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帥哥圖片 > 魏道先端午節高清圖片

魏道先端午節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2023-05-20 02:52:28

A. 織金端午節習俗分別有那些。分別有什麼故事

端午節習俗: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蔽讓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宏笑、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滑手,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草葯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紮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於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葯。」

B. 魏道武帝拓跋珪的介紹

383年淝水之戰後,苻秦勢力瓦解,被役屬的各族紛紛起兵獨立。386年,拓跋珪為各部大人所推,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同年稱魏王,改國號為魏。拓跋部處在原始社會解體,奴隸制不甚成熟階段;拓跋珪建國後,該部出現向封建制發展趨勢。拓跋珪即位後五年之間,北面擊敗高車與柔然,東北面擊敗庫莫奚,掃除了後顧之憂。南面先聯合同屬鮮卑族,又與他有姻親的慕容垂所建後蔽老燕,佔領棚並笑了心腹之患的劉庫仁、劉衛辰後裔所蟠踞的地區,平定河套以南諸部,獲得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鏈含頭。離石的山胡酋長也率三千餘家降附。魏國兵力強盛,財力富饒,再要發展,就必然與據有中原地帶的後燕相爭奪。391年,拓跋珪以慕容垂扣留其弟為借口,與後燕絕交。

C. 端午節的所有資料

1、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悄碰山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2、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3、端午從字面啟中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3)魏道先端午節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民俗活動:

1、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2、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葯澡,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吵晌等。"

D.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又叫「陰歷年」「元日」,俗稱「新年」、「過年」是芹缺中國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慶祝時間最長的節日。

二、歷史上最早的對聯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蜀國主孟昶於公元964年在桃符上寫下聯語)。

三、習俗演變

1、【先秦】

祭祀(祭先祖、祭百神)、掛桃符(上畫門神)。

2、【魏晉】

饋歲(贈禮物)、別發(酒食相邀)、分歲(聚飲祝頌)、守歲(終夜不眠)。

3、【唐代】

拜年帖。

4、【宋代】

吃餃子、燃爆竹。

5、【明代】

接灶神、貼門神、貼對聯。

6、【清代】

民間舞獅舞龍、演戲、說書。

四、歷史典故——「倒貼福字」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想用「福」字做暗記准備殺人,被好心的馬皇後知道了。為了消除這場災禍,馬皇後讓全城人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福」字。

其中有一戶人家不識字,竟然把「福」字貼倒了。明太祖派人上街查看,結果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戶人家貼倒了。皇帝聽了很生氣,下令將那家人滿門超斬。

馬皇後靈機一動:「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不就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覺得挺有道理,便下令把那家人放了,一場災難終於消除了。

從此民間流行將「福」森腔字倒貼,一求吉利,二此首衫為了紀念馬皇後。

E.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邊框簡單又漂亮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大全邊框簡單又漂亮

端午情濃,嘗咸鴨蛋,戴五色絲繩,包箬葉粽子。端午節就要到來了,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端午節手抄報圖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1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一、端午節介紹

中文名:端午節

外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2二、端午節起源傳說:紀念屈原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3【唐代端午節】

唐代宮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節類似的一點,就是皇帝照常例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扇子。《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西元六四四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御筆親題「鸞」、「鳳」、「蝶」、「龍」等字樣於扇上。唐太宗本來就愛好書法,常與大書法家褚遂良等探討書法藝術,他死後還要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書法也頗有造詣,御筆題寫的這幾字全用飛白書藝術方法,筆勢奇絕,游龍走蛇。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說:「五月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遂以扇賜寵臣。《新唐書˙禮志》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於諸陵來祀祖宗。唐代還有賞賜衣帶的習俗。《中華古今注》雲:唐貞觀年間端午節,賜給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舊唐書˙李元紘》載李元紘曾於五月五日受賜紫服金魚而感到寵幸無比。除賜寶扇玉帶之外,還賞賜百索粽子。

唐玄宗時端午娛樂活動別出心裁。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置於盤中,再製作纖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得食之。因為小粉團滑膩又小,頗難射中。這本是宮中游戲,後來傳遍長安都城,一時都仿效之,射粉團成了端午節一種風俗。射粉團作為一種游戲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節有些作為就令人難以啟齒了。有一年端午,他與楊貴妃避暑於興慶宮,晝寢於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宮妃嬪女倚欄觀水中雌雄鴛鴦游戲,而唐玄宗擁摟著貴妃在綃帳內對宮嬪們說:「爾等愛水中鴛鴦,爭如我被底鴛鴦!」由此也可看出宮廷節日生活風俗的另一面。

