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兒推拿,孩子受風寒,咳嗽,可按摩這6個穴位
小孩子身體弱,抵抗力差,稍不注意就會生病。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好好照顧孩子。
小兒風寒咳嗽通常是由風寒感冒演變而來的,如果感受風寒之邪,孩子在早期的症狀,一般會有發熱,鼻塞,流清鼻涕,如果咳嗽症狀不嚴重,那一般會診斷為風寒感冒。
但若是伴有頻繁咳嗽,咳嗽加重,流清鼻涕,嗓子不紅,也可能診斷為風寒咳嗽,按風寒咳嗽,以清溫解表,止咳化痰來治療,所以會要加一些止咳化痰的這些穴位的推拿按摩。
推拿操作第一步,清肺平肝。 肝經位於食指螺紋面,肺經位於無名指螺紋面,從指根向指端方向,用大悄仿拇指同時推食指和無名指指面,1到3分鍾。
第二步,按摩肺俞穴。 肺俞穴位於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分別按揉、叩擊、平推,3到5分鍾。
第三步,肅肺法。 抱患兒側坐於大腿,雙掌一前一後夾持患兒前胸後背,從上至下,依次推摩、搓揉、拍振,以上為一遍,操作3~5遍。
第四步,揉外勞宮。 外勞宮穴位於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0.5寸凹陷處,操作時用拇指或食指掐、揉外勞宮穴一分鍾。
第五步,拿列缺。 列缺穴位於前臂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操作時,一手握患兒手腕,一手拇指、食指二指分別卡於列缺穴和手腕尺側,雙手協調用力拿捏,30~40秒。
第六步,拿風池與頸夾脊。 風池穴在枕骨下,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左右各一。頸夾脊穴位於頸部正中線兩嘩行側,第一至第七脊椎棘突下緣旁開0.5寸。操作時,用拇指與食、中二指,拿風池與頸夾脊,依次從上至下拿捏至大椎平面,1~2分鍾。
回顧:推拿治療小兒風寒咳嗽,第一步,清肺平肝;第二步,按摩肺腧穴;第三步,肅肺法;第四步,揉外勞宮;第五步,拿列缺;第六步,拿風池與頸夾脊。
專家提示: 風寒咳嗽注意的話,我們可以把一些穴位的重點選擇,你比如像大椎穴除了,揉大椎以外,我們還亂運嘩可以橫擦大椎,橫擦的話,刺激的作用會強一些,對於風寒咳嗽效果比較好,還有肺腧穴,我們也可以擦肺腧,可以橫擦,就是兩個肺腧穴可以橫擦,有很好的化痰止咳,宣肺的作用。
內容由北京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吳力群主任醫師講述。
吳利群,女,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葯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兒科教研室主任。畢業於成都中醫葯大學中醫兒科專業,從事兒科臨床及教學工作30年。中華中醫葯學會兒科分會常務委員,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小兒推拿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葯高等教育學會兒科研究會常務委員,中國民族醫學學會兒科分會副秘書長,中國醫促會兒科分會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葯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師認證中心命審題專家。
2. 小兒推拿捏脊的危害是什麼捏脊的好處有哪些
醫治以前要留意自己環境衛生,洗手消毒並剪修好手指甲。不必帶戒指一類的裝飾品,以防擦破病人肌膚,尤其是小兒肌膚柔嫩,更易損傷。捏脊的時長宜在早上空肚時、飯後一小時或是入眠前開展,捏完後半小時再進餐,避免危害功效,小兒飯後捏脊易造成惡心嘔吐。捏脊合適6個月至7歲的小兒。年紀過小的嬰兒皮膚柔嫩,把握不太好幅度非常容易導致皮膚破損;年紀過大的小兒背肌偏厚不容易提到,穴道點按不及時易危害實際效果。
中醫學覺得,捏脊根據對督脈和膀胱經的捏拿,可做到調節陽陰、經絡疏通、調合血氣、修復臟器功用的目地,有不錯的調理胃腸作用、推動吸收消化、提升身體免疫力的功效,可用以醫治小兒發燒感冒、乾咳、拉肚子、嚴重便秘、食慾不振、疳積等各種症狀。醫治時長不能太長,一般狀況大家由下而上實際操作算一遍,每一次捏脊實際操作六遍;4.對身患亞急性熱症、有流血趨向、有皮膚破損、比較嚴重心臟疾病及後背肌膚有感柒或水腫的小兒禁止手手使用捏脊。
3. 小兒推拿的手法圖解小兒推拿的正確步驟
小兒推拿的手法圖解4. 給兒童推拿捏脊的正確方法
