裕固族服飾的一大特點,生活和文化傳統形成了服飾上的審美標准,服飾的樣式、花色、刺綉圖案、花紋都按其民族習慣形成並代代相傳。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 (hàn zú)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民族服裝圖片2

民族風也可以穿出時髦感

1、民族風披肩+白色連衣裙

紅色印花圖案的披肩,上面滿滿的民族風元素散發著神秘的氣息,發搭配白色連衣裙,更加凸現披肩的艷麗色彩,走在人群中非常吸睛。

2、民族風刺綉風衣+牛仔褲

漢服的翻領加上領口的盤扣設計,增加了風衣的少數民族風韻。肩上的緞面刺綉讓整件風衣更加出彩。搭配牛仔褲穿,艷麗而時髦。

3、刺綉牛仔風衣+刺綉連衣裙

廓形的牛仔風衣給人粗獷不羈的感覺,肩上的中國風刺綉給風衣平添些許復古風韻。裡面搭配同樣緞面刺綉的連衣裙,鮮明的中國風色彩。

4、刺綉牛仔哈倫褲+民族風上衣

褲腿上的清代刺綉是亮點,讓牛仔褲色彩上更加靚麗,棉線刺綉怕你褲子更顯品質。上身搭配同樣民族風的上衣,風格統一。

5、碎花棉麻上衣+棉麻褲

民族風的碎花圖案,棉麻質地更顯衣服的獨特質感。下身搭配同樣棉麻質地的長褲,米白色給人復古的沉澱感,很有民族色彩。

6、民俗風長衛衣+網紗裙

誇張的花朵圖案給人鮮明的民族色彩,釘珠的設計又讓整件衣服更加光彩閃耀,搭配網紗裙一起,面料的混搭更有視覺沖擊力。

7、民族風刺綉長裙

V型領口的民族風刺綉讓紅色連衣裙多了一些清新脫俗的味道,裙擺的開叉設計又增添了一絲女人味,整條裙子性感中帶點民族風情。

8、民族風毛呢大衣

灰色的毛呢大衣上,立體提花的工藝增加了衣服的質感,下擺的手繪梅花圖案讓衣服多了一絲亮色,盡顯民族風韻。

9、民族風棒球帽

棒球帽上的民族風刺綉,讓整個帽子更加靈動美,民族風的艷麗色彩也讓簡單的棒球帽更加吸睛,戴上可以襯出皮膚的好氣色。

10、壓花手拿包

手拿包上面的手繪壓花栩栩如生,讓包包更顯質感,在黑色的皮質下更加富有色彩,拿在手上吸睛十足,艷麗花朵突顯女人味。

民族服裝圖片3

民族風衣服怎麼搭配好看

「民族風」一直在時尚圈內有它的一席之地,這幾年更是流行起了七十年代的復古風。而如今流行的民族風,不再是以前的那種純民族風,而是Boho Chic。Boho Chic其實就是Bohemian(波西米亞)+Hippie(嬉皮士),這兩種風格的糅合比起復古、陳舊感,更讓人一下子穿出隨行時髦feel。

Boho不只有波西米標志性的流蘇、褶皺和大裙擺,更加入了了刺綉、幾何圖、蕾絲、印花、鮮艷色彩、透視材質等等嬉皮士的元素,將浪漫與灑脫完美契合。

作為 Boho Chic最最重要的元素——印花,真的非常適合在度假的時候穿。出挑的顏色和獨特的印花一上身就能讓你彌漫濃濃Boho Chic味兒。寬松的款式很容易隱藏你的小蠻肉,不管你是海邊度假,還是平日穿搭也很搶鏡。

短上衣絕對是Boho Chic風格裡面不可或缺的神奇利器。無論是在沙灘上還是去參加音樂節,展露小蠻腰跳舞,都非常賞心悅目,自由奔放還能散熱。 如果穿印花長裙是高挑妹子的專利,那麼Crop Top對於嬌小的菇涼來說就是顯高利器,不管是搭配一條寬松的闊腿印花褲,還是高腰牛仔,都能在視覺上縮短上半身,打造逆天長腿。你的短上衣也可以放進Boho Chic的經典元素,像是蕾絲款、鉤花,或者印花。還可以挑選素色的蕾絲上衣搭配印花闊腿褲,這時候蕾絲這種時髦而又不會搶風頭的細節就很吸 精。