《容齋筆記》記載:「唐時五月五日揚州於江心鑄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子詞多用其事。」再參照其他有關資料來看,唐代宮廷確實講究五月五日鑄新鏡。《鏡龍記》記載:唐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揚州進水中鏡一面。鏡面直徑九寸,青瑩耀目,鏡背有盤龍紋飾。據進鏡官李守泰說:鑄此鏡時,有一位自稱姓龍名護的老人對鑄鏡工匠呂暉曰:「老人解造真龍鏡。」老人遂入爐所,扃爐三日,後開爐突然不見人,在爐前卻獲得一素絹,上書:「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呂暉看後,移爐於揚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時鑄成這面寶鏡。據說此鏡很神,過了七年遇大旱,召來道士葉法善祀鏡,鏡背上的龍口忽生白氣,須臾滿殿,甘雨如注。這固然是一個神話故事,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的鏡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論,但唐代確實有此講究。

唐代民間端午風俗活動形式也類似前代。像《酉陽雜俎》就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長命縷,只是製作上有所不同,用絲縷結成人形,更有裝飾性。五時圖則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類,是五毒圖之前身,此俗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午時花則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艷之時。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樣翻新。《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繽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張說《岳州觀競渡》詩中描寫當時競渡情景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鼓發南湖槎,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龍舟競渡時,簫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笙、槳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如儲光羲《官莊池觀競渡》詩所寫的:「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擊去來波。」描寫唐代龍舟競渡以張建封《競渡歌》最為生動,讀後如身臨其境。

【宋代端午節】

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上。蘇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詩中就有「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繞堯母門。」掛天師像、作泥天師人,這些活動很明顯是受到道教的影響。此外,端午節還刻蒲棒為人形或葫蘆形,帶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詩雲:「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兒則有帛裹蚌粉,綴填以棉絮,佩於身上,可以吸汗氣。端午節常食的粽子,此時也花樣增多,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多種。從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備團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還要祭天。食品中還有一種「百頭草」,是用菖蒲、生薑、杏、梅、李子、紫蘇,皆製成細絲,鹽浸曬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講究。有的還納入梅子皮內,叫做「釀梅」。唐代的白粉團,在宋代亦有發展,又叫「水團」或「白團」,有的雜以五色,製成人獸花果之狀。作工最精者稱任「滴粉團」,為了增其香味,有的還加入麝香。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

《夢梁錄》記載:南宋時,「杭都風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並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端午節日用品叫賣者,從隔宿到五更,沿門唱賣,滿街不絕。有的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狀懸於門楣上,有的懸虎頭。而仕宦之家還用紅筆書寫「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此日大家都採集百草或修制葯品,用來避瘟疾,杭州人還有特殊風俗。,不論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節這天,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僅是富戶巨室如此,雖貧苦之人,亦對時行樂。

至於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宮中,更是紙醉金迷的醉生夢死之世界。像《乾淳歲時記》敘述端午宮中習俗,要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還用五色菖蒲、百草製作山子數十座,「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韻果,糖蜜巧粽,極其精巧。還用大金瓶子數十,遍插葵榴梔子花,環繞殿閣。賞賜給後妃、內侍、諸閣臣僚的物品有翠葉五色、葵榴、金絲墜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以及紫練、白葛、紅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賞賜細葛香羅、蒲絲、艾葉、彩團、巧粽之類。堪見當時端午節之豪侈,與原來「辟惡」及「紀念」意義已相去甚遠。

【明清端午節】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可見競渡規模歷時經月。對此事「或官府先禁後馳,民情先鼓後罷也。」龍船形制,中等長九丈五尺,長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劃龍舟的橈手都是從漁家嚴格挑選募徵身強力壯的健兒。龍船分白龍、黃龍、青龍、紅龍。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劃船橈手們服裝乃至船槳都是一色。比賽時規定有賽龍場、比賽路線、並劃定起點和終點。在終點設有船標,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有魚標、鴨標、和鐵標。