小兒捏積的具體方法是:患兒伏卧在床,脫去上衣,露出整個背部,應力求卧平卧正。捏脊時自尾骨的凹陷處(也就是長強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頸部,一般是從下往上捏。剛開始給孩子捏的時候每次不要超過5遍,手法要輕;等孩子慢慢適應了,再逐漸在手上加點力,增加次數,但每次最多也不要超過10遍。 捏脊的手法有兩種,可以任選一種: (1)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對准食指的第二指關節橈側,虎口向前,雙手食指緊貼皮膚並向前推動,將皮膚推起,然後雙手拇食二指把皮膚捏起來。 (2)用拇指的橈側頂起皮膚,食中指前按,拇、食、中三指指端挾住皮膚並捏起,同時稍用力提拿,雙手交替移動向前。捏脊完成後,孩子背部的肌肉比較緊張,這時再用手掌從上自下,沿著脊椎向兩邊分推;最後再沿著孩子的腋下輕輕向下抹5遍,起到寬胸理氣的作用。 這樣,整個按摩就全部完成了。按摩後一定要多給孩子喝溫開水。孩子在捏脊的過程中都會微微出汗,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會不配合,會哭鬧,更是一身的汗。所以捏脊後一定要給孩子喝溫開水,一是補充水分,二是預防感冒,三是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
5. 盤點小兒推拿的6種方法,你可能沒見過,趕緊看看
小兒推拿主要就是以陰陽五行以及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基礎進襪肆念行的治療方法。目前小兒推拿是對於小兒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可以通過手法進行穴位刺激,來達到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不僅如此,在知道的同時也能夠加強兒童的身體素質。
1、推法
這種手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主要是對局部使用手指進行推按,一般是在患者的四肢或者胸背部進行的,因為這些部位的經絡循行比較直觀,可以對整條經絡進行按摩。推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舒筋通絡的效果,對於兒童腹脹腹痛的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拿法
拿法主要就是以5個手指為主的推拿方法,需要用拇指與食指相互作對稱用力來進行推拿。一般可以針對四肢或者肩頸部位進行治療。男方需要的力度較大,如果要進行該方法的推拿,一般需要長期對手指進行鍛煉,推拿的時候可以起到解表發汗開竅提神的作用。
3、按法
這種方法主要就是垂直向下施加壓力,由輕到重的來對局部組織造成刺激。該推拿方法主要是針對單個穴位進行刺激的方法,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解痙止痛的作用,對於小兒局部疼痛或者癃閉的症狀,就可以在對稱位置進行按法治療。
4、 摩法
這告困種方法是推拿之中比較柔和的方法,主要就是用手掌或指腹在局部進行有規律的摩動。在推拿過程中需要講究,不帶動皮膚,輕柔的對局部產生刺激。通常是對於小兒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幫助,能達到消食導滯,疏肝理氣的作用。
5、揉法
揉法需要用到的部位比較多,除了指頭與掌根,有可能還會需要小魚際來進行局部的按揉,揉法在迴旋的同時需要帶動皮下的組織,對組織持續產生壓力才能達到效果。一般是對小兒的腹部進行揉法,以此來促進胃腸道蠕動。
6、捏法
這種方法也就與拿法比較相似,需要將皮膚提起並且進行揉捏。多半是對小兒的脊椎部位或者是背部膀胱經部位進行研發,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小兒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能力。
推拿的治療效果非常明顯,尤其是對於孩子的各種疾病,能夠快速進行緩解。但是進行小兒推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好力度,很多孩子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有可能控制不好力度就會傷到孩子。
#家庭醫生超能團## 健康 生活我看雹培行#
6. 誰能給我一套頸椎病的按摩方法!最好帶圖,容易看懂。
是的,二樓的說的很對,但是如果不懂按摩的人,千萬別叫他亂給你按噢。否則會按出問題的。另外頸椎一定不要受寒,出門帶個圍脖,注意仿陸保暖。
現代人頸椎病非常普遍。由於長時間處在一個姿勢,肌肉壓力大。再就是人體頸後有三大穴:風府、風池、風門,這三大穴最容易進風和寒,備爛頃體內有風寒,會造成肌肉酸痛。
教你個方法,對頸椎非常有好處:
1、頭前後左右的運動,一定注意:頸部切忌做轉圈的環形運動,這樣運動會加重頸椎的問題。
2、放風箏,
3、去風寒,進行熱敷,熱敷可以軟化僵硬肌肉,促歷核進血液循環,疏通經通絡,熱敷可用熱麥進行熱敷,安全環保,效果非常好。shop58832275.taobao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健康快樂!
7. 每天堅持給寶寶捏脊,會有哪些好處呢
很多保健書和各種兒科按摩專家都在講小兒捏脊,只講捏脊的好處,比如疏通經絡,增進食慾,促進氣血流動,改善臟腑功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而脊椎推拿不當帶來的副作用往往只是寥寥數語甚至根本不提,給家長一種每個孩子都適合脊椎推拿的錯覺。
脊椎按摩的注意事項
1.注意著涼:由於按摩時寶寶上身裸露,所以要注意不要讓寶寶著涼。
2.捏脊時間:捏脊最好在寶寶早上起床後或晚上睡覺前進行,療效較好。
3.捏脊年齡:捏脊療法適用於半歲以上至7歲左右的嬰兒。半歲以下寶寶,不要捏脊椎,皮膚太嫩,容易受損。
4.捏脊禁忌:寶寶有發熱、感染、中核背部皮膚破損、疔瘡、皮膚病等身體不適。不要按摩。
5.整脊條件:整脊師的指甲要修剪平整,手不能太冷。
什麼情況下可以捏脊椎?
捏脊其實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很多好動調皮的孩子,只要父母叫他們捏背,就會非常老實聽話地躺在那裡。平時揉捏孩子的脊柱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不要貪心。一般一天捏3~5次就夠了。多掐是沒有意義的。生病了可以捏幾下。而且捏脊還可以作為其他按摩手法的鋪墊。比如發燒或者感冒的時候,可以先用捏脊法促進他陽,再用其他方法。
8. 4種常見小兒推拿手法
導讀: 4種,對兒童、多發均有較好療效,對消化道病症療效尤佳。以下4種常見,媽媽們一起來學兩招吧。
4種常見
1、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末節的羅紋面分別為脾經、肝經、心經、肺經和腎經。循拇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脾經。補脾經有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腹部3-5分鍾。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作用。
位於膝眼下3寸(相當於四個手指的寬度),脛骨外旁開1寸(相當於小兒中指的寬度)。按壓具有健胃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的作用。
脊柱穴位於背部的正中線,頸部到骶尾骨的連線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後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為捏脊。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即為捏三提一法。
作用: 以上四個手法合稱為四大法。合用具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強體魄、促發育的作用。常用作小兒日常,尤適合身體或病後脾胃失運的寶寶。
注意事項: 一般早上或飯前進行,每日1次返蔽。急性感染病期可暫停,病癒後再進行。可用滑石粉或潤膚油作為介質。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循拇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脾經。
循無名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無名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肺經。補肺經有補益肺氣的作用。
循小指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節羅紋面即為經(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次。經有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
腎頂,即小指頂端,按揉小兒小指頂端即為揉腎頂。揉腎機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作用: 以上四手合用,能達益氣固表止汗之功。用於自汗、盜汗、多汗。