滿身印花太浮誇?適當加點Boho風當中的刺綉元素,可以輕松為整體造型加分。波西米亞風格的服飾,大多有刺綉的元素,因為波西米亞刺綉風格的服飾讓人覺得更加親近自然。所以Boho Chic中,刺綉也是個不可缺少的元素。

『肆』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伍』 求56個少數民族的服裝圖片(漫畫版)

可以用這一套,不過不是漫畫:1999年10月1日,代表56個民族歡樂祥和、共慶祖國生日的"民族大團結"郵票在國慶50周年大慶准時露面。「民族大團結」郵票全套共56枚,每枚代表一個民族,全套56枚印製在一張整版上,總共面值44.8元。據了解,這套郵票從創意到生產完成歷時10年,在中國郵票發行史上絕無僅有。郵票印刷局曾為此套郵票專門成立了「9956工程」(即1999年56個民族大版票)領導小組。郵票設計者、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周秀清教授與其女金向歷時一年多完成圖稿設計。99年2月,北京郵票廠正式開機印製。這套以「盛裝歌舞為主、兼顧民俗」的「民族大團結」郵票,創造了多項「第一」:涉及人員之多、歷時之長,在中國郵票史上是第一次;一套郵票56枚印在同一版上,也是中國郵票史上第一次。另外,這套郵票的枚數也創下了世界紀錄。http://pic.news.mop.com/cz/2006/1120/134320977.shtml
比較可愛的有這套: http://www.vectorchina.com/showcpic.asp?id=230&aid=49

『陸』 壯族的服飾

壯族服裝特點 清末以前的服裝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壯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紡、自織、自縫制的。當時,女子的服裝與男子相比顯得多采些。她們上身穿的是大襟藍拍岩乾衣,領窩至右腋下的衣襟、兩袖,均綉大花邊,衣領矮,露頸部。下身穿的是長至腳踝的長摺裙,或鑲有花邊的寬褲子,裙子外面,正兩腿心處,各綉一條垂直對稱的大花邊,在臀部處打幾個折,臀部下的裙腳捲起一寸左右,兩邊以幾針縫住,形成後裙腳弓形翹起,從前面看是桶裙,背後看是摺裙,上下衣裙貼身,線條分外明朗,十分雅觀。腳登圓口綉花鞋。壯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對襟衣,圓領闊袖,兩襟扣子7―9個,扣子用黑布織成,穿時,將兩襟的扣子扣起來。男子穿的下衣即褲子也是黑布,褲口寬大,一般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頭包長約4―5尺的黑巾,或用一塊黑長方形的布合縫,上端打折,頂開圓孔,戴於頭上。平時,一般打赤腳,只有過年過節,喜慶日子,走訪親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龍鳳鞋。
清末民國以後的服裝
這一時期女子改穿寬闊的唐裝衣褲,腰間正面扎齊腳踝的半邊圍裙。圍裙上頭以兩條印花布帶系結於背後,並以兩端各約兩尺作飄帶。壯族男子改穿對襟唐裝衣,寬褲子。腳穿土布鞋。男子讀書則穿中山裝,剪西式頭。老年人頭扎黑布巾。
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 *** 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
發型
壯族男女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有不同的發型。從廣西花山崖畫上可見早期壯人男子是剪短頭發的。崖畫上有少量男子頭上插有兩支迎風舞動的羽翎。畫上有為數不多的少女留長辮,有一姑娘的發梢上還綴有一朵山花。古書上記載,壯族祖先的發型還有披發,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到唐代,男子仍「露發」(斷發),女子挽髻垂於後,用三、四寸的竹條斜貫其中。宋代壯族地區流行椎髻。清代曾強迫小鎮及讀書做官的人留長辮子。但鄉村男子依然沒賀雹剪斷頭發,不理清廷禁令。1949年後,各地婦女的發飾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廣西龍勝老年婦女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把頂心長發翻到前額,用白布紮好,插上銀梳。女孩子的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這些發型,顯然是古代披發的遺風。天峨女子也是留長發而不打辮,已婚的結髻,或梳順後由左向右繞,用頭巾紮上;未婚的反過來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紮。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條長辮加劉海; *** 則梳雙辮;中年老年結髻,垂於腦後。過去廣東連山壯族女子的發型,宛若一條盤曲的蟠龍,貫以大簪,用青色的綢布條纏好。大多數壯族地區的少女都喜歡留劉海,並習慣於用兩股絞在一起的紗線把汗毛拔掉,特別是婚期臨近的姑娘,總是把後頸的汗毛拔光,露出嫩白的脖頸。
銀飾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據民國廿二年(1934)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載,百色「女子飾品,有發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降「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西林「惟女子最愛佩戴簪釵、耳環、手鐲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質,貧者用銀質。」桂東南的壯家少女,也「尚戴銀質簪環」。壯族銀飾的種類,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戒指、銀鐲、腳環等。土官時代,安平婦女最多戴四個銀項圈,十多個戒指(有的一指幾個),加起來重一斤多。桂北壯族婦女的項鏈和項枯帆圈共達九個之多,胸排長方形,透雕,打成鳥獸花卉,下沿有小鏈穗,以銀鏈掛在脖子上。壯人銀鐲......>>