武陵沅湘一帶競渡活動如上所述,其特點氣勢磅礴,船大人多,風格粗獷豪邁。而杭州西湖中龍舟競渡則另具特色。吳地習俗稱呼龍舟競渡為「劃龍船」。《清嘉錄》記載:「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各佔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不過西湖龍船形制及劃法卻另有很多講究。在龍船中艙伏有鼓吹手,兩旁劃槳十六,俗稱其人為「劃手」;在船頭有一位篙師,手執長鉤立於船頭,叫「檔頭篙」;在頭亭之上,還要選長相端莊漂亮的小孩,裝扮台閣故事,俗稱為「龍頭太子」;船尾高丈許,牽有彩繩,令兒童在上面化裝扮成「獨占鱉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貴妃醉酒」等戲劇人物造型。有競渡龍船,也有畫舫遊艇供遊客觀龍船比賽。在正式比賽前數日,就開始祀神並在水中演練,稱作「下水」;上岸後送神稱作「拔龍頭」。當頭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帶葉竹竿插樹橋頭,為來年出龍認色,作好准備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漢族端午節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如《遼史˙禮志》就記載遼國重午朝儀,皇帝要系長壽彩縷才升坐。對南北臣僚也要各賜壽縷。而金國除吸收一些漢族風俗外,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金史˙世宗本紀》就記載: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廣樂園射柳,勝者賜物有差,復御常武殿,賜宴擊鞠,自是歲以為常。」《金史˙禮志》對此俗有詳細敘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禮,築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後,插柳球場,射者要以尊卑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離地數寸。然後馳馬彎弓而射。射不斷或射不中者為負。射柳要擊鼓助威。射柳完畢要打馬球。風俗是彼此影響、互相吸收的。所以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永樂年間禁宮中就有剪柳之戲,剪柳即射柳,北方人還有將鵓鴣鳥藏在葫蘆,懸於柳枝,彎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蘆中,鵓鴣就飛出來,以此來定勝負。這種民間比賽也是常在端五日舉行,考其淵源,正是遼金遺俗。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來自民間的許多夏令保健活動,也摻雜在這個節日習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們要群入天壇去避毒,過了正午才出來。在端午節還講究捉蝦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針刺破蟾眉,將蟾蜍汁擠出。蟾蜍是一種珍貴的中葯,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以菖蒲漬酒飲用避惡氣,用艾葉插門固為前代之遺俗。明代新出現的風俗是用雄黃塗耳鼻,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據《閩越搜奇談》雲:閩地在五日,還以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風俗稱作「畫額」。古人對雄黃殺蟲驅毒作用早有認識,葛洪《抱朴子˙仙葯篇》已有論述。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解釋「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可「主治百蟲毒、蛇虺毒。」在沒有碘酒和紅葯水的年代裡,我們祖先用白酒浸雄黃,再加幾塊白礬,待酒揮發干後,便成了雄黃礬,用來殺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房內食物貯存處及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或防止毒蟲。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視端午用雄黃防毒蟲,所以,《白蛇傳》的故事及戲劇中,才有白蛇端午飲雄黃酒顯原形的情節。這個故事婦孺皆知,流傳至今。

F. 端午節的所有資料

關於端午節的所有資料

端午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大家對端午節了解嗎?以下是我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關於端午節的所有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端午節的所有資料1

1、佩戴香包驅邪瘟傳愛意

端午節佩戴香包,傳統認為有辟邪、驅瘟之效。實際上,香包裡面放入硃砂、艾葉、雄黃、香葯、石榴花,散發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對蚊蟲而言就是剋星,所以,有辟邪驅瘟的作用。香包外包用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和款式,美女們還可以用各種香味的香包送給意中人,來表達愛意。

2、戴五彩繩手鏈,祈求愛情,旺運勢

五色線是最常用的開運物。五色絲線,即綠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五色,五色分別代表尺盯:金、水、木、火、土五行,以及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色繩手鏈具有五色合歡的功效。想早日告別單身的男女可以把五色繩手鏈戴在手腕上或腳踝上,男生戴左手或左腳,女生戴右手或右腳,可以增旺八方人緣添喜氣,會對招來好姻緣有幫助,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後佩戴,效果更佳。

3、結伴出遊,祛病調心

舊時,在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山間田野遊玩一天後,晚上用煎蒲、艾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葉經水煮後洗澡,被稱為「游百病」、「洗百病」,這樣做可以去除邪氣晦氣,一年平安健康。在現代,平時的學業、工作上的壓力,使大腦經常綳緊,端午節,可以選擇出遊,適當的放鬆,就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到郊外遊玩,和品嘗一些特色美食,不僅能助你疾病消除,也令你心中感到愜意,身體的負能量減少,好運自然來。

4、端午節吃粽子好意頭

端午節這天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貴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學業考運,所以,端午節這天好好的吃上一口粽子,也讓好運道與你相伴。

5、端午放生積德祈安康

如果家中有病人,可以在端午節去放生,在端午節放生的開運效果相對平時的日子較為明顯。

6、端午節戴葫蘆,化煞催吉納福

葫蘆,喻「福祿」之意,有收納福氣的風水功效。葫蘆形狀貌似太極陰陽狀,可號令三界,所以,在風水上,也有化煞的作用。在端午節期間,將一小葫蘆吉祥物戴在身上,給自激判己帶來好運道。

7、端午辟邪起命卦

端午節,是一個傳統辟邪的日子,歷經千百年之久的意念強勁,所以,如果你近期諸事不順,運勢不佳,健康欠佳的話,可以利用端午節這天作為契機,在門上掛上桃木類吉祥物驅邪,除去過往晦氣,迎來好運道。

8、端午插艾好兆頭

在民間風俗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門上插艾草和菖蒲,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陵鉛和、艾虎,佩戴身上用來以驅瘴、化煞。也有吃五毒餅這一習俗,象徵可以防小人,健康好運的好兆頭。

9、端午日戴本命佛避邪保平安

端午節此日在風水上講,是避邪的重要日子,當天出行要遠離醫院、殯葬場所等地方,這些地方往往陰氣較重,陰氣重地方的人便很容易生病,如果之前運勢不順,健康不佳的人,可以在此日隨身佩戴自己的本命佛辟邪消災,化煞保平安!