注意事項: 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進行,盜汗可睡前1小時進行。每日一次。外感、發熱時可暫停。可用滑石粉或潤膚油作為介質。
3、通便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臍旁開2寸(約寶寶2個手指的寬度)的位置即為揉天樞。揉天樞能疏調大腸、理氣消滯。
摩腹(同上)。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這一直線,即為推下七節骨,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龜尾,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大腸。
作用: 四法皆有通大便之功。合用於小兒便秘。
注意事項: 一般飯前進行。每日一次。可梁耐用滑石粉或潤膚油作為介質。
4、治外感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用兩手大拇指指腹自兩眉中間直推至前發際,即為開天門。開天門具有疏風解表、開竅醒神、鎮驚安神作用。
用兩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緣向兩側分推至眉梢,為推坎宮。推坎宮有發汗解表、醒腦明目的作用。
用拇、中指指腹按揉兩側眉梢與目外眥之間的太陽穴,為運太陽。運太陽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的作用。
耳後高骨位於耳後入發際,乳突後緣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後高骨能疏風解表。
作用: 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風解表、止頭痛的作用。用於風寒、風熱感冒。
注意事項: 外感發熱時可用,次數不定,高熱者每日可行2次。可用蔥、姜水作為介質。風熱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質,加強發汗、退熱之功。
專家提醒,在為寶寶漏渣州進行之前要先學習正確的,這樣才不會由於方法錯誤而傷害到孩子的健康。
9. 小兒推拿21種常見手法,還不知道的趕緊收藏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呈一直線。
作用:瀉心火,安神,除煩,利尿,化熱痰,退心火引起的發熱等。此穴性涼,虛寒證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橫紋推向肘橫紋1~10分鍾。
總筋穴
位置:掌後腕橫紋中點處。
作用:清心火,除心煩,消口瘡,降血壓,鎮靜安眠。此穴性涼,虛寒忌用。
手法:順時針揉或左右揉3~5分鍾。祥嫌
小天心穴
位置:手掌面大、小魚際交接處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經絡,清心火,發汗祛邪,安神,止驚,促進睡眠等。
手法:順時針揉3~10分鍾。
陰陽穴
位置:手掌根部,從小天心穴開始向兩側分推,為陰陽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魚際側的為陽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魚際側的為陰穴。
作用:平衡陰陽,消積食,化痰,幫助消化等。分推陽穴適用於體內“寒大”者;分推陰穴適用於體內“火大”者。
手法:分推陰陽,用雙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兩側分推,操作2~5分鍾。①分推陽穴:從小天心穴開始向大魚際分推2~5分鍾。②分推陰穴:從小天心穴開始向小魚際分推2~5分鍾。
新板門穴
位置:在大魚際手掌與手背交界的赤白肉際處。
作用:清脾胃熱,調理氣滯,化積食,止胃熱引起的吐瀉和發熱等。
手法:來回推(清法)5~10分鍾,用於有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者;離心推(瀉法)5~15分鍾,用於胃熱或胃氣上逆者。
脾土穴
位置:在拇指橈側緣,赤白肉際處。
作用:增脾陽,化脾濕,散脾寒,增進食慾,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發熱,止寒咳、寒喘。脾土是個熱性的穴位,體內有熱者喊中忌用。
手法:拇指彎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為補法。脾陽虛時,用補法3~10分鍾。
內八卦穴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周,八卦即在此圓圈上,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區。