壯族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壯族先民的服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處於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由於經濟的發展而促使服飾增添了時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飾。
在壯族聚居的農村,婦女的服裝端莊得體,樸素大方。藍黑顏色是共同愛好。喜穿長裙短衣,頭包青色綉花帕,腰系精緻圍腰。上衣分對襟和偏襟兩種,其中又分有領和無領之別。在以藍黑為主的底色上,上衣的襟邊、下擺和袖口等部位喜歡鑲一道寬約一寸的五彩花邊,表現出各自巧奪天工的本領和審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褲子的,女褲腳邊分別鑲有兩道不同花紋圖案的花帶,其中底邊一道寬5寸.另一道寬3寸,多為菱形連續紋樣。這一身在平穩中透出青春熱力的服裝,顯示出壯家姑娘的純朴美。
壯族婦女有佩金戴銀的習俗。婦女的主要飾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戒指、銀鐲等。銀鐲式樣豐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寬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裝飾;有的打成藤條,上有小枝纏繞、新葉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纏,其中有的還嵌上綠色小珠。鐲子的式樣繁多,其特點是精緻小巧,其形態和花紋多取自壯鄉的自然景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姑娘們的手鐲不僅是裝飾品,而且還是愛情的象徵。在青黑色的鑲邊衣服上,配上各種形態的銀飾,在黑底的襯托下,銀光閃閃,格外明亮。人體的媚態與自然景物的美融為一體,俊秀中透出一種藝術的光澤。類似的裝飾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壯寨還可見,而居住在城鎮周圍或者交通沿線的壯族,無論男女,其服裝式樣完全漢化,且追求的都是現代時裝。

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我就唬壯族的,不過我家還真沒什麼特別的,基本都被漢化了,風俗的話, 就是過年時差不多家家要殺豬,包粽子,比較重視的節日有 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這三個節日都跟鬼神之說有關的

壯族的服飾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據民國廿二年(1934)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載,百色「女子飾品,有發箍、簪及指約、手鐲等。」恩降「婦女裝飾,城廂多尚金玉,鄉村則重玉質銀器。」西林「惟女子最愛佩戴簪釵、耳環、手鐲及盾牌等。富者用金質,貧者用銀質。」 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松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綉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背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綉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綉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背帶壯話稱「臘lap」。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身刺綉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

壯族的各地壯族服飾 廣西隆林縣 雲南丘北縣 廣西大新縣 雲南西疇縣 廣西靖西縣 廣西那坡縣 廣西凌雲縣 廣西武鳴縣 貴州從江縣 雲南師宗縣 雲南金平縣 雲南丘北縣 廣西龍勝縣 雲南硯山縣 廣西大新縣 廣東連山縣 廣西武鳴縣 廣西大新縣 廣西東蘭縣 廣西靖西縣 雲南富寧縣 廣西龍州縣 廣西隆林縣 廣西西林縣 廣西田陽縣 廣西平果縣 雲南廣南縣 雲南丘北縣 雲南丘北縣 雲南河口縣 雲南文山 雲南瀘西縣 貴州從江縣 貴州從江縣 貴州從江縣 雲南文山 雲南文山 雲南文山 雲南西疇縣 廣西那坡縣 雲南西疇縣 雲南廣南縣 廣西上林縣 雲南廣南縣

壯族服飾的服飾歷史 這一時期女子改穿寬闊的唐裝衣褲,腰間正面扎齊腳踝的半邊圍裙。圍裙上頭以兩條印花布帶系結於背後,並以兩端各約兩尺作飄帶。壯族男子改穿對襟唐裝衣,寬褲子。腳穿土布鞋。男子讀書則穿中山裝,剪西式頭。老年人頭扎黑布巾。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 *** 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