端午節的所有資料2

粽子

端午時節,粽子飄香。傳說公元前278年端午節這一天,流放到汨羅江邊的愛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都城淪陷,絕望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於是,傳說「端午」乃屈原祭日,吃粽子賽龍舟便成為端午時節紀念屈原的中華傳統風俗。從古至今,端午節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各種情感:思念、感恩、憧憬、祈願。

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民間有端午節吃鴨蛋辟邪祛暑的說法,所以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

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五紅」

在揚州傳統民俗中,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吃「五紅」——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黃魚或者黃鱔——這樣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飯桌上紅莧菜不可少;紅心咸鴨蛋價不高;雄黃泡酒後呈橙色;河蝦買點兒,油炒後,蝦殼紅通通的紅光油亮;燒鴨上市了,到鴨子店斬個脯或腿子(1/4隻)花費不多,於是,所謂的「五紅」也成了端午節餐桌上必定菜單。

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節的所有資料3

端午節的味道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狀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劃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熏蒼術的祝福,無不透露著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粽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為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裡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粽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葯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裡,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著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著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術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術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術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術。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所有資料4

①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

G. 三年級語文根據課文第70頁尋訪中華傳統文化,不少於300字

1;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 、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 、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 射覆、酒令、歇後語等;春攔傳統節日( 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 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 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 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 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 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 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 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 成部分。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 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 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 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 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 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 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 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 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察賣 漢語語 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敗森逗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 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 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 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 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 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 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自己選吧!

2;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特徵是突出 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 ,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 ,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 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 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

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 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 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 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 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

H. 隨著時間的變化,大家體驗到現代和古代的端午節的習俗變化有哪些

古代和現代端午節習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古時候的一些習俗漸漸被現代習俗代替,如古時候端午贈扇和端午鬥草是常見的端午習俗,而現在端午節的習俗是沒雀吃粽子、曬龍舟,形式在發生變化。

一、古時端午節習俗:

1、贈扇

在古時候的時候人們乘涼的友察吵道具都是扇子,端午節正是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在古時候贈扇還有一種說法,端午贈扇也是辟邪、涼快的含義,這也是古代的禮儀。

2、鬥草

鬥草也是古時候端午節的一種娛樂,古時候鬥草分為文斗、武鬥兩種鬥法,文斗就是大家在一起看看誰的花草漂亮,看看誰的花草多。武鬥就是大家把自己的花草拿出來,然後用拉鉤斗,看看誰的花草先斷,先斷的就輸了。

二、現代端午節習俗:

1、吃粽子
現代人細化自己包粽子,粽子樣式很多,比如:蛋黃的、瘦肉的粽子,大家包好以後蒸熟坐在一起開心的好侍吃。

2. 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節目,賽龍舟是紀念屈原,或者河神的祭奠活動,賽龍舟現在已經發展到,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賽龍舟一般需要30人左右,一個鼓手,大家跟著鼓手的點一起滑動自己手中的槳,一直到終點就是贏了。

閱讀全文

與魏道先端午節高清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孫儷素人高清圖片 瀏覽:522
長胖衣服穿不了圖片卡通 瀏覽:396
黃金男士項鏈圖片大全 瀏覽:661
機車圖片美女 瀏覽:556
科幻畫素描圖片大全簡單一年級 瀏覽:655
微信里怎麼樣不帶圖片發朋友圈 瀏覽:939
衣服搭配藍配粉圖片 瀏覽:291
帥帥的男生圖片初中 瀏覽:780
如何搜索圖片的出處 瀏覽:900
強迫症衣服收納圖片 瀏覽:141
炸醬面帶湯高清圖片 瀏覽:253
動漫圖片筆畫的女 瀏覽:890
芒果裝飾簡單大方蛋糕圖片 瀏覽:165
雙馬尾女孩畫圖片 瀏覽:746
雍正銅錢的價格圖片及價格圖片 瀏覽:170
為什麼手機打開word顯示不了圖片 瀏覽:807
簡單時尚短發圖片 瀏覽:979
國字臉的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887
中國男生長發發型圖片 瀏覽:672
鼓勵加油的圖片可愛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