作用:逆運左手內八卦可降氣,消導,化痰,止咳,平喘;順運左手內八卦可提氣,用於陽氣不足、食慾亢進、氣陷而致臟腑下垂等。
手法:做圓形運法。①順運左手內八卦:由乾卦起,順時針方向連續運轉,最後停止在兌卦,操作2~10分鍾。②逆運左手內八卦:由兌卦起,逆時針方向謹滲手連續運轉,最後停止在乾卦,操作2~20分鍾。
新小橫紋穴
位置:手掌面,第5掌骨和第5指骨關節間的縫隙處。
作用:通肺氣,化痰,退熱,消腹脹,疏肝鬱等。
手法:順時針揉或左右揉5~10分鍾。
腎水穴
位置:整個小指掌面。
作用:補肝明目,補腎益腦,止腎虛喘。與熱性穴位搭配可補腎陽,與清熱穴位搭配可補腎陰。沒事不要過度補腎水,否則會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到小指根)5~20分鍾,腎水只能補不能瀉。
新腎頂穴
位置:小指末節的整個指腹。
作用:止汗,消水腫或囊腫,收斂元氣。
手法:順時針揉2~10分鍾。
肺金穴
位置:整個無名指掌面。
作用:清肺熱,利咽止咳,降氣化痰,通便。
手法:來回推(清法)3~10分鍾,用於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者;離心推(瀉法)3 ~ 1 0分鍾,用於肺火旺者;向心推(補法)3~10分鍾,用於肺氣虛、肺寒者。
上三關穴
位置:前臂橈側,腕橫紋至肘橫紋呈一直線。
作用:補陽氣,活血化瘀,散寒氣,發汗,退熱(寒邪引起)。此穴性熱,體內有火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2~10分鍾。
大腸穴
位置: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線。
作用:止瀉,清大腸熱。
手法:來回推(清法)3 ~ 1 5 分鍾, 用於有些腸熱,但腸熱不是很明顯者;離心推( 瀉法) 3 ~ 1 5 分鍾,用於腸熱很明顯者。
小腸穴
位置:小指尺側緣,自小指尖到小指根呈一直線。
作用:止腹瀉,利尿,去心火。
手法:離心推,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小指根推向小指尖5~15分鍾。
下六腑穴
位置:前臂尺側,從肘橫紋至腕橫紋呈一直線。
作用:涼血,止血,解毒,退實火引起的發熱,消炎,消腫,化熱痰等。此穴性寒,虛寒證者忌用。
手法:離心推3~10分鍾。
一窩風穴
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作用:發汗退熱,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3~10分鍾。
新陽池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一窩風穴上1寸多,橈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中。簡易取穴法:用中指的中間指節從手腕關節正中向小臂背面量起,新陽池穴距離一窩風穴正好是中指的中間指節的長度。
作用:利水腫,清腦,止頭暈、頭痛,降顱內壓,降血壓,通便。
手法:順時針揉2~10分鍾。
外勞宮穴
位置:手背中,與內勞宮相對,手背第3掌骨的1/2處。
作用:補陽氣,止腹痛或關節寒痛,收斂陰水。此穴性熱,體內有火者忌用。
手法:順時針揉3~10分鍾。
二人上馬穴
位置:手背無名指、小指掌指關節間的凹陷中。
作用:利尿,利濕,補腎陰,能把“火”往下引。與熱性的穴位搭配,可以補陽利尿;與涼性的穴位搭配,可以清熱利尿。
手法:順時針揉或上下揉3~15分鍾。
二扇門穴
位置:手背中指根本節(中指掌指關節前方)兩側的凹陷處。
作用:發汗,退熱,止喘。
手法:上下揉,即用食指、中指指腹按住穴位,上下揉動2~10分鍾。發熱的同時伴有汗多者,此穴不宜用。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易取穴法:將拇指和食指並攏,骨縫處的肌肉最高點處即是該穴。
作用:降肺胃之氣,清咽,止喉痛、牙痛, 止嘔吐, 增進食慾, 清腸熱,通便。
手法:順時針揉或上下揉2~10分鍾。
腎紋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2指間關節橫紋處。
作用:清心熱﹑肝熱,明目,消除眼睛紅腫、熱痛、干澀,化熱瘀,止眼出血、鼻出血,退高熱,可用於真熱假寒證。
手法:順時針揉或左右揉5~10分鍾。
精寧穴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歧縫間。
作用:化熱痰,活血,破血,散瘀結,用於眼睛出血﹑紅腫疼痛﹑胬肉﹑白內障等症。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2~10分鍾。