壯族服飾生活習慣 服飾
服飾是人類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復合表徵,即外表特徵與心理審美的結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是各民族創造智慧的結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風貌。
壯族服飾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指服裝,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褲、裙、帽、圍巾、手套、腰帶、鞋、襪、綁腿等;一是指裝飾(修飾),包括發型、首飾、眼鏡、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兩大部分組合成壯族服飾,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衣是一個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屬於物質的硬體性文化,同時又屬於精神的軟體性文化。它反映了壯族經濟發展水平,形象展現壯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內涵,如民情風俗、哲學思想、審美意念、道德倫理、社交禮儀、宗教信仰等。壯族服飾文化形態,包含經濟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風格特徵。
壯族服飾,與古越人、西甌、駱越人、僚人有關。現在的民族學專家只能從一些文字的史料來回顧壯族先民服飾產生與發展、衍化的歷史。資料表明:桂林甑皮岩發掘的新石器遺物中,有若干件骨錐,專家們推斷:那是嶺南壯族先民用來縫制獸皮或牽引纖維原始蔽體物的工具,說明古壯人早就有遮體的原生態服飾。以後到漢、三國、隋唐、宋、明清至近現代,壯族服飾隨著經濟發展而進化。
據專家的專著論述: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黑地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說明當時就有了壯錦這種飾物。還有一種「峒布」,是麻織品及蠶絲品,說明遠在漢代,古壯民就種麻養蠶,為服飾提供原材料。三國時代的竹疏布,隋唐時代的蕉葛布、細白麻布、筒中布,均作為當時的貢品。元代始種棉花,織吉貝布。明清時期,壯錦飾品制織達到高峰,五顏六色。從專家專著中的回顧論述,可看出壯族服飾製品,從蕉纖維、麻纖維到棉花纖維的進化過程。服飾印染工藝,壯族藍靛染是有名的,直至當今,一些壯族村寨的婦女,仍以藍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縫制黑色的服裝。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壯人,崇左市龍州縣金龍一帶自稱「布代」的壯人,大新縣板價布儂婦女,她們穿著黑衣服裝在舞台上展示其亮麗,成為展示壯族服飾特點的亮點。布匹染成之後,過牛角膠,折疊打平,閃閃發亮。有的則用米漿來漿過,曬干打平。
壯族1500多萬人口,集居於廣西,分布於雲南文山及廣東連山等地。這么廣大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飾各有特點,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塊的壯族服飾,構成多元一體的壯族服飾。
壯族學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專著《壯族文化概論》中,將整個廣大的壯族聚居與分布地區的文化,劃分為九個文化區:紅水河中下游文化區,柳江、龍江文化區,桂西北文化區,桂粵文化區,邕南文化區,邕江、右江文化區,左江文化區,桂邊文化區和文山文化區,來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對壯族服飾文化的考察、發掘、收集、研究與展示,同樣可以用地理學觀念來進行。
另一種方法,以江河流域為劃分,來收集、發掘、整理、展示壯族服飾,如紅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鬱江流域等等。水文化與服飾文化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紅水河流域的東蘭、巴馬、鳳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風俗文化節,節日展示的服飾亦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
多年的采風觀察發現,壯族服飾目前仍相對保留傳統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縣,壯族服飾特點較濃,以藍、黑兩色為主色。桂西北的巴馬縣壯族婦女服飾,其色彩以藍、白色為主色調,與那坡黑衣壯人服飾形成鮮明對比。那坡黑衣壯男女老少身上,很難找到白色或黃色、藍色。桂西南的龍州、金龍一帶布代男女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婦女穿衣、褲、外套黑色長裙,頭戴黑巾,穿黑布鞋,從頭到腳,均為黑色,加之人的膚色潔白純凈,形成黑白對比,相輔成統一的服飾美學整體。桂西南的大新縣板價村的布儂婦女服飾,亦別具特色:短衣、......>>

壯族民族服飾的區別 壯族崇尚黑色,故男女衣著皆以黑色為主。女子戴黑頭巾,穿黑色或青色右衽斜襟上衣,領襟、袖口、衣擺均綉有花邊。下著寬大黑褲,褲腳鑲飾花帶,腰系圍裙,節日時穿綉花鞋,肩背壯錦筒包,喜歡佩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男子穿黑色對襟布扣短衣,或銅扣大襟衣,系腰帶,寬大中式褲長僅及膝下,打綁腿,穿草鞋或剪口布鞋,包黑布頭帽。桂南地區壯族男子穿無領琵琶襟上衣、長褲、雙鉤頭鴨嘴鞋,衣褲皆有邊飾。壯族男子有紋身習俗,壯族女子有染齒習俗。具有美麗圖案的壯錦很著名,其圖案有自然形和幾何形。自然形圖案有鳥、獸、蟲、魚、龍、鳳、花草或山川等,幾何紋圖案有菱形紋、回紋、萬字紋、水波紋等,形象簡朴而和諧。壯錦一般用於婦女的頭巾、褶裙、圍腰、綉鞋以及被面、包等日用品上。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請問壯族的衣服叫什麼名字?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木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男裝與女裝
男裝有右襟與對襟兩種,右襟衫反膊無領,衣紐從右腋下開至腰部又轉向正中,再開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鑲嵌一寸多寬的色布邊,用銅扣紐,再束上長腰帶;對襟開胸,長僅及臍的緊身衫,這是在勞作時穿著的。而女裝為無領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裝大些,寬大近尺,長至膝蓋,鑲嵌緄邊,邊條有寬細,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內貼布反襯在外,起縫三線,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鈕均銅紐或布紐。男女褲子式樣基本相同,褲腳有緄邊,俗稱「牛頭褲」。已婚婦女有緄花邊的肚兜,腰褲左邊懸掛一個穗形筒,與鎖匙連在一起,走動時發出「沙啦吵啦」的響聲。男子禮服慣穿長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稱「長衫配馬褂」,起先是頭戴頂圓帽,後來改戴禮帽。到了現代,壯族的穿著衣式已基本現代化,但老一輩人,仍普遍以穿藍、黑兩色為主。
奇特的頭飾
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現在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松緊。兒童頭飾:童帽是用二三寸寬的綉花布條縫製成的無頂遮額帽。古籍中記載壯俗「露頂跣足」、「布帛勒額(束額)」,在童帽上獲得再現,這種遮額帽既能保護頭部也是一種裝飾品。嬰兒的背帶比常見的漢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狀,「蝶身」長三尺,寬二尺四寸,中綉花樣圖案或八卦乾坤圖,但很少見綉有文字,兩邊「蝶翼」長九尺,寬一尺二寸,這種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壯話稱「臘」。建國後,這種背帶逐漸改小尺寸,有些背帶身刺綉上如「出入平安」「美滿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圖案。
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婦女上山勞動愛穿自己制的貓耳布鞋,俗稱鞋貓,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條扁紗帶將鞋耳和鞋跟串起來,任意綁扎調節松緊。

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民族美及古典美,還帶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

『柒』 56個民族的服飾(圖片)

『捌』 中國56個民族服飾圖片及介紹是什麼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

『玖』 56個民族的服飾,要圖片!!

記住,漢族的民族服飾扒差是漢服.但信嫌我所看到的合影中,漢人穿的不是旗袍,偽唐裝就滑此手是時裝.(抱歉,手機無法貼圖)

『拾』 求56個民族的服裝卡通圖片~

去搜索五十六民族卡通服飾。網路點擊圖片就會看見。這里是網址~~

閱讀全文

與壯民族服飾卡通圖片高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旗飄揚動態圖片高清大圖 瀏覽:56
哭著笑的動漫圖片帶文字 瀏覽:918
孤獨的圖片動漫 瀏覽:578
動漫唯美浪漫圖片 瀏覽:173
比愛心手勢動漫圖片 瀏覽:531
男生打蠟發型圖片 瀏覽:433
黑色比熊犬圖片及價格 瀏覽:111
如何辨認西瓜手抄報圖片 瀏覽:144
西服怎麼疊圖片 瀏覽:412
明星美女婚紗圖片 瀏覽:439
word插入excel變為圖片 瀏覽:145
女孩毛背心圖片大全 瀏覽:143
word可以添加圖片框嗎 瀏覽:777
迎著陽光卡通女孩背影圖片 瀏覽:729
新北斗星價格圖片 瀏覽:322
word如何全部拆分圖片 瀏覽:177
男生15圖片一個人 瀏覽:102
qq如何提取圖片上文字 瀏覽:562
女孩四維彩超圖片 瀏覽:540
空間背景圖片可愛帶字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